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个体的自读自悟,选择的空间很大,自由度高,极具个性化;但受个体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支配,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将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步骤:
1、收集优秀书籍,建立图书角,成立读书俱乐部,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2、以比赛促读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学生朗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
3、“拥抱春天,聆听诗韵”,品悟古诗词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
4、“我手抒我情”,设立学校专刊,鼓励学生创作,提高学生学生水平,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5、“品悟经典,展示风采”,举行手抄报展、绘本展、学生习作展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举办“跳蚤书市”活动,培养学生挑选优秀书籍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学生
兴趣
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个体的自读自悟,选择的空间很大,自由度高,极具个性化;但受个体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支配,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一般的阅读相比,它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方法要求。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思想内涵极为丰厚,语言表达也极为灵动流畅,它在承载固有的思想旨趣基础上,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但受篇目的限制,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因此,将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二、课题的研究基础: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学校阅读工程已经实施两年,有良好的实验基础;课题组成员都是新教育实验教师,晨诵、午读、暮省开展得扎实有效,尤其是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家庭读书氛围浓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主要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探究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建立家校阅读体系,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3、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生活空间
4、创新阅读评价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主要方法:
1、理论文献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4、实验法
5、个案研究法
6、教学经验总结法
7、行为训练法
8、成果展示法
四、课题研究进度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对目前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对一些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解、把握,全面开始起步研究。
实施阶段 :(2010年 6月——2011年2月)结合实际,调整完善方案,进行阶段性小结,加强实验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体实验水平。
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整理课题经验,继续深化研究。汇总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实验前、后调查对比分析。
㈠调查实验前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现状,分别对家长、学生、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组分别发放5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95℅的学生喜欢童话类、动漫类、科普类、文学类的书籍;
5℅的学生无所谓。90℅的家长希望学校多组织读书比赛、作文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想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5℅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
5℅的家长无所谓。98℅的教师希望教学进行改革,能将课内阅读教学延伸,课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阅读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2℅的教师怕麻烦,不想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改革。
㈡调查试验后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状况,分别对家长、学生、老师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组分别发放5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98℅的学生喜欢现在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如童话类、动漫类、科普类、文学类的书籍;2℅的学生不太喜欢这类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学生一般都是半个月左右能读完一本书籍。98℅的家长希望学校多组织读书比赛、作文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想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2℅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同时家长希望以后多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性活动。98℅的教师反映学生语文成绩均有所提高;晨 2℅的教师反映学生语文成绩无明显变化,但是学习兴趣明显提高;99℅的教师希望以后继续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性活动的改革;1℅的教师正处于观望状态,相信在我们的带领下他们一定会加入到小学语文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中。
二、研究实施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一个侧面说明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庄子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也说明长期、大量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一、收集优秀书籍,建立图书角,成立读书俱乐部,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我们阅读小组倡导学校各班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活跃阅读气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各班以“图书角”阅读书籍为蓝本,让自主性、探究性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大胆对阅读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实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结合实际情况,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阅读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阅读活动。比如:更换阅读内容,调整阅读进度,适当增减阅读内容,重组阅读单元,整合阅读指导的手段等。
(二)教师积极创设与阅读教材相关的阅读氛围与情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中体验乐趣。许多优秀阅读书籍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还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实验老师充分挖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课后及时拓展与延伸,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中体验乐趣。我们还注重学生课后的拓展与延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实验教师充分挖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美文诵读比赛、手抄报展、绘本展、手抄报展、演课本剧等,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到活用语文的成功之乐。
二、以比赛促读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学生朗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
㈠“快乐阅读”演讲比赛。
为了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教给学生良好的演讲才能,培养学生卓越的口才。我们的活动小组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展了“快乐阅读”演讲比赛。
1、活动要求 :
⑴各班利用晨诵、午读时间让学生诵读美文、朗读诗歌,每周的班会进行主题演讲训练。从初赛中选出三名学生代表参加 “快乐阅读” 演讲比赛的决赛。
⑵语文教师精心指导参赛学生,提高他们的演讲水平。
⑶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读书活动。
