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活动课教学设计(陈欣)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 和 谐 德 育 研 究 与 实 验 ”
活动课教学设计
内 容:文明礼仪在身边 班 级:四(2)班 指导教师: 陈
欣 时 间:2008.3.25
活动背景:
一月来,班上部份学生在仪表、谈吐等方面表现不好,为规范学生的仪表、文明用语召开此次主题班会。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职校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起码的礼仪。
2、培养学生道德礼仪判断、分辨能力且自觉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去做
3、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把所学的礼仪知识落到实处。
4、学生在活动课中,通过自由发言,才艺表演等实践活动,懂得学生应该注重的礼仪
5、让学生自觉遵守公民道德标准,使本次活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养成体验、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活动准备:
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谈吐文明,举止高雅,仪态端庄,必须先讲清这样做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找出校园中的不良行为,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我让学生回去搜集资料,自己组织,自己表演,自己讲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和行为联系起来,实现知行统一。
理论连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体验、领悟。活动过程:
师:请主持人上场主持节目
主持人甲: 回顾历史,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已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德。
主持人乙:展望未来,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文明靠我们传承,民族精神靠我们弘扬,中华民族靠我们振兴。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合格的文明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合:我们的文明礼仪从校园做起,校园文明礼仪从我们做起。主持人甲:你好!欢迎你和我一起主持今天的主题班会。
主持人乙:谢谢!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我也感到很高兴。
主持人甲:你真客气,谈吐之间,不乏礼节。主持人乙:谢谢你的赞扬。让我们开始吧!
主持人甲:从踏进这个校园开始,每天我们呼吸着她馥郁的芬芳,采撷着知识的花粉。校园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来建造,在良好的言行下为学校增添光彩。我想问大家,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文明人吗?下面播放课件,要求我们根据课件谈谈身边存在有哪些不文明现象和文明现象。
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A:同学们乱扔乱丢乱吐现象十分严重,扔纸片、扔纸盒、扔饮料瓶,更不文明的是走着,吃着,吐着,扔着。
B:说的没错,我们身边破坏公共财物也十分严重,举两个例子,班上的簸箕、扫把、提水桶领回来不几天就损坏了,还有很多同学的课桌都画了“大花脸”。
C:还有一些欺负弱者或弱势群体的,同情弱者,是中国的人之常情,但有的同学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特别是欺负那些弱者,甚至乱起绰号,以别人的残疾来取笑。
主持人乙: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大家平时经常看到的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不能这么做,要坚决与这些行为划清界限。
D:文明就文明有言行上。文明言行主要是三管好。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骂人,不讲脏话,不放野话,不起绰号,不乱吐,管好自己的脚,不要乱走,乱踢、乱踩、乱塌,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乱丢乱扔,不要随便伸手拿别人的东西,不要打人,不要损坏公共财物,不要乱采乱摘。
E:做文明学生人人从我做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文明人,我们的学校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学校,我们不仅要做文明人,做有教养的人,做别人称道的人,做受人尊敬的人,还要敢于同不文明人做斗争,帮助不文明人改正不文明行为。
F: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在校园中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甲: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的确我们在校园一定要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一定要注重同学之间的文明礼仪,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磨擦我们该怎样处理呢?下面请欣赏小品《碰撞以后》 略
主持人甲:小品《碰撞以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特别是第二场,双方采用了微笑的表情和礼貌的语言,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微笑”和“文明礼貌“是何等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呢?下面请听刘程佳同学的演讲《让校园形象礼仪常驻守你我心中》 让校园形象礼仪常驻你我心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校园礼仪常驻你我心中》。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凉爽的十月,秋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
我们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资本。”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礼仪不仅涉及个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关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那么我们学生应注意哪些形象礼仪呢?(1)不穿奇装异服。
(2)着装整齐,朴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3)不穿背心、拖鞋、裤衩在校园行走和进入教室。(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8)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不留长发。
同学们,全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校园。
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学子的心;形象礼仪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允许我们停留于顾影自怜之中,让“形象礼仪常驻你我心中”,让我们“学好礼仪,美化形象”,努力用双臂构建自己的人生大厦。
主持人乙:刘程佳同学演讲得真好,我相信我们班同学一定会把文明礼仪装在心中,不管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主持人甲:是呀,“崇尚礼仪美德,学做文明新人”。为了把我们塑造成二十一世纪真正的文明新人,我们必须把文明礼仪装在心中。下面一起朗诵《文明颂》 文明是春天里一束芳香的玫瑰。
文明是秋日里一句低徊的私语。文明在皎洁的圆月中吟唱。文明在温暖的阳光里放歌。有过多少次的憧憬。
有过多少次的幻想。
在这同一片蓝天下。
我们迎来了多少次挑战。
我们仰望,是因为充满了热情和幻想。
我们期望,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扬帆起航。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
我们终于跨出了安静的角落,站在了世纪的前列,亮出了我们的胆识、才华!
