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03:3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

第一篇: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结 题 报 告

舜王街道箭口小学

《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 课改给教学带来的诸多变化:从内容到形式的综合、人文思想的渗透、网络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呈现缤纷的色彩、多样的形式,我们相信,任何一种做法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初衷,都是为着理想而有效的教学在努力。然而,在注重了人文性、知识性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科本身的特性,这种情况下教学是否有效?是低效还是高效?我们有必要进行不断的商榷与审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间,探讨教学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尤为迫切。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引导低年级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在其创作构思及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体验,以审美的眼光领略作品内在的意韵;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实现造型表达。本课题研究立足美术教学本位、把握学科重点,最终促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获得对美术之“内蕴之美的领略”与对美术之“技艺之术的习得 ”,两者并重,使美术课堂教学“感悟有得、训练有方”,构建有效课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贯彻了新课改的精神,也顺应了现阶段我市教育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目标与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美术教学对于“内蕴之美”的领略和“技艺之术”的习得,一方面需要通过实践才能领悟、体会的“默会知识”层面,另一方面也需要用理解与思考的智慧和能力,加以表述的“理性知识”层面,前者更显“艺术”的特点,而后者更具“科学”的规律。两者相提并重,才能使美术教学“感悟有得、训练有方”,也才能促成有效的、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为美术教育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诠释,它所倡导的美术教育思想是:以美术的文化性学习作为依托,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其目标一方面指向向审美欣赏与感受,一方面指美的创造。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美术教学中,关注美术学科特征,通过对艺术作品由表及里的欣赏与感悟,从视觉领域出发,培养人“看”的能力,超越人视觉的恒常惯性,把平常浅意识的“看”提升到以审美为目的的“赏”,进一步渗入到内在知觉的“感”,最后转化为生命存在的外显之美。藉以诠释美术教育的学科特质,获得较为完善的美术素养的提高。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1)国内外此项研究的动态。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教师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环境与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媒体与教学的有效性。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2)美术课程的学科特质。

美术课程以美术学科为基础,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活动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因此,美术学科具有文化性与操作性:首先,美术作品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需要通过直觉、顿悟、灵感来进行艺术感知与领悟;其次,美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将情感体验外化,形成物质性的美术作品。

(3)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以来,美术教学呈现出新的态势:美术的文化性学习趋于主流,人文性与知识性内容充裕着整个课堂,使美术教学生动、有趣。然而,大容量的综合知识有时却大大削弱了美术学科本身具有的技能性特点,往往到了教学难点这一关键之处却一带而过,结果导致学生不会画、不会做,或是画面过于单调。究其原因:①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教师收集人文素材、图象资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②教师怕落俗套,片面追求人文性与知识性的渗透,将大量时间、精力过度用于强调综合性与趣味性;③教师也有畏难情绪,对于学科难点研究不足。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将大面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将为美术课程改革推波助澜。不同在此方面已有的其他研究成果的是,本实验将带领实验教师,在实践中踏实认真地研究、大胆求新地探索,然后将点滴的经验进行总结交流,最后梳理出一套完整的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四)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题的理论假说与研究思路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如果能以对美术的文化性学习和技能性学习为互补互助意义来彰显美术的学科特征,则将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并将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这种效益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艺体类课程的兴趣提高和技 3

艺掌握上,尤其反映在学生感悟能力、审美情趣、创美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提高,以及对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和完善人格所具有的迁移作用。

上述假说成立与否,显然将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①教学的设计思想。如果教学设计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不保持理念上的一致,片面追求美术文化性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或单一注重美术技能的训练,则将使其失去课题研究的意义,并且容易使之变形为流于形式的研究。②教学的手段运用。如果课堂教学能采取多种手段以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合对美术的理解与表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由显性适度向隐性方向转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则将影响到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程度,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感悟力与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据此,我们可以假设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大致为:①将对美术的内在文化性感悟与外在技能性表现相协并重,掌握好量与度;②研究“感悟”与“表现”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领会新课标精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美术教学单一注重技能性学习的基础上介入美术文化学习,探究其作为文化性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策略。通过研究认识到美术学科本身的特征并把握好美术文化“内在意韵的领略与外在技能的学习”两者的“度与法”。

