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东海县安峰玉良小学 姚以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看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了阅读量,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三是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操作性阅读”。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现阶段还无法要达到这个目标,为农村小学生未来着想,我想通过本人的研究给我校学生阅读活动找到有效地方法,给孩子们的童年烙上文化的印迹,增添书香的色彩。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有效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2.有效阅读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课内和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形成学校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并以本课题为载体,形成学校创新教育新特色。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听课、座谈、观察等方式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找出学生对阅读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对现状进行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 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完成调查报告《我校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和初探计划《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从何做起》。
(3)以《课标》为依据,根据各年级的不同制定研究方案。(4)更新观念。组织老师深入学习讨论,通过理论研究,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转变家长的观念,以取得家长对研究的大力支持。
(5)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华魂”读书活动,设立班级图书角等,营造阅读的教室氛围。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条件。观察学生是否进入了阅读学习的情景。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阅读实践活动,感知阅读学习带来的不同变化,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坚持终身学习的人。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六、研究过程
(一)调查分析,掌握情况。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制作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本校五年级的 1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学生课外书籍少;课外阅读的时间短;阅读方法不正确;家长的指导性不强;缺乏课外阅读氛围。另外,在升学压力面前,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从而冷漠了
阅读。此项调查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二)学习交流,提高认识。
1.为了便于研究,我学习了有关课外阅读指导与研究等方面的书籍,如:《小学生阅读指导艺术初探》、《小学生阅读的有效研究》等,先进的阅读指导方法和理念为我们开展阅读指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讨论交流,畅谈教学经验,评论他人做法,实现共同进步。
(三)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针对学生年龄段特点,积极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在班里老师还亲自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籍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还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平日里,我们总会挤时间阅读教育专著,阅读文学名品,有时还和学生们一起在室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努力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
3.积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热情。良好的氛围是行动的催化剂。在学习园地里,张贴“书香校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热爱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宣传标语;在班级中,创办图书角、读书乐园等,这些带着书香气息的氛围再次点燃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四)重视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固定读书时间。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帮助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安排。把每天中午到学校后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虽然只20 多分钟,但是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读书的内容结合实际而定,有时是自己选定的文学作品,有时是老师们选定的阅读材料。每次学生读书时我们都会和学生在一起,共享阅读的快乐。另外,合理安排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每天的必做作业,每次规定至少半小时,每次阅读的内容还要求做简单记录。
2.交给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仔细看,口里出声念,大脑反复想,手里不停记。这种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教学生会制作读书卡,写读书笔记。告诫学生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读书时要及时记录下自己阅读体验。
(五)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有效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阅读能力。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阅读内容,如童话故事、经典著作、科普知识等,师生相互交流读书收获,共享读书乐趣。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这项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学生们就同一本书畅谈自己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受,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有小小征文比赛、口语交际比赛、小小班级辩论会、读书交流会、我是小诗人等阅读实践活动。
(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阅读指导策略。
自开题研究开始,我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精心设计课外课教案,上课外阅读指导研讨课、课外阅读汇报交流课、读书笔记写法指
导课。课后听课老师们的评课,及时进行研讨交流,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改进。
七、研究结果与成效
课题研究近两年,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归类如下:
1.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获得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相关方法和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逐渐形成了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和数据。
2.通过研究,创设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营造了书香校园,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理解。
3.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发言、口语交际、习作、语文成绩诸方面。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4.学生掌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大声朗读、摘要法、浏览法、精读法。同时还教会孩子们摘录、剪贴、做卡片等积累的方法。
5.研究中开展了许多阅读实践活动,有征文比赛、口语交际比赛、小小辩论会、读书交流会、我是小诗人。这些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孩子语文素养,在学组织的双语阅读竞赛中前三名全是本班选手。在这中间我也尝到课外阅读给我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喜悦。通过活动孩子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模式。带动了我校所有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研究的热情。
6.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撰写论文。我的《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论文相继发表、获奖。另有《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设计》、《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两篇论文在县乡两级双语阅
读推广活动中交流。将孩子的作品结集成册,并在全校推广。学生的小学生阅读手抄报、作文集、小诗集也成为我校推广双语阅读的亮点受到教研室相关领导好评。
八、不足与反思。
存在问题:
1.由于首次独立进行课题研究,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缺少理论框架的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有些力不从心。
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些不足,有闭门造车的感觉。
3.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够及时,很多有指导意义的图片、文字资料没有作好记录。
4.在探索阅读指导课、交流课方面力度不够,学生掌握自主、有效的读书能力还不够强。改进意见: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
2.善于寻找机会,多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提升自己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13年5月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课题的实践依据:课题组成员都是从教十余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参加过“目标教学课改实验”和“创新教育课改实验”,有一定的教研经验和理论水平,多人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学期提供经费500元,配有读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方便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4、推进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架的建设,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试图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许多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组散文名篇,如《匆匆》、《荷塘月色》等。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