我们——愿当一名文明的使者,使我们的太阳更加妩媚动人。我们——愿当一名文明的使者,使我们的祖国洒满绚丽的阳光。我们用青春歌唱文明的世界 我们用知识创造文明的世界。我们用汗水塑造文明的人生。我们将是一扇窗,让阳光充满每一颗呼唤文明的心灵。我们是祖国的小雏鹰,文明之花在心中开放; 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做21世纪的文明人。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美好的未来!合: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乙:我们班同学以一首《文明颂》表达了同学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明了文明是自尊、健康的表现,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下面请听演讲下面请听 同学给大家带来的演讲 《文明从我做起》 文明从我做起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从我做起》。
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那什么是家呢?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员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以上的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尤其是星期
六、日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 为习惯的同学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的素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人甲:听了 同学的演讲我想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校园文明礼仪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学子的心;形象礼仪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我们应该为学校的明天做点什么呢?下面请听班长和班委宣读《倡议书》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实实做事,正正稳稳做人,积极树立校园新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发现到自己的所在,提高个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文明合格的职校生。在此,我们呼吁大家以文明为己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旁小事开始,时刻紧记我们的口号:人人讲文明进步,从改掉一个不良习惯做起!由此,倡议:
1、爱班爱校,说文明话,作文明人,塑造工职中学生文明形象。
2、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杜绝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
3、遵守公共规则,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
4、不抽烟、酗酒,严守校规校纪。
5、服饰整洁大方,不配带耳环、项链等饰物。
6、男女同学,自尊自爱,正常交往,举止文明,言行得体。同学们,借此契机,端正思想、严守校纪、去端病、树新风。争建文明学校!请记住我目标: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人乙:听了倡议书我相信我们班全体学生今后一定会注意自己的形象,校园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下面请听 等同学给大家带来的《校园文明风》 我们是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校园是文明修养的滋生地,让文明之风吹进校园每一个角落,吹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爱大地,爱蓝天; 我们爱江河,爱山峦。
我们最爱最爱的----是我们可爱的班集体,我们温暖的家。你盛满欢笑,盛满向往,盛满多少火热的情感。你那么平凡,那么灿烂,你朴素而又庄严。别的人在生活中捞取金银 但是您只收获桃李的芬芳 您的金子是我们—— 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我们—— 十五的月亮
您如此自豪辗转在这三尺的讲台 您如此快乐挥动着手中的粉笔
让我们注重师生之间的文明礼仪,注重同学之间的文明礼仪,注重校园活动中的文明礼仪
主持人甲:五千年,文明史,礼仪邦,德至上;国之魂,民之本,仁义礼,诚信善。明礼为先、诚信为本是做人的重要原则。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主持人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靠我们。主持人甲: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祖国,也要靠我们。
主持人乙: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成为二十一世纪真正的文明新人而努力吧!下面请我们班全班同学宣读班规:
穿戴校服要整齐,进入校门看自己,准时到校不早退,病假事假及时请,升旗做操站好
队,闭口不谈闲言语,公区值日不迟到,课桌周围保洁好,头发长短正合适,首饰玩具留家里,课堂听课要专心,作业准时不扣分,珍惜时间学问忙,双修纪律不能忘,品德优秀学习棒,人前人后一个样。合:同学们,“文明礼仪在身边”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无论是在家、在校还是 在社会,都能说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把文明礼仪牢牢地记在心中,这样,我们这个社会会更美好。下面请班主任作总结: 班主任总结: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人与人的交往需要礼仪,国与国的交往需要礼仪,我们每个人都在学校求学,都有追求,都有理想,都有志向,如果说学校是一片沃土的话,我们要在这里把我们的耕耘变成果实,实现我们的追求;如果说是一支拐杖的话,我们要拄着这支拐杖攀登高峰,实现我们的志向;如果说学校是一只展翅习翔的巨鸟的话,那她会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做一个有素质的学生,成为一个明礼的高品质的公民。
四、活动反思: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学生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21世纪的接班人,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讲文明、懂礼仪的人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未来的接班人都有了高度的文明礼仪言行,才能使我们“礼仪之邦”的称号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可是在我们的校园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的举动,如:课间的追逐吵闹,课前的准备不充分、课堂上的随便讲话„„真是举不胜举。这些都让我们做老师的感到汗颜。
在活动中,小品《碰撞以后》学生讨论积极,还进行了演讲《让校园礼仪常驻我心中》《文明从我做起》朗诵《文明颂》宣读《倡仪书》,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与实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主题班会
内容:学校是我家学校:平原中学
班级:七年级(2)班 指导教师:杨 通 贵
时间:
一、活动背景:
现在的农村中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留在家中,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长大,他们是个宝,是家中的“小太岁”,被宠着长大,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不理解学校对他们的培养、老师对他们的教诲,老师工作的辛苦.做事率性而为,从来就不知道站在学校、老师的角度去看问题。
二、活动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亲身参与其中,列举身边发生的事实,积极发言,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达到这次活动的目的。
2、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学校、老师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就是家庭中的一员,从而让他们理解学校,关心学校,努力学习回报学校、老师!
