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寄宿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结题报告
关于寄宿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在寄宿生管理中应加强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发挥寝室每一个个体的作用,锻炼服务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建设,去整改,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监督。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全校共有学生1200多人,其中住宿生900多人。和所有的寄宿制学校一样,宿舍不仅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更是学生问题频发的高危地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真实再现。因此,能不能搞好宿舍管理是关系到学校稳定与发展的一件大事。
在日常寄宿生管理中,我们学校虽然安排有男女住校生生活老师,有值周教师,有班主任下寝室指导,但是,寝室有别与教室,寝室是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地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总有许多我们老师无法发现,无法预测的地方,事事要求生活老或是班主任去关注和管理是不现实的,对老师而言也是不人性的。并且过分强调学校、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管学习、管纪律、管生活,时时事事处处对学生能力与自觉自理采取不放心的态度。不容许有丝毫的主见,更不容许学生尝试自己管理自己,学生的一切皆由学校、老师严加看管、包办,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严重削弱。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时期,心理上有了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各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要求自治自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处理自己的各种事情,不希望家长、老师和班主任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等各项事宜。如果对他们干预过多,将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反感,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力量的不信任,从而产生与老师疏远,甚至对立的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因此,在寄宿生管理中应加强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发挥寝室每一个个体的作用,锻炼服务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建设,去整改,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监督。通过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并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并反思自己及其他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发点。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已有部分地区出现了“学生自治管理”方面的研究,其目的,也就是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在服务他人、管理他人的同时,管理好自己,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同时,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侧重于方式研究,与国内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方向完全吻合。
区别:本课题属应用性教育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着重针对我校“寄宿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团场”,“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质量较差、行为习惯差”的特点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自主能力的有效方法,注重课题研究结论在学校学生自治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意义,最终通过研究,摸索出一套由下至上的低重心的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
三、课题研究内容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的教育思想:“学生自治自理是把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所谓“学生自治”是指在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在学校的准确引导下学生以团体的形式组织起来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并对涉及学生利益的学校管理决策有适当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建议权等。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完善制度:重点分析研究学校宿舍管理制度的利与弊,完善学生自治管理评价体制,提高自理能力培养效益。
②构建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学校层面的寄宿生自管委员会的运行机制的研究。③以宿舍为单位,培养宿舍成员构建和谐寝室、民主管理宿舍。④建立“自我管理“的保障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研究性目标。
立足我校实际,研究适合我校的寄宿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2、培养性目标。提高寄宿学生的自治能力、自理能力、自主能力。
3、工作性目标。
(1)、教师发展性目标:通过“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提高我校 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治、自理、自主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高学校的德育水平,有力推进学校教 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
(3)、研究如何健全寄宿管理制度,从时间和空间上严堵管理漏洞。
五、课题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各类学生的自治自理个案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
2、经验反思法:学生及时总结寄宿生常规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的经验。存在的不足,要认真商讨解决措施,寻求好的有效的措施;成功的经验,要继续推广实行。深入分析学生在自治自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学生有力地支持,中肯而行之有效的指导。
3、文献法: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主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指导课题更好更有效的进行。
4、问卷调查法。
5、经验筛选法: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改善方法,由研究人员,对众多的经验进行淘汰,优化或者发展新经验。
6、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0月)(1)收集学习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2)参照分析其它地区管理经验及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分析我校寄宿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确立研究目的,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2、实施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
(1)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2)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成员与班主任、宿舍管理员进行研究交流活动,促进课题研究成员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研究水平。
(3)定期和不定期派出课题研究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学校有关寄宿制管理经验或者请有关专家授课,以督促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4)统计和分析相关数字和现象,对寄宿学生或班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考查、测试,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
组织课题研究成员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研究论文,并形成适应学生自治自理的学校寄宿管理制度及方法。
七、课题研究过程
从2010年9月开始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和问卷调查法和个案法,通过研究、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本课题的认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认真做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寄宿生对学校寄宿各项制度、管理的认知程度。为保证住校生的学习、住宿有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对公寓楼的管理、住校生的管理、值班老师的职责等制定了一些列“规章制度”。虽然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自觉遵守,当也存在一小部分同学不能遵守校纪校规,屡屡发生各种违纪问题。在这例举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
1、住宿的同学很集中,相互容易影响。
2、有的同学不能遵守规定的作息时间。
3、个别男女生从二楼窗户跳出去。
4、部分学生经常不服从管理而受到纪律处分。
5、使用公共设施不爱惜,卫生局的水龙头、下水道经常出问题。
6、部分宿舍不能按时、按要求做好宿舍及公共卫生。
7、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出早操。
从以上出现的问题看,基本上都是“人为”的。而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从现象上看,是住校生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然而这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这些矛盾不激化。是不是让同学和老师都认真执行“制度”就可以呢?这要从问题的本质看。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执行“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制定、执行“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不是束缚学生?回答——这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让给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成长。宿舍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场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对宿舍进行管理、爱护。
这样,我们就像对公寓楼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从中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公寓楼的生活、学习情况。调查一下同学们对“规章制度”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如何执行。对“规章制度”有什么看法,“规章制度”有哪些不足,如何改善。对学生自我管理宿舍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查,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调查的方式是——首先提出课题;《对学校学生公寓楼管理的调查》,然后多方面收集资料,采用个别调查,问卷式调查,采访时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归纳,得出我们调查的结论,提出改进意见。使学校公寓楼的管理更加完善。
调查内容有——对值班老师的调查,询问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公寓楼中有什么行为。内容:学习、生活、卫生、习惯等。对住宿的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对“制度”的了解程度,对值班老师的满意程度,“制度”的个别条款的认同程度,学习情况、卫生情况、公务的爱护情况等。
调查过程——我们共制定调查问卷5种,共印制500份,发放约460分,共收回有效问卷405份,回收率88%。开学生座谈会3次,每次同学(男女)约40人,生活老师和同学座谈会2次,每次约30人,个别采访近20次,老师5人,同学15人。
调查结果:
---问卷No1----对各种“规章制度”的了解程度。
根据回收的问卷及其结果:
了解——15% 不了解——10% 较了解——67% 对值班老师的满意程度:
满意——19% 较满意——80% 不满意——11%---问卷No2---在公寓楼中的行为的支持率
消极的——0% 中性的——30% 积极的——96%---问卷No3---对部分老师进行调查。分别询问了他们对同学在公寓楼中的学习、生活、公务、卫生等情况。
其结果:学习情况——大多数同学对学习的态度都很认真,积极。
生活情况——(衣食住行)有部分同学不是很有规律。公物情况——存在的现象是对公共设施不关系,个别的甚至破坏。
卫生情况——对于个人卫生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有部分同学不讲究,特别
