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14:4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应试教育作用下,为了能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这一“独木桥”,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和讲解大量练习,学生则盲目地做练习而缺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造成练习虽然做得很多,题型见多,但是一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使很多学生感到高中物理难学、枯燥,也害怕听物理课,老师感到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把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解决目前高中学生普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认为高中物理抽象、枯燥、难学,教师感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普遍现象,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以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今后物理教学提供一点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对知识的传递,而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能由外向内地给学生装进新知识,而只能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当二者发生认知冲突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有意义学习随即发生。教师通过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和认知冲突,并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则耐心聆听他们的声音,然后提炼和概括矛盾的观点和事实,再组织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讨论和沟通,帮助学生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3。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5.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3 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53-154.践的社会主体4。

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应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功能观要从升学转变为培养素质;教育质量观要从片面追求分数转变为促进全面发展;学生观要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教学观要从教学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发展学生智能为主,从灌输模仿转变为学会学习,从重经验积累转变为重发现创新;教师观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发挥主导作用5。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讨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开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活动;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关系向和谐、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后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成绩。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新课、习题课、复习课及课外辅导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对象:在2009年刚入学的新生抽取学习成绩大体相同的两个普通班,即0909班和0914班。

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8月至9月):查阅相关理论和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

第二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开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研究,记录相关材料。

第三阶段(2010年2月):整理收集的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2009年8月至9月我认真查阅有关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并作为我研究的指导理论;查阅有关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使我能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重要依据;9月初向学校提交研究可行性报告。

为了确保研究有效性、真实性,在开学之初我选择本人担任的两个班(0909和0914),他们的成绩情况大体相同,采用教材、资料、作平时测试均相同,只是教学方法不同而已,这为了检查实验的真实效果。

(一)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定律、定理等知识的关键。在0909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即把物理规律、概念等知识点给学生详细讲解,并强调该掌握的地方,如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2-3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8.果有演示实验,就自己做给学生看。在0914班我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特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如果有实验我则让学生来做,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预习过才能做。例如《动量定理》一节,在0909班我直接演示给学生看,导入新课动量定理,最后应用动量定理给学生解释鸡蛋破与不破的原因;在0914班我给定实验器材,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鸡蛋从1米多的地方落下,保证鸡蛋不破,请同学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我让有准备的学生上台做实验,待动量定理学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解释鸡蛋从1米多高的地方落下来不破的原因。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把一些新课改为探究式,例如摩擦力、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自由落体运动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往往是教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整理然后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做虽然从表面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但是这毕竟是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未必认可和接受。因此,在复习课我们也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先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肯定学生能力,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学生收获很大。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我总会与学生一起来小结该单元所学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与知识点联系。在0909班我自己给学生总结,并把知识网络图写在黑板上,而在0914班我则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请几位学生上黑板把自己总结的知识网络图写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该同学总结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

(三)习题课教学习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曾说过:“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6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做题,做题之后要及时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做对或做错,尽量能够做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光滑就是摩擦力为零,物体恰好离开斜面就是支持力为零),分析题目有多少个物理过程或现象,每个现象符合什么规律,通过画图分析,找出每个现象之间的联系,最后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得学生头脑中能够形成探究问题的原则和思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有效性和方向性。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自己教学不足的最好机会。对于学生问问题,我一般不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或过程,而先问学生自己是怎样6 路波.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30

想的,当学生不能往下思考时我才引导他们,这样既能发现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也发现自己可能在该内容的教学存在的不足。

九、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了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两个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1、学习成绩:对比两次两考、段和期成绩,发现0914班的尖子生和班级整体成绩均优于0909班。

2、课堂参与积极性:0914班课堂明显比0909班活跃,参与讨论问题的同学多而且主动。

3、下班辅导问问题情况:下班辅导0914班问问题的人数均多于0909班。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调动更多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特别是物理基础不好的学生。

2、个别辅导时,学生比较害怕老师对他提出问题或问他的解题思路等。

3、有时设置问题层次性不明显,比较难满足全体学生的要求。

4、与学生交流的范围比较窄,交流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今后,我会继续研究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途径,促进师生关系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效率更高。

第二篇: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研究结题报告

汕头市潮南区陈店中学

课题组负责人:陈逢浩

主要参研人员:钟旭升、陈泽璇、曾和石、谢伟齐、杨建清、陈瑞丰、方水波 执笔:

摘要:我校课题组承担的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研究,历时一年多(从2010年5月开始至2011年6月结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报告对学校(农村面上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了系统归纳,把对策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实践研究探索了进一步促进了我校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班级管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区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多次来我校检查和指导工作,对我校“抓科研,促教学,提质量”的工作策略和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

关键词:乡村教师 业务水平教学 现状 问题 对策

“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研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整体性的教研活动,目的在于深刻分析目前在新课改背景下我校农村教师的现状,反思和剖析新课标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对策,把课教育学进一步引向深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课题10年5月正式立项后,我校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管理方案”,扎实开展了课题研究,狠抓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极大地推进了我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报告如下: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

1、教育发展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改革的推行使得乡村教育与教师素质水平提高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成为成败的关键。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但是把这种变化放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放在全区教育发展的环境中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必然成为教育改革的新阻力,影

1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必将拉大已存在的我校与全区其它学校的差距。

2、推行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上渡过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将,是学生成长的主导因素之一。认真研究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践行必须依赖于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要保证教学质量这一旗帜高高飘扬,就必须不断积极推进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3、进行新课程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对这个学校满意不满意,关键看学校质量。教学质量高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就要不断反思、总结。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紧抓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水平这一主线,才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保证。

4、我校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组织的设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学校领导班子对课题的重视,和学校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说

本课题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上级相关文件对教育的要求,近年来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等为依据。课题研究的假说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师师德树立,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为抓手,改革教育教学中效率低、效果差的现状,倡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发展,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多样化、生动化与实效化。学校教育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优化教育教学设计,探索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育教学,实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家庭)的和谐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本课题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学校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指导如何走出此困境,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教育教学