三、指导思想:
突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道德教育。
四、活动过程:
(一)班会开始前播放音乐《中学时代》,主持人在音乐
声中入场。
主持人开场白:
男主持人:一曲《中学时代》把我们从小学带到了中学时代,让我们懂得了爱是什么!
女主持人:可是谁能懂永远,谁能懂自己,谁能懂学校,谁能懂老师!
男主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天天长大;
女主持人:我们开始认识世界,我们开始明白什么是理想
男主持人:学校就是知识的殿堂,老师就是指路的明灯; 女主持人:是他们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 男主持人:是她给了我家的感觉,是他给了我父母的温馨;
女主持人:你就是我美丽的家园,你就是我亲亲的父母; 主持人合:我亲爱的母校,我敬爱的老师,我们理解了您,我们读懂了您,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为我们的母校、我们的老师唱一曲赞歌《感谢有你》
男主持人:父母给了我们身体,学校给了我们灵魂; 女主持人:我寂寞冷落的时候,是你们微微笑着对我说; 男主持人:我们沮丧失落时,是您们给了我们最温暖的手;
主持人合:您是我沙漠中的花朵,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笑容;
男主持人:是谁给了我们知识的海洋,是谁带着我们遨游在碧海蓝天上;
女主持人:是您,母校;是您,敬爱的老师;是他们在为我们默默地奉献着:不信,请听:《每当我悄悄走到你窗前》;
男主持人:朗朗书声,育出满园桃李;三尺讲台,染满苍苍白发;
女主持人:深夜里悄悄走过你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一阵阵暖流在我心中激荡,是您一个人在灯光下批改着我们的作业;
主持人合:这么美的校园,这么好的老师,我们就应该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另一颗真诚的心,我们就应该扬起理想的风帆,用青春和生命走向时代的强音;
男主持人:“海阔平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是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
女主持人:学校是宽阔无比的天空,我们是白云,在自由的飘来飘去。
男主持人:学校是密密麻麻的乐谱,我们是音符,在乐谱里跳来跳去。
主持人合: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有浓浓的情,在这里,有深深的爱。。。全体起立!让我们来唱一曲《园丁之歌》表达对学校的热爱,对老师的深情!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双手,为校园披上绿装,让校园的花更红、草更绿、树更茂密。让我们用真情的祝福:祝我们的老师更年轻!更快乐!
七年级主题班会结束,请杨老师做班会总结。
第三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学校文化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范本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名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课题主持人:
课题单位:
开题日期:200年 月 日
开题形式:立项答辩(学院高教室组织)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名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课题主持人:
课题单位:„„
开题日期:200 年
月 日
开题形式:立项答辩(学院高教室组织)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2006年12月30日)
各位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
由„„申报的课题《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课题(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现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苏教科规[2006]005号文件)的要求,课题组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高职”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本课题所指的“校本”(school-base)一词,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括3个方面:即“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其首要的含义是:没有学校改革和发展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就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本课题所指的“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及其成果,它在纵向上具有时间承继性,在横向上具有空间依附性;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在广义和狭义之间的中间层次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成果,是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是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的发展、锻炼、修养。
校本文化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本文化是有特定意义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成的,只有在明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悟校本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说到底就是整合学校内部组织文化,将学校内部各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统一引导到一个方向上来。概括起来,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体师生共识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等。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虽然都属于亚文化范畴,但其出发点不同,含义也自然不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学校文化则是学校经营的一个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一般是与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讲座报告、才艺表演、辩论赛、演讲赛、科技发明赛等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多种主题的校园活动相联系,成为学生求取新知、开拓视野、愉悦心境、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相比,作为学校文化,更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区别了校园文化的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等较单一的内容;更加注重学校群体成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文化是个经济学概念,构建学校文化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市场竞争力。
校本文化与学校文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校本文化强调的是本位(以学校为基础的文化),是指具有本校特色的,用于指导学校成员行为的,大家共享的行为、价值观和观念系统。校本文化体现了学校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办学状况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知名学者Heckman认为,校本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特有的共同信念,这些 3 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校本文化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广义地讲,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指经过历史发展的积淀,一个学校逐渐形成并不断获得传承和充实的、可以长期主导学校发展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性价值,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用于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整合问题的符号意义系统。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1、问题的提出
尽管我国高职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为抓硬件条件建设所累:由于大量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有精力学习、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工作摆不到日程,没有系统规划,对校本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差距。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高职文化建设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二是高职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刚刚破题,建设刚刚起步,可谓任重而道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缓慢,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本科院校和基础教育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在高职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尽管有些学校和专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但都属于初步的、较肤浅、不完整、无特色的认识层面,很难看到全国知名的专家和相关的较为成熟、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且缺少理论指导。更进一步而言,校本文化建设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得较多,但形成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至于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院校进行以“校本文化”构建为题的研究课题更未曾见诸于各类教科研课题中。因此,我们正是在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 4 空前重视、高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教育部正式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社会背景下,站在高职教育和高职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层面上,提出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以„„为个案》的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该课题产生于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
学校是凝聚止于至善的文化的场所。文化是一代代人融入血液中的东西,文化沉淀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高等学府即文化机构。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所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高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学校的文化,只有优秀的校本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一所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首先体现在校本文化上。而如何将文化的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经积淀成为文化底蕴,则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
