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2: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0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上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研读教材,为教定位。

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底气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怎样把握各学段知识的“度”,做到适时、适量?确实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在使用教材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接纳)-比较-质疑-完善”的教材研读模式。

接受一就是应该尊重教材,也就是接受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比较: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上看,下看,左顾右盼。”就是在研读教材要注意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还包括被替换的老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的对照比较,取长补短,能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更好地组织和处理教材。同时还要注意同一内容在同一版本不同学段的编排特点,例题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才事半功倍。质疑:在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后,要多想一想:每部分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例题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教材真的只是个例子吗?教材对学生又意味着什么呢?完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对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应用材料进行调整,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这样长期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这样的思路去研读教材,才有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去把握教材的实质;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教材教”,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我校大班式教学更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它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

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全面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优化小组形式,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我们尝试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包括 “问题学生”、“敏捷型”、“踏实型”、“理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习性、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层次地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老师则适时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材交流,也可以学生之间交流,还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和学习心得,教师则巡视了解,协调引导各小组讨论和学习进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学生们自由快乐地主动设疑、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会学、乐学,其个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发挥,异口异声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再次,激发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有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晋林敏老师主讲的课题研讨课《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晋老师在学生认识了倒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则以学生的名义举手发言,相机指导、点拨。在学生找到写倒数的方法后,男女生互相说倒数,师生互相出题练习------学生兴趣高涨,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生思想的火花愈撞愈多,愈撞愈亮,学习兴趣愈浓,课堂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巧用媒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电教媒体成功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必需有形象的操作和演示做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我校晋林敏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然后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圆锥分别装满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往圆柱容器中倒的过程,学生清楚的看到三种颜色的液体装满圆柱,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长时间的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慢慢降低,对于一些枯燥的计算教学尤为明显,老师可以电教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情景,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如张相林老师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前面的两个例题教学完成后,一节课也去了大半时间,由于例题的教学(注重算理的纯计算)比较单调,加上教师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这种单纯的思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处于疲倦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来帮助小猫抓老鼠(演示《开心学堂》中的“练一练”)。当学生抓对时(计算正确并送给相应的小猫),小猫就会发出得意的“喵喵”声,当抓错时(计算的结果与小猫身上标示的数字不符或没有送给相对应的小猫),小猫不仅不吃,还发出不乐意的“嗯——嗯嗯”的声音,这时别提同学们有多高兴了,自然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为了能争取到帮助小猫抓老鼠的机会,没有一个同学不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无庸质疑,这样将枯燥的计算配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载体,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还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阶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中的“练一练”、“思考与实践”以及《教学资源》中的“习题精选”、“探究活动”;《课后提高》中的“学一学”、“练一练”等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更可取的是,当学生练习正确了,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鼓励(如:掌声、语言、动画、音乐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当学生出错后,则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各种形式的提醒性声音或符号,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再一次复习和巩固所学新知,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在长期探索中,我们在多方面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的同时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晋林敏老师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让学生回忆各种已学生立方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评价,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圆柱体积的欲望,在探究汇报中不时询问,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谁能说得更详细一些?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解决实际问题后又引导学生说理由,交流,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当学生解答不合理时就问:谁能给他提点建议?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时还在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当学生推出计算公式时及时评价:真是推理小专家!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来一句:好方法,老师为你骄傲!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学生激情高涨,也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数学游戏――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自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1、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游戏,让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任荣泉老师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比一比做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我让孩子用自己准备的平面图形,自己设计一个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让老师传授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通过讲一讲,让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的区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苹果形、梨形、葫芦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幼儿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研究,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有些问题还很困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继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40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上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研读教材,为教定位。

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底气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怎样把握各学段知识的“度”,做到适时、适量?确实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在使用教材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接纳)-比较-质疑-完善”的教材研读模式。

