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与视频实验结合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共)
创新与视频实验结合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
金华市第十七中学 林倩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提出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怎样的教学高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索和长期探讨。而好的演示实验具有获知、激情、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对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
由于视频演示实验教学以其能见度大,实验成功率高等优点慢慢替代了教师自己动手的演示实验。然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把大量的演示实验都用视频实验来代替,学生仅仅成为实验的观看者,而忽略了实验的内涵,忽略了现象到本质的分析。久而久之,实验就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演示实验的功能就慢慢地淡化了,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书本上的演示实验往往耗时过多,效率不高,常有受其他条件影响导致实验不成功而让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有些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大(在中学教学条件下无法实现),使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实现等缺点,从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以上2种演示实验方法都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那我就想怎么样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即能亲身感受到实验本身的魅力,又能提高能见度节约时间让整节课效率更高。使我想到找寻这2种实验的优点有机的相互结合的实验方法让课堂更加生动合理化。因此我提出了让创新实验与演示实验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有效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的有效成长。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有效教师。教师要学会自我学习提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
1、整合教材实验
将浙教版八年级上下册的演示实验进行整合,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堂实际,提炼结合摸索最适合这堂课的实验教学,即能最大程度的提起同学们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有效性。
2、整编学生资源
便于课题开展,突出创新与视频实验结合教学效果,将我们学校八年级的1班2班作为实验班,3班4班作为常规班教学。
3、进行问卷调查
分别对教学常规班和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等)
4、成绩跟踪分析 课题实施阶段,我们对学生的正规测验和平时的小测验每次都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选择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以对比实践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行动法等。
1、行动研究法:经常性地召开课题研究会议,进行专题性地研究讨论与学习,总结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拟订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同时还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积极开展创新与视频实验结合的研究课,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边行动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科学教学中创新实验和视频实验的文献资料,分析创新实验教学和视频实验教学的优缺点,以及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创新实验教学和视频实验教学的论文专著,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3、对比实践研究法:运用俩班对比实践的方法,选取二个班,平时课堂教学中融入我自己改进的实验,或者是适用的视频演示实验,并通过自己改进过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剖,来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对比实践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最后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创新实验在科学课堂中应用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科学实验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有些实验器材缺失做不了,所以有些教师会直接口头讲述实验,又或者还有些会简单演示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构思制造更加科学的、具体的、形象化重新设计实验提高课堂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一:放大实验效果,突破教学难点
很多配套的实验器材往往过于单一不够吸引学生,但如果我们在这些实验器材中加点生活中的小物品,组成一个新的教具,往往比原先的更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1、在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压这节课中,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且非常大书本上举了马德堡半球实验,但由于学校抽气机有问题,对于这个实验实施起来不是非常方便,但研究发现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不仅能够代替实验,效果反而更加明显。实验器材: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空可乐瓶罐、水槽、棉手套
首先在空可乐瓶内倒入一点水,然后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直到可乐瓶上端出现蒸汽,停止加热。再将可乐瓶倒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冰水中,(注意的是放入可乐瓶时要带上棉手套保护自己)。你可以看到当瓶子接触到水面时蒸汽迅速冷却,在瓶内产生真空环境,瞬间将瓶子压扁!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证明大气是有压强而且压强很多可以瞬间将可乐瓶压扁,现象非常明显,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2、在上大气压强存在这一课时,书本上是例举了覆杯实验,这个实验现象也是确实明显的吗,但我觉得不够精彩,我就创新了一个水面倒吸的实验
实验器材:玻璃瓶,水槽、吸管、橡皮泥、红墨水、棉手套
首先先把橡皮泥擀开,并把它紧紧的缠绕在吸管一端,然后往水槽里面加水,再加点红墨水让它看起来更加显眼。下一步要小心地往瓶子里灌满热水,当瓶子灌满热水后,等几秒然后把水倒出,并马上把吸管插入瓶中,用橡皮泥密封瓶口。最后把瓶子上下倒置,让吸管伸出来的那端浸没在水中,此时同学们就会看到水倒吸到瓶子中了。(做实验的时候带上棉手套保护自己。)这个实验现象不仅明显,学生还会觉得很新奇。
设计
二、留心生活物件,提升实验效果
当今科技不断创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创新小物品也给我们的生活来了很多方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有时候这些不起眼的小物品是我们自制教学具的很好的材料。如上《声音的传播》这课时。学生们从土电话等实验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可是在课后作业反馈时,往往认为在月球宇宙等真空中能听到声音。说明很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个真空环境中声音传播的一个实验,但是这个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小学科学实验实验室里却很难满足。这时,我就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器材做自制教具填补一下实验室这方面的空白。
材料:被子真空压缩袋(带泵装),生日卡片里的发声器一枚,这些超市里都有卖;透明玻璃钟罩一个(也可以用半径10cm,高为50cm透明玻璃水培瓶一个,花鸟市场有卖);细线若干。
组装:取细线10cm,一头系住发声器,另一头绑住钟罩口,然后再发声器悬挂于钟罩内。最后将水培瓶装于真空压缩袋中密封袋口。使用方法:先将发生器打开,然后学生可以开始手动抽袋内的空气,抽到一定程度时,声音会慢慢地减弱。由于这个方法是无法将瓶内达到真空状态。所以达到无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声音越来越轻。如果学生认为那是电池电压减少的缘故,我们可以拆开封口,对比声音,可以发现声音又变重了。这个教具的材料是完全取自生活的,而且简单实用,学生易于模仿.二、创新实验教学心得
我认为实验改进、实验创新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简约性、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的原则。教师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实验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不过,我认为,初中科学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不能只是教师的事,要把它变成学生的事,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有计划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该过程中,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1、改进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适当的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原本在大气压这节课中为了证明气压很大,课本中引入的是马德保半球实验,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这个实验完成的效果不好,有些同学就会对书本上的实验结论有所质疑。而利用我们设计一的改进,同学们可以瞬间看到可乐瓶被压扁,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可以证明存在大气压,同时也可以证明大气压很大。从另一方面实验效果震撼程度来说创新后的实验效果也更明显,一下子就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整堂课的课堂效率马上提高了。
2、增加课后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课后实验,它是教师讲授过程中对课后的一种延伸,他能引导学生自己实验,观察现象,由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感知认识,促进了知识的掌握。
观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反复的讲解,往往很难得到满意的效果。如在做设计一中第二个水面倒吸实验时,我在课堂上演示整个实验过程,讲解课堂原理,由于这个实验所需的材料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我就要求大家回家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接受,难点就迎刃而解。
3、提倡废物利用,补充实验仪器不足
我所在的一所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有些实验器材存在不足,这时要求教师进行废物利用,以补充实验仪器不足,不仅如此老师做榜样让学生也能树立废物利用的观点。如医用注射器用过之后可以说就是一种垃圾,但在我们化学实验只要将用过的注射器消毒后就可以用做化学实验中的仪器,这样不仅达到了废物利用,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在部分化学实验中用它代替量筒、集气瓶等,使实验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更加清晰。
第二阶段视频实验在现代科学课上的应用
科学课本身就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科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研究小朋友们感兴趣的植物、动物、人体和教师们熟悉的水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对这一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应该说科学课堂是不缺乏兴趣的。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这种新鲜感是短暂的,如不及时深化,不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只是“热闹”,教师们的探究性学习就很难有实效。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策略,有效地引导,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质量。
(1)巧用实验视频教育,联系生活,让学生有效参与探究活动。在教学《原子的结构模型》时,课本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同学们了解原子的结构虽然课本上有图片说明但对于同学们来说不够直观,印象也不够深刻。教师这时及时拿出视频实验将将整个原子的结构的动态过程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点就很直观并且一下子就记牢了,探究目的也就达到了。
(2)利用实验视频,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扩展了知识面,它包括了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美术、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一节课的容量相当大,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的有效性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们要“多、快、好、省”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把科学家把用摄像机把种子萌发的动记录下来的整个过程播放出来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经历一次种子萌发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非常清晰地明白了。由此看出,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增加课堂的容量,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利用视频实验,拓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教学中采用视频实验,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培养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如在《植物蒸腾作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创新实验教学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科学兴趣
实验特有的生动性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教材中设计的验证实验相对来说教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遵照”教材的意愿都将实验教学过程机械化,会使学生对实验产生麻木,思维的发展越来越少。因此创新的科学实验能优化科学设计,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动能,不但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养,养成科学精神,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从2个班对比来看老师利用创新实验就学的班级来看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比另一个班要多,而且创新实验也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2、创新实验器材更生活化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实验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的实验,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创新实验中的科学器材大多都来源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这样便便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利用这些常见的实验材料进行课后研究。这样就将我们科学课堂延生到了课外,同时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兴趣在不知不觉见培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从2个班对比教学可看到,创新科学实验教学的班级的同学对于实验更加感兴趣,还有不少同学自己回去改进了实验教学效果更佳。
