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体验式习作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
“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积极性的方法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目的。课题组从课堂体验、日记体验、阅读和写字体验、家庭和社会体验诸方面实施研究方案,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形成。
关键词 体验式习作 课堂体验 日记体验 阅读和写字体验 家庭和社会体验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小学部是“洛阳市规范化学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就曾经开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在小学习作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3月,我校申报了洛阳市《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传统观点的作文教学,我们开展了“注.提”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当时我们教研水平的局限和项目本身“水土不服”,教改实验没有达到相应的目的。应试作文
成为许多学校作文课堂上唯一的训练形式。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有甚者,“以不变应万变”的训练方式也流行开来。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言之无物,废话、假话、套话盛行。写作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生命活力,作文成了只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工具,以至于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的需要。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学生写作热情更是偏低,作文课授课方式单一,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益。在此背景上,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提出“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关注农村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理念,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身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积极性的方法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井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形成。
三、主要理论依据
(1)、“体验”即“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生活(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认识,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教育与亲身体验结合起来,在亲身体验中教育,在教育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目标: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灵活的控制和评价。
2、通过研究提高课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努力探索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优化、体系开放的作文教学
结构,形成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样式及其策略。
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作文学习动机,发展个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适合小学生体验的活动体系;
2、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研究;
3、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研究; 研究思路:
实验研究中,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出表现自己的机会,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长远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实行优势诱导,鼓励学生冒尖,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督促,分层次、分步骤提高要求。总之,要兼顾两头,抓好全面提高。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改变教师敷衍塞责,为上课而上课或指导过细、过多,甚至包办、代替的现状,在教师中树立开放的、融合的、全局的、一切为学
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形成一种主动改革、自发研究的教科研氛围。
②改变枯燥无味、选材单
一、穷于应付的学生作文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真正使学生写出血肉丰满、情感灵动的好作文来。
③提倡“我手写我心”,作文不再是东拼西凑,断章取义,生拉硬套的产物,而是学生个性在生活中得到体现的反映,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④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示范、学生复述;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现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⑤改变单一的作文写作形式,跳出“话题作文”等应试作文的框架,使作文形式变得多样起来。
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12年元月—2012年2月)准备阶段,1、开题论证,修改方案;
2、座谈法,学习相关理论,转变观念;
3、了解现状,确定目标、方向,4、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开研讨会,明确研究任务;
5、阶段材料汇总。
第二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1月)实施阶段
第一步:
1、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通过研究,听取意见,采纳意见,争取配合,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调查访谈农村小学生语文习作个性心理,内容习作兴趣,习作自信心、作文质量,语言积累情况,学习习惯,学生对
作文的认识等;调查教师习作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习作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己有语文习惯及教师习作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存在问题,成因及作文教学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
第二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2、用上述方法确定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专题训练体系。
第三步: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
1、探索、构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2、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观摩研究课,个人资料准备等。
3、不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践情况,相互借鉴经验。
4、及时撰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总结,阶段性报告。第三阶段(2012年度11月—2012年12月)总结阶段 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收集、分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正确把握课题研究的实质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2、实践经验总结法。根据不断开展的实践活动、实践作文教学进行分析综合,然后上升成规律认识,为今后继续开展趣味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强调教师、学生的参与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研究,以探索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挖掘趣味作文素材,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经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为开展课题研究搭建科研平台,为教师创造引入“源头活水”。
