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
口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要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的口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的过程与措施
(一)明算理,懂法则
口算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撑握计算的法则,方法。其中,弄清算理是关键。如:小学一年级“凑十法”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物操作过程,通过摆弄学具,及眼、耳、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说出自己的思想过程,为实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做好准备。如:9+4可表述为:9和1组成10,把4分成3和1。9加上1得10,10+3得13;4和6 组成10,把9分成6和3,4加上6得10,10+3得13.再经过9+3,9+5等的练习,概括出“凑十法”的方法与规律:看大数,拆小数,看小数拆大数,先凑十,再加几。
这样经过感知观察,形成象。抽象概括三个学习阶段及相应练习。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认识过程,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法则,保证了初算的正确性。
(二)重视思维过程,形成技能技巧
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理解法则阶段,学生总是进行着详尽的展开式的思维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逐层次的简略、压缩,计算的步骤逐步地简化,计算推理过程也逐渐简缩,到最后,由于计算技能的熟练,一些简单的计算能脱口而出,实现计算思维活动的“自动化”。
因此,在教学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侧重于法则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的的掌 1
握,只要求正确,不要求速度,着力于巩固口算知识的为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随着知识的深化,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新大纲》对口算教学的要求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做到天天练。
2、加强目的性与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要加强基本口算的训练,只在实实在在地练好基本口算,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其次,易错的题目要及早预防,反复练习,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肯定会出现具有普遍性的特殊错误类型,且与使用的教学方法无关。有些错误则是学生个人认知结构不完善所至。如老想着凑整,而全然不考虑运算顺序。
其次,易混淆的题目对比练习,可增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的清晰性。最后,要有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
首先,训练形式要分散,集中相结合。在平时要坚持分散训练,如每天做5分钟的“天天练”。经过一定时间后,可进行集中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其次,口算形式灵活多样,如;指名口答,集体抢答,开火车、对口令、连线、找朋友等。组织口算比赛或听算与视算等形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1)审题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审题,提笔就算的毛病。
(2)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寻找最简法的心算。
(3)检验习惯,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4)改错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的良好
三、具体操作方法
教师抓基本口算、教方法、常训练。
(一)抓基本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直观表象助口算。
从运算形式看,小学低年级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如教学建立9.5+2.5的表象:先出示装有9块饼干,另外再准备2块,让学生想一想,“两个0.5块饼干应该怎样表示?”很快有学生说:“我拿两个半块饼就可以了”老师再问:怎么样计算更快?学生很快说出:先算9块饼与2块饼合起来是11块饼,再把两个半块合起来又是一块,最后11加1就得12块饼了。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说得好,这样,表象建立了,口算的准确性也就有基础了。
2、理清算理助口算。
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例如教学998+52=1050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并画出口算998+52=1050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整百或整千数,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998+52”怎样算。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3、说理训练助口算。
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给学生方法
1、用“凑十法”口算。
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1)加数“凑整”。
如1.4+5+0.6=?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数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
(2)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如50-1.3-0.7,启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数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口算比较简便。
(3)连乘中因数“凑整”。
如25×1.4×4,25与4的积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40。
2、运用“分解法”口算。
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2.5×32,原式变成2.5×4×8=10×8=80。
3、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
各种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如:44.8×99+44.8运用乘法分配律就是:44.8×100=4480,既快 3
又准确。
4、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
(1)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
(2)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48×52=2500-4=2496。
(3)采用“基准数”速算。如623+595+602+600+588可选择600为基数,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4)掌握一些运算规律。例如,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5、熟记常用数据。
如:1.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各自的积。
6、注重避免题目的错误信息
如:25×4÷25×4,这类题,学生往往一看到题目,就接受到“25×4”的强烈信息,往往会用“25×4”来除以“25×4”,这类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外,避免接受强烈的错误信息,常进行强化训练,熟能生巧,避免出错。
四、通过实验研究出了一套有效训练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中,要紧紧依靠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智力水平进行教学。讲清数字与数位的关系,数和形的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配合教具、学具的使用,从直观教学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形成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二)练习中应采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方法。
在计算时,让学生先说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与区别,对新知识加深记忆。
(三)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完全相同。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有的学生就会精力过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就会完不成任务,失去练习的信心。因此,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科学安排口算训练口算训练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新课标》对各年级的口算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老师应据些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对于何时练什么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持之以恒,坚持天天练。
第二篇: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我校科学综合组于2009年4月开始参加了自治区小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研究》的实验研究,迈开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的一步。我组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主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手段,加大学校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力度,让孩子在乐中学科学。在一年多来的整合实验中,随着我们实验的深入,对信息技术做为工具如何服务于科学课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我们实验情况做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此次整合研究探讨的目的是在小学科学中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要求师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和开发好科学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所以,通过什么方式与方法使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从而更有助于使小学科学向着研究型、互动型、综合型、创新型等发展。二.总目标:
信息网络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而且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既促进科学教师在知识性的科学课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整合的方向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我们注重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与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