⑷演讲要做到人人参与,班班开展,层层推优;各班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推选三位同学参加校级比赛。
⑸演讲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贴近小学生生活。⑹演讲时要求普通话标准,仪态端庄大方。可以配多媒体图片和音乐,但不作为加分因素。
2、活动内容:
⑴低年级:
活动一:“我是小小百灵鸟”——绕口令训练
活动二:“诗歌吟诵我最棒”——朗读训练
活动三:“介绍你、我、他”——口语表达训练
⑵中年级:
活动一:“我们相约诗会”——美文诵读训练
活动二:“我是小小故事王“——讲故事训练
⑶高年级:
活动一:“我当小小演说家”——综合能力训练
活动二:“故事复述我能行”——复述能力训练
活动三:“我是学校的小导游”——综合能力训练
3、活动时间:11月16日下午第三节
4、地点:学校会议室
5、活动评选结果:
一等奖:王轩颖
郑
炎
张紫悦
吕凯滢 二等奖:朴晓静
刘鑫豪
黄泽昊
张宁月等;三等奖:张书豪
梁
凯
李博洋
陈
悦 蔡
航
杨
华曹昕艺等;
陈心茹等;
㈡“走进春天”诗歌朗诵比赛。
我们语文阅读研究小组创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春天举办小学生
“走进春天”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提高识字能力、朗读水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走近文字,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们要求:
1、学生参赛的诗文是学生认识的或感兴趣的;参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切合主题,适合少年儿童朗诵。评委将从认字发音、感情表达等方面综合评分。
2、参赛选手必须用普通话,脱稿朗诵;
3、朗诵时间为1——3分钟;
4、在朗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可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
5、朗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获奖名单:吕凯滢;王乙焜;王康
陈心茹;李明科
㈢“诵读诗歌美文,争做博学少年”比赛。
我组举行低年级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师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使广大的师生借优秀诗歌朗读的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1、比赛要求:
⑴所选内容脱稿朗诵,限时三分钟。
⑵学生参赛的诗歌是学生认识的或感兴趣的。从诗歌内容、语言表达和服装动作等多方面综合评分。
⑶各班可在朗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可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
⑷朗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2、评分标准
⑴采用10分制.⑵语言流畅,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得当。(3分)
⑶所选的诗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思想健康向上。(1分)
⑷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1分)
⑸自由活泼普通话标准。(2分)
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台风好。(2分)
⑺形式新颖,令观众耳一新。(1分)
三、“拥抱春天,聆听诗韵”,品悟古诗词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让人们充满了希望的季节。我们举行了“走进生命的春天”的赛诗会,带领学生寻找春天,感悟春天,赞美春天,享受自然之美,把儿童的认知、情感带入新的发展区,使学生受到自然、社会、人文多方面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知道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己;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亲近自然、感悟生命,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打通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学校的读书节与各传统节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的“相似块”,开展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第一板块:“春之诵”——文化阅读篇。我组将师生合作搜集的“春文化”内容印发或抄写给学生,发动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每天早读、午读或课外时间阅读、背诵系列春文化,学习、了解丰富的知识、文化。语文教师充分利用阅读课,为全体学生播放有关春天的电教资料,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欣赏春天的美景。
第二板块:
“春之乐”——拥抱自然篇。春风送暖,春意盎然,面对这个欣欣然、充满活力的世界,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沐浴田野的新鲜空气,放松身心,舒展筋骨,开始踏春之旅。
踏青觅春——亲近自然活动。让家长带领学生到神农山、天鹅湖、青天河等地方,进行踏青、参观、游览、捉蝴蝶、放风筝、挖野菜等活动,指导学生寻找春天,寻找春风、小草、野花、嫩芽、绿柳、桃花、春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写好游记见闻,画好美丽的春天,有条件的可用照相机、摄像机拍下活动情景和途中美景。利用自然之美及与自然相关的人文景观之美,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与自然野外世界的对话、沟通中,心灵得到滋润和塑造。
第三板块:绘春话春——感悟春天活动。针对这个活动古诗配画,让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挑选描写春天的古诗,或由学生抄写在纸上,由学生在空白处配之于符合诗歌内容的图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儿童能成为心地善良、充满求知欲的人。我们尽可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的体验。在各种各样的阅读中和生活体验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想干的事情,而变得喜欢阅读,喜欢学习。这样,他们才能够获得对个人终身有用的活生生的智慧和品德的最初的体验。
四、“我手抒我情”,设立学校专刊,鼓励学生创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撰写许多优秀作品。
如:
《相识玉枝》
联盟小学
范晓霞校长
2009开学第一天
您调入联盟小学
大家认识了您
您用英文播种知识的种子 用爱滋润着孩子的心灵
课堂上孩子们喜欢聆听你的演讲
课下叽叽喳喳簇拥在您的身旁
重新认识您
是因为课前辅导
提前候课是您的习惯
您常讲教师是良心活
真正认识您
是偶于听课
用一丝不苟来形容您
一点儿也不为过
亲爱的齐老师
朴实与执著是您的真实写照
恰逢第100个“三八”节是您的生日
大家为您献上一份蛋糕
祝你这个金枝玉叶 永远幸福快乐
⑵学生阅读优秀书籍后,积极创作出许多优秀习作。
如: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联盟小学六一班
田沐仑
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叹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阴郁,却又知识渊博。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的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在南极缺氧的时候,当时只有潜水服上的储蓄罐里还有一丝空气,那时由于缺乏空气,他们几乎虚脱。这时,尼摩船长没有去吸最后一丝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教授。他为了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感动了我。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者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儒勒.凡尔纳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面对这早在两百年前的先知者的呼吁,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此书只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吗?不,它是在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对自然科学有更大的收获。
儒勒.凡尔纳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们
又如:
《爱》
联盟小学二(2)班 牛梦莎
我爱学校,因为有老师和同学。
我爱家庭,因为有爸爸妈妈。
我爱书本,因为有无穷的知识。
我爱祖国,因为有美丽的山河。
五、“品悟经典,展示风采”,举行手抄报展、绘本展、学生习作集展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⑴品读经典名著。我们给不同年级推荐了不同的阅读书目。如:一年级、二年级《百家姓》《弟子规》;三年级《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四年级《爱的教育》;五年级《卓亚和苏拉的故事》《海底两万里》;六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人鸦》《夏洛的网》《青铜葵花》《水浒传》等经典名著。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的
活动的作业形式:①名篇名句摘记;②写读书心得体会;③办手抄报;④尝试写各种不同类型的作文等。
活动重点指导:对有思想内涵的课外作品,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笔记,使之理解得更深入全面。
⑵品悟诗歌内涵,仿写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鼓励学生写浅显易懂的诗歌,学生在写诗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⑶诵读古诗词,配诗境插图。指导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后,根据诗描述的意境,利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想象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创造的乐趣。
