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诸暨市 浣江小学 朱小平
2006学年,我校针对学生写字水平普遍下降,写字教学效率低下这一现状,提出了《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因为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文字这个载体,而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书法的历史。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实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其实,写字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
2、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但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现在的小孩子大都喜欢使用电脑输入法,至于用手书写,他们都嫌麻烦。字写得不好看的小学生已经占多数。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却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不仅中小学生,就连家长和老师大都也认为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现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升学率上,学生写字好坏对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导致目前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质量下降。
3、长期以来,由于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不明确,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小学写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写字课教师指导无计划。写字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偏重结果,忽视写字过程中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培养,忽视写字兴趣的培养;重视开展书法兴趣小组以培养尖子,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我校在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100人对他们写字现状进行测试,其结果发人深思: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存在严重问题,正确率仅为25%,写字水平令人担忧,合格率不到55%,优秀率更低。学生的写字基础技能普遍得不到提高,导致语文学科存在严重缺限,写字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乃至发挥。
针对中小学普遍不重视写字教育的状况,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写字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清清楚楚。所以,中小学校应该切实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绝不能把“写字”这门课完全荒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通过优化写字教学管理,优化写字教学过程,优化写字教学评价和提高教师写字教学水平,形成写字教学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大面积的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全员参与练字活动,提高师生认识,使师生练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贩课堂板书逐渐工整、规范,使练字能较快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学生的书写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坐姿和执笔姿势正确率达到底90%以上,近视率明显得到控制。
4、以论文、案例、实验研究报告等形式,积累写字教学的经验,逐步形成系统的方法,为更好地开展写字教学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要想学生学好字,必须自身先练好字。课题组将对教师练字作出具体要求。
2、加强写字教学环境的布置。一个良好的写字环境能激发学生字字的兴趣,诱发孩子创造的动机,提高孩子写字的水平。我校将在校内设立书法长廊,书法室,展示全校师生每周练字的情况。
3、把写字教学深入到课堂教学法领域。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学都离不开写字,因此,我们将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写字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更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
4、开展写字竞赛。为激发师生写字兴趣,形成勤于习字的风气和竞争局面,将开展中青年教师三字比赛、学生优秀作品展览。
5、加强写字教学经验总结。课题组教师每学期上报一份写字教学方面的经验总结;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向全校辐射,推广成功经验。
具体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
每周上交一张书法作品;
板书要求正确、规范、美观;
认真备好写字教案;认真批改学生写字作业。
每堂语文课要有写字指导。及时督促纠正学生写字姿势。
其它学科要提高对作业写字质量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
一年级: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年级:继续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三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铅笔字,开始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有一定速度。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6、9——2007、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调查学生写字状况,研究制约学生写字水平及兴趣的因素。
3、确立实验班,建立学生档案。
4、以小喇叭广播、作业展、写字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
5、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参观访问,努力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2007、2——2007、61、在理论指导下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修改方案。
2、课题组成员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写字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小学生写字训练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写字能力的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
3、课题组成员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写字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小学生写字训练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写字能力的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
4、开展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形成写字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第三阶段(2007、5~2007、8)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的成果
(一)思想观念方面
写字教学由于长时得不到重视,系统介绍写字教学理论的专著也很少,大家都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在写字教学思想观念上也存在很大误区。通过实践研究,大家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并逐步统一了认识。
问题一:只有书法老师才有能力进行写字教学吗?
很多教师不重视写字教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自己的字缺乏自信,认为写字教学是书法老师的事,自己则无能为力,有意无意地就忽略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在我国,书法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书法有着很高的欣赏标准。也许会有人听不懂钢琴曲,但谁都会评论字的好坏。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字缺乏自信也是很正常的了。再说以前曾经流行什么“扬长避短”,哪个老师还敢轻易露短呢?可毕竟不是所有的写字都是书法。书法是一种艺术,注重的是它的审美功能,而写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注重的是它的实用功能。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得给自己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总目标是正确、工整,有一定速度。大多数语文老师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写字教学有信心。有了信心,你才会大胆地,更加努力地去指导学生写字,而不是回避。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平时要勤练字,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外,增强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对写字充满热情,学生才会热爱写字。只有师生都觉得写字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写字教学才有希望。
问题二: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
写字教学应该确立一个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才是美的。学生可以时时以此作为对照,来修正自己的字,让自己的字越来越接近美。没有标准,教师很难评价,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导向。人人都说学生应该把字写好,但什么样的字才叫“好”?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总要求,就是正确,工整,有一定速度。当然,不同年级还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工整”进行细化。我称它为十六个字要诀。这十六个字是:“空间停匀,左右对称,富有变化,整体协调”。有老师可能会想,你这些理论,学生会懂吗?其实,即使在初学时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理论不太理解也没关系,你只要在讲解例字的时候反复地用这个标准去评析,学生会慢慢地理解,接受,并运用这个标准去分析评判自己的字,知道自己的字哪儿需要改进。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道理。给学生一个
标准,实际上是教学生学会欣赏,这对学生学习写字是大有益处的。
问题三:学习硬笔写字和毛笔写字的区别在哪里?