(一)两个培训;三种整合 两个培训
(1)校本研修培训,为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积极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从自我学习、同伴互助、反思研讨、专家引领入手,通过研读一本书、研究一个问题、研备一节课、组织一节上课、开设一次专家讲座等方式,使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信息技术培训,改变教师的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熟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培训,写心得体会,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三种整合
(1)自主整合,教师钻研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新课标,钻研教材,进行整合前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根据现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整合资源,制作课件。重点是提高教师解析教材、处理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将有效教学资源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
(2)集体整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两周一次,定时间、地点、主题、。各位教师围绕主题,开展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如论坛交流,集体备课,共同议课。重点是提高教师交流合作、加强理论指导并用于实践当中。
(3)反思整合,通过整合课的研讨交流,不断进行实践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不足之处,反思课件应用效果,甄别如何修缮,如何强化。重点达到最佳优化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这两者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
首先,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什么样类型的课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书本的局限性,拓宽了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使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信息技术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学《恐龙时代》这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师生一起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 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 科学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交互能力,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可以进行不限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学生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四)教学评价与拓展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同时网络资源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才能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
我们根据一些科学课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课后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未来的世界等问题。主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科学课经过整合拓展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及时反思、即时评价,多元化的评价,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首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小组独立地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的内容。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主题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各小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学间的评价,使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这种让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及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适当的评价,及时对学生间的评价作出总结。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中心
四、整合后的成果
(一)教师方面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整合能力加强,过课题研究,广大教师掌握了教学课件制作的标准是: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我们以后在制作课件备课的过程中养成好的习惯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我们的教研教改活动。同时也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有效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2、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声音,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教学课件资源库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主要问题:
1、学校的电脑台数太少,制约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获取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2、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厚。
目前在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网络硬设施的构建,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的建设,轻教师培训。“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效益都不高,而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腐朽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不论在什么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所认识,会操作和运用,并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和操作运用不只是简单的技巧,而且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为,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但教学方法是旧的,与普通的挂图 8 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2.必须加快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中小学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校园网,正是由于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路无车无货”,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指导,造成资源浪费,热门课文,不同网站出现好些个CAI课件,而一些相对较难理解又不是一般教师所能制作成课件的知识却谁也不愿去碰。
教育行政部门是否能统一部署,组织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校,按照一定的要求,按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分工共建。各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相对独立,相互之间通过“链接”方式达到资源共享,属松散型和学术型的联系。重点组建一至两个全国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心网站)。
3.优化上网环境,降低上网费用
加强和完善网上学校的管理。对开办网上学校的单位与个人的资格、条件、教学内容、范围、收费等研究制定出网上学校的管理办法。创造上网环境,净化网络资源。创造上网环境,在有条件的学校强化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具备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净化网络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小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
与电信等有关部门协商,争取中小学连网资费的优惠、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以及技术帮助,否则,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将会出现“建得起网,上不起网”的 9 尴尬局面,事实上,目前已有一些建校园网的学校因交不起昂贵的费用而被迫关闭校园网与Internet的连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其次,网络学习,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教育发展了不平衡,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学校无法全都具备购置必要教学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能够购置了目前流行的全部设备,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但要它能够支付起每月的网络信息费,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每名教师都可以自如驾驭先进的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施行带了局限。
(二)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学手段丰富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也更明确。下一步我们将提炼的成果用之于教学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不中断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推进教师素养发展。
下面以《与恐龙同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课网络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
片段一:
▲师: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生:鲸。
生:蓝鲸啊!