2的要求;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方面,包括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校本研训、上级组织诸培训、教师评价、经费投入等对研究主题发展的影响;第二教师方面,包括高尚师德的树立对自身素质水平提高的影响,教育理念、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等专业素质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第三是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家庭和社会环境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

课题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策”。就是针对学校的现状,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和问题,采取什么措施,采用什么对策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围绕主题课题组成员逐步深入对该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分列: 34 期间我校教师受聘镇中心教研组

5参与人员根据分工步骤获得的数据、存在的问题和结论,进一步修订原有计划,再研究,再反思。这样在多次循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六、研究的过程与基本做法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具体工作进展:

2010年5月-8月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1、开题:就学校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和对课题研究做好动员,确定人员名单进行研究人员培训,提高对课题研究重要性认识。

2、讨论课题研究总体方案:讨论、提出所需理论框架、获得理论与实例的途径;

3、讨论形成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调查分析法;

4、确定研究对象:本校实际教育教学,即教师、学生、家长与教育教学实例;

5、人员分工:就参与课题人员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工、培训与指导; 2010年8月-12月进行课题研究论证:

1、就本校教师的职业理念、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观进行访谈、调查问卷,记录、分析问卷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之一:对本校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每周教职工大会由学校领导班子对本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时间),提高教师对提高业务素质水平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2、就上述情况进行走访和走进课堂,对比前后教师的业务水平,级学生对课堂的看法与期望;对培训实践及前期工作进行小结,提出利用网络技术(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级培训中的理论、教学实例等)集体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师德学习力度。因为师德是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而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师德认识的外化。举行师德学习论文评优和开展班主任工作能力比赛,提高班主任对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水平及效果。

3、由教导处牵头落实推门听课,获得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汇总教师课堂 6教学听课记录,课题组讨论,就再次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和提高的措施。以外因推动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落实撰写学期教育教学论文,分析教师反馈的情况。

2010年12月-2011年4月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将阶段成果形成方案在学校内部推行:

1、就学期缴交的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进行评优,提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反思、自我再认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再认识、积累更新与提高,是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内需”;

2、分教师部分(教情)和学生部分(学情)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教育教学要有普遍性、针对性及两者的统一,了解学生、社会(家庭、家长)的需求,有的放矢是教育教学对教师业务的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必要,是业务水平提高的必须。

2011年4月至今还在进行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学校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

汇总各方面的思考、调查、分析对比结论,青年教师需求、学生、家长、社会期望,提出:乡村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必须由具体学校及各镇教育组,执行贯彻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布置上级教育部门工作为外在动因。立足本校实际,提高学校效益,激励和鞭策青年教师不断健康成长。课题研究一年来的主要做法:

①、为严格课题管理,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方案》明确了课题组负责人,主要参研人员,各学科实验教师及实验子课题。

②、保证每月2次的课题组会议,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进行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

③、按照“行动研究”要求,各成员教师积极研讨,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积极撰写论文,学校进行了推门听课制度。

④、除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参加市、区教育教学观摩课外,学校还经常性组织校级赛教,积极参加区上赛教及各级征文活动。

⑤、实行领导分工尊点制,增强教研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落实班子成员包抓教研组工作,尊点领导按时参加教研组活动和教研组组织的其它教 7学活动。规范了教研活动的管理,明确了教研组活动时间、内容、要求等,尊点领导协助教研组长指导本组开展实验研究,和本学科教师一起研究解决实际中的遇到的问题,定期对本课题相关项目向课题组通报情况,共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校还实行了教研组活动校长参与制,各教研组轮流每周在校长办公室开展研讨活动一次,校长亲自参与,指导工作,极大地增强了教研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鼓励全体教师把自己在教改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等整理成文。学校已结集大量校本教研论文集: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总结及学科教研论文。

⑦、提高教师素养,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各老师每学期至少制作一件课件,对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实质的促进作用。

七、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年多的研究,我校“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提高业务素质水平的途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2、期间组织参加去首届班主任工作能力大赛获得三等奖,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或市、区、镇奖项多项。

3、在镇性检测中我校的成绩名次上升明显,在中高考中我校的业绩有着突破性的进步。

4、老师具有亲和力,师师、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民主、进步。立足本校、立足实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生乐教好学氛围初步形成。

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看法变化,普遍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体验到在教学中不断的进步了。

八、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进行了认真调研,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的策略并付之实施。81、定期的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情,为更好地展开教育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张开教育教学;

2、对新教师等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情况跟踪,掌握教师动向,提供提高途径,发布培训信息。

3、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①学习活动做到经常性。

教研理论学习活动,组上进行统一的安排,在每周教研活动时前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用于教研理论学习及学习心得交流;举办 “教师论坛”活动。由专门处室负责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工作。每两月一次理论学习自测活动。

②学习内容做到专题性。

每个阶段,学校确立教研专题子课题,供教师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步骤,专题明确、内容充实。在交流研讨中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

③学习方式做到多样性。

在学习方式上做到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定时讨论与随机交流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努力为教师创设多种理论学习的渠道,定时安排学习活动。另一面,积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尤其是动员青年骨干教师多读理论书籍,勤做读书笔记,畅谈读书心得。并把个人理论学习情况纳入对骨干教师的考评。

4、优化集体备课。学校加强备课组建设,精选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备课组长,单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双周则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使合作备课的交流面更深更广,使集体备课更具实效性。其次改进操作方法,首先由备课组长精心挑选本学期的重点,难点课题,制订集体备课计划,确立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先由中心发言人钻研教材,收集材料,精心设计教案,并作中心发言。然后组内成员交流意见,设想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头上课,再课后集中反思。集体备课我们不追求大家统一,而是让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独立备课能力。