3、视频实验变“静”为“动”更为深刻
利用视频实验的丰富表现功能,变“静”为“动”,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官效果,较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强化,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并能巩固知识,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2个班对比来看利用视频实验教学的班级比在课本上照本宣科的班级对对应的知识点内容更好理解,相关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
七、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依然是常规教学的主阵地,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和探究科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使学生获得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实施实验的有效教学,是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对当前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轻过程、重结论、形式化、低效化等弊端, 试图如何探索出一种提升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构建一种有效的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应用新课程理念改革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对逐步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推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中学科学教与学的效率都有着积极意义和研究价值.参考文献:
[1]徐小平、郭联发,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与提升[M].新华出版社,2005 [2]刘鹏,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新教师教学,2010,(7):74-75 [3]王斌,创建物理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07,(19):99-100 [4]曹飞翔,浅谈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的作用 [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1):32-35。
第二篇: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我校科学综合组于2009年4月开始参加了自治区小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研究》的实验研究,迈开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的一步。我组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主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手段,加大学校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力度,让孩子在乐中学科学。在一年多来的整合实验中,随着我们实验的深入,对信息技术做为工具如何服务于科学课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我们实验情况做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此次整合研究探讨的目的是在小学科学中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要求师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和开发好科学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所以,通过什么方式与方法使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从而更有助于使小学科学向着研究型、互动型、综合型、创新型等发展。二.总目标:
信息网络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而且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既促进科学教师在知识性的科学课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整合的方向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我们注重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与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
(一)两个培训;三种整合 两个培训
(1)校本研修培训,为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积极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从自我学习、同伴互助、反思研讨、专家引领入手,通过研读一本书、研究一个问题、研备一节课、组织一节上课、开设一次专家讲座等方式,使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信息技术培训,改变教师的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熟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培训,写心得体会,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三种整合
(1)自主整合,教师钻研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新课标,钻研教材,进行整合前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根据现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整合资源,制作课件。重点是提高教师解析教材、处理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将有效教学资源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
(2)集体整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两周一次,定时间、地点、主题、。各位教师围绕主题,开展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如论坛交流,集体备课,共同议课。重点是提高教师交流合作、加强理论指导并用于实践当中。
(3)反思整合,通过整合课的研讨交流,不断进行实践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不足之处,反思课件应用效果,甄别如何修缮,如何强化。重点达到最佳优化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这两者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
首先,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什么样类型的课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书本的局限性,拓宽了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使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信息技术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学《恐龙时代》这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师生一起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 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 科学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交互能力,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可以进行不限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学生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四)教学评价与拓展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同时网络资源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才能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
我们根据一些科学课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课后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未来的世界等问题。主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科学课经过整合拓展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及时反思、即时评价,多元化的评价,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首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小组独立地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的内容。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主题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各小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学间的评价,使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这种让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及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适当的评价,及时对学生间的评价作出总结。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中心
四、整合后的成果
(一)教师方面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整合能力加强,过课题研究,广大教师掌握了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是: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我们以后在制作课件备课的过程中养成好的习惯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我们的教研教改活动。同时也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有效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2、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声音,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教学课件资源库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主要问题:
1、学校的电脑台数太少,制约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获取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2、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厚。
目前在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网络硬设施的构建,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的建设,轻教师培训。“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效益都不高,而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腐朽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 8 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2.必须加快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中小学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校园网,正是由于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路无车无货”,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指导,造成资源浪费,热门课文,不同网站出现好些个CAI课件,而一些相对较难理解又不是一般教师所能制作成课件的知识却谁也不愿去碰。
教育行政部门是否能统一部署,组织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校,按照一定的要求,按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分工共建。各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相对独立,相互之间通过“链接”方式达到资源共享,属松散型和学术型的联系。重点组建一至两个全国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
3.优化上网环境,降低上网费用
加强和完善网上学校的管理。对开办网上学校的单位与个人的资格、条件、教学内容、范围、收费等研究制定出网上学校的管理办法。创造上网环境,净化网络资源。创造上网环境,在有条件的学校强化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具备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净化网络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小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
与电信等有关部门协商,争取中小学连网资费的优惠、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以及技术帮助,否则,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将会出现“建得起网,上不起网”的 9 尴尬局面,事实上,目前已有一些建校园网的学校因交不起昂贵的费用而被迫关闭校园网与Internet的连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其次,网络学习,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教育发展了不平衡,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学校无法全都具备购置必要教学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能够购置了目前流行的全部设备,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但要它能够支付起每月的网络信息费,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每名教师都可以自如驾驭先进的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施行带了局限。
(二)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学手段丰富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也更明确。下一步我们将提炼的成果用之于教学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不中断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推进教师素养发展。
下面以《与恐龙同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课网络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
片段一:
▲师: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生:鲸。
生:蓝鲸啊!
