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 结题报告 【关键词】 读写结合 教学方法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缺乏必要的研究,尤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读写教学实际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理解应用。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态度方法习惯。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农村中学学生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
3、教师教学存在误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忽视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仅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却无意于提升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很难转化为自身写作的技巧,不能学以致用。尤其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专家遴选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写作技巧的美文,教师只停留于阅读理解内涵,而对赏析艺术技巧则在课堂之上更是减而淡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无从学之,连最起码的模仿都实现不了,谈何创新?
4、应试教育的邪气依然存在。虽不及过去中考指挥棒的威力,但所谓的质量检测,质量评估,仍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一路货,教育评价仍是制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教师教学自然还得跟着评估跑,很难顾及到学生读和写的素养的和谐发展。
5、我校是一处农村中学,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生存条件也直接影响了读和写的教学的和谐发展。图书室图书陈旧过时,藏书量不够,开放时间限制,家庭教育意识陈旧,购书读书条件有限,社区文化学习设施不完善等等原因,都直接制约了学生读的思维和行为,自然写作意识、习惯、能力相应的就受到了辖制。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农村学生有限的读与广博的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农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3、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较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有助于学生向青年期智力发展特征过渡。
4、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
5、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举世公认的,他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必然决定了学生学校学习离不开它,终身学习离不开它,生活更离不开它,而读写是语文基本素养的中心,自然人的任何时期的生存发展也都离不开它。
6、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3、丰厚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农村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的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和读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读书兴趣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背诵积累优秀诗文、优美词句段,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仿句,并能够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一题再做等多形式练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通过研究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笔友会,读书笔记展示,创办文学社及其社刊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实效性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相关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读写状况的统计对比抽样,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开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理论研究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9月。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在了解农村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整理文献,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10年10月——2011年5月。利用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细节,不断积累摸索,运用多种研究方式深入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适度在校内推广。
4、总结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9月。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了精细的分工。
自申报课题之日起,我们就通过研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分工与职责,而且责任到人。尤其有教研员的参与,在课题的指导上有了保障,有校长的直接管理,课题的实施有了行政上的约束与推进。参与教师都是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教师和兼职教研员,所以在研究科学规范的实施上得到保障。
(二)建立健全了科学严格的研究与管理制度。
在研究启动之时,我们依据市教研室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订了我校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并且用文件的形式作为学校现在和今后课题研究的制度而颁布应用
(三)设计并逐步调整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课题研究初始,我们通过研究讨论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逐步修改完善了课题研究的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研究。制定了课题研究的中长期师生活动计划、课外美文阅读教学计划、课标规定的名著诗文阅读计划、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计划、课前三分钟读说训练计划。
(四)筛选并推荐使用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点的课外阅读教材四类(《阅读百分百》《阅读黑马》《金牌阅读》《培优阅读计划》),结合课题研究教材神笔阅读与作文和通用课程人教版教材,进行细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对四个班级[初一(1、2)班;初二(1、2)班],实验前后的读写水平纵向对比,以及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横向对比,说明“实效性读写结合研究”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不会读写的现状,培养了学生语文读写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语文读写教学效益。
2、通过逐步科学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原则,逐步形成读写结合策略教学的模式。
(1)、分解性原则。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策略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2)、练习性原则。读写结合策略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如写开头、结尾、口头读写、写片断等,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3)、形式多样化原则。读写结合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后,让学生仿例文写《我们的学校》,列出写作提纲;学《范进中举》后,让学生想象后来范进怎么样了?进行想象叙述;在单元写作指导中,重温同类课文的写法等。
