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著名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创立的,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组立项课题“点拨——创新”教学实验的子课题之一,启动于2002年,于2004年10月市级立项。
二、课题实验的背景
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为将来升上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是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方面的转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
我校语文科的教学在课题实验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与同地区中的其他学校相比,有时也显得不突出或不够理想,原因也就在教学方面抓得不够得法。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方面
读了6年以上的书,还未能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还未能养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如果没有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便不知道如何学。他们学习语文,不过是半生不熟地诵读课本中的文选,无目的地浏览一些课外书,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琐碎的题目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凭借,效果事倍功半,难以融会贯通,难以形成能力,难以形成语感。
2、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不得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教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与教师未能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不少教师对语文如何学习也常常感到茫然。如学生常问语文这一科应如何学习,教师常会不知如何回答。有时会以语文课“无边、无底、无法”来搪塞。
语文教学有一些普通性的做法,我校教师也常不例外。如阅读教学上,教师常满足于对文章的条分缕析,稍好一点的,就是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一系列知识识记题、知识应用题、内容分析题,便以为这样做就能取得深入理解、开拓思路、训练能力的很好效果,有时还会以为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或讨论或笔答,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归纳,就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实际上,问题设计得再好,学生回答得再准确、全面,也不能算是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因为这样学生还是离不开教师,还不足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后,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不利于将来发展。
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考虑,语文教学方法必须发生变革,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
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进行辐射式的立体信息交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校教师经反复比较论证,决定借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创立的点拨教学法,探索农村中学“点拨——创新”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了本课题。
本课题依据蔡澄清先生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以“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探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实验的基础
尽管有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我校进行课题实验还是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
1、语文学科教学有一定优势。历年来语文科统考成绩,虽常出现波动,但在同类学校中常处于前列。有十几年开展文学社活动和创办校级文学刊物的经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常取得好成绩。
2、齐全的基础设施。学校有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广播网络,有学生电脑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这些都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一支勤奋好学,有一定教学经验,能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我校14位语文教师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他们的教龄都在10年以上,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课题负责人余勇超老师为全国中语会点拨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参加过多项县级课题的研究,有多项教研成果获省、市、县级奖,有实验研究的一般能力和经验。叶新坤老师、江伟民老师等曾主持过县级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其他2人虽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但思想较新,掌握的理论较新,有较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大家都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能团结协作。由这些教师组成的课研小组,只要努力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取得一些成效。
4、与点拨法创立人蔡澄清先生及其弟子孔立新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
四、课题的理论综述
本课题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新老“三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语言的历练,最终开成能力。