⑷举行“文苑飘香,品悟经典”手抄报展览;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和“走进春天诗歌诵读会”等活动。在活动中检测学生的诵读效果和对经典名著的感悟能力。手抄报不仅内容丰富新颖,而且涉及面较广,充分说明学生读书有很大收获。诵读活动中,学生饱含深情,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转化为动听的声音呈献给我们。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性作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大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六、举办“跳蚤书市”活动,培养学生挑选优秀书籍的实践能力。
“跳蚤书市”活动具体实施:
1.个人搜集整理:活动前教师发动每一位学生自备一至三本较好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教师严格把关,学校发的书、练习册、成人读物、破损严重的书不准带来,要保证学生有书可淘,淘到有质量的书;六年级学生可适当增加数量。2.全班汇总分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做好书籍登记工作:书名、所有人、原价、预售价(最高五折)、实售价(活动那天登记)。登记和销售时尽量将图书分类。
3.每班挑选8位左右图书导购员,分成两组,轮流负责推荐和销售图书,事先进行明确的分工。
4.各班可视具体情况,要精心设计布置好自己的“书店”,取好“店名”,合理美化,张贴好本班富有特色的宣传标语、海报等;并准备计算器1—2个,装钱的盒子2—4只,五角、壹元、贰元、伍元人民币若干元(用于售书时兑换)。
5.每生可视年级、家庭情况自备5—15元购书款,用于淘书。
6、年级分工:
年级段
负责人
一年级
王艳青、刘瑞娟
二年级
李正娟、郭小鸣
三年级
张艳萍、张洁洁
四年级
常雪娇、张冬粉
五年级
宋
娟、杨延芬
六年级
杨
冬、邓冬艳
“跳蚤书市”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尝到分享的快乐,而且口才也在无形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锻炼。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七、营造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创设学校、家庭一体化的读书合力,使学生主动读、乐于读、品悟读。
㈠营造书香班级,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生活,让学生感受书香的魅力。教师努力营造书香氛围,帮助并促使学生养成日日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深厚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积累,丰富自身的当下的生命,与书为侣快乐生活。
教师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背诵格言、诗歌和古诗的内容,化整为零,引领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在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下,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学生读书活动。通过阅读,使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让学生写随笔,将自己的读书目录及读书活动中得到的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
每周精心备课开展晨诵,让学生与诗歌交融相汇,沉浸其中,玩味其间,充分体验诗歌的丰富性。
㈡营造书香家庭氛围,鼓励家长争当“书香型家长”。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生存方式。读书也已成为学习型家庭的最好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永远的教师。为了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努力营造书香家庭氛围,争创书香型家长。
1、家庭成员均热爱读书活动,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开展家庭亲子阅读,共读一本书,有固定的读书时间与场所,能在共读书籍上认真批注亲子读书感悟,在教育在线上发送感悟者优先。
3、家庭成员爱书藏书,订阅报刊杂志,每个家庭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家庭藏书屋”和“家庭书架”,形式自定。
4、家庭成员读有所获,尤其对孩子在品德修养、教育成长等方面有较好的影响;
5、孩子品行表现良好,学业优良,有作品在各级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读书竞赛中获奖的优先考虑。
6、书香班级采用自愿报名、班级推荐、公开评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7、获奖名单将公布在学校网站上。
八、阅读评价方法灵活,有激励性机制。
只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就可以激活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课外阅读之花在激励评价中绽放。我们的阅读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具有激励性。
1、家校互动。取得家长配合,定期将孩子的读书情况以记录卡的形式加以反馈。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班内评比表扬。
2、抓住契机,语言评价。实践证明,喜欢读书的孩子课堂总有精彩的表现。因此,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者应善于抓住契机,在一定场合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给予适时、恰当的奖励评价,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阅读竞赛,积分评价。根据班级的读书计划组织学生共同阅读指定的书籍,在规定时段中提前读完这本书的同学自由组合成立阅读命题小组,结合读书要求负责出题。题目类型有填空、判断、阅读练习。其次和阅读指导课相结合,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闭卷问答。考试成绩和平时的阅读成绩(读书笔记、习惯及阅读交流表现等)结合起来评估。成绩优秀者结合班级读书细则进行加分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成绩不理想者,可以读书后再行考试。对于推荐书目的阅读检查,要求不必太高,可以结合好书推荐中的表现、读书笔记的评比以及读书习惯方面加以评估,对于表现突出者适当加分。积分评价每月汇总一次,学期末根据总分高低,评出本学期的班级“读书明星”,颁发证书,同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六、取得的成效。
经过我们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和努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情感较好。学生对课外阅读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许多学生甚至强烈反映说别的课可以耽误,课外阅读耽误了就必须补。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
2、学生会话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参与活动面广、表达练习的机会多,在班级里形成了会说、敢说、都说、说得更好的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特长发展明显,有的同学语音,语调标准优美,有的同学思维敏捷、语言流畅,有的同学富有表演天赋,语言动作妙趣横生,也有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通过大量“说”的训练,逐步变得会说起来了。
3、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经过近一年的阅读训练和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优势显而易见:学生的阅读速度快了,阅读范围广了,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逐日形成,课余时间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阅读课外书、跑图书室、电脑上网、„„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4、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有效地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和综合素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体现了学校“人人都能进步,人人都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目前,中、高年级学生初步养成了读书动口动笔、阅读体验情感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积极质疑创新的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自我习得交流、自主评价展示的语文综合水平。全校学生的写字阅读、口语交流、听力写作、征文演讲等语文素质测试成绩不断提高,发展态势良好。
七、困惑与思考
1.领导真正重视是确保活动实效的首要因素。读书活动是促进学生终身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工程,没有学校主要领导的支持,就无法有效实施。这项工程的有效持续开展,需要学校主要领导要有长远观点,有真正“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有大局观念。
2.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这种形式上的独特性,使对它的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这在我校落实读书系列制度的过程中深有体会。如何使这项非办不可的活动更加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目前面临且必须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这就造成有的家长持有消极甚至抵触情绪,个别教师思想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用一种“近视”的心态片面追求临时成绩。这些因素给读书活动的过程管理雪上加霜,增加了管理难度。