5、挂钩领导每周进课堂听课、评课、指导不少于两次,并及时给予评点、指导,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教改动态。对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监控教学教改 9发展情况,一方面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探讨,共同熟悉教材、检验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教师工作出谋划策,促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和预定目标发展。

6、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三环121”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1)引导自学;(2)互动探究;(3)反馈拓展;将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三段,第一环节用10分钟时间;第二环节用20分钟时间;第三环节用10分钟时间。最后用3-5分钟留给学生做作业,教师查漏补缺,个别辅导。实践证明,这个教学模式,操作简单,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好。

7、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专题研讨。科研领导小组根据学初确定的教研专题开展系列化的听课、评课活动。教导处组织了全校教师开展大型听课、评课研讨活动。将市、区级立项课题研究与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紧密结合,将教研课题,区内教研教改相结合。开展好课题研讨、听课、评课活动,为担任课题研究的老师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使其成为教改路上的先行者。

8、大力开展“区域联动教研”。我校继续加强和教师交流沟通,邀请骨干教师来我校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对我校新教师等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工作,学校继续开展示范、研讨、协作、交流等活动,进行联校教研。择时确定校本研训“开放周”,欢迎市、区、友校领导教师到我校听课,与我校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研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9、为落实“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学习者”的要求,深入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打造教师团队,形成组织合力,将教师的个人学习变成团队学习,形成共振效应,学校设置年级组又打破年级组,教研组界限的原则,个教师社团组织,明确了各个社团活动的时间、内容、参与人员,提出了活动要求。创新了校本研训形式,形成了我校校本教研特色。拓展了研究思路,增强了研究实效,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10、在教师中开展了“八个一”研训活动。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书;订一份学科教学刊物;上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构建和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承担一个校本教研课题;搞一次学术讲座;开展一次培训活动。

10进一步落实了“三级培养、以校为本、培赛结合、注重过程”的原则,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以评估促落实,以管理促实施,以活动促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教师素养,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各老师每学期至少制作一件课件,备一个校性公开课,促进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最终是靠学生的学习质量来反映的,为此,学校通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学习常规要求,开展学习方法指导,完善帮扶措施,评选学习榜样,设立奖学金等措施,严格管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对课题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1、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关系处理问题。不可否认,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弊端,如以讲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家长作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但是如读书、记忆等传统教法仍然有效。好文章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公式、单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有些教师为了“创新”放弃了这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基础打不好,何言万丈高楼。新的教法要用,课件要用,优质资源要用,关键看怎样用,只有恰当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精心设计,便使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基本能力,为今后发展积蓄力量,这才是一堂好课。对于此问题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新教育理念的把握,和对新的教育技术的掌握,也就是关乎教师业务水平的事。

2、学生教育与课堂教学设计还不能深入。表现在:一是对学生了解不渗透,没能深入到学生家庭,学生的世界里去;二是教材吃得不透,不能准确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容易掌握的讲得太多,而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又讲不透。三是方法单一,经常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缺乏主动反思和完善和创新。久而久之,学生缺乏新鲜感和学习热情。四是缺乏学习方法指导,应把学习方法指导写入教案之中,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这对培养喾一的能力至关重要。五是对课件的运用还完善,有些课件纯属多余,是课堂教学中不该有的“豪华装饰”,好看但未必有用。

3、教育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课堂教学。一堂课怎样才算是优质课,虽然有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况且一节课也说明不 11了一个教师的真正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如何评价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需要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这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4、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找准存在的问题,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能有等靠的思想,要在机制创新中求发展,以实际行动去获取成功。

尽管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一实验研究也真正促进了“研修、研训、研习齐创新,学校、教师、学生共成长”。质量是生存的根本。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校决心借本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校将通过课题的研究,再深入探索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有效手段,从管理的角度研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总之,今后我们打算以“做”为中心,通过“有效教学”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骨干教师领跑,“我带你,你帮我。”任务分解,责任分担,在做中研,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全面实施有效管理,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9月15日 12

第三篇:教师信念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大力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蓬溪县教育科研课题

结 题 报 告

课题编号: 【2012-x】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蓬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课题主研单位: 蓬溪县大力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 夏仲武 2013 年7月 xx 日

一、项目结题简表 2

二、课题研究总结 345

篇二: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堂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我校教师也纷纷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各个学校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却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进行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策略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这已成为目前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语文课堂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认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为: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为: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 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3调查法: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调查,及时发现和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和现象和问题,并征集对策。

4、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11月)

1、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开展的可行性。

2、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用于指导实验。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7月)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全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课题组人员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2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六、研究成果

两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金爱华老师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文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安排,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沿着斜坡而上,发挥团队互补的优势,连平时较差的学生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积极性很高。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4.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通过朗读感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篇三: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 ln038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结 题 报 告

申请人姓名 朱占强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何永洪 执笔人:朱占强 主要成员:朱占强 董 凯

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09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

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教师除了基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流程对教学进行积极周密的规划和预设外,还需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因此,新教学过程设计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交流和创造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后的基于反思的“后设计”。可以理解为“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为题或事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帮助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七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

2、心理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基于教学反思下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各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教科研,培养一大批各学科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2、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既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教学反思要有效、彻底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一、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 第二、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1)、课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既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2)、课中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3)、课后反思:即在课后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如何培养各学科教师的反思能力。

4、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解决办法。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设计并印发调查表,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报告;召开课题开题式,开题论证、公布实施方案,布置课题研究工作任务。

2、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首先确定研究框架,同时由于教师对此课题研究缺乏认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明确其研究的重要目的意义及方法手段。我们课题组主要成员首先分组寻找有关案例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学校层面上,组织教师写教育理论学习读后感、课改理论学习,结合教师自主学习校内外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整理、共享,拓展他们的视野,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等。