从一般意义上说,构建校本文化对于学校共同愿景、信念的建立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校本文化能够解释学校的组织经营状态,能够为学校成员描述学校的基本追求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可以为学校发展增添后劲,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管理误区及错误的管理理念,帮助学校尽快转变思路,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与壮大。实践证明,校本文化构建工作的开展,对提升教职员工的归属感,营造“学校是我家,家兴我才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把教师个人事业成长与学校的成长从深层次上联系起来有积极意义。良好的校本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在的规范作用和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因此构建校本文化,是学校教育实际的必然要求。
就高职院校来说,作为地方性、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众多高职院校,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激烈竞争中,都在各自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 5 在快速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还跟不上高职教育形势的发展,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建设一流的或全国示范性现代化高职院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校本文化构建还缺乏整体规划,还没放到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的整合作用这样一个软实力的高度来进行建设。为了走特色办学之路,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形象,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抓好校本文化构建,把校本文化构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构建目标,高度重视校训、院校精神的塑造,强化院校的品牌意识,形成院校的校本文化特色,培育软性竞争力。
本课题研究虽以„„为个案,但其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理论,对高职校本文化建设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立意新颖且有一定高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研究成果显然对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彰显自身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实力,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开展校本文化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高职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升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层次,探求高职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促进高职文化建设的丰富与完善。
3、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特色创新之处
高职校本文化建设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破题阶段,探索和构建其理论框架并应用于实践之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对于促进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高职院校培育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文化并使之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导向。
本课题特色创新之处体现在: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认真调研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及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教育的管理规律和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特色塑造,进行高职校本文化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探究校本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与特征和明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的基础上,建构高职校本文化的目标---践行“人文立校”,打造特色高职校本文化---整合高职校本文化,引入SIS塑造学校个性形象---崇尚大学精神,科学引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未 6 来走向。
校本文化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和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校本文化构建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校本文化不仅能够为整个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成为校园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维系力。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项研究至少在我省属于首次研究,研究成果将对各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通过研究,旨在指导高职院校结合各自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以时代眼光挖掘和创新办学历史的文化沉淀,制定校本文化构建规划,塑造高职院校品牌形象,构建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师生认同度,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探究校本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与特征。
(2)明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
(3)构建高职校本文化的目标。
(4)践行“人文立校”,打造特色高职校本文化。
(5)整合高职校本文化,引入SIS塑造学校个性形象。
(6)崇尚大学精神,科学引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未来走向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本课题涉及的内容是很广的,支撑的理论也是丰富的。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为理论指导,以职业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企业文化学和系统论等为借鉴而进行研究。在此仅介绍三大理论依据:
党的法治和德治的基本方略。校本文化建设体现了党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 7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0年6月,他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实行法治和德治的基本方略。具体到学校的文化管理,在社会的转型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在依法治校、治教的同时,突出强调学校管理中的德治功能,确立德治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这也指明文化管理在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组织文化理论。20世纪70年以来,令西方管理学者经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不同组织,采用相同的管理制度和规章、管理方法和技术,其管理成效往往迥然相异?比较相同的管理研究发现,组织成功的秘诀是良好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理论有力地告诉我们,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依赖文化的建设,校本文化是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这也证明了校本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文化理论。从“学校文化理论”形成过程来看,学校文化首先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命题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受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掀起了学校文化研究的热潮,从文化学、德育论、社会学、教学论等范围来研究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可以进行实践培育的;学校文化研究要深入和发展,其出路在于从管理思想出发,归属管理学范畴。学校文化理论既为研究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学校开展校本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文化理论要求研究者在校本文化建设中要从结合校情、根植实际的管理思想出发,挖掘特色,力求创新。学校文化不只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为管理而文化,为发展而文化。
(2)政策法规依据:该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作为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
2、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综合研究范畴。校本文化构建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 8 在深化对校本文化及其构建的理论认识上,细化设计实施方案,进而推进开创性的实践探索。本课题研究将坚持“三个结合”和“三个注重”的研究原则,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资料的准、全、深、新,注重比较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是一种校本研究,针对的是学校带有全局性的和发展性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践研究应该是一种集体协作的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研究力量,形成以校本人员为主体,有多方面支持和参与的研究团体就成为本课题实施的重要组织保证。因此,在本课题成功立项后,可考虑由学校确定以部分领导和教师进一步组成更为细化的子课题研究小组。要求各组员通力协作,各尽其责,较好完成研究工作。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需重点采用以下多种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
①文献研究法: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在充分拥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尽可能地搜集当代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文献,研究它们的发展,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研究少走弯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严格要求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注意运用哲学、社会学、企业文化学、教育学、统计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进行指导和分析,使课题研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②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国内一些著名高校文化建设现状及创新成果进行实地考察,与国内知名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专门机构进行接洽以接受专业指导,向他们深度咨询关于校本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③比较研究法:主要是校本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和其他类型学校关于校本文化建设特点的比较,借鉴国内外较成熟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④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以„„为例,对其校本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剖析,使研究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⑤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注重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实际工作的情境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进而加以评定、反省、反馈、修正,以求解决实际问题。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
