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 结题报告 (4000字)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
结题报告
五常市安家中心校
王春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五常市安家中心校 王春宇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显示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手工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的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已去摸索,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为此,我们选定这个课题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显示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题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实验要立足于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和目的的要求,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从科技高度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以确保活动课的实施。
活动课作为综合实践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性的课程。它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发展,转变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的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将对促进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并设置了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保障机制;探索并实践“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课题研究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课程结构模式;营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良好氛围。
五、课题的内容、方法及主要过程
㈠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综合实践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呢?探讨利用什么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能学到社会综合实践知识,又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
㈡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结合课题的需要运用调查法、实验法和个案法相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收集、掌握、分析已有的研究信息,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调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实际反馈,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实证材料和分析依据。
实验研究:在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假说,进而制定出课题研究的规划和课题实施的计划进行研究。
个案研究:通过采取追踪、追因和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是教师即使了解情况,即使收集对学生活动课有效设计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总结,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㈢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课题设计阶段:完成课题设计、论证。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问卷调查、分析探讨课题实施阶段,资料的编辑与整理,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的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
在综合实践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能学到社会综合实践知识,又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们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研究并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方式:(一)创设情景。
运用实物、录像、画面、录音、电脑软件、小品、语言描绘等多媒体直观手段把课文内容情景化。让学生透过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环保调查>>教学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和文章等,在课堂中通过他们自己搜集的样品了解环保,通过图片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环保热情,积极的做环保小志愿者。(二)体验情景。
在教师必要暗示和目标指导下,学生迅速进行情境体验情景,内心深受触动,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如上<<环保调查>>这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世界环境问题实地录像,再适时提出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体验情景: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工厂,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环境问题?它们是如何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周边的人们心情怎样?如果这些环境问题不处理的话会怎样?让学生从实际环境体验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活动表达体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体验经过整理组织,运用语言表达出来。我让学生在体验情景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比赛说出各种汽车的作用和好处,通过自我表达、共同交流,形成情感定向。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讨论、判断、选择。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表述的情况,然后提出问题(正反),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判断、选择,加深认识。如在以上学生表述体验,形成情感定向的基础上,我在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析、判断、选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行为实践,让综合实践课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突出所授教材重点的同时,组织学生训练,参与课内外践活动,使学生将本课知识同他们现有知识相联系,提高行为实践能力。如上汽车时,组织学生练习认识各种汽车:上完买东西的学问后,让学生跟随父母到商店或市场实地体验等
这类经常性、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的课内外活动,使综合实践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从具体事物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学习运用综合实践课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我认为在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宜的情况下,“哪儿需要哪儿去”,以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情境,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起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课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效果:
(一)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不仅能进行选题、制订课题方案、实施课题方案、整理数据、撰写论文等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也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校凝聚力增强。
为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学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培训,使教师们既认识了课程基本知识、认同了课程基本理念,也营造了这门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平时加强备课组活动,坚持每周一上午集体备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想与每一堂课的资料搜集、编写、制作课件等等都在备课组的热烈讨论中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肯定,组长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我们选拔一些教学能力强、热爱教育工作的学科教师,组成这门课程的骨干力量、指导教师的带头人,形成了较好的指导教师队伍,为教师全员参与课题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我校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已有多位高素质的专职综合实践教师,专业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二)学生学会了用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走进自然,有了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学校生活中难以遇到的各种困难,遭受到了种种挫折和失败,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及与同学的合作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要完成的任务,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多学科综合,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一批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而且网络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案例研究和教学论文,越来越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科研活动中频频获奖。