1、物质上创造条件。
学校给老师订阅了一定数量的、种类的教育报刊、理论专著,订购了足够的教学参考资料,并且配备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每个教室内都配有电脑、电视、幻灯机、录音机等;实验教师配备电脑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老师们的研究工作。
2、精神上予以鼓励。
我校十分注重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创造机会搭建教师的自身发展平台。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观看全国创新作文示范教学录像;组织教师到兄弟单位学习人家作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区两级教科研活动等等,与我校“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有机融合;派教师到郑州学习先进的实践经验。尽管学校资金缺乏,学校还是尽最大努力支持课题组的科研工作。
3、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学校在《教师考评细则》中明确规定,凡是教师论文获奖,指导学生发表作文,指导学生作文获奖,教科研积极分子评比等,视等级给予精神的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
(二)观念上进行更新。
开题不久,我们就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同时制定课题实验计划。老师们认识到,体验式习作教学思路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应试作文教学的颠覆,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它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获得体验,学生必须参与生活,主动经历和体验。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善于给学生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打开他们的心门,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富于个性的文章。对开展课题研究来说,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得不到转变,领会不了课题理念,这样研究必定会失败。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上下功夫。
(三)、具体的研究过程。
1.我们在开题后,立即对学生习作心理和习惯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座谈调查,找出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地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2.每月召开课题组专题会议,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收集资料,修正方向,布置以后课题研究内容。每次开会,课题组成员畅所欲言,积极汇报,集思广益,统一思想。
2.课题组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撰写学习笔记,定期交流学习心得,以提高研究者素质,提高研究水平。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读书笔记、案例反思、经验总结共计10余篇。
3.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写字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互相促进。要提高习作水平,阅读和写字教学时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每天上午7点半到8点钟是阅读时间,下午1点半到2点钟是写字时间。对阅读和写字体验中出现的经验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有计划的大量阅读和严谨的写字体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有计划,抓落实,勤总结,效果好。
4.积极落实学生日记习作积累体验。实验班级在课题组组织下,坚持每天记日记。教师及时批语评价,适时展示,总结提高。不断积累,通过写小作文,为作文写作积累材料,做好“练兵”。
5.《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语文高效课堂新模式授课,变原来的当堂完成为课前布置,学生酝酿思想,口头说作文,下课实践体验,查找资料,酝酿初写,家长初评,教师初步把关,在下节课展示,读、评,说,议。把作文过程拉长拉宽,改变了原来应付式作文,学生言之无物,作文干吧无味,是作文课堂变成了个性飞扬的演讲会、故事
会、研讨会、展示会。我们还利用班级墙报、黑板报、壁报栏等形式,为学生开辟展示文采的园地;把“读书笔记”作为另一展示文采的工具,不仅提倡“读’,更要求“写”。习作成了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的广阔平台。
5.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通过亲子作文和社区服务体验,使习作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平时多提倡,定时展示总结。做到平时积累和节假日家庭、社会亲子作文专题活动相结合。我们在今年端午节和中秋节布置了《我的端午节》和《快乐的中秋节》亲子作文专题活动,调动了家庭和社区力量,共同促进学生写作。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丰富了学生写作手段,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六、我们的研究成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理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在关注学生习作(特别是习作分数)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写作体验,关注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做到了课题伊始提出的“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观察、阅读、搜集信息等各种方法,是否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写作过程,是否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是否对写作充满兴趣和信心„„”
课题组成员宋建武老师的优质课《快乐的游戏》、黄炎利老师的示范课《考试》都能突出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写作体验,教师积极引导,创设快乐的体验氛围,使学生喜欢想、喜欢说、喜欢讨
论、喜欢写,课堂变成了快乐的演讲会、故事会、美文展示会。使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张扬个性,幸福成长。
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多篇教研论文,尚校聚老师的教学论文还在《网络导报.在线教育》发表。
2、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参与课题研究班级的学生作文习惯和写作心理有了较大转变,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李帅超、蔣要强、卢雨婷、卢艋珂、卢帅超等同学的作文在保护环境大赛中获得洛龙区一、二等奖。课题组成员宋建武获得优秀辅导奖。学生习作在学校阅报橱窗、校报发表,课题组成员尚校聚辅导的卢家祥的作文被推荐参加世界华人少年作文大赛评比。
3.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快乐成长,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密切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家校沟通,学生的思想品质大为提升,教学成绩尤其是语文成绩大大提高,参与班级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名列第一名或第二名,我校成绩名列洛龙区前茅。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持续将近半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1.课题研究方案落实不均衡,少部分学生收益不明显。个别教师对于课题实施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到位,不能够把体验式写作教学研究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2.参与班开展研究开展过程中,有实验班升学转班,教师课程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实施的效果。
