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时间:2019-05-15 13: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第一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课题名称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立项编号 学科分类 高中历史

课 题 主 持 人 徐泽林

课 题 组 成 员 曾凡波、黄鑫、任太安、王磊、吴昊、王小艳 主持人工作单位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息县三高)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息县三高)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组2010年4月30日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什么是有效教学方式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第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第三,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们河南省在2008年选用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教材。客观地讲,人民版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学习档案建设和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取舍的问题。

1、内容的补充。如:教材必修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个单元,学生在初中虽然学习过,但并不熟悉,包括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的重大事件,很多学生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张冠李戴,对很多概念似懂非懂,不能从宏观上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因此,进入专题学习前必须给学生打基础,使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轮廓。

2、结构的调整。还以上文所提到的两个专题为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共分3课时,前两课属于近代前期,第3课属近代后期,两部分侵略与反侵略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专题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专题前两课属近代前期,分别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结果;第3课属近代后期,说明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结果,反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很显然,两个专题涉及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等内容。为此,单元知识学习时,可将近代史前期大致分三个阶段,后期分四个阶段,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抗争、探索的背景、概况、结果及其政治、经济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使我们感受到,教学过程已成为教材的完善过程,只有这样,学科建设才能不断展开。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常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景,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

历史课程的设臵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因此,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提出了具体而详备的要求,作为历史课程重要载体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了迎合历史课程对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只好在讲透、说透知识的来龙去脉上下功夫,导致中学历史课本“繁、难、偏、旧”,内容极度艰深、滞后,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点多,已成了学生的“学习之累”。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背诵、抄写这些过细的知识点上,致使历史教学落实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任务流于形式。

相对于知识的具体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则较为泛化和模糊。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能力要求不具体,操作性差,诸如“掌握”“形成”“归纳”“分析”“判断”等术语,缺乏行为例证,结果还是知识落实的多,能力贯彻的少。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宽容心胸、健康心态、高尚情操的最好篇章。但由于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完成认识性任务为主旨,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实的地位。

②、教学过程: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

当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臵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在笔者所听到的历史公开课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讲述、提问、板书、课堂作业等方式比较顺利地完成该课的传授任务。大多认为,上课就是讲课本,讲清楚、讲明白、重点难点突出,就是成功的教学;否则就是失败的教学。历史教学模式岂是一个“讲”字了得!据调查,有5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以本为本”,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课本转是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又一问题。“一本书主义”导致死教、死学、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

说到教学,不能不说到备课。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显然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研究表明: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则用于抄写教案,如此的本末倒臵,怎能不令人吃惊!

③、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强调的是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和选拔功能,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这一方式必然会影响对学生的全面认识,使评价的教育作用降低甚至丧失。

三、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1.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2)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有效的刺激,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比较是困难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在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

(3)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臵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性地分析三个历史人物不同抉择的原因,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的方法有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有效的学生评价》E.Weber著 董奇等译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

[5].《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长宁中学

夏小侠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检验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集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于一身的历史学科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自主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提问方式上也倡导教师多提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基础差,传统的提问模式根深蒂固等原因,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标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所以如此低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记”实行“满堂灌”的做法,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受到抑制。部分历史教师课改走极端,没有处理好新的学习方法和传统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而否定了传统的学习方法,或者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放松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只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气氛,提出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很难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二、学生在初中积累的历史基础知识非常有限。我在高一的第一节课就对所任教的五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份初中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初

一、初二基本不学习历史,而到了初三时由于升学所需,才开始学习历史课。由于在初中时对历史的学习不够重视,基本的线索脉络弄不清楚、基础知识的积累少,到了高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专题史知识时感觉“听不懂”,不知老师所云,心里充满了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做过多种尝试,最终我感到最可行,学生也最易接受的方法就是在提高课堂提问上多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合理的提问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开动思维。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在师生的积极回答中加强互动、互信、互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也一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以提问为主要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往往很难收到吸引学生的效果。若是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渲染烘托气氛,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在讲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设计以下提问:“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钢铁公司”邓小平碰撞会发生什么呢?形象的比喻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你会怎样反驳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邓小平“钢”的气质。接着再设问:“你认为邓小平为什么会有钢铁般的外交风格?”导入分析回归的原因。这一系列再现历史场景、形象、有趣的神入性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提问的设计必须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这种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解决问题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延伸拓展”环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年青的一代,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在班级进行交流。很明显,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是由于教师与他们共同营造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总之,提高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第三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研究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以有效实现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能够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实现新课改的三维价值目标。

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愿学”的基础上开展的。被迫的学习,效果的提升是不可能的。教师要能够通过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愿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师可以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面,注意的保持是有时间限度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下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必然会下降不少。因此,在面对枯燥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刺激,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重新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内容时,教师可以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息三分钟”,然后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这样,在学生放松之后,就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兴奋点,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优劣对课堂效果影响很大,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不断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武装自己的课堂。教师要明白,即使是再好的教学形式,如果每节课都应用相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影响学习效果的提升。比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内容时,传统课堂是教师讲解有关内容,学生理解识记。其实对这一课学习而言,识记是很重要的。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强的。如果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效果将不一般。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丢垃圾”这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之间不断讨论、积极发言,可以有效理解各家观点,并能够进行现实应用。这样,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⒊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互动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如果在教学中只有“教”而没有“学”,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必定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有效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学”,更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讨论题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大家研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要走的正确道路是什么?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学习、讨论,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并进行积极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地点评,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快乐。这样,最后学生形成讨论结果:毛泽东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这种路线的制定就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结合的产物。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等措施,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的胜利。而后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一定要坚持邓小平理论。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4.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高考压力是很大的,考试次数也非常多,对许多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成绩都很不稳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认识到功到渠成,天道酬勤的道理。当学生在考试中失利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重拾信心,相信自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方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给学生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从而有效学习,不断发展自己。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泉州市教科所:陈木兴

