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玩出了名堂ppt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广大小语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寻找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流派,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不适应于农村小学的应用。据我们调查,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下锅”,这种做法使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2.教改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事实却是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的作文被一种“八股”式的“套子”污染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探索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有效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找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3.我校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对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如何关注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激发他们充沛的写作内驱力?如果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小学习作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习作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
其二,教师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作文批改之中,无暇于作文教学方法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本末倒置,导致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其三,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小学各年级之间,习作教学又缺乏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我校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大语文教师有待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的在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写作专业素养内涵,明确今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引领小学语文教师关注自身专业内涵建设,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本课题研究将聚焦我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和相关活动,探索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写作素养内涵以及其形成途径和表现方式。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我校小学写作教学指导策略研究,提高教师进行有效习作教学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习作的情感和习作能力得到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达成目标要求。追求实践层面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习作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关注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认清教师自身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
(2)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3)通过研究,拓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完善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拥有以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机构,有一整套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聘专家、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2、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较强,在小学习作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他们均为小学语文教师,多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年富力强,敬业乐业。课题组成员家中都有电脑且都联网。
3、我校还有一批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他们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我校有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法同时有热衷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他们都是我校教学中的青年骨干教师。
五、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策略”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3.“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以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维度” 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减少无用功,并积极思考谋划,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4.“小学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是针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进行的研究。
(二)支撑性理论
1、新课程理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作文教学法理论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5)多元智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校为主阵地,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使师生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走向主动自能作文,课题组成员间真诚合作,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写作实践中提高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课题组成员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边进行课题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生写作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每位语文教师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论,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
3、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作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七、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拓宽作文教学渠道。(2)探索小学习作指导的原则、方法及有效途径。
(3)探索适合我校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4)形成科学合理的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作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小学生作文个性心理特征,并就此进行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作文习惯的策略研究。3.通过小学语文习作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进行习作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4.针对小学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农村小学各学段(一、二、三、四、五、六,六个年级三个学段)不同的习作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习作教学序列化,使作文教学更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5.通过小学语文习作评价的策略研究,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或“教师精批细改,学生雾里看花”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参与评价,使作文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也使作文教学由重结果评价走向过程评价。
八、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等选择、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农村小学生作文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制订课题研究立项申请书,并向教科所呈送申请书。
2.文献研究法: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3.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农村小学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及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骤:
保证本项目在2010年9月——2012年6月期间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价值的有效研究过程,2012年6月拿出研究成果,并结题。1.准备阶段:2010.9/2010/10 搜索资料,选准研究角度,撰写研究方案。申报。
2.实施阶段:2010.10/2011.7 按计划实施研究;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进行课题目标管理。完成阶段总结、典型教案或相关个案的整理存档。
3、总结阶段:2011.9/2011.12 阶段性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4、提高阶段:2012.3/2012.6课题结题,写出较有价值的课题报告。整理研究实验论文集、个案集、教案集等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10年3月):
