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提高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文教学改革显然跟不上新课改十几年如火如荼的步伐。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抄袭、杜撰等现象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编辑温雪莲
第二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总之,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习作教研的最终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习作教学之路,使之不断进步!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临淄区实验小学 赵秀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终身收益。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有些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和研究,但是很多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敢恭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这样学生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投入,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缺少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零起点教学,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是读读课文,或从身边辅助资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3、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首先是教师的要求太笼统,仅仅是一句“晚上回家预习第()课”,没有针对性,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不知所措,再者是对预习缺少相应的评价,对预习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没有检查和落实的措施,导致部分自觉性差的孩子不预习或预习效果差,更加导致了两极分化现象。最后,很多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一刀切”,没有照顾到年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以及课文类型的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正在实施的“一还五环节”课堂模式构建中第一环节确定为“预习反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疑惑走进课堂。我们认为指导学生做好预习非常重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就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研究目标:
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不同年级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2、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文体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语文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内容:
1、指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课文读通顺、认过生字、能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注、能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一至五年级每级部选择两个实验班,分年级、分文体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3、设计检查预习反馈表格,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项目,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认、或读、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2月)。
认真学习和领会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对课题的论证与构建;撰写论证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策略。召开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各年级设计反馈表格,建立其它研究档案并正式开题研究实验。
第二阶段:深入实验与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按照研究与实验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本阶段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分年级、分文体建立预习指导的模式。(本阶段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请专家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积累过程性研究材料。课题组规范课题管理,不断总结升华,潜心深化出新,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如期结题。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在实验与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创立的模式,对课题研究与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研究与实验总报告,进行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四、研究方法:
本实验实践性较强,所以我们打算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资料检索法:从相关书籍或网络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不断为自己的实验注入新鲜的能量。
2、实验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反思调整。
3、个案研究法:观察优秀生成功的经验做法,论证后加以推广;观察后进生在实验中的转变。教师要积累相关的课例材料,并要对所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撰写教育随笔,积累相关资料。
4、实验总结法:对实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查找问题,逐步完善所创建的模式,最后形成小学语文预习培养模式和此实验的结题报告。
五、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设计比较适用的各年级预习反馈表格、教师指导预习方面的成功课例及经验随笔。
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预习指导模式、小学语文各学段的预习指导模式,撰写出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六、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课题指导:
王景涛(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2、成员分工:
赵秀峰: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
郭爱华: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汇总教师案例及随笔。
徐德梅:设计相关实验表格、汇总相关实验经验。
高江波、邢红伟、刘玉芳、许金花、谢丽、王芙蓉、郭树珍、徐爱学: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机制保障:
1、研究基础:
我校于2007年开始进行“一还五环节”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自主预习”,而且在各学科都有所渗透,语文学科还特别开展了以“如何指导学生预习”为主题的校本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积极争取机会让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实验注入鲜活的信息和灵感。这些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物质保障:
学校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网络畅通,实现网络化平台管理,便于实验材料的整理和交流。
学校课题实验经费充足,能及时按需拨发。
3、实验教师素质:
我们课题的研究人员均为区级教学能手或学校骨干教师,既有年轻人的活力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们有些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些多次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随笔,还多次辅导学生发表习作。这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
我们课题组中的多人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些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并多次获得各级实验先进集体,有些还在实验研究之中,对课题研究我们不仅有热情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1、基于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现状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课课通》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基于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3、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4、基于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思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当今社会的发展却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作用。
3、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引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效预习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苏教版教材的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有的课文后还有作家卡片、名著导读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课文有何帮助呢?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如何来关注这些内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六、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
当前,在“五严”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
作为一项严谨的课题,必须以调查作为研究的前提。学生原有的状态将是研究的起点,便于更好地制订研究方案。拟将通过调查问卷、谈心、家访、预习作业的观察、预习效能的检测等渠道,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二、)探究培养学生预习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研究将从这几个方面推进:
1、解决一个意识问题
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课题研究不仅仅在技术上推进,同样也要从非智力因素协同推进,课题组拟将通过“主题谈话”、“班队实践”、“学海漫谈”等形式,引领学生从他人处借鉴,从自身的变化发现,逐步了解预习的目的和意义,从意识上支持课题研究。
2、体现一个推进梯度
课题研究将经历一个由易到难,有扶到放的阶段,在研究初期,重点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丰富,富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作业形式应该多样。有的课文很短,学生只要利用读一读就可以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这一类课文就没必要布置课前预习。如果课文较长或较深,预习是必要的,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因此,课题将确定“常规预习模块”与“特殊预习模块”,研究学生不同模块预习实际效度,并进行“难度、兴趣度、习惯性”等的分析,及时调整与跟进措施,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心态与毅力。
3、开放一个自主空间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将促成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此,课题将关注预习内容的立体层次分布,“常规预习模块”如何出新,“特殊预习模块”中如何根据课文提出有针对性的预习内容与方式;如何根据学生的自我疑难与兴趣确定预习内容,都将是研究中的关注点。
而如何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质疑更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题将建立一定的跟踪机制,分析、比较质疑预习对课堂学习的效度。课题也将重视宽松氛围的建设与维护,激发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4、建立一套评价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工作的开展,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个研究者都具有系统管理的意识,多方协同,促进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此,课题还将把评价方式的摸索引入研究范畴。要重视检查,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关注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推动作用分析、比较,不断摸索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
