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大全]
“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缺乏读书兴趣。由于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看电视、玩电脑还是看书的兴趣性选择上,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前者。可见,电视、音像、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也会营造不良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很多学生去看书,只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教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大多选择的是作文选或是作文辅导用书,这些功利性阅读的形式使得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2、缺乏有效阅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有的该精读的不知如何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或是读而不思,缺少内化过程,阅读纯粹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因而,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阅读和写作能力未见明显提高。
3、缺乏读书氛围。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家庭文化的缺失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到处是忙碌着的人们的身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人们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忙于应酬„„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潜心阅读,甚至连一些消遣性的杂志也懒得去翻阅。处在这么一种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孩子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养成潜心阅读的习惯。可以说,家庭阅读文化的缺失,无论是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还是阅读积极性的调动,都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
(三)成因分析
1、虽然很多老师、家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于浮躁,读书意识淡薄,阅读质量低下,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我校通过调查发现:中高年级中,25%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1%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5%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29%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究其原因,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
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
3、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面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我校在5-6年级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样的问题,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内容肤浅、欣赏价值低等各方面的问题。
4、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学校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
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课外阅读” 是指学生在课外(除课本以外)的各种独立的、相对完整文本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
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有效指导”是意味着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通过老师介入指导,使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实效,即通过阅读,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并能将课内外的知识贯穿起来,提高阅读
能力,使学生真正受益,得到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
展做准备。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四、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
生活,学会做人。
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提高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研究任务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
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
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5、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
6、探索和创新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指
导策略;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
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
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
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观察法:对学生平时 的课外阅读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对象
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08——2010.12)
(1)成立课题小组。
(2)做好实验前测。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
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1.1——2013.6)
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动员所有任课教师的力量,并取得家长支持。
——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
——特别关注读书积极学生的变化,及时总结,或请他们自述成文,以给他人借鉴、学习。
本阶段成果为:课外阅读篇目的确立;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案例收集
3、总结阶段(2013.7——2013.9)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
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本阶段成果为:《有效指导,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课外阅
读指导课的案例集》
(三)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宣传,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意义,力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校内、校外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
读的兴趣。
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发挥教师的引导、身教作用。
4、组织不间断的学习,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课题组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大范围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专家资源和其他子课题研究资源,取他人之长,补
自己之短。
5、立足实践。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6、结合课题研究,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学生的阅读、教师阅读指导课竞赛、图书室开放日等,营造书香满园、人人读书的良好氛围。
7、及时总结,推进实验的不断深入。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王 莉(小学一级教师,银川市优秀教师,灵武市语文骨干教师。撰写的十余篇论文在国家、区、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并主持了银川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此课题现已结题并参加评奖。)
主要职责: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
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成员:马金芳 刘佳文 高艳华 韩颜花 马学敏
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反思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及时受益。
八、预设的研究结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
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
4.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归集成册。
