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4:2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果树栽培技术”课题结题报告

加格达奇第三中学“果树栽培”课题组

内容摘要:“果树栽培”是由生物学科教师牵头和数学、地理、语文等学科合作开展的课题活动,基于加区三中大多数为两乡学生经常接触果树这个优势,经过三年各位老师的努力参与和学生的配合,课题基本任务已完成,在活动中我们重视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教师起指导作用,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稠李 挂果期 本土资源 观察日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校课题“果树栽培的课题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回顾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忙碌中感觉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播种,收获颇丰。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各成员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下,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已经完成。现在向领导汇报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果树栽培技术的实践活动》课题,是2007年4月,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批准的大兴安岭地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开发》课题(编号:ZH0721Z)的子课题。它开展的背景是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初中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使无条件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这已经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技工荒”一词经常在媒体上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失衡。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学扩招后,普通高中招生火暴。报读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初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少,职业技术一度受到冷落。其原因是国家人才评价和待遇政策偏重普通大学文凭,多数学生同挤“独木桥”。仅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初中毕业生能升入上级学习的学生只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70%,30%的学生没有深造的机会,而他们学不到一技之长,只能成为“半成品”。要改变我国重理论而轻技术的教育,首先,要改变国家的人才评价和人才待遇政策。再者必须对我国现有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改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到一技之长。改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实践技能成绩应该占到总成绩的一半以上。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基于加区三中所处的地理位置、现有的植物资源和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创出我校特色。

二、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实施与实验研究》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课题。

3.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初中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使无条件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这已经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方案与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的组织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由司炳江、柴国斌(我校领导班子的调整,柴国斌同志2008年8月任我校校长,他对课题的申请及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并参与其中,因此将主要参加人进行调整,加入柴国斌同志)为组长,李金凤、侯育新(侯育新同志是我校主管后勤校长在课题的物质供应和校内活动场所的提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陈岩岩为副组长指导整个课题工作。

(2)课题研究小组由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生物教师张春艳(在课题开展初期因为张春艳老师身患疾病,所以主持工作由生物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胡世松承担)为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由语文教师陆彩虹、秦淑霞(班主任),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综合实践需要各学科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入了富有教学经验的地理教师李英文,数学教师钟春林、生物教师王凤河、历史教师马丽英。

2、课题的内容和目标

(1)以学生为主导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对校内果树进行观察和测量、记录学习掌握果树在生长期各阶段的具体时间和形态结构以及果树的生长习性等基本知识为以后学习大兴安岭果树栽培技术,实现果树的速生、丰产和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和资料搜集能力。

(2)学习果树的栽培的同时,认识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爱护绿色产生环保的意识,从而爱家乡爱大兴安岭。

(3)培养学生有掌握一门职业技术的意识,为将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林区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1、2007年3月——6月为课题开发研究准备阶段

(1)宣传发动,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发资料,掌握研发动态,结合实际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2)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任务。2、2007年7月——2008年9月为课题开发研究实验阶段

第一步.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第二步.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第三步.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研究上有实质性的突破。

第四步.继续开展研究,整理和积累出活动资料(包括教师案例、设计、总结、反思体会;学生的观察记录材料如:观察日记、调查报告,学生的作品如:标本、贴图、简报、文学作品等),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3、2008年9月——2009年12月为结题验收阶段(1)进行课题研究结题。(2)编辑整理相关论文资料。(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报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初中生物学与教的研究,在实施中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方面在“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又检查、验证理论,完善和发展理论。

(三)激励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应贯彻激励性原则。一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要注重贯彻激励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只有指导他们在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后才可能进行具体的研究。

(五)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针对学习过程的个案进行研究性学习,因问题而异,因生而异,切忌一刀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理论、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对比法。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

(一)实验对比法:通过探究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实证和强化已获得的知识,并根据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自主观察学习法:在信息资源环境下,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实践的能力。

(三)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生物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把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编辑成册,并撰写好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以综合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起始准备阶段采用积极启动,示范推进的研究模式

1、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理念定位

作好了课题实施的前期申报以及各项准备活动,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课题组负责整个过程的指导、检查和帮助协调工作,制定课题的规划和步骤。结合我校学生人格品质发展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几个方面对我校综合实践开展的背景进行了可行性诊断分析,将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理念定位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建立师生的合作关系、完善学生教师人格、拓展学生自主空间、形成班级文化特色。

2、明确了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及形成的三种能力,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三种意识确定为:主体意识——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质疑能力与探究精神。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着力要形成的三种能力定位为: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省、自律、自理的习惯;服务社会能力——懂得关注社会和乐意助人;解决问题能力——学会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做好了教师全员参与的前期动员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加深对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了解,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协调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结合个案例分析,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3、做好了主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及学生的组织宣传工作 我们做好了主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整体活动方案设计的体例(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合理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等具体要求)。同时作好了学生的组织宣传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活动的意义、内容、形式(项目研究、种养、信息处理、各种制作、各种调查、科学实验、小报制作、模拟游戏、创意设计等),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确立了分段实施,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研修与实践并重的研究策略。分年段确立了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示范点,确立了本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活动,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筛选提炼调查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调查分工,初步尝试制定调查问卷表,教给学生一些调查技巧,初步感受综合实践活动给予他们的自主探究空间和与众不同的成功体验。