2、以现阶段小学低年级美术教材为基础,渗透美术文化性内涵,丰富低年级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知,增强他们的领悟能力与欣赏能力。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关注美术的学科特征为基点,通过对美术作品由表及里的欣赏与感悟,锤炼双眼与身心以达艺术境界,领悟美术作品的内蕴之美;同时砖研易于学生掌握、运用的美术技能,加强造型表现能力。

对话艺术——引导学生以多元角度、独特观点,融入个人的性情、经验来领略美术作品的真谛。

诗化感受——用一种超越科学实证的美妙的幻想的直觉去把握美术作品,展现如诗般美好的意境,所谓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诗的目光将情感体验孕育在心、用诗化了的感受发表于言。

理性梳理——通过对美术作品表面的色彩、图象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感受作品内在韵味的同时,也需要用理解与思考的智慧和能力,阐释其内在的规律与本质。

简明易懂“三个一”——探究一些简明易懂的方法,使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练就成,轻松、愉悦地习得“技艺之术”,从而收获课堂效益。

寻源依本“一变三”——依据一个基本形与相应的辅助元素,通过不同的组配,变化出各种新的形象。

熟能生巧“一二三”—— 通过“一试、二看、三跟”的方法体会、琢磨,领悟绘画技巧。“一试”是指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再通过自己的多次练习,掌握绘画技巧。

本课题研究立足美术教学本位、把握学科重点,使学生尽可能地在四十分钟内获得对美术之“内蕴之美的领略”与对美术之“技艺之术的习得 ”,两者并重,使美术课堂教学“感悟有得、训练有方”,构建有效课堂。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第一,关注美术审美性特点,通过对艺术作品由表及里的欣赏与感悟,从视觉领域出发,培养人“看”的能力,超越人视觉的恒常惯性,把平常浅意识的“看”提升到以审美为目的的“赏”,丰富低年级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知,增强他们的领悟能力与欣赏能力;第二,关注美术操作性特点,研究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操作水平,易于理解、掌握的技能、技法,使学生能轻松、愉悦地进行造型表现,将情感、体验行之于外。课题研究的对象

1、研究学科——美术课

2、研究对象——

一、二年级全体班级。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教例研究法等。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须加强理论学习和资料的积累与分析,用数据统计与理论研究测定实验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5---2009.8)。完成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等;加强对创设在学生美术课堂之中的情境教学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的再次论证,形成共识,统一行动。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9---2010.9)。课题组完成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组织课题组课题文献的学习,做好课题的前测工作;组织好实验各阶段的组内成员交流与探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做好学期工作计划等常规工作,积极实践探索有效的情境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0.9---2010.10)。进一步完善课题,整理各阶段的试验资料,完成试验的终结性试验报告及成功案例。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活跃思维。所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中,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设计导入,“课伊始,趣即生”。通过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或借画、借故事等导入,让学生兴趣盎然,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二是教师审时度势,发挥教学才智,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创设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趣场景,学生作业时播放一些轻松音乐,变枯燥无味为兴趣盎然,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提高延伸引趣,课结束,趣犹存,满足学生探索欲,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情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通过多种媒体,巧设情境,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2、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方法盲”。“学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人与人之间在学习的品质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学习方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要想学会学习,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真正找到了学习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欣赏《中国艺术欣赏》时,先放一段中国的民族歌舞表演,让学生感受激情,体验民族风情,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再注重教学生欣赏的方法,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作品,而不是把自己的理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学、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

3、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可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愈强。

②、培养学生观察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③、培养动手能力,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迅速性、准确性、协调性、灵活性。

④、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能力,“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公理。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像的。在活动中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中可安排一些学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学生能做到互相帮助、互相关照、互相提醒把画卷完成做好;

⑤、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谁偷走了中国儿童的想象力》一文中作者指出: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强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高。调查资料显示,幻想力和想象力特别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对于想象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如果成人总是告诉孩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一定是蓝的不是红的,那么儿童就没有想象,你不告诉他,他反而有想象的空间,自由越多,想象的生存和发展越有可能。

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学会欣赏,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艺术的情感,这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4、发展个性,照顾个体差异。