第二篇:中高年级专题组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专题网页:http://bbs.jtzlzx.com/article/ 《中高年级专题组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本研究课题自2010年3月备案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围绕研究主题,按照课题预定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研究工作,迄今课题研究进展较为顺利,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如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是必须借助学生大量的、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是否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能否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的重视与指导至关重要。我们在实践中尝试着以“专题组篇”的思想和方式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努力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学生生命的体验。
窦桂梅老师很早就提出了“主题教学”。她认为:主题教学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借鉴窦老师主题教学的思想,“专题组篇课外阅读教学”就是围绕一定专题,师生共同收集几篇文质兼美的课外文章,重新整合,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主题意义的新的知识建构,习得课外阅读的方法,享受阅读的快乐和精神的丰裕。
这里所说的专题,不是思想专题,不是知识专题,也不是写作专题,而是一种文化专题,如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因为我们读一篇文章也好,读一本书也好,首先吸引我们的是字里行间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复杂的语言表达形式。“诚信”、“温暖”、“大海”等就是一个个激荡人心的“点”,就是一个个丰富学生精神家园的文化主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补充一些课外文章、段落,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欣赏。但总的来说,教师所选的文章是比较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或者说有点随心所欲。如果我们运用专题组篇的思想来整理提供给学生的这些课外篇章,就能把原来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专题,形成密度强、容量大的教学模块。这样本课题专题网页:http://bbs.jtzlzx.com/article/ 学生就能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获得阅读数量和获知能力的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尝试着以“专题组篇”的思想和方式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探索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阅读指导的策略。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善于读书,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理解积累词句,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5.通过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
6.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读写,着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并探索加强有效阅读指导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重点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探索阅读方法、内容与学生语言积累的内在联系,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5.通过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
6.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读写,着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确定课题组教师与课题实验班级。
课题组成员:许晴、杨文英、张文芳、庄月娥、朱俊毅;课题组老师所教班级确立为课题实验班级。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备案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一方面学习理论专著,一方面交流个人在实验研究中本课题专题网页:http://bbs.jtzlzx.com/article/ 的方法和困惑,第三组织实验教师在一起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形成研究共识。以便使研究工作有效地深入开展下去。
(三)规范研究过程,提高研究效益。为了使课题研究取得突破,保证实验的效果。课题组每学期拟定阶段性研究计划,期末撰写研究总结。课题组成员每三周集中活动一次,认真学习理论,成员之间就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沟通交流,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在实践中实验老师积极地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进行集体备课,撰写课题研究体会,同时对实验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四)在实验前期注重学情调查。
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家庭藏书和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该项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收入的30%),却很少在时间上正确的投入,30%左右的学生家里居然没有一本合适的少儿课外读物。
2.家庭环境的布置上不利于孩子阅读的开展。许多家庭高档电器、家具一应俱全,真正的好书却没几本。能够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了书房、书橱、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
3.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其比例也不足8%。
4.家长对孩子各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在指导孩子读书时,开展的方式针对性差,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
(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为课题组老师开阔视野。
(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中高年级段打破现行“一篇课文教2—3课时”的常规做法,探索“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尝试将课文学习提速,要求教师把讲解书本降到最低限度,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学完教材,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还给孩子阅读,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实践来学会阅读。
(七)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指导活动,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课前阅读指导。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组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当学生在疑点、难点获得突破之后,他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样日积月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课题专题网页:http://bbs.jtzlzx.com/article/ 2.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的自己的阅读书籍,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课题组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知识结构,爱好特点选择阅读书籍。所选的阅读书籍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主。中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我们主要以包含道理的童话故事为主。如《稻草人》,《没头脑和不高兴》,《白雪公主》,《睡美人》,《龟兔赛跑》等,让孩子在喜欢阅读的同时明白一些小道理。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我们便引导孩子从名著中吸取知识的精华。如《水浒传》,《史记故事》,《希腊神话》,《爱的教育》等。同时课题组老师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读书小报等。
3.开展专题阅读。
(八)家校合力,开展亲子共读。定期召开家长会,发动家长自己购买有关图书资料,建立家庭书柜,以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学期结束,评选书香家庭。团结协作,发挥整体效能。
(九)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团队作用,要求成员团结协作,发挥整体效能。在实验中,我们一方面定期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班际之间加强沟通和学习,实验老师在教学前坚持集体备课,共同钻研教材,编写学案。研讨如何改革班级授课组织形式,屏弃哪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围绕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评选读书小明星等等,真正做到高效。
