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设计思路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设计思路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专栏
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 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研究。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
(4)利用网络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注重模型的建立。
注:本刊为本课题指定指导刊物,欢迎相关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审报课题。详见本期封三。
第二篇:《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课题管理办法
第 一 章
总
则
第一条 第二条 为了加强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负责本课题的管理。其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和发布课题研究指南;
2、组织和指导子课题研究的申报、评审、立项、中期评价及成果验收与成果发布;
3、组织专家参与课题管理、指导工作;
4、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上建立课题专用网站;
5、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网络科技时代》杂志上设置“课题在线”专栏。
第三条 杂志社受理子课题申报的范围为全国教育领域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育科研单位、教育信息化产业单位。
第四条 本课题属自筹经费课题,总课题组重要活动的经费由杂志社的科研专款与各子课题单位上交的课题管理费构成。
第 二 章
课题立项
第五条 第六条 子课题采取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原则。
子课题申报时间限在总课题开题前1个月、开题后3个月内受理,逾期原则上不再受理子课题的申报。
第七条 子课题实验区、实验基地、实验校申报条件。
(一)课题实验学校申报条件
1、有一个经济实用的信息化校园网络;
2、有一支志在创新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3、有一套有个性的现代化办学理念;
4、有一批信息技术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5、接受总课题组的管理。
(二)课题实验基地申报条件
1、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卓有成效;
2、学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3、学校有个性的现代化办学模式已经或正在构建;
4、接受总课题组的管理。
(三)课题实验区申报条件
1、有教育研究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2、“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实用、成效显著;
3、有一批承担本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学校(县(市)级实验区有实验校5所以上;地(市)级实验区有实验校15所以上);
4、接受总课题组的管理。
第八条 子课题申报程序
1、实验学校按照总课题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提出课题申请报所在省级指导组签署意见后送总课题组备案立项,并颁发课题任务资质证书;
2、参加专项(题)研究的实验学校有相关省级指导组推荐并与总课题组合议后下达立项通知书,并颁发课题任务资质证书;
3、实验基地先须申报子课题实验学校,再经所在省指导组签署推荐意见,最后由总课题组核查资质,认证后即于授牌。
第 三 章
课题管理
第九条 成立总课题组
1、总课题组属一级课题组,负责制定总体实施方案,负责对专项课题研究方案的审定,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管理;策划并实施总课题组各类交流与研讨活动及成果集成与推广工作;负责对一般实验学校实验研究活动与行为的指导与督察。
2、总课题组原则上负责对核心子课题组(二级子课题)包括专项课题组和省级指导组和实验基地进行直接领导与指导。
3、总课题组下设专家指导组、工作执行组两个直属机构。
第十条 成立各类子课题组
1、成立专项课题组和省级指导组 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专项课题组、省级指导组均属二级课题组。
专项课题组由总课题组规划的本课题重点研究内容。专项课题组必须制定本项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专项课题的组织、协调、培训、指导、交流等具体工作。
有关省市(区)的省级指导组负责对本地区实验学校日常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协调、培训、指导与监督。
2、成立实验学校子课题组
实验学校子课题组属本课题组的三级子课题组。
凡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均须申报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原则上学校校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子课题的申报必须依据总课题的原则要求和学校实际。
成立专家指导组,下设若干学科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主要职责:
1、对总课题整体实施方案及其具体操作策略的理论支撑;
2、课题进行中有针对性地视导与培训(培训、报告、讲座、研讨与示范);
3、课题终结时对各子课题成果的验收与鉴定;
4、总课题结题时负责总成果集成的策划、主持与参与;
5、其他委托工作的指导。
成立课题执行工作组,具体料理日常事务。其主要职责:
1、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要文件的撰写,重大活动的策划;
2、课题研究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3、课题组内外各重要公关关系的建立与培育,研究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把握与梳理;
4、课题研究进行中各类咨询的及时解释与服务。
5、定期深入实验学校调研,为总课题组及其专家指导组及时提供课题实施情况的报告;
6、完成其他委托工作。
专项或省市指导组、实验区、实验基地、实验校一经认定便由总课题组与其一一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任务与享有的权利。
本课题研究期限内所属各实验单位每年12月向总课题组上传本课题研究报告(总结)。
各子课题批准立项后不得更改,如需对课题研究范围和重点进行调整,应征得有关方面同意并由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单位向总课题组报告备案。
子课题研究因故需中止者,其所在单位应及时报告总课题组由总课题组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
总课题组可对下列情况的子课题做出撤销决定:
1、课题立项后一直没有任何研究活动的;
2、课题实施情况证明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不具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与条件;
3、子课题单位无任何理由不接受总课题组管理(立项、中止、变更、活动、经费、协议等的管理)的。
4、由于课题内部原因致使课题无法正常进行的。
第 四 章
课题结题
第十八条
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必须按时填写《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书》,并提交全面、翔实的课题研究报告(文本一式三份)连同电子文档软盘一并报送总课题组。
第十九条
课题结题由总课题组专家指导小组对各子课题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课题由总课题组颁发《成果鉴定证书》;评为优秀成果的课题,给予适当奖励并向全国推广。
第二十条
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软硬件、数据库、专利、成果报道新闻稿等,均应注明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子课题》(全称)字样;课题成果将整理结集成册公开出版。
第 五 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11月起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组拥有对办法的最终解释权。其他未尽事宜,另行商议后颁行。
第三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实施方案(共)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总课题组2006年11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化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是在教育领域内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试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在国内外目前还十分欠缺。在国外,由于国情差异和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也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本课题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已有研究基础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 研究基础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实验,运用发展战略和社会实验的理论方法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深入探索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推进模式和规律。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4)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1)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2)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3)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4)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5)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本课题从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研究现状出发,将主要实现以下方面的目标:(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①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② “区域推进”动因研究
