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2016)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小结
——品德课堂以“核心素养”为主体,根据特点分阶段设计教学创新活动
秭归县实验小学
现在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空间和平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种子”是:友善、思考、独立,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素质,情意是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简单地说品德“核心素养”教学就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活动并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综合素质”。小学生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品德课教学一致认为在品德课教学中实行“核心素养”培育势在必行。
我们学校品德教研活动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反思,并以同伴互助、协作教研活动等形式,以点带面,共同成长。品德教师“聚众人智慧于一体”研讨与实施能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每一个学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我们品德教研组每一月两次分(低、中、高)学段研究,再有两次是集体座谈整合“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说一说自己的教学经验体验,探讨遇到的教学疑难问题,在学科活动后学生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就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根据各学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素养的不同,品德教研组决
定先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分三个学段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小学一年级今年的教材是《道德与法制》,李瑶琼老师参加新教材培训后在品德教研组学习并给我们讲解低年级《品德与法制》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贾艳华说: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故事讲解活动”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四、李瑶琼老师说“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上完《课间十分钟》这课后教师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低学段“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主题:
学生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活动之间的融合培养研究
中年级主要进行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也要进行一些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集体,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培养帮助家庭、别人的能力
中年级研究主题:
情景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兴趣互动培养研究
高年级主要进行浅显的政治、法律常识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继续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家庭、别人、公众的能力,注意培养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初步能力。
一、杜江萍主任说:情景设计法
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
五、乔德智主任说“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高年级研究主题:
学生品德素养形成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培养研究
在学校领导的教学教研主题思想的引领下,品德教研组“核心素养”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就是紧扣“教学理念”,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引领学生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深刻体验,逐步生成经验、内化为品德行为的教学设计。课堂上以丰富的教学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架构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姜校长说: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民主讨论”法
民主讨论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
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六、向丽晶老师说“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
1、观课议课,改进实施环境(贾艳华“诚实的孩子”)课堂是体现这种魅力的主战场。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得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地磨课。为了使自己的课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有特色,我请教“品德教学能手”听我的课,然后听取她们的建议磨课,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在上公开课鄂教版第九课《和诚实交朋友》第二课时——《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这课时,我围绕教学目标“学生从听故事,看故事,辨故事,讲故事中学会分辨生活事例是否诚实;学生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了教学四环节:听故事,明道理——看书中故事讨论行为的对与错——观生活图片辨做法是否诚实——联系自己讲诚信的故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做好一切教学准备工作:我先根据教学进度确定好课题制作课件,在上课前的一个星期五,又请
姜校长、付主任听课。听课之后她俩给我指点哪一些地方需要改正,哪一些地方应该删除,最后她俩给我的课的综合建议是:因为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个诚实的好孩子,所以这节课开始讲《狼来了》的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撒谎害处大的道理只是对前一节课的回顾,后面应该添加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进行对比,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人人夸的道理。她俩还建议我后面的课件可以不改动:因为课件能通过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辨别小朋友行为是否诚实,学生上台讲故事也能突出主题。我听取了她俩的建议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找了几个小时的有关诚信故事的视频动画,有的动画有广告,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手机录像再用数据线传送视频做课件但效果不好,后来我又请教我校的电脑专家——王主任给我指点怎样删除不需要的视频,经过多方周折才制成了有动画的诚信故事。修改好的课件我又试教了几遍,直到把课件调试好,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我才在另外一个班给孩子们上公开课。
2、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乔德智“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杜“感悟亲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的发展离不开活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构建。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的生命活力与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以表现、形成与发展。因此,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是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和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
2、活动决定人的发展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活动着的个体,活动是认知发展的关键;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认知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进行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学习方式和创新教学活动模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科学化、有效化,促进师生可持续性的共同发展。
(2)真正解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设计手段和方法诸要素的统一;使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处处、时时的有效体现,做到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
(3)有效解决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以丰富教学的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以活动为载体架构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主动达成教学目标。现在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空间和平台。小学生核
心素养的“种子”是:友善、思考、独立,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4)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反思,并以同伴互助、协作教研活动等形式,以点带面,共同成长。基于上述思考,我校拟定并申报“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实验。
四、课题研究内容、步骤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內容的大致思路:沿着现状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综合研究的思路展开。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6年3月——9月)(1)收集、学习有关理论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3)制定和完善实验方案,申请立项。(4)前期研究基础调研与测评。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12月)重点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做好学情探测与分析,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主题活动与“核心素养”融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实效性设计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
(三)、整理完成阶段(2019年元月——2019年9月)