3、可行性分析
目前,本课题组已具备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内、外部条件。本课题组负责人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已对此方面的相关课题取得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对该课题也均有一定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同时,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为:
(1)从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而言,本课题组负责人„„作为社科部副主任,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对高校文化研究一直高度关注,并已对此方面的相关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先后参加省级、厅级科研课题研究各1项(2004年参与江苏省科研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9年参与新疆卫生厅“吴登云精神研究”课题组,任子课题组长),主持校级科研课题2项(2002年主持校级科研项目《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004年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综合化研究》)。仅自1995年以来,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达60多篇,其中有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数篇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1篇论文获江苏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一等奖(《“两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新三进”的主渠道作用》,获江苏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类一等奖)
(2)从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而言,课题组成员由学院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教学经验丰富及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中层干部组成,成员分别来自学院党委和行政部门(学院宣传部、学院党政办)、社科部、图书馆。成员中多人组织参与多项省、厅、院教科研课题,数人主编过多种教材,多人被评为院优 10 秀教育工作者。成员中职称以副教授、讲师为主体,数人为研究生,全部直接从事学院的文化管理、教学组织或信息服务、艺术传播工作,并以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对学院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精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进行数据分析和文字处理,有能力完成此课题的研究。
(3)从资料完备、科研设备而言,我院硬件设施完善,拥有完善的校园网和大型电子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维普期刊数据库),资讯获取便利,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馆藏人文社科图书及期刊占相当比重),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社科部拥有足够的工作用电脑、打印机、U盘等办公设备,这又为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硬件保障。
学院党委和行政这几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校本文化的构建工作,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指出:培育具有浓郁化院特色的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要努力挖掘办学历史的文化沉淀,培育具有化院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打下浓厚的化工烙印,增强师生的主人意识、荣誉意识,提升学院的竞争力。校本文化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增强文化向心力、打造学院显性竞争力、提升学院的软实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坚持文化为魂,实施校本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校本文化氛围”这一文化创新命题,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三年被纳入《„„党委行政工作计划》中,同时更进一步成为学院“十一五”规划和学院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建设方案的重点建设内容。学院党委行政提出,要通过三年的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的建设,力争使学院校本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学院凝聚力、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学院党委书记亲自撰写了《论校本文化建设》,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35/2005上。
课题组成员研究专长各具特点,分别擅长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新闻学、社会学、科技哲学、心理学、美术、音乐诸方面的研究,在各自长期的研究领域里不仅透射着独到的文化敏感力和鉴赏力,而且收藏了与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相关的高质量书刊,故对高职校本文化构建有前瞻性的研究,并对中小学开展的校本文化建设、教育策划机构运作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对相关内容也有初步研究和设想。
综上,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领导也非常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本课题的上报给予大力的支持。成功立项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将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研究内容,一定可以圆满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5年,2006年12月开题,2008年5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1月):收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6月):组织课题开题;进行具体研究。
第三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撰写论文、设计方案;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完成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提交专家评审鉴定,验收结题。
六、课题预期成果与任务分工
(一)主要成果
1、教育策划:高职校本文化SIS整体规划与设计书。„„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2、构建特色校本文化,打造一流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战略全新构建。„„、„„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3、“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总报告。„„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系列论文
(1)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初探。主要撰稿人:„„。
(2)用文化涵养气质--大学校训及其文化精神。主要撰稿人:„„。
(3)高职校本文化的育人取向与历史传承(升格后的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整合创新)。主要撰稿人:„„。
(4)高职校本文化构建与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撰稿人:„„。
(5)其他论文待定。
七、经费筹措及管理
经费支出预算:
1、资料费:用于购买学习研究资料、相关图书音像资料印刷和复印等——报刊、档案、文献、稿件的抄录、誊印、复印、翻拍、翻译费用,购买最必要的图书费用。3000元。
2、国内调研差旅费:用于考察省市部分科研院所,学习借鉴其文化建设经验——国内调研等活动开支的差旅费(不得列支涉及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调研差旅费)。3000元。
3、会议费用:用于参加与课题相关的会议费用。5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用于耗材、PPT制作、CD/DVD刻录等——计算机录入费、软件设计费、计算机上机或租用费(不准用课题经费购置计算机等固定资产)。300元。
5、印刷补助费:用于打印费、发表论文版面费——研究成果出版前稿件的打印费和誊印费等。经费有节余时,可适当支付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费。10000元。
6、成果鉴定费:用于会务费和专家鉴定费。6000元。
7、管理费: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由有关机构提取课题经费的5%作为管理费。600元。
合计 24000 元。
经费筹措渠道:由于该课题属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经费来源为两个部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经费1.2万元;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文件要求,学院应以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经费支持1.2万元。
经费管理:严格按江苏省及学院有关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管理,保证课题经费专款专用。
八、课题的组织领导
1、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学院校本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拟聘请南京教科所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有关研究人员为课题顾问,以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2、组建课题组,负责实施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组 长:
„„(主持人),男,副教授,„„社科部副主任
成 员:
„„,女,„„图书馆馆员
„„,男,副教授,„„宣传部部长
„„,男,副教授,„„党政办副主任
„„,男,讲师,„„社科部
„„,男,助教,„„社科部
„„,女,讲师,„„社科部
„„,女,讲师,„„社科部
„„,女,助教,„„社科部
„„,女,助教,„„社科部
(注:课题组核心成员目前排名不分先后,课题结题时按实际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对课题贡献大小排序。)
九、主要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王瑞祥.中央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吴文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李超任.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9)[俄] 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黄剑波译,1999.(10)[美]拉尔夫·林顿.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M].重庆: 重庆出版社,何道宽译,1989.