(4)、迁移性原则。读写结合训练之后,如果不能在广泛的条件中运用,就可能产生惰性。因此,当我们找到读写联结点之后,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开扩视野,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基本模式: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具体来说,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对事物获得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语文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感受,把头脑中鲜明的形象说出来,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第二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第三步,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随笔的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技巧,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第四步,紧扣读写联结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述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深理解,使学生这两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3、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
现有名师工程培养对象两名,市级教学能手2名,县级教学能手5名,教师共撰写124篇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其中多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符合学生读写结合的基本操作策略,摸索出一条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的模式。
4、学生的读写水平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学生独立阅读、写作的能力有所提高。有300多人次的作文被选登或在省、市作文大赛中被评为一二等奖。在全市美文诵读比赛中实验班学生组队获全市一等奖。在校级作文、演讲、朗诵、默写、阅读竞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搜集整理学生各类作品文集一本近20000多字。
5、教师教育观念得更新。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一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了观念,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6、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教师能树立运用“读写结合策略”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九、实验结论与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实施读写结合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本项实验研究活动的结束,该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读写结合策略”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程度差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长远课题。
(二)如何编制出各年级、各册教材读写结合的读写点,进行科学化、序列化的训练,以此全面推进读写结合策略的推广,这是今后的实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的促进每位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有效性策略上升到高效性策略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找教案
站点首页教案课件说课稿试题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主题班会评课稿综合教育剧本活动教师考试热门标签:人教版(835)四年级(393)
苏教版(384)教科版(323)小学(299)三年级(299)科学(263)当前位置:找教案 → 资料阅览 → 教育百科 →
课题研究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7-08 13:39:12Tags:作者:佚名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学习的优化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高中语文学科的本质及其课程体现形式
(一)高中语文学科本质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涵,(1)语文自身是一种交际工具,(2)语文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工具,(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人文性”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承载着人类文化,(3)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尊
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有综合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从读的方面、写的方面、听和说的方面、文化积淀和拓宽学习内容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习途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核心是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人文特性可以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而学习方式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学得与习得,学得是指学习者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掌握该语言的过程,概言之,学得是一种理性的学习方式,习得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高中语文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方式上,要注意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和合作精神的综合运用。
(三)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现形式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部分,基础性课程有可分为阅读(课文阅读、课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四部分。
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和现代文化作品阅读)、文言诗文阅读(包括文言实词积累每年不少于100个、三年背诵量达10000字左右)和课外阅读(三年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课题意识)组成。
写作部分由随笔、一般体裁的文章、应用文组成。
口语交际部分由聆听、发言、对话、演讲和辩论组成。
综合学习部分由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班级活动、社会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专题研究(包括课题研究、专题研究)组成。
拓展型课程包括古诗文鉴赏、新诗赏析和创作、小说和剧本赏析、现代散文赏析、传记文学阅读、科技作品读写、汉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散文、小说创作、论文的写作、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
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三类课程设置上,基础型课程强调全体学生,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力;拓展型课程主要体现在高中选修课上;研究型课程主要融于“综合学习”之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注意将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挥。在阅读教学中,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下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教师、学生地主体作用,感受课文内容,加大思维容量,课内外结合;在写作教学中,要把生活、实践和评改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命和有个性表达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中,有以下关注点要考虑,考虑学生的起点、评价标准多元化、途径与方式多样、以日常性评价为主、日常性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可以等分不等值、有一定弹性,从三个维度综合进行评价、高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有创意的阅读、现代文阅读从三个层次综合评价、文言诗文阅读从基本积累、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几个方面着手;在写作教学中,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不同学生不同标准(日常评价)、建学生写作档案、课用等第、评语等;在口语交际评价中,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及实际能力、对各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学习中,要关注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同学生有不同标准、鼓励非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包含三大部分:
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教师的成熟标志)
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艺术)