(二)探索发展阶段遵循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研究模式

1、进行了综合实践方案征集筛选工作,完善课题资料库的建立

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本资源包的基础上,我们还遵循由下至上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实际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现实问题等,所调查研究的课题由学生中产生,教师指导提炼,指导小组结合我校综合实践开展的实际,评议筛选,最后确定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的课题。通过这样的途径,进一步完善我校课题资料库的建立,使之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信息资料的源头活水,也成为我校常规开展的课题与统筹规划课题的重要依据。

2、从基础开始,整合各学科知识

刚接过课题伊始,我们小组认真学习研究方案,并制定各阶段的研究计划,自从确立了“果树栽培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以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如:翻阅各种有关的理论著作,上网查阅有关的材料等,经过大量的收集、积累、学习,学习有关的理论,讨论、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方向以及各阶段的研究任务等等。经过学习,修改课题方案,更新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课堂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项课题的研究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作为生物教师的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普及有关植物的科属、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又理论作为基础,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大兴安岭植物的材料、图片为后来的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果树管理技术性强为了让学生易懂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我在果树的生长期组织学生开展了《果树观察与测量》、《果树种类的辨别与标识牌的悬挂》、《果树的秋后管理》、《李子树的剪枝与嫁接》等多次综合活动,还在果树生长期的关键阶段如:发芽期、开花期、挂果期让学生每周至少三次跟踪观察这样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等材料,这样带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综合实践课题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研究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仅靠几个专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综合实践专职教师或骨干教师为龙头,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各施所长充分参与到此项活动中。一方面运用教师群体的智慧,必将鼓舞学生的士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调查活动更富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了解,学会合作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因而,开始尝试的群体合作参与指导型的调查。果树栽培课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的综合利用,比如:在果树观察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观察日记的积累,我们课题组的路彩虹、秦淑霞两位语文老师承担了这项任务,从学生的字、词、句一点一滴抓起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进行果树测量的活动中,由于叶、枝干不规则这给动手能力还不强的同学们增加了又一道难题,多亏了数学老师钟春林老师的帮忙才把问题得以解决。果树的产果量和气候、降水量、土壤性质关系密切,这些问题的解决由地理教师李英文统统负责。生物教师王凤河具有丰富的果树栽培、管理知识,平时我校果树园的日常管理工作都由他承担,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果树的管理知识并把这些传授给学生们为学生日后能掌握这门技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历史教师马丽英不顾家庭负担重的因素查阅有关果树的历史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说一个课题的开展需要各学科的整合。

3、整合资源,关注学生发展,设计目标

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与装点门面的,课题研究必须来源于学生并服务于学生。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课题研究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我通过调查分析,把学校的果树园作为活动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果树的生长期开展观察活动,以积累学生的果树知识;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家住农村在小学很少接触电脑,这给他们搜集资料带来了难题,学习上网搜集资料,同学们边学边用,所以学校的微机室成为他们资料的重要来源地。果树栽培课题的开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比如:同学们要想掌握果树的发芽、开花、挂果以及果实成熟期的具体时间,至少需要对一个果树生长期的连续观察、记录,还需要关注天气、降水量的影响。这也是对学生的耐力的考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以学生今后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学有所用。

4、结合本土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爱绿色

大兴安岭山多,野生果树也种类繁多由于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同学们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到山上观察野生果树、还积极请教有经验的果农,这样扩大了同学们活动范围,他们把学校栽培的果树与同类野生果树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在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逐渐喜欢上了以前不为注意的野果树。

(二)课题研究实践活动走出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能力

1、做到了教材内容上的拓宽。

由于果树栽培课题活动要求技术性强,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上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与拓展。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让生活中的知识走进课堂。比如:我在讲到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时,就让学生们试着在花盆了栽种瓜苗,让他们知道没有昆虫的授粉,瓜是不能得到的。

2、重视提高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

我们强调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要让学生首先学习设计方案,即“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适当指导,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实施步骤,最后实验验证、完善方案。整个过程以学生的积极思索、亲身经历为主。研究发现,这个环节要求给学生充分自主支配时间和材料的权力,引导他们从已有经验入手,围绕想解决的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只在学生认为的难点处作适当点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这样有利于增强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

3、重视采用激励性评价。

我们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的原则,不仅注重孩子们实践活动的结果,更重视了对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体验,更关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我们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还在小组内开展互评。教师常常采用的激励语言是:你真了不起!某某小组设计的方案很详尽,某某小组研究十分专注等。

七、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由于本次活动在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自然就有了兴趣。

2、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进一步培养了合作创新的精神。学习需要交流,学生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活动中,发展了兴趣爱好,促进了互助合作。

3、本次活动不但让学生认识了果树还丰富其业余生活,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各小组汇报成果展中,他们不但展示了果树知识还在手工标本制作、歌颂绿色的诗歌、作文、绘画方面发挥想象,制作了许多标本、贴图等等。

(二)实践成果

1、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积累形成了四大有效的评价激励教学策略。(1)尊重激励策略(2)赞美激励策略(3)关爱激励策略(4)分层激励策略

2.增强了学生四大能力和一项技能(1)动手能力(2)团结协作能力(3)资料搜集能力(4)分析思考能力和果树管理技能。

3、造就了一支团结协作的科研骨干队伍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在课题活动中有多篇论文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

