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实验小学市品德课题“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8:3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秭归县实验小学市品德课题“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秭归县实验小学市品德课题“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秭归县实验小学市品德课题“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秭归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姜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界定为:品德课的主题活动是指以预设的意义和生成的意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改造现实生活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题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将“活动”赋予“主题意义”的设计,也是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出发,寻找恰当活动方式的设计。《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三个需要而提出的:

1、品德教学现状的需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不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主题教学情境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以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品德教学特点的需要。品德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只有通过设计实施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3)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儿童只有通过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激发真情实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三个需要,我们启动了“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以学生品德发展为中心,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开展了课题研究,提高了品德教学实效。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品德教师积极探究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开来,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使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活动性、实效性。因此,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展品德教学有效性研究。

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在品德教学中贯穿活动化的教育理念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开展“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探索将努力尝试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情境,促进儿童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梳理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在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总结提炼有效的、具有推广意义的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感悟,自主养成习惯,形成良好品德。4、编辑主题活动案例集,为全县品德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梳理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

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3、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四、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建章立制,保证课题研究开展

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我校成立了以品德学科组长负责的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学副校长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校长,县品德

教研员,校外的品德骨干教师等,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管理更加科学、实施更加规范,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1)课堂问诊,寻找课题研究问题切入点。课题主持人召集四位县、市品德骨干教师和专家,组成了课堂问诊小组,认真聆听低、中、高年级的品德常态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与总结,撰写出 “课堂诊断情况报告”,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深层剖析课堂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品德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真问题”。课堂问诊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名师引领,实现课题研究示范。特级教师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课题组提出了“解读名师课堂实录,探索主题活动设计”的教科研方案,制定了“观、悟、移、省”四步走策略,首先通过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宜昌教育云等平台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技巧,然后品德老师与名师同课异构,录制课例进行研磨。为了查找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自觉改进,夯实自身内功。课题组还聘请了杨庆华、张光富、邓正平、赵小燕等名师到校进行讲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为我校课题研究传递新信息。

为了加大教师横向交流,课题组还在县内开展了与梅家河、两河、沙镇溪、泄滩、磨坪等乡镇中心小学跨校教研活动;县外与宜都市陆城一小、宜昌市伍家区东山小学、当阳东门小学、宜昌天问小学等跨区域学校教研活动。品德老师们在跨校交流活动中汲取了更多的新鲜养分,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

(3)子课题研究,扎实课题研究过程。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每学年,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目标,给实验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子课题目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供了5个子课题研究方向:本册教材核心素养要点研究、准确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研究、不同年段主题教学活动类型研究、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实施策略研究等等。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主题活动设计,研究问题细而小。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需要选择研究子课题,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让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有机整合。

为了让老师们明白子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目的,课题组还进行了“微型课题产生及研究”的专题讲座,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就什么是微课题?微课题产生的原因?怎样进行微课题的研究等作了解释说明。老师们根据讲座内容,围绕学校大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一个研究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展开研究活动,学期结束时,课题研究实验教师根据开学的计划进行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总结自己研究成果和经验。做到研究有计划,研究有过程、研究有总结。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立足课例,挖掘课题研究深度

课题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真正做到“行动研究”,将课题做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课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示范课”、“达标课”、“竞赛课”,县、市品德协作区的研讨课,“一师一优课”等。每个课例都按照“三备两磨”的流程开展研究,即执教者第一次独立备课——执教者第一次试教——课题组集体研课备课——执教者第二次上课——课题组集体研课后执教者第三次备课。课题组全体成员观课议课,通过“阳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学生课堂素养观测记录表”等评价量表,采用课堂观测、课后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教师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法、思维参与状态、信息收集整理、合作探究与沟通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等情况及时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根据评议情况改进主题活动设计的策略,不断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研制了主题教学活动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课题组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评价主题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评价:指向性(目标导向)、自主性(课堂开放)、生长性(德行建构)活动实施评价:综合性(学科整合)、参与性(面向全体)、实践性(生活践行)活动结果评价:生活性(基于学情)、体验性(亲身经历)、实效性(知行统一)