接受一就是应该尊重教材,也就是接受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比较: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上看,下看,左顾右盼。”就是在研读教材要注意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还包括被替换的老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的对照比较,取长补短,能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更好地组织和处理教材。同时还要注意同一内容在同一版本不同学段的编排特点,例题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才事半功倍。质疑:在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后,要多想一想:每部分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例题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教材真的只是个例子吗?教材对学生又意味着什么呢?完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对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应用材料进行调整,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这样长期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这样的思路去研读教材,才有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去把握教材的实质;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教材教”,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我校大班式教学更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它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全面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优化小组形式,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我们尝试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包括 “问题学生”、“敏捷型”、“踏实型”、“理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习性、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层次地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老师则适时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材交流,也可以学生之间交流,还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和学习心得,教师则巡视了解,协调引导各小组讨论和学习进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学生们自由快乐地主动设疑、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会学、乐学,其个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发挥,异口异声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再次,激发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有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晋林敏老师主讲的课题研讨课《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晋老师在学生认识了倒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则以学生的名义举手发言,相机指导、点拨。在学生找到写倒数的方法后,男女生互相说倒数,师生互相出题练习------学生兴趣高涨,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生思想的火花愈撞愈多,愈撞愈亮,学习兴趣愈浓,课堂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巧用媒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电教媒体成功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必需有形象的操作和演示做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我校晋林敏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然后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圆锥分别装满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往圆柱容器中倒的过程,学生清楚的看到三种颜色的液体装满圆柱,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长时间的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慢慢降低,对于一些枯燥的计算教学尤为明显,老师可以电教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情景,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如张相林老师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前面的两个例题教学完成后,一节课也去了大半时间,由于例题的教学(注重算理的纯计算)比较单调,加上教师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这种单纯的思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处于疲倦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来帮助小猫抓老鼠(演示《开心学堂》中的“练一练”)。当学生抓对时(计算正确并送给相应的小猫),小猫就会发出得意的“喵喵”声,当抓错时(计算的结果与小猫身上标示的数字不符或没有送给相对应的小猫),小猫不仅不吃,还发出不乐意的“嗯——嗯嗯”的声音,这时别提同学们有多高兴了,自然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为了能争取到帮助小猫抓老鼠的机会,没有一个同学不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无庸质疑,这样将枯燥的计算配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载体,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还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阶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中的“练一练”、“思考与实践”以及《教学资源》中的“习题精选”、“探究活动”;《课后提高》中的“学一学”、“练一练”等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更可取的是,当学生练习正确了,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鼓励(如:掌声、语言、动画、音乐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当学生出错后,则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各种形式的提醒性声音或符号,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再一次复习和巩固所学新知,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在长期探索中,我们在多方面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的同时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晋林敏老师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让学生回忆各种已学生立方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评价,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圆柱体积的欲望,在探究汇报中不时询问,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谁能说得更详细一

些?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解决实际问题后又引导学生说理由,交流,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当学生解答不合理时就问:谁能给他提点建议?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时还在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当学生推出计算公式时及时评价:真是推理小专家!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来一句:好方法,老师为你骄傲!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学生激情高涨,也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数学游戏――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自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1、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游戏,让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任荣泉老师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比一比做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我让孩子用自己准备的平面图形,自己设计一个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让老师传授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通过讲一讲,让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的区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苹果形、梨形、葫芦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

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幼儿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研究,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有些问题还很困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继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篇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九、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 蔡秋香 李素娟篇三: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金孜清

摘要:本课题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模式寻找出解决同 一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并且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通 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从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潜力。试验一周下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大有提高,每堂数学课前 学生都主动帮助老师搬器材去教室,这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数学”和“快乐” 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比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得重要,有了这个“快乐”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主动 地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多元化,情境教学,换位思考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是2011年经批准,在县、县两级的关 心、支持、指导下,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 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 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应用题。而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 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呈 现形式、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国的应用题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题目的素材、呈现形式,还是教学的着 眼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有: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依附于 四则计算,按运算步数将应用题教学分段,人为地将应用题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 型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看不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目的只注重有没有正确解答问题,而很少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没有真正养成应用的意识。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 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模仿为主,“一例一类题,照葫芦画瓢”,忽 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这样想??”一题一种思路,没有给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且教材的解题方法以分析推理为 主,思维活动分散在每一个推理环节中。总之,传统应用题教学中,过分强调 应用题教学的训练价值,从而形成了以单纯的抽象数量关系分析、解答形式化为 特点的教学模式。而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 学观念、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创造性、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等都应当 成为应用题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解读新课程中有关数学应用的要求《标准》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

学、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实验教材中不独立设置“应用 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 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 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 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课,呈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于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寓于数学体验与探索、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之中,使数学活 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四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 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 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也就 是说作为教育的数学科学,是血肉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应用意识、问题 意识、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解题策略为侧重点的应用题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 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探索与体验及数学思考活动过程之中。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标准》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200张纸大约有 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长?”。再如,实验教 材在教学““先乘后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时,将学生放入如下的问题情境中,“商店里有标价18元的钢笔和标价5元的圆珠笔,小强拿了一枝钢笔和3枝圆 珠笔,请您帮助小强算一下,需付给售货员多少钱?”。这些都使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法则的教学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这样一方面使枯燥的数 学基础知识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有趣味、富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 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不断地提高了学生从周围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克 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独立成章,单独成块,分类型、系 列化、模式化、单调重复和机械模仿的封闭式教学体系。从而使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溶于一体,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题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 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 趣味性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 探索欲得到满足,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 地位,为个性化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 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 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 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 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问,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 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 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问题、填 条件、编题是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多余条件的,条件不足的,解题方法和答

