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宋翟坨小学 李霞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读与写的联系,或者收效甚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仍然存在着“读写分离”的情况。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教师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尤其是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独立阅读基本上就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有一套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为重要。因此,我校特提出《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研究目的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试图解决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的状态,将阅读与写作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构建阅读与写作合理融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同时,把广泛的阅读变成学生写作的源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总结出适合中年级学生学习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为打造高效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3.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
①课内读写结合的开展,在课堂上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寻找课文读写结合点,进行“写”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兴趣。
②阅读指导研究,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通过阅读,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勤练笔,适时适量地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③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理论意义
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福安市重点课题《读中悟写 读中导写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结合,我们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补充和拓展了“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理论。
二.文献综述
1、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出了“读写结合”的研究。
2、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提出“写作阅读法”,即先写后读,同报刊上的文章比赛,得益匪浅。
3、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
三、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四、核心概念界定
关键词: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研究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有效策略: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有效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策略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三个特征:(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2)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五、研究目标
1、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小学中年级学段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在课内读写结合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为打造高效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六、研究内容:
1、课内读写结合的开展,在课堂上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寻找课文读写结合点,进行“写”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兴趣。
2、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勤练笔,适时适量地把作文与阅读有机
结合起来。
3、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七、研究对象 三、四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方法
1、调查法: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
2、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3、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构建理论框架。
4、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九、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周期1年。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6)
1.召开申报课题会议,组建课题组,宣传发动,学习有关资料,领会实验精神,确定科研课题;
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中年级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并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
3.拟定、论证课题实施方案;
4.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重点学习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 5.最后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7—2018.5)
1.课题组成员召开了《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了校长兼高级教师王淑慧为课题专家指导,为大家宣读了立项通知书,课题主持人作开题报告,说明研究方案。并听取王校长对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工作的指导意见。
2、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激活了课题研究阵地,增强了课题组教师的信心,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每位教师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展示与交流、统一认识、大力推广、不断反思、及时收集实验材料,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活动中,一批体现读写结合的优秀课例脱颖而出,如:《荷花》、《桂林山水》、《翠鸟》《母鸡》、《检阅》、《西门豹》《中彩那天》等,有效地渗透了读写结合,并总结出了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如:仿写句子、仿段落、仿写作顺序、扩写、补白、续写。
3、课题研究中期安排问卷调查活动。
为了更好的掌握我校目标学生读写结合实际成效,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读写结合情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我校课题组落实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状况和学生读写现状两方面进行的。便于了解师生在读写结合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①交流研究过程及方法,达成共识,加以推广;②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及时解决;③搜集整理研究效果、总结,教师研究课汇报材料,优秀课例以及教学笔记,灵活运用;④商讨拟定下步实验计划,为下步研究作好铺垫。
5、撰写论文、反思、随笔、优秀课例等。
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善于总结,加强反思,才能促进提高。不断反馈先进思想,先进经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计划与实际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脱离,经常反思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说课、评课,撰写教学随笔进行反思,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反思,写出
自己的真实体会,为课题的深化、推广作好充分准备。
6、阶段性学生汇报展示。
为了检测研究效果,我校分别开展了“讲故事大赛”、“作文大赛”,从活动中反馈读 写结合的落实效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6)
1、课题研究后期安排问卷调查活动。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课题研究成效,反思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各项措施,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对于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主要有书面材料的收集。从课题研究计划,上课的教学设计,撰写的论文、教学课件等都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论文集、优秀课例与反思集、教学随笔集。
3、召开结题会,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十、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1、阅读训练的有效策略。
(1)、分角色朗读。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的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在读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表演课本剧。如教学《渔夫的故事》一课,可以根据人物语言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分角色表演,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制,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3)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语句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想象小女孩的所思所想。体会小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爱。
(4)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主要内容,如教学《牧场之国》一课,首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受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然后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5)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可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且对学生提出阅读时间,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对加小标题要求不能太高。为了深入课文的主题,对于课文的关键句子采用精读的方式,如课文第五部分,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小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