2、梳理了各年级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

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3、总结提炼出了主题活动的主要类型

(1)、低年级开展“生活性开放性”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如:一下第5课《我的眼睛明又亮》,一是设计了三个游戏感悟“眼睛作用大”,先用眼睛去看美丽的事物,再闭上眼睛画画,然后观察猜测图片上提供的各种眼睛表情。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眼睛除了能看东西,还可以“说话”,表达一个人的思想,眼睛的作用可真大!二是设计“名医教我护眼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护眼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请医生给出实用性强的建议,并通过儿歌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很快掌握了用眼护眼方法。

(2)、中年级开展“实践体验”型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如: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品德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清洁用具,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

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

(3)、高年级开展“合作探究”性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如: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4、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改变了课堂、发展了学生。三年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发表论文8篇,县级以上获奖论文18篇,县及以上示范课、竞赛课、研讨课13节、录像课5节。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激活了,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了,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中迎刃而解,难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师生阳光自信,和谐发展。

六、课题研究困惑:

实验过程中收益颇多,但困惑也不少。一是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目前还没有构建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系。二是设计主题活动时资源开发的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有时顾此失彼,有时喧宾夺主。三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第二篇:(2016年秋教研小结)秭归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____基于核心素养 创新活动设计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6年秋)

2014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品德教师通过主题活动设计,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在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以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品格三大核心素养。我校品德课题组在县、市品德教研员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老师围绕“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和“主题活动创新设计”开展学习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校该课题研究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解读三本“书”,梳理素养要点

当今教育以聚焦人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品德课程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内容选取上紧扣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严格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形成的规律,选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范例教学内容,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合并编写。

为了让品德学科教师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课题组组织教师

深入研读三本“书”,即“课标”、教材和学生,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下面以一、二、六年级教材为例来谈一谈:

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创新活动设计,培育核心素养

从学科角度讲,要为学生素养而教,学科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的主题活动设计要适应学生素养发展而创新。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杜江萍老师执教四下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环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通过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按颜色可以分为几类?按形状可以分为几类?按作用可以分为几类?(2)情境竞答:a、小芳过马路时不管指示灯是绿灯还是红灯,只要没有车辆通行就跑过去。对吗? b、这些标示牌属于哪类标志;这类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 C、围绕辩题“遵守交通规则利已利人”进行辩论。老师以问题为引导,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

们结合生活中的了解,仔细观察、对比思考,当一个个问题解答时,孩子们也熟悉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并能借助这些交通标志了解到基本交通规则,树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形成了基本的素养。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姜勇老师执教的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时,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这样的品德课堂有很多,贾艳华老师执教二上第四课《我们的节

日》一课时,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开展了“屈原祠入队宣誓”主题活动。少先队员们在屈原祠前敬队礼、唱队歌,新队员表决心,老队员送祝福,辅导员提希望,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与自豪,更是吸引了在屈原祠旅游的外国游客热情邀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节日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品德学科的教学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我校的品德课堂,以主题活动创新设计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三、创造研究条件,保障主题活动有效实施

1、集中研究与即时研究结合,改进实施环境

我校品德课题组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每学期集中重点研究两个课例。首先由执教者独立备课,再由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然后课题组老师带着观课量表进入课堂,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课堂中主题活动实施情况及效果:维度一: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观察: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学生是否参与老师提问。维度二:从“教师教学”的视角观察:本节课是否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活动,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维度三:从“资源整合”的视角观察:资源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否有效。维度四:从“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师生、生生之间是否和谐互动。通过观课议课,不断改进主题活动的相关细节,优化主题活动实施过程,确保设计的每个活动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同时,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课题,向学校教科室申报了微课题,这些微课题都来自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大家利用每周的品德学科活动日进行草根式的即时研讨,各抒己见,相互碰撞,精益求精,共同解决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不断优化主题活动实施的策略。