(一)准备阶段
1.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2.采用座谈法,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的开展作好准备。3.了解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等。
4.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反复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分工,责任到人。5.阶段资料汇总。
第一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召开课题组扩大会议。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指导,积极采纳他们好的建议,争取更多一线教师的积极配合。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
调查访谈小学生语文习作的个性心理,内容习作兴趣、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作文质量、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学习习惯、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等;调查教师习作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习作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语文学习策略及教师语文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作文教学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第二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先进作风,结合教学实际,研讨我校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2.用上述方法确定出我校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体系。第三步: 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2010.10/2011.7)
1.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2.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作文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听说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说,爱说,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善于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等良好阅读习惯。
3.分层指导。(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来划线分层,分组。
学法指导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习作要求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对每一次习作做不同要求。评价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5.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总结阶段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九、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每位课题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
2、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3、组长及成员自觉、及时、详实的做好有关课题的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经验及不足,建立规范的课题专栏。
4、科研经费得以保障。学校每年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十、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2.编写教学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关电子、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
十一、组织机构
组 长:高冬梅
副组长:耿淑娟 韩艳红
组 员:张丽敏 孙亚丽 薛颖香 王桂凡 李晓艳 商林红 王忠静 荣 边晓东
李春艳
张 艳 邢志丹韩艳玲谢玉红曹春 陈晓君
第二篇: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指导策略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指导策略 ——小学生写作“减负”之我谈
延庆县第二小学于海红
摘要:面对学生把写作当“负担”的心理及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深知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应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指导水平来为小学生写作“减负”,使孩子们逐渐养成乐写、爱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写作写作指导策略“减负”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开始学习写作和培养作文能力的开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孩子们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养成了愿写作文,能写好作文的好习惯,就等于让孩子们赢在了起跑线上,可以轻松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写好作文也就是意味着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前程,日后在社会上也必将拥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
一、提出问题
从教师平日的习作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一上作文课,学生不是紧锁双眉,就会有人低声窃语,“又上作文课”,“有什么可写的”等,让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对作文的抵触心理,可以说写作成了他们最大的“负担”,从学生的作文来看,他们的文章往往会出现“千篇一律”模式,缺少新意,思维混乱,无真情可抒等不治之症。
二、分析问题
面对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学生自身原因只是其一,另一决定性因素教师也绝不容忽视。因为目前就教师来说,也是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我校语文教师层次参差不齐,目前我校共有语文教师28人,从毕业院校来分析,非师范类毕业的教师有5人,就非师范生而言,他们缺乏系统、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方法;从教龄结构看,1—5年教龄的教师有5人,占全体语文任课的21.4%,而均是非师范类毕业生;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有21人,占全体语文任课教师的75%,他们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根深蒂固。二是教师主体的畏难心理,教师们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因为缺乏经验而怕教,怕批。基于对我校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分析,我们认为不应该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个负担,我校要通过对教师写作指导水平的提高达到为小学生写作“减负”,让学生们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使他们养成爱写,擅写,敢写的好习惯,因此我校开展了教师写作指导的专门培训,力争使我校的作文教学成为一门极具特色的学科。
三、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
(一)从激发教师兴趣入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美国课堂教学心理家格林伦说:“教师通常对他所教的学科和教学的积极热情可能更加强了他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态度。与此相反的态度也是真的。”因此为了改善和消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畏难心理,让教师们带着正确的指导方法,满怀激情得去上好作文课,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来激发教师们的写作兴趣。
1、开展“在悦读中阅读”教师读书沙龙活动
读书可以增加习作的厚度,我校每年都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把“多读书,读好书”作为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推进。教师们的阅读兴趣增加,增加了阅读面,扩大了阅读量,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1)教师推荐的书目很多,内容健康而丰富。
不管教师读什么类别的书,都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信息教师,可以读文学著作;英语老师,可以读休闲杂志;语文教师,可以阅读其他门类的书籍;只要能享受到阅读的愉快并从中受益即可。只要长期坚持下来,教师自会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视野,在阅读中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事物,不断丰厚自己的人文、科技积淀;更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追求进步。
(2)读书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读书沙龙“在悦读中阅读”,以交流促阅读,激发了教师阅读兴趣,让教师真正读起来,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更促进了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例如,召开读书节启动会;召开“班级读书展示会”,读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班班出读书专集;开展全校学生读书节展示活动;开展读书知识大讲堂活动,六年级与延庆邮局联合举办读书表彰活动;等等。真正让学生喜欢阅读,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建设,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提升了师生人文素养,形成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营造了“书香飘飘溢满园,书声朗朗伴我行”的良好读书氛围。
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带头积极发言,推荐好书,抒发心灵感言,在感动、温馨、激励中一同前行,共同成长!