3、行动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两年来,在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中,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达标课”、“教学开放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及时组织教师讨论,并做好研讨记录,以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全校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研究为手段,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合作、交流,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研究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形成课题方案,举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启动课题研究;搜集课题组教师优秀的教学反思案例、课题论文专辑;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1年4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11年5月)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并提出申请;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申请专家评估。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年龄结构复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在课题立项之前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理论缺乏。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知半解,没有体会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往往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处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主体,关注学生比较少。因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理论性,不会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阐述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同时,教师的反思能力缺乏,不会准确地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形成主动反思的意识,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效果和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依托教学反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的目的石促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反思就是盲目的,就起不到

第四篇: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深入挖掘教材 分年级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遇到令人担忧的诚信现象:有些孩子承诺完成一件事夸下海口,结果敷衍了事;有些孩子不完成作业却对家长说老师没布置作业,对老师说作业本忘在家里。有些孩子犯了错却想方设法隐瞒、推塞、委过他人。有些孩子向父母谎报学习成绩,模仿父母笔迹签名。有些孩子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而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忠诚老实、信守诺言、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做事认真负责的孩子,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在做错事是能主动认错,借了别人东西能及时归还,拾到财物会主动交公。诚实守信的孩子懂得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对自己、对同伴、对家人、对未来负责。因此,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实践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孩子未来的成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上许多不良观念、行为无不每时每刻地侵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子女歧老、虐老、不关心、不赡养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天大地大不如票子大,爹亲娘亲不如金钱亲,在农村许多老人住的是小、矮、偏、旧的房子,干的是既照管孙辈又种田糊口的活,穿的是子女们穿过的衣服,兜里没有一分钱,小病挺着,大病靠着。社会上不讲诚信的事比比皆是:做了好人反遭误解,抓了小偷自己却成了“贼”,救助了弱者反被说成图谋不轨。在家庭中,夫妻相互欺骗并教育孩子说谎欺骗他人。甚至在学校里,有些教师也诱导学生欺上瞒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张白纸的少年儿 童,他们没有一点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近墨者黑。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部分家长对孩子是娇生惯养,因而一些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骄纵任性,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无礼无信,只图索取,不知回报,不听父母的话,顶撞长辈等不良习气。再就是这些年农民工大量增加,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致使这些孩子家庭教育欠缺,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大,各方面素质较差„„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父母将饭菜做好了,三四遍都叫不动趴在电视上的孩子;吃过饭后孩子只管玩,没有人帮父母收拾一下饭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留给孩子,而孩子却很少想到父母;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急前忙后,而父母身体不适时,孩子却很少过问;父母教导孩子,孩子却大声顶撞;父母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孩子却好吃懒做,零嘴不绝;孩子欺骗顶撞老人和长辈,父母却默认颌首„„

这一切,导致了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观念错位,是非混淆,纪律松散,学习懈怠,感恩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责任心匮乏。

3、家长和社会的心声。近几年,少年儿童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已逐步演变成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极大地触动了广大家长社会有识之士,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有很多家长来到学校,找到老师,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声,感慨对孩子管教的无助,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希望学校把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诚信观念,以确保家庭、社会的和谐。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建设,尽快提升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办让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自2015年春季以来,我们与时俱进,在前段“感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广泛论证,确立了一个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支点”与抓手——诚信教育。我们以“以孝心呼唤爱心,用诚信塑造人格”为宗旨,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抓手,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创立一套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运行机制。

2、编纂一套分年级的诚信教育教材。

3、构建诚信课程运作和教研体系。

4、营造诚信教育的舆论氛围、环境氛围和文化氛围。

5、创设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6、实施诚信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实现教育的内化和外延。

一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尊师爱生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老师同学。

二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维班爱校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班级学校。

三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敬老爱亲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长辈亲人。

四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护家爱村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族人村民。

五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亲党爱国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二)研究的目标

总的目标是:以孝心呼唤爱心,用诚信塑造人格。具体目标是:

(一)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诚信校本课程,通过编写校本教材,上好诚信课,向学生灌输诚信理念,做好养成指导,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以诚信文化为依托,打造起具有美化和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带。以此提升学校环境品味,增强校园育人功能。

(三)学校通过诚信课、诚信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形象,并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1、使学生在学校里树立起个人诚信形象:热爱学校和班级、热爱老师和同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风、考风、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做到:不说谎,不抄袭,不作弊;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不足;说实话,做实事,言必信,行必果;阳光处事,真诚为人;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对同学有帮助,对班级有益处,对学校有贡献的人。

2、使学生在家中树立起诚信形象:孝敬父母、长辈,关心兄弟姐妹,热爱家庭;虚心听取父母教诲,不顶撞父母,多和父母沟通;不做“小皇帝”、“小公主”,提倡俭朴生活,合理消费,不攀比;提倡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动做家务,干农活,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言行一致,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通过与家人的接触、交流,力争用自己的诚信言行去影响父母,影响所有家庭成员,使整个家庭行孝守信,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3、使学生在社会上树立起诚信形象:尊老爱幼,不恃强凌弱,关爱弱势群体,凡事有爱心;不贪便宜,明辨善恶;有礼有信,遵守社会公德;真诚待人,恪守承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爱心、讲诚信、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诚信言行,尽可 4 能地影响家族所有成员和其他村民,以至达成所有的家人、族人、村民共同守孝、明理,讲诚守信,为营建文明村庄,创建和谐社区尽心尽力。

总之,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具有诚信意识,掌握诚信知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用诚信去呼唤爱心,让学生人人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以至达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三、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布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高度重视“孝心·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将该项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及不分班主任参加的诚信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第二是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拟定具体实施细则,精心设置活动流程。第三,大造舆论,广泛发动,首先向全校广大师生发出活动倡议,号召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其次向所有学生家长发放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通报活动目的及方式方法,争取学生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再次就是精心组织召开了由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参加的“诚信”活动的启动大会,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创建诚信校园文化,开设“诚信知心屋”,营造浓郁的诚信教育环境。