五、现的阶段取得的成果。
1.课题组老师论文获奖与发表:
论文《构建习作讲评课的高效课堂》获市“减负增效”专项论文一等奖2011.04 论文《构建习作讲评课的高效课堂》获金坛市2010小语年会二等奖2010.11 首届“金坛读书月”优秀辅导奖2010.05 论文《用兴趣为语文教学增效铺路》获金坛市2010小语年会二等奖2010.11 论文《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获市“减负增效”专项论文一等奖2011.04 首届“金坛读书月”优秀辅导奖2010.05 论文《有效预习---高效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获市“减负增效”专项论文一等奖2011.04 论文《搭建作文预习近平台提高习作教学效率》获金坛市2010小语年会二等奖2010.11 论文《搭建衔接平台成就无缝衔接》获金坛市2010教海探航二等奖2010.11 课题《中小学衔接中语文学习方式优化的策略研究》获市成果评比三等奖 论文《预习---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获金坛市2010小语年会二等奖2010.11 本课题专题网页:http://bbs.jtzlzx.com/article/ 论文《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获市“减负增效”专项论文一等奖2011.04 论文《构建习作讲评课的高效课堂》获金坛市2010小语年会二等奖2010.11 学生成果:
王玉洁:2010年市小学生“人水和谐”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2010年常州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获高年级组三等奖 2010年金坛市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高年级组一等奖
陈子涵:2010年金坛市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中年级组二等奖 刘雯洁:市第五届“丰登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老鼠的故事》被评为优秀征文
程若曦:市第五届“丰登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小鱼儿的诉说》被评为优秀征文
钱浩: 市首届“金坛读书月
幸福金坛我的家”主题征文中获一等奖 李羽卓:市首届“金坛读书月
幸福金坛我的家”主题征文中获二等奖 王玉洁:市首届“金坛读书月
幸福金坛我的家”主题征文中获二等奖
刘泽贤:市第八届小学生“段玉裁杯”迎新年阅读竞赛中获中年级组二等奖 钱浩:2010年市小学生“人水和谐”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马之尧:2010年"好娃娃杯”常州市少儿书画、作文、儿歌大赛中获儿童组作文类三等奖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总结出以下一些影响实验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
1.教师自身素养、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筛选、摄取能力以及行动研究法的实践能力。
2.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能持久保持,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没有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
3.家长对实验不能一以贯之的理解与支持,主要体现在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上。
4.学校班级图书的及时更新,班级学额多。班级常规管理的科学有效以及班级书香文化的建设等。
七、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一)实验老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补练童子功。
鼓励实验老师博览群书,苦练内功,内外兼修,厚积薄发,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从反思中取得收获,使自己的文化底蕴逐步丰厚起来。
(二)继续进行语文课堂中有效阅读指导的教学研究。
为提高阅读的课堂效益,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探索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增加阅读的时间,增加阅读量。教学中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以读为本,以悟激情,以读促写,本课题专题网页:http://bbs.jtzlzx.com/article/ 让学生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来学习语文,提高阅读的热情。
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的具体方法是: 1.备课要求:
⑴备简案,以学生活动为主,加强单元的梳理和研讨,尝试一课一备或单元整体备课。
⑵在实验开始阶段力争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教教材,节省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逐渐过渡到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教教材,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探索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互助小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广泛交流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小组活动中要注意:(1)小组要优化组合。(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3)主持好讨论。(4)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3.改革作业的设置。
给学生留出读书的时间,打破原先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泛泛机械的训练方式,改为以阅读为主,重读、重摘抄、重背诵。我们要求必须落实以下教学规范及作业要求:
(1)学生每日一诵。(2)每人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或《新华字典》。要求在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的基础上,养成运用各类工具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每人一本语文积累笔记(摘抄本)。摘录阅读时的好词佳句妙段,老师要求学生对于摘抄内容精选进行背诵。(4)每人一本日记本,读写一体、以读促写。(5)每学期编辑一本班级作文集。从编稿到排版全由学生自己办,尽量做到参与面广,装订成册。
(三)以专题阅读为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精选精美专题文章。我们每周安排1节“语文专题性学习阅读课”。让学生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思考,圈圈点点,并做旁注,写好读书笔记。每两周开展一次“阅读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
(四)围绕主题,充分利用主题学习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五)进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在开展主题评价时,注重多元评价。首先是多员参与评价,教师、家长、同伴、自己都是主题学习的参与者、评价者,从不同角度发表各自的看法。其次是多纬度评价,在每次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如实记载学生的学习收获、疑惑、感本课题专题网页:http://bbs.jtzlzx.com/article/ 受等,详细摘录学习活动的点滴成功或教训,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体验、活动成果都是评价的内容。让学生在记录、交流、评价中表达情感,提升情感,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运用,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
第三篇:《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自参加课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以来,我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脚踏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小学生因为知识有限,普遍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在练习习作时经常会觉得无从下手。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在作文当中出现说假话,写假事;小孩子说大人话失去了童真童趣;作文中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出现了抄袭范文的现象;写出的东西空洞,不真实,没有个性和特点。此类现状不得不令人忧虑。因此,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学生能写出真、善、美的习作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我们的研究,正是为了解除孩子写作的畏难情绪,还孩子一个快乐的习作童年,把作文的过程作为生活本身的需要,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终极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探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习作、健康成长。
2通过有效习作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3、通过贴近生活的作文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三、研究的对象和步骤: 研究对象:中高年级学生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①制定研究活动方案。②申报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5月