很多老师,包括市场上很多硬笔书法教材,受毛笔书法的影响,往往让学生模仿毛笔书法的运笔方法。我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用一支铅笔去表现轻重缓急,浓淡变化,这个动作太精细,太微妙了,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高难度动作。硬笔书法由于书写工具性能的限制,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变化等远远不及毛笔。所以,硬笔写字的基础训练,重点应该放在结体,即“结构法”上。至于线条,要尽量写得干净,平稳,挺拔,而不要忸怩作态,或一味模仿毛笔的线条。我认为硬笔书法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毛笔书法的美学特征。
(二)实践操作方面
问题一:怎样看待精讲多练?
精讲多练是写字教学亘古不变的原则。但很多老师更多的是只练不讲。这是非常错误的。首先,学生在没有指导下练字,不会精益求精,只会不断地重覆自己的错误,巩固自己的缺点;其次,大量的抄写,学生会因为疲劳和厌烦,字越写越差,甚至出现错误。有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字反而越来越潦草,就是这个原因。这一点,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方法上的指导。这就是所谓的“精讲”。
那么怎样看待“多练”呢?是不是练得越多越好呢?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得与时俱进。我认为写字教学要精讲精练。现在的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难道我们还能要求孩子像古时候王献之一样,练完十八缸水吗?再说,写字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书法家。如果我们能先给学生减负,再向学生要质量,也许写字教学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写字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指导要少讲解,多示范。指导写字不能忽视运笔的训练。要强调一笔一画地写。每一笔的运笔过程,教师要在讲清要领的基础上多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怎样起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如何提、按、顿、挫;什么叫逆锋,什么叫回锋;轻、重、缓、疾如何把握等。因为书写技法单靠讲,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上示范,可用较大的毛笔蘸清水在黑板上写。笔锋的有序运‘行、微妙变化对学生的启迪意义最大,学生也很感兴趣。对学生写不好的宇,老师一示范,学生往往就会写了。此法同样适用于铅笔字和钢笔宇的示范教学。
(2)练写要少而精。指导临写宜“少而精”,切忌滥临、抄帖。每次,陷写以20分钟为宜。写字时间长了,儿童容易疲劳,以至产生敷衍了事的现象。“少而精”的原则既可减轻儿童的负担,又能保证每次练习的效果。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书写技能,并不决定于练习的数量,关键在于每次练习的质量。只有正确的练习才有助于良好技能的形成。不正确的动作重复多次,反而会形成错误的习惯。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以后要改正就十分困难了。
(3)循序渐进原则。常言道:“字无百日功”。练字是持久战,写字不可能速成。说它能培养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原因就在这儿。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要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学生明确了规律,不等于形成了能力,还需要一个转化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长时间多空间的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训练活动。采取环环相扣、步步落实的教学措施,促其健康发展。
问题二:怎样体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写字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写字与学生的悟性,学生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写字主要靠的是自练自悟,而非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所以加强个别指导,因
材施教非常重要。具体做法是:
(一)课内处理好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的关系。光有集体指导,没有个别指导,教师的指导就会缺乏针对性;光有个别指导,没有集体指导,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写之前,对范字要进行详细地指导,甚至是逐笔范写,逐笔讲解。当你指导学生写好第一个字后,一定要全班巡视一遍,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典型的错误写法,就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出示,集体分析讲解。
另外,全班同学写字速度相差很大。同样的字,写得快的,可能半节课就写好了,写得慢的,可能一节课还写不完。写完的同学无事可干,纪律就难以管理。还没写好的同学也开始三心二意。对此,可以请那些提早写好的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去监督另一位没写完的小朋友,包括纠正他的写字姿势,检查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等。这样既促进了那些写得快的同学努力把字写好,又使那些写得慢的同学没有机会草草应付。
(二)课外做好培养书法特长生和辅导写字后进生的工作。一方面,当你发现在写字方面特别有灵性的,领悟特别快的学生,应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可以布置少量的书写作业,并鼓励他积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
另一方面,对写字特别差的学生你要分析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实验班上三位学生字写得特别差。后来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一名学生的字,主要是转折处没有写好。所有的转折处他都不停顿,一律写成圆角。难怪字都软弱无力。另一名学生,主要原因在于写字时看一笔,写一笔,有时甚至是眼睛看着黑板,手却在不停地写,难怪写出来的字头脚分家,张牙舞爪。还有一位学生,是因为握笔姿势不对,所以写出来的字笔画特别粗。对这些学生教师都对症下药,效果非常明显。
问题三:如何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
由于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写字教学在时间上得不到保障。随着年级的升高,写字教学渐渐被挤出了课堂,几乎成了课外作业的代名词。学生的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质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语文课堂要为写字教学留出一片空间。写字教学不仅仅是写字课的责任,更是每一堂语文课的责任。语文课要努力扭转目前只说不写的局面。写字教学要像春雨入土一般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比如识记生字时,带他们把难写的字认认真真写一遍;理解词语时,要求孩子们把近义词或反义词端端正正写在旁边;感悟课文时,先写后说,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还要大家共享,摘录在书上。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积累了词句,还训练了书写。真可谓一举多得。如此这般,课堂才会在动静交替中体现出和谐的节奏美,一会儿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不再是小手林立,声音此起彼伏的虚假繁荣。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的正确率由原来的25%上升到期93%,写字的合格率上升到来96%,优秀率达到54%,同时学生通过练字,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审美素养得到了提高,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有2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有的在《书法教育》上发表,其中赵文晴同学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教师的书写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踊跃参加各类书法比赛,其中张芳,王秀虹,朱小平,马坚老师在钢笔字和粉笔字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书法作品还在校内进行展出,其中马坚老师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老师们还认真总结写字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其中朱小平的写字论文《让语文课堂飘满墨香》参加了绍兴市写字教学经验交流。过仲英老师和朱小平老师分别获得省优秀指导老师一、三等奖。
七、研究体会
虽然课题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写字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将研究成果推广运用,覆盖面更大一些,是本课题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庄义友,熊贤汉:《汉字与书法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王元建:《书法与书法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浙江书法网http:///
中国书法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课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课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人类将迎来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为此,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新机遇、新科技革命最开放的人。未来需要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沟通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主动者,乐观向上者。可以断言,新世纪只会青睐那些把握住未来教育的国家,以及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出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努力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自新课标实行以来,很多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呈现花时多、收效少的不良情况。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如何通过一节节生动、活泼、有效的语文课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同时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改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特设立此课题研究小组,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开放性课程。运用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动作策略,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时空,优化教学评价,充分发挥研究的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能主动去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将开放性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促使教师掌握先进的课程理论,增强课程意识,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成长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而开放性的语文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必然会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饶有情趣的学习方式。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践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而开放性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实施方法