1.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本书,学生可以在“多看”中“多记”,进而“多问”。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幅画,学生可以在学习、欣赏中树立起诚信意识。因此,我们结合学校绿化美化,打造起美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景观带,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以“请热爱你们的父母,请尊敬我们的老师”、“亲善求幸福,爱心促和谐”、“以诚为本,诚信做人”等活动内容为主题,把诚 5 信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在学校大门口两侧及校舍后面的空闲墙壁上,书写诚信启示语,将古代二十四孝图及近现代的一些伟人、名人的孝亲、诚信故事制成喷绘展板,悬挂在所有校舍的前墙壁上,并在校园空地上布设诚信格言标语牌等,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引导师生对照修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让同学们学习在孝心、诚信之中,生活在孝心、诚信之中。

另外,我们还设立了诚信长廊,开辟了诚信主题画墙,做到美化和教化的完美统一。学生们空闲时间在这里读诚信名句,画诚信图画,用心领悟诚信内涵„„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开设“诚信知心屋”,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心里保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待人处世较天真,但又多迷惑,“诚信知心屋”的开设,则成了众多学生找回自信与勇气的港湾,明辨真善美的空间。“老师,昨天晚上我要给妈妈洗洗脚,她却不用我,我该怎么办?”“老师,我村的一位大爷,到我家让我爸爸买他家的猪肉过年,明明我家没割肉,我爸却说过年的肉早割好了,这不是在说谎骗人吗?我想问,但又不敢,我内心很矛盾。”„„学生心中的疑问困惑总是在辅导员老师的耐心引导讲解下,解除谜团,打开心结。

(四)规范诚信课,强化诚信课教研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1、加强教研,认真上好诚信教育课。我们以年级为单位专门成立了诚信课程研讨组,定期组织任课老师进行诚信课集体备课与授课方法的研讨。学校将《孝心.诚信教育读本》列为学生的正式课程,要求各班每周上好一堂“孝心·诚信”教育课,每学年授课节数不少于三十二课时。做到诚信课教学计划、教材、6 时间、教员四落实。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搜集整理一份“诚信”教育资料,设计一份“诚信”教育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开展一项“孝心·诚信”教育活动,撰写一篇“诚信”教育论文。学校随时对该课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并将其成绩列为教师的工作量化成绩,以确保该课程的正常进行。诚信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诚信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诚信水平。五年级学生张珂在诚信日记中写道:“我们孝敬父母不一定做出像子仲负米、陈毅为母洗尿裤那样的感天动地之孝,但至少我们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父母为我们省心、放心、舒心。替父母洗件衣服、盛碗饭等。”六年级学生刘安然在学习了《妈妈,休息一天吧》一文后,在小组交流会上谈出了自己的体会:父母劳累了大半辈子,为了使我们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汗水,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真心实意的去做一个好子女。

2、以“诚信”教育为载体,上好生活指导课,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这是我校诚信活动的基点。我校把养成教育根植于“孝心·诚信”教育这一活动平台,号召同学们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爸妈省心;别人有事热心帮,献社会爱心”。活动中,给各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让教师认真上好指导课,手把手教学生自理的方法和技巧。

一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上掌握洗手、洗脸、洗头、穿衣和刷牙等方法和技巧,力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靠别人。平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饮食卫生,初步形成安全意识;不说谎,不骗人,初步树立诚信观念。基本养成讲卫生,有礼貌,懂安全,讲诚信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让爸妈省心、放心和欢心。

三四年级学生要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打扫卫生,7 洗晾衣服,收拾饭桌,整理房间等,安全意识和诚信观念进一步增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基本形成。

五六年级学生要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再掌握做饭、炒菜等方法,能主动并熟练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帮助父母干一些田间农活。

平时做到尊老爱幼,扶弱助强,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懂礼守信,做一个言行文明,品行端正的好少年。

另外,要求学生平时要学会、学精一技之长,以用于在校帮助同学,回家孝敬父母。做有益于他人,有助于父母的好孩子。为了使诚信生活指导更加扎实,更加有效。我们出台了《学生生活能力大比武实施方案》每年的放寒假前,在全校学生中举行生活技能大比武,评选出生活技能小能手。到目前,我们已举行了两届,共评选出了100多名小能手。

(五)签订“协议书”,印发“考核单”,促进校内校外结合,强化“诚信”教育的家庭和社会的辐射功能。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我们树立大教育观,把开设“诚信”教育放到现实社会的背景下来思考,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成立了“孝心诚信”教育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校携手、共同育人”的诚信教育机制。

我们精心设计了“诚信教育协议书”,学校与家长以协议书的形式,规定了双方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各自责任。如:学校的主要责任是以诚信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对学生诚信行为的教育力度。家长的主要职责一是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在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方面,为子女做出表率,提高家庭的思想道德品位;二是家长要及时督查子女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不正当的诚信行 8 为,不要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迁就,要及时教育、纠正,向学校通报等。

我们每学期还向家长印发《家庭诚信教育考核单》。学期末,由家长根据子女在家的表现进行量化,并以此作为学校评定学生本学期的操行等次和评选五好学生,十佳诚信之星的主要依据。这种形式的家校携手育人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也产生着较大的辐射作用。

(六)以孝敬父母,真诚为人,做诚信星为目标,以诚信课、诚信日为阵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1、在前两年扎实开展“使妈妈高兴”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全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行孝有信集中行动,主要实施行孝“五个一”,即:“每天送爸妈一句问候,回家为爸妈泡一杯清茶,每天为爸妈捶一次背,每天帮爸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每天给爸妈一个惊喜。”;做到诚信“三个不”,即“不说谎,不骗人,不虚情假意。”

2、设立“孝敬日”,布置孝亲作业,开展孝行体验。把每周日、学生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定为我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学生在“孝敬日”里承担至少一小时的家务劳动,并写出孝行感悟。