是男生。对公共卫生大部分不太注意。
是否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应该成立,让学生也参与管理,锻炼学生的自
我管理能力。
其他:在遵守纪律方面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有个别同学无视纪律的存在,造成不良影响。
对部分同学的调查结果:
学习情况:希望有更好的环境,影响小一些。
生活情况:对在公寓楼里的生活比较满意。
卫生情况:应该把公共卫生、宿舍卫生、个人卫生同时搞好。
是否应该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79%的学生认为应该成立学生自我管理机
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问卷No4---对住校管理制度。
对违反“制度”的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占——98% 一般性问题:消极的持否定态度的占——80% 积极的持肯定态度的占——95%---问卷No5---对宿舍管理制度的理解程度
理解 ——80% 不理解——5% 较理解——1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看,学生目前的状况是:
1、对规章制度里的条款大部分是认同的。
2、制定“规章制度”也是应该的。
3、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是反对的。
4、绝大多数同学是可以服从管理的。
5、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成立能能够代表广大学生利益,反映学生意愿,充分发挥学 生与校领导与各部门的桥梁作用的叙述组织,并进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学生。在学生认同的同时,存在着一个普遍可有不好解决的问题——学生对“制度”是肯定的,但当“制度”的某些条款与自己的想法、利益发生冲突,一部分学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破坏了“制度”,把“制度”放到了第二位。由于学生寝室的隐蔽性,一些破坏制度的行为能够产生很坏的示范性,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使是被班主任、生活老师发现,也往往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因此,以往的由上至下的控制式管理不但使得学生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状态,同时,由此导致管理上产生漏洞难以弥补。改变“教育中无学生”的状况,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在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指导下,我们提出由下至上的低重心的学生自主管理设想——即思考如何在新的德育背景下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自主的生长和发展,引导学生在寝室生活中注重自我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进而扩展到整个集体的自我提升。
(二)尊重、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参与自治能力培养的条件和机会。
其实,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学生自主管理问题,“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已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只不过当时的提法是“学生自治问题”。先生还认为,学生自治办得妥当至少有这几种好处:第一,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能辅导风纪之进步;第四,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名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应是一个学校努力追求的目标。几十年来,许多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成功者,无不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积极的自主管理为探索目标。因此,在寄宿生的管理中,让学生参与管理的全过程,不仅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能提高管理的效率。我们的做方法是: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制度建设,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德”。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宿舍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但能集思广益,也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已对自己的约束。同时,目标一经提出,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执行,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这种通过对学生自主权利的体现来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意识的做法,奠定了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在去年9月开学初,就召开了“宿舍管理学生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学校领导,总务处主任、副主任,住宿学生代表以及部分住宿的学生家长。会议中,住宿学生对现有的相关管理规定的提出了意见、建议,如严格学生作息制度:晚12:00熄灯不变,针对高三毕业班的学习要求,高三年段可以适当延后30分钟,但不准喧哗,影响他人作息;午休时间原则可以洗衣服,但14:30以不准洗衣服,以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休息,避免影响下午的学业;对部分家长到校看望学生能否留宿等意见和建议。根据座谈会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和情况学校修订和完善了寄宿生管理的各项制度,新制定了如《寄宿生家长来访制度》等,然后印制成册,发放到班级,全体学生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学习,为全面提高寄宿生管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坚持学生自我服务育人的原则,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机制。住校生的晚自修管理、午休管理、就寝管理是整个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以往我们仅仅单纯采取教师值周和行政领导值周的办法,教师成了“监工”,学生成了被管的“学奴”,教师热火朝天,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无动于衷。很明显,这种管理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结果不能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以为,住校生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后来,我们逐步推行了寝室自主管理网络,设置了寝室管理委员会,楼长、层长、寝室长的管理机构,每个寝室又下设纪检委员、学习委员、卫生委员、安全委员、财产委员;所有职务均由团委、学生会、班委中的学生干部担任,全面参与学校寝室管理;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寝室管理委员会”职责,组织所有参与管理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认真学习相关职责。负责管理的学生认真检查各寝室的卫生、纪律,每天晚自习结束后,值日教师与生活指导、学生会一起巡逻检查,根据自己分管的楼层,下寝室查纪律、查卫生、清点人数,及时处理偶发事件。“寝室管理委员会”根据每天的检查情况,按规定进行打分,实行量化考核,每日在公示栏中公布,同时,寝室量化成绩又与班级量化挂钩,每周日晚上由楼长、各楼层长及生活老师一起,对上周宿舍情况进行小结,推选流动红旗宿舍,并填写《十二师高中宿舍评比周报表》上报德育处,德育处在周一升旗仪式上统一表彰或批评,并进行授旗;同时,这些资料都作为学期末文明寝室评比的重要标准。
3、创设和谐互助的氛围,开展学习型寝室、互助合作型寝室的评比活动。要求每位寝室成员内务整洁,张贴装饰体现健康性,环境布置有学习气息;言行举止不庸俗、有品味,谈吐高雅,谈话主题积极向上;寝室成员之间互助互爱,相互关照,相互评价,助人为乐,又坚持原则、讲正气;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找到认识自己的“镜子”,并注重进行规范的交往训练,不断丰富交往的内容,让学生在互通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建立真诚的友谊。如:同寝室或同楼层有人生病了,其它同学自觉帮助护送去学校医务室,帮助购买饭菜;有同学家里遭受不幸或受到挫折,其它同学会主动伸出手来给予关爱;有同学学习退步或有不良犯规行为,其它同学也会帮助他放下“包袱”,树立信心,迎头赶上;有同学有不良思想苗头,处于违纪违规的萌芽状态,有同学会及时提醒,互助合作育人,从而给离家的他们创设“家”的氛围。
4、加强对“寝室管理委员会”的培训指导,明确职责, 建立激励机制。
在学生工作中,未避免因工作发放而引发学生矛盾,宿舍管理培训是抓好管理的有力措施,宿舍管理培训由德育处、总务处负责,按照先扶后放的原则,在宿舍工作计划中每学期安排两次或三次,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组织形式:集中培训与分班培训。
a、培训办法:(1)生活老师主讲管理要求、通报宿舍管理工作安排、公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表彰优秀管理寝室和先进个人、开展阶段性工作总结。(2)“宿管会”楼主、层长、舍长交流管理经验。(3)生活老师带领“宿管会”成员巡视校园,查找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
b、培训内容:舍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阶段性工作总结、各寝室的管理经验、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管理先进表彰、物品损伤的处理办法等。
c、考评是对 “宿管会”成员管理工作的综合性评价。考评由生活老师负责,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考评内容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技能技巧、工作实绩,每个楼层评1为优秀位层长和5名优秀舍长,上报学校予以表彰
d、建立定期例会制,每周日由楼长组织召开层长工作会议,按照学校工作计划,议定宿舍管理事务。
e、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在学校板报、校园之声、周一升旗仪式上公示各寝室管理的情况,随时表彰先进个人和先进宿舍,计算奖励分,作为考评实绩依据。同时,楼长、层长的管理工作认同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期末对于优秀管理学生赋予相应学分。从而加大的激励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我们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制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以“自主、自理、自律”为特色的寄宿生管理工作体系,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和谐的发展,使学校寄宿生自主管理工作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检查评比功能,在检查中提升学生自治自理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宿舍,虽是方寸之地,却是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外露的所在。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检查与考评,使之在学生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具体活动有:①积极开展检查评比活动:每周五中午定位学生寝室卫生大扫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宿舍内务清理,我们改变了检查方式,采用同年级男女生互换检查。由于这个年龄的学生爱面子,加上又是同年级熟悉的同学检测,使得卫生打扫效果非常好。②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除每日常规检查之外,德育处还经常组织班主任、楼长对学生寝室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中内务卫生好的宿舍与差的宿舍进行拍照,设立“宿舍美与丑”展板进行曝光。③为丰富寄宿生周末双休日的业余文化生活,由学生会组织部负责,每周六晚上放一场电影;周六、周日定时开放微机室、阅览室、体育活动中心;④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开展寄宿生“我身边的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隐患、自己认知隐患,确保宿舍安全;⑤“爱我寝室,美化寝室”评比活动,在宿舍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我们不注重美化的结果如何,我们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宿舍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管理中主动出击、积极进取,在考评激励下激发创造热情,在丰富多彩的管理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实践,从而在进步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于创新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获得了转化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校园人文环境。
(四)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通过教师的关爱与温暖,指导学生管理自己的生活。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最主要的纽带,班主任在协调学生关系、维持良好秩序和营造向上的氛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寄宿制管理的基本单位在学习上是班级,在生活上是宿舍,而最能体现学生自主精神的是宿舍,因此班主任要在宿舍建设上做出特色。
