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简约课堂教学结题报告 (5000字)
小学数学简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梅伟明
一、问题的提出
追求简单是人类的天性,无论是简单或者复杂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眼里都应该是简单易懂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对各年级段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课堂教学内容多而杂,有限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却忽视了四基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繁琐、复杂,没有抓住教学主线,重点训练不突出。这些现象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简约有效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009年我县提出了“本真化”教学的教研思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提出了本真理念下的简约教学范式,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使本真化教学理念更有效引领数学教学,如何让学校简约教学范式在数学教学得到落实,我们对“小学数学简约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二、理论基础
国外的研究,巴班斯基在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指出,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把简约化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来指导教学;布鲁纳的认制知教学理论提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现代传播学理论认为:在所有能够达到相同的传播效果的媒体中,应该选择最简单实用的那种。追求形式简单与内涵的深刻是人类的天性、时代的追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求实效的体现。
在国内的数学教育历史上,王凌老师在计算教学中走出了个性十足的简约化道路;海安县实验小学许兵老师提出了关于简约教学的主张,他对简约教学概念的界定、简约教学策略和要领都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展简约教学的实践研究,不管是对学生素质提高还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学校总课题中对什么是简约课堂作了如下阐述:“所谓简约课堂(一句话),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具体地说)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文约义丰,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简约课堂是教育本性的表征。”
1、简约课堂教学要素——八要素
目标简明:利教、利学、利评。(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节简化:求标、求顺、求联。(教学中其基本环节有:激思、助思、促思、提思)
问题简洁:促疑、促思、促探。(问题的量少了,但思维的含量却要求更大了)
材料简单:宜备、宜用、宜活。(选材要“少”,用材求“丰”,组材求“优”)方法简便:易备、易用、易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语言简洁:准备、准时、准确。(用最少的语言文字表现大容量的内容,做到“文约而旨丰”)
反馈简朴:选材、选法、选修。(最合适的素材、最有效的方法、最切实的修补措施)
训练精简:有梯、有度、有用。(科学、灵活地处理预设课堂练习,让每道习题都有自己的训练点及延伸的空间)
2、简约课堂教学范式——四思教学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磨课、诊课、论课等方式,更深一层明晰了简约课堂的八要素,构建了“问题点激思、探究点助思、训练点促思、拓展点提思”的“四思”课堂教学范式。
问题点激思:即在课的开始环节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低年级可以借助故事、动画、操作、奖励等引入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高年级段可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探究点助思:这是一节课中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老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训练点促思:知识技能的巩固离不开必要的训练,为了避免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我们要求在练习中要练到点上,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拓展点提思: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精心设计拓展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系列活动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简约课堂的内涵:简约课堂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
4、简约教学备课模式——“点设计”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07学年我们就对集体备课进行了一些思考,09年,《“一课四练”集体备课模式的研究》获得市教研课题一等奖,为使我们的课堂更简约、更有效,我们对原有二度备课模式进行重新思考,推出了二度备课的升级版——“点设计”备课模式。
“点设计”就是在备课过程中,合理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技能点,并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点分解到各个教学学环节,细化环节目标,最后设计相应的训练点落实教材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其基本流程是:
解读教材,定位目标。也就是要找出主要的知识点、技能点、重难
点、训练点,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新知的生长点,找后继学习的发展点等。
研究目标,制定策略。研究点与点的关系,研究落实点的策略等,最后将点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予以落实。
设计练习,内化落实。针对教学中的易混点、巩固点、难点等设计
相应练习,通过训练,达到巩固、内化的目的。
拓展提高,发展能力。基于对教对的深度解读,捕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激活学生思维的交接点,适时适度拓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简约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也是一种境界,所以需要不断地践行与努力。
第二篇:课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的研究”课例研究报告
长葛市八七小学张海凤
一、研究背景(为什么要进行语文简约教学研究?)
2009年以来,课例研究活动一直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在不断地研究中,我不断地发现,能真正达到有效课堂教学,困难重重:
1、理解的片面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带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冲撞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老师跟风似的全部接纳,看似轰轰烈烈的课堂后面,学生学会得太少;
2、繁琐的讲解
有很多教师以为,只有深挖教材,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才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才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完全不顾学生是否愿意听,是否听得懂。一篇浅显的文章,一道易懂的题型,经过老师面面俱到的深讲、透讲、细讲、全讲,小学生们反而越来越糊涂了。这样的课堂效率太低,教师辛苦,学生更痛苦。
这样的课堂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课堂能否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中简约而又深邃,解放师生?我们能否创建出清晰、明快的教学节律,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本真,让孩子们喜欢上课、爱上学习?
