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5: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新理念下的“生成教学”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碰撞的课堂中,教师对现时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或即发的、非预期性的因素进行引领、调控,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的教学,最终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小学数学课堂。

本课题研究通过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重构教学预设,提炼生成性课堂“生成点”出现的一般规律,在生成性课堂中教师适时引领等手段,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使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了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数学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预设理论依据与事实案例;并为教师在动态课堂中如何把握时机、适时引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可依据与选择的教学策略;为小学数学生成教学及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

生成教学

生成策略

资源开发

数学课堂教学

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韩鸿 田红

成员:

刘志国 潘海燕 卢山 戴国光 倪娟 邹兰英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统的数学课堂活动的弊端 传统的数学课堂活动,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教师也乐于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学生的感受、思考,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数学方法与技能的理解。虽然教师身边的教育情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教师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再现的舞台。

(二)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教学的倡导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素材的理解是立体多元的;师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观》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弊病,新课程改革要求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时代呼唤新的数学课堂,学生需要新的数学课堂,而新的数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性的数学教学与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方面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进行的,已经有许多人就这一课题进行了自觉不自觉的探索,他们从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论证了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促进生成和有效利用生成的一些具体做法,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作出了贡献。然而我们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注重个人经验的积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理性的思考。他们没有明确指出影响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主要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出引发动态生成的机制,没有系统地研究促进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生成的策略,也没有系统地研究甄别、比较、提升生成信息的策略。

(三)生成性教学与教师实施生成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进行教学。然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教师给予学生自由说的权利,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但是被几个学生的生成牵着走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有时面对学生的生成,教师却又无所适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的、稍纵即逝的火花被教师的漠视而浇熄。因此,小学数学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的数学课堂仍然存在——

1、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所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以本为本。

我们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

4、学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以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甚至产生终身不再学习数学的念头。

6、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

本课题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能为教师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供可借鉴的教学预设理论依据与事实案例;其次能为教师在动态课堂中如何把握时机、适时引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可依据与选择的教学策略;并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的课堂的构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依据。

二、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在“动态生成观”的引导与推动下,目前,关于课堂如何促进生成,课堂活动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研究已在逐步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如特级教师詹明道提出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提出了原生态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地诠释了动态生成的内涵与“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初步构建思路。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的《生成与预设》论述了课堂动态生成与教学预设的关系。也有许多一线教师就这一课题进行了自觉不自觉的探索,他们从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论证了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促进生成和有效利用生成的一些具体做法,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作出了贡献。然而我们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注重个人经验的积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理性的思考。他们没有明确指出影响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主要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出引发动态生成的机制,没有系统地研究促进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生成的策略,也没有系统地研究甄别、比较、提升生成信息的策略。为此,开展“小学数学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概念的界定

1.生成教学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既定”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生成”。这一概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连,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的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生成教学”就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碰撞的课堂中,教师对现时产生的即发的因素进行引领,以教师即时处理多种信息并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最终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小学数学课堂。

2.生成的类型

课堂中的生成对于教师来讲分为“可预设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可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前研究“预设”是设想着“生成”,教师在课中则要促进“学习生成”。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

出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场景进行综合分析,对生成进行分类外,也可以从教学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1.教学目标的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演一出“教案剧”,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2.教学过程的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是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的发挥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在课堂中,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根据学情的变化随即的调整教学的过程,增减教学环节。

3.教学方法的生成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平时我们要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以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征,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近量做到“以学定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活用教法。

但是不管哪种生成,都要体现对话教学的互动性和互惠性。在如今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固然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也是智慧的生产者,更是师生生命发展的推进者。教学中,教师课前的预设能促进学生的生成,学生的非预设生成更能激起教师的智慧火花,引发意外的生成。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既是教书,更是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2.具体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 涵养,使教师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教师的引领,能让学生不断产生生成性信息,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服务于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形成在操作层面上具有借鉴性的《生成性教学案例集》。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教学中,全面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 1.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

教育中的“对话”,也将由过去的教学艺术而转变为一种新的教学原则、教学精神。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中,可以感触到“对话”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内涵、新精神。

对话生成教学目标多元化,对话有力引导师生共同发展,对话更是追求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的灵石。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编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因此,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不是看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对话的言语形式,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

2.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教师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更不是泼冷水浇灭,而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要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深入研究的还是不能深入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喷涌出来。

3.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

生成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

基于这样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参与研究的教师提出了切实提高人文、科学素养的要求与任务,并通过以下途径落实:课题主持人刘必红同志多次为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的沙龙活动,定期举办县内课题组“学术沙龙”,为教师提供提升人文素养的渠道。实验教师阅读指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开展多途径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生成性”的教学程序研究,改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应用与发展)。