(一)教学时空的拓宽
语言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它还使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为生命奠基的语文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的40分钟的生命得以增值,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语文教学的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语文教学就要冲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向课前课后辐射,向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网络寻求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大语文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性活动”展开,语文中的综合性活动,不能仅限于45分钟,它有较长的资料采集工作,体验探讨阶段,而这有很大一部分都要借助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这一块学习中去挖掘生活中的语文信息,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如通过网络、动手实践等,拓宽教学时空。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挖掘活动的内容,进行专题探究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习惯。
(1)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专题探究。
(2)每组选出一位组长,各组长有语文课代表总领;负责探究活动过程中事项的安排、监控、汇报工作。
(3)以小组为单位,在每一个活动阶段进行设计、交流、调整,整理相关资料,形成一定成果,推选代表进行班级展示。
(4)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多种评价,撰写随笔、感想,形成一定的活动经验。
(5)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综合实践等能力。
2.课题组成员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全方位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探究工作。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等时间对活动的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方法等进行学习研讨,使教师进一步增强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对活动中的细节、时间和方式作精心的安排和规划,作细心的预设。面对随时可能生成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要适时适度进行活动调整,及时对学生和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及时拓宽信息渠道。正确处理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问题,使活动实践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以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精神不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没有探究,就无所谓创新和发展,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舞台,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独立自主方可有所创造,这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重要基础。对此,主要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学习”展开。具体做法如下:
1.发现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能够入选教科书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是名篇佳作,则必经过了前人煞费苦心的研究,在主题、结构、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甚至是遣词煅字上,基本把该说的话都说尽了。这给教师发现有创意的问题带来了难度。但是前人一般不是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文章,这就要求老师熟读课文,掌握较多的相关材料,从教学的角度深入思考,化繁为简,去粗取精,把前人的成果为我所用,要是能发前人所未发,那就更好。
2.设计问题
发现好问题之后,应该想想,怎么问出来这个问题,也就是怎样设计“题干”,才能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老师在问什么,从而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3.落实问题
发现问题和设计问题属于备课阶段的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的好问题其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讲课过程中的落实。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启发问题
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经常有答不出来的时候,有答不到点儿上的时候,还有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这些时候,就要灵活地启发学生,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总结问题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之后,进行简短有效地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者尤其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处理意外的问题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变数都考虑周详。因此,讲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引发多个问题或者学生提出老师始料未及的问
题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随机应变、区别对待,把胡思乱想果断地扼杀在摇篮里;把奇思妙想从容地淹没在掌声中。
4.鼓励学生设计问题
在学生提出“奇思妙想”式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就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能力的最高要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为此,我布置学生在预习本上写出自己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初步成效
1.落实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的思想与《新课标》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师奉送的,而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获得的。训练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的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这种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教师一味地“讲”,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瓶颈,而我们的课题就是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引领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我在执教《小石潭记》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从小石潭的小、石、水、鱼、树、溪流、幽静等方面中任选一项,写一段赏析性的话。通过这个有选择性的小练笔,疏通文意已不成问题,教师只需对重点字词稍加点拨即可。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采用先扶后教的方式,首先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完成,接着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且自己解决。
2.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我们发现,在本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师避免了过去的繁琐机械式的分析,引导学生读书,学生也就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进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实验班级的学生普遍养成了边读书边在文中圈、画、批、注及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过去,学生在课堂上唯教师是从,现在,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交流,因此,学生的灵性、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示。在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尽量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特点,难易适中,使每个学生找得到答案,得到了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发挥了较大的潜能,学会了学习。语文学习中,教师指明方向后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就使学生养成了遇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从而学会了寻求知识的方法,锻炼了阅读、理解、归纳整理的能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课题实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看看学生设计问题、再看看他们的成绩你就会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这就是课题研究最有价值和最有说服力的成果。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前所未有。教育越来越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兴则国兴,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场所,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今天和明天。面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我们深知,有思路才有出路,因此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的突破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致力于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化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广大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求知欲旺盛的关键时刻,学校教育活动应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忽视。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它本身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体,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形态:
物质文化:如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学大楼、宿舍、食堂、校园绿化等物化了的校园风貌,即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但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也可能是与人隔膜甚至对立的。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中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
制度文化:学校经营过程中,规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管理行为的各种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尤其是校本课程设置等教育产品。但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根本上来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各类学校文本中的制度可能相同,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在有的学校或许有人认为制度没有什么用,还是校长说了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制度只能是给傻子定的,因此,“制度”只是摆设而已。这类学校结果只能是一盘散沙、约束无力。而有的学校制度一经制定,并经大家认同后,坚决执行。这类学校必然向规范化迈进,学校井然有序。因此,对待制度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使学校制度的执行大相径庭。
精神文化: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目标等精神风貌。但精神文化不只是摆在墙上,写在材料上,挂在口上的几句名言警句。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是其在学校中的合理合法性。是人们对待名言警句的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真实的道德与精神状态的总和。
行为文化:就是文化的活动形态在学校各个层面的反映。如学校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德育实施过程行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学校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我们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其为“内隐概念”。一句话,校园文化实质上就是指学校中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创设高雅温馨、积极向上、奋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3.探索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等的内容、目标、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好转;4.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做法和有较强指导实用价值的应用原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导向功能; 2.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 3.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书籍、杂志、报纸、教学计划、教案、录像等资料)
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组织讨论)
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他们是参与实验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进度
1.准备阶段(2009.06-2009.10):制定学校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好课题前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等。
2.实施阶段1(2009.10-2009.12)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2(2010.01-2010.05)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调查校园文化现状,形成调查报告。4.实施阶段3(2010.06-2010.08)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全面建设阶段,撰写中期报告。
5.总结阶段(2010.09-2011.11)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式确定下来,在面上推广。
六、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起。课题研究初期,针对全县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形成了调查报告(见附件二),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县教育局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见附件三),要求“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2010年10月,课题组结合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和“诗教”特色,把伟人的人格之“美”和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加以提炼、整合、升华,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为“尚美”文化,起草了朱坝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纲要(见附件四),《江苏教育报》(见附件五)、《教师教育》(见附件六)杂志先后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同时县教育局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果做法在全县各中小学进行推广,为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到2011年11月,全县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本完成并付诸实施,文化建设方案集结出版(见附件七)。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我校在遵循文化纲要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策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着手对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重新进行调整,力争使学校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见图1)、一幢学生公寓(见图2)、一个塑胶运动场(见图3),将原先的教学楼改造成综合楼,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现已安装到位的计算机房(见图4)、科学探究室(见图5)、电子化管理的图书室(见图6)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改造后的朱坝中心小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了现代气息(见图7)。学校分别以“尚美”(见图8)、“崇美”(见图9)、“塑美”(见图10)、“向美”(见图11)、“创美”为每一幢建筑命名。教学楼上“让美丰润教育”(见图12)、“用教育诠释美”(见图13)醒目标语映入眼帘,待教学楼施工完全结束后,学校将在各楼纵向走廊悬挂图文并茂的警世名言,过道、楼道和室内,都饰以师生自己的书画、工艺作品,定期更换,以形成流动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的中心路东侧,还将设置一块造型别致的“尚美”文化石,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教师的积极进取。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
3.通过课题研究,培育了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师生员工的情感有着激励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校以“五名一语”“三校”(“五名一语”即名歌、名曲、名诗文、名人传记、名影视、师生心语;“三校”即校徽、校旗、校歌)教育为重点。每学期,学校都要制订“五名一语”教育工作计划(见附件八),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楼梯、走廊、教室有学校统一制作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成长的宣传画(见图14);每天中午写字课时间都要通过校园广播按计划进行名歌、名曲、名诗文欣赏;定期安排班级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名影视”欣赏(见图15),由少先队按日程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建立“心语广播站”,每天通过广播网,定时进行“名人传记”“师生心语”为主要内容的播音等,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更好地提炼和张扬学校精神,学校根据办学思想确立了“校徽(见图16)、校旗、校歌(见图17)”,并通过各种渠道深入进行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确立为校徽争光、为校旗添彩的思想。同时,切实强化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宣传教育,深层次地挖掘和彰显“学校精神”。
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使学校逐步构建了具有“尚美”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对师生员工起着激励作用,同时也在塑造着教师的人格。
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学校制度文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科学、规范、特色”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重点在细节管理上下功夫,突出三个思想:即在教育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在教育管理主体上,走向校本;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关注质量。学校先后制订了“岗位工作职责”“坐班签到制度”“教育常规考核管理意见”“教学目标考核管理意见”“教师成长与发展业绩考核管理意见”“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意见”“星级评价制度”“德育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见附件九),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最大程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系统地将学校的全方位工作纳入管理视线,用制度规范人,用制度引领人,努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较为全面、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正在形成,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种奖惩有法可依。同时,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落实、有检查、有效果,努力实现“用人本的管理规范人”“用合理的目标激励人”的治校策略。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主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学生参与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度,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步步落实。“四项评比”,每天由学生检查、公布,每周小结,每月评比,从细小处抓起,检查学生每天在校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红领巾值周岗”常年不断,值周的队员站在校园指定位置,秩序井然,精神焕发,检查进入校园同学的仪表,纠正部分同学不规范的动作行为,改变着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尚美少年”的评比(见附件十),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超越。红领巾广播站由学生自编自播,及时报道学校的好人好事,鼓励了先进,宣扬了正气,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5.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学校行为文化