带着这样的思考于2012、9月,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在简约课堂的基础上确立了“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个课例研究主题,并积极投入到课例研究中来。
二、理论依据(理论意义)
经过不断地翻阅资料及网上查询,我找到了我们课题实施的理论支撑(保护伞):
1、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中指出: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把简约化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来指导教学。
2、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
3、现代传播学理论提出:在所有能够达到相同传播效果的媒体中,应该选择最简单实用的那种。
4、老子也说:“少则得,多则惑。”
三、研究目标
有了理论支撑,那我们最终要达到:
1、通过研究,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既精又简得有高度,达到“低耗高效”的境界;
2、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式:
一人同课
五、研究历程
第一阶段:集思广益定文本
课例研究主题确立后,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积极行动,中心、学校领导也大力支持,学校专门成立集体备课小组,并由胡晓华老师担任组长,备课小组确立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作为课例研究课题,很荣幸,我被纳选为授课老师。经过反复阅读、研究、商议、最终确定本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我能深入思考周恩来立志原因。
2、我要积累背诵立志名言。
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又深入钻研教材,大量查阅资料,集思广益,我们在备课组长带领下进行第一次备课,虽然我们在备课中有争议,可是还是最终定下设 1
计流程,我们分成七个板块进行设计:
1、导入新课:分两步,(1)交流搜集的周恩来资料引出课题,(2)回顾检测
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深入思考周恩来立志原因。(2)、我要积累背诵
立志名言。
3、出示自学提示
4、围绕目标,依照自学提示展开自主学习。
5、汇报展示交流中,预设租界一幕是重点品读感悟指导的部分。要指导学
生读出愤怒之情,为此,我们穿插了时代背景介绍。
6、因为这是一篇立志故事,所以我们拓展了有关立志名言,并小组合作背
诵,体现了小组合作和积累。
7、作业设计也是一番揣摩:(1)、背诵积累立志名言。(2)推荐阅读《立志
争光》。
确定出教案,接着进行了第一次授课。
【课后研讨】
在议课环节上,胡晓华老师再次宣读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大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许多教师都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低年级语文老师侯丽君说:学生虽然已上四年级,但是环节设计太多,流于
形式,看似简单,实则简单问题复杂化。
中年级段王素娈老师说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一味地问答式交流,让学生失
去了自主表达的机会。
高年级许艳敏老师也有所想法,她说:我们这节课课文内容其实就解决了一
个问题——周恩来立志原因,所以在文中多处描写中,应该有所侧重,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一定要做到精而简。
胡晓华老师给我们做了再次引领:这次我们课例研究的目标在多元导学模式
引导下进行简约而深邃的教学。简约的是形式,深邃的是内涵,那么针对这节课,到底哪些地方该简约,哪些地方该深邃?这是我们下次集体备课时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教学反思】
课后,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自认为比较流畅的课堂,其实问题还真不少:
1、默读批注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学生在进行批注阅读感受时,很多学生
还没有一个正确的批注方法,所以,自主学习的效果很难达成。
2、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多,想教这想教那,考虑太多,什么也没完成,别
说高效,有效也没达到。
第二阶段:采得百花酿成蜜
课例研究就是要暴露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有了第一次经验,根据这
堂课上暴露的问题,学校领导小组及各位同事,放弃了休息时间,再次深入理解
文本,采取措施,从每一句语言的斟酌,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再次进行了改
进。这次我们将教学流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开始交流立志名言,然后通过复习检测课文主要内容而转向本节课学习。
2、背景材料穿插在租借一幕部分,用以指导读和体会情感,最终背诵文本。
3、最后合作背诵开始交流的立志名言和补充的《中华经典诵读》立志篇。
在准备充分后,又请教研室的田主任、孔老师、代老师来校指导,进行了第二
次授课。
【课后研讨】
有了第一次研讨和第二次授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为了
使我对教材与学生的把握既精又简的高度,在专家引领下,我们的研讨更有真实
性、针对性。
胡会琴老师感觉这节课环节减少了,可是深度不到。
李娜老师感到学生课堂中学会了很多,但是学生情感激发需要老师的激情感
染,特别是时代背景的讲解,音乐的渲染中,老师的语言会让学生在情感上同样
也上升到一个高度。
教研室孔老师和代超鹏老师也一致认为简约教学提倡简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简单,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要丰富,所以并不简单。少讲不代表不讲,比
如时代背景离学生太远,不能不讲,不仅要讲,而且要讲清讲透,深化学生的情
感。
教研室田主任亲临现场,语意悠远:这节课上得扎实有效,按随堂课的标准
已经绰绰有余,但是一定要简约高效的话,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在提供模式之余,我们需要在课的内涵上下工夫:
1、继承:传统的品词酌句的方法要继承,比如这堂课,在学生体会为什么
而读书时,找到重点句段“他们急忙奔了过去——”这一幕即可,引导学生从“得
意洋洋”和“衣衫褴褛”两个词中对比体会。
2、引导:对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
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虽然学生年龄小,可能想法有些偏颇,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
定要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整合:学生的语言积累很重要,除了文本积累,与之相关的课外积累也
很重要,课前加一背,课后再设一背,你看钱学森,洪战辉等这么多感动中国的人,不都是为中华崛起而做出了很多吗?这也是课内和课外的有机整合。
【教学反思】
针对评课议课,我也记录下我此时的反思。
11月25日,从上午9点到12点,我们整整讨论了四个钟头,但从大家离
开时的面容却看不到一丝疲惫,有的只是欣喜和期待,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根据
这堂课上暴露的问题,大家讨论的情绪更为高涨,针对性更强。在田主任的理论
引导下,我也对简约的真实含义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想法,田老师、孔老师、代
老师及所有老师的话犹如黑暗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第三阶段:梅花香自苦寒来
针对发现的问题,为使我们的课堂上得更加简约而有内涵,大家不厌其烦地
又开始对文本的研究, 我从网上搜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在课余,我又开始着
手制作课件,力求实用而又做到完美。
这次,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调整与改动。
1、目标变为:(1)、我能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2)、积累背诵租借一幕。(3)我要积累背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课堂开始背名言,中间背文本,结尾拓展背诵201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4、在交流汇报立志原因时,重点交流感情朗读租借一幕。中间借助时代背
景感受中华不振语言要更深刻:在音乐声中,老师解说着当时的背景:从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1910折十年之中中国之变,在座的老师想必都非常清楚。
5、正确引导学生“读书是为什么?”
6、作业改搜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针对我们的再次议课备课,初步形成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课堂基本流程是自学——交流——反馈,可以概括为三步十二字教学法(读读想想——议议讲讲——背背写写)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教学设计:
开课伊始,我先是对上节内容进行针对性检测——背诵立志名言,这是一背。读读想想环节中,先出示读-画-批的自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学习。
第二个环节:——议议讲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抓住核心段租借一幕,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要做到两讲:一个是中国当时国弱民贫现状的大篇幅的讲解;一个是“为什么而读书”两种不同见解的分析讲解。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背诵。设计了背诵至今仍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课后研讨】
在我市简约课堂观摩课活动中,田主任指出这堂课给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简约课堂一个很好的引领,对这堂阅读课务实的设计及课堂的简约高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的反思】