德育处专门制定了“班主任宿舍工作职责”,要求班主任每周至少深入宿舍两次,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生活情况,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检查学生的饭食卫生,发现有变质的食品,吩咐他们不能吃;天气冷了,及时提醒学生多穿衣服,遇有学生生病,就及时带学生到医院看病取药,并天天询问病情,直到痊愈为止;个别学生刚离开父母想家而伤心,就不厌其烦进行安慰;遇到节假日,一些班主任老师主动邀请学生到家里吃一顿饭,遇到学生过生日,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内送一个小礼物,唱一支生日快乐歌,这样一来,学生能安心学校生活,觉得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同时,在学生的自主管理过程中,老师的信任、谅解、尊重和鼓励、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自理能力活动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并出现一些问题,这时要耐心地指导他们查找原因,认真分析,冷静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不能过多的批评,更要多给一些鼓励,让他们继续大胆地实践,指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缺点和问题。有时要多体谅他们活动中的难处,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样他们才会干劲冲天,放开手脚大干,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和自理能力。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宿舍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成员的责任心及管理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班主任对于班级宿舍自治管理的方式方法仍有待于提高。
九、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通过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寄宿生管理制度,并编制成册。
2、组建了我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并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治、自理、自主能力,形成了学校整体管理下的由宿舍管理委员会领导,楼长、层长、舍长负责的宿舍管理新秩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生自治自理局面。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提升了班主任学生管理能力,并撰写了3篇论文。参考文献:
1、陶行知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2、卢良芳 《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3、向雄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与班级自主管理研究》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前所未有。教育越来越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兴则国兴,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场所,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今天和明天。面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我们深知,有思路才有出路,因此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的突破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致力于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化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广大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求知欲旺盛的关键时刻,学校教育活动应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忽视。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它本身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体,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形态:
物质文化:如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学大楼、宿舍、食堂、校园绿化等物化了的校园风貌,即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但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也可能是与人隔膜甚至对立的。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中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
制度文化:学校经营过程中,规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管理行为的各种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尤其是校本课程设置等教育产品。但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根本上来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各类学校文本中的制度可能相同,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在有的学校或许有人认为制度没有什么用,还是校长说了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制度只能是给傻子定的,因此,“制度”只是摆设而已。这类学校结果只能是一盘散沙、约束无力。而有的学校制度一经制定,并经大家认同后,坚决执行。这类学校必然向规范化迈进,学校井然有序。因此,对待制度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使学校制度的执行大相径庭。
精神文化: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目标等精神风貌。但精神文化不只是摆在墙上,写在材料上,挂在口上的几句名言警句。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是其在学校中的合理合法性。是人们对待名言警句的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真实的道德与精神状态的总和。
行为文化:就是文化的活动形态在学校各个层面的反映。如学校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德育实施过程行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学校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我们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其为“内隐概念”。一句话,校园文化实质上就是指学校中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创设高雅温馨、积极向上、奋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3.探索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等的内容、目标、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好转;4.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做法和有较强指导实用价值的应用原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导向功能; 2.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 3.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书籍、杂志、报纸、教学计划、教案、录像等资料)
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组织讨论)
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他们是参与实验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进度
1.准备阶段(2009.06-2009.10):制定学校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好课题前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等。
2.实施阶段1(2009.10-2009.12)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2(2010.01-2010.05)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调查校园文化现状,形成调查报告。4.实施阶段3(2010.06-2010.08)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全面建设阶段,撰写中期报告。
5.总结阶段(2010.09-2011.11)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式确定下来,在面上推广。
六、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起。课题研究初期,针对全县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形成了调查报告(见附件二),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县教育局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见附件三),要求“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2010年10月,课题组结合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和“诗教”特色,把伟人的人格之“美”和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加以提炼、整合、升华,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为“尚美”文化,起草了朱坝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纲要(见附件四),《江苏教育报》(见附件五)、《教师教育》(见附件六)杂志先后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同时县教育局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果做法在全县各中小学进行推广,为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到2011年11月,全县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本完成并付诸实施,文化建设方案集结出版(见附件七)。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我校在遵循文化纲要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策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着手对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重新进行调整,力争使学校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见图1)、一幢学生公寓(见图2)、一个塑胶运动场(见图3),将原先的教学楼改造成综合楼,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现已安装到位的计算机房(见图4)、科学探究室(见图5)、电子化管理的图书室(见图6)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改造后的朱坝中心小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了现代气息(见图7)。学校分别以“尚美”(见图8)、“崇美”(见图9)、“塑美”(见图10)、“向美”(见图11)、“创美”为每一幢建筑命名。教学楼上“让美丰润教育”(见图12)、“用教育诠释美”(见图13)醒目标语映入眼帘,待教学楼施工完全结束后,学校将在各楼纵向走廊悬挂图文并茂的警世名言,过道、楼道和室内,都饰以师生自己的书画、工艺作品,定期更换,以形成流动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的中心路东侧,还将设置一块造型别致的“尚美”文化石,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教师的积极进取。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
3.通过课题研究,培育了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师生员工的情感有着激励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校以“五名一语”“三校”(“五名一语”即名歌、名曲、名诗文、名人传记、名影视、师生心语;“三校”即校徽、校旗、校歌)教育为重点。每学期,学校都要制订“五名一语”教育工作计划(见附件八),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楼梯、走廊、教室有学校统一制作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成长的宣传画(见图14);每天中午写字课时间都要通过校园广播按计划进行名歌、名曲、名诗文欣赏;定期安排班级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名影视”欣赏(见图15),由少先队按日程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建立“心语广播站”,每天通过广播网,定时进行“名人传记”“师生心语”为主要内容的播音等,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更好地提炼和张扬学校精神,学校根据办学思想确立了“校徽(见图16)、校旗、校歌(见图17)”,并通过各种渠道深入进行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确立为校徽争光、为校旗添彩的思想。同时,切实强化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宣传教育,深层次地挖掘和彰显“学校精神”。
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使学校逐步构建了具有“尚美”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对师生员工起着激励作用,同时也在塑造着教师的人格。