美术十分重视个性的表现。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从制作到最后完成都包含着艺术家不同程度的创造,否则这件作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美术总是与创造相伴。同样美术教育在训练学生创造性能力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创造力具有着共同特征,个人创造力可以说是艺术创造力的属性,反过来则可以说,通过艺术活动可培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在教学的鼓励、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从而自动地渗透到人的活动之中。同样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安排一定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操作,开展活动。在有的课中,我们可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爱好特征,采用分组形式,有的用泥塑,有的用绘画,有的用剪纸,有的用拼盘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充分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平等参与,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度。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以前的美术课堂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法的训练,都遵循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古训,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力苦练各种“基本功”,他们总体的艺术感受力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对艺术真谛的探索甚至尚未入门。我们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想象、创造、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本课题的提出、实施正是引入了这个现代思想,从课堂教学入手,创设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及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实现了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趣味、造型表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能力等得到提高的目标同。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想象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可以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和想象的好习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想象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想象兴趣明显提高。

五、问题与讨论

1、学校家庭的条件限制,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很肤浅,对子女学习美术不太支持。

2、欣赏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差,评价作品的能力还需提高。

3、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深入研究较难,而且各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对

研究的深入也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篇: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一味的让儿童进行临摹写生,儿童只能被动机械的再现,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课堂教学大多简单的只剩下教师讲解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这两个环节而已。学生在课堂上是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但没有任何的情感体验,没有任何的创造想象,只是千篇一律的完成作业而已。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很多地区都进行了探索,出现了许多的“示范课,展示课,汇报课”等等。从制作教具到多媒体课件以及相教室布置,教师的尽心尽力的准备,40分钟的一节课往往得准备上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教师对本堂课的研究是很深入,把每一个环节也都安排的非常顺畅,但给人的感觉是很精彩但不真实。甚至还听到过这样一堂课,一开始就先让全体学生排好队伍进表演唱,最后还编排了一台演出,但是演出的成果却并不是本堂课学生的作业,而是教师带来的作品,表面上热热闹闹,就一台精美的舞台剧,但它就一定有效吗?就一定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借鉴吗?这种高付出的“豪华课”投入的精力与收获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能省时又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游戏中学习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当中,多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如:《大嘴巴》、《信封纸偶》《水墨游戏》等等。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份,利用游戏教学来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名称也要符合儿童的心态。教师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如“美术大本营” “猜一猜”“我是小画家”等等。如在《绘画游戏》一课中,一走进教室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问到:这是什么?学生有的猜是太阳,有的说是西瓜,还有的说是一个钟。这样一个“猜物”的游戏使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来了,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丰富。游戏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在比较中发现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运用比较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如在<<绘画中的线条>>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中外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看看画家是如何来经营画面的。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飘逸的线条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运用作品比较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在分步中简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不管任务的难易前半节课教师讲后半节课学生做,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在《剪花边》一课中在一班上课的时候就按照前面提到的模式,先是欣赏花边了解花边,然后示范键花边,最后就是生制作,但课后出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作品千篇一律。于是在二班上课的时候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分步教学法从一开始的随意剪折——尝试剪花边——创作出新颖的花边,三次创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层层扩散,层层启智。在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参与其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举一反三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得到了升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美术教学环境

四、在讨论中感受

记得赫钦斯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当然,讨论也不是一种形式随便的让几个学生聚在一堆说几句,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分好小组,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进行引导、调控。老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如“跟你的同学介绍一下你喜欢的作品?”“请小组讨论一下这张作品的内容、形式及材料”等问题,可以每组请一位学生同学介绍,也可以自由发言,可以争论。老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指导、升华。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评价中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如在《新颖的名片》一课中,当学生做完名片后不仅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名片与同学交换从而找到好朋友,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摘取相应的星星(创意星、巧手星、设计星)。并请说一说为什么摘取这颗星,有的学生说:“我摘取了创意星,因为我觉得我在爱好部分的设计很有创意用了绘画形式来表现。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做的名片很精致,所以我摘取了巧手星”等等。在自我评价中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于选拔,激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我们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要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那么这肯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羊叉学校:田继红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教二十多年来,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经历过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但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获取,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技能的形成与熟练,还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体验与丰富,以及学生学习数学情感和态度的取向与体验,都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实现的。下面本人就结合平时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的有效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面对学生都是绷着脸,每次上课都很严肃,从不跟学生说一句笑话,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你从来不对我们笑”。我听了恍然大悟,后来我每次走进教室都面带微笑,经常喝学生聊天,和学生成了朋友,学生也开始喜欢我从而喜欢上了数学。