3.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如何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
总结近一年来的课题实践活动,我们付出了劳动,也收获了珍珠。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继续为更好的改进习作教学而努力。套用一句屈原的话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暂时结题,却并不等于“体验式习作”就离教学而去。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之路将无限延伸下去!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组
执笔 尚校聚 2012.12.8
第二篇:《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洛阳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中期报告书
学 科 分 类 小学语文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名 称 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_________ 课 题 主 持 人 陈延强 尚校聚_____________ 课 题 组 成 员 尚校聚 黄社景 牛素婷
黄炎利 李 飞 宋建武
主持人工作单位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_________ 报 告 日 期 _2012年6月______________
《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工作主要进展情况
我校从2011年12月份开始,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正式申报了《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在得到了洛阳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后,举行了开题仪式,并全面地展开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确定了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思路,并讨论了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开的:
(一)进一步明确课题分工。尚校聚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理论研究与组织实施。
1、由尚校聚、陈延强、宋建武加以论证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具体分解研究内容和方法步骤。
陈延强(中学高级教师,):课题申报,组织协调,过程督导,组织专家成果鉴定。
尚校聚(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课题确定,制定方案,负责课题日常工作安排,实证研究。
黄社景(小学高级教师,洛阳市骨干教师):负责课题组日常工作安排落实,实证研究,收集资料。
宋建武(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开展实证研究,积
累资料并及时整理总结。
牛素婷(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开展实证研究,积累资料并及时整理总结。
黄炎利(小学一级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开展实证研究,积累资料并及时整理总结。
李 飞(小学一级教师):开展实证研究,资料收集,总结汇总。
2、尚校聚、李飞、宋建武撰写阶段研究成果。
3、全体课题组成员实施具体的研究工作,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研究方案全体课题组成员实施推广,完善研究成果。为了保证课题的规范进行和理论层次的提升,我们特聘洛龙区教育局教研室莫继峰老师和吉志峰老师做理论协调与研究指导。
(二)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思路。为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本课题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施方案,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又制定了流程和日程安排。深入细致地进行落实研究。
1.对学生习作心理和习惯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座谈调查,找出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地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2.课题组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撰写学习笔记,定期交流学习心得,以提高研究者素质,提高研究水平。
3.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写字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互相促进。要提高习作水平,阅读和写字教学时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每天上午7点半到8点钟是阅读时
间,下午1点半到2点钟是写字时间。有计划,抓落实,勤总结,效果好。
4.积极落实学生日记习作积累体验。实验班级在课题组组织下,坚持每天记日记。教师及时批语评价,适时展示,总结提高。不断积累,通过写小作文,为作文写作积累材料,做好“练兵”。
5.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语文高效课堂新模式授课,变原来的当堂完成为课前布置,学生酝酿思想,口头说作文,下课实践体验,查找资料,酝酿初写,家长初评,教师初步把关,在下节课展示,读、评,说,议。把作文过程拉长,改变了原来应付式作文,学生言之无物,作文干吧无味,是作文课堂变成了个性飞扬的演讲会、故事会、研讨会、展示会。习作成了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的广阔平台。
5.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通过亲子作文和社区服务体验,使习作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平时多提倡,定时展示总结。做到平时积累和节假日家庭、社会亲子作文专题活动相结合。我们在今年端午节布置了《我的端午节》亲子作文活动,调动了家庭和社区力量,共同促进写作教学。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6.家校合作,展开研究。
除此以外,学校还特别注重了家校合作。每学期各班还召开家长座谈会,家校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除此以外,课题组教师与学生家长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校讯通短信联系、家校互访等。经常的联系使家校双方对
学困生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并且针对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转化措施,采取更有效的策略。
二、取得的阶段成果
回顾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参与课题研究班级的学生作文习惯和写作心理有了较大转变,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成绩大大提高,参与班级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名列第一名或第二名。
2、教师方面: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增强了课题研究意识,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自觉性,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半年来,课题组的教师能积极动笔进行反思,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学校进行交流。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在持续将近半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1.课题研究方案落实不均衡,少部分学生收益不明显。个别教师对于课题实施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到位,不能够把体验式写作教学研究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2.参与班开展研究开展时间短,成效尚不是非常明显,又面临转班(六年级学生要升初中),下阶段课题推进要有个调整过程。