我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市县教研室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活动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校利生的事情,需要长久开展下去,一时的一点成绩并不能掩盖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难题。我们将借这次结题的东风,开展下一个新课题的实验,继续努力实践、探索、创新,把我校的读书活动搞的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施青濒;课外阅读切莫“偏食”[N];文汇报;2003年
2、尹松鹤;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书籍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N] 1982年01期;
3、王晨星;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步入课外阅读的殿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4、袁丽敏;开展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活动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4期
5、汪进义;浅谈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N];天水日报;2010年
6、《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二篇: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宋翟坨小学 李霞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读与写的联系,或者收效甚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仍然存在着“读写分离”的情况。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教师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尤其是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独立阅读基本上就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有一套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为重要。因此,我校特提出《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研究目的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试图解决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的状态,将阅读与写作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构建阅读与写作合理融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同时,把广泛的阅读变成学生写作的源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总结出适合中年级学生学习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为打造高效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3.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
①课内读写结合的开展,在课堂上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寻找课文读写结合点,进行“写”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兴趣。
②阅读指导研究,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通过阅读,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勤练笔,适时适量地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③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理论意义
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福安市重点课题《读中悟写 读中导写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结合,我们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补充和拓展了“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理论。
二.文献综述
1、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出了“读写结合”的研究。
2、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提出“写作阅读法”,即先写后读,同报刊上的文章比赛,得益匪浅。
3、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
三、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四、核心概念界定
关键词: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研究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有效策略: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有效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策略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三个特征:(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2)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五、研究目标
1、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小学中年级学段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在课内读写结合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为打造高效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六、研究内容:
1、课内读写结合的开展,在课堂上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寻找课文读写结合点,进行“写”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兴趣。
2、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勤练笔,适时适量地把作文与阅读有机
结合起来。
3、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七、研究对象 三、四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方法
1、调查法: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
2、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3、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构建理论框架。
4、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九、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周期1年。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6)
1.召开申报课题会议,组建课题组,宣传发动,学习有关资料,领会实验精神,确定科研课题;
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中年级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并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
3.拟定、论证课题实施方案;
4.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重点学习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 5.最后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7—2018.5)
1.课题组成员召开了《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了校长兼高级教师王淑慧为课题专家指导,为大家宣读了立项通知书,课题主持人作开题报告,说明研究方案。并听取王校长对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工作的指导意见。
2、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激活了课题研究阵地,增强了课题组教师的信心,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每位教师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展示与交流、统一认识、大力推广、不断反思、及时收集实验材料,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活动中,一批体现读写结合的优秀课例脱颖而出,如:《荷花》、《桂林山水》、《翠鸟》《母鸡》、《检阅》、《西门豹》《中彩那天》等,有效地渗透了读写结合,并总结出了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如:仿写句子、仿段落、仿写作顺序、扩写、补白、续写。
3、课题研究中期安排问卷调查活动。
为了更好的掌握我校目标学生读写结合实际成效,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读写结合情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我校课题组落实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状况和学生读写现状两方面进行的。便于了解师生在读写结合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①交流研究过程及方法,达成共识,加以推广;②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及时解决;③搜集整理研究效果、总结,教师研究课汇报材料,优秀课例以及教学笔记,灵活运用;④商讨拟定下步实验计划,为下步研究作好铺垫。
5、撰写论文、反思、随笔、优秀课例等。
