第一篇:成都市分区域基础教育统计数据
锦江区:现有政府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44所、民办机构136所。全区现有在校学生45418人,教职工3453人。
青羊区现有公办小学、幼儿园57所、中学15所,在小学生近60000人,教职工7600余人。
金牛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2所,包括幼儿园124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1所(直属10所),民办及其他113所;小学4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41所(直属40所),民办及其他5所;普通中学28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6所(直属14所),民办及其他12所;职业中学3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所(直属2所),民办及其他1所;附设特殊教育学校1所(直属)。全区在校学生146394人(其中在园幼儿31805人,在校中小学生114589人);各学校共有在职教师8130人(其中教育部门办5180人,民办及其他2950人)。
武侯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科技文化区。全区幅员面积7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1.9万人,流动人口66.6万人。区内现辖各级各类现有中小学76所,幼儿园143所,中小学生11万余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2万余人,教职工1.2万余人。
成华区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118所,其中公办45所,包括小学24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6所,高中6所,职教2所,幼教3所,特教1所;民办及其他办73所,包括九年一贯制7所,幼儿园66所。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7544人,省、市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1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99.77%、高中96.22%。中学高级教师占10.53%、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占47.61%、初级教师占37.72%。在校中小学生77477人(其中小学生44910人,初中生21881人,普高生6324人,职高学生4362人),在园幼儿23946人(公办1161人)。幼儿毛入园率100%,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段“三残”青少年入学率100%。
第二篇:百合网2017中国人婚礼状况成都区域报告
百合网2017中国人婚礼状况调研报告
我的婚礼我做主
(成本篇)
成都区域报告
百合网 2017.3
目录
一、调查背景.......................................................................................................................3
二、报告看点.......................................................................................................................3
1、嫁成都男人“稳赚不赔”.............................................................................................3
2、相比租房,成都人更愿意和父母同住......................................................................4
3、成都女人结婚可以不要钻戒.....................................................................................5
4、室内中式婚礼是成都婚礼主流.................................................................................6
5、成都地区婚宴偏爱流水席........................................................................................7
三、报告数据呈现................................................................................................................8
1、对婚礼的态度..........................................................................................................8
2、婚礼预算..................................................................................................................8
3、婚前准备................................................................................................................12
4、婚礼形式................................................................................................................14 附录....................................................................................................................................17
一、调查背景
作为婚恋全产业链领导者——百合网持续关注国人婚恋状况,2017年初,百合网更是聚焦国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婚礼”展开专项调查。本次调查历时2个月,覆盖全国6大主要省市,参与者共计38616人次。通过研究北京、上海、广东、江苏、陕西、四川六个重点省市常驻居民的数据,梳理国人在婚礼筹备过程中的观念、行为模式和特征,给出专业、针对性的预测和建议,为行业健康发展,尽一份力。
众所周知,婚礼具有相当强的地域特征,为了更加清晰的呈现各地的婚礼消费习惯和特征,我们对总报告进行地域拆分,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本报告即是围绕成都地区婚礼成本投入的专项调研结果,提取样本4798份,分别从男性、女性等维度着眼,全面扫描婚礼总预算,独立婚房、聘礼/嫁妆、婚品筹备、婚礼风格、婚宴、蜜月等关键指标,力求做到360°全景呈现成都地区婚礼的各个环节,保证调研的完整和有效。
报告从繁杂的数据中提炼出很多关于成都地区婚礼成本的独特特征,比如“成都女人结婚可以不要钻戒”、“成都地区婚宴偏爱流水席”等亮点。
二、报告看点
1、嫁成都男人“稳赚不赔”
成都男人是出了名的“耙耳朵”,对媳妇百依百顺,不是怕老婆而是爱老婆。与全国数据相比较,成都地区的男性对于嫁妆价值的期待普遍低于女性。16.4%的男性认为可以不需要嫁妆,带人即可。而与之相对的聘礼,大多数成都男女认为4-6万和8-9万是合理的,嫁妆价值则集中在3-5万和7-8万,正好对应且略低于聘礼的两个峰值。这样来看,成都男人结婚不占女方便宜,还怕婚后工资不上交吗?