本课题借鉴点拨教学法师生、生生全方位多向交流的做法和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提出“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合作者、协调者,“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蔡澄清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多向协作,多向点拨,兼与教师相互点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蔡澄清语);学生通过此种历练,探求出了语文学习的秘诀,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练就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对陶语)总之,本课题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强调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最终达到在生活中善用的目的。
五、课题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认真学习和贯彻主课题指导思想,以“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操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教改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成果状态目标
1、教师成果状态。善教:(1)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孔立新)(2)实现教法的更新:“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蔡澄清)(3)积极学习,增强自身文化积淀。
2、学生成果状态。(1)善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建立教育对象的自组织,对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效益的体现。”(张家铣《“三论”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2)善用: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语文素质。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化为能力,善用于社会人际、生活、生存中去。
六、课题的实验内容
语文教学全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主线,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分层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教学程式。
A、课堂常规教学
〈一〉口语与写作教学
“积累、思考、表达”全程协作。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延时作文与限时作文相结合。“说、写、辩、改、评、写、比、法”为基本教学程式。实行三稿写作:讨论稿、评阅稿、珍藏稿。
1、集体作文(每学期2次)
同质分组,分层评价。每组3人,设首席小作家1名,组长轮流担任。
各组异题作文。基本流程:选题、说作文、完成讨论稿、答辩完成评阅稿、修改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2、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每学期3次)
异质分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每组3人,组长轮流担任。各组同题作文。基本流程:独立完成讨论稿、协作修改完成评阅稿、两组协作答辩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3、独立限时作文(每学期3次)
基本流程:教师出题、个人限时作文、师生合作评定作文成绩、评比自结。
〈二〉阅读教学
“阅读、思考、表述、总结、运用”全程协作。独立阅读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程式阅读与灵变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读、思、说、结、用”为基本教学程式。
B、课外活动
〈一〉常规性课外活动:
1、坚持写观察日记。
2、每周利用一节早读,齐读每组推荐的美文。
3、每组每两周出一期专题班报。
4、新词交流会。
5、假期编写手抄报。
6、搞一次社会调查。
7、每学年编一本作文选集。
8、每期公开两次阅读、写作经验交流会。
〈二〉不定期活动:
1、读书报告会。
2、辩论会。
3、故事会。
4、知识竞赛。
5、朗诵比赛。
6、作文比赛。
七、课题实验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坚持重点实验与全面实施相结合。
课题组每位成员,选定主课题下一个分课题为实验重点,同时,在语文教学全程中,要贯彻点拨法的思想与方法。
〈二〉坚持“五个一”的量化实验考评
一个实验计划,一节公开课教案,一堂公开课,一篇教学论文,一份总结报告。
〈三〉坚持以公开课为主要途径的实验交流。
1、课前集体备课;
2、课上集体听课;
3、课后个人说课,集体听课;
4、形成评课纪要。
〈四〉定期举行点拨法教学理论讲座及学习。
实验期间,共举行专题讲座4场,集中理论学习5次。系统的学习了蔡澄清先生的三部主要的点拨法著作:(1)《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2)《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3)《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便于师生互动、交流。
〈六〉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七〉开展了问卷调查及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八〉开展了校际交流活动。
〈九〉与广西出版社的《作文大王》杂志社联姻,成为《作文大王》实验基地。
八、课题的实验效果
1、锻炼了教师,提高了业务素质,取得了一些教研成果。
实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教学理论著作和文章,提高了理论修养,学习了不少语文学习的指导方法,基本掌握了点拨教学法的运用,促进了由“教会”到“会学”的转变。
较为突出的是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写了数量可观的相对较高水平或一定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课题组教师参与编写教学书籍两本:《中考话题作文大全》(上海远东出版社ISBN7-80661-510-5)《新世纪基础教育笔谈》(海潮出版社 ISBN-7-80151-21-8/G·99);在《江西教育科研》、《上饶教研》、《婺源教育》、《语文新苑》、婺源教育网等发表论文5篇;获省级二等奖论文1篇,市级一等奖论文2篇,市级二等奖论文6篇,市级三等奖论文2篇,县级一等奖论文2篇,县级二等奖论文2篇。参加县教学大比武,两人次获二等奖。开发编辑了校本教材《清华园》。
2、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简捷可操作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般模式: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作文教学:“说——写——辩——改——评——比——结”。
(2)文言文阅读:诵读中“点”——积累中“点”——讨论中“点”。
(3)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重点钻研——巩固提高——发展能力。
(4)一般阅读:读、思、说、结、用。
(5)听说教学:理论导航——情景引发——点拨争鸣——探讨规律 ——巩固提高。
3、提高了语文成绩
(1)我校各年级语文统考成绩多居县排名前列。