3.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如何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1.全面提高课题成员的素质。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全体的课题组成员能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促进教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原有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自己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对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明朗,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题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前期课题研究实验所获取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完善,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另外课题组还将做出最终的结题报告。
五、可预期的研究成果:
在当前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形式下,我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能够解决在学习上的一些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开发潜能,提高素质,激发兴趣,增强快乐体验。本课题研
究结束时,要有效提高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将对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对成功转化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经验,并加以推广。
课题组
执 笔:尚校聚 2012年6月29日
《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
第三篇:“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阳城工业区第二小学语文课题组
2014年5月
一、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进入21世纪,有关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学语文教学逐渐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从机械生硬的灌输教学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向追求学生全面语文素质的提高转变。在这些方面,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教改经验和教研成果,其中不乏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但就整个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还存在着浅层化、高能耗、低效率等倾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还没有真正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打好自己精神底子的深度来把握;教师的教学理念趋向于追求短期效益,教学方法上或过于讲究程序,或随意散漫,没有从心灵上与学生的深入的交融与沟通。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的讲解和作业的训练任务,学生也只是在被动地应付课堂和课本,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时代精神,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首选课题。我们试图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课题为教改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推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
(二)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阅读品质: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
乐;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两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开展推荐优秀畅销书活动,由语文科代表不定期地向全班同学推荐最近出版的优秀书籍,写好推荐理由,上墙公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将知识适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敢于提问和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确定了两大目标。
1、教师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学生主体。教学中知道什么地方该点拨,什么地方该放手让学生自学。
2、学生能自主学习。自己收集跟课文相关的资料。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自己提出课文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师生共同释疑,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一)成立课题组,做好研究前的培训
确立了研究课题之后,我校于2003年3月份成立了阅读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组,由杨维诗、吴希举、杨文娟、杨少敏、刘明才、胡宁、肖述全等七位老师组成。由语文科组长杨文娟任课题组组长,聘请市教研室教研员杨锡垒为顾问。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语文教学理论,组织课题组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华师一附中、沙洋中学、孝感中学等学校听课学习。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模式’”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已基本完成)
第一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研究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即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师生共同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启发指导——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研究阅读教学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即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师生共同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启发指导——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课题组老师能熟练地运用前两年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校语文老师中。进行课题结题工作,课题组老师向全校老师上汇报课,整理三年来的研究资料,课题组长撰写结题报告。
(三)语文阅读题常见术语
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常用术语”。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目前已检索到的有关论著及论文附后)
2、实验研究法:课题组老师按“主动探究模式”的要求备课,然后在一个教学班实验教学效果。并将实验的过程录下来,课题组老师共同评课,肯定优点,找出不足。顾问进行点评,指出哪方面应进行改进,怎样改进。
3、观察法,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主动的收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能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提出问题,能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达成学习目标。
4、经验推广法,课题组每个阶段研究之后,都将研究的成果在全校进行推广。让全校每位老师都能较好地应用“主动探究模式”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使实验班级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目标。