九、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反思及困惑

(一)课题研究的反思

1、激励源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爱。它不是简单的表扬,更不是无原则的放纵。作为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坚定信念。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个体,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即便是学习极差的、调皮成性的、智力或品德有障碍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都有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他们也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2、学生在综合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或同伴启发,常常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作为教师还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要善用激励,巧用激励,妙用激励,以真诚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习成效不大的学生有时会缺乏耐心,甚至丧失信心,教师应避免过于急躁的心理,要经常换位思考,要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题的实施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敢于动手,先要“敢做”才能“会做”最后才能“巧做”。学生们在参与方面不缺少热情,学生们只是在遇到挫折时需要及时的鼓励,作为班主任的我当然深深的懂得这一点;记的课题刚开始时,需要同学们为活动制定计划和活动方案,他们手足无措问我:老师我们也没做过呀?该怎么办呀?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我语重心长的对同学们说:“什么都有开始,我们可以从零开始,先从简单的花束开始,再一步步增加难度,可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然后我又结合我的生物课的探究问题的方案设计方法,给学生以引导,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活动方案完成的非常成功。同学们终于从“零”过渡到“一”了。

4、学生生活较为封闭,很少主动去获取果树知识,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生物素养,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就是知识”、“学知识有用”,仍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和探索。综合主题实践课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综合主题实践课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学习知识”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面向社会,自己设计和主持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学生对参与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调查表明,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的学生,在综合主题实践课中却感到轻松愉快,对参加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综合活动我们学校争取让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一种以上的兴趣爱好,有一项以上的特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活动,树立了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的一种责任心和义务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发展了良好的个性。

(二)课题研究的不足及困惑

1、课时不足,课题研究时间过长

为保证活动质量和效果,高频率的原则,在果树的花期要保证每周不少于3次观察活动,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小组同学观察日记记的不全,较凌乱。特别到期中、期末考试前期学生忙于备考,观察过程出现断点,使果树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由于初中生掌握果树知识有限通过两个果树生长期的观察、测量学生基本掌握了常见果树的形态结构、科属划分、生长习性,但对果树的嫁接、剪枝以及优良品种的繁育的知识掌握较差还需较长时间学习。

2、课题活动中面向全体不够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则羞于表达,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要在有限的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又因各班中学生数过多,而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在一个年级组中集中开展活动。

3、读写能力有待加强

在初一年级中,学生的读写能力还不够好。比如,在完成观察日记和调查报告的活动中不少学生感到有困难,他们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因此,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提高。

4、起点低,材料积累不理想

他们受农村地区特点限制,教学环境、办学条件、家长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时完全依靠教师督促,课后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指导教师压力大、任务重。还有学生对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的了解和使用较少使一些重要活动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在成果汇报阶段缺少必要的展示材料。总之,虽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会认真学习其他学科及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在工作中认真总结,让本课题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十、参考文献

1.崔明:《关于农村初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析》 2008-12-040

2、王斌华:“综合课程述要”《全球教育展望》

4、李臣之: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5、李军:关于跨世纪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4。

6、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张苏华:给学校、教师和学生课程自主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果树栽培技术”课题结题报告

加格达奇第三中学“果树栽培”课题组

本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领导小组

长:司炳江

柴国斌

副组长:李金凤 侯育新

陈岩岩

(二)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

长:张春艳(2008年生病后课题工作由胡世松负责)

课题组成员: 胡世松

陆彩虹

秦淑霞

李英文

马丽英

王凤河

钟春林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浅谈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研究背景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正因为这样,他们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来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有限的时间都被各种学习和课外作业占满了,他们不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很多孩子滋生了厌学情绪,早恋,上网,逃学,成了普遍现象。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缺失,导致了学生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肤浅,“人性”的欠缺。学生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较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课本,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我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现状,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等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2、研究意义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适应现在教育形式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老师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时代的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须具有生活性、趣味

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贴近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目前我校中学生“厌学、逃学、上网”等现象已有明显改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我校大胆地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现有的可供利用的资源,编创了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我们借鉴周边兄弟学校的成功的经验,再根据我校的现状,通过专家论证、外出考察、策划研究、再结合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确定了我校各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课程安排。“自主、实践、创新”的活动课程,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更清楚地认识与完善自我,培养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改善,我们力求通过潜心的研究、充分利用挖掘周边的资源,开发出有益于农村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研究步骤和过程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 一 年左右,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 2013.10---2013.11 主要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理论学习,健全课题组组织机构,规

划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活动步骤:(1)进行课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2)成立实验领导小组、指导小组。(3)确定子课题,完成申报方案,完成开题准备工作。(4)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

2、课题研究阶段: 2013.11 —-2014.6

主要工作: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调整,及时反思,进行阶段总结,撰写中期报告。

活动步骤:

(1)2013.11 —2013.12 ①就如何提出问题的策略、如何确立选题方向、如何确定主题,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怎样指导进行培训。② 组织课题组交流。

(2)2013.12 — 2014.5 ①教师指导参与实验的学生确立合作对象,成立合作小组。②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搜索、确立主题、设计课题方案、记录与自我监控的策略方式进行指导。③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运用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和生成性原则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2014.5 — 2014.6 ①总结课题研究的实验经验,完成阶段性成果 ——《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期情况汇报》。②根据研究情况调整计划深入研究,扩大课题研究范围。③完善教师的指导策略和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④讨论交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3、课题总结段: 2014.6-2014.9

主要工作: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编写课题成果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活动步骤:(1)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结集工作。(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充分准备。

(二)研究过程

A、立足现状,挖掘资源,因地制宜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这个课程的开设,是创办农村中学特色学校的一个体现。我们学校依托周围的人文、地理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绿色教育”的理念,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农村中学的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1、领导大力支持,组织分工明确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领导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解决了活动的后顾之忧。为了确保扎扎实实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配备了1位业务精英担任专职教师,此外还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包括1位专职教师和4位班主任、1位微机教师、1位音乐教师、2位体育教师、1位美术教师),每周四下午定期开展校本研究、业务学习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我们虚心听取学校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做到全员参与。我们学校还根据学生以及活动的需要,聘请了专家、部分学生家长、民间艺术家、一些成功人士等做为校外辅导员,充实了指导老师的队伍。