二、创设有效的生活化的情境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爱说爱动,自控能力弱,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思维和理解的能力较弱,因而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比中高年级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相对弱于中高年级。要提高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因为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这座桥,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感到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剪刀,钳子,三角板,五角星,让学生找出它的角,初步感知角,接着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的学生说自行车的三脚架也有角,有的说木工用的三脚架也有角,黑板也有角等等。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连加》内容时,我首先开展了一个跳绳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四队,每个队派四个代表参赛,请一位记录员把每队每分钟跳绳的个数记在表格里,然后再请同学们算出每队拍的总数,找出胜利的一队,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

三、重视探究,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动手实践、自主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思想,认为应该老师讲学生只管听。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影响教学质量,我倒觉得恰好相反,喜欢插嘴的孩子脑子都比较灵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独特见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比如,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下面一组练习,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4+4+4+4(2)5+5+5+2(3)3+3+3(4)7+7+7+9。(1)、(3)题学生很顺利地改写对了。(2)、(4)题则表示否定。但通过仔细观察,有学生说:(2)还可以改写成5×3+2、5×4-3,(4)还可以写成7×3+9、7×4+2,虽然改写的是乘加、乘减算式,但却说明学生善于提出意见,体现了创新意识,我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四、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很多老师都觉得孩子小小组合作不好开展。其实并非如此,教师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先要确定好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的认识》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利用所提供的测量工具,安排学生在校园内测量操场的长和宽,乒乓台的长和宽,以及树干一周的长,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在于学生怎样合作,特别是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也就是难度要是适合学生,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五、有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方面的赞许,哪怕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进行适当的鼓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次激励性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其一生。这种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比如这学期学乘法口诀,我班有一个差生,她的加减法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她能把乘法口诀一句不错的背下来,我就经常表扬她说她真不错,而且每次考试给予她一定的奖励,现在她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这些学生的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也存在着差异,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那是不合适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问题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回答,也应做出不同的评价。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对优等生的正确回答,除了要给予充分肯定外,还要对他们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更加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我认为有效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我们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让他们今后适应社会,那么,我们不要做教书匠,而应多做务实的探索,对课堂及时反思,及时改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以学生为起点,以生活为基础,以课标为航灯”合扬有效“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试验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人:陈忠伟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本课题两年多来的实践教学与研究,将从实验课题的背景、内容、课题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策略及课题实验成果等几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课题实验背景

(一)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愈显重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标谁》明确指出:“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认识水平,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的力量,最终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因此,如何真正把《标准》中的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的需要,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广大教师又一交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课题实验内容

1、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可见,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将“数学与生活”的研究作为本课题进行试验研究的第一环节内容。

2、创设数学课堂学习情境的研究

《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要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数学课堂学习情境呢?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一定的合理性、导向性和有效性,这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超越文本的数学思维的时空。在教学中,新教材尽管提供许多的数学问题情境图,但是,这种情境设臵有些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探和发展,但也有些情境图却远离了农村孩子的生活。为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1)合理性。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导向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3)有效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3、引导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也应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4、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标谁》强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就是一个导向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呢?我认为要考虑以下

五个方面着手探究:(1)教师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能否提出这些问题?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激情。(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以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问题。(3)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4)教师该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5)怎样促使学生自己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三、课题实施策略

(一)、注重针对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时,我首先针对学科特点,在设计实验课案时,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其次,我们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有侧重地进行实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求异、创新的天性被埋没。因此,在实验中,我鼓励学生树立“我要学”的新理念,变接受为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说“不”。并设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发展的问题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第三,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①建立民主,合谐的师生关系;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③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二)、注重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1、运用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实验和操作,是学习数学一个重要又十分有效的活动方式。例如我在教学《折纸》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动手折纸,让学生在折纸中体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让学生比较深切地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算理”效果十分的显著。又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同学们准备了各种的“长方体”,仔细观察,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长(正)方体的物征,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课堂内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这一操作活动