(四)拓宽了课程领域,学生有了自己喜爱的课程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把学校、社区、家庭和网络等作为课程资源组织进课程,给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将学生带进一个新的世界,新的领域,使学生耳目一新,学生爱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家长支持学校开设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交流与展示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果交流与展示使学生获得学习、锻炼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习资源共享。
我校采用的成果交流与展示方式包括:班级交流、学校展示和网络展示。按年段推选出其中的优秀成果,再从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参加校级汇报展示。优秀成果展示包括:、手工作品、活动图片、音像资料、手抄报、优秀的演示文稿、心得体会、开题报告、过程记录、结题报告(或小论文)等等,对其中特别突出的,在“特别推荐”栏目里展示。
六、困惑与反思
几年来,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与反思中,我们的困惑与问题也不少。
如何正确处理“扶”和“放”的问题?如何把握“扶”和“放”的度;活动的组织该如何更好的面向学生;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研究性学习活动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过程评价;如何更好地开发有研究性的活动资源;教师如何提高自己,才能让自己与研究性学习同步成长。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今后我们要肩负高度工作责任感,多了解学生个性,尊重事实,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就能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成长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但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它还涉及到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在课题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的显现出来。随着课题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所要做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一贯始终,因此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边摸索边总结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坚信: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这个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用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综合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执笔人 徐淑芳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校本、教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或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
1、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同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老师反映,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难教,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所以要让综合与实践课焕发生机,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
3、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农村小学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不高,而要实实在在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研究的意义
1、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将立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探索一般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有利于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研究提供现实的案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农村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为解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和途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所以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到生活中去,因而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潜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011版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教学。“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5、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一课题的研究一定会探索出一些适合教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研究过程中的访谈、教研等活动,也将和全校教师一起讨论,这也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必将为以后更好地实施打下基础。
二、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贝利,美国的慕儿等人的推动下,数学活动教学逐渐兴起,贝利坚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980年,美国以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以理事会名义公布了其《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七个观点的转变。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发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方面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
在国内,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各学段的课程内容标准中都有综合与实践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3年级)的要求是: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4~6年级)的要求是: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很重要。
3、“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教学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探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和学,对于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必要。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的方法的研究;
2、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的方法的研究;
3、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提高的研究;
4、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
5、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
6、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使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站进行查阅;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查阅。利用好各种图书及网络资源,阅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提高研究质量。
2、观察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本课题准备通过走进课堂,听各学段老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分析数学综合实践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感受学生的参与情绪、学习方式,观察他们教室的布置和教学的环境等等,从而分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3、访谈法。
结合研究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参与学校数学教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家、领导和老师,深入了解他们对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建议,听取他们对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意见。
4、行动研究法。
精心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以修正、完善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考和发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方案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方案。
5、集体讨论法。
主要通过一些课堂实例,集大家老师的智慧,探讨各个学段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情况,总结已有经验,选取课题,做好课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2、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7年2月)
制定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围绕课题选择方法开展研究,和课题组成员沟通、交换意见,交流研究进展,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认真执行。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
1、课题组成员认真回顾学习、研究、实践的全部情况,仔细整理研究资料,肯定成功,找出不足,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2、学校专题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总结,完成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专集,完善所有课题结题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教学案例
将研究组成员的各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案例整理成册。