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善于总结,加强反思,才能促进提高。不断反馈先进思想,先进经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计划与实际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脱离,经常反思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说课、评课,撰写教学随笔进行反思,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反思,写出
自己的真实体会,为课题的深化、推广作好充分准备。
6、阶段性学生汇报展示。
为了检测研究效果,我校分别开展了“讲故事大赛”、“作文大赛”,从活动中反馈读 写结合的落实效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6)
1、课题研究后期安排问卷调查活动。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课题研究成效,反思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各项措施,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对于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主要有书面材料的收集。从课题研究计划,上课的教学设计,撰写的论文、教学课件等都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论文集、优秀课例与反思集、教学随笔集。
3、召开结题会,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十、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1、阅读训练的有效策略。
(1)、分角色朗读。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的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在读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表演课本剧。如教学《渔夫的故事》一课,可以根据人物语言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分角色表演,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制,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3)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语句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想象小女孩的所思所想。体会小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爱。
(4)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主要内容,如教学《牧场之国》一课,首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受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然后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5)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可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且对学生提出阅读时间,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对加小标题要求不能太高。为了深入课文的主题,对于课文的关键句子采用精读的方式,如课文第五部分,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小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
(6)加强词句训练。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想象、思考、体验,发现和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体会对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如:“瓜藤攀檐”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并引导学生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一种事物。从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略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效果的统一。
(7)启发学生读中质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对他们理解感悟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提问。学生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总结 “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的大量流失,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8)写读书笔记。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课题组成员要求每班学生都有一本专用的积累本,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在空闲时拿出来诵读,以加深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课文《中彩那天》、《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永生的眼睛》、《花儿的勇气》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或段落,让学生抄写下来,反复品读,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写作训练的有效策略(1)仿写
①仿写句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写,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针对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主要仿写以下三种句式:
A、比喻句:如《七月的天山》一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奇特地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可以让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说一说对天山美在哪里,喜欢天山的理由。然后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事物。
B、拟人句:在《牧场之国》一课中,可以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然后重点诵读文中对动物的描写,体会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小动物。
C、排比句: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采用诵读、挑战读、配乐读的形式,感悟桂林山水壮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和交流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然后安排小练笔: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一处景物。
②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
A、人物描写:如在《全神贯注》一课中,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到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可以先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然后安排小练笔:请你模仿本课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
B、构段方式: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将学生先引向描写海水具体风光的句段进行品读,抓住关键词语如“五光十色”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弄懂词语意思,同时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这段的构段方式,即先总后分,最后围绕“秋天来了,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来把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进行小练笔。
③仿写作顺序。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可以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语句,品味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进而指导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景物的美,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展示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的景物。最后进行小练笔:记一次旅游。
(2)补白
在课堂上,我们可充分抓住文章的空白处、概括处、省略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习作中反映出来。
如在《荷花》一课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然后进行补白训练:
在第二小节,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在第四小节:“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可以抓住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3)扩写
学生进行扩写的内容往往是每册教科书中的古诗部分,在学完古诗后,学生已大体了解内容,但文中的景色、故事并不完整,这时就是学生展开想象,让手中的笔肆意飞扬的过程。如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并编写一个小故事。
(4)续写
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为了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与任务的思想感情相统一协调。然后安排小练笔: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以《汽车开走以后》为题,再写一写。