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选编论文集、教学叙事集、教学案例集。
预期研究成果:对于“核心素养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实验研究方案、活动设计、实践活动资源库、活动案例、课
题研究论文进行整理和结集,推出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的实物资料以及师生素质发展成果等。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举办成果推介会。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沿着现状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综合研究的思路展开。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借鉴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在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并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个案分析法: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将对个别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他们的教学实际为基础,对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对策,逐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实践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成立实验组织,制定实验方案,培训研究队伍,确保课题研究正确、有效地开展。
1、顾问:县、市教科院品德教研员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周少刚、姜勇
成员:梅国清、杜江萍、彭清香、乔德智、向丽晶、贾艳华
(二)、以新课程、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送出实验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研究水平。
3、加强督促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矫正实验中的偏差。
(三)、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与评估,让课题研究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1、及时反馈与交流,形成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课题组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
2、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学科研不分家,使活动
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和师生发展服务。
(四)、及时总结,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激情。
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参加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和活动反思。
2、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各年段实践活动方案,积极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第二篇:(2016年秋教研小结)秭归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____基于核心素养 创新活动设计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6年秋)
2014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品德教师通过主题活动设计,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在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以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品格三大核心素养。我校品德课题组在县、市品德教研员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老师围绕“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和“主题活动创新设计”开展学习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校该课题研究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解读三本“书”,梳理素养要点
当今教育以聚焦人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品德课程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内容选取上紧扣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严格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形成的规律,选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范例教学内容,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合并编写。
为了让品德学科教师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课题组组织教师
深入研读三本“书”,即“课标”、教材和学生,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下面以一、二、六年级教材为例来谈一谈:
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创新活动设计,培育核心素养
从学科角度讲,要为学生素养而教,学科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的主题活动设计要适应学生素养发展而创新。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杜江萍老师执教四下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环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通过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按颜色可以分为几类?按形状可以分为几类?按作用可以分为几类?(2)情境竞答:a、小芳过马路时不管指示灯是绿灯还是红灯,只要没有车辆通行就跑过去。对吗? b、这些标示牌属于哪类标志;这类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 C、围绕辩题“遵守交通规则利已利人”进行辩论。老师以问题为引导,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
们结合生活中的了解,仔细观察、对比思考,当一个个问题解答时,孩子们也熟悉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并能借助这些交通标志了解到基本交通规则,树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形成了基本的素养。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姜勇老师执教的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时,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这样的品德课堂有很多,贾艳华老师执教二上第四课《我们的节
日》一课时,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开展了“屈原祠入队宣誓”主题活动。少先队员们在屈原祠前敬队礼、唱队歌,新队员表决心,老队员送祝福,辅导员提希望,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与自豪,更是吸引了在屈原祠旅游的外国游客热情邀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节日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品德学科的教学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我校的品德课堂,以主题活动创新设计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三、创造研究条件,保障主题活动有效实施
1、集中研究与即时研究结合,改进实施环境
我校品德课题组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每学期集中重点研究两个课例。首先由执教者独立备课,再由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然后课题组老师带着观课量表进入课堂,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课堂中主题活动实施情况及效果:维度一: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观察: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学生是否参与老师提问。维度二:从“教师教学”的视角观察:本节课是否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活动,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维度三:从“资源整合”的视角观察:资源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否有效。维度四:从“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师生、生生之间是否和谐互动。通过观课议课,不断改进主题活动的相关细节,优化主题活动实施过程,确保设计的每个活动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同时,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课题,向学校教科室申报了微课题,这些微课题都来自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大家利用每周的品德学科活动日进行草根式的即时研讨,各抒己见,相互碰撞,精益求精,共同解决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不断优化主题活动实施的策略。
2、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课题组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每学期一次大型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都会邀请家长代表参加,给家长讲明活动目的,梳理活动过程,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品德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网络评价平台定期给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孩子的品德状况,家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学生的品德素养逐步形成。
四、教研成效:
姜勇校长参加市举办的“课题经验交流”研讨会,姜勇校长写的题为“平息绯闻**”的论文和乔德智主任写的题为“和母亲握手”一文在县教研信息中心主编的《我的教育生活》中发表;贾艳华老师撰写的题为“品德课堂用爱的教育感化学生花开心间”在中华散文名家发表并颁发相关证书,贾艳华老师被“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工程”授予“优秀学员”,贾老师写的题为“低年级组织
教学有秘招”在县三优论文评比中获奖。
十年磨一剑,“核心素养”实施道路“路漫漫”,我校课题组将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大胆尝试,创新活动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保障活动的顺利实施,使“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课题实验再上新台阶!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失去平凡、追求卓越!