生:恐龙
▲师:蓝鲸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动物是恐龙。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恐龙生活的年代,看看恐龙是怎样生活的?(播放恐龙的影片)
师:影片中出现了哪些恐龙?
生:霸王龙
生:三角龙
生:蛇颈龙
生:偷蛋龙
生:有天上飞的飞龙
生:有海底的生:翼龙
▲师:你知道的恐龙还有哪些?
生:霸王龙
生:鸭嘴龙
生:异特龙
生:剑龙
生:扁兽龙
生:陪天翼龙
这一环节是教学引入,主要共享视频,这段视频最主要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让孩子回忆对恐龙的已有了解,为本课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片段二:
▲师:关于恐龙,大家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恐龙是怎样生活的?
生:恐龙会不会吃人?
生:恐龙分哪几类?
生: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
生:恐龙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死的?
生:恐龙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生:什么恐龙的年龄最长?
生:恐龙如果和人在一起,会伤人吗?
生: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生:最早的恐龙是什么?
生:恐龙吃什么?
生:目前科学知道多少种恐龙?
生:恐龙为什么会死?
生:什么恐龙最温顺?
生:恐龙是怎么交配的?
生:恐龙最多可以活多少年?
生:恐龙会结婚吗?
生:什么是垃圾龙?
生:恐龙研究对人类有好处吗?
生:恐龙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生:恐龙在当今世上还有吗?
生:恐龙最适应哪种气候?
▲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看科学影片
生:看有关恐龙的电影
生:看百科全书
生:问科学家
生:去时光隧道,呵呵。
生:去研究恐龙化石
生:请教老师
生:去恐龙博物馆
生:上网查资料
▲师:大家说的方法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有点幻想色彩。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生:进GOOGLE 生:去百度查找
生:打关键字
生:上www.xiexiebang.com找恐龙
生:雅虎
生:搜狐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孩子汇报对恐龙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开放式的。这一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分别是:关于恐龙大家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哪些办法?今天我们要利用网络对恐龙进行研究,解决大家对恐龙的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样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
片段三:
▲师:由于网络上的资源非常多,也有点杂,因此,研究恐龙去恐龙专题网站寻找资料是一个比较快捷的办法。
▲师:老师从一些书籍、电影和网站中收集了很多太阳系的资料,建了一个太阳系学习网站,希望能对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输入网址,协同浏览,介绍各版块的主要内容。)
▲师:网页内容相当丰富,估计很多同学在一节课内无法看完,建议有选择的去点击,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就去寻找哪些方面的资料。对于有些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在日志的评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线作业现在暂时无法打开,等大家先对恐龙有了较多了解之后,我会给大家在线作业的密码,你就能提交作业了。有些问题这里面找不到答案的,我们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主页上有百渡、GOOGLE、牙虎的连接,还有几个专题的恐龙网站。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网站,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在浏览操作中有什么问题,请在空中课堂给我留言,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环节是引导孩子进行网络学习,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在空中课堂的发表评论、交流,同时教师要通过屏幕共享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并进行相关的教学监控。
本课教学还利用博客的回复功能,布置在线作业,讨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片段四:
▲师:谁能说说通过刚才的网络学习,你们都解决了哪些有关恐龙的问题?对恐龙有哪些新的了解?
