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临淄区实验小学 赵秀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终身收益。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有些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和研究,但是很多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敢恭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这样学生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投入,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缺少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零起点教学,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是读读课文,或从身边辅助资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3、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首先是教师的要求太笼统,仅仅是一句“晚上回家预习第()课”,没有针对性,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不知所措,再者是对预习缺少相应的评价,对预习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没有检查和落实的措施,导致部分自觉性差的孩子不预习或预习效果差,更加导致了两极分化现象。最后,很多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一刀切”,没有照顾到年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以及课文类型的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正在实施的“一还五环节”课堂模式构建中第一环节确定为“预习反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疑惑走进课堂。我们认为指导学生做好预习非常重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就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研究目标:
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不同年级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2、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文体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语文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内容:
1、指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课文读通顺、认过生字、能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注、能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一至五年级每级部选择两个实验班,分年级、分文体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3、设计检查预习反馈表格,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项目,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认、或读、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2月)。
认真学习和领会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对课题的论证与构建;撰写论证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策略。召开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各年级设计反馈表格,建立其它研究档案并正式开题研究实验。
第二阶段:深入实验与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按照研究与实验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本阶段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分年级、分文体建立预习指导的模式。(本阶段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请专家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积累过程性研究材料。课题组规范课题管理,不断总结升华,潜心深化出新,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如期结题。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在实验与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创立的模式,对课题研究与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研究与实验总报告,进行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四、研究方法:
本实验实践性较强,所以我们打算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资料检索法:从相关书籍或网络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不断为自己的实验注入新鲜的能量。
2、实验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反思调整。
3、个案研究法:观察优秀生成功的经验做法,论证后加以推广;观察后进生在实验中的转变。教师要积累相关的课例材料,并要对所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撰写教育随笔,积累相关资料。
4、实验总结法:对实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查找问题,逐步完善所创建的模式,最后形成小学语文预习培养模式和此实验的结题报告。
五、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设计比较适用的各年级预习反馈表格、教师指导预习方面的成功课例及经验随笔。
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预习指导模式、小学语文各学段的预习指导模式,撰写出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六、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课题指导:
王景涛(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2、成员分工:
赵秀峰: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
郭爱华: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汇总教师案例及随笔。
徐德梅:设计相关实验表格、汇总相关实验经验。
高江波、邢红伟、刘玉芳、许金花、谢丽、王芙蓉、郭树珍、徐爱学: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机制保障:
1、研究基础:
我校于2007年开始进行“一还五环节”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自主预习”,而且在各学科都有所渗透,语文学科还特别开展了以“如何指导学生预习”为主题的校本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积极争取机会让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实验注入鲜活的信息和灵感。这些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物质保障:
学校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网络畅通,实现网络化平台管理,便于实验材料的整理和交流。
学校课题实验经费充足,能及时按需拨发。
3、实验教师素质:
我们课题的研究人员均为区级教学能手或学校骨干教师,既有年轻人的活力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们有些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些多次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随笔,还多次辅导学生发表习作。这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
我们课题组中的多人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些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并多次获得各级实验先进集体,有些还在实验研究之中,对课题研究我们不仅有热情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1、基于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现状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课课通》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基于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3、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4、基于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思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当今社会的发展却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作用。
3、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引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效预习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苏教版教材的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有的课文后还有作家卡片、名著导读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课文有何帮助呢?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如何来关注这些内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六、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
当前,在“五严”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
作为一项严谨的课题,必须以调查作为研究的前提。学生原有的状态将是研究的起点,便于更好地制订研究方案。拟将通过调查问卷、谈心、家访、预习作业的观察、预习效能的检测等渠道,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二、)探究培养学生预习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研究将从这几个方面推进:
1、解决一个意识问题
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课题研究不仅仅在技术上推进,同样也要从非智力因素协同推进,课题组拟将通过“主题谈话”、“班队实践”、“学海漫谈”等形式,引领学生从他人处借鉴,从自身的变化发现,逐步了解预习的目的和意义,从意识上支持课题研究。
2、体现一个推进梯度
课题研究将经历一个由易到难,有扶到放的阶段,在研究初期,重点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丰富,富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作业形式应该多样。有的课文很短,学生只要利用读一读就可以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这一类课文就没必要布置课前预习。如果课文较长或较深,预习是必要的,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因此,课题将确定“常规预习模块”与“特殊预习模块”,研究学生不同模块预习实际效度,并进行“难度、兴趣度、习惯性”等的分析,及时调整与跟进措施,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心态与毅力。
3、开放一个自主空间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将促成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此,课题将关注预习内容的立体层次分布,“常规预习模块”如何出新,“特殊预习模块”中如何根据课文提出有针对性的预习内容与方式;如何根据学生的自我疑难与兴趣确定预习内容,都将是研究中的关注点。
而如何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质疑更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题将建立一定的跟踪机制,分析、比较质疑预习对课堂学习的效度。课题也将重视宽松氛围的建设与维护,激发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4、建立一套评价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工作的开展,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个研究者都具有系统管理的意识,多方协同,促进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此,课题还将把评价方式的摸索引入研究范畴。要重视检查,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关注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推动作用分析、比较,不断摸索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
5、引入一套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激发兴趣。预习可与班级少先队阵地活动有机结合,把学生预习内容和预习情况列入班级考核栏目,定期进行预习能手的评比,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三、)探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
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基础工作,需要教师投入耐心、毅力与热情。课题拟将对有效的预习工作管理角度开展研究。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指导,掌握方法。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同一内容的常规预习,看谁最认真;不同内容的特殊预习,看谁的预习最符合实际,最有效等。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提高预习的效度。