(11)[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黄正东译,1987.
(12)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13)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01—21.
(14)尤建国.论校本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35).
(15)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16)丁钢.文化吸纳—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抓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17)曲东华、张健.从企业文化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5,(5).
(18)牛巨龙.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19)庞少红.导入企业文化
培育校园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
(20)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21)任锋、王平尧.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与结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2)余水明.农村职业高中校本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职业高中)
各位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我们承担的这个课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课题方案在理论上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是否清晰,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多多指正,并经常性地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与指导。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以„„为个案》课题组
200 年 月 日
第四篇: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 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研究
<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研究>成果公报 文岚 株洲市九方小学
课题批准号:XJK01CJ016;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学科分类:属于基础教育类;
课题负责人:文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株洲市九方小学教科室主任。主要研究人员:邓石军 梁丽虹 刘建辉 彭小英 李佳琳 王玲 陈芷平戴勤 刘星明 李如楠 郭清辉 王军妮 杨静 黄小竞
<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研究>成果公报
一、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研究工作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同时,认真贯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3~6年级)》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大课程中心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社会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研究。(1)活动内容序列的构建。(2)活动资源包的设计与开发;(3)活动基地的开发。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模式的研究。(1)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研究(2)对课程资源的管理。(3)对指导教师的管理。(4)对学生活动的管理。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2)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3)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1))活动指导课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2)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3)活动展评阶段的组织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科学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开发了较丰富的课程资源。
1、建构了开放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立足社区特色,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线索,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活动主题内容,这些活动主题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中心组成一系列的活动单元,每一个活动单元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编排,体现内容的层次性、序列性,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活动课程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供了参考资料。
2、开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基地。
根据周边地理特色,我们开发了适合小学生活动的实验基地,并依据基地特点开发了配套的活动内容。基地名称 活动内容
荷花乡敬老院 给老人们送温暖系列 石峰区陶艺基地 有趣的陶艺制作 厂史陈列观 工厂的变迁系列 六九部队 军营生活系列 云田花木基地 种植系列
炎帝陵 探询始祖文化 宏扬炎帝精神
3、编写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
这套资源包分三册,分别适合于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在内容的编排上,资源包以单元为单位组合主题,主题的主要来源于活动主题序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社区特色,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逐步加深。本套资源包色彩丰富、图文并茂,文字以第一人称儿童口吻陈述,图片以卡通画为主,具有童趣,充分体现了小学生活动用书的特点。
(二)构建了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的组织形式。
1、活动指导课 活动指导课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操作模式框架如下: 活动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问题确定 创设情况 目标激励分析问题 人员分组 激发兴趣 明确意义引发动机 达成共识 制定计划 细化问题 制定步骤人员分工 预设成果 深化兴趣 发展能力预设准备 指导实践 完善计划 计划交流 指导评价讨论修改 形成文稿 合作创新 批判思维完善准备 安全高效
2、活动实施阶段
根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深入社区的特点,我们创设了 “小活动+大活动”、“课外+课内”、“个人+小组”、“自主活动+联合活动”等多种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有效合作,保障了活动开展的效果。
3、活动展评阶段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这种活动 形式不拘一格,但其基本的活动场地仍是课堂和学校,其基本框架模式是: 活动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准备 整理资料 完善资料确定形式 活动分工 搜集信息的能力 展评 组际交流 师生互评小组评选 奖励优秀 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结 整理评价 总结反馈 资料存档 问题生成 提升信息的能力 根据
(三)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制
1、构建了以校为本,社会参与,家庭协助的课程管理模式。对指导教师、学生活动、课程资源进行管理的流程图如下:
2、充分运用多种管理策略,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1)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对指导教师的管理,课题组从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对指导教师进行管理。
成立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实施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外辅导员小组、实验基地建设管理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与职责。
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课题组制定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配备制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工作测算制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教研制度、实验基地管理制度、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2)对学生活动的管理
对学生活动的管理重点落实在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学生的活动大部分是在社区进行,而这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才能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此,学校与周边的小区签定了协助办学的协议,以小区为单位成立社区辅导小组,由小区负责人和小区内的家长组成。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社区辅导员参与指导,遇到困难,也可以在小区打电话(小区管理所的电话)找辅导员出面解决。(3)对课程资源的管理
课程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及时更新、完善和整理。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每学期结束,年级组长将本组开发的活动内容以主题或单元的形式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
(四)建立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重点是落实质性的发展性评价,包括:教师指导
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自主进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社区机构及校外辅导员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评价。