(二)相关论文
1、关于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相关论文及经验反思;
2、结题报告。
八、课题初期研究的成果。1、2015年笔者任教六年级数学,曾多次开展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试着让学生动手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圆》这一单元的"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感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并且当场指导学生写出了数学日记,徐哲同学的题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日记荣获了县数学日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再比如教学“数学好玩”中的“反弹高度”,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索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写下数学日记,戴天乐同学写的题为《球的反弹高度》也荣获了县数学日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2、本人撰写的题目为《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论文,荣获开化县2015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一等奖。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准确地把握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要突出“综合”,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方法的综合。二要突出“过程”,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设置,体现了数学学科教育的进步,它对于数学学科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构建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与策略。1.小课题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课题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发现问题,拟定方案→实际测量,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发展能力”的基本流程进行开发与设计,调控与指导,引导和补充,调整与再设计。2.小操作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在小操作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问题,猜想尝试→探索规律,操作验证→汇报交流,回顾反思→应用规律,发散拓展”的基本流程进行操作,并能做到:操作前猜想,操作中思考,操作后反思。3.小调查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调查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方向,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图表→整合数据,综合分析→形成报告,提升能力”的模式进行操作,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参与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评价等等。4.小游戏竞赛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游戏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引入游戏,激发热情→玩中体验,明确规则→实际活动,综合运用→师生评价,交流感悟”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5.小设计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设计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问题,调查情况→讨论交流,制定方案→设计活动,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6.小测量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
在小测量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目的,调查情况→讨论交流,分工合作→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测量活动。
(三)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将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学校数学组教师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在校外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等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能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插上“数学”的翅膀飞入到了实际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一年中,笔者和学生共同研究了“小小设计师”、“滴水实验”、“密铺”、“反弹高度”、“绘制校园平面图”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
(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项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素养的群体优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题组成员坚持以求实精神抓好教育科研,用务实作风开展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淑芳老师撰写的题目为《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论文,荣获开化县2015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一等奖;徐淑芳老师指导两名同学的数学日记获县一等奖;指导两名同学的数学想象画获县二等奖;赖金凤老师指导的数学报获县三等奖。
教师们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了现代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了新的教学理论。
十、问题与思考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教师们探索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课题的研究也存在问题与困惑。
1.如何使课题研究深入化、校本化、特色化,我们思考着;
2.如何在农村小学建立规范的科研运作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我们深感困惑。
3.教师研究的理论存在局限性,缺乏专家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的说服性不够强。
总体而言,课题研究的前途是光明的,结题不等于研究结束,课改任重而道远,科研之路很长很长,课题组成员将进行后期研究,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果,使课题研究真正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2]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3]王丽娟.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J】.小学教学参考.2016.11 [4]
附件1.数学日记三则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晴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数学课上,老师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我一听傻眼了。我只知道车轮应该是圆的,可从来没想过“为什么它必须是圆的?”这个问题。老师看我们被难倒了,便说:“要想知道原因并不难,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
玩游戏,谁不喜欢?我们先做准备工作:第一步,在硬质纸板上分别剪出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用来代替车轮。第二步,找出各个图形的中心点A,做上记号。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游戏!我们一边将做好的 “车轮”沿着直尺的边沿滚动,一边描出各个“车轮”滚动后中心点A留下的痕迹。
谜底揭晓了!圆形纸板滚动后,圆心A留下的痕迹是那么直,就像一条直线;正方形滚动后,中心点A留下的痕迹不大不小,就像一条前进的小蛇;而椭圆滚动后,中心点的痕迹就像一座山坡,一上一下。我不满足于这三个“车轮”的痕迹,又试着用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结果它们的中心点留下的痕迹波动更大,大得让人吃惊。
哈哈,我终于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了。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的话,就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车轮滚动时,车子才能平稳前进。想想看,如果车轮不是圆的,那车行驶时该多颠簸呀,车上的人还不难受死?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并不那么神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1)班
徐
哲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电话
***
2014年11月18 星期二 晴
球的反弹高度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一节不同寻常的数学课。
在这节数学课中,我们研究的是篮球与乒乓球的反弹高度,这可不是平平常常的数学理论课,而是一节别有情趣的数学实验课。
课的开始,老师让我们猜一猜:篮球和乒乓球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下,谁的反弹高度相对较高呢?我想,篮球又大又重,肯定是篮球;可是很多同学说乒乓球又小又轻,跳得才高呢!到底谁是正确答案?就让实验来回答吧。
小组实验开始了,我们组被安排在走廊上做实验。第一步就是小组分工。身为落球员的小杰迫不及待地捧起篮球向走廊走去;眼神犀利的小悦则是一位观察员;心细的小晴自然就是测量员了;而我则是一个记录员,拿出自己设计好的实验表格跟着大家去了。接着我们就步入正轨,开始了精彩的实验。小晴在墙上量好了一米高处后,便做上记号,接着小杰拿起篮球往标记上靠,然后将手一松,篮球便自由落下,这时只见小悦眼睛盯着篮球,目光一刻也不松弛,马上指出篮球反弹的高处,小晴拿出软尺,仔细的测量,结果是42厘米。就这样一次测量结束了。
第二次测量又开始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其他各个小组都已测量好数据,相继离开了。而我们这组,篮球的反弹高度还没有测量好指定的次数。于是,我们加快了实验速度。为了增加测量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木质的直尺来测量数据。但是,大家有些心慌,只见小晴不断地报出测量数据,很快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也测完了。接着老师让每个小组汇报两种球的反弹高度。在教室里完成实验的班长小组,他们十次平均数是: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的篮球的反弹高度约是51厘米,乒乓球大约是60厘米。其他各组也差不多,然而我们这组篮球和乒乓球的反弹高度几乎一样,都是42厘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让我们小组自查原因。我们四人回顾了实验过程,分析了实验步骤,还分析了外部条件,得出了如下原因:
1、风的阻力;
2、篮球的气不够足;
3、观察到的数据误差大;
4、实验时不够细心。
虽然我们这次实验失败了,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数学实验和科学实验一样讲究观察的仔细,数据的精确和实验步骤的清晰。真希望还有下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课。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1)班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电话
***
戴天乐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阴
绘制校园平面图
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已经生活了六年,眼看就要毕业了。今天,我要亲手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给母校留作永久的纪念。
学校虽说面积不大,但结构却十分复杂,要绘制成平面图可不简单啊。
首先是测量数据。校园里光光建筑物就有四幢,还有球场、跑道、操场、花坛等等,测量数据也不简单啊。我们组派出了戴莹、江诗盈、徐哲、徐刘航四人来测量数据。我们带上米尺、本子和笔,首先进行分工,戴莹和徐哲负责测量,江诗盈负责汇报测量结果,徐刘航负责记录数据。然后进行实地测量。看似简单的测量,问题可多了。测量教学楼时卷尺不够长,只好分段测量,小的花坛数据又很小,斜坡又陡又弯,真不好量。我们费了一节课的时间,总算测量好了。接着要整理数据。回到教室后,我们把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统一用米做单位,取整数。看着这么多的数据,我头都大了,如何着手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马上就呈现出来 ——比例尺该如何确定?于是,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各种比例尺,都不合适,要么太大,要么太小。我陷入了困境,头脑里一点方案都没有。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走过来指点了我一下,我恍然大悟。我先把数据进行了分类,接着量出绘画图纸的长宽,与实际测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了最准确的比例尺——1︰500,这样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大步。很快,校园平面图在我们笔下渐渐成形了。
我们终于画好了平面图,虽然大家画出来的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原来学校平面图是这样的形状。但愿这是我们留给母校的写真“照片”,也愿母校越来越漂亮!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年级
戴天乐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第三篇: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沉默是金 | 2008-12-2 15:20:00
“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宁夏吴忠市古城金星小学
刘卫红
罗立芳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道德传统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爱国、爱家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小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信息,了解许多社会现象,接受了一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他们对新奇,趣味的事物着迷。然而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包括社区、家乡不愿或缺乏了解,因而感情淡薄,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特别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因时而教,因人而教,激发学生爱祖国先爱家乡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农村学生生活范围不广,眼界不开阔,社会面狭窄,对家乡的风土乡俗、人文地理了解甚少,为此我们开展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指导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进一不了解家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二、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外因与主体关系的理论。通过教育,将其内化为“爱家乡、为家乡作贡献”的情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服务家乡。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中小学德育纲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为成年人发展纲要》中爱祖国的要求。
4、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有关理论以及自身特点、认知发展的规律。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⑴、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原则;
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⑶、基础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交通工具的变化等,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4、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五、研究内容
1、高年级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2、综合实践课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3、在综合实践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正确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5、如何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六、研究方法、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分类走访调查法、行为指导法,教育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爱家乡前测与后测问卷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对比,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05.9—2006.3
工作内容:
1、理论知识的储备。
2、依据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3、参加培训,写好培训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2006.4—2007.7
研究阶段:学习理论,明确个人职责,课题研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
1、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2、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3、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4、调查交通工具的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在活动中及时与家长联系配合学生调查、搜集了解相关内容,并把成绩与作品纳入成长记录册。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激励作用,做到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学校评,使活动开展更有实效性。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07.8—2007.12
①、完成资料的整理、归类。
②、完成结题报告。
③、结题
七、研究结果与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以小学生爱家乡美德教育研究为主题,培养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新世纪崇高的道德素养的一代新人,在我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研究结果
1、挖掘资源优势,注重学科渗透,在体验中升华爱家乡美德。
在爱家乡体验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而爱家乡体验活动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
通过开展“家乡巨变”展示课,在学生心中树家乡的良好丰碑。本堂课是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后辅助的一堂展示课,能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多方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家乡美景和美食作为探究内容,学生自始至终有一种亲切感。并注意现场资源的利用,把听课的老师当成游客,现场互动,师生、生生融为一体,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听说读写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等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2、爱家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立自理性
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乡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乡的一切事情,学会作家乡的主人,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
3、爱家乡实践活动,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4、爱家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公德
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学生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家乡,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5、学生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6、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亲身经历了研究,在专业成长中有所收获,教学中自觉有效地进行客观地、有效、积极地指导、评价,并创建评价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将评价扩展到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研究成果
1、撰写的论文《家乡巨变》、《基于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学生综合实践能
力的培养》及《温馨的母爱》教学设计获学校论文优秀奖。
2、《温馨的母爱》资源包送吴忠市推荐评选。
3、指导的学生《爱家乡》作文分别获慧光杯一、二等奖.