第三篇:(2015年秋教研小结)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构建品德“高效”课堂实施研究小结
秭归实验小学品德教研组
2015年秋
围绕“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高效课堂”研究以来,课题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摸索中前进,在借鉴中提高,逐步完善教研活动。本学期教研组大胆地尝试了构建品德“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更新观念。
1、针对研究课题,首先,我们将课题组成员组织起来集体学习研讨,课题组的教师明确课题规化管理的有关内容,自觉学习科研知识,教师的科研能力兴趣更浓厚了。
2、实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完善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二、课题研究组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高效、实效”
1、学生会学、善学,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以自主学习为主。
我们在实验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动力,极大部分学生养成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在学习习惯方面,我们通过对评估办法发现。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发展来看,学生接受信息特别快,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学
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因此,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2、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实验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会教、善教,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课题组老师撰写爱写反思论文。
3、初步形成“出示预习学案,明确目标——定向自学,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回扣目标,课堂小结”课堂学习模式。
学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有效课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预习学案导学、促学、领学的作用,教师精心编制学案,反复尝试各种“有效学案”编写模式,最终达到促进课堂高效的目的。“学法指导”部分的学案,由教师讲述清楚,再由学生根据学案,自行理解,必要时教师点拨。辨析明理的学案,我们按照限时限量的原则进行有效设计,学案上的辨析题教师当堂讲评。
三、定期开展讲评课活动。
1、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相关学科的课,对每一位参加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的教师所讲的课都要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共同研究和策划,就授课教师教材处理策略、教学方法选用、相应的学案及教案设计等提出改进性意见。在评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人人发言,做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评价,以此来加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贾老师在上公开课前请
教研组的老师们先听课观课再评课。老师们听了贾老师讲得《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课后提出建议虽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是还是需要适当安排一些讨论活动,贾老师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第二次试教的时候编排了教学研讨活动让学生讨论:小朋友们怎样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在讨论中我让学生先在组内说,接着教师顺理成章地利用采访这一活动,再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讲述为家人所做的事情,这样的讨论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当中积极参与进来,想为家人做些事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2、进行理论学习与论文交流。
每一学期,课题小组成员每人都要一课一反思,写好之后打成电子文档上传在学校备课网站,教研组进行检查,分管领导抽查。课题组的老师们写的教学反思、论文、案例择优上交,发表的论文,或者获得奖励的文章都有绩效奖励。在写文章的过程我们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让这些论文或案例成为课题延伸的足迹,并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出门学习的教师都要写听课反思,或者回报材料一起学习,讨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研组鼓励小组成员必须利用课余、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搜集有效教学的信息,并将之融会贯通,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我们的执教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一学期品德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姜勇校长写的题为“拓宽课堂主渠道,培养核心价值观”的论文和乔德智主任写的论文“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参加“德育报社与陶行知研究会”举办的教师成长及专业
发展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姜勇校长写的题为“培养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论文获得县教研信息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贾艳华老师写的教学反思——“北风吹,冬天到了”在亿万文库网站发表在宜昌商报发表,贾老师的“目标明确领悟道理,变幻活动实践出真知”在县“三优”论文评比中获奖,贾艳华老师参加品德高校课堂“三课达标”竞赛课被评为“优质课”,每一位品德实验教师都在实验探索中前行,不断优化自己的“高效”课堂!
第四篇:(2015年春教研小结)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阶段小结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教学目标与创新活动设计实施研究小结
秭归实验小学品德教研组
2015年春
在专家指引、领导重视、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回顾本学“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历程,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教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各种有效的创新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也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更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系统完善与创新,课题研究组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一、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提高品德教师的研究水平。
(1)认真开展常规研究活动。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一节两节的公开课,教研与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将研究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研究课,并及时反思与总结。课题组老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途径,大胆尝试了“自主式目标教学,集体式研讨”的高效教学模式。
A.课堂上,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品德教学在实践中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规范而有序为目标,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B.在预习学案的编写设计中,我们遵循与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过程统一同步的要求,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通过学生进行做、想、说、听的主动学习活动,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在自主参于学习中掌握知识,在自主参于学习中提高能力,努力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力求运用旧知识解问题。
二、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摸索、探究,使“品德主题教学活动与课堂实施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高效、实效
1、探讨研究课题的方法与途径,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创新活动”的关系
贾艳华老师在任教《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课时根据儿童生活的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安排了“养成生活好习惯”、“我爱做家务”、“懂礼仪,有礼貌”、“我帮家人做些事”等小主题活动争取使课堂活跃,从而促进课堂高效。课题一开始贾老师就用爸爸给“我”讲故事的录像资料情景烘托,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就得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和下一环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环环相扣。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目标时老师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活动,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自己喜欢吃什么,有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作息时间好,谁有不挑食的好习惯,谁养成的生活好习惯最多,使学生能从比一比中得到启示,从而指