3、课题组撰写了优秀课例集与反思集、论文集和教学随笔集。实践成果
1、学生读写意识和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开展此项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习一篇课文,写上几句话或是一个小片段,已经成了学生们学习习惯。
(2)习作信心不断增强。课题实施之前,习作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超过半数,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学生已经克服了害怕写作文的困难,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习作有比较强烈的期待感。
(3)习作能力显著进步。课题实施之前,我们做了一次习作能力测试,结果发现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学生只占了一成多一点。而意思表达不清楚,内容也写不具体的学生比例高达24%。在临近结题时我们又做了一次习作能力测试,结果发现学生整体习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一类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比例达到了31%;而意思表达不清楚,内容也写不具体的比例则降到了10%。
2、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善于表达。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会搜肠刮肚,可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了,脉络就清晰了。
3、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精神生活的内涵。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炼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边教边研,提高了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工作。本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通过研究,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通过不断研究、实践,老师们不仅寻找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十一、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1.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写结合的有效渗透,致力于“创新”,但从目前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地模仿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
今后设想
1.我们要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注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文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普遍性的规律。
2.段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规律,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定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平昌县泥龙小学 车博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课程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等。然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师教学的领地——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要研究目标。
但是就现在课堂教学中总体上存在着教学内容设计零碎而缺乏整体性、学生因没有明确任务而缺乏学习目的性、提出的问题或太大或太小,缺乏序列性,不利于问题解决、忽视学生行为的分析,学生学习的介入水平受到影响等几大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该牢牢把握有效问题的提出,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以激起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让问题从零碎的片段到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把社会中心的
“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务必对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模式,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提供成功的经验。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好的驾驽课堂。
(3)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培养,自主提问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三、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问题的设计及其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因而研究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主要的关系,也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大语文观,我们对于中心问题的提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策略:
1、以文眼为突破口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一两个关键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策略(1)抓课题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花潮》:
1、对“潮”的感知
出示潮水的课件,在背景音乐下,课件展示潮水澎湃的声音,宏大的气势,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潮水(板书)。
2、与“花”的联系
出示花潮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看着迷人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引出中心问题
师:动人的潮声,澎湃的气势让我们深深陶醉,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跟“潮”有关。(板书:花潮)那么,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
生:初读课文,提出中心问题:海棠花什么地方像潮水?
(评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批判精神的培育”是当前我们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教学伊始,学生在欣赏了气势磅礴的浪潮和美丽的花潮后,在谈感受中不由自主地引出了话题: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在揭题中发现花和潮本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兴奋点被这一话题调动起来。提出中心问题:海棠花什么地方像潮水?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
识与批判精神,让学生在揭题后就感知了花如潮;在初读课文中,马上寻找花如潮,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体会花如潮,感受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起到了一线贯穿、不枝不蔓的非常效果。让学生对“花潮”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迫不及待地想打开了书本去寻求答案,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促进学习做了不错的铺垫。)策略(2)抓中心句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晏子使楚》:
1、、简介背景,揭题。
(1)、导入引出“晏子”(板书),对“子”的拓展理解。(2)、这一次晏子被派遣出使楚国,板书:使楚,对“使”的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1)、检查预习情况。
(2)、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师:楚王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3)指读
(4)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尊重、不敢不(不得不)
3、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
(评析:《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一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的质疑,使学生开始去很好地思考这句话中的“奥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心问题的产生也是水到渠成: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自然这个中心问题也非常容易转化为中心任务: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对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教学非常容易展开,也可以使学生的高段语文对文本的探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的作用。)策略(3)抓主要人物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赤壁之战》:
1、课前听《滚滚长江东逝水》
2、《三国演义》了解,揭题导入
(1)、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呢?——《三国演义》