1、课程指导教师的评价方式研究。
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凸显“人文性”,强调评价方式的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对教师的评价操作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自评——档案袋评价(成果成品评议),学生问评——问卷调查,社区(家长)参评——问卷调查,学校考评——综合评定(制定指导教师评价标准)等,注重把教师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式研究。(1)建立学生发展档案袋。
(2)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学习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分指导老师、家长、同伴、社区辅导员)。
(3)叙事评价法(撰写活动小作文并分学期汇编成册)。
(五)培养了学生的多项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化人的活动将社会成员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因而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不懈,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制定了一套三至四年级的综合能力测评的试卷(见附件材料)。这套测评试卷分社会经验知识和实践活动两大块,在一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以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状况,量化成分后再转化成等第的方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水平较,且随着学年的增长,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好。
(3)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社会调查问卷中,有两个相关数据位居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之中碰到的问题之第一、二位,有325名学生反映在活动过程中碰到被采访对象不合作,拒绝采访和提供数据,占学生活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类型的31.2%,位居第一;有241人反映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是自己胆小,不敢跨出社会与社会人群接触,占总数的24.1%,居第二位。这两个数据反映了社会还未形成教育的大格局,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传统课程体系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社会适应能力差,对与人群交往没有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可喜的是:学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调整自我心理,克服困难,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与胆量。(4)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8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中也有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提高了写作技能。从学生汇编的资料中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人人都会上网查找资料和传输资料。
(六)提高了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化。
随着本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的创新精神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自身而言可谓是一次学习的革命。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中逐步提升。在课题研究凸显学校、社区特色的同时,也是学校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程的实施研究推进了学校校本课程文化的建设。为学校校本课程文化张显人文、合作、交往、互信、整生的特色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目前,我校开发的课题成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的方法、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方法已在株洲市石峰区城区小学推广使用。
五、研究成果取得社会效益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周边社区的一致好评,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多次写感谢信说:孩子们自觉地维护、打扫社区卫生,关爱、帮助老人,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公民意识很强,丰富了社区的生活,增加了社区的活力,为社区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2005年3月课题组开发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三册 2005年6月汇编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活动课程教学设计集》 2005年10月汇编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活动课程论文集》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2005年11月份被收入由中国教师报和发现杂志社联合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一书。
主持人文岚撰写论文《校本学习的文化使命》2004年7月获中国教育协会评比一等奖。成员戴勤撰写的论文《为孩子创设发展的机会 》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成员彭小英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和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校本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策略》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开发与实施》在2003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成员彭小英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开发》在2003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成员刘建辉撰写的论文《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2002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成员王玲撰写的论文《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2002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成员李佳琳撰写的案例《早餐的学问》获中国小语教育协会案例征评一等奖。案例《走进地铁》在湖师大教研中心组织的校本教研会议上展示。
七、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如何克服管理与评价的程式化、复杂化倾向,实现评价工作的动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的是学生内在情感和能力水平的提高,而这些发展生成于活动过程中,是难以测量的。质性评价、自然描述法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虽然为活动评价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和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程式化和复杂化倾向严重,对学生的活动难以起到动态的指导作用。如何对学生和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工作情况给予恰当的动态发展的评定,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2、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发展。课程资源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如何立足社区,研究学生的心理,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是课题组不断努力的目标。
3、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始终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难题。由于学生外出分散活动,且活动时间不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何有效地利用社区、家长、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是课题组进一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五篇: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研究》方案子课题
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研究》方案子课题 《发展学生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长机实验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
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研究》正是基于此而展开实施。作为课题组成员,我们深感这项研究对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意义之重大。
2、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我们从事任何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核心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研究的基点与核心。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更是干净利落地告诉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了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记得联想集团的广告语是——“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李白也正是有了非凡的想象力,所以才有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有了想象才会有所发明,正
是因为人们要象鸟儿一样飞翔,所以才有了能上天的飞机,甚至于遨游宇宙的“神六”!