(2)依据学生情况推荐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3)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口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 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作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4)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经过学生的阅读,老师应适时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采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即能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课题研究的重点:
1、本课题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本,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重塑提高有效课外阅读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达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2、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与整合,使学生从不会读书到“自能读书”,这样就能视野宽、见识多、文化底子扎实,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健全人格、高尚的情操的一代骄人,从而传承中华文化的命脉。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成为生命成长的伴侣。
4、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符合农村中学的阅读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制定详细的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
5、根据课堂教学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篇目,并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所要达到要求的预期方案。通过阅读,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文以载道,使学生在阅读中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
2、开展读书活动,引导长期阅读。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4、协调各科教师,建立阅读课堂。
5、加强家校合作,父母带动阅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2年5月—2013年5月。2012年5月—2012年7月:选择课题,进行问卷调查论证,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向市教研室申报;
2012年8月—2012年12月:研究阶段,组织各实验学校课题实施,问卷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完成调查报告。
2013年1月—2013年3月:研究阶段,整理出读书活动材料,制定阅读评价制度。
2013年4月—2013年5月:结题阶段,准备资料收集,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准备结题报告填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学习
本课题先后多次派遣课题主研教师出外学习、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课题的要求,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积极开展问卷调查,摸清阅读现状
为了具体而真实掌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情况,了解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态度、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等,掌握学生对课外阅读活动的要求,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行资料。课题组认真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研究的策略和措施,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多途径开辟图书资源,丰富学生阅读活动
学校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解决“有书读”的问题:
1、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
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家长懂得阅读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顺利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保证,家长理解了阅读的意义就会主动为孩子买书。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或节日时,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之情。
2、同学之间互相借书读。
尽管教师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但每个孩子拥有的图书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教师引导孩子们互相借书读。为了学生更好阅读,每个班设立图书角,由学生当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和交换,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爱惜图书的习惯。有的老师还要求孩子每天随身带一本书,随时自主和同学交换阅读,即省时又省力,灵活方便。
3、由老师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学校图书馆是不可忽视的一处图书资源,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图书室的藏书。以班级为单位,由教师一次性向图书室借一定数量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教师将借来的图书充实到班级图书角,学生管理、借阅、定期归还。由教师组织集体借书可以对图书进行有效的选择,既为学生减少借书的麻烦,也为学校解决管理的困难。
(四)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让孩子读好书。
由于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众多类型、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很难做出恰当的合适的选择。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选择孩子读书方面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教师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为孩子提供读书的范围和书目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误食”、“偏食”。我校教师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推荐读物。
2、结合课文学习推荐书目。
3、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推荐读物。
4、推荐优秀报刊。
(五)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学生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1、构建行之有效的阅读网络
一个健全的组织网络,是课题有效研究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我校阅读活动的有力开展和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2、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遇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将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下来。(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并记录下来。(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同时又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精读法。选一篇或几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符号,都要弄懂弄通弄透。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2)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可以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只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3)跳读法。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师生共读形成氛围
号召教师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一是利用朝读课和班级阅读课与学生陪读。与学生陪读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二是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读书的感受和快乐告诉学生,有意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三是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教师有目的的将自己阅读所得的成语或名人警句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手抄报、黑板报,学校进行表彰和鼓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为了进一步抓好课外阅读,积极调查总结学生不喜欢读书的原因:一是农村学校的孩子文化知识起点低,底子薄。(这与农村家长从小不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有关);二是家长不注重物质投资;三是辅导时间少。这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居于这些原因,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增加学生阅读兴趣。于是,培养兴趣成了课题在研究初始阶段的重点工作。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习作园地展示、手抄报评展、“课外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同时为每个教室设立一个读书角,课余时间同学们争先恐后读书。为切实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校还开展了“读书知识小报”比赛、读书节活动、读后感征文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师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研究期间,学生参加多次征文比赛获得若干等级奖。
6、更新图书丰富书籍
让图书室的书籍丰富而又时尚,是我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思想。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丰富我校的图书。我校除了把原来经典老书做归类和规范的整理外,还不断更新图书,丰富书籍。比如,购买一些当代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借助读书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共同捐书。
(六)创建阅读卡,见证学生阅读
为了探索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我们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课外阅读卡。主要工作如下:
1、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并推荐课外书籍给学生。
2、每周上一节课外阅读课,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3、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记录在阅读卡上,供自己随时检查,随时关注自己的成长。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1、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默读、筛选读、鉴赏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吐词清楚明确。