读书沙龙,让老师们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书,读自己喜爱的书,与好书为友,与经典为伴,与哲人交流对话,慢慢地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滋润我们的工作,丰富我们的生活。
用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话说:“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获得语言的魅力,文化的浸润,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在读书中培植书香气息;书读得多,起点就高,视野必然开阔,眼光必然深邃;书读得多,悟性就越强,新观念一听就能吸收内化,新方法一看就能巧妙运用;书读得多,就会充满创造精神,就能把别人的东西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既有共性追求又有个性特征的优秀教师。”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让我们的教育一路书香,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
2、开展教师座谈、演讲等活动
充分利用多种可利用的契机,给教师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会不定期的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举行老教师向新教师介绍班级管理中优秀案例,课堂教学有些案例,讲我身边的教育故事等活动,同时我们还结合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社会热点等经常举行一些演讲、评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激发了教师踊跃发言的热情,通过了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其自身习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积极营造活动氛围,创造更多的教师练笔机会
我校借助升旗仪式、校报、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教师充分准备,结合学校工作及具体的时间、节日等,用心书写出高质量、教育意义深刻的演讲稿,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又使教师练笔与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当教师们的发言受到全体同学、领导及其他教师的满口称赞时,发言的教师本人更增强了信心,会感到无限的荣耀,以此的良性循环,教师们在对待这类活动时都认真准备,且参与愿望强。
(二)梳理小学作文目标,明确作文任务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细化小学阶段有关作文方面的内
容,并发放到每位任课教师手中,真正做到让每位教师通领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要求,使其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标准。
(三)多渠道、多方位培训指导,打造领军团队
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使我校教师接触到外边高层次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因此我校便创造一切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专家引领
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各级各类专家、教研员、名师为我校教师上作文指导课,进行理论指导、上示范课、进行经验交流,尤其是邀请到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中小学自主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作文教学专家曾曦博士上“如何轻松教作文”教学观摩指导课,并结合此课进行《掌握作文通法,轻松教学作文》作文通法培训。曾博士的作文课以问答法为例向该校教师展示了玩、激发/体验、悟等教学环节,并在讲座中介绍了作文教学的八大基本通法,即故事法、流水帐法、聊天法、感官法、问答法、比较法、归纳法、诙谐法。学生的当堂作文效果显示,教师只要激发引导到位是可以快速写出好作文来的。此次培训使我校教师受益匪浅,老师们在理论和实践均迈上一个新台阶。
2、外出学习
学校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选派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外出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通过十天的培训,教师们在语文教学理论上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们抓住与史家小学“手拉手”的机会,选派我校低、中、高年级各一位语文教师,到史家小学,亲自走进他们的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
3、亲身实践
有了先进理念的支撑,名师、专家示范课的引领,回校后教师们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经过半年的实践,学生从对作文的兴趣到写作的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期末三个学段的教师分别做了示范课。从学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作品真正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看出,对教师多方面的培训,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4、提供展示平台
(1)教师展示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作文课中,它是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 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校为教师提供多种展示机会,督促教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我校每年都进行“活力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涉及到阅读教学、字词教学、口语交际、古诗欣赏等领域。
(2)学生展示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在教师的精 心指导下,读、写能力迅速进步,我校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红领巾读书示范学校”的称号,并且我校平时开展了古诗诵读、手抄报制作、评选读书小状元等多项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亮相,同时每学期末我校还对全体学生进行读书、背诵古诗、说话等测试,将测试成绩计入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之中。多项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总之,我们为教师们创造的各种提升写作水平与写作指导水平的机会,每位教师都充分把握,教师们的水平快速提升,我校正逐步走向开发作文课特色教学的新路,逐渐成长起了一批专家型的教师队伍,让写作不再是学生的“负担”,真正通过提高教师写作指导能力,为学生写作“减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指导策略
——小学生写作“减负”之我谈
于海红 延庆县第二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Word 文档
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广大小语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寻找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流派,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不适应于农村小学的应用。据我们调查,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下锅”,这种做法使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2.教改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事实却是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的作文被一种“八股”式的“套子”污染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探索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有效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找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3.我校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对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如何关注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激发他们充沛的写作内驱力?如果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小学习作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习作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
其二,教师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作文批改之中,无暇于作文教学方法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本末倒置,导致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其三,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小学各年级之间,习作教学又缺乏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我校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大语文教师有待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的在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写作专业素养内涵,明确今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引领小学语文教师关注自身专业内涵建设,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本课题研究将聚焦我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和相关活动,探索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写作素养内涵以及其形成途径和表现方式。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我校小学写作教学指导策略研究,提高教师进行有效习作教学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习作的情感和习作能力得到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达成目标要求。追求实践层面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习作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1)关注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认清教师自身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