生:我知道了霸王龙的身体结构是那么不协调。
生:我知道了恐龙中最大的是霸王龙。
生:恐龙主要分两类:一个是食肉性的,一个是食****性的!食肉性恐龙前两脚不碰地,牙齿锋利!食****性恐龙四脚碰地,最一般是必着的!
生:我知道梁龙身体最长,也是最大的。
生:我知道了恐龙灭绝现在还没有最终原因!
生:我知道腕龙体重50吨,身长25米,高6米。它的主要食物是树叶。据推测,腕龙一天吃掉的植物超过220公斤。
生:对于恐龙的灭绝有许许多多猜想,但是不能100%的肯定。
生:我了解到了对于恐龙科学家的看法,这些让我知道了恐龙怎样灭绝!
生:我知道了人类是根据化石而作出世界上曾经有恐龙的理论。
生:我了解到恐龙的灭绝有可多可能,比如行星撞击,海啸淹没。。。
生:我知道了最后灭绝的恐龙有素食的恐龙有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托龙等等;而肉食恐龙则有霸王龙和锯齿龙等。
生:我知道了我们人类用眼睛看东西,有耳朵听声音,用舌头尝味道,用皮肤感知外部事物,由神经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我们就有了各种感觉。恐龙也是如此。恐龙地智力与脑子有大小有关,一般越是庞然大物,脑子相对来说越小,行动也要迟缓一些。
生:我认为恐龙死亡是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
生: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
生:我找到一份资料里面说霸王龙是腐食性动物,只吃死掉的东西。
▲师:能把你的资料来源与大家分享吗?(共享屏幕)
生:我和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霸王龙的小文章,希望对大家了解霸王龙有帮助——我是霸王龙,我有一个大脑袋。我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我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我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尺,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我走路时用两条腿,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70000万年以前,我和我的同伴***了整个地球。所有的小动物都害怕我,每当我们仰天大啸时,山河震颤,犀牛、老虎、大象都把头缩进窝里,生怕成为我的口中美食!可70000万年后的某一天,火山爆发了,我们死的死伤的伤,渐渐消失在这个世界。
……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做几道题目,请点击投票栏,用鼠标点击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所有问题回答好了就点击确定。(利用网络程序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即时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新颖的问题方式也将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刺激。)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反馈阶段,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收获,并创造积极发言、15 *****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程序及时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
片段五:
▲师:恐龙由盛极一时、称霸地球到最后却全部灭绝了,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恐龙如果还活着,对我们人类应该是一个威胁。
生:可怜。。
生:我觉得恐龙死的真壮观,要死一起死。
生:生命是不能预测的。
生:我发现,恐龙的灭绝有多种说法,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和环境有关。
生:是的,环境。
生:悲哀啊,不要破坏环境,否则人类会和恐龙一样灭绝。
生:命运呀。
生:人类迟早会像恐龙一样的,只是时间问题。
生:保护环境咯。
生:我们现在也不快面对冰河时期啊
生:我看一亿年以后人类都灭亡了,恐龙好歹还主宰地球一亿多年哦。
生:恐龙、人类都是玩偶,操控人一捏就死,但操控人是谁?这是个迷。
生:操控人就是地球环境呀,其实也就是生物自己。
生:学科学,让人类更强大!!!!