2、相比租房,成都人更愿意和父母同住
作为二线城市的代表,成都宜居的环境也催生房价日益上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有独立婚房,以男方出钱和一人各出一半的方式为主。从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认为不需要独立婚房的被调查者中,比起租房,超过20%的人更愿意和父母同住。
3、成都女人结婚可以不要钻戒
在婚前筹备中,钻戒对于很多新人来说代表着另一半的诚意。与全国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成都地区的女性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有32.7%的女性不在乎另一半送不送钻戒,大多数女性认为送相对便宜但同样具有纪念意义的对戒即可,成都女人很擅长精打细算过日子。
4、室内中式婚礼是成都婚礼主流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成都,中式婚礼拥有很高的人气,新形式婚礼如创意型婚礼、集体婚礼、教堂婚礼等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不难看出,成都人对于自己的婚礼形式期待相对保守,更愿意在细节上下功夫。此外,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室内举办婚礼。
5、成都地区婚宴偏爱流水席
成都人乐观、好客的性格注定了结婚一定是宾朋满座热热闹闹。报告显示,婚礼宴请桌餐在全国来看仍是主流,但是成都人对流水席的偏爱却是有目共睹,有超过26%的被调查者更喜欢在自家院子里搭棚垒灶,请私厨宴请所有亲朋好友。
三、报告数据呈现
1、对婚礼的态度
无论男女,将近80%的成都人期待或已经经历过婚礼。
2、婚礼预算
2.1 婚礼总预算
成都地区的婚礼预算集中在4万到6万,男女之间差异不大。
2.2 对戒预算
成都地区两性的对戒预算集中在5千到1万。
2.3 钻戒预算
成都地区超过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不需要钻戒,在需要钻戒的被调查者中,1到2万是主流。
2.4 婚纱礼服预算
绝大部分人认为可以租,认为需要买的男性略多于女性。
大部分人的预算在5千到8千之间,女性略高于男性。
2.5 婚纱照预算
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婚纱照预算在5千到8千之间。几乎没有被调查者愿意为婚纱照花费2万以上。
2.6 蜜月预算
将近70%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蜜月旅行,男女之间差异不大。
预算基本在1.2万到2万。
3、婚前准备
3.1 聘礼
成都地区有5%的被调查者(包括男性和女性)表示可以不需要聘礼。在需要聘礼的男女中,4-6万和8-9万是主流。
3.2 嫁妆
成都地区有16%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不需要嫁妆,嫁妆价值集中在3-5万和7-8万,正好对应且略低于男性的两个峰值。
3.3 独立婚房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有独立婚房,男方出钱是主流,但一人各出一半相比其他地区也有上升趋势。此外,相比租房,更多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和父母同住。
3.4 筹婚周期
筹婚时间在3个月和6个月之间,且男性和女性均更青睐三个月,比例均在30%左右。
4、婚礼形式
4.1 婚礼类型
中式婚礼占绝对主流,新形式婚礼如创意型婚礼、集体婚礼、教堂婚礼等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4.2 婚礼地点
8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室内举办婚礼。
4.3 用餐形式
桌餐和流水席仍是主流。
4.4 蜜月地点
内地、东南亚最受欢迎,港澳台、日韩紧随其后。
4.5 婚纱照形式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品牌影楼。
附录
成都地区共4798人参与调查,其中男性2917人,女性1880人。
被调查人员的家乡分布
重庆市 四川省 青海省 云南省 贵州省 甘肃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南省 山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29.5% 26.2% 8.2% 7.9% 6.7% 3.8% 3.1% 3.1% 2.7% 2.2% 2.1% 1.8% 1.0% 0.9% 0.9%
第三篇:《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课题管理办法
第 一 章
总
则
第一条 第二条 为了加强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负责本课题的管理。其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和发布课题研究指南;
2、组织和指导子课题研究的申报、评审、立项、中期评价及成果验收与成果发布;
3、组织专家参与课题管理、指导工作;
4、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上建立课题专用网站;
5、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网络科技时代》杂志上设置“课题在线”专栏。
第三条 杂志社受理子课题申报的范围为全国教育领域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育科研单位、教育信息化产业单位。
第四条 本课题属自筹经费课题,总课题组重要活动的经费由杂志社的科研专款与各子课题单位上交的课题管理费构成。
第 二 章
课题立项
第五条 第六条 子课题采取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原则。
子课题申报时间限在总课题开题前1个月、开题后3个月内受理,逾期原则上不再受理子课题的申报。
第七条 子课题实验区、实验基地、实验校申报条件。
(一)课题实验学校申报条件
1、有一个经济实用的信息化校园网络;
2、有一支志在创新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3、有一套有个性的现代化办学理念;
4、有一批信息技术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5、接受总课题组的管理。
(二)课题实验基地申报条件
1、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卓有成效;
2、学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3、学校有个性的现代化办学模式已经或正在构建;
4、接受总课题组的管理。
(三)课题实验区申报条件
1、有教育研究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2、“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实用、成效显著;
3、有一批承担本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学校(县(市)级实验区有实验校5所以上;地(市)级实验区有实验校15所以上);
4、接受总课题组的管理。
第八条 子课题申报程序
1、实验学校按照总课题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提出课题申请报所在省级指导组签署意见后送总课题组备案立项,并颁发课题任务资质证书;
2、参加专项(题)研究的实验学校有相关省级指导组推荐并与总课题组合议后下达立项通知书,并颁发课题任务资质证书;