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学校制度文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科学、规范、特色”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重点在细节管理上下功夫,突出三个思想:即在教育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在教育管理主体上,走向校本;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关注质量。学校先后制订了“岗位工作职责”“坐班签到制度”“教育常规考核管理意见”“教学目标考核管理意见”“教师成长与发展业绩考核管理意见”“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意见”“星级评价制度”“德育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见附件九),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最大程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系统地将学校的全方位工作纳入管理视线,用制度规范人,用制度引领人,努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较为全面、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正在形成,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种奖惩有法可依。同时,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落实、有检查、有效果,努力实现“用人本的管理规范人”“用合理的目标激励人”的治校策略。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主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学生参与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度,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步步落实。“四项评比”,每天由学生检查、公布,每周小结,每月评比,从细小处抓起,检查学生每天在校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红领巾值周岗”常年不断,值周的队员站在校园指定位置,秩序井然,精神焕发,检查进入校园同学的仪表,纠正部分同学不规范的动作行为,改变着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尚美少年”的评比(见附件十),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超越。红领巾广播站由学生自编自播,及时报道学校的好人好事,鼓励了先进,宣扬了正气,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5.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学校行为文化
为切实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控,学校制订出台“教师岗位职责”“教师行为十不准”“室外课管理意见”等规章,同时启动“评教制度”,让社会、家长、学生直接参与对教师的综合监督和考评,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见附件十一)。在学生行为教育和引导上,我校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育实效。制定出台《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把学生在校行为习惯更加细化,尽可能地将学生言行纳入学校管理视线,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大力实施 “主题月”“主题周”工作模式,坚持每月一个教育大主题,每周一个教育小主题,把教育主题和教育形式等具体方案,印发各班,并通过国旗下讲话、讲座、广播、橱窗、宣传栏、标语等进行专题宣传教育。为加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实行了“半封闭”管理,并成立了“行政值周组”“文明礼仪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察队”等监督管理组织,对学生卫生、纪律、行为等进行全程监管,强化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为加大教育力度,学校少先队定期举办“学习教育班”,对违规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确立“家长开放日”,畅通社会与学校、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渠道,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还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两操管理等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教育。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学校精神进一步彰显,良好的学风、校风已逐步形成。
6.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1)教育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对社会文化保有超前态势和敏感性,能透过先进的社会文化进行吸收、积淀、选择、升华,对社会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反过来,社会文化的新思想、精神追求、道德风尚、也能潜移默化的教育人、规范人。这种教育力量的精神沃土,是透过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双向互动所呈现的,表现在价值取向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规章制度导向,从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师生的行为。
(2)激励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氛围,师生置身由环境和精神笼罩着的优美空间,通过丰富的活动、规范的言行、相互的学习,会产生激励及规范作用。相互信任、和谐共处、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需要一种激发因素和动力,当遇到困难给予帮助,当遇到挫折给予关心,当遇到压抑给予引导,通过信任帮助和提供发泄渠道,使师生回归平静。营造良好的激励及规范机制,可以让师生的个性特点和自由民主意识得到张扬和规范。
(3)凝聚迁移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在倍受珍视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迁移力,她可以把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努力、开拓创新的巨大动力,使师生感受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员,也是主体之一,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身居校园,尊师教长、团结友爱、心情舒畅、催人向上,把师生的奋斗热情迁移并释放出来,把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到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上来。
(4)辐射调节功能
如果说校园文化向内的影响具有凝聚迁移功能,那么校园文化向外的影响则具有辐射调节功能。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社会文化有一种辐射调节作用,社会主体文化的积极影响力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起到调节与调适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物质硬件、教育软件和教育对象的辐射作用上,表现在,外界可以从校园环境中,体会到校园的文化底蕴,自然山水、校园建筑、名人雕塑、橱窗、宣传栏,既是学校的教育场地,又是社会人士在校园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中陶冶性情、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无声中受到校园文化的辐射。同时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使师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群体。许多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大学、走进社会,处处宣传学校的形象、维护学校的荣誉,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他们的事迹成为学校的荣耀,使师生又有了新的学习榜样。这种辐射与调节的互动,对师生都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又可以促使师生反思,在双向互动中调节自我,研讨更加贴近时代发展要求,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最好、最优、最美的校园文化。
七、存在问题与及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学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校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部分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3.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八、两点建议
建议一:以文化均衡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快速均衡。学校文化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应实现文化均衡。随着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大力改进,但是师资水平等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也就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而文化均衡成本低、见效快、成效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取向,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文化均衡,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靠科研拉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促进文化均衡。“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一方面,要对区域内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网络体系,鼓励校长、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靠科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以“一把手”亲自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各方面的骨干力量,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对本地区教育全面规划,通盘考虑,制定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奖励金,奖励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学校和个人。
2、靠整体推进与自主创新相统一促进文化均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不断总结、提炼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不断吸纳新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与自身文化有效嫁接,使自身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要特别注重建立外推内引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从外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用制度激发学校自主探索,将区域整体推进的外力与学校自主探索的内力整合起来,分层、分类指导学校校园建设。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建设的过程监控、评价、交流、激励机制,进一步激活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为基础促进文化均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外显、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要素,因此往往会成为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切入口。区域性推进校园文化均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区域内学校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区域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适时交互与共享。
建议二:在乡镇中小学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品牌发展。
特色是学校的生命,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核心。特色学校建设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适合于本校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发展模式和优秀的办学成果,并被社会广泛认可。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高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合格+特长”高素质学生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重点,紧密结合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开发特色项目和特色学科,彻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逐步形成“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和水平,促进区域教育科学、优质、健康、快速发展。