2、打破禁锢,走出课堂

我们学校认真落实了《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菏泽市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地方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挖掘我们这儿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郭村镇大李海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方案》,该方案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

3、积极发动,全员参与

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帮助部分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组织教师学习一些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与理论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学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演讲、举办才艺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带领学生走访了部分民间艺人,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高人在民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附近的奶牛场,更增添了学生对乡土乡情的热爱,我们还动员学生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收集农业、工业、民俗等知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基本上做到了全员参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想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B、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我们大李海中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享受阳光自然、感受乡土民情、锻炼意志体魄、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领导重视课题带动。自从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得到了我县教育局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相关领导的指引和关怀启发,引导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学校成立了专家顾问团,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负责召集课题组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我们是农村中学,我们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如:由于我们地理位置特殊,我们这儿的土质粘性较大,质地较硬,为我们的泥塑课提供了足够的天然原料;我们北邻的奶牛场,牛奶远销济宁,我们东邻的蘑菇种殖基地真正体现了劳动的神奇……更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闻名全国的草根名星——朱之文、剪纸艺人张金秀、县级劳动模范养殖专业户——王东升……我们只要因地制宜,就可以把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带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

三、课题成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是十分丰硕的。

(一)学生方面

一年来,通过整合周围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原来存在的上网、早恋、逃学等现象得到了根治,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

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课堂从教室挪到了室外,学生不再是原来的“井底之蛙”,由原来的“知其然”到现在的“知其所以然”。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一年来,我们参观奶牛场,调查河水的污染现状,走访家乡的剪纸艺人……我们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样本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二)家长方面

由开我们是农村中学,我们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孩子。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年龄偏大,课程开设之初,家长们对这一课程的开发多有不满和顾虑,他们担心孩子不务正业,学习成绩会下降。自从课题实施以来,他们看到了综合实践课程对孩子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由原来的不理解变成了理解,尤其是家长会后参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展室时,他们赞不绝口,甚至有的家长志愿加入我们的团队,成了学生的寻访对象。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倍感欣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三)教师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和活动中,打破原有的禁锢,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填鸭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中,走进了每一个老师的教学。

四、研究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课程。我们认为,只要以开放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展现其独特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2、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要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渠道。

3、综合实践活动仅在校园开展毕竟有限,但若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安全则是一个重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鼓励合作。如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课题研究会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实践不会停止,思考也不会停止。新的实践,新的思考,一定能带给我们新的发现,我们期待着。

第三篇:综合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执笔人 徐淑芳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校本、教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或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

1、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同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老师反映,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难教,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所以要让综合与实践课焕发生机,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

3、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农村小学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不高,而要实实在在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研究的意义

1、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将立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探索一般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有利于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研究提供现实的案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农村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为解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和途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所以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到生活中去,因而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潜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011版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教学。“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5、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一课题的研究一定会探索出一些适合教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研究过程中的访谈、教研等活动,也将和全校教师一起讨论,这也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必将为以后更好地实施打下基础。

二、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贝利,美国的慕儿等人的推动下,数学活动教学逐渐兴起,贝利坚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980年,美国以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以理事会名义公布了其《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七个观点的转变。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发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方面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

在国内,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各学段的课程内容标准中都有综合与实践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3年级)的要求是: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4~6年级)的要求是: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很重要。

3、“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教学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探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和学,对于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必要。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的方法的研究;

2、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的方法的研究;

3、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提高的研究;

4、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

5、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

6、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使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站进行查阅;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查阅。利用好各种图书及网络资源,阅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提高研究质量。

2、观察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本课题准备通过走进课堂,听各学段老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分析数学综合实践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感受学生的参与情绪、学习方式,观察他们教室的布置和教学的环境等等,从而分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3、访谈法。

结合研究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参与学校数学教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家、领导和老师,深入了解他们对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建议,听取他们对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意见。

4、行动研究法。

精心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以修正、完善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考和发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方案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方案。

5、集体讨论法。

主要通过一些课堂实例,集大家老师的智慧,探讨各个学段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情况,总结已有经验,选取课题,做好课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2、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7年2月)

制定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围绕课题选择方法开展研究,和课题组成员沟通、交换意见,交流研究进展,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认真执行。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

1、课题组成员认真回顾学习、研究、实践的全部情况,仔细整理研究资料,肯定成功,找出不足,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2、学校专题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总结,完成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专集,完善所有课题结题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教学案例

将研究组成员的各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案例整理成册。

(二)相关论文

1、关于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相关论文及经验反思;

2、结题报告。

八、课题初期研究的成果。1、2015年笔者任教六年级数学,曾多次开展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试着让学生动手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圆》这一单元的"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感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并且当场指导学生写出了数学日记,徐哲同学的题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日记荣获了县数学日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再比如教学“数学好玩”中的“反弹高度”,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索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写下数学日记,戴天乐同学写的题为《球的反弹高度》也荣获了县数学日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2、本人撰写的题目为《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论文,荣获开化县2015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一等奖。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准确地把握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要突出“综合”,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方法的综合。二要突出“过程”,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设置,体现了数学学科教育的进步,它对于数学学科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构建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与策略。1.小课题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课题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发现问题,拟定方案→实际测量,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发展能力”的基本流程进行开发与设计,调控与指导,引导和补充,调整与再设计。2.小操作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在小操作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问题,猜想尝试→探索规律,操作验证→汇报交流,回顾反思→应用规律,发散拓展”的基本流程进行操作,并能做到:操作前猜想,操作中思考,操作后反思。3.小调查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调查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方向,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图表→整合数据,综合分析→形成报告,提升能力”的模式进行操作,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参与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评价等等。4.小游戏竞赛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游戏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引入游戏,激发热情→玩中体验,明确规则→实际活动,综合运用→师生评价,交流感悟”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5.小设计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设计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问题,调查情况→讨论交流,制定方案→设计活动,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6.小测量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

