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秋教研计划)秭归县实验小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计划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构建品德“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5年秋
指导思想
以学校大力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为契机,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确立研究目标,明确“高效”思路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1、学习探索高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活动。
5、注重教学过程实效,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先进,教育教学素质稳步提高。
高效课堂研究措施: 品德教法的选择,应在灵活多样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易懂、易学,并保证运用得当。高明的教师总是重视学与做的有机结合,善用新奇、美妙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巩固,理解与记忆得以深化。
品德学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更好的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了使品德课堂高效,实效,品德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研讨,准备这学期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一)让目标出现在情境中,情境与生活相关
1、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2、展示目标的方法可灵活多变: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让学生通过学习去自主探究、进行合作交流,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课堂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缤纷而实效”。
1、活动型教学课堂: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结合教学文本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2、实践体验型教学课堂: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3、综合学习型教学课堂: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课堂教学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品德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辨析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
(五)、课堂小结要升华主题
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深化升华之效。教师在课堂指导的时候做到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学生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活动安排: 九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课题相关文章,姜勇校长上示范课。十月:杜江萍主任上课题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一月:贾艳华课题上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二月:品德教师围绕“高效课堂”教研主题写反思、论文。元月:课题阶段小结、收集整理资料。
第二篇:(2016年秋教研小结)秭归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____基于核心素养 创新活动设计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6年秋)
2014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品德教师通过主题活动设计,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在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以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品格三大核心素养。我校品德课题组在县、市品德教研员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老师围绕“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和“主题活动创新设计”开展学习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校该课题研究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解读三本“书”,梳理素养要点
当今教育以聚焦人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品德课程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内容选取上紧扣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严格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形成的规律,选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范例教学内容,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合并编写。
为了让品德学科教师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课题组组织教师
深入研读三本“书”,即“课标”、教材和学生,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下面以一、二、六年级教材为例来谈一谈:
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创新活动设计,培育核心素养
从学科角度讲,要为学生素养而教,学科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的主题活动设计要适应学生素养发展而创新。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杜江萍老师执教四下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环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通过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按颜色可以分为几类?按形状可以分为几类?按作用可以分为几类?(2)情境竞答:a、小芳过马路时不管指示灯是绿灯还是红灯,只要没有车辆通行就跑过去。对吗? b、这些标示牌属于哪类标志;这类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 C、围绕辩题“遵守交通规则利已利人”进行辩论。老师以问题为引导,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
们结合生活中的了解,仔细观察、对比思考,当一个个问题解答时,孩子们也熟悉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并能借助这些交通标志了解到基本交通规则,树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形成了基本的素养。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姜勇老师执教的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时,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这样的品德课堂有很多,贾艳华老师执教二上第四课《我们的节
日》一课时,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开展了“屈原祠入队宣誓”主题活动。少先队员们在屈原祠前敬队礼、唱队歌,新队员表决心,老队员送祝福,辅导员提希望,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与自豪,更是吸引了在屈原祠旅游的外国游客热情邀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节日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品德学科的教学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我校的品德课堂,以主题活动创新设计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三、创造研究条件,保障主题活动有效实施
1、集中研究与即时研究结合,改进实施环境
我校品德课题组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每学期集中重点研究两个课例。首先由执教者独立备课,再由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然后课题组老师带着观课量表进入课堂,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课堂中主题活动实施情况及效果:维度一: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观察: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学生是否参与老师提问。维度二:从“教师教学”的视角观察:本节课是否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活动,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维度三:从“资源整合”的视角观察:资源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否有效。维度四:从“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师生、生生之间是否和谐互动。通过观课议课,不断改进主题活动的相关细节,优化主题活动实施过程,确保设计的每个活动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同时,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课题,向学校教科室申报了微课题,这些微课题都来自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大家利用每周的品德学科活动日进行草根式的即时研讨,各抒己见,相互碰撞,精益求精,共同解决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不断优化主题活动实施的策略。
2、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课题组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每学期一次大型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都会邀请家长代表参加,给家长讲明活动目的,梳理活动过程,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品德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网络评价平台定期给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孩子的品德状况,家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学生的品德素养逐步形成。
四、教研成效:
姜勇校长参加市举办的“课题经验交流”研讨会,姜勇校长写的题为“平息绯闻**”的论文和乔德智主任写的题为“和母亲握手”一文在县教研信息中心主编的《我的教育生活》中发表;贾艳华老师撰写的题为“品德课堂用爱的教育感化学生花开心间”在中华散文名家发表并颁发相关证书,贾艳华老师被“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工程”授予“优秀学员”,贾老师写的题为“低年级组织
教学有秘招”在县三优论文评比中获奖。
十年磨一剑,“核心素养”实施道路“路漫漫”,我校课题组将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大胆尝试,创新活动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保障活动的顺利实施,使“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课题实验再上新台阶!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失去平凡、追求卓越!