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学者型
教师的自觉意识,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观念与风格。)
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以下环节:
课前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评价量规设计——过程设计(导引——观察、体验、解析示范——归纳——巩固迁移)——评价反馈
其中,“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是核心环节。对这些核心环节加以优化,可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标”指实施教学行为后,在学养、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预期实现的变化幅度或影响程度;可以也必须衡量的学科教学效度的具体标杆(或指标),“目标”的表述尽量不使用“理解、掌握、了解、培养、学会”等模糊用语;“目标”的内容尽量不使用愿景性的语言,而要用能具体量化评估的描述性语句。课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学习因果分析的说理方法”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在表述上,可以这样描述:
①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因果分析的句子。
②能以课文为例,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因果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应分析;互相推导。)
③、能写出用因果分析表达观点的句子。
2、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六个维度
①范围:它们必须足够广泛到包括所有值得向往的,可能与知识、技能和价值相关的一切结果。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该年级水平的学生。
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
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
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3、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20世纪70年代,以本杰明•布卢姆为首的教育评价专家对目标的分类:
认知目标——针对比如知晓、领会、明白、运用、推理等智力发展过程。
情感目标——解决感觉、情绪、欣赏、评价 等问题。
动作技能目标——针对诸如抛球、跳舞、书写等运动的技巧方式。
语文教学目标则主要分为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两大类。
4、预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方法
①开放性。语文固然不离工具性,但更关乎心灵,关乎人在这个世界智慧地生存。语文教育应还其自由创造和个性表达的本来面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以激发、养护想象力为核心,才更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新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②兼顾全体学生——有基本目标,也有较高目标。
③针对学生需求——目前的需求与长远需求。
④明确学科知识点的系列与序列。
5、语文目标定位的“根据”
①学生需求(即学情分析)——关注目标的“适合”、“弹性”纬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即知识系列与序列分析)——关注目标的“范围”、“连续”、“具体”纬度。③课文的功能(即教材分析)——关注目标的“有效”纬度。语文课文主要有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与训练等基本功能。某篇课文,适合以哪一项教育功能为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该明确。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就应该是以体悟“至真至诚至情”的德化为主;不应无动于衷的做支离破碎、寻章摘句的段落分析。
6、衡量“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的指标。
量化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能只看传递了多少需要学生被内化的课堂知识(识记量),更重要的是考察本堂课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外显应用能力时所表现出的灵活度、速度、准确度。
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文《老王》,教学目标有三个:
第一,体悟不幸者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两个外显行
为的练习,来保障落实这一目标并能量化:
① 能概括出老王的善良及杨绛的善良之处。(基本目标要求)
②
能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较高目标要求。这一设计比前一个目标要求更高,且很高明,既在过程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教育,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目标)
第二、体会杨绛朴素中见深刻的语言(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三组比较练习:能比较体会“前任、强笑、镶嵌”遣词造句的匠心。
第三,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练习:会读会写“塌败(tā)取缔(dì)伛(yǔ)攥(zuàn)翳(yì)
骷髅(kū lóu)绷(bēng)滞笨(zhì)愧怍(zuò)”等词语。
这样的目标设计具体、清晰、有效、适合、有弹性。
上海实验版高一下学期教材也选《老王》做课文,高一教学该如何确定《老王》目标设计?可以这样设计三维目标:
(1)思想内容(情感目标)的解读定位——
对《老王》文本内涵的几种多元理解展开讨论:
关爱生命,关注弱者
对普通小人物的敬意
两个不幸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与互勉
精神贵族的平民意识与自省解剖精神
平等思想与人道精神
(2)学科知识能力目标——
①语言风格的体验(平淡朴素,含而不露)
②选材立意的感悟(透过生活琐事写人情、人性,展示平凡人生及其生活况味)
③细节分析与感悟
(3)过程方法目标——研究性合作学习
① 学会结合背景资料,研究体悟文本中特定时代的行为心理。
② 能用批注法精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
1.教学过程预设的关注点
①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优化
②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③问题情景设计。“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用在问题上。”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环节。可能障碍的应变预案设计
2.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①导入课题
②体验发现
③迁移巩固
④评价反馈
3.导入课题的方式选择。
解题导入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下)《夜走灵官峡》的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板书),题目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时间、处所。作者特别用“走”,而不用“奔、闯、到、过”之类的动词,这涉及到灵官峡的地理特点。请浏览全篇,弄清楚灵官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作者导入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枣核》的导语:
有一位老人,“在没有地图”的人生旅途执著地寻梦,84岁还写了《年轮》的生命宣言。他的名字叫萧乾,现代文学史上很有个性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即使受到不公命运,也不改一个中国心。1957年错划右派,蒙冤22年才平反。1980年70岁时应邀访美,写下散文集《美国点滴》。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枣核》
故事导入式
课例:高一(上)第二单元“家庭亲情”(2007年9月)的导语:
我昨天才知道,当今世界首富的光环,已经从比尔•盖茨转移到墨西哥电讯大王埃卢身上了。世人更多关注到他财富人生的一面,人们羡慕的看到每天220万美金流入他的腰包,却很少关注他亲情的一面。他深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特别是他妻子病逝后,改变只顾创业的习惯,每到周六,不论多忙,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他必定要赶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享受亲情。
“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真的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课题。下面,我们将走进表现“家庭亲情 ”的第二单元。问题导入式
课例:《诗经•卫风•氓》的导语: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语言艺术价值、社会德化功能,还因其现实主义传统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请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审视《诗经•卫风•氓》,你看到两三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哪些历史风情?