为切实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控,学校制订出台“教师岗位职责”“教师行为十不准”“室外课管理意见”等规章,同时启动“评教制度”,让社会、家长、学生直接参与对教师的综合监督和考评,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见附件十一)。在学生行为教育和引导上,我校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育实效。制定出台《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把学生在校行为习惯更加细化,尽可能地将学生言行纳入学校管理视线,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大力实施 “主题月”“主题周”工作模式,坚持每月一个教育大主题,每周一个教育小主题,把教育主题和教育形式等具体方案,印发各班,并通过国旗下讲话、讲座、广播、橱窗、宣传栏、标语等进行专题宣传教育。为加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实行了“半封闭”管理,并成立了“行政值周组”“文明礼仪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察队”等监督管理组织,对学生卫生、纪律、行为等进行全程监管,强化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为加大教育力度,学校少先队定期举办“学习教育班”,对违规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确立“家长开放日”,畅通社会与学校、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渠道,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还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两操管理等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教育。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学校精神进一步彰显,良好的学风、校风已逐步形成。
6.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1)教育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对社会文化保有超前态势和敏感性,能透过先进的社会文化进行吸收、积淀、选择、升华,对社会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反过来,社会文化的新思想、精神追求、道德风尚、也能潜移默化的教育人、规范人。这种教育力量的精神沃土,是透过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双向互动所呈现的,表现在价值取向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规章制度导向,从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师生的行为。
(2)激励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氛围,师生置身由环境和精神笼罩着的优美空间,通过丰富的活动、规范的言行、相互的学习,会产生激励及规范作用。相互信任、和谐共处、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需要一种激发因素和动力,当遇到困难给予帮助,当遇到挫折给予关心,当遇到压抑给予引导,通过信任帮助和提供发泄渠道,使师生回归平静。营造良好的激励及规范机制,可以让师生的个性特点和自由民主意识得到张扬和规范。
(3)凝聚迁移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在倍受珍视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迁移力,她可以把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努力、开拓创新的巨大动力,使师生感受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员,也是主体之一,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身居校园,尊师教长、团结友爱、心情舒畅、催人向上,把师生的奋斗热情迁移并释放出来,把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到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上来。
(4)辐射调节功能
如果说校园文化向内的影响具有凝聚迁移功能,那么校园文化向外的影响则具有辐射调节功能。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社会文化有一种辐射调节作用,社会主体文化的积极影响力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起到调节与调适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物质硬件、教育软件和教育对象的辐射作用上,表现在,外界可以从校园环境中,体会到校园的文化底蕴,自然山水、校园建筑、名人雕塑、橱窗、宣传栏,既是学校的教育场地,又是社会人士在校园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中陶冶性情、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无声中受到校园文化的辐射。同时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使师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群体。许多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大学、走进社会,处处宣传学校的形象、维护学校的荣誉,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他们的事迹成为学校的荣耀,使师生又有了新的学习榜样。这种辐射与调节的互动,对师生都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又可以促使师生反思,在双向互动中调节自我,研讨更加贴近时代发展要求,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最好、最优、最美的校园文化。
七、存在问题与及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学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校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部分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3.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八、两点建议
建议一:以文化均衡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快速均衡。学校文化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应实现文化均衡。随着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大力改进,但是师资水平等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也就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而文化均衡成本低、见效快、成效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取向,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文化均衡,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靠科研拉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促进文化均衡。“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一方面,要对区域内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网络体系,鼓励校长、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靠科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以“一把手”亲自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各方面的骨干力量,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对本地区教育全面规划,通盘考虑,制定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奖励金,奖励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学校和个人。
2、靠整体推进与自主创新相统一促进文化均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不断总结、提炼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不断吸纳新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与自身文化有效嫁接,使自身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要特别注重建立外推内引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从外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用制度激发学校自主探索,将区域整体推进的外力与学校自主探索的内力整合起来,分层、分类指导学校校园建设。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建设的过程监控、评价、交流、激励机制,进一步激活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为基础促进文化均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外显、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要素,因此往往会成为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切入口。区域性推进校园文化均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区域内学校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区域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适时交互与共享。
建议二:在乡镇中小学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品牌发展。
特色是学校的生命,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核心。特色学校建设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适合于本校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发展模式和优秀的办学成果,并被社会广泛认可。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高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合格+特长”高素质学生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重点,紧密结合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开发特色项目和特色学科,彻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逐步形成“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和水平,促进区域教育科学、优质、健康、快速发展。