(一)树立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教学消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比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索。
(二)寻找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彻底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于无疑处质疑,于有疑处探究解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不唯书,不唯上,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想象丰富,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四)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三年来,课题组杨少敏老师上的《再别康桥》和《项脊轩志》均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一名,孙延敏老师上的《读<伊索寓言>》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二名,陈瑜老师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杨文娟执教的《沁园春·长沙》和杨少敏执教的《守财奴》在潜江市中语会年会示范课活动中获得表彰。肖述全老师上的《美腿与丑腿》、陈瑜老师上的《胡同文化》在潜江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文科组一等奖,胡宁老师上的《<名人传>序》在潜江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文科组二等奖。杨文娟老师上的《归去来兮辞》《拿来主义》《祝福》,老师上的《 》《 》,老师上的《 》《 》等观摩课,都受到学校领导、市教研室胡修金主任和全校老师的好评。
课题组组长杨文娟撰写的《巧用分组讨论法,构建动态教学时空》的论文获《文学教育》杂志主办2005年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二等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获全国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论文项一等奖。吴希举老师的《 》,老师的论文《 》,三年来,每一个学期我们都认真制定研究计划,认真地按计划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保证(每周星期五下午二、三节课)单周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双周由课题组老师轮流上课,然后评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每一学期末写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每一学年每位老师能够写一篇论文。
七、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面
1、三年来,虽然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老师有时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练,点拨不到位,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2、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标准的精神,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学习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大对语文教学研究的力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附:参考文献
1、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马笑霞著:《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蒋成 禹著:《语文课解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曾祥芹著:《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5、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曹明海主编:《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年版
7、韦志成著:《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李德成著:《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9、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11、卫灿金著:《语文思维培养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12、朱作仁著:《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淳 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14、查有梁、李以渝编著:《数学智慧的横向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单秀法、刘化绵著:《现代科学思维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赵树智、宋汉阁主编:《科学的突破》,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刘永振编著:《数学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刘再复著:《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9、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王朝闻著:《新艺术创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第四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施方案
张敏卿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
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二,课题的简介
1、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是要“精思”。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2.研究中明确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朗读和背诵的要求,在课堂上多朗读,尽量运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例如吟诵,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背诵等等,丰富学生语言感知的途径,优化诵读在学生干支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将诵读真正引入课堂。
并明确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三.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周淑文
课题小组成员:郦丽芳 金飞英 徐小斌 宋其伟
年段:九年级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4.名家之言:(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相关实践和方法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兴趣。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我校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3.研究方法
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
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七.课题研究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3月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八、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1.主要成果
本次的课题研究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前的前期准备),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果有:(1)拿出了一套成型的诵读材料;
(2)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不再重复);