3、实验基地先须申报子课题实验学校,再经所在省指导组签署推荐意见,最后由总课题组核查资质,认证后即于授牌。
第 三 章
课题管理
第九条 成立总课题组
1、总课题组属一级课题组,负责制定总体实施方案,负责对专项课题研究方案的审定,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管理;策划并实施总课题组各类交流与研讨活动及成果集成与推广工作;负责对一般实验学校实验研究活动与行为的指导与督察。
2、总课题组原则上负责对核心子课题组(二级子课题)包括专项课题组和省级指导组和实验基地进行直接领导与指导。
3、总课题组下设专家指导组、工作执行组两个直属机构。
第十条 成立各类子课题组
1、成立专项课题组和省级指导组 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专项课题组、省级指导组均属二级课题组。
专项课题组由总课题组规划的本课题重点研究内容。专项课题组必须制定本项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专项课题的组织、协调、培训、指导、交流等具体工作。
有关省市(区)的省级指导组负责对本地区实验学校日常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协调、培训、指导与监督。
2、成立实验学校子课题组
实验学校子课题组属本课题组的三级子课题组。
凡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均须申报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原则上学校校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子课题的申报必须依据总课题的原则要求和学校实际。
成立专家指导组,下设若干学科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主要职责:
1、对总课题整体实施方案及其具体操作策略的理论支撑;
2、课题进行中有针对性地视导与培训(培训、报告、讲座、研讨与示范);
3、课题终结时对各子课题成果的验收与鉴定;
4、总课题结题时负责总成果集成的策划、主持与参与;
5、其他委托工作的指导。
成立课题执行工作组,具体料理日常事务。其主要职责:
1、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要文件的撰写,重大活动的策划;
2、课题研究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3、课题组内外各重要公关关系的建立与培育,研究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把握与梳理;
4、课题研究进行中各类咨询的及时解释与服务。
5、定期深入实验学校调研,为总课题组及其专家指导组及时提供课题实施情况的报告;
6、完成其他委托工作。
专项或省市指导组、实验区、实验基地、实验校一经认定便由总课题组与其一一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任务与享有的权利。
本课题研究期限内所属各实验单位每年12月向总课题组上传本课题研究报告(总结)。
各子课题批准立项后不得更改,如需对课题研究范围和重点进行调整,应征得有关方面同意并由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单位向总课题组报告备案。
子课题研究因故需中止者,其所在单位应及时报告总课题组由总课题组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
总课题组可对下列情况的子课题做出撤销决定:
1、课题立项后一直没有任何研究活动的;
2、课题实施情况证明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不具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与条件;
3、子课题单位无任何理由不接受总课题组管理(立项、中止、变更、活动、经费、协议等的管理)的。
4、由于课题内部原因致使课题无法正常进行的。
第 四 章
课题结题
第十八条
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必须按时填写《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书》,并提交全面、翔实的课题研究报告(文本一式三份)连同电子文档软盘一并报送总课题组。
第十九条
课题结题由总课题组专家指导小组对各子课题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课题由总课题组颁发《成果鉴定证书》;评为优秀成果的课题,给予适当奖励并向全国推广。
第二十条
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软硬件、数据库、专利、成果报道新闻稿等,均应注明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子课题》(全称)字样;课题成果将整理结集成册公开出版。
第 五 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11月起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组拥有对办法的最终解释权。其他未尽事宜,另行商议后颁行。
第四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实施方案(共)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总课题组2006年11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化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是在教育领域内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试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在国内外目前还十分欠缺。在国外,由于国情差异和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也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本课题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已有研究基础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 研究基础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实验,运用发展战略和社会实验的理论方法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深入探索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推进模式和规律。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4)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1)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2)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3)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4)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5)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本课题从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研究现状出发,将主要实现以下方面的目标:(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①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② “区域推进”动因研究