(二)提炼生成教学中生成点出现的一般规律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了充分的预设,课堂的“生成点”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出现在以下这些环节中。

1.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题性;问题让学生发展,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正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从而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性,借鉴直线型平面图形公式,通过把“圆”分别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等,把它剪开,用交叉镶嵌的方法拼起来,拼成的图形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使学生了解到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也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再根据直线型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来研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半径及周长的对应关系,即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 =2лr 1/2 c =лr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лr2。还有的同学拼成的图形是近似的三角形、梯形,也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公式,整理、观察、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学生通过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反思。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学生学会学习,更能看到学生因学习的成功而带来的愉悦体验,以及表现出的学习自信心。学生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得到了自主发展,体验到 “再发现”的过程。

但话又说回来,动手操作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操作活动要适时、适度、适量。要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就是要注意活动的必要“内化”。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静态思考”在数学活动后就显得非常必要。

2.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动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基于师生交流、动态、互惠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进。促使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一道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题。根据以下条件设计如何购票使得化钱最少。成人票:每人每张40元。学生票:每人每张20元。

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每张30元。教师:27名,学生:203名。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分工合作设计本组的购票方案。最后汇报各组的购票方案如下:

(1)师购成人票,学生购学生票:40×27+20×203=5140(元)(2)用教师、学生总人数购买团体票:30×(27+203)=6900(元)(3)教师购成人票,学生购团体票:40×27+30×203=7170(元)(4)用教师和3名学生和的人数购团体票,其余学生购学生票: 30×(27+3)+20×(203-3)=4900(元)

师生通过不断的调整、修改,得出(4)为最佳购票方案。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人人出点子,找途径,并交流、评价方案、探究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推理。学生能分析、处理已有的信息,小组合作中能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同时,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就逐渐生成。学生的智慧有很多是潜在的,在课堂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互相启迪,思辨创新,资源共享。从而达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

3.在反馈活动中随机生成

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通常要考虑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活动怎样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分析性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教学决策,思维方式主要是综合性的。通常,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实际情况(包括预见或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整合课前的预设,进行动态生成的教学。如在练习中,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1、2、4、()、()、(),要求学生按规律填数。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想填8、16、32,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有的说:“我想填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5。”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个学生害羞地低下头。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想法太简单而简单评价,而是示意大家安静,并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你的想法不错,能说出你的理由吗?”那个学生的想法简练而精彩:“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难道不是吗?受这个学生的启发,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同的填法: 1、2、9、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 × 2,3 × 3,4 × 4 „„

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随机生成,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将更多的个人经验融入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4.直面“尴尬”中机智生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于那些令自己尴尬的答案往往处理不当,通常表现出手忙脚乱或心慌意乱,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实,教学中的这些尴尬,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加以处理,又何尝不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呢?

有一位教师教学“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 某班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租了6条船,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划船?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不同的算式:6 × 4 = 24(人)和4 × 6 = 24(人)。在教师满意地肯定学生的想法,准备教学下一题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有可能只有22人吗?”显然,这是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但教师没有继续预设的教学流程,仔细一想后,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那个学生说:“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船为什么一定要坐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引导:“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几种可能?”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又被激发出来„„

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就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时,教师要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及时引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充分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美丽。

5.捕捉错误的契机,创造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教师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量量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周上时,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所以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圆锥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个学生拿起空心圆锥说:“只要在上面蒙一张纸,找到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那这个实心的圆锥,难道要在它的底面钻个孔去测量?”“把它靠在墙边,用体育课上测量身高的方法量。”„„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弱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具体地说,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使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能够更加有效而深刻地完成。案例中,学生对自己画出的图画像不像、美不美很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在美术课中老师讲过的关于审美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如何在信息课的“画图”中表现出来。并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让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的时间。当然,只有具备了不俗的课堂机智和精心的课前设计,面对生成,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五、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初步构建了开放、和谐的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新知识。

1.教学内容结构重组。我们有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拓宽视野做到:(1)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把学习的视野从就课论课拓宽到课前和课后。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和课外的全过程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包括社区乃至社会在当代的生存状态沟通起来。(2)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课堂教学信息收集要有多渠道的视野,如因特网、电视、新闻、杂志、课外书等,有这么多渠道的视野,那么课堂教学内容就会远远超出原有的教学内容。

2.教学环节弹性控制。(1)提出弹性问题。“弹性问题”是指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地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2)留下弹性时空。我们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甚至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小组讨论后安排大组交流。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时教师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思维,在大家趋同时,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因为他的发言是引发点,能触发更多的生成性的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3.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2)“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3)“对话式”。“对话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