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师::今天我们主要借助网络初步研究了恐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研究。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用今天这样的方法把其他问题也研究下去。查资料的途径可以在网络中,也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途径查找。当然,查阅资料也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如果有条件,我们更可以直接研究实物,找来恐龙的化石进行研究,或到博物馆实地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研究发现成果拿出来,通过网络、报刊与大家 16 共享,让我们一起与恐龙同行。
在课堂学习的结束阶段,讨论恐龙是灭绝的,将恐龙研究与人类的自身发展切实的结合起来,让孩子充分感受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将本课的研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结题报告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通河县实验小学
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熏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校自接受这项课题任务后,经过学校上下努力,在半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学校一学期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实验进行阶段性的小结。
一、思想统一是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被省厅定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后,校领导高度重视,马上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孙彦玲副校长担任课题实验小组的组长,语文科组长担任监督员,在实验的年级中选拔出有创新意识,敢于改革,思想新锐,与时俱进的年青老师担任实验班级的实验老师,一年级由曹晶老师、冯秀丽担任、伞喜翠老师,二年级由谢小华老师、栾玉梅老师担任,三年级由王德生老师、邢入元老师担任,四年级由李雪老师、革彦萍老师担任,五年级由施彦哲老师、谢红英老师、赵美玲担任,六年级由王新月老师、贾春波老师担任。此外,学校要求非实验班级的老师也应在教学上紧跟形势,以课改教材为主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尝试。
二、学校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在人员、物品上全方位地予以支持。为了给实验老师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营造一个实践的教学氛围,学校根据每年教学大赛要求的基础上,额外加了实验老师必须参赛且课程要达到课改要求,这不仅给了实验教师一个练兵的空间,而且也为实验教师进行实践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再造生成的实践空间和演练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凡实验老师所须的人力、物力、资金方面,学校从来是有求必应,积极给予全力支持,对实验老师提出的课改实验项目,学校是全面扶持。
三、实验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尝试。
我校实验老师在完成课程知识点的教授工作的同时,对课程中的课文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延伸,李雪老师选择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施彦哲老师则选择了“语文教学中表达能力的培养”,冯秀丽老师选择了“<注·提>高段阅读教学教法”,而栾轶玫老师选择了“ 感受性阅读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课题的突破口进行了大胆尝试。这些不仅让学生对教材进行纵深的剖析,而且还在阅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自我理解,这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点,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收集材料的能力。一年级的老师撰写的《在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的论文省论文大赛二等奖。另有9篇报省级论文。
实验教师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李雪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参加了市精英杯赛课,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验、想象悟情、品评赏析,落笔抒情等教学方法。还借助了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教师在学生初读古诗内心感慨万千之时,又让学生默读看插图和书下的注解,理解诗的大意。有了初步的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放声读出来,再一次去感受诗的意境;在学生进入情境时,教师适时播放忧怨、衰婉的背景音乐,将孩子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动情的范读,学生此时闭上眼睛想象:看到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场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生活、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内心犹如涓涓细流不断流淌出来,学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到老母亲在给他缝补着棉衣,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看到了妻子领着孩子站在村边的大树下,向远处眺望着,盼着早日和丈夫团圆;在故乡时,他和朋友饮酒作诗多么惬意„„。此时教师又将话锋一转,动情讲述:“然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其乐融融,没有温馨话语,只有无限失意与凄凉,只有把这一切化作一首《枫桥夜泊》全体师生齐背,此时学生眼里噙满泪水,仿佛他们就是此时的诗人张继,无限忧愁,感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有效地抓住了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放手学习一篇《泊船瓜洲》将学生的情感余音延伸到其他相关诗篇中,以一篇带多篇。把这首诗的感情发展到其他借景抒情的诗中,可谓余音萦绕,深远幽长。
赵美玲老师在今年10月份的县级赛课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故乡的芦苇》,以读为线索,整堂流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以歌导入,创设情境;
二、以读激情,寻找快乐 ;
三、从读学写,抒写家乡;
四、配乐欣赏,回味无穷。在第二版块,李老师只用两个问题就抓住全篇。两次读文后,老师问:“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是故乡的芦苇呢 ?”很多同学都抓住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来回答,既快又准,并且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有感情,说明李老师平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紧接着李老师又问:“故乡的芦苇到底给作者留下哪些回忆,哪些快乐?”这个问题以点带面,把握全文,同时也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自由读、自由欣赏、自由汇报。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于是课堂上学生从“芦苇哨”到“芦叶船”,在找到纺织娘这三件小事位作者带来快乐,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快乐。整节课堂训练重点突出,老师只起到组织者有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段都读得很充分,朗读到位,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两位老师的语文新课程阅读学习方式的变革尝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勇当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他们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愉快的学习氛围拓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让合作、开放式的研讨气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贴近生活读课文,走进生活学课文,体验生活说课文,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想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真正意义上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的大胆创新和实验,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在这次新课题的实验中,虽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仍有一段差距,因此,我们定会把握新课改的机遇,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让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地走进教室,让学生从中受益,老师从中解放。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相城区东桥中心小学 蒋建忠
2003年9月,我向学校教科室申请了“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这个研究课题,至今已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经过自己浅显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收获,但还有很多工作应在今后不断深入地去做。现将课题实验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背景。