(2)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3)通过研究,拓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完善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拥有以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机构,有一整套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聘专家、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2、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较强,在小学习作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他们均为小学语文教师,多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年富力强,敬业乐业。课题组成员家中都有电脑且都联网。
3、我校还有一批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他们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我校有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法同时有热衷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他们都是我校教学中的青年骨干教师。
五、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策略”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3.“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以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维度” 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减少无用功,并积极思考谋划,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4.“小学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是针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进行的研究。
(二)支撑性理论
1、新课程理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作文教学法理论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
(5)多元智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校为主阵地,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使师生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走向主动自能作文,课题组成员间真诚合作,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写作实践中提高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课题组成员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边进行课题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生写作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每位语文教师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论,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
3、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作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教研室提出了语文阅读计划,学校要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要求学生以书为友,和书为伴。鉴于这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势在必行。
二是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
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
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阅读消费较少;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正在退化。对于如何提高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县课外阅读如何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改实验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我们确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国内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我校的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二、课题的研究界定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和开放性;
2、自主性和合作性;
3、趣味性和专题性。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指导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指导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指导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三、理论依据
1、阅读心理学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一名言已充分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课堂所得。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但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潜在的阅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阅读兴趣。自发的阅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阅读。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识课外阅读对他们本身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课外阅读指导强调的正是: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他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认为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并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应当指出,超个人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而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而言,学校教育就相当于母乳,它把人类的一些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整合成适合你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它不能代替你的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依赖于那些伟大的著作。阅读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
四、研究目标
1、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丰厚语文积累,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3、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学会选择,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选择,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
1、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
2、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
4、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果断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二)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
阅读的交流讨论,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但由于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不利于教师调控和操作,因此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展示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如文本的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等等,也可以讲一个故事,出一则谜语,背诵一首诗,介绍一条标题性新闻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读古诗,开展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读优美的文段,进行诵读比赛;读寓言、童话,进行表演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四)研究如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但据统计,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仅为欧美孩子的1/8,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急需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量。
1、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