③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解析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① 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② 对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影响 ③ 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的影响 ④ 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的影响 ⑤ 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研究 ① 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② 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③ 大力开展各种网络应用
④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①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②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成本效益研究(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① 加强领导与协调机制
② 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③ 体系改革和制度创新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 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3)模式的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4)利用网络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注重模型的建立。4.实施步骤
(1)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作好课题的准备工作。①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② 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已有研究进展; ③ 以上海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④ 搜集整理关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证案例。
(2)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① 汇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课题阶段性汇总;
② 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研究。① 分析国内外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措施与案例,分析其优缺点; ② 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4)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5)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①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②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成本效益研究。
(6)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7)2009年4月至2009年6月,总结经验,组织成果鉴定。
四、指定刊物
本课题以《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作为指定指导刊物。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是一份以“引领课程整合,服务教学需要”为宗旨的中央级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刊物。
杂志设有“课题在线”栏目,专门服务于本课题所有子课题单位。
五、研究经费
总课题组负责重点活动(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等)的会务与资料经费。其来源有二:一是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每年划拨的专款;二是各子课题单位上交的课题管理费。
第五篇: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教育综合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信息化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的提升,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提出了构建一种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的设想,并对其设计理念、立体化的功能模型、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探讨,最后探讨性地提出了平台的运作模式。
一、引言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包括“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在内的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不断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了稳步推进.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观念陈旧、师资短缺、发展不均衡、整合困难、应用效益低下、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效益受到影响.制约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形势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改革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都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建设和推进的.但从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来看,以学校为单位封闭、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桎梏基础教育信息化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的提升.成为一种新的建设思路.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提出.