(2)2002年以来,学生参加县级作文竞赛,累计有19人次获奖;参加县读书征文比赛,累计有10人次获奖;参加县演讲比赛,累计有4人次获奖;洪晓东同学在《语文新苑》发表作文1篇。
4、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是抱着改变过去那种面对语文学习和茫然无所适从的状况的态度来参加课题实验的,因此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实验期间大部分人虚心好问,积极阅读,积极写读书笔记,积极写作,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学习语文上已初步体现出一种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5、提高了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及语文学习效率。
6、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的习惯;抒真情,写真事的习惯;先思后写的习
惯;反复修改,锤炼的习惯;尊重他人脑力劳动的习惯;吸纳他人真诚意见,又不迷失自我的习惯;与人真诚协作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规范写定的习惯;随时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等等。
九、课题实验的反思
1、课题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课题实验的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对如何实施,如何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如何做得有别一般教学教研活动,迷茫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些人到了实施阶段还未考虑成熟,这样也就影响了实际操作效果。
2、处理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应试的关系还缺少经验,所以课题试验也常有被迫中断或改期的现象,同样的,课题实验有时也影响到复习考试。
3、在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语文时,有些重要问题未能有效克服,如:学生搜集积累生活素材不够广泛,生活笔记显得单调,缺少像民俗、民间谚语、生产活动的素材;不少人从社会上的语文现象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不强;不少同学未按要求完成替家长或亲友写作修改实用文任务等等。
存在的问题有些随着实验的深入逐渐克服,有些有待进一步实验解决。课题实验着眼于未来,只要教给学生方法,新的学习理念,无论存在任何问题,都将有利他们今后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
附:
1、部分获奖证书复印件
2、教师相关论文集
3、教师教案集;
4、学生习作集;
5、校本教材《清华园》。
第二篇: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著名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创立的,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组立项课题“点拨——创新”教学实验的子课题之一,启动于2002年,于2004年10月市级立项。
二、课题实验的背景
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为将来升上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是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方面的转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
我校语文科的教学在课题实验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与同地区中的其他学校相比,有时也显得不突出或不够理想,原因也就在教学方面抓得不够得法。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方面
读了6年以上的书,还未能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还未能养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如果没有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便不知道如何学。他们学习语文,不过是半生不熟地诵读课本中的文选,无目的地浏览一些课外书,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琐碎的题目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凭借,效果事倍功半,难以融会贯通,难以形成能力,难以形成语感。
2、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不得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教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与教师未能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不少教师对语文如何学习也常常感到茫然。如学生常问语文这一科应如何学习,教师常会不知如何回答。有时会以语文课“无边、无底、无法”来搪塞。
语文教学有一些普通性的做法,我校教师也常不例外。如阅读教学上,教师常满足于对文章的条分缕析,稍好一点的,就是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一系列知识识记题、知识应用题、内容分析题,便以为这样做就能取得深入理解、开拓思路、训练能力的很好效果,有时还会以为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或讨论或笔答,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归纳,就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实际上,问题设计得再好,学生回答得再准确、全面,也不能算是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因为这样学生还是离不开教师,还不足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后,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不利于将来发展。
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考虑,语文教学方法必须发生变革,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进行辐射式的立体信息交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校教师经反复比较论证,决定借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创立的点拨教学法,探索农村中学“点拨——创新”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了本课题。
本课题依据蔡澄清先生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以“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探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实验的基础