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指出我们的中学生,可以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都可以拿冠军,但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呢?因为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能力„„
3、有资料表明,学前与小学阶段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孩子在这一阶段,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总是瞪大眼睛怀着一种要发现世界奥秘的愿望,去观察、去想象、去发问。他们对万物充满兴趣,脑子里也就装满了对事物的憧憬与幻想。在这个时期,如果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会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另外,儿童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聪明的孩子具有丰富地想象力。儿童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缺乏创造力。因为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使同学们的智力活动展翅高飞,鸟瞰全球,观看古今,展望未来。想象力可以使人认识到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与形象,使人看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追溯过去,展望未来,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地飞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的萌芽阶段,是人类走向自我解放的启蒙之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想象力的培养最为关键。抓住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就抓住了创新能力的本质与内涵。因此,我们只要注重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我国儿童想象力的现状分析:
在发达国家,想象力作为发明创造的基础, 被认为是21世纪竞争力的一种。但在我国,想象力丰富往往被斥为“异想天开”,而遭到冷眼。目前,应试教育仍是阻碍想象力和幻想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专家认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想象和幻想教育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统一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标准答案正束缚着学生的想象力。有人分析指出,想象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它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强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高。然而,有关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少有学校注重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除了学校以外,父母们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发展想象的心理空间。父母过分看重分数,孩
子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气氛就比较活跃,否则,气氛也会马上紧张起来。更多的专家认为,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受到压制,除了教育体制外,更多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还缺了什么?也许有很多的缺失,但缺少了想象力的培养肯定是其中最大的缺失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假设:
基于教师的培养与训练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科学地整合各类实验点,形成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式与方法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个性体验,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在课堂上进一步探索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有力地证实想象力在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使学生在丰富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1、使课堂成为“让想象飞起来”的主要舞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主阵地来进行实验研究,我们要把课题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寻求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并结合起来,以收到最优的效果。
没有飞翔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在课上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飞翔的乐趣。
(1)深入挖掘教材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根据文中的插图,文中的美景,文中的人物表情及文中的一些空白点等等对学生进行训练。
(2)结合教材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2、编制校本教材,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系统的培养;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训练习题或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在生活中挖掘培养想象力的素材;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广阔天地,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引出课堂,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带他们走向多彩的生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对人、事、景有感触、随想,甚至于联想或漫无边际的想象。
通过旅游、参观等形式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增加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4、在多样的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的因素。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的想象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实验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一)研究方法:观察法、对比法、课堂实验法、竞赛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并以问卷、家访等调查法为辅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2、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实验中,在不同阶段,利用观察法了解课题作用于学生的情况,验证课题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3、对比法: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来了解学生在培养后的进步情况,并作好记录。
4、课堂实验法:在课堂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方面的训练,在课堂有效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5、调查统计法: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或访问,对其进行统计、总结、分析。
七、研究问题可行性的分析:
1、想象力的培养各校各班都在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只是没有形成系列,还不规范。我们就是要分析一线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的有效经验,总结并予以推广;并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得以发展、提高。
2、对于这个课题,学校领导极为关心,多次过问子课题的确立,亲自安排实验人员,召开实验筹备会议,精心组织,周密布署。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参加本课题的成员都是我校一线的语、数、外骨干教师,精力充沛,事业心强,有一定的文笔功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
1、确立课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论证。
2、组成本校课题组,聘请顾问不定期地对课题进行指导。
3、准备实验材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论证、整理)(2007年5月——2008年4月)
1、2007.5—2007.9 搜集相关实验材料,各成员进行初步探索性实验。2、2007.9—2007.12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积累实验原始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3、2007.12—2008.1撰写中期实验报告,调整实验方案。
4、2008.1—2008.4 根据中期评估、总结,对实验进行修正和细化深入。
(三)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
1、整理实验期间有推广价值的实验论文。
2、形成本课题终期性实验报告。
3、提交结题申请。
九、预期成果:
1、本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和阶段性实验报告。
2、本课题实验区域性交流、讨论形成的文章或Blog。
3、本课题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教学课例及音像。
4、课题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件集或者教学反思。
5、通过课题实验各位实验教师的理论总结和相关论文。
6、对有价值的实验成果进行普及与推广。
十、实验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管理办法:
1、准时参加课题组召开的相关会议,了解课题进展情况,落实相关会议精神。
2、本课题组每月定期召开课题进展汇报会,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交流课题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
3、对实验的成果及时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性材料。
4、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观摩、执教研讨课。在实践中交流提升。
5、课题组成员要按照要求定时上交课题实施计划、进展情况报告、经验性总结等文字材料。
(二)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高红玲袁学军
负责人:于璐
成员:李明宇、郝永佳、金鑫、王皓、任长明、王艳武、郭英娇、袁春艳、侯丽、程刚、刘洁、许铁力、王媛、刘巍、匡晶、梁红玉、张晓兰、韩晓辉、李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