(6)加强词句训练。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想象、思考、体验,发现和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体会对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如:“瓜藤攀檐”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并引导学生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一种事物。从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略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效果的统一。
(7)启发学生读中质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对他们理解感悟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提问。学生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总结 “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的大量流失,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8)写读书笔记。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课题组成员要求每班学生都有一本专用的积累本,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在空闲时拿出来诵读,以加深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课文《中彩那天》、《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永生的眼睛》、《花儿的勇气》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或段落,让学生抄写下来,反复品读,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写作训练的有效策略(1)仿写
①仿写句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写,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针对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主要仿写以下三种句式:
A、比喻句:如《七月的天山》一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奇特地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可以让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说一说对天山美在哪里,喜欢天山的理由。然后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事物。
B、拟人句:在《牧场之国》一课中,可以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然后重点诵读文中对动物的描写,体会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小动物。
C、排比句: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采用诵读、挑战读、配乐读的形式,感悟桂林山水壮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和交流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然后安排小练笔: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一处景物。
②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
A、人物描写:如在《全神贯注》一课中,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到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可以先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然后安排小练笔:请你模仿本课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
B、构段方式: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将学生先引向描写海水具体风光的句段进行品读,抓住关键词语如“五光十色”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弄懂词语意思,同时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这段的构段方式,即先总后分,最后围绕“秋天来了,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来把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进行小练笔。
③仿写作顺序。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可以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语句,品味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进而指导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景物的美,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展示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的景物。最后进行小练笔:记一次旅游。
(2)补白
在课堂上,我们可充分抓住文章的空白处、概括处、省略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习作中反映出来。
如在《荷花》一课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然后进行补白训练:
在第二小节,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在第四小节:“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可以抓住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3)扩写
学生进行扩写的内容往往是每册教科书中的古诗部分,在学完古诗后,学生已大体了解内容,但文中的景色、故事并不完整,这时就是学生展开想象,让手中的笔肆意飞扬的过程。如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并编写一个小故事。
(4)续写
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为了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与任务的思想感情相统一协调。然后安排小练笔: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以《汽车开走以后》为题,再写一写。
3、课题组撰写了优秀课例集与反思集、论文集和教学随笔集。实践成果
1、学生读写意识和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开展此项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习一篇课文,写上几句话或是一个小片段,已经成了学生们学习习惯。
(2)习作信心不断增强。课题实施之前,习作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超过半数,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学生已经克服了害怕写作文的困难,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习作有比较强烈的期待感。
(3)习作能力显著进步。课题实施之前,我们做了一次习作能力测试,结果发现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学生只占了一成多一点。而意思表达不清楚,内容也写不具体的学生比例高达24%。在临近结题时我们又做了一次习作能力测试,结果发现学生整体习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一类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比例达到了31%;而意思表达不清楚,内容也写不具体的比例则降到了10%。
2、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善于表达。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会搜肠刮肚,可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了,脉络就清晰了。
3、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精神生活的内涵。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炼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边教边研,提高了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工作。本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通过研究,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通过不断研究、实践,老师们不仅寻找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十一、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1.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写结合的有效渗透,致力于“创新”,但从目前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地模仿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
今后设想
1.我们要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注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文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普遍性的规律。
2.段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规律,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
第二篇: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 结题报告 【关键词】 读写结合 教学方法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缺乏必要的研究,尤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读写教学实际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理解应用。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态度方法习惯。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农村中学学生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
3、教师教学存在误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忽视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仅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却无意于提升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很难转化为自身写作的技巧,不能学以致用。尤其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专家遴选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写作技巧的美文,教师只停留于阅读理解内涵,而对赏析艺术技巧则在课堂之上更是减而淡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无从学之,连最起码的模仿都实现不了,谈何创新?