案不唯一的更加开放性的题目,创设一个“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环境,使“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落到实处。

3.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基本解题策略和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评价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所谓一般解题能力,简单说就是解任何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联系、分析、分类、想象、评估、自我调控等。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 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区别于解一定类型题的个别技 能技巧,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性的的能力。因此,一般解题能力可以说是学生终 生受用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一般解题能力和基本解题策略应作为小学数学解 决问题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 用题时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使得此内容成为学 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 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 断改善,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学生把 解应用题从解决问题转化成构建数学模型。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 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要运用边实践,边 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 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 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

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空间上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认真备课,采用不同课型对本学期的应用题进行引导,并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从中总结出得与失。认真做好收集工作,收集学生的反馈,并对数据和意见进行细致分析,认真总结。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采取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同专业教师探讨商榷师探讨商榷,总结出针对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通过自己对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帮助自己对本课题分析的全面性。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设想:

1、在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

2、收集、编纂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3、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

4、将有关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与学实践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和成果形式

1、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

①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选题撰写研究方案; ②第二阶段: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③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实施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④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2、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学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精神得到培养。

3、操作成果:(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2)学生参加各类调研测试所取得的成绩。

六、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1、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基本结构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四、内容结构图: 研究主体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四则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了解四则计算的定律、性质,学会简便计算;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2、研究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并对计算的事实采取多元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知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3、研究假设

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4、核心概念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

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也常常是我们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我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逐步获得简捷的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如何把这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

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研究成果

(1)、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

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所借鉴。

(2)、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浅谈小学计算教学》,《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浅见》这些论文,浓缩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3)、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4)、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

(5)、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对口算教学中策略的选择、方法的优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6)、2014年4月我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试,进行分析。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拟订个人研究计划。

(7)、2014年5月22日,课题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正式开始。

(8)、2014年6月20日上了节研究课:《卫星运行时间》。课后全校数学老师进行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

(9)、9月16日关山主讲《减法的简便计算》。

(10)、2015年3月7日在龙南小学进行研究课《长方体的体积》。(11)、2015年4月10日课题汇报课,关山执教《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课后由白庆华结合课题研究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三、四、五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这次活动,对这节课给与高度评价。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设计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在计

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进行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我们将进行研究计算前估算和计算后估算谁更有价值

2、研究对象:在校的小学生。

3、研究方法

(1)、对比法验法:教师选择一个试验班、一个对比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本校、本班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个案分析、对比法。4技术路线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8

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我校的大多小学生进入三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计算的速度也很慢。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但真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大量的错例分析后可知,我们发现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学生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1)写字潦草,学习用品不齐,书写时乱涂乱改,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2)计算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算草,但写得乱七八糟,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而直接写在桌面上,垫板上,甚至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学生缺少计算后必须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1)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2)而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9

根本就不想检验。(3)更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计算在测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30分左右,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但从每一次的成绩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失分较普遍的仍在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如何提高计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

五、分析和讨论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4、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所借鉴。

5、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浅谈小学计算教学》,《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浅见》这些论文,浓缩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6、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

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7、根据2014年5月龙南小学研究学生问卷情况统计显示:(1)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的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态度端正。(2)多数学生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大部分学生清楚自己所在的年级参加了“计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说明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4)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很有兴趣,而且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

6、建议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设想

在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同时也要思考,学生口算水平、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论文的撰写等,这些都只是物化的成果,那么在精神层面学生有了哪些变化?当然,学生因为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直接的作用就是计算正确率高和数学成绩好,反映到心理上,也就会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口算方法的指导、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习惯的养成等,这些无一不是教师在刻意地教,教的痕迹十分明显,而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外在要求如何转变为内在需求?怎样把口算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进一步要研究的。

三、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九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走进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四、附录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题是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中,通过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对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3、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规律的科学总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是培养新世纪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开拓型、1

创造型的新世纪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五年级一班,1、调查法:对当前本校教与学的现状进行研究。