尽管有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我校进行课题实验还是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
1、语文学科教学有一定优势。历年来语文科统考成绩,虽常出现波动,但在同类学校中常处于前列。有十几年开展文学社活动和创办校级文学刊物的经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常取得好成绩。
2、齐全的基础设施。学校有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广播网络,有学生电脑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这些都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一支勤奋好学,有一定教学经验,能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我校14位语文教师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他们的教龄都在10年以上,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课题负责人余勇超老师为全国中语会点拨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参加过多项县级课题的研究,有多项教研成果获省、市、县级奖,有实验研究的一般能力和经验。叶新坤老师、江伟民老师等曾主持过县级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其他2人虽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但思想较新,掌握的理论较新,有较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大家都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能团结协作。由这些教师组成的课研小组,只要努力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取得一些成效。
4、与点拨法创立人蔡澄清先生及其弟子孔立新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
四、课题的理论综述
本课题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新老“三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语言的历练,最终开成能力。
本课题借鉴点拨教学法师生、生生全方位多向交流的做法和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提出“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合作者、协调者,“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蔡澄清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多向协作,多向点拨,兼与教师相互点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蔡澄清语);学生通过此种历练,探求出了语文学习的秘诀,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练就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对陶语)总之,本课题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强调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最终达到在生活中善用的目的。
五、课题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认真学习和贯彻主课题指导思想,以“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操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教改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成果状态目标
1、教师成果状态。善教:(1)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孔立新)(2)实现教法的更新:“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蔡澄清)(3)积极学习,增强自身文化积淀。
2、学生成果状态。(1)善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建立教育对象的自组织,对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效益的体现。”(张家铣《“三论”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2)善用: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语文素质。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化为能力,善用于社会人际、生活、生存中去。
六、课题的实验内容
语文教学全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主线,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分层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教学程式。
A、课堂常规教学
〈一〉口语与写作教学
“积累、思考、表达”全程协作。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延时作文与限时作文相结合。“说、写、辩、改、评、写、比、法”为基本教学程式。实行三稿写作:讨论稿、评阅稿、珍藏稿。
1、集体作文(每学期2次)
同质分组,分层评价。每组3人,设首席小作家1名,组长轮流担任。各组异题作文。基本流程:选题、说作文、完成讨论稿、答辩完成评阅稿、修改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2、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每学期3次)
异质分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每组3人,组长轮流担任。各组同题作文。基本流程:独立完成讨论稿、协作修改完成评阅稿、两组协作答辩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3、独立限时作文(每学期3次)
基本流程:教师出题、个人限时作文、师生合作评定作文成绩、评比自结。
〈二〉阅读教学
“阅读、思考、表述、总结、运用”全程协作。独立阅读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程式阅读与灵变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读、思、说、结、用”为基本教学程式。
B、课外活动
〈一〉常规性课外活动:
1、坚持写观察日记。
2、每周利用一节早读,齐读每组推荐的美文。
3、每组每两周出一期专题班报。
4、新词交流会。
5、假期编写手抄报。
6、搞一次社会调查。
7、每学年编一本作文选集。
8、每期公开两次阅读、写作经验交流会。
〈二〉不定期活动:
1、读书报告会。
2、辩论会。
3、故事会。
4、知识竞赛。
5、朗诵比赛。
6、作文比赛。
七、课题实验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坚持重点实验与全面实施相结合。
课题组每位成员,选定主课题下一个分课题为实验重点,同时,在语文教学全程中,要贯彻点拨法的思想与方法。
〈二〉坚持“五个一”的量化实验考评
一个实验计划,一节公开课教案,一堂公开课,一篇教学论文,一份总结报告。