生:恐龙
▲师:蓝鲸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动物是恐龙。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恐龙生活的年代,看看恐龙是怎样生活的?(播放恐龙的影片)
师:影片中出现了哪些恐龙?
生:霸王龙
生:三角龙
生:蛇颈龙
生:偷蛋龙
生:有天上飞的飞龙
生:有海底的生:翼龙
▲师:你知道的恐龙还有哪些?
生:霸王龙
生:鸭嘴龙
生:异特龙
生:剑龙
生:扁兽龙
生:陪天翼龙
这一环节是教学引入,主要共享视频,这段视频最主要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让孩子回忆对恐龙的已有了解,为本课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片段二:
▲师:关于恐龙,大家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恐龙是怎样生活的?
生:恐龙会不会吃人?
生:恐龙分哪几类?
生: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
生:恐龙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死的?
生:恐龙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生:什么恐龙的年龄最长?
生:恐龙如果和人在一起,会伤人吗?
生: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生:最早的恐龙是什么?
生:恐龙吃什么?
生:目前科学知道多少种恐龙?
生:恐龙为什么会死?
生:什么恐龙最温顺?
生:恐龙是怎么交配的?
生:恐龙最多可以活多少年?
生:恐龙会结婚吗?
生:什么是垃圾龙?
生:恐龙研究对人类有好处吗?
生:恐龙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生:恐龙在当今世上还有吗?
生:恐龙最适应哪种气候?
▲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看科学影片
生:看有关恐龙的电影
生:看百科全书
生:问科学家
生:去时光隧道,呵呵。
生:去研究恐龙化石
生:请教老师
生:去恐龙博物馆
生:上网查资料
▲师:大家说的方法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有点幻想色彩。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生:进GOOGLE 生:去百度查找
生:打关键字
生:上www.xiexiebang.com找恐龙
生:雅虎
生:搜狐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孩子汇报对恐龙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开放式的。这一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分别是:关于恐龙大家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片段三:
▲师:由于网络上的资源非常多,也有点杂,因此,研究恐龙去恐龙专题网站寻找资料是一个比较快捷的办法。
▲师:老师从一些书籍、电影和网站中收集了很多太阳系的资料,建了一个太阳系学习网站,希望能对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输入网址,协同浏览,介绍各版块的主要内容。)
▲师:网页内容相当丰富,估计很多同学在一节课内无法看完,建议有选择的去点击,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就去寻找哪些方面的资料。对于有些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在日志的评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线作业现在暂时无法打开,等大家先对恐龙有了较多了解之后,我会给大家在线作业的密码,你就能提交作业了。有些问题这里面找不到答案的,我们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主页上有百渡、GOOGLE、牙虎的连接,还有几个专题的恐龙网站。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网站,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在浏览操作中有什么问题,请在空中课堂给我留言,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环节是引导孩子进行网络学习,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在空中课堂的发表评论、交流,同时教师要通过屏幕共享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并进行相关的教学监控。
本课教学还利用博客的回复功能,布置在线作业,讨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片段四:
▲师:谁能说说通过刚才的网络学习,你们都解决了哪些有关恐龙的问题?对恐龙有哪些新的了解?
生:我知道了霸王龙的身体结构是那么不协调。
生:我知道了恐龙中最大的是霸王龙。
生:恐龙主要分两类:一个是食肉性的,一个是食****性的!食肉性恐龙前两脚不碰地,牙齿锋利!食****性恐龙四脚碰地,最一般是必着的!
生:我知道梁龙身体最长,也是最大的。
生:我知道了恐龙灭绝现在还没有最终原因!
生:我知道腕龙体重50吨,身长25米,高6米。它的主要食物是树叶。据推测,腕龙一天吃掉的植物超过220公斤。
生:对于恐龙的灭绝有许许多多猜想,但是不能100%的肯定。
生:我了解到了对于恐龙科学家的看法,这些让我知道了恐龙怎样灭绝!