3、学生的习作水平进步很大。学生学会活学活用,把阅读中摘要的好词佳句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丰富习作内容。
(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学校组织的阅读研讨会及平时的相互切磋,引发了自我及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使教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
(1)加强家校沟通,培养学生阅读。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观念,鼓励家长给孩子买书。
(2)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开发阅读资源。学校要利用好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每班办好图书角,学生把家里有的课外书带到教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若这样坚持不懈,学校一定会形成良好阅读的氛围。(3)教师制造机会,引领学生阅读
首先,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每位教师要告诉学生读书的有趣,介绍自己所读的书及多读书而获得的好处和体会,使学生的心里从崇拜老师向阅读书籍迁移。再次,要整理一份好书推荐目录和一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目录,供学生参考购买或借阅。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多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市区级等级奖。
(三)研究总结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引伸拓展法。上语文课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类似书籍或本文所在的总书记籍,让学生把课内所学方法活学活用在课外书籍中。
2、筛选阅读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读。
3、提问思考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能够精选问题进行深层阅读。
4、摘记展览法。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尤为重要。假如学生读一篇摞一篇,看一本丢一本,其效果甚少。那摘记展览法,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语句和段落,然后定期展览,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5、手抄报评比法。鼓励学生读完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书籍后办手抄报,自主设计手抄报主题,自主设计版面,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摘录的好词佳句、自编诗歌等展示在手抄报上。学校定期进行评比,并奖励办得好的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6、记录成长法。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成长阅读卡,定时进行回顾,相互交换鉴赏,让学生有阅读成功感和营造相互竞争阅读的氛围。
九、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研究中取得不少的成绩,但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1、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还有待于加强
实验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旦老师不督促,学生就会停止下来。
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发展
建议实验教师继续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题研究取得更显著地效果。
3、学校加强图书室的管理,确保学生随时能借到自己想看的书。
4、家校合力,加大学生阅读力度。教师还应进一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不只是给学生买书,还提倡亲自共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大学生阅读的力度。
5、怎样更好的处理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关系,让课内课外达到完美的统一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6、阅读的内容有些单调,只看自己喜欢的,看热闹的,而不喜欢看富有哲理类文章。
鉴于以上诸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加努力的去改善,让阅读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世界里翱翔!
十、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2] 《给老师的建议》苏联霍姆林斯基
[3] 《略谈学习国文》叶圣陶
[4] 《语文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梁春林
[5]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王正勇
[6] 《浅析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李晓琴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四川省屏山县龙溪乡中心学校 蒋吉维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已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比如刘显国的《课堂提问艺术 》、王俊《课堂提问的“肥”与“瘦”》等论著,对课堂提问的艺术及策略都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课题研究领域,也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就不同的学科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王雪梅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对授课教师的访谈,从有效性的角度来了解和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实然状态,以及教师对于提问的理解,尤其是教师对有效提问的理解和反思,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存在什么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效提问的相应策略。
陕西省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的陈自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中,更深入地看到现今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低效、无效,并对其进行分析,全面归纳总结小学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提炼出一套规范语文有效性提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探索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将这种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这一研究,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使教师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学间有立体互动、有实质内容、有人文内涵、有知识深度,帮助学生构建既有共性又个性的阅读体验,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最优化。通过教师高效率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回答问题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
但是,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教师课堂提问比较随意,欠缺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与质疑的时间与空间„„无效提问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基于地区的差异、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我们很有必要整理、借鉴他们的策略方法,根据本校实际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课堂提问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存在的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案例。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题。
3、“有效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献法等方法进行。(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行为。
(2)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多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题、解决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及措施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前测)◆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比赛。◆阶段成果: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类型
1.事实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是什么”。即答案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如事件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人物、主人公,作品的作者、年代,事物的真理、公理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现成的,通过查阅教材或其他材料能够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假问题的范畴。
2.分析性问题:或称反思性问题,它要求回答“为什么”。即答案是对问题结果的探究和追问。如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背景需做怎样的分析;若改变条件、原因或环境,事件会不会发生?在其他条件、环境下,事件会是怎样不同的结果。这类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应该设问的真问题。
3.应用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怎么办、怎么做”。即答案是寻求问题的结果。如完成一件作品、描述一种事物、制作一种产品、求解一道题目有哪些方法,这类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是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提问的问题。
4.假问题:指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一些问题虽真,但学生没有参与思考和解答,教师代替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维受益的问题。“假问题”的主要弊端是挤占课堂时间,造成课堂教学过程浪费和无效。
5.有效的问题:指教师精心筛选问题进行提问和选取恰当时机进行提问。所选问题基本是分析性和应用性问题,能够:
(1)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热点、易混点、易错点;
(2)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灵感;
(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4)具有开放性,即问题有多种答案或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5)适宜于组织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
(二)探究出了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备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循一下几个原则:目的性、启发性、适度性、兴趣性、渐进性、全面性。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开放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究性、创造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