〈三〉坚持以公开课为主要途径的实验交流。
1、课前集体备课;
2、课上集体听课;
3、课后个人说课,集体听课;
4、形成评课纪要。
〈四〉定期举行点拨法教学理论讲座及学习。
实验期间,共举行专题讲座4场,集中理论学习5次。系统的学习了蔡澄清先生的三部主要的点拨法著作:(1)《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2)《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3)《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六〉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七〉开展了问卷调查及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八〉开展了校际交流活动。
〈九〉与广西出版社的《作文大王》杂志社联姻,成为《作文大王》实验基地。
八、课题的实验效果
1、锻炼了教师,提高了业务素质,取得了一些教研成果。
实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教学理论著作和文章,提高了理论修养,学习了不少语文学习的指导方法,基本掌握了点拨教学法的运用,促进了由“教会”到“会学”的转变。
较为突出的是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写了数量可观的相对较高水平或一定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课题组教师参与编写教学书籍两本:《中考话题作文大全》(上海远东出版社ISBN 7-80661-510-5)《新世纪基础教育笔谈》(海潮出版社 ISBN-7-80151-21-8/G·99);在《江西教育科研》、《上饶教研》、《婺源教育》、《语文新苑》、婺源教育网等发表论文5篇;获省级二等奖论文1篇,市级一等奖论文2篇,市级二等奖论文6篇,市级三等奖论文2篇,县级一等奖论文2篇,县级二等奖论文2篇。参加县教学大比武,两人次获二等奖。开发编辑了校本教材《清华园》。
2、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简捷可操作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般模式: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1)作文教学:“说——写——辩——改——评——比——结”。(2)文言文阅读:诵读中“点”——积累中“点”——讨论中“点”。(3)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重点钻研——巩固提高——发展能力。
(4)一般阅读:读、思、说、结、用。
(5)听说教学:理论导航——情景引发——点拨争鸣——探讨规律 ——巩固提高。
3、提高了语文成绩
(1)我校各年级语文统考成绩多居县排名前列。
(2)2002年以来,学生参加县级作文竞赛,累计有19人次获奖;参加县读书征文比赛,累计有10人次获奖;参加县演讲比赛,累计有4人次获奖;洪晓东同学在《语文新苑》发表作文1篇。
4、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是抱着改变过去那种面对语文学习和茫然无所适从的状况的态度来参加课题实验的,因此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实验期间大部分人虚心好问,积极阅读,积极写读书笔记,积极写作,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学习语文上已初步体现出一种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5、提高了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及语文学习效率。
6、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的习惯;抒真情,写真事的习惯;先思后写的习惯;反复修改,锤炼的习惯;尊重他人脑力劳动的习惯;吸纳他人真诚意见,又不迷失自我的习惯;与人真诚协作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规范写定的习惯;随时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等等。
九、课题实验的反思
1、课题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课题实验的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对如何实施,如何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如何做得有别一般教学教研活动,迷茫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些人到了实施阶段还未考虑成熟,这样也就影响了实际操作效果。
2、处理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应试的关系还缺少经验,所以课题试验也常有被迫中断或改期的现象,同样的,课题实验有时也影响到复习考试。
3、在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语文时,有些重要问题未能有效克服,如:学生搜集积累生活素材不够广泛,生活笔记显得单调,缺少像民俗、民间谚语、生产活动的素材;不少人从社会上的语文现象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不强;不少同学未按要求完成替家长或亲友写作修改实用文任务等等。
存在的问题有些随着实验的深入逐渐克服,有些有待进一步实验解决。课题实验着眼于未来,只要教给学生方法,新的学习理念,无论存在任何问题,都将有利他们今后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
附:
1、部分获奖证书复印件
2、教师相关论文集
3、教师教案集;
4、学生习作集;
5、校本教材《清华园》。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找教案
站点首页教案课件说课稿试题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主题班会评课稿综合教育剧本活动教师考试热门标签:人教版(835)四年级(393)
苏教版(384)教科版(323)小学(299)三年级(299)科学(263)当前位置:找教案 → 资料阅览 → 教育百科 →
课题研究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7-08 13:39:12Tags:作者:佚名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学习的优化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高中语文学科的本质及其课程体现形式
(一)高中语文学科本质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涵,(1)语文自身是一种交际工具,(2)语文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工具,(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人文性”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承载着人类文化,(3)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尊