生:我知道了人类是根据化石而作出世界上曾经有恐龙的理论。
生:我了解到恐龙的灭绝有可多可能,比如行星撞击,海啸淹没。。。
生:我知道了最后灭绝的恐龙有素食的恐龙有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托龙等等;而肉食恐龙则有霸王龙和锯齿龙等。
生:我知道了我们人类用眼睛看东西,有耳朵听声音,用舌头尝味道,用皮肤感知外部事物,由神经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我们就有了各种感觉。恐龙也是如此。恐龙地智力与脑子有大小有关,一般越是庞然大物,脑子相对来说越小,行动也要迟缓一些。
生:我认为恐龙死亡是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
生: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
生:我找到一份资料里面说霸王龙是腐食性动物,只吃死掉的东西。
▲师:能把你的资料来源与大家分享吗?(共享屏幕)
生:我和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霸王龙的小文章,希望对大家了解霸王龙有帮助——我是霸王龙,我有一个大脑袋。我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我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我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尺,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我走路时用两条腿,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70000万年以前,我和我的同伴***了整个地球。所有的小动物都害怕我,每当我们仰天大啸时,山河震颤,犀牛、老虎、大象都把头缩进窝里,生怕成为我的口中美食!可70000万年后的某一天,火山爆发了,我们死的死伤的伤,渐渐消失在这个世界。
……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做几道题目,请点击投票栏,用鼠标点击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所有问题回答好了就点击确定。(利用网络程序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即时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新颖的问题方式也将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刺激。)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反馈阶段,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收获,并创造积极发言、15 *****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程序及时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
片段五:
▲师:恐龙由盛极一时、称霸地球到最后却全部灭绝了,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恐龙如果还活着,对我们人类应该是一个威胁。
生:可怜。。
生:我觉得恐龙死的真壮观,要死一起死。
生:生命是不能预测的。
生:我发现,恐龙的灭绝有多种说法,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和环境有关。
生:是的,环境。
生:悲哀啊,不要破坏环境,否则人类会和恐龙一样灭绝。
生:命运呀。
生:人类迟早会像恐龙一样的,只是时间问题。
生:保护环境咯。
生:我们现在也不快面对冰河时期啊
生:我看一亿年以后人类都灭亡了,恐龙好歹还主宰地球一亿多年哦。
生:恐龙、人类都是玩偶,操控人一捏就死,但操控人是谁?这是个迷。
生:操控人就是地球环境呀,其实也就是生物自己。
生:学科学,让人类更强大!!!!
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师::今天我们主要借助网络初步研究了恐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研究。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用今天这样的方法把其他问题也研究下去。查资料的途径可以在网络中,也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途径查找。当然,查阅资料也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如果有条件,我们更可以直接研究实物,找来恐龙的化石进行研究,或到博物馆实地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研究发现成果拿出来,通过网络、报刊与大家 16 共享,让我们一起与恐龙同行。
在课堂学习的结束阶段,讨论恐龙是灭绝的,将恐龙研究与人类的自身发展切实的结合起来,让孩子充分感受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将本课的研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第三篇:数形结合课题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龙游县塔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负责人:黄秀清 成员:徐根 郑素莹 柴巧云 郑丽萍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全部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演度、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而且往往由于借用了几何术语或运用了与几何的类比从而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线性代数正是借用了几何中的空间,线性等概念与类比方法,把自己充实起来,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着,共同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体现。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来,中学数学内容可分为数与形两大部分,中学代数是研究数和数量的学科,中学几何是研究形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中学解析几何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科,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渗透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内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作为数学老师,应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灵活,过程上的简便。在小学阶段,虽然属于数学的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懂得 “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记忆。学生懂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后,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那么,就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四,“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红线。布鲁纳认为:“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在中学数学中要赋予新的涵义。而在中学数学中全部保留下来的内容只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与之有关的内容,而“数形结合”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纽带,“数形结合”更是连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一条红丝带。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早在数学荫牙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了。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数学家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几通过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得解决的问题,如尺规作图三大不能问题等,最终也是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完满的解决。
近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得很多也比较透彻。虽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是很少,并且也不透彻。但其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经验与借鉴为本项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小学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主要应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尽管孩子的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把比较抽象的几何定理与代数公式硬塞给小学生,一般说来,不易被接受。然而,从小学三、四年级以后,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却是可能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孕伏和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是非常紧密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了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科知识的理解过程脱离了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使知识难以理解。为了培养更聪明和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共同开发。
四、课题界定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互相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代数化,从而巧妙地解决貌似困难、复杂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在小学,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肩发展的阶段,在小学数学中,特别是新教材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好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数、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数形相结合”的观点,并使这一观点扎根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运用自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工具。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针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现状,分析影响其“数形结合”思想的因素,研究出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措施或策略。
2、“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形”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在某些数学概念中运用“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
3“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用得最多的是应用题的分析求解中,通常是将数量关系转化成线段图。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实际上,在不同的问题中,可将数量关系转化为不同的图形。
4、总结出“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应用中的培养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2、培养学生具有敏感、主动的“数形结合”意识,能够根据需要去发现数学问题中的“数”与“形”,并且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3、为中学及后来学习数学打下更扎实的基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发展情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使本课题的研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明确,更加科学。
2、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本校及周边小学的数学教师和学生在数学的教与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大致情况,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调查,了解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数形结合”方面的连结点及发展状况。以增加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每学期末,采用情景调查与试卷调查的方法,检验科研成效。
3、行动研究法:将有关“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初步成果再应用于实践,是教师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调整、补充、完善。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4――2007.5)第一阶段:实验前调查分析,学校组织讨论、分析有关数学教学中与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有关的素材及因素,发掘已有的教学中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的经验,收集、提炼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组织、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自己的子课题方案,做好开题准备。
2、实施阶段(2007.9――2009.7)第一阶段:各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收集资料,完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反思研究过程并作修正、完善。
第二阶段:继续实施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修正,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整合,定期进行学习、交流。
3、成果形成阶段(2009.7――2009.9)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编撰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和音像资料,做好结题鉴定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分析
(一)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目前我们使用的北师大教材,不把数学课划分为“代数”、“几何”,而是综合为一门数学课,这样更有利于“数”与“形”的结合。只是,教材虽然从低年级起就提供了“数形结合”教学的素材供老师们挖掘,但是对“数形结合”的教学目标过于隐讳,还不太突现,教学上没有把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多教师虽已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却不知怎样渗透、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策略一般只是被动的模仿,学生的这方面认知结构不像数学知识那样系统化。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数”与“形”关系的揭示与转化,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类比、发掘,剖析其所具有的几何模型,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化思维,扩展知识,提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课题组研究出以下几点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同一思维原则,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素材。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前人认识的成果。学生学习时,通过认识活动把前人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学习是一种再认识过程,学习某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同前人获得该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致的。同一思维的原则,就是前人用什么思维方式获得的知识,学习时,要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去掌握这些知识。“数形结合”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学习时就要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去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数形结合”教学活动中正确地运用思维方式,有机地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此外,在教学中常思考:如何在小学的不同年龄段安排不同的数形结合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需要?