将有效地改善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共享.缩小数字鸿沟.从而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提升.重点内容应是软件建设而非硬件建设.因为长期以来.以学校为单位的建设往往都走了“先硬后软”或“重硬轻软”的建设模式.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面向基础教育的信息化项目投入巨大.而这些投入主要是在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于此.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软件、平台和资源建设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本文从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的角度.提出构建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建设这一设想.并就其设计原则、功能模型与关键技术的实现与运作模式进行探讨
二、平台的设计理念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着跟于区域范围内教育应用的整合.既不同于常规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也不同于互联网教育产业运作平台.因此在设计上考虑到这种新型的教育应用平台的特殊性.特别是其区域性特色.我们提出了四项设计理念
1.区域内教育力量的全面互动
区域性教育系统的参与人员相对于校园内的角色更为广泛.除了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外,还包括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研人员、学生家长、社会性教育服务机构等等.充分调动了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全面互动.体现了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优势.通过整合创造更高的效益。
2业务功能的组织以用户为核心
本平台可以整合区域内各种形式的教育应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必要使用全部的功能.用户只需要使用自己权限范围内所需要的功能即可.这样既减少了投资.又提高了平台的使用绩效我们针对该平台的主要用户设立了五个专属频道:学生频道、教师频道、家长频道、教研频道和厂商频道.通过用户类型的智能判断.平台为用户展现的是以个人为核心的教育应用.用户进入其它类型用户的专属频道时.可以看到该频道对外发布的内容。
3.内部OA和外网网站的有机整合由于资金和规划方面的问题.早期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教育信息化时往往采取分业务、分步骤的办法.软件独立实施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教育内部0A和外网网站系统相互独立.造成了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本平台内部OA和外网网站是有机整合的.可共享数据或同步数据
4.依据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进行建设
平台的标准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平台的教育科学性和与其它平台的交互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成熟的标准化业务模型和数据规范来提高开发效率。本平台主要参考的标准有我国颁布的教育管理互操作框架EMIF和教育资源库建设规范CELTS一4l以及相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三、平台的功能模型
综合性教育应用平台涉及的系统比较多.按基础教育信息化业务的分类.将平台分为信息化教学、教育管理信息、教育产业服务和通用业务四个体系.每个体系都按照基础教育的特色组织了相应的应用系统由于每个业务体系中的各系统都可能有多种角色参与.也可能都涉及内部0A和外部网站.也可能间接使用通用模块中的功能(比如考试系统利用通用系统中的短信系统来发送考试通知).这样在功能的组织上应该反映这种多元化和多维度.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立体化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是一个功能立体.X轴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功能组织.将平台划分为五个频道和一个管理员功能区:Y轴是基于教育信息化业务的功能组织.包含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管理、教育产业服务三个体系:Z轴是平台的通用业务体系的各功能系统.本平台之所以将它独立为一个坐标维度来表示.是因为每个体系、每个频道都可能调用通用业务体系的功能这三个坐标维度的功能相互交叉.就可以挖掘出每个用户在各系统中的功能点以下从教育业务体系划分的角度详细阐述。
1.信息化教学体系
该体系为中小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支撑.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组织相应的功能系统.包括网络课程、考试评价、教学资源库、学科专题网站、教研专题、名师讲堂等几个系统。各种类型的用户都可能参与到这些系统中.信息化教学体系详细的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功能模型反映了本文提出的立体化功能模型的特点.模型中.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功能系统维度.和以用户为核心的功能组织维度进行交叉.我们就挖掘出了教师、学生、家长、教研人员、厂商和管理员在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网络课程、考试评价、教学资源库等系统中的功能点:同时每个功能点又可以使用到通用业务体系中的功能模块:注意不同的用户在同一系统中的功能点有可能相同.但是其使用目的、权限范围可能是不同的。
2.教育管理信息体系
该体系主要提供中小学的各类教育信息的管理.包括师生档案管理、考试与成绩管理、考勤管理、学校资产管理等几个系统.这些系统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相对于其它体系中的系统已经较为成熟.但在本平台中.需要考虑两点.一是需要依据EMIF数据规范和相关教育管理信息标准设计相应的功能:二是各种教育信息的处理需要从早期的面向学校扩展为面向区域.功能上有所增强.比如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需要提供区域统考安排、学校间的成绩对比分析等功能。
3.教育产业服务体系
该体系最能体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因为它充分调动了区域内外的教育服务产业在平台上运作.主要包括的系统有:教育行业资讯、教育培训市场、教育电子商城、教辅书店等.这些系统侧重于展示区域本地的教育资讯和行业信息.并提供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通过与电子商务的整合.改进传统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的运作模式.促进区域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发展.为教育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绩效。