随着我们相城区在近几年的经济不断发展,招商引资,广纳人才,形势越来越喜人。但对现代人的素质也是一个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就等于拓宽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事业上也就多了几分成功的希望。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对口语交际提出了要求。在这外部环境和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下,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指出了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纵观学生的课堂表现,许多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言,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在被点名后,往往也是显得局促不安,表意不明,更不要说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了。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削弱、萎缩,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充分地体现了。因此,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差别,没有差生”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就要使学生在意识上想参与,敢参与,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在品德上,积极、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在思维上,机敏灵活、及时变通,语言表达准确。
三、研究对象。
以本人教学中任教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联系以前的教学情况,并与本校及相关资料的情况作对比参照,来说明强化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之下,所起的作用。
四、研究过程。
本次实验研究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实验信息,拟订实验方案;第二阶段,开展实验研究,探索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按照实验计划,扎扎实实进行实验;第三阶段,整理各种资料,拿出结题小结。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以课堂教学为杠杆,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主体,争取多方面的培养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引发兴趣,激发热情。“燃起学生的渴望和学习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注意口头表达训练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喜欢说。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他的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应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训练办法,来开启学生之口,如开展“一分钟讲话”活动,让学生讲自已知道的消息、新鲜事儿、电视中看到的镜头,等等,学生便非常喜欢说了,也喜欢听了。
(二)丰富知识,扩充见闻。“话”不仅是“开心的钥匙”,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还是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外化反映。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活动,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启其心志,在具体的直面对话中巧妙对答,应对自如。平时注意以下方面:
1、增加课外阅读量。要求每个学生认真读好课外读物,并进行了背诵古诗的活动。
2、搜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整理谚语、歇后语,并摘抄在《书海拾贝》上,交流学习。
3、开展说笑话,讲故事的活动。向班主任老师建议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三)学习方法,训练技巧。有了兴趣,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技巧。如:让学生区别比较感悟同样一句话,语气、表情不同,效果差异就大的情况。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认真听,听明白;有话说,会说话。听别人说话要集中精力,态度谦恭诚恳,双目正视对方,不随意打岔,体态自然大方,不做不礼貌的动作。
我还让学生克服语无伦次,无头无尾,随意说,重复的语病,能说顺,说细,说准,做到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这样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说完整话,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勤于实践,提高能力。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用普通话交流,上好每个单元里的口语交际课,课堂上师生兴趣盎然。语文课堂中,每一课都有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设计。如:合作探究方法的应用;争当小记者、小导游、小法官;分角色表演读等。
五、研究成果。
1、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特别是一些不重视发言的学生提高了认识,也想来练习表达了。
2、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孩子们爱说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对写作有了促进,激励了学生作文兴趣。
这个实验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这个实验课题将一如既往地研究下去。
第五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永安实验小学《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养成教育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具体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研究养成教育问题。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
2、目的意义:
深入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认真贯彻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校内校外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体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切实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特选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来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二、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的目标:以本课题的研究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的内容: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为四个子课题,然后将这四个子课题再进行分解,分别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健康辅导为依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待人待物等)(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等)(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体育、心理、安全等习惯)(4)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等)
3、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成立课题组、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制订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遵循规范内容,促进行为养成;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达成共识,形成家校配合双管齐下的局面;充分利用活动育人、课堂育人、陈地育人、榜样育人等途径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养成教育班、队活动方案设计及优秀班、队活动观摩活动。
(3)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后期成果处理,整理装订资料,形成结题研究报告,总结实验得失。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采用的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辅之以定性分析法。通过抽样和现场检查、考核、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思考,撰写理论文章;在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校为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解决养成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典型经验,完善研究设计,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研究指导、检查,定性分析研究工作。