3、实施“日行一孝”。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向亲人孝行体验一次。如给父母到杯热水,递条毛巾,给母亲梳梳头,洗洗脚,捶捶背,给父母洗件衣服等。

4、大力开展诚信主题周活动。该活动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短期的切实可行的诚信活动小目标。从而增加该活动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我们利用诚信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背记学校“孝道八心”、“诚信歌谣”以及诚信歌咏等比赛活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在背记中感悟诚信之道,在高歌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从 9 而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推进学校诚信教育的进程。

5、开展“文明进学校,服务进社区,孝心进万家”活动。号召同学们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有信,遵规守纪;回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善待他人;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主要组织队员们利用周六上午到社区服务,如:到社区表演节目,清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梳头、洗衣、整理房间等,将孝心付诸行动,向社会奉献爱心。

6、将孝心诚信工程与“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做诚信事,争三好生”活动,号召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少年。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留给他人,把诚信留给自己。使全校学生能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有爱心、责任心,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7、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写一篇孝心诚信作文,画一幅孝心诚信图画,讲一个孝心诚信故事,欣赏一篇孝心诚信美文,学唱一首孝心诚信歌曲,搜集并背诵一些关于“母爱、父爱、孝心、诚信”的名言、谚语、诗文等,以此加深学生的诚信体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孝心、诚信意识。

8、开展“诚信之星”评选活动。为巩固活动成果,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每学期,结合阶段性总结,学校要广泛开展“十佳诚信之星”评选活动。首先要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发放“关于诚信之星评选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召开家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另外各班利用班会、队会进行再发动,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如何去做。活动以总结和评选两种形式进行,号召全体队员每人写出一份行孝总结,用演讲的形式在小组和班级中进 10 行竞选发言,然后投票选举,每班推出5名诚信星候选人上报学校少先大队。然后少先大队再以走访和调查的形式,采纳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意见,按“行孝影响度”确定出我校“十佳诚信星”。“十佳诚信星”评出后,少先队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次“诚信星”演讲会,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学习。同时,组织人员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拍照行文,作为学校诚信教育成果进行存档,并对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截止到目前,我们已成功地评选出两届马庄小学十佳诚信之星,对活动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七)注重八个结合,保证诚信教育的全面渗透。

1、诚信教育与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把孝道教育列为少先队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阶段提出一个品德教育目标,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主题,既丰富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又使诚信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2、诚信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在实施诚信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训练、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做到人人懂诚信、学诚信、做诚信,个个有美德、扬美德。以美德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3、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各学科结合的方式各有不同。如:在语文课上,可以把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与思品课教育相结合,主要是联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丰富书本上、课堂上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把诚信教育内容从狭义和广义上与之结合,起到互补作用。

4、诚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讲诚信,必须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育效果,把认知付诸行动,内化为品质。实践活动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点,要求学生按照学校 11 规定的“诚信歌谣”,“孝道八心”的内容,在家直接或间接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校做一些尊敬老师,帮助同学的事,养成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在此基础上,将爱心逐渐辐射到社会,服务于社区。

5、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做好学校诚信教育的同时,也应对家长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使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二是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队活动,不但让广大家长充分了解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而且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孩子的诚意、孝心。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配合学校投入到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上来。三是要求家长在家庭中教育、督促自己的子女,围绕学校指定的“诚信歌谣”、“诚信八心”去践行诚信。家长要为子女做好表率,并适时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到学校。四是学校要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的诚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活动的方式、方法。

6、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的浓厚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处学习在诚信之中,生活在诚信之中,感悟在诚信之中。

7、诚信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来自家庭中、社会上的一些有关成效的负的因素,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对诚信、孝心的困惑。对此,我们设立了“诚信知心屋”,配备了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在诚信教育的沃土中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8、诚信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在学 12 校实施诚信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诚信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我们十分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身正示范”教育,并把师德教育列入对教师工作考核之中。督促教师在工作上、家庭中、社会上,处处事事做诚信人,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诚信格局。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一)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诚信、爱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检测结果表明,学生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呈现良性变化。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体学生中出现了“六多六少”的好现象:

一是尊敬老人的多了,嫌弃老人的少了。学校开展了解长辈的活动后,到敬老院、社区为老人服务更是人人争做、周周都有。全校送温暖小分队,更是活跃在帮贫济困的行列中,如六(1)班同学连续四年轮流定期到马庄敬老院为老人整理房间、洗头、洗衣、捶背、按摩等。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每逢老人节学生带着自编的小节目来到老人中间慰问演出。另外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搀扶老小过马路,给公共绿地浇水、拔草等事例,比比皆是。

二是讲究节俭的多了,乱花零钱的少了。在诚信教育活动中,逐渐杜绝了学生吃零食、乱花零钱的现象;零用钱小储蓄活动。各班反映,自开展诚信教育以来,学生比吃穿,乱花钱的大大减少。他们认为,乱花父母艰辛劳动换来的血汗钱,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三是家庭和睦的多了,不讲文明的少了。有的学生对父母的陋习敢于提出意见。如劝父母不要赌博,说话办事要讲诚守信,和睦邻里等。他们认为家庭和睦,离不开“孝亲敬长”,而“孝亲敬长”绝不是一味地“盲从”父母。

四是主动做家务的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诚信教育系列活 13 动之学生生活技能指导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整理房间、个人洗刷等日常的生活技能,还学会了部分做家务、干农活的本领。据大部分家长反映,现在的学生自己的事自己会做了,能做了,象穿衣、洗衣等也不用我们协助了,有时还能主动地帮我们干一些家务农活,我们在孩子身上省心了。还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现在知道疼人了,有好吃的知道让我们了,饭前饭后也能主动帮我们整理饭桌。在学校的诚信教育下,孩子懂事了,我们真的很开心。

五是勤奋学习的多了,厌倦读书的少了。“诚信课”课堂上当学生在辅导老师组织下学习了动人的诚信故事后,再开展辩论活动,不少学生听时热泪盈眶,议时慷慨激昂,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激发了勤奋学习的热情。不少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父母,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孝”。