情景导入式
课例1:人教版初一(上)《散步》的导语:
1994年9月3日,央视〈综艺大观〉节目为中年人开办了一台专题晚会,展现了中年人内心深处的真实世界。你们的爸爸妈妈此时正步入这个年龄层,你们是否走进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过他们的艰辛、重负与情怀吗?今天我们借助莫怀成的散文《散步》所描写的生活细节,感受一家三代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浓浓亲情。
课例2:高二(下)《荷花淀》的导语:
请大家说说描写战争场面时,常常会用到的成语。(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可是,河北作家孙犁写的抗战短篇小说《荷花淀》却像诗一样美,虽然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但文中却找不到血醒场面,而是在诗情画意的场景描述中,反映抗日军民的成长历程。
下面请同学先概述情节梗概。
温故知新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上)《大自然的语言》的导语:
课前请大家背诵《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段。
不错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那是春的消息;知了鸣唱,荷花玉立,那是夏的歌舞;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那是秋的名片;雪花飞舞,银装素裹,那是冬的盛装。这些景物出现,传递了季节更替的消息,成了报告大自然变化的语言(板书)。他们的学名叫“物候现象”(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 开门见山式(最常见的导入课题方式。课例略。)
4.体验课题的展开方式
①逐层推进式(按部就班程式化)
(题解、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布置练习)
② 中心开花式(教学《三棵树》,抓中间 “弥合了„„裂痕”一句展开研读)
③ 结尾反观式(如:抓住《老王》结尾难点句“这是一个多吃多占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来展开全文研读。)④沙龙式(特别适合多元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课例1:对《项链》的主题立意做开放性的理解讨论,得出三种解读:
A.小人物的可贵:十年青春代价换人诚信;坚守平民的自尊人格
B.命运给人开的一个玩笑(小事成败一个人)
C.爱慕虚荣者的教训
课例2:对《秋水》丰富哲理内涵的沙龙讨论,得出三个哲理感悟:
A.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盲目自大就会贻笑大方。
B. 认识是受客观条件局限的。
C. 事物都是相对的。
5.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①设计能激活思维的有思辩价值的有层次关系的问题链
②“用问题推进课堂,靠问题落实目标”。
课例一:美国教师讲解《灰姑娘》。
一位美国普通小学教师使用了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法,没有任何说教,完全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从这篇童话故事里解读出6种美好道德观念:守时、整洁、宽谅、友谊、自爱自强、独立思考与自信。
课例二: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介绍了泰山的地理概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教师串讲时都会要求强记文中“阳”、“阴”、“其”
三个重点字词的含义,但一考试还会有学生记不住。
我们不妨换成一种“建构式”的情境设计:用 代表“泰山”;用 ① 表示“汶水”;用 ② 表示“济水”。让学生根据文句中的相关信息,做出泰山地理概况示意图。
降低难度的话也可设计成选择题:
下面所做的几个“泰山地理概况示意图”表示准确的一项是()
② ①
A、① B、C、① ② D、② ① ②
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很有兴味,在情境条件下的知识应用过程中,会自己矫正错误,从而建构起能灵活提取运用的有关“阳”、“阴”、“其”的文言知识。
课例三:《烛之武退秦师 》
人物分析。可以设计模拟情境:让学生推荐演员,或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公应把握怎样的分寸。
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的理解比老师讲析的印象更深刻,在比较中潜移默化对烛之武顾大局、识大体,爱国忠君,挺身而出的品格顿生敬意。
(三)教学设计的课堂调控——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最终要在开放的课堂中,经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课堂调控艺术,才能落实。“课堂生成”需要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师智慧素养。开放性课堂尤其注重生成的教学艺术。
以下四个情形出现,如果调控得当,就恰是课堂生成资源的良好时机到了,处理得当,就能生成开放性、探究性、愉悦性的语文本色课堂:
1、抓困惑点、疑问点(问题教学法)。
2、抓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新教育)。
3、抓学生兴奋点(激发求知欲,做自己想做愿做的事效果最好)。
4、抓争鸣点(利用年轻不服输心理刺激学生主动碰撞,求同存异。)
案例: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
由于本文故事完整,人物性格很鲜明,很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因此在落实人物性格的把握与文言句子的翻译时,我把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推选演职人员共同完成这个课本剧的表演,做反复强化的情境体验。但有一个小组表演时,扮演触龙的学生即兴发挥,把三国时的曹操也编进台词里,而很多学生还没发觉问题。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极好的课堂资源。于是,表演结束,我这样评价这个学生:“这个同学把触龙这类纵横家的本质特征演活了——巧舌如簧,天花乱坠,居然把三国曹操都能搬到战国里来,演了一出时光倒流的荒诞剧。当然,如果举战国以前的事例做论据,就更符合情境了,也更能展现触龙这个纵横家的沉稳气度与深厚学养,对吧?”(学生大笑;该生心悦诚服点头。)
第三篇:《农村中学八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研究报告(定稿)
《农村中学八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
研究报告
武安市第八中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缺乏必要的研究,尤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读写教学实际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理解应用。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态度方法习惯。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农村中学学生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
3、教师教学存在误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忽视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仅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却无意于提升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很难转化为自身写作的技巧,不能学以致用。尤其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专家遴选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写作技巧的美文,教师只停留于阅读理解内涵,而对赏析艺术技巧则在课堂之上更是减而淡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无从学之,连最起码的模仿都实现不了,谈何创新?