1.因校制宜细规划。
学校要认真分析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生源情况、周边环境、办学历史、传统项目等现状,通过师生讨论、专家指导、社会各界参与,正确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对于办学历史较长,传统特色明显的学校要在已经初步形成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提升特色发展水平;对于现阶段办学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应深入挖掘自身潜在的“特色”,合理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并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等三个阶段的要求详细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并量化分解为、季度、月度目标。量化内容包括目标、思路、措施、达到效果及时间表。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划,采取措施,分阶段推进,分步骤落实,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的新形势、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
2.分步推进有重点。
在创建阶段上,可分三步推进:一是特色项目阶段。学校要根据现有教育资源从中遴选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具有优势的特色项目,重点发展,形成单向性特色。二是特色学科阶段。学校要在形成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单项特色外延,丰富特色项目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师生参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扎实工作,循序渐进,做到课程有安排、教材有范本、工作有考核、师生参与程度高,形成鲜明的风格。三是特色学校阶段。要坚持将办学特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特色”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学校的办学个性鲜明、品牌效应凸现、特色研究成果丰富,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和整体性特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较高。
3.强化机制建体系。
一是要构建特色校本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各项促进特色学校创建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长效机制、发展合力,推进学校管理向精细化迈进,促进特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形成。二是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要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要将特色项目化作学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特色教育内容。同时,要通过课题立项等基础探索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三是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特色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要在全面落实“十个一”(即培养学生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一幅好口才、一门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和“社团建设”活动的基础上,围绕“特色”项目的打造,通过学校的环境氛围营造、管理制度建设等不断提炼、固化、传承、创新,建构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水平。
4.狠抓队伍夯基础。
特色学校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折射出校长自身的特质魅力和行为风格,校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是校长;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创建特色学校的重点是教师。因此,要大力实施“名家工程”,通过集中培训、自主研究、承担课题、校长论坛、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特色意识新、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群体;要通过设立首席教师、名师工作室、名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能依据学校特色建构课堂教学特色的名师;要坚持立足校内、自我培养的原则,以专职艺术、体育教师为核心,带动和培养出一大批有业余爱好的特长教师,使每个教师至少能掌握一项体育和艺术技能,辅导一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适应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从软件和硬件建设上狠下功夫,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铸造校园文化品牌,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继续努力。
第三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
岳坝镇岳坝幼儿园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们研究的是市级备案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同时,现在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吃鱼吃虾时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全自动化”的环境。因此,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1、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 1 行为,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密切关注教育对象,真正做到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欣赏幼儿,成为幼儿真正的伙伴。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形成现代教育思想。
2、通过研究,切实改变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教育,孩子被动学习,教师机械教导、重复劳动、低效劳动的局面。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2.了解生活习惯的培养与身心发展影响的关系。
3.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5.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保持家园一致,为幼儿创设初步的生活习惯观的空间。
四、研究的内容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2.如何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即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日常生活中)
3.如何将本课题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方法,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五、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岳坝幼儿园中班的幼儿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 2 谈话法和文献研究法。
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幼儿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方式。
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个案研究法:对群体中存在心理障碍或特殊表现的某个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谈话法:采取教师和幼儿面对面、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谈的方法,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共同配合与协作,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
六、课题研究时间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0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学习、查阅资料,开展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明确相关概念。
2.确定研究的对象,对幼儿基本情况进行分析。3.对教师进行课题实施前的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意识。4.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讨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1)
1.方案具体细化,做实施前的准备。2.落实课题,设计各种测量记录表格
3.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家园共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5.积累汇总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1月)1.修改完成调查报告。
2.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3.撰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进行理论学习。2.明确专题研究目的。十、十一、十二月份
1.方案具体细化,做实施前的准备。2.落实课题,设计各种测量记录表格
3.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探索开展小班幼儿园一日生活、从洗手、进餐、穿脱鞋、入厕等自理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5.积累汇总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 一月份
1.修改完成调查报告。
2.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3.撰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了解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
本班幼儿大多数都是三--五岁的孩子,有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教育观念不一样,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还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孩子吃一顿饭,要跟着孩子走好多路,孩子是边玩边吃,孩子只要把饭吃下去,老人们什么办法都使尽了;帮孩子解小便,穿脱衣服,洗手洗脸,总之大人们把孩子的工作全部包办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不容辞的事。却没有想到由于他们的包办代替,孩子们的独立愿望消失了,依赖心理增强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二)探索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
1、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意识
家长的长期包办已经使幼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束缚的不仅是孩子的双手更束缚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打开这把钳制的“大锁”。利用小班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故事、散文诗等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孩子们发现小手的作用,了解劳动的光荣,激发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欲望等等。如:歌曲《一双小手》使幼儿知道自己的小手能洗脸、刷牙、穿袜、穿鞋、叠被子,一双小手灵又巧,它有十个好帮手,充分认识到双手的重要性;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妈妈做事情》以及诗歌《别说我小》等,在使幼儿理解作品内涵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自身的能力,发现自己原来很能干。“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设置游戏活动“娃娃家的保洁员”“我帮娃娃穿新衣”“百变T恤”“纽扣虫”等游戏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爱上劳动、不惧怕动手。
2、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对于 5 小班的幼儿来说自己吃饭、单独睡觉、整理被褥这些大人们看似简单至极的事情,摆在孩子们面前却是异常艰难。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和树立起来的信心决不能因为技能的缺失而垮掉,怎样让孩子学会自理的本领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将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如:在孩子洗手的时候,我让幼儿边洗边念:“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湿湿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尖指缝都搓到,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净了。” 幼儿便又快又轻松的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幼儿喜欢玩区角游戏,我就在区角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勺子、珠子、进行勺子的使用方法训练;在娃娃家中提供扣纽扣、拉链、手帕等材料,让幼儿的扣、拉、折等方面的技能得以锻炼。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地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在班上设置了“我最棒”专栏,用小星星的多少来显示幼儿在园动手能力的表现情况,幼儿为了争做棒宝宝,趣味十足地投入在每天的培养活动中。