(2)、师:你了解《三国演义》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小说中的第49、50回中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播放课文课件
(2)、指读生字词:率领、调兵遣将、坐不惯、渡过江、计策、丢盔弃甲
(3)、你能说一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黄盖献计采用诈降、火攻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4)、在这场战斗中主要有三个主要人物——点击:周瑜、黄盖、曹操
5、抓住问题,深入学习。
(1)、设置中心问题: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找。(2)、学生自学。(3)、反馈交流。
(评析:《赤壁之战》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本课中心问题“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提出非常好地抓住全文得以铺展,以及激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
在阅读中有着个体的感悟,并能抒发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上超越,真正实效的体现,并且问题序列得以层层深入,教师得以有序指导,引导学生在战争中要想获得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有些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纬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策略1:引用
操作模式:案例《万里长城》:
1、师:长城,是著称于世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登上长城饱览万里长城的宏伟雄姿,亲睹这一天下奇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亲临长城,之后他为长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出示句子,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2、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长城,亲近长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个伟大的奇迹吧。(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中心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评析:《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
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因此,挖掘情感素材,紧紧抓住“伟大的长城正是由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这样一个情感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长城、热爱中华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教学思路。
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中心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展开。作为一个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总统——克林顿,为什么也会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也会对长城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而这个问题又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悟。以问题为中心,不仅提高了知识的整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策略2:背景知识介绍 操作模式:《江姐》等古诗
教师指图引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粗绳子、手铐脚镣、竹钎子等等。这些都是原物,由于事隔50多年,黑不溜秋、锈迹斑斑。可看上去是多么恶毒和张狂。当年的革命者就是戴着这样的手铐被推进这个屋里,几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特务不停地变换着刑具,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据说,一个多月来,江姐在狱中经受了七次酷刑,每次都被折磨地昏过去,可是她都凭着坚强的意志,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硬是挺过来了……
学生在教师的解说下,深入地理解课文,并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策略3:朗读
操作模式:《示儿》
根据课文内容,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1)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 憾的情景;
(2)学生边读边想:
a、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b、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情感。
3、画:
a、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b、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c、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d、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e、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知道了教学相关的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课题中提出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有效提问策略”的课堂操作模式
半年多以来我们围绕如何通过“探索有效提问策略”来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让学习者置身于明显的学习阶段。即(1)激活已有经验,探索有效问题(2)展示知识技能,运用问题策略(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本课题的研究重在如何通过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设计让学生更好的介入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以下我们就一堂教研课五年级《比金钱更重要 》操作模式实例: 本节课中教师一上课就抛出问题,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我” 感谢 车主
撞坏
这太奇怪了。你觉得一样什么东西在这中间起着关键的作用呢?(板书方框纸条)
一张小小的纸条,居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你有什么问题吗?(一张纸条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板书?)让学生谈谈看法——
2、课堂交流,探讨问题,运用策略
这是一张不寻常的纸条,它代表的是诚实和信任。(板书:诚实 信任)
大家认为是这样吗?好好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纸,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纸条代表着诚实和信任。(运用问题策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然后展开学习研究)抓重点句体会:
句子一: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是一走了之,也很正常,而作者不仅„„而且„„多么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啊!在这张纸条上,我们看到了„„)
还有补充吗?(还能从哪儿感受到我的诚实、信任呢?)
句子二: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过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在我。(反光镜离车身有多远,15厘米左右吧)(主动承担了责任,很诚实。那你认为责任在我吗?——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天黑、又有雾,归心似箭„„)
是呀,原因很多,有天气原因、车主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不写纸条。但是我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主动承担起了这些责任。所以能从纸条中感受到了他是个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学生针对下面内容,进行课堂交流:透过一张小小的纸条,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和我对别人的那么信任,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
A、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在当时的情况下。
B、他这么做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有点傻,碰到有人借机向你敲诈怎么办呢?(但是我还是这么做了。你认为我但是心里是怎么想的呢?(a)、他认为别人也会跟他一样诚实、信任;(b)、也许会有这种可能,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不能因为怕被敲诈而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再说,也不该那么不相信别人,况且,就是真这样,也有办法解决,邪不胜正嘛!由此,我们更觉得他是那么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对别人又是那么的信任,多么令人敬佩„„)
(4)这张小小的纸条确实代表着我的诚实、信任,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这张纸条对于我来说代表的是我的诚实和信任的品质,它又给车主带来了什么呢?(根据回答板书:真诚 感动)
3、反馈交流,解决问题(1)请学生读第二部分
(2)交流感受:诚实、真诚——用不了几个钱„„
感动、感谢——向你表示感谢
(3)你认为车主为什么那么做呢?(可想象一下车主收到纸条后的心情)(他为什么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借机敲诈呢?)