4、远程教育论文获学校优秀奖。
5、消防知识竞赛或二等奖
八、研究体会与讨论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的研究是使我体悟到:社会、学校、家庭、教师的重视,都是实验成功的有利保证,尽管研究告一段落,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相信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上好综合实践课,为促进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而努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范围之内。”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浅谈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研究背景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正因为这样,他们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来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有限的时间都被各种学习和课外作业占满了,他们不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很多孩子滋生了厌学情绪,早恋,上网,逃学,成了普遍现象。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缺失,导致了学生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肤浅,“人性”的欠缺。学生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较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课本,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我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现状,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等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2、研究意义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适应现在教育形式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老师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时代的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须具有生活性、趣味
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贴近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目前我校中学生“厌学、逃学、上网”等现象已有明显改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我校大胆地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现有的可供利用的资源,编创了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我们借鉴周边兄弟学校的成功的经验,再根据我校的现状,通过专家论证、外出考察、策划研究、再结合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确定了我校各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课程安排。“自主、实践、创新”的活动课程,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更清楚地认识与完善自我,培养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改善,我们力求通过潜心的研究、充分利用挖掘周边的资源,开发出有益于农村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研究步骤和过程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 一 年左右,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 2013.10---2013.11 主要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理论学习,健全课题组组织机构,规
划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活动步骤:(1)进行课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2)成立实验领导小组、指导小组。(3)确定子课题,完成申报方案,完成开题准备工作。(4)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
2、课题研究阶段: 2013.11 —-2014.6
主要工作: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调整,及时反思,进行阶段总结,撰写中期报告。
活动步骤:
(1)2013.11 —2013.12 ①就如何提出问题的策略、如何确立选题方向、如何确定主题,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怎样指导进行培训。② 组织课题组交流。
(2)2013.12 — 2014.5 ①教师指导参与实验的学生确立合作对象,成立合作小组。②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搜索、确立主题、设计课题方案、记录与自我监控的策略方式进行指导。③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运用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和生成性原则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2014.5 — 2014.6 ①总结课题研究的实验经验,完成阶段性成果 ——《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期情况汇报》。②根据研究情况调整计划深入研究,扩大课题研究范围。③完善教师的指导策略和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④讨论交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3、课题总结段: 2014.6-2014.9
主要工作: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编写课题成果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活动步骤:(1)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结集工作。(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充分准备。
(二)研究过程
A、立足现状,挖掘资源,因地制宜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这个课程的开设,是创办农村中学特色学校的一个体现。我们学校依托周围的人文、地理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绿色教育”的理念,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农村中学的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1、领导大力支持,组织分工明确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领导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解决了活动的后顾之忧。为了确保扎扎实实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配备了1位业务精英担任专职教师,此外还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包括1位专职教师和4位班主任、1位微机教师、1位音乐教师、2位体育教师、1位美术教师),每周四下午定期开展校本研究、业务学习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我们虚心听取学校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做到全员参与。我们学校还根据学生以及活动的需要,聘请了专家、部分学生家长、民间艺术家、一些成功人士等做为校外辅导员,充实了指导老师的队伍。
2、打破禁锢,走出课堂
我们学校认真落实了《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菏泽市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地方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挖掘我们这儿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郭村镇大李海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方案》,该方案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
3、积极发动,全员参与
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帮助部分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组织教师学习一些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与理论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学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演讲、举办才艺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带领学生走访了部分民间艺人,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高人在民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附近的奶牛场,更增添了学生对乡土乡情的热爱,我们还动员学生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收集农业、工业、民俗等知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基本上做到了全员参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想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B、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我们大李海中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享受阳光自然、感受乡土民情、锻炼意志体魄、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领导重视课题带动。自从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得到了我县教育局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相关领导的指引和关怀启发,引导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学校成立了专家顾问团,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负责召集课题组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我们是农村中学,我们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如:由于我们地理位置特殊,我们这儿的土质粘性较大,质地较硬,为我们的泥塑课提供了足够的天然原料;我们北邻的奶牛场,牛奶远销济宁,我们东邻的蘑菇种殖基地真正体现了劳动的神奇……更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闻名全国的草根名星——朱之文、剪纸艺人张金秀、县级劳动模范养殖专业户——王东升……我们只要因地制宜,就可以把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带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