一、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检测,并当堂反馈。

二、依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有效化解难点,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等)指导到位。

三、善于把课本内容(前言、图表、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等)当作材料,进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本、《学生课业》),课间穿插讲解、练习、评析,重视审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规范化训练。

五、课间、课后练习要结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老师重点指导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六、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好课堂笔记。

七、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八、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查和反馈。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玩出了名堂ppt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广大小语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寻找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流派,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不适应于农村小学的应用。据我们调查,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下锅”,这种做法使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2.教改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事实却是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的作文被一种“八股”式的“套子”污染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探索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有效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找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3.我校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对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如何关注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激发他们充沛的写作内驱力?如果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小学习作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习作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

其二,教师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作文批改之中,无暇于作文教学方法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本末倒置,导致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其三,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小学各年级之间,习作教学又缺乏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我校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大语文教师有待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的在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写作专业素养内涵,明确今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引领小学语文教师关注自身专业内涵建设,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本课题研究将聚焦我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和相关活动,探索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写作素养内涵以及其形成途径和表现方式。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我校小学写作教学指导策略研究,提高教师进行有效习作教学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习作的情感和习作能力得到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达成目标要求。追求实践层面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习作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关注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认清教师自身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

(2)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3)通过研究,拓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完善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拥有以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机构,有一整套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聘专家、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2、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较强,在小学习作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他们均为小学语文教师,多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年富力强,敬业乐业。课题组成员家中都有电脑且都联网。

3、我校还有一批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他们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我校有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法同时有热衷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他们都是我校教学中的青年骨干教师。

五、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策略”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3.“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以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维度” 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减少无用功,并积极思考谋划,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4.“小学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是针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进行的研究。

(二)支撑性理论

1、新课程理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作文教学法理论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5)多元智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校为主阵地,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使师生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走向主动自能作文,课题组成员间真诚合作,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写作实践中提高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课题组成员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边进行课题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生写作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每位语文教师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论,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

3、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作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七、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拓宽作文教学渠道。(2)探索小学习作指导的原则、方法及有效途径。

(3)探索适合我校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4)形成科学合理的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作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小学生作文个性心理特征,并就此进行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作文习惯的策略研究。3.通过小学语文习作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进行习作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4.针对小学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农村小学各学段(一、二、三、四、五、六,六个年级三个学段)不同的习作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习作教学序列化,使作文教学更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5.通过小学语文习作评价的策略研究,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或“教师精批细改,学生雾里看花”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参与评价,使作文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也使作文教学由重结果评价走向过程评价。

八、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等选择、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农村小学生作文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制订课题研究立项申请书,并向教科所呈送申请书。

2.文献研究法: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3.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农村小学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及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骤:

保证本项目在2010年9月——2012年6月期间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价值的有效研究过程,2012年6月拿出研究成果,并结题。1.准备阶段:2010.9/2010/10 搜索资料,选准研究角度,撰写研究方案。申报。

2.实施阶段:2010.10/2011.7 按计划实施研究;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进行课题目标管理。完成阶段总结、典型教案或相关个案的整理存档。

3、总结阶段:2011.9/2011.12 阶段性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4、提高阶段:2012.3/2012.6课题结题,写出较有价值的课题报告。整理研究实验论文集、个案集、教案集等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10年3月):

(一)准备阶段

1.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2.采用座谈法,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的开展作好准备。3.了解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等。

4.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反复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分工,责任到人。5.阶段资料汇总。

第一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召开课题组扩大会议。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指导,积极采纳他们好的建议,争取更多一线教师的积极配合。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

调查访谈小学生语文习作的个性心理,内容习作兴趣、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作文质量、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学习习惯、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等;调查教师习作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习作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语文学习策略及教师语文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作文教学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第二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先进作风,结合教学实际,研讨我校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2.用上述方法确定出我校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体系。第三步: 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2010.10/2011.7)

1.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2.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作文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听说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说,爱说,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善于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等良好阅读习惯。

3.分层指导。(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来划线分层,分组。

学法指导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习作要求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对每一次习作做不同要求。评价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5.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总结阶段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九、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每位课题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

2、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3、组长及成员自觉、及时、详实的做好有关课题的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经验及不足,建立规范的课题专栏。

4、科研经费得以保障。学校每年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十、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2.编写教学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关电子、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

十一、组织机构

组 长:高冬梅

副组长:耿淑娟 韩艳红

组 员:张丽敏 孙亚丽 薛颖香 王桂凡 李晓艳 商林红 王忠静 荣 边晓东

李春艳

张 艳 邢志丹韩艳玲谢玉红曹春 陈晓君

下载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标题: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单位: 职称: 杨祖英 新丰县马头中学 中学英语一级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有效教学要求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多肯定,少批评,注重学生的人格构建 其实,每个人都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我的作文从您的嘴里念出来,得到您的表扬。”......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 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 冯万东(***) [摘 要]: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之我见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曹友军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何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准备,多元整合、提高课堂......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开题时间 : 开题地点:宁阳县景秀宾馆北楼会议室主持人:尚延亮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王营、许兴亮、李富学、高智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

    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与研究.

    物理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与研究 从化市第四中学邓瀚基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