3、家园联手共促幼儿自我能力的提高
父母是孩子的贴身教师。孩子的所有不足在家长身上都能够找到缩影。有的家长不舍得放手让孩子劳动,有的家长则是嫌孩子笨手笨脚做不好干脆自己代劳„„这种矛盾冲突就致使幼儿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园里家里两个样。不相统一协作的两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势必培育出“双面娇儿”。巩固教育成果的首要就是要统一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培养工作。如:利用家园共育板块、家长会讲座向家长做好幼儿自理能力养成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工作,让家长们摈弃错误的包办式的教养方式,充分认识到让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才是孩子未来面对困难、适应社会、参与竞 6 争的资本;除了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外鼓励家长坚持和孩子经常亲子互动,周末爬山、家庭大扫除、假期外出游玩让孩子亲自参与物品的准备、劳作的参与、行程的安排等等锻炼幼儿自理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做事的能力更增强了“我能行”的自信。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证明,家园共育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是可行的,它不仅有利于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原来班里大部分幼儿都是家长代劳,现在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得到了提高,样样事情都争着做,在家里当大人提出要帮忙时总会遭到拒绝,有时还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现在班里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用餐、喝水、洗手洗脸、小便,饭前便后能够主动的洗手,午睡时大多数孩子都能把小衣服折叠好,把鞋子摆放整齐。但是由于个别幼儿年龄小,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技能,有时还需要老师的帮助。家长们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的意识也提高了,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对幼儿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幼儿,有效的促进了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家园携手,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相信我们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变得更加能干。
2018.1.24
第四篇:学习“星级”评价实践与探索小专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星级评价策略与时间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设立以来,在具体的时间研究中不断的实践、反思、改进、总结再实践。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习评价及时地提出了新的理念。该理念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我们产生了对星级评价问题的思考,提出“小班环境下低年级学生学习“星级”评价实践与探索”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星级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一定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星量化的描述,并对量化的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通过作业记载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建立起积极有效的课堂、作业、纪律、形成性评价等各方面小组以及个人的星级评价标准。通过星级的个人评价,100%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有错能及时改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而不乱,促进良性竞争。通过星级拓展作业评价,发现并培养数学苗子。星级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教师改变评价观念,探索小班化教育环境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的方法。
三、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评价体系的前提是必须使学生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实践性原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即在整个评价体系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学生始终要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活动中只是起组织作用。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对学生来讲,有很大的自由度,实践、评价、再实践的过程都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提高的过程。
3、激励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评价体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在争创星级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实践能力,一整套的评价体系是一种激励措施,激励机制。
4、发展性原则。探索学生学习星级评价体系,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孝敬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5、目标导向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预定的方向和目标发展。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星级评价,对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加以激励,引导评价对象向目标靠近,最终使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研究内容。
1、研究星级评价的评价标准。
2、研究实践星级评价的操作机制。
3、研究星级评价激励机制。
五、研究的对象 梅园路小学全体学生。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观察研究法
3、课题研究与实践推进相结合七、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和措施。
1、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针对性引导。
首先要了解学生平时是否有竞争意识,平时对哪种奖励方式比较感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前期教师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一些分组或个人的比赛,培养低段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让学生认识到积分代表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效果、的肯定,从而引导学生重视积分。
2、第二阶段:根据班级学生特点,研究星级评价的操作机制。
(1)完善“星级”评价的实施方案 思品安全方面——设立“文明之星”
学习方面——设立“勤学之星”
体育艺术方面——设立“才艺之星”
阅读方面——设立“阅读之星”
劳动卫生方面——设立“环保之星”
综合最高荣誉——设立“梅园之星”(2)评选条件:
文明之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举止文明,能够起模范带头作用。有集体荣誉感,有为集体或同学服务的意识和行为。对人有礼貌,讲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乐于助人,见到他人有困难能够主动帮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虚心听取老师和家长的教诲,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课间活动安全文明,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看到不文明行为主动上前制止。路队文明有序,做到快、静、齐。勤俭节约,随手关水龙头,自觉关灯,节约粮食。升旗仪式等大型集体活动听从指挥,文明有序。认真学习安全常识,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保障自身安全。
勤学之星——学习态度端正,勤学好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主动探究、善于合作。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正确率高,得到学科老师认可。能较好地掌握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学科竞赛活动,表现突出。
才艺之星——认真上好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掌握艺术技能。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做到站队整体、动作规范,锻炼刻苦,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至少培养一项艺术特长。大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校艺术节、运动会或区级以上提议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热心班级艺术、体育类活动,能在活动中出谋划策。
阅读之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读书范围广,课外知识丰富。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读书交流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和观点。必背古诗词、阅读量,达到相应年级要求。坚持写读书摘录或心得体会,学以致用。能将读书的喜悦与大家分享,能积极向同学们推荐好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环保之星——爱劳动,认真做好班级值日和大扫除。自觉维护班级、校园和 3 公共场合卫生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垃圾。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主动参加校园植绿护绿活动。用实际行动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好环保宣传工作,看见不良现象敢于及时制止。努力学好环保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3)评选办法
为鼓励学生重视平时各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行“星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学生应首先通过争取各项“荣誉卡”,根据各项“荣誉卡”取得数量换取相应的单项之星。
3、第三阶段:让“五星”转化为一种兴趣和习惯。
“积星”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的手段,而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去争的“积星”的名次,而是让学生在积星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释放学习的压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意见非常愉快的事。所以本阶段当学生各个习惯形成后就开始淡化“积星”感念,慢慢使孩子从“积星”走向自觉,形成习惯。
八、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可以发现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初期以“积分”为载体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错,现以个案来说明:
1、“星”的魔力
接手二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不久,便发现班上有一个特别懒惰的男孩——付伟,作业经常不做,难题根本不管,错题基本不改。和家长联系,他妈妈也承认孩子的问题,但由于工作关系,需经常出差,只要她不在成都,孩子就会想方设法的偷懒,孩子的这种坏毛病也让她非常头疼。怎么办呢?怎样才能使这个小小的男孩子能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用星吧,星的魔力大。为此,我在班上开展了小班环境下低年级学生学习“星级”评价实践与探索的小专题研究,目的在于用星激励和约束每个孩子每天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期末在全班做总评。该项研究实施了一段时间,付伟为了每天都能得星,都按时完成了作业。可是临近期末的一天,科代表在登记完了学生的作业后,向我汇报:“廖老师,付伟又开始偷懒了。”我立刻把付伟叫来,通过了解,知道他的妈妈又出差了,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问他今天的作业星怎么算,他迟疑 4 了很久才说:“扣一颗吧。”我又追问:“那作业怎么办呢?”他低下头说:“马上补。”
孩子需要得到赏识和鼓励,如何将小孩的这种需要化为鞭策他学习的动力,星级评价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星的魔力来自于老师制度合理的建构和老师承诺的落实,孩子追求星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2、积星,让孩子重拾信心