(四、)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几种预习方法:
1、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难词的形、音、义,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就划出来,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加以解决,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查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
2、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3、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更可以质疑问难,探究引导学生质疑的基本策略。
4、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课题组根据拟定的预习方法,更重视几种方式交叉使用,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预习方法,以此寻找预习方法的最优化。
针对不同的课文,应适当在课内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七、预期的成果展示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3、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4、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预习方法、预习状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等信息,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九、课题的实施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4)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方案,建构研究网络,并进行开题论证。
2、课题组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情况。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5—— 2011.7)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通过“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1、根据实施方案进行重点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2、召开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合作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每学期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心得、论文、案例。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每学期阶段性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预习作业展示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9——2011、12)
1、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东风镇杜阳明德中心小学
蒲广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1、基于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现状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字词句篇》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基于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3、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4、基于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思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当今社会的发展却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作用。
3、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引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效预习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人教版教材的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有的课文后还有作家卡片、名著导读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课文有何帮助呢?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如何来关注这些内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六、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
当前,在“五严”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
作为一项严谨的课题,必须以调查作为研究的前提。学生原有的状态将是研究的起点,便于更好地制订研究方案。拟将通过调查问卷、谈心、家访、预习作业的观察、预习效能的检测等渠道,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二、)探究培养学生预习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研究将从这几个方面推进:
1、解决一个意识问题
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课题研究不仅仅在技术上推进,同样也要从非智力因素协同推进,课题组拟将通过“主题谈话”、“班队实践”、“学海漫谈”等形式,引领学生从他人处借鉴,从自身的变化发现,逐步了解预习的目的和意义,从意识上支持课题研究。
2、体现一个推进梯度
课题研究将经历一个由易到难,有扶到放的阶段,在研究初期,重点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丰富,富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作业形式应该多样。有的课文很短,学生只要利用读一读就可以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这一类课文就没必要布置课前预习。如果课文较长或较深,预习是必要的,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因此,课题将确定“常规预习模块”与“特殊预习模块”,研究学生不同模块预习实际效度,并进行“难度、兴趣度、习惯性”等的分析,及时调整与跟进措施,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心态与毅力。
3、开放一个自主空间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将促成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此,课题将关注预习内容的立体层次分布,“常规预习模块”如何出新,“特殊预习模块”中如何根据课文提出有针对性的预习内容与方式;如何根据学生的自我疑难与兴趣确定预习内容,都将是研究中的关注点。
而如何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质疑更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题将建立一定的跟踪机制,分析、比较质疑预习对课堂学习的效度。课题也将重视宽松氛围的建设与维护,激发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4、建立一套评价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工作的开展,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个研究者都具有系统管理的意识,多方协同,促进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此,课题还将把评价方式的摸索引入研究范畴。要重视检查,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关注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推动作用分析、比较,不断摸索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
5、引入一套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激发兴趣。预习可与班级少先队阵地活动有机结合,把学生预习内容和预习情况列入班级考核栏目,定期进行预习能手的评比,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三、)探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
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基础工作,需要教师投入耐心、毅力与热情。课题拟将对有效的预习工作管理角度开展研究。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指导,掌握方法。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同一内容的常规预习,看谁最认真;不同内容的特殊预习,看谁的预习最符合实际,最有效等。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提高预习的效度。(四、)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几种预习方法:
1、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难词的形、音、义,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就划出来,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加以解决,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查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
2、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3、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更可以质疑问难,探究引导学生质疑的基本策略。
4、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课题组根据拟定的预习方法,更重视几种方式交叉使用,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预习方法,以此寻找预习方法的最优化。
针对不同的课文,应适当在课内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七、预期的成果展示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3、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4、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预习方法、预习状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等信息,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九、课题的实施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9——2016.12)
1、制定课题方案,建构研究网络,并进行开题论证。
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情况。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3—— 2017.4)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通过“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1、根据实施方案进行重点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2、和教师研讨,合作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每学期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心得、论文、案例。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每学期阶段性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预习作业展示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4——2017、8)
1、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第四篇: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请的课题《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校领导、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确立的。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此课题的意义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目前我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经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备课走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抄来的教案虽然工工整整,但是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教案只能应付教案检查;有些教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域决定了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千篇一律照抄,照讲,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抢时间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从形式上看,似乎环节紧凑,内容完整,可实际上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流于了形式;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匆匆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保证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从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一层面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有效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评价、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3、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关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感受、认知,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5、“最近发展区”原理。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2、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3、有效教学策略:在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探究、互动、生成、提高、发展的过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走出从前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厌学的沼泽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内容:
(1)有效创设情境。(2)有效提问。(3)有效组织教学。(4)有效课堂评价。(5)有效练习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找准实验的有效切入点,使课题研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合学生的发展。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进行归纳,肯定实验成果,撰写相关的论文。
(4)检测对比法:通过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存在的差异,归纳出实验取得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探求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研究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研究对象:峻德一校1---6年级学生 课题负责人:崔才 课题组组长:吕殿波
课题组成员:佟利昱、冯长民、刘龙起、苗雪梅、许伟燕、秦晓丽、常冠荣、梁迎梅、史学兰、魏红媛、高凡江、李梅、徐晓燕、杨香华、徐子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选择课题。第二阶段(2012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国内教师在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方案,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4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弊端。(3)寻找“对策”。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提出有关“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
(4)“对策”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运转,验证其可行性。
(5)充实,调整,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经验,推行不同层次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总结。(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九、完成此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申报本课题,并在研究时间、硬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中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人力条件。
4、制度保障
学校有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和机制,无论在提供实验班级和实验经费上,都会对本课题组给予足够的保证。学校上下已经形成了浓烈的教研气氛,有利于本课题组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保障条件。
5、物力保障
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十、预期成果:
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教学理论来指导实施。只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本质上清淅地把握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使得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本课题侧重于教师“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
第五篇: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开 题 报 告 费县芍药山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多年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使我渐渐发现由于所处的环境、物质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课外主动预习数学的学生占5%,偶尔会预习的约占9%,有86%的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并且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也只是看看书,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国内很多数学教师都在积极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探索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一些现有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并不能顺利实行。另外,由于教学条件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学会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1、以教育科研为平台,推动学校的“校本研究”。
2、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更新数学老师的教学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有效的预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从提高预习质量上入手,明确预习的要求,指导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强化预习这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2、动机原则。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的效应比外在动机持久而强有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预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反馈原则。在教育理论上,为掌握某个课题,学生必须获得反馈,知道效果如何。而“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合适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时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这样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预习情况,更能反映出教师的预习方法的使用与否。
4、预习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小学数学不同课型中前置作业的合理设计。
2、通过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力求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养成预习的教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
1、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内容,合理设计有效的前置作业。
2、指导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内容有了解,能读懂书本例题,理解相关知识并能举例说明,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批注,能通过实践调查、实验探究、资料查阅等方式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前置学习要求。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内容涵盖多,有数学概念的掌握、计算能力的训练、空间观念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等不同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预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其方法、策略的指导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前置学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4、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课上组织学生或提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使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2、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谈、开座谈会等手段,调查了解我校学生预习意识和能力,了解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
从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并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加深对怎样有效进行合作交流的认识,获得具体操作办法。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将研究预习基础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对某一些典型学生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及时总结现有经验,不断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查阅大量资料,加强理论学习,给课题的研究以有力的指导。
3、利用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研讨,对如何形成有效的预习方法进行研究。
4、对个案进行分析。
5、撰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6月 1.组建课题组,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2、申报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二)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6年5月
1、通过开展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研究问题的成因,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2、根据人教版第二学段数学课程分类确定助学单。
3、各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举行公开课和示范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和探讨,找出助学单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成功与不足,初步形成对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认识。
3.针对预习方法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师交流会、学生座谈会等,对课题进行研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的方法。
4.归类整合研究材料,撰写本阶段工作总结,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提高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0月
1、结合本课题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入课堂实践中,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验证和提高,并不断巩固和完善。
2、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本阶段工作总结。
(四)结题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1、召集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2、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闫玲玲,负责课题的总规划与实施工作。课题成员:闻霜,丁丽丽,杨丽,刘其良,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九、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1、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教学案例。
2、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研究论文等。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结题报告。
十、参考文献
1、仲广群,《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2014年版。
2、孙云晓《习惯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人生》,漓江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出版。
3、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高洪亮,李秀华《数学应重视课前预习》,山东教育2001年第29期。
5、高劲松,《浅谈小学数学的预习作业》,《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4期。
6、胡爱玉,《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月刊社,2005年12月上。
7、《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孙企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