(二)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念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深入落实“八荣八耻”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实践性原则。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自觉感悟、主动修身,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正面教育的原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
4、知行统一的原则。认知和行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达到知行统一之目的。
5、创造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验,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探索,并有自己的研究特色。
四、课题的研究措施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小学生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
1、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1)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学校→思想教育领导小组(党、政、工、团、队负责人组成)——家庭→家长学校(热心教育工作的家长、家长学校领导组成)——社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教育网络,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进还进行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构建了养成教育的校内网络。在学校党政工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少先队辅导组→生指组→班队辅导员→班队干部→专项督导队(红领巾监督岗、小卫生督查队、广播操评比队);年段养成教育训练指导小组,行政挂段领导→处室挂段人员→年段长→班主任→下班老师→科任老师。宏观与微观结合,形成一个双重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3)养成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将先后与有关单位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安全教育基地”等,通过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经受养成教育的训练,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
(1)继续围绕《永安市实验小学文明班级评估实施办法》、《永安市实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基本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成高、中、低三个阶段的评比细则对学生的在校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力求创建文明有序、整洁优雅、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
(2)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期末文明示范连队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流动红旗”、课堂教学常规“五要五不要”评比制度:每周,根据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课堂纪律、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班级卫生、文明礼仪、班容班貌、两操、学生路队等表现,通过学生督导员、行政、教师值周、科任老师的评分、推荐等方式评比各项“流动红旗”。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
“交接班”制度:低、高换段时,新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原班主任、课任教师要向新接班教师详细介绍本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情况,并辅导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这样的交接班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段与段之间的教育脱节,克服了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使各段教育工作都能顺利地进行衔接。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校园文明礼仪督导队”、“路队监督岗”、“执勤队值日岗”等。也就是说全校师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于是,学校每周的晨会的流动红旗的颁发、通知栏路队评分表、早读评分表等评比结果的通告成了同学们检查、激励自己的一面镜子。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3、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施行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值日班长制等,使学生们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2)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学校开设有乒乓球、英语、篮球、趣味数学、诗社、科技制作等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阵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科技栏、校园网等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阵地,让学生自己参与这些阵地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由班上的学生主动组织承办,从内容选定到排版设计全由学生自己选择与规划,就连检查评价也是他们在通过与其他班比较之后自己说了算;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完全交由学生自己组稿、审稿,自己主播,辅导员老师只是在需要时略加指导而已;科技栏的学生文稿、学生小报,校园网中的佳作欣赏、留言本等,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欣赏他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家庭做“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体验公民的责任,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体验集体的力量,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独处时做“小主人”,体验个人的魅力;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4、构建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评价。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学生社会公德规范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步实施细则》等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倡教师要爱岗敬业、爱生奉献,学生要热爱学习、诚实守信,提倡人际间的相互尊重、宽容、欣赏,提倡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营造一种民主、团结、理解、尊重、合作的和谐氛围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评价活动的篇二: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铜仁市第七小学课题组 杨昌龙 联系电话:(0856)5250543 ***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我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2、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主要来源于菜农子弟和进城务子弟(其中进城务工子弟达68.8%),通过调查,除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普遍综合素质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外,行为习惯特别差。大部分是独生子弟,以至就是“小皇帝”,成为全家的“中心”,不懂得遵守礼仪规范、行为,在对待父母,老师及社会交往中礼节、礼貌失范、在爱护公共卫生方面,大部分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社会不良风气也侵蚀校园,给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对我校学生进行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做文明好学生,将是我校德育研究的一个长期重要课题和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终生。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增强学生行为习惯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②探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4、参加实验班级、人数和起止时间
课题确定后,我班68名学生积极参与了课题实验。实验的起止时间是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
2、实践目的:
(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校园习惯、家庭习惯、社会习惯等,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变育人方法,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并在研究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3)在研究过程中,把行为习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行为习惯引入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全班学生(共68人)