读读想想这一环节中,课堂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快速地旋转,潜心地思考。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看着我是清闲地转来转去,其实是在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为下面的议和讲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议议讲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时,我大胆精简内容,只抓住了核心段——周恩来看到的租界的一幕进行引导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进行情感积淀,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进行文本语言材料的积淀。学生读了、思考了、重点难点甚至是还不懂的问题,我站出来大大方方地讲了。我在解读文本、了解学情之后,两处讲解拨开了学生心中的疑云,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节课,我做到了三背两讲,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情感,积蓄了写法。这就是简约课堂,它朴素而深刻,简约而丰富,它真正还原了语文教学积累语言,提高素养的本质。
经过了三次备课三次讲课三次议课,我真正领悟了简约教学的真实含义。最后的这堂展示课的成功,也代表着我校教研的迅速成长,我感谢教研室的所有人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学校集体备课的所有同事,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成长。
六、总结反思
课例研究活动,在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精心组织和领导下,我们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写出了总结性研究报告,有研究观摩课,有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探索出了语文教学简约教学课堂基本思路。
对学生来说:
1、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了。
2、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会学习了。
3、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提升了。
4、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认识加深了。这些变化,相信大家在去年12月26日,在我校举行的简约课堂观摩会上都会有所感触。
对于教师来说:
1、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相关的先进
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师培训、专家培训、讲座等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还要大练基本功,我们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人文修养在不自觉中得到了提高。
2、参与实践的各个学科的老师,教学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水平有显著的提高,我在许昌市赛课中荣获一等奖,李娜老师、胡会琴老师分别获省市一二等奖,数学上杨静、韩丽萍获许昌市赛课一等奖,科学王会香老师、美术赵志芳老师均获赛课一等奖。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课例研究一路走来,有付出,更多的是收获。它不仅帮我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还让我认识到了教学团队的巨大力量,更让我知道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可以扎扎实实地搞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升,不断成长。
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三次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感受爱
国情怀。
2、积累背诵文本。
3、积累背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感受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背立志名言。
2、教师:搜集当时时代背景材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检测法、自主学习法、谈话交流、情景教学法等
一、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
1、检查背诵立志名言。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3、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
1、我能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2、积累背诵文本。
3、我要积累背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三、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1、画出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2、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3、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给对方听。
四、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交流
(一)生汇报
(二)班级交流、师点拨。
1、抓住“得意扬扬”等词语表达感受。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背景引入指导朗读,感悟文本,真正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3、熟读成诵。
4、抽读立志部分,从而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
(三)总结点题
1、文章在最后点出了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点明题目,那开头又写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
3、读题。
六、拓展积累背诵
1、师介绍钱学森、孟佩杰并引入颁奖词。
2、生组内背诵颁奖词。
3、展示背诵。
七、作业设计
1、搜集背诵积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推荐阅读《立志争光》。
八、板书设计
为
中国妇女 \中振
↑\华而兴
欺∣凌中华不振 →之读→中
∣/崛书华
外国人/起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以学生为起点,以生活为基础,以课标为航灯”合扬有效“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试验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人:陈忠伟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本课题两年多来的实践教学与研究,将从实验课题的背景、内容、课题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策略及课题实验成果等几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课题实验背景
(一)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愈显重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标谁》明确指出:“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认识水平,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的力量,最终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因此,如何真正把《标准》中的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的需要,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广大教师又一交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课题实验内容
1、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可见,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将“数学与生活”的研究作为本课题进行试验研究的第一环节内容。
2、创设数学课堂学习情境的研究
《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要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数学课堂学习情境呢?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一定的合理性、导向性和有效性,这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超越文本的数学思维的时空。在教学中,新教材尽管提供许多的数学问题情境图,但是,这种情境设臵有些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探和发展,但也有些情境图却远离了农村孩子的生活。为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1)合理性。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导向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3)有效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3、引导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也应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4、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标谁》强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就是一个导向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呢?我认为要考虑以下
五个方面着手探究:(1)教师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能否提出这些问题?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激情。(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以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问题。(3)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4)教师该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5)怎样促使学生自己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三、课题实施策略