在小测量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目的,调查情况→讨论交流,分工合作→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测量活动。

(三)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将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学校数学组教师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在校外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等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能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插上“数学”的翅膀飞入到了实际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一年中,笔者和学生共同研究了“小小设计师”、“滴水实验”、“密铺”、“反弹高度”、“绘制校园平面图”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

(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项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素养的群体优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题组成员坚持以求实精神抓好教育科研,用务实作风开展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淑芳老师撰写的题目为《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论文,荣获开化县2015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一等奖;徐淑芳老师指导两名同学的数学日记获县一等奖;指导两名同学的数学想象画获县二等奖;赖金凤老师指导的数学报获县三等奖。

教师们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了现代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了新的教学理论。

十、问题与思考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教师们探索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课题的研究也存在问题与困惑。

1.如何使课题研究深入化、校本化、特色化,我们思考着;

2.如何在农村小学建立规范的科研运作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我们深感困惑。

3.教师研究的理论存在局限性,缺乏专家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的说服性不够强。

总体而言,课题研究的前途是光明的,结题不等于研究结束,课改任重而道远,科研之路很长很长,课题组成员将进行后期研究,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果,使课题研究真正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2]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3]王丽娟.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J】.小学教学参考.2016.11 [4]

附件1.数学日记三则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晴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数学课上,老师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我一听傻眼了。我只知道车轮应该是圆的,可从来没想过“为什么它必须是圆的?”这个问题。老师看我们被难倒了,便说:“要想知道原因并不难,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

玩游戏,谁不喜欢?我们先做准备工作:第一步,在硬质纸板上分别剪出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用来代替车轮。第二步,找出各个图形的中心点A,做上记号。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游戏!我们一边将做好的 “车轮”沿着直尺的边沿滚动,一边描出各个“车轮”滚动后中心点A留下的痕迹。

谜底揭晓了!圆形纸板滚动后,圆心A留下的痕迹是那么直,就像一条直线;正方形滚动后,中心点A留下的痕迹不大不小,就像一条前进的小蛇;而椭圆滚动后,中心点的痕迹就像一座山坡,一上一下。我不满足于这三个“车轮”的痕迹,又试着用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结果它们的中心点留下的痕迹波动更大,大得让人吃惊。

哈哈,我终于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了。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的话,就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车轮滚动时,车子才能平稳前进。想想看,如果车轮不是圆的,那车行驶时该多颠簸呀,车上的人还不难受死?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并不那么神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1)班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电话

***

2014年11月18 星期二 晴

球的反弹高度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一节不同寻常的数学课。

在这节数学课中,我们研究的是篮球与乒乓球的反弹高度,这可不是平平常常的数学理论课,而是一节别有情趣的数学实验课。

课的开始,老师让我们猜一猜:篮球和乒乓球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下,谁的反弹高度相对较高呢?我想,篮球又大又重,肯定是篮球;可是很多同学说乒乓球又小又轻,跳得才高呢!到底谁是正确答案?就让实验来回答吧。

小组实验开始了,我们组被安排在走廊上做实验。第一步就是小组分工。身为落球员的小杰迫不及待地捧起篮球向走廊走去;眼神犀利的小悦则是一位观察员;心细的小晴自然就是测量员了;而我则是一个记录员,拿出自己设计好的实验表格跟着大家去了。接着我们就步入正轨,开始了精彩的实验。小晴在墙上量好了一米高处后,便做上记号,接着小杰拿起篮球往标记上靠,然后将手一松,篮球便自由落下,这时只见小悦眼睛盯着篮球,目光一刻也不松弛,马上指出篮球反弹的高处,小晴拿出软尺,仔细的测量,结果是42厘米。就这样一次测量结束了。

第二次测量又开始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其他各个小组都已测量好数据,相继离开了。而我们这组,篮球的反弹高度还没有测量好指定的次数。于是,我们加快了实验速度。为了增加测量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木质的直尺来测量数据。但是,大家有些心慌,只见小晴不断地报出测量数据,很快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也测完了。接着老师让每个小组汇报两种球的反弹高度。在教室里完成实验的班长小组,他们十次平均数是: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的篮球的反弹高度约是51厘米,乒乓球大约是60厘米。其他各组也差不多,然而我们这组篮球和乒乓球的反弹高度几乎一样,都是42厘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让我们小组自查原因。我们四人回顾了实验过程,分析了实验步骤,还分析了外部条件,得出了如下原因:

1、风的阻力;

2、篮球的气不够足;

3、观察到的数据误差大;

4、实验时不够细心。

虽然我们这次实验失败了,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数学实验和科学实验一样讲究观察的仔细,数据的精确和实验步骤的清晰。真希望还有下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课。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1)班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电话

***

戴天乐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绘制校园平面图

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已经生活了六年,眼看就要毕业了。今天,我要亲手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给母校留作永久的纪念。