学习《新课程标准》、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乔亚孟的《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分析》、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进行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改进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并进行案例搜集并写出读书笔记和阅读及研究反思。
3、(结题阶段)2012年6月
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
1、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
2、现状调查法:通过举行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习作情况、习作内容、习作体会、收获等情况,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掌握学生习作贴近生活的发展情况。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习作内容、习作体会、收获等情况,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掌握学生习作训练的发展情况。研究过程: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开始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在网上浏览学习刘锡庆、乔亚孟等名师关于指导小学生习作的理念和指导方法。(二)、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丰富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确很单调,对生活在县城里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抓住校园里的一些常规性活动。如开学典礼、学期总结表彰大会、每周的升旗仪式、开展主题队会活动进行习作练笔。利用开展主题队会活动比如:安全你我他演讲比赛,背诵古诗文比赛、结合课本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举行辩论会等等;开展植物角、小制作。为了让学生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在教室的一角种植了一些植物同学们兴趣盎然,精心呵护,留心观察,写出了精美的文章。还可以结合重大纪念日、时令开展活动。如庆“五一”、迎“六一”、迎元旦、才艺表演。还有每年一次的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同学们自己参与布置、美化、销售等等。读书节活动异彩纷呈,一篇篇佳作应景而生,师生无不为之拍手喝彩。
2、享受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继续成长的沃土。幸福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我们要求学生体验家庭亲情,享受劳动乐趣,感受生活情趣。在生活作文指导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引导学生选取身边的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如:写妈妈的爱,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抓住细节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泛泛而谈。确定具体的场景和观察的内容,引领他们回到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里去观察和思考,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为情而作”,使他们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用爱心去感受家庭生活。
3、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环境,适时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场面的沸腾……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这些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纳入生活作文的范畴 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
(三)检查落实到位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其自觉性还是不够,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布置任务而不检查等于徒劳,只有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在习作时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帮助改进才能把习作抓实。在指导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勤练笔。写日记无疑成了学生练笔最好的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家校配合至关重要。其次,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我们班级的读书笔记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摘抄好词好句、写感想、可以写故事梗概、还可以批注、心得等等。通过定期检查展评读书笔记,一方面老师能了解学生习作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为了鼓励学生习作热情,我在班里设立了各种习作奖项。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习作之星:写好作文,还能把自己写好的内容与小伙伴交流分享。进步之星:根据学生每次参与评比的情况而定,只要比原来有进步,都能获得。通过及时的激励评价促进了学生进行习作的积极性。
(五)、拓展学生阅读作文指导空间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鼓励学生以书为友,并在大量阅读实践的的基础上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倾吐自由之声,学生通过阅读把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紧密的结合起来,用笔倾吐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我们阅读作文指导的主旨吗?通过读书,拓展了学生写作的空间。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自身教研能力的提高。
自参加课题研究,我通过读了许多的教育著作,增强了我的理论素养。
2、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坚持写日记,一可以练笔,二可以培养观察力,三可以为写作文积累素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断。或一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或一个显示心理活动的神情、动作,或一个独特的感受,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等等。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能源资料库”习作时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量体裁衣,真可谓左右逢源。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贴近生活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学生读的多了,积累的语言就多,思维也更加开阔,他们想写、可写的也随之增多。我每次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里朗读,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极高,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氛围。
3、通过读写结合,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贴近生活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学生读的多了,积累的语言就多,思维也更加开阔,他们想写、可写的也随之增多。我每次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里朗读,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极高,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氛围。
六、实验的反思
通过这一年对课题的研究我感到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首先我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拔高了要求,从而使小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的心理。其次,读写结合不够充分、小练笔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课后的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和小练笔,因此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未能找准最佳读写结合点。针对此种现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还要使读写结合(包括写片断、日记、小作文、读书笔记等)落到实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写作指导意识,加强“导读、导思、导写、导练”,找准最佳读写结合点而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活动。最后我感觉习作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极高,在总结此次课题研究的经验基础上,我将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在日后更好的指导学生的习作。
第四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潭乡中心小学:周 燕 妮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段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情景创设、生活实际、查字典、概括文章内容、、指导朗读相结合起来。