1.因校制宜细规划。
学校要认真分析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生源情况、周边环境、办学历史、传统项目等现状,通过师生讨论、专家指导、社会各界参与,正确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对于办学历史较长,传统特色明显的学校要在已经初步形成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提升特色发展水平;对于现阶段办学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应深入挖掘自身潜在的“特色”,合理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并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等三个阶段的要求详细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并量化分解为、季度、月度目标。量化内容包括目标、思路、措施、达到效果及时间表。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划,采取措施,分阶段推进,分步骤落实,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的新形势、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
2.分步推进有重点。
在创建阶段上,可分三步推进:一是特色项目阶段。学校要根据现有教育资源从中遴选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具有优势的特色项目,重点发展,形成单向性特色。二是特色学科阶段。学校要在形成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单项特色外延,丰富特色项目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师生参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扎实工作,循序渐进,做到课程有安排、教材有范本、工作有考核、师生参与程度高,形成鲜明的风格。三是特色学校阶段。要坚持将办学特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特色”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学校的办学个性鲜明、品牌效应凸现、特色研究成果丰富,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和整体性特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较高。
3.强化机制建体系。
一是要构建特色校本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各项促进特色学校创建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长效机制、发展合力,推进学校管理向精细化迈进,促进特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形成。二是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要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要将特色项目化作学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特色教育内容。同时,要通过课题立项等基础探索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三是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特色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要在全面落实“十个一”(即培养学生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一幅好口才、一门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和“社团建设”活动的基础上,围绕“特色”项目的打造,通过学校的环境氛围营造、管理制度建设等不断提炼、固化、传承、创新,建构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水平。
4.狠抓队伍夯基础。
特色学校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折射出校长自身的特质魅力和行为风格,校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是校长;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创建特色学校的重点是教师。因此,要大力实施“名家工程”,通过集中培训、自主研究、承担课题、校长论坛、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特色意识新、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群体;要通过设立首席教师、名师工作室、名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能依据学校特色建构课堂教学特色的名师;要坚持立足校内、自我培养的原则,以专职艺术、体育教师为核心,带动和培养出一大批有业余爱好的特长教师,使每个教师至少能掌握一项体育和艺术技能,辅导一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适应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从软件和硬件建设上狠下功夫,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铸造校园文化品牌,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继续努力。
第四篇: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
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二、研究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开展经典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3)促进学生的记忆力。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4)培育学生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良好品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更了解古老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5)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初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记叙文,写真人真事。中期,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书评以及各种实用文。后期,可以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
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本校的1至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经典诵读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4.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四、实施内容1.音乐读经: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2.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识字量的增加,即可鼓励提前阅读,让儿童提前养成自学的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读一本,读多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再读一本。前者是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是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于厌恶读书,一生不懂。
五、实验规模1.全校性实验:学校规定各年级所学内容(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2.班级性实验:学校在一至六年分别设立七个实验班,学校提供《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教材。
六、实验工作细则 1.其他课程调配:维持正常排课,教师只须占用自习课等零碎时间。2.教材需求:《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读经教本。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 以上经典诵读教法的重点是: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办法多听多念。念至熟习乃至会背,即达教育目的。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只须多念背,不须着意讲解。阅读指导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不必规定写心得报告。
4.教学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即可。由语文、音乐教师取自每节上课铃响后五分钟至十分钟或自习课为经典诵读时间。
五、教学进度.第一学期,每天进度约五十字。第二学期,每天进度约一百字。音乐读经:在学校、家中让学生听古典音乐。课外阅读:教师每周一次调查阅读数量,每月一次检查阅读书目。
六、教学评价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前一天的的进度或几天来的复习。评价时间最好在早自习时间考组长,会背就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组长利用下课时间检查其他同学,完全熟背的人就给一百分。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查的,教语文教师特殊处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一百分。、七、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3——2009.6)
1.制定课题方案和活动计划。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3.购买《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读物。
(二)实施阶段(2009.8——2011.7)
1.确定教学实践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案,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篇二:中华经典诵读 结题报告
关于《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其次,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痕迹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而经典作品就仿佛一条条珍贵的深深的痕迹,它烙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
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研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把语文和音乐学科的整合,《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创新环境,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的研究。环境建设能为学生学习经典创设浓浓的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及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并印刻脑海。
(2)布臵作业,巩固古诗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的研究。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的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的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