(3)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诵读教学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实验摸索出不少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式:适用篇幅较长的诗词,老师写好串词,选出男女领诵,分配好各角色读哪些句子。有领诵,有齐诵,还有男女分开读,加上动作,配上音乐。老师稍加指导后,放手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彩排练习再表演。
主题诵读式: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思亲、友情)学诵多首诗词,例:“家国恨”主题的一节课,老师就指导学生朗诵了《春望》《石壕吏》等多首爱国主义诗词。游乐活动式:以猜谜(出示一幅画或做几个动作猜是什么诗)、比赛、抽签、表演、改写仿写诗作等游戏形式学诵古诗。
课文拓展式:联系课文学诵相关诗词。
(4)构建校园经典诵读场。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基础篇目,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在此我们配以优雅的古曲,诵读古诗的琅琅书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5)研究活动使我们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选择、使用经典诵读材料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2.经典诵读对师生、家长、社会在传统道德方面的熏陶感染的积极影响广泛而又深远。诵读经典不只提高了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还有助于从长远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随着古典诗词、经典古籍逐渐深入课堂,“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传统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师生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甚至家长也日益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产生的深刻影响。
九. 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关于课题的实验研究,我们还停留在实践操作阶段,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我们从课堂到课外做了大量实验探究工作,但理论意义上的概括、论述较少;得出的多是实验研究具体做法的经验总结,与课题相关的具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则相对少一些。而且做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具有厚实的古文底蕴,高深的文化学养,还要有相当的教科研水平。作为一线教师,这两方面我们还很欠缺,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难以深入推进。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来提高自己。
第五篇:低年级写字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结题报告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课题研究活动记录(一)篇二:《加强低年级写字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铅笔字书写方法的指导研究》 结题报告
本文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字兴趣出发,以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学习正确的写字方法为抓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字能力,并且发挥教师的评价的作用,使低年级学生喜欢写字,写好字。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学生的强化写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实践证明,在低年级就严格训练学生写好字,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学生通过写字养成的细心、沉着、注意力集中等心理素质又能对其他课程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生终生受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王宝顺先生认为:只有方方正正写字,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字定得规范端正,好比人的衣着整洁,作风严谨,面目可亲,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气质,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写字教学的现状是:有的学校没有写字课,有的课表上有写字课,却形同虚设,常常挪作他用。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即使认识到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写字教学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它的短期成效远远没有音乐、美术或其他课外活动明显,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没有把写字课当作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现在小学生写字存在着:低年级学生字迹还算工整,但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不正确的却占着相当大的比重,握笔姿势不正确的竟占8%左右。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字迹变的越来越潦草,字的间架结构不合理,笔画不规范,错字别字连篇,更谈不上行款和讲求速度了。课堂上学生的写字姿势更是各式各样,也难怪小学生中身体变形、驼背和近视的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教师自身写字基本功较差,更缺少写字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文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了不同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能把硬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优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鉴于以上学生和教师的在写字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如何指导学生写字,让学生对书写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完成新课标对学生不同学段写字的目标要求,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写好每一个字,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写字教学在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同时,不仅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意识,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写字与美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生活愉快,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
(二)课题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中国的汉字一直以来被人称为是最难写的字,但它承载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变迁,具有独特的行款美、对称美和形体美等特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并传承的。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
一。认真学习汉字书写艺术可以养成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性格、态度、气质、情感等内在品质的提高。因此,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加强写字教学,开展写字教改也是时代的要求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于我校班容量均在60人以上,在这样的大班容量低年级学生在写字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在大班容量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每个学生都在写字水平上有所提高。