2、创设有利于学生直观思维的教学情境。
进行思维活动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没有已有知识、经验(表象)的参与,就没有思维活动。“数形结合”的学习活动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进行抽象思维一般要靠知识的新旧联系(迁移),进行形象思维主要靠表象的积累。当学生没有或缺乏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积累,或表象模糊的时候,必须用直观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孩子的感知,使孩子获得有关表象。很多课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更优,同时还提高课堂密度与教学效率。
3、对“数形结合”的培养建立起积极评价机智。
“数形结合”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首先,数学知识是和科学美感融合在一起的。其次,教师对教材的体验、感受和对数学的热爱,通过教学对孩子起了良好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第三,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成功解题带来的喜悦和愉快的情绪。这种伴随认知学习产生的情感,能成为支持和推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成绩,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形”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接受具体性文字中的信息比学习抽象性文字中的信息容易得多,其原因是由于具体名词能产生心理映像(如“凑十法”与“短除法”同是演算规则名词,但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理解与记忆),而儿童利用形象的图式学习比用纯文字推演更有兴趣、更容易学习。
1、“数”的教学借助“形”的直观、依赖“形”来操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能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会出现的更多,刚学习“数”的加减法或乘除运算时,教师如何利用“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就是在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形”来探索复杂的“数”的关系。
由于概念的抽象与概括性,教学时要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而“形”的材料常常是最有效的。如在数小棒、搭多边形中认识整数,在等分图形中认识分(小)数;利用交集图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等等。同样,运算的概念(如“除法”、“余数”)、数学术语(如“平均分”、“大于”)等等都需要“形”的参与。
数学性质是关于规律性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而形的操作有助于发现规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可作如下设计:让学生用9根小棒摆出三位数,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8根、6根呢?操作中学生发现,组成的三位数是否是3的倍数只与小棒的根数有关,而与摆的方式无关,根数就是各数位上数的和。又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在对图形的等分中理解。
2、“形”的教学借助“数”的描述、依赖“数”来巩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形”的学习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安排,北师大版本称这一单元为“观察物体”。小学低段数学注重其“形”的直观感知即可,其实到了小学中高段数学就已经把“形”与“数”紧密联系起来了。
在教孩子认识各种图形时,“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繁琐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只有以简洁的数学描述、形式化的数学模型表达“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使儿童更准确地把握“形”。如“长方形”,学生从图形中感知获得的只是“长长的”、“方方的”,只有用数学语言揭示其特征(有4个角,都是直角;有4条边,对边相等)。又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对长方形面积大小观念的建立从定性到定量,从直观比较到数方格,从摆小正方形(面积单位)到发现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最终获得面积计算公式,使儿童从更深层面上认识了长方形。
几何图形的概念因为有了“数”的描述,进一步深化了儿童对“形”的直观知觉。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因为有“数”的运算,用“数形结合”方法认识“形”、说明“形”的意义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火热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形”的理解,认识到“形”丰富的内涵。
(二)“数形结合”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与“形”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更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作为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形的问题,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借助形的直观来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即把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由图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直观思维活动的,但小学应用题所明确的数量关系通常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这是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如把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用恰当的、形象的图形表示出来,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案例1:“鸡兔同笼”的内容,在二年级有,五年级也有。如何让只有二年级的孩子们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呢?这里运用到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们动笔画一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比如:鸡兔同笼,有6个头,20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①先画6个头
②各画两只脚(假设都是鸡)
③都是鸡只有12只脚,不够8只,那再补充
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到有2只鸡,4只兔。大多学生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是难,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化抽象为直观,感觉就是有趣了。
2、“数形结合”化繁杂为简单,理清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些应用题,因其数量关系多,数值变化繁,学生掌握起来十分困难,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直观地表示其数量关系,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今年种了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1)今年种松树多少棵?(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第一个问题是简单的,第二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也不难。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要是没有第一个问题,直接要我们求第二个问题呢。其实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下面的图:
松树: 杨树: 是杨树的5倍 棵 杨树与松树一共有几棵?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5=6,168×6=1008(棵)”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刃而解了。
3、“数形结合”化单一为多元,发展了学生的多方面数学能力。
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好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
案例3:结束“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后,其中设计了一题目,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并且三角形的高比底短,你觉得这个三角形的高有几厘米,底有几厘米?(高与底都是整厘米数)。对于这种只给出一个数字条件,要求得两个问题的解,部分学生开始会觉得束手无策,其实基本方法就是画图想数字: 8×
3÷
2=12c㎡
6×4÷2=12c㎡ 8cm 6cm 这不仅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要“除2”印象更深了,而且对图形也有了数感。
(三)“数形结合”在教学应用中的培养方式
“数形结合”思想与其他数学思想方法一样,其形成都不是朝夕之间的,我们将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之中。
1、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以具体知识为载体,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有一些初步 的感知和直觉,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有意识记和理解识记。通过这些具体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数和形是两个不同的侧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达到统一。
2、揭示——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
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载体,向学生点破阐释,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把形转化为数,用数量关系研究图形,把数转化成形,用形进一步掌握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技能,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3、强化——把教材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容系统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学生要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就必须通过强化。桑代克说: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连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连结,若久不用,就会变弱。教学要注意连续性,要经常地予以强调,并通过大量的综合而达到灵活运用。通过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经积累、概括、总结,不断获得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八、课题后的反思
1、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太专注于“数形结合”教学课的准备与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相关数学能力的发挥。
2、我们的研讨教学大都借助了媒体课件,感觉并不是所有的课都有这个必要,因为花了大把的时间做课件,可有的还不如在黑板上画一画那么明了直观。教学还应从内容出发,而不是为了形式。
2、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绝不是孤立的,受其观察、联想、问题转化等能力的制约,后继可以研究数形结合思想,如何与其他数学思想相辅相成,同步培养以至形成意识。主要参考文献:
1、蓝惠菊《让思想方法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全过程》福建教育2007.10
2、蒋巧君《数形结合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效策略》小学数学教师2005
3、张林琴《数形结合”思想的解读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7.10
第四篇:“实施体验式教学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讲解
“实施体验式教学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章丘市“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
“实施体验式教学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
课题组主要成员:王 韩 刘
一、课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1、2009年3 月,章丘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构建有效课堂”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章丘市各中小学校纷纷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我校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想为“有效课堂”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课题研究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于是选择了“实施体验式教学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的实验与研究”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2、我们的教育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前苏联模式影响,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是教学功能的一种经典表述,我们的教学总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本,通过教师的讲解将信息传授给学生从而进入大脑,然后是考试,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与否的标准。如此从小学到中心到大学,使学生成为贮存知识的机器,“克隆”知识的载体,这种教学弱点和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不懂得知识的由来,不懂得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少动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因此教学需要改革,必须改革现有课堂模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3、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创办于1992年。由于学校的合并,师资的饱和,近几年很少增添新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思品组从2002年以来一直没有增添新的教师。大多数教师的上课方法仍然是填鸭式、灌输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上课时花的时间多,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正所谓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具有纯朴的优点但也存在惰性的缺点,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只知道死记硬背,很少动脑思考,基于上述两种原因我校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中等水平。