(一)、注重针对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时,我首先针对学科特点,在设计实验课案时,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其次,我们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有侧重地进行实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求异、创新的天性被埋没。因此,在实验中,我鼓励学生树立“我要学”的新理念,变接受为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说“不”。并设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发展的问题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第三,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①建立民主,合谐的师生关系;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③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二)、注重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1、运用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实验和操作,是学习数学一个重要又十分有效的活动方式。例如我在教学《折纸》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动手折纸,让学生在折纸中体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让学生比较深切地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算理”效果十分的显著。又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同学们准备了各种的“长方体”,仔细观察,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长(正)方体的物征,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课堂内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这一操作活动
是对课文内容的转化和再创造。
2、开启学生情感的“阀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基本条件。课堂本身必须热情洋溢,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由只提要求到多给鼓励,由强调苦学到营造愉悦,由单向知识传授到双向、多向情感交流,由一味指责失误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赏成功。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枯燥感和厌学情绪,开启学生的情感“阀门”,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师生之间情感交往是师生心理双向交流的动力和支柱。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要求:一是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要善于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二是以情激情。要运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三是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四是教学民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和谐,彼此尊重,就能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学习不再是惟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思维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学中,应当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应当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的精神。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并在较短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看法。这些看法中,自然有的简捷,有的繁琐;有的独特,有的普通;有的正确,有的明显错误。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聚合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这种思维是未经逻辑推理的假设、猜想和预测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勇于实践,大胆尝试,积累经验;提倡恰当地运用简缩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猜想并养成验证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带头示范运用直觉思维,也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注重研讨交流。
在教学试验过程中,我认识做好:“课课反思”、“月月研讨”、“阶段小结”,每学期安排观摩课,研讨课等,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借
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优势,上网学习,收集信息,共享优秀资源。
(四)、注重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的收集。
个案是指课题实验过程中学生求异思维得以培养的典型实例,如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断,教师的教后反思等。要求实验教师时时做教育的有心人,事事做学生的知心人,随时收集优秀个案,并交教导处存档。
四、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 5
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臵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臵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2、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3、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4、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5、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五、课题实验效果及成果
1、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通过实验,本人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在课堂上建立平等、自由、宽容、轻松、赏识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只有让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才能充分开展自己的认识活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真正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形成了平等、和谐、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气氛沉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经过四年来的实验,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自发讨论、自主探究、自由交流,求异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观察、认真分析,积累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
4、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学期都有实验计划,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案。有不同层次的优质课,有研究中的论文和经验总结,也有课件的制作。在积极研究课堂教学过
程的同时,我自觉地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实验论文。两年来的实验与研究,也取得许多课题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遇求路程应用题》、《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用字母表示数》、《把整数化成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分数的意义》、《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路程、时间与速度》、《摸球游戏》、《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折纸》、《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三角形内角和》、《天平游戏—认识方程》
(2)教学案例: ①《列方程解应用题》
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合作互助的课堂气氛》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课题试验论文:
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②》《让数学洋溢着“生活味”》 ③《上课要追求“大气”》
④《立足“三点”—变差异为财富》 ⑤《新课程背景下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探究》 ⑥ 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数学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基础,以学生获得知提升智慧、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第四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
第五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四、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