如何让孩子们在写字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基本的写字技能,轻轻松松写好字,既培养审美能力又提高文化修养,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课题正是为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针对性地展开探究,对改善目前写字教学现状也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上的写字教学,即如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提高学生识字的有效性、写字的正确率和写字的入体率。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应以识字教学为主,学生每天都要认识新字,每天都要写字,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字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字的形体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美的感悟力,从而把字写得端正、匀称、美观,这些都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执笔与坐姿的渗透;
2、基本笔法的渗透;
3、笔位原则的渗透;
4、结构原则的渗透。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是:
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重点是指导写字姿势及笔画、笔顺的规范性,逐渐学会写正确、规范、美观的铅笔字。
难点:在教师有效的引领下,通过写字训练,提升学生认真书写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 研究方法:
1、个案法: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环节、某一学生的写字能力发展过程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为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边归纳,边总结,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探索出提高写字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3、调查法:对学生的写字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
4、经验总结法:经过筛选成功经验并总结提升,形成论文。研究手段:
1、收集有关数据,确定学生现有水平,作简要分析。为了做好研究工作,我们对学生进行写字测试,指定实验教师收集学生写字材料,对学生写字现有水平作简要的分析。
2、开展书法竞赛
为了展示一二年级学生的写字成果,提高学生写字兴趣,更好营造良好写字氛围,我课题组组织开展了一二年级六个班的铅笔字竞赛,各班在班级里通过比赛,选出10名同学参加年级的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进行奖励。
3、开展书法展示园地
实验教师在本班开展书法竞赛活动,每周评选书法明星,作品在教室小黑板展示;在班级黑板报建立书法作品展示宣传栏,展示学生书法作品。书法园地的建立,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说:“学书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他在写字还与修养有密切的关系时强调:“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好比一个人的“仪态”,字写得规范端正,好篇三: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写字 有效性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阎良区第二小学
豆萍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打好写字的基础。”同时写一手好字,也是一个学生良好素养的标志之一。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为伴,使人终身受益。但时至今日,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却不容乐观。所以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探索、总结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探索、总结学生写字前识字、观字的有效方法,为写好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3、探索、总结学生写字、评字、展字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写字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打好写字的基础。”而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⑴、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⑵、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⑶、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育特征告诉我们,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和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正是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和做手工劳动,因此在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小的字。
3、教育部专门推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强调一定要抓好写字。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写字教学研究一定的成效。
1.研究取一些成绩,例如对提高写字兴趣这一方面有了很多措施,各种激励方法层出不穷,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又例如对教师自身写字、校园写字氛围营造也做出要求,采取措施,从侧面帮助学生提高写字的有效性。2.写字教学仍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
纵观有些研究发现和操作实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的研究注重理论的高度,研究出的方法很多,但是往往偏重于教师层面的作为,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层面和发展层面。教学始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虽然不可缺,但主体仍应该是学生。
(2)有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是过广就是缺乏系统性,尤其是操作的实践性不强。
(3)很多研究把提高写字有效性偏于书法教育这一块,使得研究简单演化成了书法教育。(4)如何让学生的写字兴趣、积极性、有效性得以保持,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对写字结果的评价措施还没有系统的理论。。
(二)实践操作研究成果
在研究实践中,我从识字——奠定写字有效性的基调;观字——奏响写字有效性的序曲;写字——体验写字有效性的技巧;评字——分享写字有效性的快乐;展字——延续写字有效性的尾声几方面切入,反复试行,不断总结、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识字——奠定写字有效性的基调
要想让学生写好字,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字,了解字,掌握字。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识字呢?在平时我是这样去践行的:
(1)两情相悦优化心境学习汉字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为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生活,首先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课充满信心。其次注意语言尽量准确优美,活泼风趣,富有感染力,感召力。
(2)利用插图创设情境认识汉字
低年级课文配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而插图中就包含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学生字,写生字。教学时,我把这些文字设计成“看画面猜字”的游戏,或者“看象形字想象画面”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识字教学。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展现学生情感世界的儿歌、故事、童话以及它们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字,学生都显出极大的兴趣,识字效率也非常高。当然,课本不可能给每个生字提供一幅画,但很多象形字、会意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需要我们教师自己课前去研究、去探索,然后向学生转递其中的魅力。