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有综合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从读的方面、写的方面、听和说的方面、文化积淀和拓宽学习内容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习途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核心是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人文特性可以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而学习方式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学得与习得,学得是指学习者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掌握该语言的过程,概言之,学得是一种理性的学习方式,习得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高中语文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方式上,要注意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和合作精神的综合运用。
(三)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现形式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部分,基础性课程有可分为阅读(课文阅读、课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四部分。
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和现代文化作品阅读)、文言诗文阅读(包括文言实词积累每年不少于100个、三年背诵量达10000字左右)和课外阅读(三年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课题意识)组成。
写作部分由随笔、一般体裁的文章、应用文组成。
口语交际部分由聆听、发言、对话、演讲和辩论组成。
综合学习部分由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班级活动、社会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专题研究(包括课题研究、专题研究)组成。
拓展型课程包括古诗文鉴赏、新诗赏析和创作、小说和剧本赏析、现代散文赏析、传记文学阅读、科技作品读写、汉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散文、小说创作、论文的写作、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
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三类课程设置上,基础型课程强调全体学生,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力;拓展型课程主要体现在高中选修课上;研究型课程主要融于“综合学习”之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注意将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挥。在阅读教学中,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下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教师、学生地主体作用,感受课文内容,加大思维容量,课内外结合;在写作教学中,要把生活、实践和评改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命和有个性表达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中,有以下关注点要考虑,考虑学生的起点、评价标准多元化、途径与方式多样、以日常性评价为主、日常性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可以等分不等值、有一定弹性,从三个维度综合进行评价、高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有创意的阅读、现代文阅读从三个层次综合评价、文言诗文阅读从基本积累、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几个方面着手;在写作教学中,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不同学生不同标准(日常评价)、建学生写作档案、课用等第、评语等;在口语交际评价中,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及实际能力、对各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学习中,要关注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同学生有不同标准、鼓励非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包含三大部分:
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教师的成熟标志)
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艺术)
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学者型
教师的自觉意识,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观念与风格。)
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以下环节:
课前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评价量规设计——过程设计(导引——观察、体验、解析示范——归纳——巩固迁移)——评价反馈
其中,“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是核心环节。对这些核心环节加以优化,可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标”指实施教学行为后,在学养、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预期实现的变化幅度或影响程度;可以也必须衡量的学科教学效度的具体标杆(或指标),“目标”的表述尽量不使用“理解、掌握、了解、培养、学会”等模糊用语;“目标”的内容尽量不使用愿景性的语言,而要用能具体量化评估的描述性语句。课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学习因果分析的说理方法”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在表述上,可以这样描述:
①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因果分析的句子。
②能以课文为例,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因果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应分析;互相推导。)
③、能写出用因果分析表达观点的句子。
2、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六个维度
①范围:它们必须足够广泛到包括所有值得向往的,可能与知识、技能和价值相关的一切结果。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该年级水平的学生。
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
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
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3、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20世纪70年代,以本杰明•布卢姆为首的教育评价专家对目标的分类:
认知目标——针对比如知晓、领会、明白、运用、推理等智力发展过程。
情感目标——解决感觉、情绪、欣赏、评价 等问题。
动作技能目标——针对诸如抛球、跳舞、书写等运动的技巧方式。
语文教学目标则主要分为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两大类。
4、预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方法
①开放性。语文固然不离工具性,但更关乎心灵,关乎人在这个世界智慧地生存。语文教育应还其自由创造和个性表达的本来面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以激发、养护想象力为核心,才更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新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②兼顾全体学生——有基本目标,也有较高目标。
③针对学生需求——目前的需求与长远需求。
④明确学科知识点的系列与序列。
5、语文目标定位的“根据”
①学生需求(即学情分析)——关注目标的“适合”、“弹性”纬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即知识系列与序列分析)——关注目标的“范围”、“连续”、“具体”纬度。③课文的功能(即教材分析)——关注目标的“有效”纬度。语文课文主要有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与训练等基本功能。某篇课文,适合以哪一项教育功能为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该明确。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就应该是以体悟“至真至诚至情”的德化为主;不应无动于衷的做支离破碎、寻章摘句的段落分析。
6、衡量“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的指标。
量化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能只看传递了多少需要学生被内化的课堂知识(识记量),更重要的是考察本堂课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外显应用能力时所表现出的灵活度、速度、准确度。
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文《老王》,教学目标有三个:
第一,体悟不幸者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两个外显行
为的练习,来保障落实这一目标并能量化:
① 能概括出老王的善良及杨绛的善良之处。(基本目标要求)
②
能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较高目标要求。这一设计比前一个目标要求更高,且很高明,既在过程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教育,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目标)
第二、体会杨绛朴素中见深刻的语言(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三组比较练习:能比较体会“前任、强笑、镶嵌”遣词造句的匠心。
第三,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练习:会读会写“塌败(tā)取缔(dì)伛(yǔ)攥(zuàn)翳(yì)
骷髅(kū lóu)绷(bēng)滞笨(zhì)愧怍(zuò)”等词语。
这样的目标设计具体、清晰、有效、适合、有弹性。
上海实验版高一下学期教材也选《老王》做课文,高一教学该如何确定《老王》目标设计?可以这样设计三维目标:
(1)思想内容(情感目标)的解读定位——
对《老王》文本内涵的几种多元理解展开讨论:
关爱生命,关注弱者
对普通小人物的敬意
两个不幸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与互勉
精神贵族的平民意识与自省解剖精神
平等思想与人道精神
(2)学科知识能力目标——
①语言风格的体验(平淡朴素,含而不露)
②选材立意的感悟(透过生活琐事写人情、人性,展示平凡人生及其生活况味)
③细节分析与感悟
(3)过程方法目标——研究性合作学习
① 学会结合背景资料,研究体悟文本中特定时代的行为心理。
② 能用批注法精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
1.教学过程预设的关注点
①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优化
②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③问题情景设计。“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用在问题上。”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环节。可能障碍的应变预案设计
2.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①导入课题
②体验发现
③迁移巩固
④评价反馈
3.导入课题的方式选择。
解题导入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下)《夜走灵官峡》的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板书),题目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时间、处所。作者特别用“走”,而不用“奔、闯、到、过”之类的动词,这涉及到灵官峡的地理特点。请浏览全篇,弄清楚灵官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作者导入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枣核》的导语:
有一位老人,“在没有地图”的人生旅途执著地寻梦,84岁还写了《年轮》的生命宣言。他的名字叫萧乾,现代文学史上很有个性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即使受到不公命运,也不改一个中国心。1957年错划右派,蒙冤22年才平反。1980年70岁时应邀访美,写下散文集《美国点滴》。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枣核》
故事导入式
课例:高一(上)第二单元“家庭亲情”(2007年9月)的导语:
我昨天才知道,当今世界首富的光环,已经从比尔•盖茨转移到墨西哥电讯大王埃卢身上了。世人更多关注到他财富人生的一面,人们羡慕的看到每天220万美金流入他的腰包,却很少关注他亲情的一面。他深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特别是他妻子病逝后,改变只顾创业的习惯,每到周六,不论多忙,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他必定要赶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享受亲情。
“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真的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课题。下面,我们将走进表现“家庭亲情 ”的第二单元。问题导入式
课例:《诗经•卫风•氓》的导语: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语言艺术价值、社会德化功能,还因其现实主义传统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请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审视《诗经•卫风•氓》,你看到两三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哪些历史风情?