③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解析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① 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② 对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影响 ③ 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的影响 ④ 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的影响 ⑤ 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研究 ① 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② 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③ 大力开展各种网络应用
④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①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②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成本效益研究(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① 加强领导与协调机制
② 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③ 体系改革和制度创新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 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3)模式的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4)利用网络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注重模型的建立。4.实施步骤
(1)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作好课题的准备工作。①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② 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已有研究进展; ③ 以上海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④ 搜集整理关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证案例。
(2)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① 汇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课题阶段性汇总;
② 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研究。① 分析国内外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措施与案例,分析其优缺点; ② 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4)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5)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①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②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成本效益研究。
(6)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7)2009年4月至2009年6月,总结经验,组织成果鉴定。
四、指定刊物
本课题以《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作为指定指导刊物。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是一份以“引领课程整合,服务教学需要”为宗旨的中央级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刊物。
杂志设有“课题在线”栏目,专门服务于本课题所有子课题单位。
五、研究经费
总课题组负责重点活动(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等)的会务与资料经费。其来源有二:一是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每年划拨的专款;二是各子课题单位上交的课题管理费。
第四篇:“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期评估检查实施意见
附件1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期评估检查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推动“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根据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中期评估检查的组织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06和07批准立项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工作。
课题承担单位根据实施意见,总结课题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课题报告(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并填报《“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期报告》(附件2),做好自查自检工作;并做好接受省级课题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中期评估检查和抽查工作。
省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地区立项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专项课题和青年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根据本实施意见,并结合本地区课题开展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组织落实对本地区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工作。并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课题研究的抽查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立项的重点课题和直报中央电教馆的其它立项课题进行评估检查,并对省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中期评估结果进行抽查。
二、中期评估检查的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主要检查实施方案执行与落实情况(包括调整后的实施方案的执行与落实情况),重点检查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情况和 1
课题研究的交流研讨情况。
2.阶段性课题成果
重点检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课题成果(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及相关的阶段性物化研究成果,阶段性物化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课例、网站及相关视频资料)的数量、质量和效果等情况。
三、中期评估检查的时间安排
1.自查阶段(2008.9.20—10.20)
各课题承担单位在此期间登陆课题管理专栏(http://ktsb.e21.cn),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课题组的网页,按照网上的要求,按照《“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期评估检查指标》(附件3),完成并提交《“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期报告》,并提交阶段性课题成果。
2.评估阶段(2008.10.21—11.20)
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课题承担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负责评估的课题开展中期评估工作。评估检查主要采取查阅材料、听汇报、听课、召开座谈会、实地考查等形 式,了解课题研究状况,并给出书面评价意见。按照课题中期评估检查指标,评分达到80分以上的课题,可以参加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的评比,不到50分的为不合格。
3.抽查阶段(2008.11.21—12.20)
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的达到80分以上的课题成果进行抽查。并由领导小组综合审定后,公布中期评估最终结果。
四、其它有关问题
1.根据《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修订)》(教
电馆[2005]100号文件附件3),在中期评估检查中,发现至今未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单位,将撤消立项;评估检查达不到50分的,评估检查组提出三个月的限期整改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视整改情况,提出是否撤消其立项的意见。
2.专家评估组抽查的具体时间,届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有关省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或被抽查单位协商后安排。
3.各课题承担单位如在登陆网站、网页、提交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请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
联系人:蒋志诚
联系电话:(010)66490945传真(010)66490946
Email: jiang5406@126.com.邮编:100031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016信箱