正文:在中年级段,很多老师认为识字、学词是低年级的事,跟中年级的教学关系不大,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认为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年级的强些,作为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意思了,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了,教师不需要“浓墨重彩”去做低年级教师的事情,于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课后生字词时,无非就是读读抄抄,或自学了事,犹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特别是公开课,对字词的教学更是微乎其微。课堂上教师或者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总以为字词教学是比较简单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学过的词语学生能讲出词语的意思,换一个词学生就拿不准了,在课堂上,学生只会念字典上的解释,但当要求把词意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述出来时,欠准确。
如何使学生把使用工具书形成学生理解词语的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画面?学生离开了工具书,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何多种方法并用来理解词语,本人就执教《搭石》这一课时的词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相结合与情景创设相结合1、其实,我们平时在读词语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忽视了词语本身也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情感?当我们出示词语的时候,你读、我读、大家读,这些读词语的形式最终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转化成画面后,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是更深入了吗?例如:在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先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课文中找一些句子说明这个词的意思。)
再创设情景: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前
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师生合作读)
最后师提示: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师:其实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
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指名边读正音,边看图,感受身临其境。这样利用图片展开充分的想象,接着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重现那样的情景,学生读起来也很投入。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拓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事物形象,对于词语教学,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
二、词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词语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牢记这些词语,更要让学生透过词语的本质,去体会人物的品质。书本中的知识只有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了的时候,才叫真正的知识,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例如我在教学词语“理所当然”一词时,我做法是 :
师: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指名读正音“伏”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2、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例如:“伏”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景:你真是年轻人的楷模,这样老人就能轻易的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地、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里--()的事
2、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伏”字,你看出了什么?(尊敬老人)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到了什么?(生谈)
师:瞧,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当我们在学校遇到同学摔倒时,我们总是把他扶起来,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没有人使唤,没有制度规定的做起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等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理所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这样就使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同时,学生原有的形象记忆被唤起,这样,就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年轻人敬意,也为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四、词语教学与查字典在语境中理解相结合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对“行”字教学时,让学生掌握字音,接着让学生用多音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对整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掌握的较好,此时,对单个字“行”的理解并不见得到位,我巧妙的将“行”字在字典中的意思罗列出来,再根据画面理解,学生一眼就能将这两个词语中“行”字的不同解释理解正确。
五、词语教学与概括文章内容相结合在词语教学环节完成后我对内容进行了小结,但课到这儿并没有停止,而是将先前所学的词语再次拎出来,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搭石、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理清课文的条理。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与词语教学紧密联系,赋予词语教学以更多的内涵,使词语教学一举多得。
六、词语教学与指导朗读结合起来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感情朗读课文。而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是像读文章那样,要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用不同的语调来读词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词,而是一段灵魂的颤栗,在这样的词语教学中,给词语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渲染上了生命的色彩。对以上前面提到的词语教学,我均让学生讲自己的送入到句子的朗读中去,朗读可以使语感细腻,学生在朗读中,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角度体察作品的内在意蕴,“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心”。
总之,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词语教学一个切实的地位,挖掘词语教学的内涵,让词语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既扎实又活泼的课堂新亮点,让词语教学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履祥;《词语教学中应注意的两点》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1期
2、洪宗礼 ,程良方;《字词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张天麟;《在关联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天津教育;1980年03期5、小学中高年级用词练习的几种方式[J];湖南教育;1980年10期、王榕春《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点滴体会》;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01期
7、关明正《词语教学小议》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第五篇: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摘 要:课外有效的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课堂学习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光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与课外阅读有机配合,把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都认为课堂学习远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老师只加强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必须与课外阅读相配合。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的好的人,无不得益课外”。这说明大量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性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个学段都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可见,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阅读更是无限的。