2、文献研究法:实施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点以及方法论依据的研究。

3、实践法:对方法论的探索以及运用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完善方法论及策略的研究。

5、系统论方法:摸索并建立起一套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的研究。

6、个案研究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设想:

1、在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

2、收集、编纂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3、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

4、将有关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与学实践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策略;

这项实验,我们将采取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也就是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要根据各年段培养目标,针对每个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

2、主要思路

关于视角: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题研究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没有什么必须严格操作的过程模式,而是一种原理型模式,是各科建模的模式思想。重点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本模式的构建之中。立足于应用研究,最后形成总模式。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关于内容:①小学学习方法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探究、发现、创新都是有层次的。相对于学生个人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追求的重点。相对于群体(教学班)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5)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

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6)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7)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包括学生心理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思维空间开放,教学结果开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总结提升”。“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动有趣的导语、饱含真情的鼓励、富有悬念的故事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采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

学生的自主性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好经验运用到“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中来。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现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争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应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形式。

四、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有用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是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造就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教师。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五、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完善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实验中反映出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但操作性有待改进。

2、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3、如何使家校更紧密联系,使家长也参与到课题的改海潮中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4、课堂上反映出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效果还不太理想,说明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要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使课题研究成果也让其他老师尽快尽多地受惠。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禹城市市中办明德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找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最佳切入口,使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自己所必须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在数学上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有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探索的研究。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养成随时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决。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情境,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研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具体做法可以是: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平均数的应用》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把学生分成男、女两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三名学生进行一分钟拍球比赛,记录下每组的次数,请学生比较哪个小组获胜,并说明理由。接着老师加入刚才失败小组的行列,再次进行比赛,记录下次数以后请学生再次进行比较哪个小组获胜,并说明理由。这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大家各说各的理由,互不相让。老师并没有急着表态,只是告诉学生: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均数的计算》时,教师课前谈话: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面积吗?我们学校有多少间教室?我们学校有多少老师和学生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测量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先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收集的关于古时候人们掌握时间的方法的资料。然后请学生欣赏一组古人计时的图片,(课件演示古人用太阳和月亮来掌握时间、立竿测日影、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方法),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了古代人们记时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了解了相关数学文化。

(三)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提升学习品质的研究。

根据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效地挖掘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合理地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资源。通过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不断地自觉地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素养和学习品质,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挖掘数学生活化内容的途径的研究。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能挖掘,如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单位,卡车的载重量等;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如购买学习用品时人民币的处理,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时间问题等。发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凭借这些具体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平均数的应用》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和智障儿童赵曾曾进行投篮比赛开始引入新课:前几天,姚明大哥哥和参加特奥运动会的小运动员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他们站在同一条线上,投进一个球算2分。比赛结束时,小运动员投篮得了20分,姚明投篮得了16分,你们认为谁投得更准?学生都抢着回答,答案也毫无争议。接着我又提了第二个问题:小运动员共投篮20次,姚明共投篮10次,你们认为谁投得更准?是怎么得出结论的?为什么?枯燥的内容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学生不但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的学习中,同时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并使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做法:(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如在教学“编码”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街道、家里、校园等生活中去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编码的数,学生汇报时,有的是街上看到的汽车牌照,有的是从校园的自行车上找到的钢印码,有的是从商店里看到的包装袋上条形码,还有的则是从家长的身份证上看见的身份证号码等。学生充分理解到只要你是有心人,那么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我们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几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其他还有像空间位置、统计方面均可找到合适的数学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结果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经验且实验效果明显。

1、通过研究、实践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把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数学教学生活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生活世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是一个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对数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数学是一无是处了,不再认为学数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依靠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每天的数学课早一点到来,也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其他同学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利用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4)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少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七、实践研究后的讨论与思考

在课题研究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中,引发了我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我虽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入手,但由于本人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探究生活化活动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活动中,学生进入角色后有些时候我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进程,在学生竞犹未尽时只好停止研究活动,这样就制约了探究的深入开展。

2、变革应用题呈现方式,对我本人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3、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由于有的时候我不能充分考虑,无法全面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对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完全满足。这样对教师驾驭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学生层次不整齐,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下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知识,自主学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再次要巧妙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手......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提高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

    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系“面对一年级学生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

    数学课题结题

    “导学案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陇县杜阳中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立项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导学案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是在和谐教学整体......

    《实施学案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课题结题报告

    《实施学案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课题结题报告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汤珺赵湘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新课改以来,我校以改变备课方式为切入点,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熊纪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