4、应试教育的邪气依然存在。虽不及过去中考指挥棒的威力,但所谓的质量检测,质量评估,仍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一路货,教育评价仍是制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教师教学自然还得跟着评估跑,很难顾及到学生读和写的素养的和谐发展。
5、我校是一处农村中学,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生存条件也直接影响了读和写的教学的和谐发展。图书室图书陈旧过时,藏书量不够,开放时间限制,家庭教育意识陈旧,购书读书条件有限,社区文化学习设施不完善等等原因,都直接制约了学生读的思维和行为,自然写作意识、习惯、能力相应的就受到了辖制。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农村学生有限的读与广博的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农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3、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较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有助于学生向青年期智力发展特征过渡。
4、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
5、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举世公认的,他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必然决定了学生学校学习离不开它,终身学习离不开它,生活更离不开它,而读写是语文基本素养的中心,自然人的任何时期的生存发展也都离不开它。
6、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和读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读书兴趣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背诵积累优秀诗文、优美词句段,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仿句,并能够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一题再做等多形式练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通过研究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笔友会,读书笔记展示,创办文学社及其社刊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实效性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相关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读写状况的统计对比抽样,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农村中学八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课题实验已近半年,在校领导的支持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确立了各阶段、各年级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交流各自经验并不断总结的基础下,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与训练法,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以一种全新的训练手法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升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将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如下:
〔一〕明确意义,促进教师积极探索
随文练笔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教师充分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课题研究理念。
〔二〕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精心制订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常规,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教师每天手捧教材苦口婆心地教学生,而我们的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这是为什么?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师到底吃透了教材吗?我们是否把这本书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如此丰富的“读写迁移”的资源。我们的教师真正认真地利用好了吗?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寻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落点,以便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扎实课堂,促进课题有效探索
1、在语文教材中寻找由于表达的需要,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有意留下“空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的地方。筛选有一定代表性的材料。每一年级中,能够进行写作训练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就选择那些在本年段写作训练中有一定代表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进行练笔,能对作文教学有真正地指导作用的结合点。
2、立足课堂,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反复训练,突出读与写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逐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注重习作方法的指导。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进行小练笔,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所以我们还必须重方法,讲实效。因此,练笔时,我们根据文本的特点对表达、过渡衔接等具体方法进行指导。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4、激励引导,勇攀高峰。对于优秀的习作及时地在班级里宣读,在黑板报上刊登、在班级里张贴,或是在课题研究博客专栏中发表,向有关报刊投稿,经常评选写作高手等。
〔四〕搭建平台,提供课题成果展示机会
(1)建立课题研究博客。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教育的旧面貌,它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搭建了极好的教育教学研究平台。教育博客可以集他人所长,集众人智慧为我所用。博客里充满了青春的激情,真挚的友情,充满了引导、鼓励、鞭策,充满了理解、友善、宽容„„把自已的研究过程,研究感悟,研究成果转化成一段段精美的文字上传到博客上,与同行交流。当得到博友赞扬和肯定之时,当交到新朋友、得到真诚的鼓励与指点之时,快乐的体验就都会如期而至。
(2)创办课题研究小报。课题小报用于记录课题研究过程,展示学生练笔的佳作。学校课题组把课题研究的进度,阶段小结通过小报传达给每位实验教师。教师把课题研究过程的困惑与收获通过小报展示;学生通过小报展示自己练笔的喜怒哀乐,传达到每一个学生。以此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练笔和写作兴趣。
(3)开展专题研讨交流课。
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研究上一节课题研讨课,每周三下午为课题开课时间,在教研活动上,教师重点针对执教老师在练笔的指导、评价、效果上各抒已见,提出意见或建议,也可表达自己近段时间在开展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每学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课题实验成果汇报优质课评选。为教师搭建展示与研讨的平台。
(4)外引内联,提升教研能力
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我校开展这项课题实验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落实课改理念,提升自身素质;总结适合农村小学随文练笔的方法。这项课题在全国各校的研究中已取得丰厚的成果。因此,我校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为已用,这样,我们的研究可以少走弯路。我们不但要巧借他山之石,更要自主研究,形成独具特色,适合农村小学的练笔策略。
〔五〕拟订制度,促进自主研究
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课题研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搞好我校《农村中学八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更好地完善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规范管理与保存, 推进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校行政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研究制定考评办法涉及了实验过程和实验成果,学校根据财力,每学期拨出适当资金作为教研专项奖励,各教师的奖金根据考核分值比例进行计算。
六、取得的成效:
1、实验促进了教师群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农村中学八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 课题实验研究,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在2008年、2010年我校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上,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黄红艳《春酒》一课在让学生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春酒”说话,让学生在说话中体会到文本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用这种方法练写一段话。徐海峰老师《岳阳楼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体会句子含义,在句子的品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情感,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并提供给学生倾吐心声的机会——“你想对范仲淹说些什么?”两分钟后,学生或说或写,练笔相当精彩。徐海峰老师在短语的品读中想象画面,把画面写下来,把特点说具体的方法,让学生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进行练笔,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一课的教学,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赞誉。