(二)、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为训练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活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文献研究法,以实验前后的学校习惯、家庭习惯和社会习惯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1、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好思想、好品质、好的习惯会使他们受举益终身。在具体的训练中做到:(1)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2)严格要求。(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查与评比结合起来。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反映或说明一般性问题。
3、活动教育法:我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丰富多采活动。比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养成好的习惯,如:3月5日,开展学雷锋,做雷锋,学生组成小组到社会上为民服务;4月5日清明节扫墓活动。
4、榜样示范法:用典型去给学生做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经常对照检查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模式研究。
2、小学生良好的校园习惯、家庭习惯、社会习惯内容和标准研究;
3、研究编写良好习惯教育校本教材。
(四)实施策略:
1、创造“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学校工作格局。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实验研究中,校长杨代祥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课题主持人。为了实验研究严格按实验研究方案实施而取得实效,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构想,创造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学校工作格局,把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
2、将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和新课程理念、方法的有机融合,形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①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入时代的活水。
在实验研究的操作实施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习惯养成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十分注重习惯养成教育的生成性。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和上级要求,随时调整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设置,如,在行为习惯养成目标中,我们增加了“为人做事有责任感,有热情,有端正的态度,注意办事的效率;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会保护自己,不上坏人的当,不到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情”;在心理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对生活充满热情,自信、乐观、向上,大方合群,为人有爱心”;在学习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主动探究,乐于在学习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合作,课堂上敢于挑刺,经常收集资料”;在生活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时刻注意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立、卧、坐、行保持正确的体态姿势”等许多富含人文思想的习惯养成目标。并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逐一落实。②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将传统美德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如:
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级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
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委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格言评比等形式让家长也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③将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
让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研修资源。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形成独具个性的校本研修机制,使之在学校研修组建设、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校本研修拓展空间,搭建平台,升格档次,注入活力。
根据课题覆盖学校工作各方各面的实际,学校和课题组在实验研究的具体组织与管理上,将课题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也实行了有机整合。侧重于各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兼顾其他方面的养成教育。研修组内的教师,每期承担自己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子课题,同时也是校本研修课题的一种,与其他教育教学个案研究课题一样,也要经历申报、篇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乳山市乳山寨小学课题组 王志刚
一、课题的理论启示
1、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3.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的产生并持续恒久,是在‘刺激---反应’发生之后的强化而造成的。”这就意味着良好的习惯养成有赖于持续不断地接受外界的行为刺激强化。
二、课题研究的问题
1、研究目的
(1)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2)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用的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套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一本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精选,以指导、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办学品位。(3)学生能形成并表现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在真实的、反复的“践行-体验”中领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道德能力。
2、研究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假设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4、核心概念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三、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分析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研究背景分析
一是从教育现状来看,有研究的必要。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问鼎当今之中小学德育,教育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缩小,问题根源何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缺位就是制约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难点所在,难就难在教育内容脱离生活、难在教育手段单一老土、难在学生情感缺位。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养成教育该如何抓?尤其是教育内容,具体有哪些?即便出台了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意见》,作为一线的教师,总感觉由于教育目标过于宽泛而难以驾驭。我们认为,什么阶段实施什么教育,一定是有章可循的。虽然我校一贯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几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为养成教育的“三难”所困惑,为尽早走出“三难”困境,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是从研究现状来看,有研究的余地。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小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研究方法的参考。但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侧重于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层面,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