三、课题成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是十分丰硕的。
(一)学生方面
一年来,通过整合周围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原来存在的上网、早恋、逃学等现象得到了根治,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
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课堂从教室挪到了室外,学生不再是原来的“井底之蛙”,由原来的“知其然”到现在的“知其所以然”。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一年来,我们参观奶牛场,调查河水的污染现状,走访家乡的剪纸艺人……我们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样本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二)家长方面
由开我们是农村中学,我们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孩子。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年龄偏大,课程开设之初,家长们对这一课程的开发多有不满和顾虑,他们担心孩子不务正业,学习成绩会下降。自从课题实施以来,他们看到了综合实践课程对孩子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由原来的不理解变成了理解,尤其是家长会后参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展室时,他们赞不绝口,甚至有的家长志愿加入我们的团队,成了学生的寻访对象。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倍感欣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三)教师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和活动中,打破原有的禁锢,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填鸭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中,走进了每一个老师的教学。
四、研究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课程。我们认为,只要以开放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展现其独特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2、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要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渠道。
3、综合实践活动仅在校园开展毕竟有限,但若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安全则是一个重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鼓励合作。如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课题研究会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实践不会停止,思考也不会停止。新的实践,新的思考,一定能带给我们新的发现,我们期待着。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类的课程。而这类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名称各不相同,如,法国叫“综合学习”,日本叫“综合学习时间”……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大致包括三类: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等。我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开设的必修课,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不在以知识的逻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它不在以告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教师来说,的确有点难,难在它的内容的不确定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较长学习时间的周期性,以及活动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苛求性。
我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直注重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探究实践新课程。承担了区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把综合实践这一新领域作为我校科研重点课题。探索如何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何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操作问题,突破制约基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1、以课题研究引领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更贴近学生、更有实效,学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课题的方式带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在课题研究的框架下,开展小学研究性学习开发研究、小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发研究、小学公益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研究等系列研究。
2、地方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突出社会适应教育,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襄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体艺活动,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环境教育,增强学生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综合阅读,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等等。
3、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其二,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其三,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其四,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其五,整合国家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研究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框架,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1)、课程开发层次主题:
A、1-2年级本着照顾学龄特征和实践基本能力的指导思想,选择学生必备的能力需求、生活需求素材,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如:安全、交通、卫生常识、购物、选择、鉴别的基本知识;一般性自我服务的劳动技能等。
B、3-4年级在1-2年级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提升扩展,适当增设市场文化、乡土风情、地域特产等内容。
C、5-6年级以市场文化、乡土风情、生活实践、科学创造、信息采集处理、劳动技能等生成为主题,着力开发研究。
(2)、课程开发构架模式:
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实用”的开发原则,本教材基本构架为:
A、课题 B、活动准备 C、活动过程 D、活动小结 E、活动建议
(3)课程构架层级内容及形式:
A、课题:本教学课的主题内容的砺炼,要体现活动的内容,且文字简洁、通俗。
B、活动准备:其一,“引言”或“引子”,形式可多样,谈话、游戏、歌舞、观察、对白、导播等,主要任务是打开局面,揭示主题,引入活动;其二,材料、工具、器械、音像等教与学的必备器材;其三,课前预设,信息采集、调查走访、搜集整理等。
C、活动过程:教学内容实施的中心环节,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活动过程可根据活动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活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操作实践课:操作体验——总结交流——思考实践。科学实验课:观察发现——探索实践——回顾体验——演绎推理。
信息采集课:访问座谈——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网上查寻——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D、活动小结:活动小结不能停留在对问题的结论、定义上,更不能对结论的定性评价上,应放在对活动过程方法的指导与学生探索实验的发展前景的启发性评价与创新实践的延展性提示指导上。
E、活动建议: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落实教材的方法上;二是对落实教材的时间分配上;三是对落实教材的目标上;四是学生对活动的意见收集上。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并总结出“三级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
2、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3、“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4、围绕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原则,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体现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资源,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学校认识到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的极大张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一个体现,学校依托周围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追求,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任副组长,全体中层为成员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研究协调工作关系,监督指导工作。