第五篇:子课题《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的模式与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省域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与策略研究》
子课题《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创新教育思想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目前关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与介绍有很多,但大多处于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关于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料只有极少的案例。
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一方面,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在宏观上从“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实施应用、模式构建、质量和效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但以应用导向从省域发展的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另一方面,国内外有关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施、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等单方面的研究,缺乏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模式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在吉林省特定省情的基础上对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从体系上、整体上的模式研究还很欠缺。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了本选题。
二、选题意义
1.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2.本研究通过探索省域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加快在吉林省省域不同程度的数字化环境基础上,深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吉林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全面推进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决策
咨询与实施依据,为吉林省乃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提供典范。
三、研究价值
1.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2.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区域的联动,产生省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3.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省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省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态评估。
4.通过研究与实践,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特色实验区及特色实验学校,增强其辐射功能,并带动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适合吉林省省情的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
2.建立并完善省域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层级管理与评估体系;
3.打造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特色实验区及特色实验学校,增强其示范与辐射功能,带动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4.打造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并能以点带面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五、研究内容
1.省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对全省不同市(州)的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吉林省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推进全省城乡教育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应用。结合试点区域内的学校实际,从提高信息化应用绩效出发,探索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3.探讨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体系。基于“十一五”吉林省“双教一课”城乡协作的经验,继续调动和发挥国家级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构建具有吉林省区域特点的城乡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模式,并打造典型实验校、实验区。
4.推进吉林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根据吉林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市(州)、县(区)各级教育信息化推进机构评估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实验校的评估标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评估标准等。
六、创新之处
1.以应用为导向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与策略;
2.在考量城乡信息化差别基础上,关注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协同发展,探索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均衡;
3.建构省、市、县、校、师五级联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
七、研究思路
以国家级和省级电化教育实验校为研究主体,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
1.基于理论研究,构建省域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创新应用学校以及不同区域信息化环境与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基于实践研究,构建城乡中小学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应用效益最大化,并在实验中打造典型实验区、实验校,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作用;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实验校以及各级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评估体系。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法、网络调查问卷、实地调研、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
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解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
九、技术路线
以省域整体推进为目标,以应用为主导,采用行政推动、实践结合、项目评估和信息化竞赛并举的推进策略,统领各子系统协调发展,调动各级电教系统和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十、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12月)
1.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拟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
2.成立子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优化校园信息环境,丰富资源库为课题实施做好准备;
4.网络调查问卷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分析吉林省城乡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
(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6月)
1.根据制订的具体研究计划开展实施。
2.各市(州)、县(区)确立实验区和实验校,实验校间确立互动协作机制,基于网络等信息化手段组织各实验校及校际间的教研、培训、资源、教学各方面互动。
3.每半年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
(三)成果汇总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整理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资源等,整理学生问卷、成绩统计、相关评价等资料。
3.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十一、预期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科研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家校沟通信息化,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十二、保障措施
在试点建设中需要充足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软件管理。这些方面都需要市政府、教育局对各试点校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试点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我市、局领导高度重视,为试点建设的开展做好组织分配工作,并对试点建设开展过程中的设施做好硬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