学校虽说面积不大,但结构却十分复杂,要绘制成平面图可不简单啊。

首先是测量数据。校园里光光建筑物就有四幢,还有球场、跑道、操场、花坛等等,测量数据也不简单啊。我们组派出了戴莹、江诗盈、徐哲、徐刘航四人来测量数据。我们带上米尺、本子和笔,首先进行分工,戴莹和徐哲负责测量,江诗盈负责汇报测量结果,徐刘航负责记录数据。然后进行实地测量。看似简单的测量,问题可多了。测量教学楼时卷尺不够长,只好分段测量,小的花坛数据又很小,斜坡又陡又弯,真不好量。我们费了一节课的时间,总算测量好了。接着要整理数据。回到教室后,我们把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统一用米做单位,取整数。看着这么多的数据,我头都大了,如何着手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马上就呈现出来 ——比例尺该如何确定?于是,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各种比例尺,都不合适,要么太大,要么太小。我陷入了困境,头脑里一点方案都没有。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走过来指点了我一下,我恍然大悟。我先把数据进行了分类,接着量出绘画图纸的长宽,与实际测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了最准确的比例尺——1︰500,这样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大步。很快,校园平面图在我们笔下渐渐成形了。

我们终于画好了平面图,虽然大家画出来的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原来学校平面图是这样的形状。但愿这是我们留给母校的写真“照片”,也愿母校越来越漂亮!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年级

戴天乐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第四篇:数学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数学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克拉玛依市实验小学 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历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实验小学 执笔人:张连勇 丁中秋 李京 李佩璇 黄玲 王国燕 赵国华 张霞 张婳 陈苗苗 王春婷 白艳珍 于秋霞 蒋飞燕 高璐 郭冲 张妮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着眼于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准备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后,我校2006年11月正式向区科协、区教育局申请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题。借助课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题的界定

1.数学实践活动:是老师结合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高水平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2.数学实践活动学习的基本观点是: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很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学习在内容上、形式上、时间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

三、理论依据

1.科学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学习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际欲望。2.创新性原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是一切新过程的基础。

3.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和问题。

4.多样性原则。学生选择的课题将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解决,探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更新更高明的解决方案。

四、课题组的成立及前期准备

课题组对课题的选择、课题实施方案的确定、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课题组给全体家长写了一封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对家长进行了课题活动的宣传,家长们也给予了课题组热情地鼓励;同时我们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的实例对180名课题组学生进行了课题培训,让学生们对将要开展的课题研究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

1.从生活中体会数学,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

2006年3月立项后,我们通过多次学习,认识到这个课题就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出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活动开始前期,为了更好地展开数学实践活动的数学课题研究,课题组决定先进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学习、劳动的工具。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带来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们有的拍摄来超市商品的价格、街上广告牌、家里的地毯图案、银行的利率牌??他们还找了各式各样的票据,标有价格和电话的广告单,有的同学还附上一些有趣的文字说明以及对“生活中的数学”的感想??今天,我和妈妈去买鞋。我学到了鞋码的学问。我知道自己穿30码的鞋,可是鞋子上面为什么写着20厘米呢?售货员阿姨告诉我:“鞋子的码数加上10再除以2,就是厘米数。”原来(30+10)÷2=20(厘米),对了,还真不错。妈妈问我:“我穿38码的鞋子应该买多少厘米的鞋子?”我心里一算:“(38+10)÷2=24(厘米),是24厘米。”哇,原来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真是息息相关。看到孩子们收集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素材,这才发现孩子们的能力往往在不经意间让你为之惊叹和折服,他们真的很棒!当他们走进生活,仔细的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避免了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学生的盲目和不知该做什么和不知道该怎样做的局面。这样使我们后期开展主题活动征集的时候家长和学生都知道能从哪些方面关注和收集他们有兴趣,也愿意参与和解决的主题活动。

2.科学选题、严密论证,项目活动开启学生“做数学”的大门。数学实践活动主题的征集工作在课题组内开展起来。课题组教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我们通过学生选题、家长选题、教师选题三个途径征集主题,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共征集到了各种活动主题内容共99个。征集来的主题涉及内容广,有的很有新意,有的富有吸引力,有的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学生们征集来的主题内容有40多个,他们的题目有《每学期我校学生转入、转出情况》《风的速度是多少》《设计小纸箱》《生活中的测量》《快餐盒和塑料袋的使用调查》等等,很多题目都非常符合他们的年龄结构和真实的渴望与需求,也很贴近生活,而且有的学生选题和老师选题非常近,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学生参与选题的过程中他们本身就是在经历课题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对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生成过程的一种感悟和直接体会,他们不断的经历这些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一点一点的成长起来。

最终课题组邀请赵兰泉和丁中秋两位教研员对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进行了严密的论证,确定出以下数学实践动主题为我校课题开展的四个活动内容:三年级组:《制作年历》;四年级组:《神奇的克拉玛依河》;五年级组:《 变废为宝》;六年级组:《制作校园平面图》。选题的成功,预示着数学实践活动的成功,课题组教师一定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在新的数学领域遨游,让学生在用手、用脑、用心“做数学”的活动中,经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去打开一扇扇“做数学”的知识的大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五、课题研究方法

由学校领导及数学老师带领,在学校三到六年级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在协作单位(克拉玛依区教育局)的帮助下,确定各年级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实施方案,由实验教师带领,在其他学科老师辅助下进行。在活动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得以应用。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满足他们需要的主题,督促学生写好日记,在活动结束时,写出活动报告。期间要征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并请家长代表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做出评价。

六、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课题参与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能否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并主动应用数学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使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历将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2.提高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数学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