我任教的班上有个叫冯森浩的孩子,他的行动总是比其他孩子慢半拍,而且老师交代的事情回家也不能转告父母,甚至作业都记不住,每天家长都要电话联系老师才能完成,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同学们都喊他是“小蜗牛”,他自己也有自卑感,就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小了。后来和家长沟通以后了解到,这个孩子属于先天心智发育晚,3岁才会说话,所以对新事物接受慢,动作也慢。但是他有个优点,记忆力好,而且珠心算很厉害,已经会心算乘除法,而且速度很快,这比我班上的孩子超前了很多。这不正是他的闪光点吗?我决定在班上开展一次计算比赛,结果,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却在其他孩子预料之外,冯森浩只有了4分钟就完成了所有的题,这时其他孩子只完成了一半,孩子们向他投来了羡慕并怀疑的目光,第二天,但我宣布这次计算比赛的冠军是冯森浩时,全班同学都在为他鼓掌,他也慢慢抬起了了头,终于脸上有了神气的表情。我趁热打铁,让冯森浩给大家展示下他的计算本领,出了几道很难的题,他马上说出了答案,又准确声音又洪亮,这班每个孩子都对他刮目相看,响起了一阵阵掌声,同时积星2颗(特别优秀者2颗)。从此班上再也没有人叫他“小蜗牛”了,而冯森浩也找到了自信,现在上课声音最洪亮的就是他。其他孩子做完作业都愿意先拿给他检查一遍,现在看着他象老师一样给其他孩子说“你又粗心了!”。我真的觉得给孩子找回信心真的很重要,老师的鼓励和信任可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是“责任”。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被人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他们会成长得更快。
实施“积分”激励评价后,学生变化非常大:学习兴趣变浓了,学习数学自信心增强了,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再视作业为负担,主动完成提高题,数学课堂变得非常活跃。
九、问题与反思:
通过第一阶段的激发、引导学生很快对“积星”很感兴趣,一方面是学生对极力的方式感兴趣,一方面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学习的意义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普遍提高,甚至有些孩子狂热的积星,部分学生是被别人的狂热感染而被动的去学习别人,自己并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所以一段时间后,出现“积星”疲劳,所以今后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随时做一些调整,避免疲劳期:
(1)根据学生情况,对组员定期调整,使分组更合理;(2)调整加星星值,从原来按量加星变按质加星;(3)调整奖励方式,提高兴趣。
第五篇: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诸暨市 浣江小学 朱小平
2006学年,我校针对学生写字水平普遍下降,写字教学效率低下这一现状,提出了《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因为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文字这个载体,而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书法的历史。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实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其实,写字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
2、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但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现在的小孩子大都喜欢使用电脑输入法,至于用手书写,他们都嫌麻烦。字写得不好看的小学生已经占多数。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却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不仅中小学生,就连家长和老师大都也认为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现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升学率上,学生写字好坏对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导致目前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质量下降。
3、长期以来,由于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不明确,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小学写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写字课教师指导无计划。写字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偏重结果,忽视写字过程中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培养,忽视写字兴趣的培养;重视开展书法兴趣小组以培养尖子,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我校在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100人对他们写字现状进行测试,其结果发人深思: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存在严重问题,正确率仅为25%,写字水平令人担忧,合格率不到55%,优秀率更低。学生的写字基础技能普遍得不到提高,导致语文学科存在严重缺限,写字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乃至发挥。
针对中小学普遍不重视写字教育的状况,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写字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清清楚楚。所以,中小学校应该切实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绝不能把“写字”这门课完全荒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通过优化写字教学管理,优化写字教学过程,优化写字教学评价和提高教师写字教学水平,形成写字教学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大面积的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全员参与练字活动,提高师生认识,使师生练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贩课堂板书逐渐工整、规范,使练字能较快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学生的书写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坐姿和执笔姿势正确率达到底90%以上,近视率明显得到控制。
4、以论文、案例、实验研究报告等形式,积累写字教学的经验,逐步形成系统的方法,为更好地开展写字教学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要想学生学好字,必须自身先练好字。课题组将对教师练字作出具体要求。
2、加强写字教学环境的布置。一个良好的写字环境能激发学生字字的兴趣,诱发孩子创造的动机,提高孩子写字的水平。我校将在校内设立书法长廊,书法室,展示全校师生每周练字的情况。
3、把写字教学深入到课堂教学法领域。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学都离不开写字,因此,我们将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写字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更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
4、开展写字竞赛。为激发师生写字兴趣,形成勤于习字的风气和竞争局面,将开展中青年教师三字比赛、学生优秀作品展览。
5、加强写字教学经验总结。课题组教师每学期上报一份写字教学方面的经验总结;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向全校辐射,推广成功经验。
具体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
每周上交一张书法作品;
板书要求正确、规范、美观;
认真备好写字教案;认真批改学生写字作业。
每堂语文课要有写字指导。及时督促纠正学生写字姿势。
其它学科要提高对作业写字质量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
一年级: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年级:继续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三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铅笔字,开始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有一定速度。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6、9——2007、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调查学生写字状况,研究制约学生写字水平及兴趣的因素。
3、确立实验班,建立学生档案。
4、以小喇叭广播、作业展、写字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
5、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参观访问,努力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2007、2——2007、61、在理论指导下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修改方案。
2、课题组成员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写字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小学生写字训练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写字能力的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
3、课题组成员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写字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小学生写字训练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写字能力的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
4、开展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形成写字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第三阶段(2007、5~2007、8)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的成果
(一)思想观念方面
写字教学由于长时得不到重视,系统介绍写字教学理论的专著也很少,大家都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在写字教学思想观念上也存在很大误区。通过实践研究,大家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并逐步统一了认识。
问题一:只有书法老师才有能力进行写字教学吗?
很多教师不重视写字教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自己的字缺乏自信,认为写字教学是书法老师的事,自己则无能为力,有意无意地就忽略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在我国,书法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书法有着很高的欣赏标准。也许会有人听不懂钢琴曲,但谁都会评论字的好坏。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字缺乏自信也是很正常的了。再说以前曾经流行什么“扬长避短”,哪个老师还敢轻易露短呢?可毕竟不是所有的写字都是书法。书法是一种艺术,注重的是它的审美功能,而写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注重的是它的实用功能。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得给自己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总目标是正确、工整,有一定速度。大多数语文老师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写字教学有信心。有了信心,你才会大胆地,更加努力地去指导学生写字,而不是回避。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平时要勤练字,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外,增强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对写字充满热情,学生才会热爱写字。只有师生都觉得写字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写字教学才有希望。
问题二: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
写字教学应该确立一个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才是美的。学生可以时时以此作为对照,来修正自己的字,让自己的字越来越接近美。没有标准,教师很难评价,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导向。人人都说学生应该把字写好,但什么样的字才叫“好”?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总要求,就是正确,工整,有一定速度。当然,不同年级还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工整”进行细化。我称它为十六个字要诀。这十六个字是:“空间停匀,左右对称,富有变化,整体协调”。有老师可能会想,你这些理论,学生会懂吗?其实,即使在初学时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理论不太理解也没关系,你只要在讲解例字的时候反复地用这个标准去评析,学生会慢慢地理解,接受,并运用这个标准去分析评判自己的字,知道自己的字哪儿需要改进。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道理。给学生一个
标准,实际上是教学生学会欣赏,这对学生学习写字是大有益处的。
问题三:学习硬笔写字和毛笔写字的区别在哪里?