第三篇:(2016年秋教研计划)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探究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6年秋)
指导思想: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教学活动,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
本学期教研课题组准备从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按照“情境—互动—合作—发展”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感悟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生活,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研究措施:
一、认真解读教材,梳理好各学段培养目标:
品德学科教师一开学认真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
二、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 “体验式教学”模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a、创设情境,链接生活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现实行为,采用适当方式,如生活事件回放、设置生活问题、创设模拟情境、播放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内容与生活的链接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下自主链接生活、唤醒生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生活探究兴趣。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问题的设置,使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多维互动,体验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认知,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和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互动交流中,对已知知识和技能、已有情感和态度进行验证和质疑,从而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c、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通过多维互动,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在交流中虽有所拓展,但也只是丰富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深入认知仍很肤浅,对某些问题仍存在一知半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伴随着新的疑惑、新的问题的产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凭借组员们搜集的相关信息自主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探究,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与其他各组进行交流和争辩,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它学习媒介间的多维交流,达成对问题的深入认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更加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并在交流中感悟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悟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促进。
d、践行生活,实现发展
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培养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要求,实现社会性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为促成学生发展目标的深入和达成,由教师或学生再创富有实践性的新情境和新要求,以检验学生的认识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践行生活,进一步深化、扩展、修正和完善认识,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全面和均衡的发展。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认知,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让学生深入生活、审视生活、反思生活、践行生活,实现学生社会性发展。
三、创造研究条件,保障主题活动有效实施:集中研究与即时研究结合,改进实施环境
活动安排: 九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课题相关文章,姜勇上示范课。十月:贾艳华上课题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一月:杜江萍主任上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二月:品德教师研讨观课议课体会并自己围绕教研主题摸索上特色课。
元月:课题阶段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逐步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质疑,作为我们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以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
第四篇:(2016年春教研计划)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计划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情景激趣合作探究教学研究
秭归实验小学品德教研组
2016年春
指导思想
以学校大力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为契机,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具体任务是:
1、学习探索高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活动。
5、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转变。
6、提高教师创新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研究措施:
一、教师课前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们在集体备课时特别注意:围绕本课内容,整合课件、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资源,同时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调查活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场境;围绕本课将要讲授的道德规范内容,对照本班学生这方面的表现,综合梳理学生正反两个方面的表现,为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奠定基础。
二、“情景激趣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应用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辨别,辩论中明理、认识中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理、在认识中成长,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当成辩论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辩论,并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明确事理。对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然后组织孩子们分析评价。通过分析、对比、辩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态度。
4、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让评价为学生成长护航
生本教育认为,评价要附着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让学生掌握对自我的评价权。
(一)评价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坚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对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都给予及时激励,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行自评、互评,从参与讨论、完成前置学习、参与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对评价出的各类优秀学生分别给予激励,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多角度的评价中收获成功、感受快乐。
(二)用评价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实践,要使学生成为品德行为方面的优秀者,就必须激励学生认真践行课程倡导的道德规范,对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给予批评指导。
活动安排: 三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课题相关文章,杜江萍上示范课。四月:乔德智上课题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五月:向丽晶上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六月-期末:教研组课题阶段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第五篇:(2015年秋教研小结)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构建品德“高效”课堂实施研究小结
秭归实验小学品德教研组
2015年秋
围绕“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高效课堂”研究以来,课题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摸索中前进,在借鉴中提高,逐步完善教研活动。本学期教研组大胆地尝试了构建品德“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更新观念。
1、针对研究课题,首先,我们将课题组成员组织起来集体学习研讨,课题组的教师明确课题规化管理的有关内容,自觉学习科研知识,教师的科研能力兴趣更浓厚了。
2、实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完善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二、课题研究组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高效、实效”
1、学生会学、善学,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以自主学习为主。
我们在实验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动力,极大部分学生养成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在学习习惯方面,我们通过对评估办法发现。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发展来看,学生接受信息特别快,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学
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因此,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2、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实验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会教、善教,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课题组老师撰写爱写反思论文。
3、初步形成“出示预习学案,明确目标——定向自学,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回扣目标,课堂小结”课堂学习模式。
学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有效课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预习学案导学、促学、领学的作用,教师精心编制学案,反复尝试各种“有效学案”编写模式,最终达到促进课堂高效的目的。“学法指导”部分的学案,由教师讲述清楚,再由学生根据学案,自行理解,必要时教师点拨。辨析明理的学案,我们按照限时限量的原则进行有效设计,学案上的辨析题教师当堂讲评。
三、定期开展讲评课活动。
1、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相关学科的课,对每一位参加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的教师所讲的课都要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共同研究和策划,就授课教师教材处理策略、教学方法选用、相应的学案及教案设计等提出改进性意见。在评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人人发言,做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评价,以此来加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贾老师在上公开课前请
教研组的老师们先听课观课再评课。老师们听了贾老师讲得《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课后提出建议虽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是还是需要适当安排一些讨论活动,贾老师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第二次试教的时候编排了教学研讨活动让学生讨论:小朋友们怎样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在讨论中我让学生先在组内说,接着教师顺理成章地利用采访这一活动,再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讲述为家人所做的事情,这样的讨论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当中积极参与进来,想为家人做些事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2、进行理论学习与论文交流。
每一学期,课题小组成员每人都要一课一反思,写好之后打成电子文档上传在学校备课网站,教研组进行检查,分管领导抽查。课题组的老师们写的教学反思、论文、案例择优上交,发表的论文,或者获得奖励的文章都有绩效奖励。在写文章的过程我们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让这些论文或案例成为课题延伸的足迹,并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出门学习的教师都要写听课反思,或者回报材料一起学习,讨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研组鼓励小组成员必须利用课余、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搜集有效教学的信息,并将之融会贯通,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我们的执教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一学期品德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姜勇校长写的题为“拓宽课堂主渠道,培养核心价值观”的论文和乔德智主任写的论文“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参加“德育报社与陶行知研究会”举办的教师成长及专业
发展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姜勇校长写的题为“培养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论文获得县教研信息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贾艳华老师写的教学反思——“北风吹,冬天到了”在亿万文库网站发表在宜昌商报发表,贾老师的“目标明确领悟道理,变幻活动实践出真知”在县“三优”论文评比中获奖,贾艳华老师参加品德高校课堂“三课达标”竞赛课被评为“优质课”,每一位品德实验教师都在实验探索中前行,不断优化自己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