许多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期间获益不少,深有体会,而且在小学毕业以后,还有不少学生来信感谢母校的道德教育,“如今,我已离开了母校,但我依然坚持‘日行一孝’活动”而有这样感受的学生何止一个两个!“诚信课”,使学生“爱父母”的情感很自然地迁移到了爱同学、爱他人关心集体的境界上。正如五年级一位班主任在同家长沟通时说:“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关心他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学生认识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道德行为,现在班上,不管是哪位同学有困难,都会有人抢着去帮他。同学忘记带学习用品,马上有人借给他;同学不会做作业,马上有人辅导他;同学病了住院,马上有人上门补课;同学摔伤了,马上有人扶着去卫生室上药。”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道德素养有了质的飞跃,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14 迅速增高,学校的声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均不同程度地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有效地影响了家人、族人和其他村民。但是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起点比较低,仅之是为学生建立爱心、学会做人,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日积月累,“诚信”必然会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成份,融于学生的情感主体。

(二)对社会的影响:

家校互动,小行动影响了大气候。诚信教育除学校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课程教学和系列活动外,我们还开辟了诚信家长学校,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形成了“老师——学生——家长——学生”互动的教育链。老师教导学生,老师影响学生,学生诚信家长、诚信家庭,家长规范自己、示范孩子。最终达到老师、家长、学生共诚信,老师、家长、学生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诚信。从而使家庭和睦、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社区和谐。我们开展的“诚信教育”已深入家家户户,并对家庭、社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辐射影响。诚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给家庭带来了和睦,给社会带来了和谐。诚信教育的开展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潍坊市人大代表贾悦镇龙宿村党支部书记鞠德民说:“学校的一个‘诚信工程’,架起了社会千万座孝心、爱心桥,真做到我们心里去了。”

(三)活动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

1、学校网站先后对我校的“诚信”教育进行了宣传。

2、《西部晨风》《灵宝晚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的“诚信”教育情况作了专题报道。

3、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质飞跃。

(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诚信育人模式。

1、开设诚信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为我校诚信活动打造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诚信教材的应用为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将“诚信”工程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结合学校绿化美化工程,以诚信文化为依托打造起多处具有美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景观带,以此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同学们平时学习在孝心、诚信之中,生活在孝心、诚信之中。

3、我们对诚信教育的探索,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辟出的一条科学合理的育人新路。我们抓住诚信教育的本质,着力从思想、方法、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形成了以“诚信八心”和“诚信歌谣”为主体内容的诚信教育模式:

“诚信八心”

常问好,有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勤学习,创佳绩,让父母开心。求上进,有理想,让父母欢心。有矛盾,多自省,让父母顺心。有主见,不迁就,待他人真心。不说谎,不欺骗,做人要诚心。知感恩,持正义,献社会爱心。

“诚信歌谣”

自己的事自己干,不给父母添麻烦。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学习出行离家前,禀告父母莫挂牵。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批评教育不顶撞,感谢父母要求严。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当先。同学之间勤交往,诚信二字记心间。言必信来行必果,履行承诺是关键。不说谎话不行骗,诚信做人众人赞。

五、课题研究的体会

1、社会公认、易于操作

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是每个家庭都渴望看到的结果。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因为诚信行为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既可以高标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活动,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容易体现,容易检验,也易于评价。

2、重在实践,贵在持之以恒。

道德教育少不了“明理、激情、导行、内化”四大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因为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将正确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终生可受益。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最薄弱的一环恰恰是实践这个环节。我们强调,在诚信教育中不仅要用好书本,更要做好实践作业。这样诚信教育自然成了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培养美德、强化素质的有效载体。

3、始终坚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理念。

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地发现先进典型。推广典型,才能推动面上的工作向高处提升,向深处发展。学校每年都隆重举行“十佳诚信之星”、“诚信小组”、“诚信教育先进班级”及“生活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并规定不是诚信星不得评为“五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创新来自不断的实践,来自于深入的调研,更来 17 自于群众的创造。

4、上下配合、同心同德、真抓实干。

我们的诚信教育活动之所以能顺利开展,除了它有深厚的民族根基且又符合当前广大群众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在于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广大教师及全体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通力合作。

六、存在的问题

诚信教育校本课程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诚信教育对社会的辐射带动等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进行,如何经常化、制度化,不断丰富其内容,提高其层次,还有待于研究,否则,已取得的成果也不容易巩固。

我们的工作还刚开了个头,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路还很漫长。但有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广大师生、学生家长真心实意的支持,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将这项合民意、得民心的工作继续抓下去,并力争做出更大的成就。

第五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七级联校:冯晓宁 2014.5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写作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眼下一部分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在语文教育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心理学研究指出,需要通常以意向、愿望、动机等多种形态表现出来。涉及到作文心理发展问题上,起动力作用的需要形态主要是动机。可以说,实际上作文动机是儿童作文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作文的成败。因此,本教研组提出:创设情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和随感。为了提高小学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明确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心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中想写,有内容写,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写得生动、具体、感人。而现实中,小学生的感情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情景,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有裨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当前,作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教师厌教,学生怕学,作文教学整体效益不高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均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人员与实验班级

由于自己的能力尚需提高,且研究时间较短,因此考虑由本人独自承担课题研究,实验班级为我所任教的四(2)班。这样不但有利于开展研究工作,而且便于搜集资料与及时改进教学设计,保证课题研究的高效性。

(二)、制定课题研究相关措施。

1、扎实的管理策略:实实在在地指导,实实在在地研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寻找习作的源头活水,灵活地选择作文的训练方式;关注习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细心地总结。

2、循序渐进的运作机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

3、科学的研究流程:了解现状→研究对策→实践检验→总结反思

(三)、明确研究内容与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教材及学校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指导学生观察与实践