4、新课程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其成功点是正确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建立起体验式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受益终身。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标要求,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概述
体验式教学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哲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一定的场景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起并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初步的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初步的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的全过程。
1、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手捧教科书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时,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科翰先生忽然向自己发问:“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让教育更丰富?”。这个问题引导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体验式学习。当科翰先生逝世时,《伦敦时报》曾撰文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提出如此有创意的教育理念并具备把他们付诸实施的天分。”
2、美国“体验式学习”的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他们经常让学生完成一些研究性的论文,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体验、研究,学生趣于学习,乐于研究。
3、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不同层次的学校都相应地开展一些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很多学生的自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孔子曰: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体验式学习很早已经提出,我国的体验式学习研究在近几十年中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职业培训中,更是强调和重视,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虽然一再提出,但是由于条件等因素限制,只在现今新课程推广中才被强调,并逐步实施。
5、国内也有不少学校已进行了类似的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可钦已进行了“创建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研究。” 上海市闵行区虹桥的“以快乐小队为载体的学生体验式学习实践研究。”自然教学专家刘墨耕老师倡导的“探究——发现”等学习方式,这些研究体现了体验式学习的发展性、差异性、主体性、合作性、多样化、激励性等特点。
总体上,国际国内的研究认为:在新课程条件下,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应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改变固定的学习程序。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1、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我们认为体验学习就是借助一定的情景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
2、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模拟真实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原理。它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五个环节组成,即创造场景---内心体验---相互交流---认识提升---实际应用。它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学生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的真正价值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提高认识并转化成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总之,体
验式教学能彻底改变“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是对目前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坐而论道、包办代替的“人灌”教学方式的反叛;是与“做中学”、“做中悟”等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教育息息相通的,是一剂医治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的良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由于每个学习者先前经验的独特性及学习情感的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因此要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
2、人的学习理论依据从学习理论来看,20%的学习是从听而来,50%是从眼见而来,80%是从亲自参与而来。学生听过的就忘了,看过的就记住了,亲身经历的才能真正把握并内化。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体验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提高认识,并内化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在获得了知识体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3、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在亲自感知、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4、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依据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方法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初步建立以体验式为主要科学探究方式的体系,大力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
1、学生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本研究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热情和感悟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向,在体验的不断丰富、深化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体验式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师目标:获取一整套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比较成熟的成果,如体验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式活动主题系列,体验式作业题,评价激励、体验升华,学生成长的个案记录等。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终极目标:力图通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在全校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并将我们的教学学习方式进行推广与再研究,探索常态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机制。
(二)课题研究对象、方法
1、对象:辛锐中学全体学生
2、方法:
(1)文献法:我们认真学习了郭道胜老师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山西人民出版社和《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山东人民出版社;胡田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订阅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以及网络学习等。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全面正确的掌握本课题的相关信息,为本课题及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效益。
(2)行动研究法:把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再指导行动。我们把课题的研究与平时的教学紧密联系。例如:刘老师2008年获得章丘市素质大赛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章丘市骨干教师;王老师2009年4月获得章丘市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9月获得济南市优质课二等奖均得益于体验式教学的成功应用。
(3)观察法: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的表现,“知、情、意、行”的整合,分析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随时调整研究,保障研究的实效性。例如:在孤岛生存游戏中,拿到木板后,每个组都马上开始进行各种尝试。有的组每个人伸出一只脚,单脚站立,为了维持平衡,大家手拉手,甚至是互相抱在一起;有的组一个高个子的抱起一个小个子的,其他人在四周;有的组把鞋脱了,以求尽量少的占空间;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有的组刚开始就有组员说“不许踩我的脚”、“我的鞋可是名牌”。经过一番尝试,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组是57秒,居然就是那个一开始大家都说不许踩到自己的脚的那个组。原来,他们发现不论脚怎么摆,既要不踩到脚,又要站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男生说“你们踩在我的脚上吧,我来做最下面的那个”,似乎会感染般,其他的组员都不再提“不许”“名牌”了,大家都主动的伸出脚让其他人踩在上面,维持平衡,而最底下的那个男生自始至终没有讲过半句“很痛”之类的话,他们也变得比别的组还要合作,所以最终维持的时间比别的组还长。
从不愿意被人踩,到主动牺牲,老师并没有作任何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尝试,各种体验,自己得出了集体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学会合作与奉献。这种体验是深刻而长远的,并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说奉献的重要性一二三四可以比拟的。
(4)案例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观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及行为的表现,并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检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走进中学》一课,我充分利用我校是章丘市是大爱国教育基地的这一有利条件,结合学校的校训和辛锐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把身边的人和事,作为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素材,这往往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贴近生活,来自学生身边,更具有真实感,更
容易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使思想品德课成师生之间,家长、社区之间互动对话及思想精神成长的平台。
(三)课题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必做过多地讲解.既使是在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2、针对性原则
就是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或最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引发思考形成体验,生成情感,落实行动。
3、多样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在空间,方法,活动方式等方面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活动”,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交流”;可以是“引导”,也可以是“互动”。
4、层次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完成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激活学生健康的情感,形成正确地看问题的态度,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动力。因此,体验式教学要注意不同年级的选题和切入点有不同的指向,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
5、自助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教会学生解决成长中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宣泄,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例如:《从数字感受小康生活》教学案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搜集,在网上对生活非常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数字调查,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进一步体会人民富起来的事实,进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在课堂上形成了“创设场景---内心体验---相互交流---认识提升---实际应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一是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二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去亲身体验。三是通过游戏、小品等形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体验。
课例:在讲《共享阳光》一课时,结合即将召开的第十一届全运会设计了一个小品《我是全运志愿者》。同学们都知道济南市即将召开第十一届全运会,需要招募一些志愿者,同学们愿意参加吗?