导自己生活;接着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学生看叠被子的图片时,贾老师请学生上台表演叠被子的情景,再让其他学生试着叠被子,这样做不管是会叠被子的学生还是不会叠被子的学生都能学着叠好被子,这个活动以点带面,达到效果;在引导学生为家人做事情时要对家人有礼貌这一环节时,教师让学生看小孩为父母倒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从画面受到感染从而主动为家人做事情,课堂主题鲜明,最后,教师把教材中出现的两则小儿歌穿插在歌曲中,师生一起站起来拍拍手、念念儿歌结束本课,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懂得了“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应该为家人做一些事情表达爱心,从而也突出本单元的主题——“把爱传给大家”,学生学习起来也快乐,贾老师这样试着教学为自己的高效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课题带进课堂,从而改变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运用创新活动教学法的能力,提高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2、课堂活动创新设计,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高效地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探索精神的迸发,提高了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贾老师在任教《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课时搜集了很多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己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录像和图片,如整理床铺、整理书包、刷牙、系鞋带、等资料,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整理书包,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模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既能让学生快乐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从而使课堂高效有趣。
3、创设有效生活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师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境开展活动,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切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知识和实际事物场景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开展活动。这些场景活动不但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知识性,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4、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获取新的思维过程 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讨论交流,课堂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巧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点问题,创设出一种信息差,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需要与愿望,以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态度主动学习。姜勇老师执教的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时,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5、创设了有效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由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的方式,表演形式包括小品、相声、演示过程、角色扮演等活动的展开。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由学生的自身表演活动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而形成激昂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空,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6、创设有效多媒体教学活动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情境活动就是利用多媒体把录音、影片,FLASH歌曲、故事、新闻剪辑片等通过音响和屏幕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学期品德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姜勇校长写的题为“常感恩带来恒幸福”的论文在《新德育杂志》发表,姜勇校长写的题为“情通理达,知行方能统一”的论文获得县教研信息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姜校长本学年也为全县小学品德课教师上了生动的示范课;贾艳华老师写的论文“爱让学生的心灵开花”在宜昌商报发表,贾老师的“目标明确领悟道理,变幻活动实践出真知”在县“三优”论文评比中获奖,贾老师写的“构建
品德快乐高效课堂”之我见的三亿文库网站发表,她设计的《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的教案在百度文库网站发表,贾老师写的题为“变废为宝”的教学反思在中华文库发表,贾老师积极参与“优课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被明博优课教育科技中心评为“教育教学研究员”;乔德智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获得“一等奖”;向丽晶老师在宜昌市“课内比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小学品德组二等奖”;每一位品德实验教师都在辛勤耕耘着,奋斗前行!
第五篇:(2016年秋教研计划)秭归县实验小学“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计划
——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探究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6年秋)
指导思想: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教学活动,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
本学期教研课题组准备从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按照“情境—互动—合作—发展”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感悟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生活,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研究措施:
一、认真解读教材,梳理好各学段培养目标:
品德学科教师一开学认真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
二、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 “体验式教学”模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a、创设情境,链接生活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现实行为,采用适当方式,如生活事件回放、设置生活问题、创设模拟情境、播放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内容与生活的链接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下自主链接生活、唤醒生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生活探究兴趣。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问题的设置,使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多维互动,体验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认知,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和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互动交流中,对已知知识和技能、已有情感和态度进行验证和质疑,从而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c、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通过多维互动,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在交流中虽有所拓展,但也只是丰富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深入认知仍很肤浅,对某些问题仍存在一知半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伴随着新的疑惑、新的问题的产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凭借组员们搜集的相关信息自主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探究,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与其他各组进行交流和争辩,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它学习媒介间的多维交流,达成对问题的深入认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更加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并在交流中感悟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悟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促进。
d、践行生活,实现发展
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培养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要求,实现社会性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为促成学生发展目标的深入和达成,由教师或学生再创富有实践性的新情境和新要求,以检验学生的认识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践行生活,进一步深化、扩展、修正和完善认识,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全面和均衡的发展。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认知,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让学生深入生活、审视生活、反思生活、践行生活,实现学生社会性发展。
三、创造研究条件,保障主题活动有效实施:集中研究与即时研究结合,改进实施环境
活动安排: 九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课题相关文章,姜勇上示范课。十月:贾艳华上课题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一月:杜江萍主任上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二月:品德教师研讨观课议课体会并自己围绕教研主题摸索上特色课。
元月:课题阶段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逐步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质疑,作为我们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以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