(2)充分利用图书馆(室)、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广阔天地。
(3)增设班级图书角,定期举办“换书节”,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
2、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1)学生自读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习效果,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师生共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3)亲子共读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学校书写《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学校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2)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的质量。
(3)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4)上好课外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五)研究如何优化阅读的评价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到底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使阅读评价为发展性阅读服务,应该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
1、评阅读兴趣。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图书文章篇目、坚持阅读的报纸刊物,明确量化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1)定主题。低年级段以“感受童年的快乐”为主题;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
(2)定内容。
低年级的读物有、《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安徒生童话》、《你是特别的》、《弟子规》《三字经》、《三毛流浪记》(全集)、《林焕章的儿童诗》、《一千零一夜》、《亲近母语》等,一本精读,四本略读,以绘本、拼音读物为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的读物有《爱的教育》、《昆虫记》、《格林童话》、《西游记》(少儿版)、《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华美德故事精选》、《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等,三本精读,八本略读,从童话、故事到中短篇小说,形式更加多样,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的读物有《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少儿版)、《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五本精读,十本略读,以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评阅读习惯。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1)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2)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动笔做笔记;(3)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调查研究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此方法一般用在研究初期。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和辅导学生课外阅读体会,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七、研究措施
1、健全研究组织,明确人员分工
聘请支爱玲(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玮光(市教科所)为课题研究顾问,组建并完善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安建忠(教研员)
骨干成员:王艳、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王彩霞、尹艳荣、吴学芳、王晓菁、马慧峰、徐国庆、王自安、蔡杰、达淑宁(自治区、银川市语文教学能手,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等)
安建忠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结题报告的撰写;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王彩霞、王艳、达淑宁负责调查问卷的制定、数据分析、活动的开展等;王自安、蔡杰、达淑宁、吴学芳负责阶段性总结的撰写;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尹艳荣负责年级阅读卡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王晓菁、马慧峰、徐国庆、张红丽负责阅读活动的策划、制定评价制度等。
2、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学习关于阅读教学的教育类论著,关注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动态,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日常阅读教学实践。
3、建立研讨制度。建立骨干教师每月沙龙活动制度,两月一次的语文教师论坛制度和教研组研讨制度,让课题研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
八、研究步骤
1、课题前期工作:2010年9月—2010年12月。(1)成立课题组,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4)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
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举行开题鉴定。
3、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3年7月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载体,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2)分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3)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4)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九、预期成果形式
(一)隐性成果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把学生一味地束缚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教师和学生)。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二)显性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实验教师上展示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教案,研讨记录)。
3、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4、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
5、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
6、编写校本课外阅读教材。
7、反映研究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活动台帐。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假话、空话充斥了孩子的笔端。原本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成为了令人厌恶、恐惧的苦差事!怎样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 积累 训练 创新能力 评价 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假话、空话充斥了孩子的笔端。原本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成为了令人厌恶、恐惧的苦差事!怎样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学会观察,注重积累。
学会观察对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著名作家莫泊桑从小就喜欢写作。他曾把自己准备写的短篇小说的故事讲给老师福楼拜听,这些故事都是他坐在屋子里编的。福楼拜听了以后,告诫莫泊桑:“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故事,你每天骑马到外面去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莫泊桑是个聪明的人,他立即领悟了福楼拜的意思,那就是要他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练好这个写作的基本功。莫泊桑遵照福楼拜的劝告,天天跑出去观察,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练出了敏锐的观察能力,终于写出了生动的小说《点心》。学会观察,这就是莫泊桑从福楼拜那里学来的一个写作秘诀。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要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学生经历的事也不少,可他们却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让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认真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做一个时时处处观察生活和自然的有心人。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观察时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皮肤触摸,用嘴尝,以获取完整而深刻的观察印象。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及时做好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认真地记录下来,以便将来写作时进一步使用。写观察日记也是观察记录的一种,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写文章作好准备,还会使观察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其次,明确观察目的。小学生观察的兴趣十分广泛,对周围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观察时往往漫无目的,忽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比如学校组织活动,在学生进行观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观察活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在活动中有哪些行为,活动时场面怎样,结果如何等。这样进行观察后再要求写,学生就不会觉得没内容可写了。