2、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课题组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每学期一次大型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都会邀请家长代表参加,给家长讲明活动目的,梳理活动过程,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品德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网络评价平台定期给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孩子的品德状况,家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学生的品德素养逐步形成。

四、教研成效:

姜勇校长参加市举办的“课题经验交流”研讨会,姜勇校长写的题为“平息绯闻**”的论文和乔德智主任写的题为“和母亲握手”一文在县教研信息中心主编的《我的教育生活》中发表;贾艳华老师撰写的题为“品德课堂用爱的教育感化学生花开心间”在中华散文名家发表并颁发相关证书,贾艳华老师被“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工程”授予“优秀学员”,贾老师写的题为“低年级组织

教学有秘招”在县三优论文评比中获奖。

十年磨一剑,“核心素养”实施道路“路漫漫”,我校课题组将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大胆尝试,创新活动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保障活动的顺利实施,使“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课题实验再上新台阶!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失去平凡、追求卓越!

第三篇:(2016年秋教研计划)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探究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6年秋)

指导思想: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教学活动,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

本学期教研课题组准备从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按照“情境—互动—合作—发展”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感悟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生活,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研究措施:

一、认真解读教材,梳理好各学段培养目标:

品德学科教师一开学认真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

二、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 “体验式教学”模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a、创设情境,链接生活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现实行为,采用适当方式,如生活事件回放、设置生活问题、创设模拟情境、播放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内容与生活的链接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下自主链接生活、唤醒生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生活探究兴趣。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问题的设置,使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多维互动,体验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认知,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和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互动交流中,对已知知识和技能、已有情感和态度进行验证和质疑,从而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c、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通过多维互动,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在交流中虽有所拓展,但也只是丰富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深入认知仍很肤浅,对某些问题仍存在一知半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伴随着新的疑惑、新的问题的产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凭借组员们搜集的相关信息自主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探究,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与其他各组进行交流和争辩,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它学习媒介间的多维交流,达成对问题的深入认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更加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并在交流中感悟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悟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促进。

d、践行生活,实现发展

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培养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要求,实现社会性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为促成学生发展目标的深入和达成,由教师或学生再创富有实践性的新情境和新要求,以检验学生的认识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践行生活,进一步深化、扩展、修正和完善认识,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全面和均衡的发展。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认知,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让学生深入生活、审视生活、反思生活、践行生活,实现学生社会性发展。

三、创造研究条件,保障主题活动有效实施:集中研究与即时研究结合,改进实施环境

活动安排: 九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课题相关文章,姜勇上示范课。十月:贾艳华上课题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一月:杜江萍主任上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二月:品德教师研讨观课议课体会并自己围绕教研主题摸索上特色课。

元月:课题阶段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逐步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质疑,作为我们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以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

第四篇:“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2016)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小结

——品德课堂以“核心素养”为主体,根据特点分阶段设计教学创新活动

秭归县实验小学

现在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空间和平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种子”是:友善、思考、独立,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素质,情意是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简单地说品德“核心素养”教学就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活动并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综合素质”。小学生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品德课教学一致认为在品德课教学中实行“核心素养”培育势在必行。

我们学校品德教研活动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反思,并以同伴互助、协作教研活动等形式,以点带面,共同成长。品德教师“聚众人智慧于一体”研讨与实施能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每一个学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我们品德教研组每一月两次分(低、中、高)学段研究,再有两次是集体座谈整合“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说一说自己的教学经验体验,探讨遇到的教学疑难问题,在学科活动后学生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就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根据各学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素养的不同,品德教研组决

定先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分三个学段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小学一年级今年的教材是《道德与法制》,李瑶琼老师参加新教材培训后在品德教研组学习并给我们讲解低年级《品德与法制》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贾艳华说: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故事讲解活动”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四、李瑶琼老师说“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上完《课间十分钟》这课后教师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低学段“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主题:

学生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活动之间的融合培养研究

中年级主要进行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也要进行一些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集体,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培养帮助家庭、别人的能力

中年级研究主题:

情景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兴趣互动培养研究

高年级主要进行浅显的政治、法律常识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继续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家庭、别人、公众的能力,注意培养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初步能力。

一、杜江萍主任说:情景设计法

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

五、乔德智主任说“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高年级研究主题:

学生品德素养形成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培养研究

在学校领导的教学教研主题思想的引领下,品德教研组“核心素养”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就是紧扣“教学理念”,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引领学生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深刻体验,逐步生成经验、内化为品德行为的教学设计。课堂上以丰富的教学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架构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姜校长说: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民主讨论”法

民主讨论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

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六、向丽晶老师说“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

1、观课议课,改进实施环境(贾艳华“诚实的孩子”)课堂是体现这种魅力的主战场。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得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地磨课。为了使自己的课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有特色,我请教“品德教学能手”听我的课,然后听取她们的建议磨课,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在上公开课鄂教版第九课《和诚实交朋友》第二课时——《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这课时,我围绕教学目标“学生从听故事,看故事,辨故事,讲故事中学会分辨生活事例是否诚实;学生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了教学四环节:听故事,明道理——看书中故事讨论行为的对与错——观生活图片辨做法是否诚实——联系自己讲诚信的故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做好一切教学准备工作:我先根据教学进度确定好课题制作课件,在上课前的一个星期五,又请

姜校长、付主任听课。听课之后她俩给我指点哪一些地方需要改正,哪一些地方应该删除,最后她俩给我的课的综合建议是:因为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个诚实的好孩子,所以这节课开始讲《狼来了》的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撒谎害处大的道理只是对前一节课的回顾,后面应该添加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进行对比,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人人夸的道理。她俩还建议我后面的课件可以不改动:因为课件能通过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辨别小朋友行为是否诚实,学生上台讲故事也能突出主题。我听取了她俩的建议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找了几个小时的有关诚信故事的视频动画,有的动画有广告,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手机录像再用数据线传送视频做课件但效果不好,后来我又请教我校的电脑专家——王主任给我指点怎样删除不需要的视频,经过多方周折才制成了有动画的诚信故事。修改好的课件我又试教了几遍,直到把课件调试好,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我才在另外一个班给孩子们上公开课。

2、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乔德智“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杜“感悟亲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的发展离不开活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构建。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的生命活力与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以表现、形成与发展。因此,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是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和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

2、活动决定人的发展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活动着的个体,活动是认知发展的关键;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认知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进行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学习方式和创新教学活动模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科学化、有效化,促进师生可持续性的共同发展。

(2)真正解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设计手段和方法诸要素的统一;使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处处、时时的有效体现,做到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

(3)有效解决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以丰富教学的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以活动为载体架构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主动达成教学目标。现在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空间和平台。小学生核

心素养的“种子”是:友善、思考、独立,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4)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反思,并以同伴互助、协作教研活动等形式,以点带面,共同成长。基于上述思考,我校拟定并申报“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实验。

四、课题研究内容、步骤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內容的大致思路:沿着现状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综合研究的思路展开。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6年3月——9月)(1)收集、学习有关理论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3)制定和完善实验方案,申请立项。(4)前期研究基础调研与测评。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12月)重点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做好学情探测与分析,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主题活动与“核心素养”融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实效性设计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

(三)、整理完成阶段(2019年元月——2019年9月)

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选编论文集、教学叙事集、教学案例集。

预期研究成果:对于“核心素养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实验研究方案、活动设计、实践活动资源库、活动案例、课

题研究论文进行整理和结集,推出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的实物资料以及师生素质发展成果等。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举办成果推介会。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沿着现状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综合研究的思路展开。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借鉴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在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并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个案分析法: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将对个别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他们的教学实际为基础,对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对策,逐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实践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成立实验组织,制定实验方案,培训研究队伍,确保课题研究正确、有效地开展。