是对课文内容的转化和再创造。

2、开启学生情感的“阀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基本条件。课堂本身必须热情洋溢,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由只提要求到多给鼓励,由强调苦学到营造愉悦,由单向知识传授到双向、多向情感交流,由一味指责失误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赏成功。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枯燥感和厌学情绪,开启学生的情感“阀门”,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师生之间情感交往是师生心理双向交流的动力和支柱。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要求:一是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要善于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二是以情激情。要运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三是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四是教学民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和谐,彼此尊重,就能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学习不再是惟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思维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学中,应当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应当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的精神。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并在较短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看法。这些看法中,自然有的简捷,有的繁琐;有的独特,有的普通;有的正确,有的明显错误。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聚合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这种思维是未经逻辑推理的假设、猜想和预测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勇于实践,大胆尝试,积累经验;提倡恰当地运用简缩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猜想并养成验证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带头示范运用直觉思维,也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注重研讨交流。

在教学试验过程中,我认识做好:“课课反思”、“月月研讨”、“阶段小结”,每学期安排观摩课,研讨课等,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借

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优势,上网学习,收集信息,共享优秀资源。

(四)、注重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的收集。

个案是指课题实验过程中学生求异思维得以培养的典型实例,如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断,教师的教后反思等。要求实验教师时时做教育的有心人,事事做学生的知心人,随时收集优秀个案,并交教导处存档。

四、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 5

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臵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臵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2、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3、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4、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5、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五、课题实验效果及成果

1、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通过实验,本人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在课堂上建立平等、自由、宽容、轻松、赏识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只有让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才能充分开展自己的认识活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真正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形成了平等、和谐、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气氛沉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经过四年来的实验,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自发讨论、自主探究、自由交流,求异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观察、认真分析,积累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

4、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学期都有实验计划,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案。有不同层次的优质课,有研究中的论文和经验总结,也有课件的制作。在积极研究课堂教学过

程的同时,我自觉地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实验论文。两年来的实验与研究,也取得许多课题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遇求路程应用题》、《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用字母表示数》、《把整数化成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分数的意义》、《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路程、时间与速度》、《摸球游戏》、《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折纸》、《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三角形内角和》、《天平游戏—认识方程》

(2)教学案例: ①《列方程解应用题》

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合作互助的课堂气氛》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课题试验论文:

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②》《让数学洋溢着“生活味”》 ③《上课要追求“大气”》

④《立足“三点”—变差异为财富》 ⑤《新课程背景下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探究》 ⑥ 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数学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基础,以学生获得知提升智慧、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第五篇:低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

谈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江滨农场学校:王虹霞

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都在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就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有效性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关系非常密切,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结合我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好习惯——提高阅读的有效性的基石

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十分重要,一个人如果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从学生们一入学我就向他们讲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好处,向学生宣传“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讲明读书好的道理。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讲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使学生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表扬那些爱读书的孩子。从而自觉地培养阅读的兴趣。

2、让阅读成为作业

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们把写的作业视为作业,读的背的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能按要求完成。所以从学生们一入学我就布置阅读的作业并要求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让他们把阅读当成每天必须的任务,因为刚入学的学生识字与写字能力差,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给家长朗读最少十五分钟,“阅读日记”要求记录:阅读时间、阅读的题

目、故事的作者、家长签字(此项以保证孩子阅读的真实性)。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提高阅读的要求:阅读时间二十分钟,记录积累的好词好句等。在检查学生的“阅读日记”时,我还鼓励那些阅读时间长,内容多的孩子,让班级里其他的学生有榜样的力量更加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被动的阅读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进而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

3、让学生读能读懂的书

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书的选择无从下手,而父母也可能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读物才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在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放任孩子自己选,这样不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并且低年级儿童的持久性比较差,他们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也比较差,所以必须向儿童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

绘本读物就是很适当的选择,图文并茂、故事生动。让孩子们在图中读故事,在文字中读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主。我向学生推荐了绘本读物:珍惜亲情《给爸爸的吻》、《小象欧利找弟弟》,学会接纳《臭臭的比尔》、《小老鼠亚历山大》。

我还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推荐了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小布头丛书—小布头新奇遇记》《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狐狸列娜的故事》《爱的教育》等故事书,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另外推荐的内容按月定期更换出新,让学生在好奇与期待中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4、阅读时间的保证