学校为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以教导副主任为组长,教研组长等13位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任课题实验老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并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研讨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促使活动常规化。鼓励所有老师都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聘请专家、家长、校外成功人士等为校外辅导员,充实指导老师队伍。
2、整合课程,走出课堂
学校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实验方案》,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还规划了1—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从3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其所占课时比例为九年总课时的6%—8%,(每周3课时)与外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例大致相当。我校打破书本、课堂的禁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有爱心和自理能力,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从1年级就开始把科学、思品与生活(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课,每周开设4-6课时的地方与校本活动课;3-6年级选用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地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地方资源,形成校本课程。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社会这个大学校,让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合一”。
3、广泛发动,全员参与
为落实好“三级课程”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广泛的动员,专门召开了“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动员大会,从而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了开展“三级课程”活动课的意义。学校利用集体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机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解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的教育思想,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理论基础。采取了文化熏陶、教研推动、同伴互助、反思评价等各形式进行理论武装、观念更新;并且把每次的教研成果、学习心得、教学随笔等以“科研动态”、刊板、博客等形式资源共享。
为让广大学生了解、关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演讲、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的“心”动起来;动员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周围的社区,感受大自然;动员孩子们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搜集有关家乡地理、农业、工业、旅游业、民俗、自然等知识。
(二)、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我校“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情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构建“以小学生品德素养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社区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本模式,形成“立足社区、自主参与、快乐实践”的特色实践活动系列,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编撰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
1、专家引领,课题带动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的指引、关怀、专家的启发、引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区教研室王志强主任,综合科孟春恩科长等领导,多次到学校亲临指导,进行调研考察、专题论证、统筹规划。通过专家的引领、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课程开发与研究有了明确目标与规划。
2、依托资源,开发课程
我校所处地域资源丰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黄集镇是全省重点口子镇之一,地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207国道、魏樊高速、焦枝铁路贯穿,襄北监狱、军事经济学院、航空救生实验基地等大型单位在我镇驻住,五干渠、六干渠流经全镇,黄集的集贸市场繁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
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们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以品德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系列校本课程,如《我是文明小天使》系列课程;其二,以语文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如《走进三国文化》系列课程,《我可爱的家乡》系列课程;其三,以音美老师为主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如《民族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其四,以数学老师为主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如《走进解放军叔叔》系列课程,《我是生活小能手》系列课程;其五,整合选用好国家与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选用国家综合实践教材,整合地方标本教材,如《襄阳好风日》、《千古雄风话襄阳》等,利用身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编撰了我校第一部高、中、低三个学段上下学期共6本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我校每学期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我校系列课程开发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在组织学生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如果有实地采访,教师要提前向家长发出活动通知,可根据情况组织部分学生在教师或家长地带领下有目的地实地采访,要重在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体验研究过程的快乐。每开发一个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将被选入校本教材,并记10课时的工作量。
课题组成员分成高中低三个小组,负责对本学段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选材、研究过程进行指导,并示范研究全过程,上好主题生成课、中期汇报课、展示汇报课等课型,供该学段教师进行参考学习。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将根据《课题实验人员课时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工作量。
四、活动实施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原则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根据预定目标而急切讲解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延伸,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三)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实施活动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和学生逻辑思维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指导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活动的结果。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始终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尝试”、“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题实施的成果:
根据新课程《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特点以及内容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注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活动流程的研究,已初显成效。
(一)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研究
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施中,初步将活动所涉及的类型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主题研究(课题探究)。主题研究主要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活动主题进行探究交流,将主题分解为几个子课题,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子课题进行分组实践探究,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
2、社会实践学习。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参与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社会服务活动。学校规定了高年级学生一系列的学校服务和社区服务活动,并纳入校本课程规划,在节假日中具体实施。(2)社会考察活动。它具有社会调查功能,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对社区或某地方历史演变、环境保护问题、等现状及政策的调查研究等。(3)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组织学生群体活动;二是学生个体活动。如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为四川地震灾民募捐活动、学生个人随时到养老院进行敬老活动等。