很多老师,包括市场上很多硬笔书法教材,受毛笔书法的影响,往往让学生模仿毛笔书法的运笔方法。我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用一支铅笔去表现轻重缓急,浓淡变化,这个动作太精细,太微妙了,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高难度动作。硬笔书法由于书写工具性能的限制,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变化等远远不及毛笔。所以,硬笔写字的基础训练,重点应该放在结体,即“结构法”上。至于线条,要尽量写得干净,平稳,挺拔,而不要忸怩作态,或一味模仿毛笔的线条。我认为硬笔书法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毛笔书法的美学特征。
(二)实践操作方面
问题一:怎样看待精讲多练?
精讲多练是写字教学亘古不变的原则。但很多老师更多的是只练不讲。这是非常错误的。首先,学生在没有指导下练字,不会精益求精,只会不断地重覆自己的错误,巩固自己的缺点;其次,大量的抄写,学生会因为疲劳和厌烦,字越写越差,甚至出现错误。有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字反而越来越潦草,就是这个原因。这一点,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方法上的指导。这就是所谓的“精讲”。
那么怎样看待“多练”呢?是不是练得越多越好呢?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得与时俱进。我认为写字教学要精讲精练。现在的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难道我们还能要求孩子像古时候王献之一样,练完十八缸水吗?再说,写字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书法家。如果我们能先给学生减负,再向学生要质量,也许写字教学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写字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指导要少讲解,多示范。指导写字不能忽视运笔的训练。要强调一笔一画地写。每一笔的运笔过程,教师要在讲清要领的基础上多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怎样起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如何提、按、顿、挫;什么叫逆锋,什么叫回锋;轻、重、缓、疾如何把握等。因为书写技法单靠讲,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上示范,可用较大的毛笔蘸清水在黑板上写。笔锋的有序运‘行、微妙变化对学生的启迪意义最大,学生也很感兴趣。对学生写不好的宇,老师一示范,学生往往就会写了。此法同样适用于铅笔字和钢笔宇的示范教学。
(2)练写要少而精。指导临写宜“少而精”,切忌滥临、抄帖。每次,陷写以20分钟为宜。写字时间长了,儿童容易疲劳,以至产生敷衍了事的现象。“少而精”的原则既可减轻儿童的负担,又能保证每次练习的效果。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书写技能,并不决定于练习的数量,关键在于每次练习的质量。只有正确的练习才有助于良好技能的形成。不正确的动作重复多次,反而会形成错误的习惯。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以后要改正就十分困难了。
(3)循序渐进原则。常言道:“字无百日功”。练字是持久战,写字不可能速成。说它能培养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原因就在这儿。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要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学生明确了规律,不等于形成了能力,还需要一个转化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长时间多空间的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训练活动。采取环环相扣、步步落实的教学措施,促其健康发展。
问题二:怎样体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写字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写字与学生的悟性,学生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写字主要靠的是自练自悟,而非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所以加强个别指导,因
材施教非常重要。具体做法是:
(一)课内处理好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的关系。光有集体指导,没有个别指导,教师的指导就会缺乏针对性;光有个别指导,没有集体指导,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写之前,对范字要进行详细地指导,甚至是逐笔范写,逐笔讲解。当你指导学生写好第一个字后,一定要全班巡视一遍,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典型的错误写法,就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出示,集体分析讲解。
另外,全班同学写字速度相差很大。同样的字,写得快的,可能半节课就写好了,写得慢的,可能一节课还写不完。写完的同学无事可干,纪律就难以管理。还没写好的同学也开始三心二意。对此,可以请那些提早写好的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去监督另一位没写完的小朋友,包括纠正他的写字姿势,检查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等。这样既促进了那些写得快的同学努力把字写好,又使那些写得慢的同学没有机会草草应付。
(二)课外做好培养书法特长生和辅导写字后进生的工作。一方面,当你发现在写字方面特别有灵性的,领悟特别快的学生,应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可以布置少量的书写作业,并鼓励他积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
另一方面,对写字特别差的学生你要分析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实验班上三位学生字写得特别差。后来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一名学生的字,主要是转折处没有写好。所有的转折处他都不停顿,一律写成圆角。难怪字都软弱无力。另一名学生,主要原因在于写字时看一笔,写一笔,有时甚至是眼睛看着黑板,手却在不停地写,难怪写出来的字头脚分家,张牙舞爪。还有一位学生,是因为握笔姿势不对,所以写出来的字笔画特别粗。对这些学生教师都对症下药,效果非常明显。
问题三:如何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
由于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写字教学在时间上得不到保障。随着年级的升高,写字教学渐渐被挤出了课堂,几乎成了课外作业的代名词。学生的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质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语文课堂要为写字教学留出一片空间。写字教学不仅仅是写字课的责任,更是每一堂语文课的责任。语文课要努力扭转目前只说不写的局面。写字教学要像春雨入土一般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比如识记生字时,带他们把难写的字认认真真写一遍;理解词语时,要求孩子们把近义词或反义词端端正正写在旁边;感悟课文时,先写后说,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还要大家共享,摘录在书上。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积累了词句,还训练了书写。真可谓一举多得。如此这般,课堂才会在动静交替中体现出和谐的节奏美,一会儿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不再是小手林立,声音此起彼伏的虚假繁荣。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的正确率由原来的25%上升到期93%,写字的合格率上升到来96%,优秀率达到54%,同时学生通过练字,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审美素养得到了提高,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有2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有的在《书法教育》上发表,其中赵文晴同学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教师的书写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踊跃参加各类书法比赛,其中张芳,王秀虹,朱小平,马坚老师在钢笔字和粉笔字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书法作品还在校内进行展出,其中马坚老师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老师们还认真总结写字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其中朱小平的写字论文《让语文课堂飘满墨香》参加了绍兴市写字教学经验交流。过仲英老师和朱小平老师分别获得省优秀指导老师一、三等奖。
七、研究体会
虽然课题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写字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将研究成果推广运用,覆盖面更大一些,是本课题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庄义友,熊贤汉:《汉字与书法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王元建:《书法与书法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浙江书法网http:///
中国书法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