研究采取“一个目标,双线同行”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内容”及“校园生活”为主线积累写作素材,两条线同时行进,通过交叉、融合、叠加的形式实现写作材料的多元化。

(1)以班级为原点,向校园四周拓展(一人、一景、一事……);向各学科拓展(观察、实践……)。

(2)以教材为根基,有目的设计写作练笔(仿写、续写、改写……)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开发、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2、采取一定激励与评价手段,探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丰富材料来源”是习作教学的基础,而激发表达欲望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手段,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抓住习作教学的关键点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研究成效

(一)“多元开发资源”的设想初步实现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意识与能力。对生活中蕴含着的鲜活的习作资源不加留意,平时缺乏素材的利用和积累意识。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以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从这些生成性资源中,引导学生开发习作资源。本次课题研究关注了以下两方面的资源开发:

关注来源于生活的写作资源

校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成为一个人一生快乐回忆的源泉。美丽的校园、多彩的活动,这一切都可以驻留于孩子的笔下。观察班级植物一角,写出生动的状物文章;布置教室也可以写下感受;跟同学相处、跟老师相处的趣事,一学期该有多少可写的内容啊……

课余、双休日,跟父母结伴出游、购物、扫墓、踏青……丰富的生活加上独特的体验,这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多途径打开有效习作之路,真正做到“立足教学、挖掘素材”,就能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和“习作”。

(二)语文学习的外延得到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本是抓手、是平台。语文教学应该是近触文本,远延知识的方方面面的学习过程。

在挖掘写作素材的同时,我将语文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展。

“阅读”系列活动——推荐一本好书、摘抄一篇好文章、写读书笔记等;

“观察”系列活动——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观察水源水质、观察身边的同学等; “实践”系列活动——制作手抄报、制作调查报告、“啄木鸟”行动(找错别字)、“护蛋”行动等。

“评比”系列活动——写字比赛、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

所有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促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三)写作方法巧妙渗透

写好文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充满生命的灵性。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渗透的主要手法有细节描写法、环境烘托法、对比衬托手法、倒叙、前后照应写法等。

所有的写作手法均以课文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的妙处,为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提高写作能力策略的有效探索

短时间内,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易事,2011年9月我接任的四(2)班学生的现状为:本班学生53人,普遍存在写作畏难心理,写作能力较强的约15人(文从字顺,结构清晰,具备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写作能力一般的约23人(句子比较通顺,基本上表达清楚。);写作能力较弱的约15人(表述不清,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200字左右的文章尚有难度。)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研读写作教学理论书籍,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1、丰富写作素材

研究采取“一个目标,双线同行”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内容”及“校园生活”为主线积累写作素材,两条线同时行进,通过交叉、融合、叠加的形式实现写作材料的多元化。

【关于“丰富写作素材”一点,之前有较多叙述,在此不再赘述。仅针对2、3点进行详细阐述。】

2、降低写作难度

我班学生原有写作水平呈阶梯状排列,好、较好、差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而“好”与“差”的差距又极大。由于接受能力的悬殊及书写速度的差距,实施习作教学难题重重。因此,我在接班一个月后决定采取“降低写作难度培养写作兴趣”的措施。具体做法是:①不规定写作的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②每一次练笔均事先指导,鼓励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以仿写为主;③放宽评分的尺度,对进步者大力表扬。

这样的做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差的学生也找到了写作的乐趣,因为得到大家的赞许而增添了信心。整个班上涌现了写作的热潮。

3、评价手段多样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在习作评价时做了小小的尝试,激励的效果颇为显著。评价的形式如下:

①在习作中留下激励性评语;

②在班上范读优秀习作,并由学生、老师进行口头评价;

③摘录文章中的好句子;

④采用百分制打分法评比;

⑤习作突出或进步较大的学生可获得加★的奖励

诸多的评价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它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作状态、进步程度,持久地为学生注入写作的动力。通过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不仅让听者能体会文章的妙处,对于写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以表格形式呈现习作教学过程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以大作文、小作文、日记为主要形式的习作训练30次以上。本人择其感触最深的20次(包括3次检测)做好记录,表格中设置了“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反思与改进”等主要栏目,记录清晰,且一目了然,便于阅读。

此外,本人将实践记录的照片、学生作品范例等多方面资料整合为一体,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研究的全过程。

(二)多种手段检验习作教学效果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本人设计、统计、分析的调查问卷共计3份;习作检测内容、作品、评析共计3份;每次习作教学后,学生习作效果记录(包含于习作教学记录表中)共计17份;个人设计习作成绩登记表、习作各项内容记录表……采用多种手段,以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并及时检验习作教学的研究成效。

五、体会与思考

课题研究已到了尾声,不断搜集与整理的工作,让我深感课题研究的不易,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要让课题研究真正具有实效,能够推行,必须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收获的同时,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今仍感到困惑的是:

1、如何开发,才能使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2、指导写作的同时,会不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尊重儿童文化,遵循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开发习作资源是改变儿童习作之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它没有终点,没有固定的模式。倘若将研究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发习作系列资源。如: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写作指导、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写作指导……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主持者考虑到资源的多元开发,但如何使它趋于完善,容量更大,设计更为科学,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去探索,去追寻作文教学的途径!

下载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 课题负责人:罗星湖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陈兴、张苑、李黎苑、杨苑媚 执 笔:罗辉龙 一、课......

    《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发言稿

    《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课题组感谢各位的莅临指导!谢谢! 各位专家,我校申报的《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

    《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陈国璋 为了进一步弘扬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得以积极、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思路之一,我校提出......

    《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模版)

    拓展教学技能 促进教师成长――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课题提出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上杭县城西幼儿园课题实验组 温浏英内容提要:传承礼仪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养成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礼仪启蒙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背景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

    《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是本人2008年11月申请并被立项的xx市“十一五”个人研究课题......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武清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材料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乔玉秀 武清区下伍旗镇中学 2012年4月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