一年来,发现很多孩子能主动去识字,也认识了很多字,他们不再觉得认字有多困难,上课识字的效果非常明显。家长反馈评价也很好,他们觉得这种识字方式不但让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更主要的是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机会、时间多了,彼此增进了感情。真是没想到小小的识字本带来了大大的收获与惊喜!
2、观字——奏响写字有效性的序曲 在教学中,相信大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第一,书写的质量往往决定着考试成绩的高低,就其缘由我想凡是参加过统考阅卷的老师非常清楚。第二便是教习字方法的问题。教师认真范写,范字很标准;学生努力写,刻苦又认真,然而习字的质量总提不高。所习之字或结构失调、或重心不稳、或笔画出错、或字体呆板,随着作业量的不断增加,字就越写越差。仔细究其原因,我发现是缘于一开始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养成了习惯,越写越差,以至于无法纠正。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写字往往没有观察范字的习惯,更没有观察范字的方法,因此字写不像,更无从谈写好了。所以我认为写字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他们认真精细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临摹字帖,写字不求多,而求好,并且要把写字教学贯穿始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1)帮助学生树立观察的意识
这种观察意识贯穿在整个写字过程中,包括写字前的观察,写字中的观察,写字后的观察。①写前观察
学生刚开始学习写字,对笔的控制,力道的掌握都很生硬,又没有观察范字的习惯,往往提笔就写。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写每一个字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范字,使他们对所写之字的笔画姿态、结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遇到形近字,我先安排一两分钟的“我的眼睛最亮”的小比赛,利用儿歌启发“看看有点像,其实不一样,究竟哪里不一样?看看比比再想想。”通过比较,提供给学生观察的着眼点,使他们在观察时能有的放矢,习字时心中有数。久而久之,学生在下笔之前就逐步养成观察范字的习惯,为提高习字质量迈出了第一步。②写中观察
对刚开始习字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学生习字中往往看一个字就写一个字,甚至写一行同样的字,中途也不观察范字,以至越写同范字的距离就越大。我引导学生随时对范字进行观察,写一个比一个。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对范字看一笔,教师范写一笔,学生跟着写一笔。训练一个时期,然后逐步放手,使之养成习惯。③ 写后观察
此过程就是学生将所习之字与范字对照、比较、修改的过程。低年级学生习字,往往草草了事,不去仔细对照自己所习之字究竟与范字存在何种异同。写后观察能帮助学生发现运笔上的问题、结构上的问题„„我作适当讲评,学生及时修改,这样对提高写字质量很有帮助。(2)教给学生精细观察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大多在习字时不会观察,不知应该看些什么?怎么看?所以指导学生写字,我首先指导他们学会观察范字,尽量做到观察精细。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观察:
①整体观察,即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笔画或部件的起始与收笔、位置、大小、宽窄、收缩、舒展、相让、穿插等,都要看个仔细,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局部观察,即观察每个笔画的姿态。长短粗细、平斜曲直、乃至笔画首尾的样子、中途转折的特点以及一般特点和灵活变化等,要做到了然于心。例如观察三点水时,指导学生观察第二点的书写位置,从而观察出三点分布呈弧形;观察“志”时,强调观察心字底的三点,发现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③田字格书写示范观察。一开始指导写字,我画好田字格,一笔一画的进行指导,工整规范,不随意,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
3、写字——体验写字有效性的技巧
写好字有很多技巧,包括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态度,遵循写字的规律等等。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让他们写好字,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1)养成良好的坐姿、握笔姿势的习惯
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控笔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因此,我在执笔教学中特别强调拇指、食指和中指,及手腕在运笔过程中相互配合的作用,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让学生养成和保持良好的执笔方法。书写的姿势也同样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对近视、斜视、脊背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就执笔方法和坐姿,我总结了如下要点口诀:
执笔方法:拇、食躬指捏笔杆,中指端节成下托,上身靠在食指根,笔杆朝前手腕直,轻松执笔掌中虚。
坐姿要点:指尖与笔尖,相距一寸好舒展,挺胸离桌一空拳,眼距纸面一尺间;头端正颈微含,身正背直两肩平,两脚放平与肩宽,正确执笔与坐姿,把握重心写好字。(2)分段练习循序渐进 掌握规律 我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写字存在的问题,把练字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规范的基础教学阶段,包括执笔方法、坐姿和基本笔画、组合笔画、变化笔画的教学。汉字的基本笔画仍然按照“横、竖、点、撇、捺、折、挑、钩”八种分类,在实际教学中,把笔画的变化形态和组合形态与具体的汉字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汉字的神韵,提高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规范的书写偏旁部首及高频字(独体字)阶段。这个阶段的练习是对第一阶段教学的运用和巩固。汉字的偏旁部首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有些笔画在具体的应用中发生一些规律性的变化,我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书写规律,增强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学习汉字结体组合规律,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阶段。汉字从结构组合上无外乎以下几种: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从形态上也可用肥胖、瘦高、方正、矮宽,扁平五种形状来概括
4、评字——分享写字有效性的快乐(1)利用多种评价方式 ①学生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时,我引导他们可以横向比评价,也可以纵向比评价,并鼓励学生带着发展的眼光评价自己。②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评字过程中,学生不光轻松掌握了运笔方法和字形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观察力。同学互评,可以学会互相欣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低年级学生还处于角色游戏阶段,在玩中学是他们的特点。我在组织学生评议时,将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融入各种游戏活动中,提出一些评价标准或评价任务:“假如你是一位书法家,评评看,你喜欢哪个字?为什么?”“谁能做小老师,给这位同学打打分。”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不再觉得评价深奥,且评价兴趣很浓。(2)在展览中比较自己
我会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和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放进学习园地;不定时开展竞赛,及时发现、表扬进步的孩子。参考文献:
① 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 文化艺术出版社 ②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 ③张贵新 侯国范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