4、应试教育的邪气依然存在。虽不及过去中考指挥棒的威力,但所谓的质量检测,质量评估,仍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一路货,教育评价仍是制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教师教学自然还得跟着评估跑,很难顾及到学生读和写的素养的和谐发展。
5、我校是一处农村中学,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生存条件也直接影响了读和写的教学的和谐发展。图书室图书陈旧过时,藏书量不够,开放时间限制,家庭教育意识陈旧,购书读书条件有限,社区文化学习设施不完善等等原因,都直接制约了学生读的思维和行为,自然写作意识、习惯、能力相应的就受到了辖制。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农村学生有限的读与广博的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农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3、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较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有助于学生向青年期智力发展特征过渡。
4、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
5、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举世公认的,他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必然决定了学生学校学习离不开它,终身学习离不开它,生活更离不开它,而读写是语文基本素养的中心,自然人的任何时期的生存发展也都离不开它。
6、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3、丰厚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农村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的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和读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读书兴趣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背诵积累优秀诗文、优美词句段,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仿句,并能够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一题再做等多形式练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通过研究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笔友会,读书笔记展示,创办文学社及其社刊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实效性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相关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读写状况的统计对比抽样,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开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理论研究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9月。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在了解农村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整理文献,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10年10月——2011年5月。利用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细节,不断积累摸索,运用多种研究方式深入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适度在校内推广。
4、总结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9月。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了精细的分工。
自申报课题之日起,我们就通过研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分工与职责,而且责任到人。尤其有教研员的参与,在课题的指导上有了保障,有校长的直接管理,课题的实施有了行政上的约束与推进。参与教师都是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教师和兼职教研员,所以在研究科学规范的实施上得到保障。
(二)建立健全了科学严格的研究与管理制度。
在研究启动之时,我们依据市教研室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订了我校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并且用文件的形式作为学校现在和今后课题研究的制度而颁布应用
(三)设计并逐步调整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课题研究初始,我们通过研究讨论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逐步修改完善了课题研究的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研究。制定了课题研究的中长期师生活动计划、课外美文阅读教学计划、课标规定的名著诗文阅读计划、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计划、课前三分钟读说训练计划。
(四)筛选并推荐使用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点的课外阅读教材四类(《阅读百分百》《阅读黑马》《金牌阅读》《培优阅读计划》),结合课题研究教材神笔阅读与作文和通用课程人教版教材,进行细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对四个班级[初一(1、2)班;初二(1、2)班],实验前后的读写水平纵向对比,以及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横向对比,说明“实效性读写结合研究”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不会读写的现状,培养了学生语文读写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语文读写教学效益。
2、通过逐步科学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原则,逐步形成读写结合策略教学的模式。
(1)、分解性原则。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策略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2)、练习性原则。读写结合策略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如写开头、结尾、口头读写、写片断等,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3)、形式多样化原则。读写结合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后,让学生仿例文写《我们的学校》,列出写作提纲;学《范进中举》后,让学生想象后来范进怎么样了?进行想象叙述;在单元写作指导中,重温同类课文的写法等。
(4)、迁移性原则。读写结合训练之后,如果不能在广泛的条件中运用,就可能产生惰性。因此,当我们找到读写联结点之后,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开扩视野,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基本模式: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具体来说,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对事物获得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语文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感受,把头脑中鲜明的形象说出来,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第二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第三步,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随笔的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技巧,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第四步,紧扣读写联结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述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深理解,使学生这两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3、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
现有名师工程培养对象两名,市级教学能手2名,县级教学能手5名,教师共撰写124篇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其中多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符合学生读写结合的基本操作策略,摸索出一条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的模式。
4、学生的读写水平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学生独立阅读、写作的能力有所提高。有300多人次的作文被选登或在省、市作文大赛中被评为一二等奖。在全市美文诵读比赛中实验班学生组队获全市一等奖。在校级作文、演讲、朗诵、默写、阅读竞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搜集整理学生各类作品文集一本近20000多字。