再次,讲究观察技巧,灵活运用各种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效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要全面观察,直接获取对事物的整体印象,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第二,可以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的特征。第三,要反复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还可以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
最后,观察训练要有层次。在训练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学生应多选择身边事物进行观察。教师从指导观察静物开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具,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等。要求学生运用从里到外或由外到内,从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对物体进行全面细致地、有条理地进行观察。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较复杂的静物观察,如教室、办公室、学校、自己房间的陈设和结构等,要求学生按方位顺序观察,把其间的摆设一件一件地看清楚。
除了要学会观察外,丰厚的积累也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古人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想写好作文就需要积累许多材料,作文用词要准确,就必须经过词汇的积累;作文感情要真挚,就必须经过感情的积累;作文构思要新颖,就必须经过长期对各种结构、素材及提炼方法的积累。所以只要在大量阅读的积累基础上,才能让文字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班上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都是平常爱看书的学生,他们词汇量大,思维敏捷,语言表达准确,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多读和思考。多读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着作者的思想脉搏,能使人语言表达条理清楚,思维敏捷。
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在班上布置了一个读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藏书摆放在上面,供大家阅读。我也会适当推荐一些名著给学生。除此之外,我还会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意识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基础。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事物,不断搜集和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感到无事可写的现象,而且还往往可以触发他们的灵感,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
二、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接下来就要指导学生动笔去写了,这时,先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片段性训练。这就像练习跑步一样,要先练起跑,再练加速跑,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短跑的全过程,而片段作文可使同学们通过写局部、写片段来训练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如果学生学会了如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又学会了如何写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那么,他写一个顺便熟悉的人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因此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练笔活动,使大小作文配套练习,相得益彰。当然,有了写作知识不等于有了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过渡方法之一就是多做仿写练习。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范文的分析、引导。对于仿写,可从仿写句子和片断,再过渡到篇,模仿写作技法和谋篇布局。
钱梦龙老师曾说:“创造往往以模仿为先行,而模仿又必须以创造为目标。”我们常说:“文贵有新意。”没有创造哪来的新意呢?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作文教学中应当着重下功夫的所在。那么我们教师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指导呢?
首先,题目创新。我在作文教学中,尽量少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多让学生自主命题。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可以给学生几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我在给学生出题目的时候,首先考虑命题能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不能让学生展开联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不同的认识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如果学生实在不感兴趣,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己命题自己写。这样,命题、自命题的作文形式,为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成长提供了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其次,内容创新。创新作文,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要求学生把生活中搜集、整理的材料,进行想象发挥,充分而准确地提取源于生活的素材。例如在一次改写作文中,我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写出与原作品截然不同的情节来,有的同学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情节进行了改编,写武松遇到老虎时,一番搏斗后,武松正要打死老虎时,老虎眼中却流出了眼泪,于是武松心软便放了它,后来武松又一次经过景阳冈时,不料被一帮山贼团团围住,危急时刻,老虎却冲了过来,救了武松。这样的改编赞扬了武松的仁慈和老虎的知恩图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语言新颖。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语言上力求新颖,让学生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等方面下功夫。并且在指导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的借鉴和模仿一些优秀作文,反复修改锤炼。通过训练,在学生的习作中,逐渐显现出许多新颖的语言。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
三、指导修改,恰当评价。
“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无数有成就的作家用实践证明了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他们养成自己修改的好习惯呢?
首先,完成习作后,要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这样一读,什么地方丢字多字,什么地方不流畅,都听出来了,有的地方读起来觉得拗口的,就先让学生多读几遍,自己试着查找问题,进行修改。
其次,可采用同学互平法。俗话说“当居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学生写的作文,往往会出现自己写的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的情况。正因为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彼此评论一番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而且在这样的互评方式中,对他们彼此的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还有老师讲评法。作文中有时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可能也无法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再有类似的病句则是让学生在讲评后自查,是否自己的作文还存在着这样的不足。再让他们依照此法自己加以修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记忆也深刻了。
接下来在批改环节中,教师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阅读批改“好作文”老师固然开心,然而不少学生的作文是不尽人意的,有的简直是“不堪入目”,那么对于这些作文你怎么办呢?是找到学生大声呵斥一顿,埋怨几句,或是叫学生来循循善诱呢?我想应该要多鼓励,少批评。有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那或许是一处新颖的构思,一个优秀句子,又或是一个好词„„教师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的真情实感得到充分表达,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作文能力。批语则要以鼓励性为主,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一句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会浇灭他们的写作热情;一次否定可能就使他们永远不想写作文了。所以,即使给学生指出缺点,也是先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以委婉、热情期待的方式指出,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决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语文教学成在作文,败在作文。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我们语文教师去共辟蹊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