2、实验促进了学生学养的提升。
(1)读写水平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担负实验任务的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修改、完善自己的读写训练方法,较好地完成了实验的目标,学生的读写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08年,我校语文作文现场会,受到市领导的好评。
(2)道德情操受到陶冶。好的随文练笔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德育的内涵,随文练笔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教育,学会做人,学会生活,陶冶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七、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生由于阅读量偏少,知识面较窄,学生差距较大。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往往停留于表面,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发现有个别学生就等着同学们发表以后再写,同学说什么他也写什么。这可能是他对文本的感悟不够,对于这样的学生如何提高还须进一步研究。
2、要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评价语很重要,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这方面我需进一步改进。
3、课题实践中,由于进行了随堂的“小练笔”相对要花更多的时间,有时影响教学进度。
4、片断式随文练笔篇幅短小,难度较低,学生易于训练,可一旦要求连缀成篇许多学生却仍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第四篇:中学语文结题报告
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要特征和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良之策。借助于调查研究和反思实践等主要研究方法,课题主持者经过了纯粹文本、专题网站、问题驱动、面向探究和发现建构等五个阶段的实验之后,逐步总结提炼出了“三主一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关于该模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课题实验者认为学科课程、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三者的有机整合是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环境 建构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
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
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
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
4.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作品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本课题重在探究从教材出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网络为主要教学环境的语文活动。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5.“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有着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物理性体现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讯技术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学习资源的计算机设备;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使其转化为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本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活动,但不排除网络应用过程中或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所处的真实环境。很多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与真实环境中同时进行的。
广义地看,凡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首先是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实验这种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中渗透与开展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题。换句话说,这是探索学习环境与资源对于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的一个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体悟式、讲授式、品读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看,信息社会中网络作为最有活力和价值的媒体必然渗透到教育领域,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不仅无法拒绝这个媒体而且必然要走这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从学习方式的变化看,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教师和图书馆无力解决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探寻答案是教学趋势,这是实际需要。从实验硬件的配备看,我校有运行良好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与互联网接驳,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硬、软件环境都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更新,能保证实验始终走在网络发展的平行轨道上。从自身实践的情况看,课题主持者的教学能力强,使用现代媒体意识强,对相关理论理解较好,在申报课题前已经较多地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一些研究成果已见诸多家学术刊物,曾向全国同行成功开过本课题展示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2.课题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适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呈现与特征剖析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与基本特征
(3)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学方法
(4)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建构主义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运作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渗透,试图以此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整个课题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用已有的理论去观照教学实践,建构实验方案,探索内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或学科内理论,再验诸实践,指导实践。具体说来,我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法、反思实践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课题实验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指向如下三个方面:学习者状况调查——目前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与载体,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侧重于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习的现状与效果的调查。教学者情况调查——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与载体,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效率,尤其侧重于教学弊端、改进设想和措施运用等情况调查。基于网络环境语文教学革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调查——学校网络的建设与运用环境,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程度,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常规教学中网络介入的接受态度调查。在调查研究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相应的调查方式调查分析。由于实验对象是主持者自己的两个班级,所以开展个别访谈的条件比较好,不仅可以随时进行,而且访谈人数随需而定,也容易获取真实情况,;对同事、家长进行访谈的同时往往还兼以问卷法。为了比较全面、深入了解本课题开展时的现状与基础,在实验范围之内进行问卷调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教学实验提供改进策略的基础,现状分析只是手段。在本课题结题阶段,将最初的调查与中国传媒进行的最新网络阅读调查分析进行了比较,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本课题的实验意义和价值。调查研究之后,必须对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详尽细微的分析,从而确定整个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际操作方案)。在试验过程中,每一个子课题或相对独立的试验阶段都必须认真贯彻这一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