5、教师教育观念得更新。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一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了观念,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6、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教师能树立运用“读写结合策略”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九、实验结论与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实施读写结合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本项实验研究活动的结束,该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读写结合策略”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程度差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长远课题。
(二)如何编制出各年级、各册教材读写结合的读写点,进行科学化、序列化的训练,以此全面推进读写结合策略的推广,这是今后的实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的促进每位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有效性策略上升到高效性策略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读写结合评价策略研究
《读写结合评价策略研究》个人工作总结
(2014下半年)
海原县三河镇中心小学
刘永霞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课题研究半年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的的成绩。下面就简单的小结本学期的课题工作。努力做到了周密计划,抓好落实,做好总结积累,为课题的顺利实施以及取得预期成果奠定了基础。现小结如下: 通过读写结合专题研究,我受益非浅,深知语文读写结合的重要性。我认为以读写结合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以读写结合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抓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读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预先从总体上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预习也是学生独立钻研教材,形成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预习好课文形成优良的自学能力呢?首先是扫除字词障碍,也就是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工具书,把它的读音,含义弄清楚。再指导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弄清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并做好预习笔记,笔记要包括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要情况,难字难词的解释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二、边读边思,从读书中学写。
教学每组课文时,我根据单元训练重点,首先提出训练目标,然后在讲读课文中渗透知识要点,写作技能,指导边读边思,增强学生读中学写的意识。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设疑问难。像“我”为什么对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爱戴?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是什么原因?抓住这些问题再指导精读重点词、句、段。学生通过理解、品评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问什么要写的思想感情。在读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这篇课文通过写(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得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鲁迅)的思想感情。我适时创造机会,以《我敬爱的人—×××》为题让学生随文练笔,这样使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三、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得升华。我除了以读导写外,还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学生必要地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借鉴课文怎样写好开头、结尾,段落之间又怎样过渡和衔接的,加强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因为学生初写作文时,不仅开头慢而少光泽,中间搪塞而无妙笔,结尾往往更惨,不是三言两语表个态,就是喊几句口号收笔,味同嚼蜡。事实证明,只有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样勤于借鉴、善于借鉴别人的好写法,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学生在尝到“读书学写”的甜头后,才会自觉主动地在今后的阅读中留意,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了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作用。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接近尾声,其实,本学期的时间很短,也难怪不知不觉就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的的成绩。下面就简单的小结本学期的课题工作。
一、依据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回答了,提问了,有好的表现了,我就及时的评价。我把课堂评价研究的意识渗透在每个环节,并落实行为。确立了这个教学行为的目标和要求,我心里就有底了,研究起来也更有方向性了。那就是提高语文课堂读写结合评价。为了提高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评价,我有计划的开展了多次评价活动,主要从评价的数量、评价的效果、评价是否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我在活动中,就特别留心了学生们互评能力,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
在课堂中,我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努力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我是这么做的:
(1)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对高质量的评价给予表扬。
(2)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3)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的设计中来。
二、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
以往,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如今,评价的主体在发生变化,我们鼓励学生本人、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1.尊重评价权利,让学生敢评。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敢于挑战偶像和权威。塑造创新型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
2.提供评价机会,让学生爱评。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直至他们满意为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拓展评价时空,让学生乐评。除了学生自评外,还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以拓展课堂学习评价的时空,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效率。
4.启发引导评价方法,让学生会评。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本领。
总之,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评价”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课堂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落实教学研究。在课堂实践中注意评价层次和梯度。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
3、继续充实完善个人研究资料夹,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等,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以上是我课题研究小组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后我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决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第四篇:小学中年级英语语音渗透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引言】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读得是否流畅,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较少注意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甚至出现不顾交际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风俗,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不解和误解甚或落下笑柄的现象。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也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科技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文】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5月 准备课题申报 2.申报阶段:2015年6月
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规划,搜索研究的案例及理论材料。