一、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内容窄,阅读量少,缺乏方法上的指导。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教师,家长认识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分数评价手段,过分看重成绩抑制了课外阅读;阅读只局限于课堂阅读教材,大量的习题练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其次、教师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让他们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再次、一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新教材提倡学生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很难达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对于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二是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课外阅读的内在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减负增效,有时间可读
有足够的的读书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的的前提。教师要转变观念,以长远的眼光,大语文的眼光从事语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精简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足够的精力课外阅读,每天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让课余成为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充实资源,有书可读
有足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要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想办法争取多方面支持,充分利用挖掘,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的完善。做好家长工作,为孩子卖一些有益的书充实自己的阅读量,然后带到学校班级交流共享。
(三)、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自觉进行阅读,读得投入,读得多,读得有兴致。要让学生有这种兴趣,就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讲故事,介绍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教室,走廊,校园悬挂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位良师益友”
(四)、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1、指导学生会巧读。新课标指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读法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有效阅读,要求初步掌握读书这“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仔细地读与理解,遇到不懂的东西就停下来,做上标记,以便向老师请教;略读就是扫描式的读,一目十行,意在掌握大概内容;浏览就是速度更快的读,主要用来浏览网页报刊,搜集相关资料。阅读刚开始,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以后,上面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一般内容略读和浏览,认为精彩内容的精读。
2、指导学生会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引导他们会用学到的知识描述他们熟悉的植物;写人物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激发学生会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会理解能力,还有效开展了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发展,以课堂带课外,课外促课堂为基点,要求学生会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谋创新。通过实践,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个性化,自
觉的行为。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可培养理解,分析,联想能力。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划、圈、点、批。引导他们对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巧妙构思、有个性的人物品质进行品评赏析。思考他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并把心得写下来,学生的阅读目的理解体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语文素养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后,摘抄好词好句,注意积累,也可试写读后感,把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消化。
(五)、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课内所学的方法,有效地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使学生会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进而让学生会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以求“以课外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特点,以知识拓宽见闻,以求“以课堂促课外”,使学生会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作品引导学生会创建阅读学习网络。首先,课前有效阅读。讲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把学生会迅速引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要导好。
1、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背一些名言警句、优秀诗词、谚语等,每次一两句就可,重在平时积累读背的方式不要单一,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个人读、背,也可以集体开展读、背,看谁读得好、背得快,激发兴趣。
2、导入手法。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抒情导入、记忆导入等。例如,在设计《望庐山瀑布》时,要求学生会回忆《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会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悟,思维就活跃了。
3、铺垫性课外阅读。这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引导学生会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找一些资料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阅读,帮助学生会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为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菩萨司令》一课,学生阅读课文时,在理解内容和感情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让学生会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到朱德伟大、无私的一生,对理解文本重点做了有效铺垫。
4、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学生会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我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让学生会阅读课外书籍,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取舍能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掌握。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蔚蓝心脏》一书;学了《槐乡五月》可推荐《夹竹桃》等。这些课外阅读,让学生会对课内学习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了。我们要积极地向学生会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他们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堂,进一步调动学生会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总之,目前,课外阅读已引起了部分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重视,在“大语文”的视野下,语文学习已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点缀,而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大空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会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作为“案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还待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