3、生活学习。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学生主要体现在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如小学低年级主要体现在缝纫(钉纽扣等)、简单手工制作等活动;小学中高年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程的初步研究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活动的实施流程。
1、确定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这个总目标则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该根据每次活动课型特点,结合参与活动主体的班级、小组分别制定目标。(1)设计班级活动目标。指导教师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先确定活动主题,继而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由全班学生自主提出大家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班级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制定出本次班级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2)设计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活动是在班级活动的大主题和总目标的框架下,先确定子课题,再确定小组活动目标。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事先设计的课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逬发,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因此,必要时指导教师可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随机设计活动的阶段目标。
2、确定活动的实施步骤。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结合我校的研究尝试,初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为一下几个步骤进行实施。(1)确定活动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关键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活动主体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主题的确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论证形成主题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是确定活动主题的第一步,应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休闲以及周边环境等领域,如“白色污染”、“学校---我们美丽的家”等;教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发现问题、提供问题选择范围供学生选择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即问题发现后,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问题,梳理归类问题,而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将问题归纳提升,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不是任何选择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题,由问题到主题须进行论证其开展的意义和可行性,生成活动子课题,这活动方案的设计作好准备。(2)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活动目标,有利于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活动方案的制定一般要经过准备和策划两个阶段。准备,即活动主题确定后,参与活动的成员要围绕主题开展前期的准备活动,主要是大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为制定活动方案提供依据。策划,即小组成员在收集大量的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后,要进行活动情况汇报交流和活动计划的策划,最后形成活动方案。(3)组织实施活动。活动实施应遵循学生自主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4)活动总结交流。首先,各活动小组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各类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的或口头的汇报材料;接着教师在指导学生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及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既是对活动前段工作的总结,也是学生才能自我展示,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好时机,还可以通过交流而思维碰撞、智慧火花逬发,孕育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成果展示的形式因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不同而多样化,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读书报告、活动日记、心得体会、模型、艺术作品、多媒体、网页等;也可以是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某种能力、协作精神等活动所得。展示方式可以是展览、讨论会、墙报、黑板报、编辑小报、制作网页、表演等。其次,指导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适时评价、鉴赏。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二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却是十分丰硕的:
学生层面:
1、通过充分挖掘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摆脱了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读到“有字书”,还能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津津有味地品读这本“无字大书”。
3、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课程开发只是载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年来,我们整合周边丰富的资源,“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明确指引下,共同教研研讨,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家长层面:
在课题实施以前,大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存有怀疑态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学无术的东西,不但不支持学生参加活动,还向老师们提出反对意见,对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十分不配合,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家长们看到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对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也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理解、支持甚至参与我们的活动,有的家长甚至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层面: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慢慢从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摆脱出来,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飞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那只能是只纸上谈兵,三尺讲台虽然是传播知识的舞台,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阵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更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开发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在眉睫,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整合周边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等有利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成了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心声。通过独具我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老师们的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杰老师执教的《信息与生活》一课在襄樊市第二届综合实践研讨会上荣获优质课二等奖,在第七届综合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有11位实验教师的综合实践论文或案例获奖。在第八届综全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提交的两节综合实践录像课获国家二等奖。
学校层面:
经过二年的实验与研究,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贯彻“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依托学校周边资源将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了“小学校办大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走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对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理念,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今年4月份,我校成功地举办了襄阳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讨会,交流了我校的成功经验并提供了两节示范课。在今年9月广州番禺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八次年会上,我校又被授予“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