生:略
师:下面请看小品《我是全运志愿者》。
两名同学扮演全运会志愿者。一名同学扮演外地来济南观看全运会的聋哑人,正找不到场馆时,遇上了两位志愿者。师:采访扮演残疾人的同学,请他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略)
师:采访扮演志愿者的同学,请他谈体验?
生:略
师:问全体同学,如果你是志愿者你会怎么做?
生:各抒己见。(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弱势群体,请谈谈你会怎么做,展示多媒体。
生:回答,我们的行动。
通过小品,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通过语言,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
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感受,促使他们心灵深处产生有效的反应,获得感动、喜好或憎恨、厌恶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向机制。课例:在讲《危险的诱惑》一课时,结合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问题,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在生活中有不少同学还受到网络游戏的诱惑。那么,玩游戏究竟是有利还是弊,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生:分组交流.集体交流,各抒己见。
师:想一想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网络游戏。
生:(略)
师: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略)
师:既然不良诱惑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青少年误入歧途呢?
生:(略)
师: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略)
从而引导学生对网络进行正确的情绪感受,促使他们心灵深处产生有效的反应,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对网络形成正确的心向机制。
3、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自己的体验
初中学生虽然还幼稚,但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并开始试图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他们开始不满足于教师,书本对一些问题和现象所做的解释和结论,喜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发表评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没有对问题的探究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难以深入体验。在生生的探究中,在师生的深入探究中,真正达成共识形成体验。探究也因此成为体验式教学的持久动力。课例:在讲解《透视“追星”》一课时,设计的导入环节。图片和视频《杨丽娟疯狂追星刘德华》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青少年“追星”的现象相当普遍;
2、有超过四成的家长认为影响到正常生活;
3、杨丽娟疯狂追星刘德华;
疯狂追星女杨丽娟(兰州人)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面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至于偶像
留影纪念。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竟仍然是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
问题:你如何看待杨丽娟的追星行为?你追星吗?为什么要追星?
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由此引出课题:《透视“追星”》。
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他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发表评论。
4、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提升对问题的认识。
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接受外部的合理评价,从而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感受,矫正过激或偏向的情绪,升华道德情感。
课例:在讲解《战胜挫折》时,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
环节二:献计献策
教师展示多媒体 课件《考砸了》
师:看,面对同学的挫折,同学们的反应和态度一样吗?他们的反应分别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如果你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会怎样处理?
生:略
师: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当遭遇挫折时,我们应该……
从而引导学生将考试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感受,升华道德情感。
5、实际应用。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针对性操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课例:在讲解《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时,课堂小结设计了如下作业。
在学生各自制定的时间计划表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制定班级共同遵守的时间表。如: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复习外语词汇或语法;每天最后一节课下课前10分钟,全班集体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以及需要记忆理解的重点内容等等。
(二)形成了体验式作业和评价机制
我们积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1、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激励,完善体验)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考试往往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评价方式太过单一,更重要的是它缺乏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考评,这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符的,也不符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既能激励学生发展又能全面考评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如下:
(1)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课后作业 为使教学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使学生再次体验,让他们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回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时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在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进入开放式的练习,开放式练习不是简单的模仿性作业,而是要对书本上的练习进行适当改良,或另行设计,例如在学习《我们也来做议案》时,让学生对自己关心的一个问题设计一个议案等。
(7)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我们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我们建立了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实践,学生的体验意识明显增强。学生们都有一个共识,“亲身参与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体验,并及时做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习状态的调整。
(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变“灌输式”、“一问一答式”为“体验探究式”,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了基本功训练和体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师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能主动去获取与课题相关的种种信息,自觉投入学习,知识面大大加宽,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大大加强,撰写了大量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教学成绩连年攀升,受到领导和各界的好评。课题研究期间,主要量化成果:
2009年4月王老师执教的《 危险的诱惑》荣获章丘市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9月他执教的《共享阳光》荣获济南市优质课二等奖;2009年12月他撰写的论文《初中思品课体验式教学初探》发表于《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09—2010参加方略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2010年9月被评为辛寨镇优秀班主任。
王老师201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被评为章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撰写的论文《论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2009年7月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韩老师201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被评为辛寨镇优秀教师。
刘老师2009年被评为辛寨镇优秀教师;2010年被确定为章丘市骨干教师。
伴随着课题的开展,各位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
(五)师生关系进一步优化
本课题通过深化德育改革,科学地把握课堂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进而转化为精神沟通、交往和理解的关系,增强德育的情景性、情感性和生命活力,真正做到情理融通。
具体表现在:
(1)建立师生之间民主的、和谐的、合作的关系,即“我——你”对话关系。德育不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而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相结合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
(2)形成友善的、宽容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3)德育实施的方式是生动活泼的。它不是物化的、模式化的,而是人格化、多样化的德育。学生是人,不是物;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装“美德”的口袋;学生是精神主体,是道德主体,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教育不是物的标准件生产,也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过程。德育实行人格化的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德育。在开放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锻炼受教育者的思维批判力、道德选择能力、创新能力。
(4)它不是只重视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而是道德的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它不是单纯的说理教育,而是把理性的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的德育,是完整的德育,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德育。
它不是保姆式,而是自主式的德育。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它对学生放手,它相信学生的能力,吸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践行、去体验、去创造。
(六)提升了学校内涵建设
学校围绕课题,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推进了教学改革相互学习,探究反思,交流提高蔚然成风。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化,我们结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倡导富有活动性、实践性的开放性的作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舞台,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结合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评优活动、教学设计研究和评比、优秀论文评选,师资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七、经验与反思
1、要加强理论培训力度,举办正规、严谨、实效的理论培训班,使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能更上一层楼。要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帮助解决研究中的障碍和难题,使研究有所突破。