阅读会给人带来好处,但并不是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阅读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时间的投入和量的积累。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读书习惯,如果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一曝十寒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作为学生,可利用去读课外书的时间并不多,关键是我们每天能挤出点时间坚持阅读。可以挤的时间如每天临睡前十来分钟,可别小看这点时间,如果每天都能这样做,一年下来能读到的书也非常可观。另一个是利用双休日,做完功课,可以余出多一点时间来读书。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像我们每天吃饭穿衣那样,日久天长必然会有收获。所以,除了每天要求学生回家读书十五分中外,我还让孩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早晨到校先把作业交,交完作业就拿出课外书静静阅读,还规定每天语文课前的五分钟为自由阅读时间。孩子长

期在一种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中,对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读书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孩子们自然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好方法——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关键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1、圈圈画画。内容可以是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从未见过的表达方式(排比、顶真、对偶等)、成语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好的开头结尾等;方法可以是用“横线”、“波浪线”等不同的符号划出优美的词句,用“三角形”等自己喜欢的标志标出重点字词,用“?”标注此处有疑问。其实这些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先头工作。因为低年级孩子会写的字词不丰富,所以对孩子读书摘记的书面要求要尽量少些,不能让孩子对阅读望而生畏。我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2、剪剪贴贴。在课外阅读中,孩子有时会遇到大量的感兴趣的知识,此时圈圈画画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阅读兴奋感了。我就引导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自己需要,把感兴趣的图片或内容剪下来,收集在一起,有序地粘贴在设计好的纸片上,配上插图和注释,制作成独具个性的图画书或百宝书,这就是通常所用的积累本。孩子在整个阅读、制作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岂不是多重享受!

3、读读想想。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4、学会默读。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而快速阅读最有效最常用的的办法就是默读。孩子默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有赖于识字量的不断扩大和阅历的积累。此外,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浏览目录,了解读物概要;阅读课题、中心句段进行跳读,了解读物构架;书本与眼睛保持一尺,目光如聚,既扫视拼音又看清汉字,一目双行;集中思想,聚焦质疑,快速寻找答案,一目十行等。

教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创新、充实、改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更轻松快乐的学习、阅读、成长。

三、好氛围——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动力

1、教师家长的阅读熏陶

孩子是最感性的,一切的好恶都在于他们感性的认识。营造相宜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沉浸于角色的体验,或者接纳亦或同化,在移情的作用下,主动投入活动。而师生同读一本书就是营造氛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晨读或午休时,我常有意把我想让他们读的一些书拿到教室去读。对于一些童话、故事我自己都读得津津有味。这时,有的学生会禁不住好奇,有的悄悄地走过来看我在看什么书,有时候干脆直接问我在读什么书,无论是哪种,都有一个共同的效果——接下来,会有很多很多的学生读这本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了。因为在低年级,我们的阅读还是以简单、有趣的童话故事为主,还包括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然后我会主动和他们交流读书所得: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想?„„

同里为了获得家长的配合,我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宣传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耐心地教育引导,也需要家长不断的配合督促。家长应使孩子在家里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书橱、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让孩子能自由地阅读。一旦读书成为某种习惯,孩子想找书读,知识海洋就可任其遨游。并且对家长们提了一些要求:

1、至少每月带孩子进一次书店,买一本新书。

2、孩子在家看书的时候至少家长做到不看电视,不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如也能坐下来翻翻书报就更好了。

3、经常问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在看什么书?”“书里都讲了些什么?”“好看吗?”

2、搭设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人人争当“小书虫”

在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准之后,我开始给他们搭设展示的舞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因为孩子天生就是喜欢表现,喜欢得到掌声及肯定的。孩子们读书常常会囫囵吞枣,只注重故事情节,收效却甚微。我于是在教室里开辟了“精美词句园”,并告诉孩子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鼓励他们每天摘录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做成精美的卡片在“精美词句园”中展示。“课本剧表演”让孩子们精读故事,又锻炼了创编、表演的才能,学生兴致勃勃。“讲故事比赛”“编故事比赛”“成语故事知多少”“神话故事知多少”系列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极大的读书热情。在每次展示活动后,我都要评选几名佼佼者授予“小书虫”的光荣称号。

我们教师都在不断追求有效的做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相信从习惯、方法与氛围入手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下载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