从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来看,网络的教育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体现具体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教材多媒化,教学内容随着多样媒体的介入呈现出动态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宝黛初会》的教学中,我调用了视频、音画、网页、BBS、白板等多种媒体,营造意境,恰当呈现,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资源全球化,就是共享公共资源,使研究信息无限丰富,从而形成信息对等。《雷雨》的网络教学就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典范,网络上的虚拟信息和实际生活中网络那头的智慧头脑的介入,信息来源大大超过传统课堂的传播可能性。教学个性化,就是为了开展网络教学而研究学生和网络,研究自身实际,使得教学真正量身定做而不是套千篇一律的教案。学习自主化,是就学生建构的主动性和自由性而言,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网络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宽容》时,学生自发组织编写课本剧搞演出,这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高度自主的表现。活动合作化,也是网络建构思想下带来的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本课题探索出的探究协作模式就是从这一点上着手并进一步提炼升华而来的。至于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和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实验的基本环境,在这里不再赘述。
4.对网络媒体与语文课程加以整合形成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的重要任务。在五阶段的递进深入开展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不断改进,同时参考同行研究成果,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加以整合,基本构建起了以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网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主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即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协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其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综合测试——自我小结”的纵向维度上展开,而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则在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五种模式的横向维度上展开。像《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采用了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雷雨》教学综合采用了协同式和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都是最终形成三种基本模式的有益探索与积累。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参与写作的时刻表;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5.基于网络环境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三主一体”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结构特点的探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韩军在讨论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时,从三个维度阐述这种模式形成与存在的合理性,即价值论上由灌输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阅读与思想的自由得到保障;本体论上由自主性阅读到探究性阅读,量变为手段质变为目标;操作论上由重分析理解到重积累感悟,使阅读写作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笔者在实验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种变化确实是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深切感受到“三论”充分体现了“三主”的独立精神和存在价值。具体说来,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为核心驱动学习,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等。而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主要在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上体现出来,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多种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九、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在前行者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将语文学科、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进一步整合,探索出了一套在建构主义思想渗透于指导下,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基本原则和教学设计模式,这些建构基本完成了当初的目标预设,对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都产生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和语文教学的普遍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都给实验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也带来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资源的难于甄选,不是一个教师一台服务器一个校园网能过滤的;网络带来的学习自主与建构主义的淡化监控,都跟语文教学日益注重过程性评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这又不是短期的实验和肤浅的理论分析所能解决的,这是两种理论的矛盾,是理念的矛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网络环境中的科学性是否真的像现阶段实验所证明的这样能够无缝整合,两者的整合能在什么维度和切点上更切实际地走到理想主义的边缘,笔者常常为此枯肠。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课题实验虽然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是这样的思索无法停止。只有不断思索不断前行不断反思不断提炼,实验中和发展中的许多困惑才会慢慢散开谜团,虽然那一天并不是抬头可望。
十、结语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深刻反思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只重视知识的单向灌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的基本形成,建构主义的全面渗透,语文教学的急切呼唤,都使得在最近一个时期内,大力促进网络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努力实现网络教学与人文意识的整合,不断探索学科、载体和理论三者有机融合的科学模式,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而这也必将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十一、参考文献和附录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3.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
4.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版
6.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版
7.[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8.林华玉、卿平海等著:《中学教育整合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9.张铁明:《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版
10.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祝智庭编著:《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12.王德华主编:《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版
13.阎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版
14.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2002版