七、课题研究阶段

课题分为三个阶段,周期为2006年3至2008年3月。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的4月)1.申请课题立项。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3.实验前期调查准备。4.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7年8月)1.课题开题,参加相关专业培训。

2.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分别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课题组老师做好资料的收集、保存工作。第三阶段(2007 年9月——2008年3月)

课题小组成员讨论整理活动记录,并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写出研究报告。

八、课题实施过程

1.“数学实践活动”专业培训,使教师从陌生走向熟悉,从内心接受走向内心需要。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开展过比较小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而没有考虑是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赵兰泉老师告诉我们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题应注意在实施过程中,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与需要基础上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非常的有意义,通过活动与实施可以深化、补充、延伸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感和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历生活中的数学,快乐成长。有了实践活动的主题,我们就开始行动了!三年级《制作年历》小组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年历,2007年1月成功地举办了年历展。通过对年历的展览,让学生了解到年历的形式、年历都有什么主题、以及年历上都有些什么等等通过初步了解年历的知识,让学生对年历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

驱动性问题:在制作2008年年历之前,学生进行了收集年历的活动,通过收集、展览年历,教师组织学生谈谈对欣赏年历以后对年历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的提出,又有年历这个材料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谈了自己对年历的感觉,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年历?一个问题的提出,引出了学生更多的问题,“我们就做2008年年历吧?”“好啊,2008年是奥运年,我想知道奥运会开幕式是星期几。”“2008年和2007年的年历怎么衔接呢?”“你们这么着急着要做年历啊,那我们就开始吧。”教师基于学生前概念的驱动性问题,想方设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的提出、材料的呈现、活动的开展等可以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知识。

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通过上网收集有关年历的知识,又打开数学书对年月日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对制作2008年年历有以下的问题:

(1)2008年1月1日是星期几?这一天是农历的哪一天?(2)2008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在哪一天?(3)2008年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重要日子?(4)如何准确地算出任何一天是星期几?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却不是和年月日有关,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分配纸张,看似多么简单的问题却让我们的孩子对于设计每张月历的版面如何分配?怎样的比例设计出来的年历更美观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为了让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得出结论。老师没有给予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拿了一张小一点的白纸把他们的方法都试一试,看一看那一种方法分配合理,年历制作出来更美观。有的学生认为用折一折纸的方法,把纸分成若干份,然后进行合理分配,有的学生认为对折,二者对称即可,还有的学生提出了用尺子量一量然后看看纸张总长是多少厘米?然后用总长除以三,其中的两份画主题图,一份写日期。通过他们的实践操作发现把纸按大小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两份画主题图,一份标日期,这样的比例年历制作出来会更美观。学生在疑问和争论中有条理、清晰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阐篇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结题报告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结题报告 包头市东河区环城路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

非常荣幸由我来做,环城路小学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是一所建校较早位于市中心的老牌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新校的战略。在“三优一促”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可以说近几年来,学校变化大,发展快。学校有一支重视并积极支持教学科研、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善于学习、肯于钻研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这为课题的开发研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课题提出的理论基础:《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其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在日复一日的一线教学中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是一个很有效的载体。基于以上的认识及理解我校确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及一般的实施策略。

2、通过实践活动课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表达数学思想。

3、促进课题组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能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经过3年的具体实验,在专家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现总结如下:

本课题从 2009.11 开始,到 现在 结题,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立足本校,起步探索(2009.11-2010.2)

确定课题后,我们首先挑选工作中踏实肯干,有钻研精神,积极上进的教师组成实验团队,首先明确分工,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成长记录册。其次,面向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学生中开展初期的问卷调查 第三,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的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狠抓了实验队伍的培训与学习;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讲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观摩课,实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每位教师每学期承担一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的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一学期的实验过程撰写实验论文以及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高度与实验策略。

最后,注重实验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要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比如:实验册的整理、课题展示活动的进行、学生资料的成册装订等,资料的积累为实验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二、稳中求进,不断完善(2010.3-2011.7)

经过试验初期的积淀,广大试验教师对实验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就是试验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不仅仅注重结果,而我们更看重实验的过程。实践活动课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一种新的课程理念适应教学的要求。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试验教师中达成共识:

1、加大学习的力度,我们认为本校教师之间的共享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思维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采用了多途径来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走出去——参加各级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观摩,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教学比赛。通过参观,学习,比赛,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转变和加强。在走出去的同时,积极请进来。请兄弟学校来我校共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观摩交流,聘请专家做示范指导讲座。

2、挖掘教学资源,搞好一项研究就需要大量的实验素材,老师们认为教材中一学期2节的实践活动课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去挖掘实验素材,例如:课后的做一做,低年级的一些复习课或练习中一些可扩展可动手操作的习题等,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视作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结合学科学习的内容每人每月安排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趣味性、整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3、及时梳理总结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我们组织全体实验教师专门召开了“课题研究的成果会”,让每位教师谈谈自己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的收获与方法。梳理出我们认为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种教学方法:

游戏竞赛法: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单纯可爱比较喜欢游戏,把枯燥的口算训练与小游戏,小竞赛结合在一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与实践法:适合中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己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所以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大量的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时,抽象出数的概念。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创造出更多的分数。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口说耳听”的简单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校外调查实践研究法:这种方法更适合高年级学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调查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调查生活中的数学,转换成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不断的培养孩子们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针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可以让学生调查学校,家庭或相关的单位一天a4纸的消耗量;以及水,电等能源消耗的相关情况。在“勤俭节约”这一块,可以让学生做一次零花钱的来源和支出情况统计。这样的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了数学,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同时也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中期的验收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多次的数学实践活动已经喜欢上了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的动手实践和课外的调查分析,他们希望这样的课成为数学课的主导,而且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了发展,每一位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更激励我们全体实验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的在教学中捕捉活动素材,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扩展教学资源,我们想到要出一本关于“实践活动课”的校本教材,可供教师学生使用。