3.研究阶段: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
(1)认真研读相关的英语教学法的书籍杂志,建立理论基础。
(2)研究小学英语特级教师及国家级省级优秀课案例,并做好记录及总结。
(3)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去其他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养成跨文化意识的目的。
(4)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5)撰写研究心得,形成文字,并争取发表。4.结题阶段:2016年4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等,着重阅读了如裴蓉蓉、姚宝梁《跨文化知识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呈现》、吴小菊的《译林新版英语Culture time 板块的四种教法》、胡瑛的《在小学英语实践活动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策略》、丁国纯的《“撩开”英语文化的面纱》等,经过阅读和思考,我从多方面对课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几篇文章都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时的注意点以及策略。我结合文章,再联系平时的教学,不断探索渗透文化意识的有效方法。2.观察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抓住每次听课和学习的机会,学习总结其他老师渗透文化意识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学习,我决定从课堂渗透、主题活动渗透、课外资料渗透三个角度来研究。(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最长。课堂教学应该说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它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不断汲取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英语文化意识,又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好英语和母
语的关系。如在教授“How nice!”时,要向学生渗透:在英语国家,当别人用“How nice!”夸奖你的东西时,你应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时,就应该适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问题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尽量避免向英语国家的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在他们眼里,young代表生机、希望,old 则代表无用、累赘。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适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2)开展主题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这些特殊的节日,有些老师是这样做的:在感恩节,引导学生将之与中秋节对比理解,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心存一份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在不断的激励自己前进。在万圣节,让孩子们自己盛装打扮,制作南瓜灯,玩万圣节游戏,并学唱万圣节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万圣节的气息,在活动中孩子们也学习了万圣节相关词组:Halloween,pumpkin lantern,trick or treat等。圣诞节,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而且两者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互送礼物等。老师可在圣诞节那天,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特殊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春节对比,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也兴致勃勃的学了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Merry Christmas, Santa, Christmas tree, Jingle bells, make cards, get presents, give presents, eat turkey, see Grandma and Grandpa.(3)课外资料辅助,渗透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个唯一的课程资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文化”是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红领巾广播站、图书馆、英语角、黑板报等校内资源;适合少年儿童的英文书报影视节目以及多媒体等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
3.课堂实践
在此基础上,我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来渗透文化教学。备课中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增进了教材与课题的结合,有效地改变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虚浮现象。开课时能上出课题的特色,评课时更有针对性。
在此同时,我还抓住听课机会,研究上课者是如何渗透的,并做好记录及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逐步扩展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成果
通过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自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认真钻研,潜心研究,认真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研究总结。(2)在教学中,体现了渗透文化意识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同时由于受种种原因的限制,整个实验过程没有一个大的完整性的系统,教师有准备的文化教学、文化材料比较缺少,文化教学系统研究比较缺乏,且研究的时间不长,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如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验,深一步探渗透文化的实效是我们下一阶段将努力的方向。
【结尾】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他们自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形势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新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无论怎样,只要给英语跨文化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学生便能学得活、记得牢,便能综合运用英语,灵活交际。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读写 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读写
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把阅读与写作两个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能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融合,导致了学生难以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起来,不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进行整体学习。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注重开展阅读教学,而忽视了写作教学,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会读不会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通过写读后感有效开展读写结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立足于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读后感写作训练,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将阅读学习与写作学习进行相互融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掌握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再通过写读后感,深化对所阅读文本的认知与理解,并能够在读后感中较好地体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通过生活化的观察学习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安排学生深读所要学习的文本,从大语文学习层面,有效地学习与掌握文本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借助语用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与记忆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内化知识;深入地发掘语文教材内容当中的生活因素,指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达到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目的。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课堂读写
结合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让学生将阅读学习与写作练习进行有效融合,同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为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