15.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16.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1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18.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19.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1期
21.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报告附录:
参见课题研究成果,另附目录。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部分成果目录
案例部分
1.《宝玉挨打》的WebQuest课例设计
2.网络环境下《宝黛初会》的教学设计案例
3.让“雷雨”下在网络的天空里——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
4.网络文学研究性学习实例
5.《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案例设计——正确看待网络文学
6.《如何看待网络文学》活动简案(全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术研讨会观摩课)
7.《如何看待网络文学》教学实录(全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术研讨会观摩课)
论文部分
8.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
9.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语文阅读教学
10.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11.学习型网站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建设部分
12.网络文学的透视与创作(校本课程)
BBS摘录部分
13.《宽容序言》问题教学的BBS摘录
14.《宽容序言》教学后学生在BBS上的感言摘录
15.《五人墓碑记》教后学生在BBS上的反响摘录
16.开展网络学习之后师生关系转变在BBS上的言论摘录
研究笔记部分
17.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笔记之一
第五篇:中学语文结题报告
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要特征和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良之策。借助于调查研究和反思实践等主要研究方法,课题主持者经过了纯粹文本、专题网站、问题驱动、面向探究和发现建构等五个阶段的实验之后,逐步总结提炼出了“三主一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关于该模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课题实验者认为学科课程、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三者的有机整合是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关键词:网络环境 建构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4.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作品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本课题重在探究从教材出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网络为主要教学环境的语文活动。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5.“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有着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物理性体现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讯技术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学习资源的计算机设备;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使其转化为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本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活动,但不排除网络应用过程中或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所处的真实环境。很多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与真实环境中同时进行的。广义地看,凡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首先是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实验这种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中渗透与开展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题。换句话说,这是探索学习环境与资源对于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的一个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体悟式、讲授式、品读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2.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看,信息社会中网络作为最有活力和价值的媒体必然渗透到教育领域,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不仅无法拒绝这个媒体而且必然要走这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从学习方式的变化看,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教师和图书馆无力解决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探寻答案是教学趋势,这是实际需要。从实验硬件的配备看,我校有运行良好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与互联网接驳,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硬、软件环境都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更新,能保证实验始终走在网络发展的平行轨道上。从自身实践的情况看,课题主持者的教学能力强,使用现代媒体意识强,对相关理论理解较好,在申报课题前已经较多地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一些研究成果已见诸多家学术刊物,曾向全国同行成功开过本课题展示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1)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2.课题研究内容(1)网络环境适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呈现与特征剖析(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与基本特征(3)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学方法(4)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建构主义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运作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渗透,试图以此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整个课题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用已有的理论去观照教学实践,建构实验方案,探索内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或学科内理论,再验诸实践,指导实践。具体说来,我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法、反思实践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 课题实验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指向如下三个方面:学习者状况调查——目前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与载体,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侧重于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习的现状与效果的调查。教学者情况调查——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与载体,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效率,尤其侧重于教学弊端、改进设想和措施运用等情况调查。基于网络环境语文教学革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调查——学校网络的建设与运用环境,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程度,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常规教学中网络介入的接受态度调查。在调查研究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相应的调查方式调查分析。由于实验对象是主持者自己的两个班级,所以开展个别访谈的条件比较好,不仅可以随时进行,而且访谈人数随需而定,也容易获取真实情况,;对同事、家长进行访谈的同时往往还兼以问卷法。为了比较全面、深入了解本课题开展时的现状与基础,在实验范围之内进行问卷调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教学实验提供改进策略的基础,现状分析只是手段。在本课题结题阶段,将最初的调查与中国传媒进行的最新网络阅读调查分析进行了比较,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本课题的实验意义和价值。调查研究之后,必须对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详尽细微的分析,从而确定整个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际操作方案)。在试验过程中,每一个子课题或相对独立的试验阶段都必须认真贯彻这一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