三、结题将至,多方受益(2011.8-2012.12)课题实施三年来,学生、老师和学校一起成长,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信:数学实践活动课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数学这门学科的精髓。可喜的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老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身上看到了改变:

1、学生的相关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主要表现在:①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增强。②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①增进了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社会问题的情感。②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③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④增强了做人、做事的自信心。篇三: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这项实验,我们将采取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也就是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要根据各年段培养目标,针对每个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近三年来,根据实际情况,一直在努力实施新课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的思想素质的提升,激励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

一、充分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让他们把自己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大多同学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小学生普遍对动物存有好感,表现为愿意与动物亲近。而且小学生对动物并不陌生,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对动物对人类的所做的贡献,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问题的了解都不是深入,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逐步加以解决。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引导学生大量感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热爱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过程中,具有其他授课方式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认知和情感激励的作用,利用展示再现、交互和扩大信息量的功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索,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于是在上《我给小鸟造新屋》时,我带领学生查阅资料,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很多的有关鸟类的知识,鸟是大自然的歌手,鸟语是大自然的音乐和诗歌。自然界中大多数的鸟是益鸟,为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益鸟,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而这种意识应从儿童抓起。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方案,带领同学们走进鸟的世界,认识小鸟,了解益鸟,保护益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认识、观察、思考、创造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爱护小鸟、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成为鸟类和环境的保卫者。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动物园、溱湖湿地生态园亲自观察各种鸟类,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鸟类的知识资料,以及自己喜欢的小鸟的图片,有能力的还可以收集一份世界鸟类之最的资料。认识几种常见的益鸟,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并思考如何去保护它们。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亲自养一回鸟,增加体验活动。经过这些活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了鸟类的心声,多么的需要人类的保护,对于如何保护鸟类及捍卫我们人类的家园,有了更新的认识。此时,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秋收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创新型的农民,我们学校是一所城郊结合的九年制学校,大部分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对农业知识无从知晓,即使少数学生粗知,但了解甚少,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思想,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到在希望的田野上,体验当农民的滋味。因此,我们在年级内开展“走进家乡的秋天——五谷丰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们亲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同时也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在这里,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刚刚和农民伯伯见面,他们的问题就接踵而来,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全部得到解决,求知欲高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研究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兴趣浓厚,干起农活来劲头很大,部分学生还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但是,他们动作要领掌握得很慢,对一些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得比较少,这也许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系,他们过着皇帝、公主般的生活,有些农民的子女,连一些常见的农作物都不认识,更别说去种植了。这次活动虽然很成功,但光靠这几次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要让学生充分周末,让家长多带孩子到农村看看,认识神奇的大自然。多进行一些实地的研究,扎扎实实提高各方面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让学生把活动记录和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生总结反思的过程,这样以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进行研究。

在实践体验中,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少,认识了树叶、水果以及一些农作物,培养了观察、调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活动,学生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家乡的秋天,对大自然有了一种亲切感,大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对学生在校外怎样进行实践体验作了有益的探索。

三、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我和同学已经有了近三年的接触,发现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劳动意识.在学校基本能做到自己的是自己做,但在家庭中,却缺乏劳动意识,过于依赖家长,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不能积极主动的帮助家里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开展《做爸爸妈妈好帮手》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体会父母的劳苦,学会关心他人.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同时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他人,能积极主动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四、做活动的小主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走进家乡的秋天》、《我给小鸟造新屋》、《做爸爸妈妈好帮手》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为鸟类和人类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认真撰写观察日记,征集科技新方法,用摄影摄像记录秋收过程。

五、综合实践小成果

通过实践,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的过程让人收获颇丰,同时这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让学生在往后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性更高。2013年开展课题《我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荣获本校汇报课二等奖。2013年开展课题《走进家乡的秋天》荣获贵州省贵阳市综合实践课题一等奖,《走进家乡的秋天》——五谷丰登案例一等奖。2012年开展课题《家乡的小吃》荣获贵州省贵阳市综合实践课题一等奖。

六、综合实践课的反思与总结

回顾和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会发现有一些不足或者说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平常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不足,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心向,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动力的激发。其次,把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新出现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回学科课堂上去研究和解决,让综合实践活动延续到学科教学的学习内容之中,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学习动力的激发都是非常好的做法。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通过参与活动感到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从而转化成学科课堂上要学习和提高的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促成学生活动丰富的经历,获得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在活动中要用丰富的活动过程来打动学生,促成情感的激发和升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起步不久,但只要我们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就能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的成长;只要我们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要求放得低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得实一点细一点,我们坚信,只要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它定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沉默是金 | 2008-12-2 15:20:00 “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宁夏吴忠市古城金星小学 刘卫红罗立芳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中华传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

    综合实践 结题报告 (4000字)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五常市安家中心校王春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五常市安家中心校 王春宇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

    初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初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选题阶段 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在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了《本命年的回想》和《端午日》两篇课文,加上现在的青年人特别崇尚......

    初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初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选题阶段 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在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了《本命年的回想》和《端午日》两篇课文,加上现在的青年人特别崇尚......

    课题结题报告

    《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生字回生”现象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

    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

    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