(3)补充资源,拓展学生经典诵读视野的研究。在学生读完某一经典后,可以经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生学习了《早春》这首诗后,然后搜索与春有关的相关诗文,看看他们是从哪个角度定春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经典,探索经典的兴趣。
(4)善于评价,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学习热情的研究。除过程性评价外,也进行书面测评另将学习成果多样化。通过朗读,吟唱,绘画,表演小品将诗写成书法作品等形式评价学习成果,激发学习激情。
(5)开展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研究。定期举行朗读比赛,分个人、双人、多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举和参与的积极性,把古诗文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读、作诗画、课本剧、编故事等激发学生自由探究古诗的兴趣。
2、几个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双文”分别指的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读、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100余首诗词外,和选相关的经典诗词。诵读的经典文集主要是《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经文原则上是通读。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将选读主要的精彩华章佳句。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和美文,以达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促使我校师生自身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有效地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语文学习的新形式。
2、根据古诗文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引导学生大量诵读,营造积极的诵读氛围,为学生的诵读搭建有利的平台。
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拓展诵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古文学,领略祖国语言的魅力,将古诗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诵读过程中,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和加强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传统古诗里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诵读兴趣和良好的诵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
2、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并初步引导学生关注热爱世界经典文化,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改变诵读形式,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摸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科研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篇三: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2005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许多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经典诵读”应当遵循如下观点: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第五篇: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本站推荐)
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以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为例
况 红1
(重庆教育学院数学系,重庆,400067)
[摘要]本文结合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的实践,从培训机构的角度对在开展培训工作过程中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几个关键环节: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选取、培训师资遴选、培训方式和手段选择、培训组织管理入手,就如何做好培训方案制定、组织开展培训、培训管理等工作,为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教师培训;培训有效性;培训的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
——A Case Study of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Midwest
KUANG Ho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Nanping,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placing and full-time post teaching training project of the backbone teacher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Chongqing,a Midwest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and in consideration of several key link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namely,training targeting, selection of contents and objects,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oceeds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desig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Key words teacher training;training effectiveness;key links of training CLC:G451.2 Document code:A
[作者介绍]:况红,男(1958年6月—),重庆教育学院数学系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研究。培训的“有效性”其实质就是使培训工作取得成效,这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教师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衡量教师培训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不应当只是看培训提供给了教师什么,培训中做了些什么,而要重点考核评估通过培训教师有了什么改变和取得了什么收获。教师经过培训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方法技能等方面向着积极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实际的培训效果,这样的培训才是有效的。
综观目前对培训有效性的研究成果,概括影响培训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承担培训的机构、参加培训的教师、送培学校及单位、政府与教育当局、社会及家长。本文从承担培训任务机构的角度,结合我们实施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践,对在培训方案制定、组织开展培训、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紧紧抓住影响培训有效性的几个关键环节: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选取、培训师资遴选、培训方式和手段选择、培训组织管理来开展工作,产生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顺利完成“国培计划”的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做好培训准备工作,精心制定培训方案
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一项培训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其重要因素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是保证培训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实施“国培计划”并不只是完成一项行政性的任务,而是开展一项具有较高要求的教师培训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教师培训的规律和要求,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了解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制定培训方案。
1、了解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确定培训目标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要使“国培计划”的实施有针对性而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搞清开展本次培训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即“为什么培训”。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求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家及政府层面对开展本次培训的目标要求。开展“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实施“国培计划”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开展“国培计划”的宗旨是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二是要求从送培学校与参培教师方面了解对培训的建议和需求。教师参加培训一般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为指向,希望通过培训能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个体特征。由于每个教师的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的不同,导致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上的差异,通常所说的培训需求不是指个别教师的需求,[2]
[1]而是在开展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能代表本次培训教师共同愿望的需求。我们通过深入部分农村小学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综合形成了本次培训的三个方面的需求:理论提升需求、实践导向需求、成长示范与引领需求。
如何将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的要求与参培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统一起来,实现政府与教师对培训目标要求的一致性,这是在制定培训方案中需要认真解决和处理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将教师的培训需求与教育行政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融教师培训需求于实现国家培训的目标之中,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的目标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将本次“国培计划”培训目标定位为“一重点、二转化、三形成”,即:一是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的“种子”教师; 二是通过对培训研修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促进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彰显“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方案,创新研修的途径、内容和方式,推动全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围绕目标设计培训,针对要求安排内容