4.教学评价多样结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延缓评价是重过程轻结果,它特别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它是深思熟虑的、辩证的、全面的,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想象腾出“驰骋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积累,但往往表现为教师面对教学情境瞬间的反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我们将之称为“非预期性信息”。教师能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提高了课堂应变能力,并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能对生成的信息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符合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2.形成了《生成性课堂课堂教学教案集》、《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研究论文集》。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教学引领策略,服务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在操作层面上具有借鉴性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集》和有指导意义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研究论文集》。

3.教学智慧得到升华。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变”、“讲课的方法、模式在变”,这是在经历了1年多的课题实验后,许多听课者、以及教师自己都比较一致的感受。

从课堂教学过程反映出来,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在不断更新,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恢复了原本就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宽广,学习思维更加活跃,生成的信息更加丰富。面对学生的偶发性的生成,教师都能应付自如,灵活应对,动态生成的研究造就了智慧型的教师的产生。课堂上,教学氛围和谐,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学习思维比较活跃,学习情感积极指向。

实验教师们坚持在实验中比较反思,在比较反思中接纳,在接纳中不断扬弃。参加研究的教师几乎都参加过市、县课堂教学评比,上过观摩课,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与实验之初相比较,已经开始发生着质的变化,从教学经验的积累,到方法模式的形成,再到教学艺术的升华。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受益颇丰。韩鸿、刘志国老师分别获得省、市课堂教学评比一、二等奖,田红、潘海燕等老师在县课堂教学展评获得中大显身手,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全县引起强烈的反响。课题组成员邹兰英老师撰写的论文《在体验中学数学》发表中《青年教师》、《教学参考》等杂志,卢山老师撰写的、倪娟老师撰写的、戴国光老师撰写的杂志上发表。

(三)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

本课题的研究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撰写的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100多篇在《小学生数学报》《学习周报》、《快乐数学》、《数学小灵通》等刊物上发表,参加各级各类数学竞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题组成员任教的班级教学实绩,在原有进步水平上有更大的进步,均在任教学校平行班中排名第一。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一)关注生成的价值性

在生成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常常思考: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也采用了“跟进策略”,“以学定教”,顺着学生的思路开展教学,最后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跑,有些课堂上甚至出现课堂“动态”而不生成的现象;为什么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同样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却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呢?„„

这些生成,我们认为教师需要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和发散那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

生成性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每天都在进步成长的学生,日日都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如果我们仍固守着陈旧的经验去操纵教学,那么课堂生成将成为难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反思,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加厚自身的专业底蕴,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10月。2.郑金州:《生成教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3.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出版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对待师生关系,对待教学关系,对待自我和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四种变化。其中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透析近几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由于对生成性课堂本质把握的缺失,片面地追求动态生成的情境,试图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生成性知识,无视生成的价值追求和生命发展,无意中步入了新理念的误区。再加上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导致课堂产生了答非所问、重复雷同、貌合神离等现象,针对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一普遍现象,我们提出了“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立足于力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迅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使课堂处于高效有序中。

二、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辐射作用,进而推动我校数学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 1

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初步形成一整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体系。

三、研究步骤、方法与措施

1、筹备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1月)

①撰写本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培训实验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

②撰写将课题组成员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各小组分别拟定本小组实验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1月)

举行开题会,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确立各子课题组,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实验阶段(2006年2月-2007年12月)

①2006年2月,各实验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业成绩等进行实验测量,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②2006年3月-2007年12月,各实验班按学期进行实践性研究,开展课题组的交流、研讨,积累阶段成果,作好每学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组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调整并确定明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

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相关论文、案例与课题研究总报告: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四、研究的成果

(一)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研究目标——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次次的假设、研究、讨论、求证过程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把自己学会的和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再让学生围绕质疑,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然后在学生初步得出结论的同时,教师再让学生自主求证,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由此我们得出了“课前质疑——提出疑问——引导探索——操练验证——测验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去参与教学,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了教学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的业务素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自课题组成员的育观念不断更新,在学过程中,由原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传递反馈;从原先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转变为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工作的动力,我们学习名师专家的先进理念及优秀教法,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努力付诸实施。全体老师人人争上实验课,他们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更

注重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去感悟。其中胥春梅老师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多次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课前“认圆”;课中“画圆”、“剪圆”、“折圆”;课后“赏圆”。三次动手操作的教学片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突出对圆的本质认识。这样把“听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荣获市级竞教一等奖。

(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课中,我们从典型的学生身上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讲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有独立的思想,善于总结学习经验,在表演比赛、游戏中既能表现自我的个性,有创造性,也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相互帮助,优化学习效果。从实验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对所学内容有独立的选择性,在小组活动中善于讨论,善于总结归纳小组意见,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学习成绩也有了飞跃式的提高。