一张纸条,不仅给车主带来了同样的诚实和信任,还让车主感动着,震撼着,由于被尊重、被信任而快乐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车主的对话,感受一下车主的真诚和感谢(3)男女生角色感情朗读对话。
(4)小结:看,一张纸条,把我的诚实和信任传递给了车主,让车主感到了真诚的感谢,在我和车主之间建立起一份彼此信任和谅解的感情。难怪有这么神奇的作用。(点问题)
3、谈感受,揭示中心句,理解,总结课文
读到这里,有什么想说的?(诚实和信任让人和人之间更理解,更友善,这份感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所以车主说——读中心句
“以问题为中心,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将设计的问题转化为完整的任务,将设计的有效问题策略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式的零碎行为。同时把有效问题设计策略,使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任务,让不能解决的问题,分解操作,转变思维行为。让学生介入到问题水平、任务水平、操作行为水平和动作水平,并在教师的有效策略运用下,较好地展开学习。
四、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语文课程只局限于语文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
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二)、形成了一批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半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多个案例的设计与反思,通过多堂课的展示和评析,结合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四篇:《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还有一段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了的老路上去,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不高。这样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比较突出的问题。加上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效大打折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农村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依然存在。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几年来,我们都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提高实效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由于我们对许多理论、理念的把握还不到位,许多教师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少有学生实践的教学活动;课后不事总结,不作权衡实效的教学反思。因此,实践上再次出现了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
面对高耗低效的现象,我们选择《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探索为重点,通过研究,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体系。使语文教学回归现实,使课堂教学成为基于乡土、基于校本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这对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改变农村小学的落后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面对高耗低效的现象,我们在 以前的教研活动中就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确定了“实施有效教学”的教研主题,开始关注课堂,反思教学,认识有效教学的紧迫性。从2012始,我们就组
织教师对自己和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努力去寻求低效课堂的成因,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整理出了几点低效的成因。接着,我们组织开展大讨论,探讨语文课堂标准。然后,我们就着手从准备策略、管理策略、教学策略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和矫正。
在准备策略方面,重点解决一堂语文课老师课前该做些什么?是要备教材还是备学生?是为自己上课还是为学生上课?
在课堂管理方面,近些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但一些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大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紧迫地呈现在教师面前。在研究中,我们对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课堂有效时间的运用、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行为方面,我们首先在生本策略上进行了关注,生本策略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其次,我们关注的是文本策略。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我们提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文本为依托,借助文本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老师能整体把握文本,深度挖掘文本,并且能超脱文本,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异构。
然后,我们在校本策略和乡土策略上进行了摸索。提倡校本策略,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要以学校条件为出发点,教学行为的选
择要关注学校的教学特色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一切要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研究成果也会更具实际意义。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虽差一点,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实施乡土策略,就是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这无疑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故园”的有效之途。
以上几种策略,看上去相对独立,但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是互为贯通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通过一年的研究,教师的意识、教学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都相应的提高,我们也对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大家一起商讨。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则克台镇中心小学2013——2014学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数学的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新教材与学生生活中数学问题有机整合,有待于我们山区教师深入探索,还有丰富的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小学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界定
1、“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2、“生活问题”在此课题中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问题,让数学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的生活问题。
3、“有机结合”是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体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本课题将新教材教学与生活问题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进行实验研究;新授课以生活引入,练习课以生活课题为主,复习课以学生为主体解决生活中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创建新形势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体现生活数学的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课堂中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启迪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研究,以小学一至六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数学教学过程。
1、合理有机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学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供给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让数学这门课回归生活,远离乏味空洞。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选择统计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制成录像带,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又如:三年级《24小时计时法》一课,老师选择从超市票、车票中找时刻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另一种标记时刻的方法。
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生活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的主动,学的扎实,学了会用。并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3、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生活数学问题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过程中,懂得数学的渊源与背景,将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拓展学习视野,充分体会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如学完《计算机经过的时间》,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同学们早上9:30分到校上课,中午1:30放学,下午4:20分上课,7:10放学,算每天在校学习多少时间。教完《植树问题》一课,让学生为我们新校区操场设计绿化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重点实验和系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以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进行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苏教版12册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纳税和利息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在取钱中需要交纳利息税这一实际生活情景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如何计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如:一年级二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妈妈给小明1元零花钱,让他在1元币和一些角币中拿。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在帮小明拿钱中,就出现了拿1元币的,10角的,更有拿出2个5角的,5个2角的,当学生认可这些拿法都是1元后,也就顺利建立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地重复机械练习,设计学生喜欢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深刻体会数学的有趣。如:教学“你会购物吗?”老师在课堂中设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组成“小小商店”,分角色扮经理、售货员、顾客。同学们根据手中的钱数挑选喜爱的商品,在付币、找币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了有关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知识运用。
2、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苏教版11册二单元,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表面积越小。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3)借助生活,延伸课堂,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至用,如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帮妈妈买菜称重量;用分类的知识整理书包和小房间;用统计的知识分析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用乘法知识解决租车、门票、用餐等实际旅游费用问题;用位置与方向知识完成学校平面图和未来规划图等。同时学会用数学日记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把数学现象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学生把课堂放到了生活中,去体会生活问题的生动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自然提高。
3、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备课时,关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参
八、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一)加强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1.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
2.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推广把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观摩交流,加强多样化的培训,通过持续的校本教学研究,探索、建立和规范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研究发展。
(三)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时俱进,不断丰厚和拓宽自己的学识,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要花工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热情,有真情,要追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