培训内容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内容而得以实现的。培训目标确定之后,设计培训,制定教学计划,安排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是开展有效培训的又一个关键环节。根据培训目标,我们将本次培训设置成四个阶段:集中研修阶段、影子研修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岗位实践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培训内容相对独立而又各有侧重,四个阶段紧密联系形成完成培训目标任务的一个整体。
集中研修阶段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主要安排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知识内容,共设置了六个教学模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提高、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教师示范引领;影子研修阶段是把参培教师安排到“影子学校”,通过“影子教师”的“传、帮、带”开展研修培训,感受名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和领会使其自身的显性和缄默知识得以重构;反思研修阶段是深化集中研修与影子研修成果,充分运用参培教师间互动交流的方法开展反思性学习。参培教师对自己以往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通过互动交流,大家在自我反思与交流中获得知识与经验,促进成长;岗位实践研修是参培教师回原单位开展目的明确、内容丰富的研修活动。参培教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状态出现在本校的讲台上进行教学实践,开展实践研修。
二、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实施培训方案,开展培训工作必须搞清“怎样培训”,解决“由谁培训”的问题。建立一支能 够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在对参培教师认知规律及知识建构特点认识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培训的目标要求,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1、精心遴选培训师资,优化培训教学团队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关键。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工作必须针对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群体一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培训目标来开展,为此,我们建立了以知名教育专家领衔的培训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专家在开展培训工作中的统领和灵魂作用。精心遴选培训师资,要求培训者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并在相关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对培训者的来源区域范围和类别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来自中小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不少于培训师资的三分之一,市外专家不少于培训师资的三分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为满足培训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可能,确保了“国培计划”起着高端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
2、创新培训模式,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与构建的过程。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容易获得,而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的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方法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要求、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对象群体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是确保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开展教师培训是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得以重构,实施有效课堂的组织能力水平得以提升,自身的潜能和智慧得以激发,因此,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国培计划”项目,希望使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自己以往教学的反思及总结;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学习、实践和感悟中构建知识等方面。因此,我们在实施 “国培计划”中,创新培训工作思路,选择并采取了教师参与度比较高、实践性比较强的主体参与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使参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型转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让培训成为提供受培训者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主动从培训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我们提出的主体参与式培训模式是没有固定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强调培训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和主体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以提高培训实效为目的的培训模式。例如在我们开设的“如何有效观课议课”课程培训中,主讲教师吴家平老师首先以讲授方式对如何观课议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带领学员到附近一所学校去实际观摩一堂课程的教学并录制教师上课全过程,回来之后组织学员针对录象资料开展议课并讨论,最后总结提炼形成如何有效观课议课的要点,参培教师
[4][3]普遍反映这种培训方式收获较大。
在本次实施“国培计划”中,我们成功地将参加培训的农村骨干教师安排到市内示范学校进行“师徒式”的“影子研修”,通过对“影子研修”各个环节的精心组织安排,使参培教师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方面都有较大收获。例如参加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影子研修”的学员,通过参加“影子学校”的各种活动,亲身感受并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对全国名校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校园文化有了深切的理解。在参与教研活动中,被学校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所感染,亲身体验了名校老师们对科学真理追求的精神和对教学的严谨态度,学到了许多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用参培教师雷娟的话说:“影子研修”使我终生受益,“国培计划”将改变我的人生。
三、加强培训工作管理,构建培训管理的长效机制
培训管理既是影响培训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培训管理主要包括对培训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等内容。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的有效机制,是培训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
培训的目标管理就是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所开展的组织、控制和协调管理,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而“过程管理”是使管理能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正确地指导与调控,使培训的开展过程自始至终沿着既定的方向推进,实现预期的目标。创新培训管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参培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参加培训学习,为培训收到较好的成效提供条件和保障。
我们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加强培训管理,主要针对培训的四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集中研修与反思总结阶段,除加强对本阶段的目标管理外,我们还创新了行政管理形式,采取了双班主任制,为培训班配备行政和专业班主任。聘请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班主任,较好地解决了培训班的常规管理与专业活动指导管理不协调的问题。在影子研修阶段,我们加强与区(县)培训基地与“影子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高校、培训基地、“影子学校”三级协调管理的机制,形成了三方协同开展培训的局面。在岗位实践阶段,我们与学员所在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及送培学校加强联系,落实各个部门对学员在本阶段的管理任务,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实践研修指导,到学员单位对研修情况调查,做到了培训过程管理的全覆盖。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工作。忽视对培训的后续管理,将会导致教师培训学习的知 识不能被内化,培训成效不能巩固,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对参培教师的管理需要延伸到培训结束之后的工作实践过程。我们对培训的后续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参培教师信息档案库,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共享学习实践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参培教师学习工作情况,加强交流沟通;四是关注参培教师的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师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加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研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若干个重要的要素及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教师培训的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培训管理,创新培训模式,紧紧抓住培训的各个关键环节开展培训,对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强.破解中小学教师培训低效性难题之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2] 教育部、财政部文件.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3] 褚宏启,赵茜.从知识转化模式看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J].河南教育(上旬),2008.(12).[4] 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