2、我们的老师科研水平不足。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更新周期短,教师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注意补充知识,认真钻研教育学、教育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力受到很大抑制,教师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将学生从死啃书本、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中解脱出来,形成用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品格,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4、加强课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指导与管理,使课题研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充分考虑把课题研究与“内涵提升年”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更有先导性、针对性。
参考书目: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郭道胜 山西人民出版社
《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 郭道胜 山东人民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学技能训练》 胡田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学论》 胡田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
章丘市辛寨镇辛锐中学课题组
2010-9-23
第五篇:《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目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文章、著作、研究比比皆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仍存在参差不齐、不尽人意的地方,并且,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还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过去,以应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尤其进入毕业年级满堂灌的倾向,注重知识讲授、接受学习、强化训练的倾向就越严重;课堂学习中只有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单一思维的现象依然严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的多元思维、经历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被取而代之,教师费尽心思、费尽精力,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这些问题根深蒂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制约着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在规范办学的今天,如何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还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一是在教师,二是在学生,三是在各种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上。但关键在教师,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参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落实,相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中化学教师角色的扮演。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师自身角色上应实现哪些变化。如何实现初中化学教师的引导和帮扶作用。(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容和时机的选择。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交流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精美的彩色插图等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如何利用新课程资源优势,或创设有效性学习情景,多为学生创造参与有效性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有效性学习的规则,懂得怎样合作、怎样交流、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培养有效性学习的认知、有效性学习情感、有效性学习的技能与有效性学习的行为,使学习优良的学生不断提升,同时学困生在有效性学习中也能获得自信。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4)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习小组的科学建立。现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的培养。(5)有效性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有效性学习评价的多样性、全面性、可操作性体系的建立。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来研究,当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2)运用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了解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获取教师中的有效教学经验,为寻找针对性措施提供策略支撑。(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侧重于教学案例联结下的实践、反思,对收集的有关案例在不断改进中进行深层分析,从而归纳出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为了认真做好课题工作,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须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地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特制定读书计划: 1、4月――5月:调查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有效性学习案例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有效性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有效性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不同特质的学生在合作情感、技能与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比较和研究。2、6月――7月:理论学习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等关于有效性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及专著,为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设计研究初中化学有效性学习的策略,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同时进行网上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3、8月――9月:实施阶段。根据制定的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每一种策略都要进行数次验证性研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同时,进行实验比较,寻找原因;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4、10月――11月: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组织初中化学有效性学习的研究报告。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为了认真做好课题工作,写出有关课题的研究论文、案例、叙事等,并能顺利结题,在读书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2010年4月底完成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完成读书笔记及心得并上传到指定博客空间2、2010年6月底完成《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完成读书笔记及心得并上传到指定博客空间。
3、2010年 7月底完成“江苏教师教育”网络培训系列辅助读物《反思实践 走向深化》读书笔记及心得并上传到指定博客空间。
4、?2010年 9月底完成《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完成读书笔记及心得并上传到指定博客空间。5、2010年11月底完成《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完成读书笔记及心得并上传到指定博客空间。
6、每天读书或上网1-2小时,每月写三篇读书笔记
五、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潜心探索和钻研,该课题有了一定的收效,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带动了我校教科研的发展 为了完成课题研究,本人经常深入班级,走进课堂,调查探讨,研究学生。由于我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较多,这样使得我校教科研氛围浓厚。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的多元思维的自主课堂学习模式,正逐步形成。在本人的影响和带动下,我校理化组的多位同事纷纷做起课题研究,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教育科研蔚然成风,课堂教学有效性显著。在2010年我县组织的质量调研中,我校名次明显上升,九年级化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受到多方好评。
2、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本人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发生根本转变,通过深入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使自己的认识、体会明显加深,也有了更新的认识。《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对我影响很大,感染、熏陶着我,在学习调查期间,本人一边阅读一些教学专著,一边将学习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应用于自己的课堂,进行实证性比较;高效化学课堂的做法都要进行多次验证性研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同时,进行实验比较,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再次调整策略。在这些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一年中本人取得了丰硕教育科研成果。本人写的论文:《实施情感教育 打造高效课堂》,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与学 》2010 年第 12期上。《化学课堂有效性初探》发表在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 中学生数理化 》2010 年第 08期上。《读〈成长??路径〉有感》、《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两篇论文在2010年论文评选中,分获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二等奖、三等奖。《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获2010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优秀教学设计三等奖。2010年我所负责的九年级(2)班,被徐州市教育局、共青团徐州市委评为徐州市先进学生集体。在全县教学案例设计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在全县教学课件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虽然一年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可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较快成熟,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课题研究成了我专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本课题运用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法,此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与学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机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效的学习方法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教会学生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一把手”、主导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习的再生能力。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会了学习,愿意学习,乐意学习,学习的有效性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