1、顾问:县、市教科院品德教研员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周少刚、姜勇

成员:梅国清、杜江萍、彭清香、乔德智、向丽晶、贾艳华

(二)、以新课程、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送出实验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研究水平。

3、加强督促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矫正实验中的偏差。

(三)、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与评估,让课题研究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1、及时反馈与交流,形成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课题组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

2、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学科研不分家,使活动

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和师生发展服务。

(四)、及时总结,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激情。

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参加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和活动反思。

2、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各年段实践活动方案,积极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第五篇:(2015年秋教研小结)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构建品德“高效”课堂实施研究小结

秭归实验小学品德教研组

2015年秋

围绕“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高效课堂”研究以来,课题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摸索中前进,在借鉴中提高,逐步完善教研活动。本学期教研组大胆地尝试了构建品德“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更新观念。

1、针对研究课题,首先,我们将课题组成员组织起来集体学习研讨,课题组的教师明确课题规化管理的有关内容,自觉学习科研知识,教师的科研能力兴趣更浓厚了。

2、实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完善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二、课题研究组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高效、实效”

1、学生会学、善学,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以自主学习为主。

我们在实验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动力,极大部分学生养成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在学习习惯方面,我们通过对评估办法发现。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发展来看,学生接受信息特别快,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学

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因此,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2、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实验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会教、善教,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课题组老师撰写爱写反思论文。

3、初步形成“出示预习学案,明确目标——定向自学,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回扣目标,课堂小结”课堂学习模式。

学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有效课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预习学案导学、促学、领学的作用,教师精心编制学案,反复尝试各种“有效学案”编写模式,最终达到促进课堂高效的目的。“学法指导”部分的学案,由教师讲述清楚,再由学生根据学案,自行理解,必要时教师点拨。辨析明理的学案,我们按照限时限量的原则进行有效设计,学案上的辨析题教师当堂讲评。

三、定期开展讲评课活动。

1、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相关学科的课,对每一位参加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的教师所讲的课都要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共同研究和策划,就授课教师教材处理策略、教学方法选用、相应的学案及教案设计等提出改进性意见。在评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人人发言,做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评价,以此来加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贾老师在上公开课前请

教研组的老师们先听课观课再评课。老师们听了贾老师讲得《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课后提出建议虽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是还是需要适当安排一些讨论活动,贾老师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第二次试教的时候编排了教学研讨活动让学生讨论:小朋友们怎样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在讨论中我让学生先在组内说,接着教师顺理成章地利用采访这一活动,再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讲述为家人所做的事情,这样的讨论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当中积极参与进来,想为家人做些事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2、进行理论学习与论文交流。

每一学期,课题小组成员每人都要一课一反思,写好之后打成电子文档上传在学校备课网站,教研组进行检查,分管领导抽查。课题组的老师们写的教学反思、论文、案例择优上交,发表的论文,或者获得奖励的文章都有绩效奖励。在写文章的过程我们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让这些论文或案例成为课题延伸的足迹,并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出门学习的教师都要写听课反思,或者回报材料一起学习,讨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研组鼓励小组成员必须利用课余、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搜集有效教学的信息,并将之融会贯通,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我们的执教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一学期品德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姜勇校长写的题为“拓宽课堂主渠道,培养核心价值观”的论文和乔德智主任写的论文“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参加“德育报社与陶行知研究会”举办的教师成长及专业

发展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姜勇校长写的题为“培养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论文获得县教研信息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贾艳华老师写的教学反思——“北风吹,冬天到了”在亿万文库网站发表在宜昌商报发表,贾老师的“目标明确领悟道理,变幻活动实践出真知”在县“三优”论文评比中获奖,贾艳华老师参加品德高校课堂“三课达标”竞赛课被评为“优质课”,每一位品德实验教师都在实验探索中前行,不断优化自己的“高效”课堂!

下载秭归县实验小学市品德课题“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秭归县实验小学市品德课题“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