总之,我们的研究还很粗浅,我们将继续努力实践、探索,深入领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理论精髓,为推进素质教育而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第三篇:自主探究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 高峪初级中学课题组 执笔 张辉臣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经历了制定方案、理论学习、具体实施这几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学习相关知识、理论入手,根据本校的基本情况,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学校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在如何调动学生方面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认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学会学习”势必成为未来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近几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实践,许多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反思当前的教学行为,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捆绑了学生思想;课外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课内课外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考试评估仅凭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捆绑了他们的个性和信心。因此,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所造就的的人才显然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插秧式”的,强调整齐划一,它以“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为价值取向,新课标提倡“牧羊式”教学,它倡导“师生平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式也必须由“接受式”走向“探究式”,让学生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提出“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旨在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教师,端正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地充分主动到发展。我们在2008年5月就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本阶段重点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确定重点研究内容

根据本课题设立的总目标,确定本阶段重点研究内容为: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会、课堂教学等形式,全面掌握影响学生课堂活动的因素,针对因素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08年4月以初一年级学生为整体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调查内容见《学生情况调查表》。并对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编组。科学编排,划分班级学习小组。

第二阶段: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实施阶段

1、召开学生座谈会,明确动态式学习中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

2、课题组成员指导所任教班级开展同学互助合作式学习。

(1)、开展“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班会等教育活动。

(2)、举行“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3)、落实班级学习小组及结对帮扶的互助任务。

3、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表扬激励、检查督促、家访谈心等形式,协助学生搞好合作式学习。

4、课题组成员通过每周一次课题研究会总结实验研究得失,撰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

第三阶段:2008年7月,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实验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汇编成册,形成课题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检测学生进步情况以及本课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影响和作用。

3、总结实验研究结果,形成课题结论性的研究报告。

四、措施、方法 寓课改于课堂教学中。

课内创设“动态式学习”的教学情境模式。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我们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6人或8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此外,在课堂上中,着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从而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

五、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通过研究实践,从课堂反映看,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上有所改变,通过课堂活动观察以及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消除了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合作意识更浓了。

2、实验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实验者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改善了青春期学生的孤僻、自私、焦虑、忧郁的不良心理状况,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4、通过对动态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对分组有点滴体会:

1、分组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规模要小一些,便于学生进行交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够占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建议: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在4-6人,同时可以在小组内设立2人的小小组,便于合作的深入,交流的细化。

2、独立思考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建议: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孩子独立思考,最难的是第一步“从何想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3、分工合作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世界上,团队意识最强的应属日本人,国际评价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但三个日本人就是一条龙。”那么中国呢?很遗憾,正好相反。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

第一是分工,例如《概率》一课中,在统计盒子里图形的数量时,需要有人报图形,也需要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报、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认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4、交流的规则

目的: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建议:

(1)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2)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3)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教师要做的第二步:引导、监督规则的落实。

(二)科研成果

1、写出了“如何使课堂活起来”课题阶段性结题报告。(张辉臣)

2、朱婷婷获市优秀课一等奖,王占、毛秀娟、相龙喜、张辉臣获县级优秀课一等奖。

3、张辉臣的《物理创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公开发表。

六、暴露的问题:

1、由于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家长的思想又认识不上去,很少给于支持,认为课堂上学生那样做显得乱糟糟的,因此,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

2、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教育者的素质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我们的实验对全体教师的关注较少,在下一步的实验过程中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七、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2、对学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邀请专家指导,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估,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保证课题在实验过程中的连续性、科学性。

课题研究进行到现在,我们始终在不断的探索、研究、改进之中,针对上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下一步将按计划、分阶段、有侧重地扎实推进研究与实验工作。我们的工作做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对制约学生课堂活动的诸多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我相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指导、帮助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将此项实验做好。

第四篇:课堂的动态生成

读书心得体会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读书心得体会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第五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则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享受愉快的动态课堂构建之旅呢?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例1:《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______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出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

这次就算是一次成功的课堂生成,动态形式,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下载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高效课堂习题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物理高效课堂——习题教学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三物理备课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追求高效课堂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

    “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阳城工业区第二小学语文课题组 2014年5月 一、 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进入21世纪,有关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的广泛关注,并......

    小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的选题来自于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旨在解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试图构建分层差异化的学习课堂。本人认为,这......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兴趣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汉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汉字也是中华民族的根。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

    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研究的结题报告[5篇模版]

    “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研究”的结题报告 立项时间:2002年5月 课题负责人: 姓名:刘玉国 职称:小教高 单位:葫芦垡中心校 职务:副主任 课题组主要成员:庞役臣、张海英、张晓娣、刘玉......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实验结题报告 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本课题研究自2014年5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