情景导入式
课例1:人教版初一(上)《散步》的导语:
1994年9月3日,央视〈综艺大观〉节目为中年人开办了一台专题晚会,展现了中年人内心深处的真实世界。你们的爸爸妈妈此时正步入这个年龄层,你们是否走进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过他们的艰辛、重负与情怀吗?今天我们借助莫怀成的散文《散步》所描写的生活细节,感受一家三代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浓浓亲情。
课例2:高二(下)《荷花淀》的导语:
请大家说说描写战争场面时,常常会用到的成语。(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可是,河北作家孙犁写的抗战短篇小说《荷花淀》却像诗一样美,虽然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但文中却找不到血醒场面,而是在诗情画意的场景描述中,反映抗日军民的成长历程。
下面请同学先概述情节梗概。
温故知新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上)《大自然的语言》的导语:
课前请大家背诵《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段。
不错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那是春的消息;知了鸣唱,荷花玉立,那是夏的歌舞;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那是秋的名片;雪花飞舞,银装素裹,那是冬的盛装。这些景物出现,传递了季节更替的消息,成了报告大自然变化的语言(板书)。他们的学名叫“物候现象”(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 开门见山式(最常见的导入课题方式。课例略。)
4.体验课题的展开方式
①逐层推进式(按部就班程式化)
(题解、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布置练习)
② 中心开花式(教学《三棵树》,抓中间 “弥合了„„裂痕”一句展开研读)
③ 结尾反观式(如:抓住《老王》结尾难点句“这是一个多吃多占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来展开全文研读。)④沙龙式(特别适合多元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课例1:对《项链》的主题立意做开放性的理解讨论,得出三种解读:
A.小人物的可贵:十年青春代价换人诚信;坚守平民的自尊人格
B.命运给人开的一个玩笑(小事成败一个人)
C.爱慕虚荣者的教训
课例2:对《秋水》丰富哲理内涵的沙龙讨论,得出三个哲理感悟:
A.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盲目自大就会贻笑大方。
B. 认识是受客观条件局限的。
C. 事物都是相对的。
5.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①设计能激活思维的有思辩价值的有层次关系的问题链
②“用问题推进课堂,靠问题落实目标”。
课例一:美国教师讲解《灰姑娘》。
一位美国普通小学教师使用了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法,没有任何说教,完全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从这篇童话故事里解读出6种美好道德观念:守时、整洁、宽谅、友谊、自爱自强、独立思考与自信。
课例二: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介绍了泰山的地理概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教师串讲时都会要求强记文中“阳”、“阴”、“其”
三个重点字词的含义,但一考试还会有学生记不住。
我们不妨换成一种“建构式”的情境设计:用 代表“泰山”;用 ① 表示“汶水”;用 ② 表示“济水”。让学生根据文句中的相关信息,做出泰山地理概况示意图。
降低难度的话也可设计成选择题:
下面所做的几个“泰山地理概况示意图”表示准确的一项是()
② ①
A、① B、C、① ② D、② ① ②
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很有兴味,在情境条件下的知识应用过程中,会自己矫正错误,从而建构起能灵活提取运用的有关“阳”、“阴”、“其”的文言知识。
课例三:《烛之武退秦师 》
人物分析。可以设计模拟情境:让学生推荐演员,或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公应把握怎样的分寸。
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的理解比老师讲析的印象更深刻,在比较中潜移默化对烛之武顾大局、识大体,爱国忠君,挺身而出的品格顿生敬意。
(三)教学设计的课堂调控——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最终要在开放的课堂中,经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课堂调控艺术,才能落实。“课堂生成”需要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师智慧素养。开放性课堂尤其注重生成的教学艺术。
以下四个情形出现,如果调控得当,就恰是课堂生成资源的良好时机到了,处理得当,就能生成开放性、探究性、愉悦性的语文本色课堂:
1、抓困惑点、疑问点(问题教学法)。
2、抓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新教育)。
3、抓学生兴奋点(激发求知欲,做自己想做愿做的事效果最好)。
4、抓争鸣点(利用年轻不服输心理刺激学生主动碰撞,求同存异。)
案例: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
由于本文故事完整,人物性格很鲜明,很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因此在落实人物性格的把握与文言句子的翻译时,我把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推选演职人员共同完成这个课本剧的表演,做反复强化的情境体验。但有一个小组表演时,扮演触龙的学生即兴发挥,把三国时的曹操也编进台词里,而很多学生还没发觉问题。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极好的课堂资源。于是,表演结束,我这样评价这个学生:“这个同学把触龙这类纵横家的本质特征演活了——巧舌如簧,天花乱坠,居然把三国曹操都能搬到战国里来,演了一出时光倒流的荒诞剧。当然,如果举战国以前的事例做论据,就更符合情境了,也更能展现触龙这个纵横家的沉稳气度与深厚学养,对吧?”(学生大笑;该生心悦诚服点头。)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 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 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