4.通用业务体系
该体系提供从各项教育业务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它业务模块配合使用.包括新闻公告(外网网站和内部通知)、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定制与设置等通用系统,即时通讯、博客系统、虚拟社区、短信系统、邮件系统等互动类系统.以及休闲驿站等与教育业务无直接关系的辅助类系统
四、关键技术实现
1.平台软件体系结构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涉及的用户群大.地区范围广.大多数业务都需要基于网络来完成.因此整个平台采用B/S(浏览器/HE务器)架构.使网络数据的传输更为方便.并减轻客户端部署上的负担由于业务上相对复杂.需要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将数据存储、业务逻辑处理和用户表现完全分开.以适应大型网络分布式计算应用环境.可以采用基于WEB的三层结构模型.即表现层(GUI.GraphicUserInterface)、业务逻辑层(BLL,BusinessLogicLayer)、数据访问层(DAL,DataAccessLayer)。平台的三层软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图3中.表现层负责以图形化的方式处理信息显示和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并与表现层和数据层进行通信:数据访问层专注于向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同时向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每一层采用什么技术.需要由具体技术平台来决定。
2.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模块加载机制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功能模块.需要模块加载机制满足两种需求:一是不同权限的用户加载的功能不同:二是用户可以对权限范围内的功能模块作一定的定制和重组因此我们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模块加载机制.如图4所示。
图4中.动态模块加载机制涉及三个组件:用户权限控制中心,模块加载引擎和模块管理中心用户权限控制中心是系统的基础核心业务之一.负责管理用户信息、权限信息(角色分组信息),并处理登录注销等一切有关用户状态管理的事务:模块加载引擎是在模块加载中起主控作用的组件;而模块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功能模块信息.包括用户权限和模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模块加载的流程中.模块加载引擎驱动整个流程.包括向其它组件请求所需的信息.组织模块列表.加载并缓存模块等:用户权限控制中心将向模块加载引擎返回用户权限信息和用户对系统的定制与配置信息:模块管理中心则根据用户权限和模块定制参数返回相应的模块列表可以看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模块加载机制使得功能的人性化组织得以实现.并使平台的模块管理更高效也更具扩展性。
3.内部OA与外网网站的智能化集成方式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由内部OA和外网网站两个部分构成.前者是用户登录某系统后进人的个人事务处理功能区.后者是用户在未登录状态下看到的平台对外发布的信息.显示为一个公众网站.这两个部分应该是共享数据、有机集成的。本平台采用的是一种基于登录状态和用户权限的智能化判断方式.当用户在未登录状态访问内部OA系统时.系统根据登录状态和用户权限.判断是否应该显示内部OA功能.如果符合显示条件.则返回内部OA功能页面.否则.将自动调用外网新闻系统显示所请求系统有关的外网数据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从外网网站访问该系统的外部页面以用户请求网络课程系统为例.请求流程如图5所示
图5中.用户请求网络课程系统的流程由用户权限控制中心、网络课程系统和外网新闻系统和数据库配合执行.决定最终返回的功能界面.其中.网络课程系统每次判断是否显示内部页面时.都要使用从用户权限控制中心返回的用户状态数据和权限数据通过这种智能化的判断机制.内部OA和外网网站得到了高效整合.从而打破了以前的信息孤岛。
4.文档库和数据库采用分布式物理架构
由于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数据量比较大.数据库和文档库采用“中心级+学校级”的两级模式进行分布式处理.这样一方面与分布式应用设计结合.解决了校园网与城域网(或广域网)资源不能很好互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数据过于集中造成平台中心数据服务器负荷过大的问题这种分布式的文档库和数据库结构如图6所示。而构建分布式数据库和文档库的关键在于数据同步的实现根据数据同步的不同实现层次.我们采用了数据层同步和代码层同步两种方式.对于精确度、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我们采用代码层同步.即在平台中用代码去控制文档库和数据库同步: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数据层同步方式.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的内置同步功能进行数据库同步.而文档库则采用P方式同步关键文件。
五、平台的运作模式探讨
为了发挥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的最大功效.广泛调动区域内教育力量的参与.平台可以走“教育部门行政推广使用+互联网运作”的运作模式教育部门行政推广可以保证平台的基本功能使用得以规范有效地进行.而互联网运作模式可以更广泛地调动教育行业服务力量、学生、家长等潜在的教育用户参与平台的使用另外.互联网运作可以实现灵活的盈利模式来支撑平台运营.如在外网平台上放置广告.为教育行业提供服务平台,提供付费教学资源.提供收费增值服务等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可以使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保持长期的活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效益。而在具体的部署方式上.我们提供两种方案:学校可以选择零安装方式.直接使用平台中心服务器提供的应用.这样简单高效并且投资最低:也可以选择在校内独立部署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文档服务器,并与平台中心进行数据同步.这样可以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安全性.但也增大了投资和管理负担学校可以依据资金预算和应用需求等情况自行决定选择哪种部署方案。
六、结束语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由学校为基点提升到以区域为基点的一种必然.这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目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进行了实验性应用.但其中的设计理念、系统规划以及运作模式尚不完善本文对这种平台理论和技术上的阐述,应该说是抛砖引玉.关于平台的更多设计理念和技术细节需要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