5、引入一套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激发兴趣。预习可与班级少先队阵地活动有机结合,把学生预习内容和预习情况列入班级考核栏目,定期进行预习能手的评比,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三、)探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
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基础工作,需要教师投入耐心、毅力与热情。课题拟将对有效的预习工作管理角度开展研究。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指导,掌握方法。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同一内容的常规预习,看谁最认真;不同内容的特殊预习,看谁的预习最符合实际,最有效等。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提高预习的效度。
(四、)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几种预习方法:
1、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难词的形、音、义,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就划出来,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加以解决,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查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
2、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3、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更可以质疑问难,探究引导学生质疑的基本策略。
4、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课题组根据拟定的预习方法,更重视几种方式交叉使用,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预习方法,以此寻找预习方法的最优化。
针对不同的课文,应适当在课内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七、预期的成果展示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3、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4、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预习方法、预习状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等信息,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九、课题的实施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4)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方案,建构研究网络,并进行开题论证。
2、课题组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情况。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5—— 2011.7)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通过“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1、根据实施方案进行重点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2、召开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合作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每学期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心得、论文、案例。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每学期阶段性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预习作业展示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9——2011、12)
1、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东风镇杜阳明德中心小学
蒲广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1、基于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现状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字词句篇》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基于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3、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4、基于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思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当今社会的发展却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作用。
3、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引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效预习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人教版教材的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有的课文后还有作家卡片、名著导读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课文有何帮助呢?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如何来关注这些内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六、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
当前,在“五严”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
作为一项严谨的课题,必须以调查作为研究的前提。学生原有的状态将是研究的起点,便于更好地制订研究方案。拟将通过调查问卷、谈心、家访、预习作业的观察、预习效能的检测等渠道,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二、)探究培养学生预习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研究将从这几个方面推进:
1、解决一个意识问题
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课题研究不仅仅在技术上推进,同样也要从非智力因素协同推进,课题组拟将通过“主题谈话”、“班队实践”、“学海漫谈”等形式,引领学生从他人处借鉴,从自身的变化发现,逐步了解预习的目的和意义,从意识上支持课题研究。
2、体现一个推进梯度
课题研究将经历一个由易到难,有扶到放的阶段,在研究初期,重点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丰富,富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作业形式应该多样。有的课文很短,学生只要利用读一读就可以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这一类课文就没必要布置课前预习。如果课文较长或较深,预习是必要的,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因此,课题将确定“常规预习模块”与“特殊预习模块”,研究学生不同模块预习实际效度,并进行“难度、兴趣度、习惯性”等的分析,及时调整与跟进措施,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心态与毅力。
3、开放一个自主空间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将促成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此,课题将关注预习内容的立体层次分布,“常规预习模块”如何出新,“特殊预习模块”中如何根据课文提出有针对性的预习内容与方式;如何根据学生的自我疑难与兴趣确定预习内容,都将是研究中的关注点。
而如何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质疑更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题将建立一定的跟踪机制,分析、比较质疑预习对课堂学习的效度。课题也将重视宽松氛围的建设与维护,激发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4、建立一套评价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工作的开展,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个研究者都具有系统管理的意识,多方协同,促进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此,课题还将把评价方式的摸索引入研究范畴。要重视检查,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关注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推动作用分析、比较,不断摸索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
5、引入一套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激发兴趣。预习可与班级少先队阵地活动有机结合,把学生预习内容和预习情况列入班级考核栏目,定期进行预习能手的评比,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三、)探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
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基础工作,需要教师投入耐心、毅力与热情。课题拟将对有效的预习工作管理角度开展研究。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指导,掌握方法。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同一内容的常规预习,看谁最认真;不同内容的特殊预习,看谁的预习最符合实际,最有效等。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提高预习的效度。(四、)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几种预习方法:
1、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难词的形、音、义,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就划出来,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加以解决,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查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
2、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3、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更可以质疑问难,探究引导学生质疑的基本策略。
4、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课题组根据拟定的预习方法,更重视几种方式交叉使用,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预习方法,以此寻找预习方法的最优化。
针对不同的课文,应适当在课内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七、预期的成果展示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3、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4、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预习方法、预习状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等信息,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九、课题的实施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9——2016.12)
1、制定课题方案,建构研究网络,并进行开题论证。
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情况。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3—— 2017.4)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通过“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1、根据实施方案进行重点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2、和教师研讨,合作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每学期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心得、论文、案例。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每学期阶段性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预习作业展示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4——2017、8)
1、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