(1)提问是要能激起学生兴趣的
小学生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几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
(2)提问内容是要具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考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在课堂中要尽可能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美不美、对不对、好不好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美术课《鞋的联想》是这样设计延伸环节的:这节课,我们用纯真的心、灵巧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新颖独特的鞋的联想作品,让老师也大开眼界,你们真棒!在鞋子博物馆中还有更多更美的鞋在欢迎大家去参观!——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感知原来鲜花嫩叶能做成鞋,彩纸扑克能做成鞋,稻草泥土能做成鞋,凉席树藤能做成鞋……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看看、找找、想想哪些材料也能做鞋?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脚?还是有其他不同寻常的作用?
(4)提问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面向全体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不固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出水平。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人低潮阶段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 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课堂提问要形式多样,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可采用:
①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②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③反问,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④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⑤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⑥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6)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 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体现教师精深的教育机智,这是每一位教师一生的追求,然而,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需要教师们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和积累。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主前提;如果学生回答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者的天职。课堂提问时尊重学生,是教师民主管理课堂的表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特别是对老师的提问保持沉默时,老师最好要面带微笑,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重复该问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手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激励学生开口讲话,哪怕学生开口只讲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充当细心诊断的医师,循循善诱的导师。课堂教学是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教师不要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不要简单地从结论走向结论。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即使做错了,讲错了,可以让学生自己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可适当地完善,提升,类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但必须防止一种偏向,即不论什么问题,最后都由教师盖棺定论,如果学生已经表达的很完善,可以让学生小结,那可是学生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意义更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近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限于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本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初步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还需进一步验证与实践。为此,我们如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有效提问的策略需进行更加深入研究。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优化提问策略。优化了提问策略,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丰富有效的评价,以达到最佳的理答效果。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问评价模式,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理性地对待课堂提问,正确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评价机制。这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
2、教师队伍需整体发展。
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部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创新意识还不够凸显。
3、教师专业成长需完善机制。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总之,以“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为切入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探索。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1.刘显国著《课堂提问艺术 》; 2.王俊著《课堂提问的“肥”与“瘦”》 3.孙水娟著《课堂中实施有效提问浅析》 4.王玲玲著《高效的课堂来自有效的提问》
5.海西教育网——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平台《让课堂有效提问成为一种艺术》
第四篇: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题组组长:课题组组员: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使用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为广大兄弟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使用苏教版等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形成高中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高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4、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5、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6、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骨干教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与学之后,使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我们从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模式,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出有价值的建议,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通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能精心设计教案,从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和训练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向数学课堂要效率,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评价的指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有效教学关注问题情境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有效教学关注训练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题目应注意层次性,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07.9起在我校实践历时三年。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数学素养明显提高,教与学的方式有了大的变革,数学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故本课题在我校已初步具有理性思考的框架和实际操作的经验。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调整的原则,不断地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围绕“学——练——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总体教学思路积极地开展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一)准备阶段(2007.9—2007.11)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研讨总体教学思路,确定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预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组织力量集体备课。对学生举办学校自主学习讲座,积极进行学
法指导,掌握基本要领,主动配合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教学现状分析调研报告由蒋伟红、肖钢、陈婧朱小青、潘清等具体负责。
课题研究的原则应体现:
(1)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科学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张扬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学结合;发现、探究、尝试、实践活动与学习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授科学结合。
(2)学习目标的发展性: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力求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我认为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3)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课堂教学预设模式为:先学后讲,讲后再练,即:学——讲——练。
(二)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9月。
1、.课题负责人定期召集研讨会,协调有关工作,依据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有计划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及时分析、总结课题阶段实施情况,随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修改教法,调整教学模式,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及阶段成果。
2、对课题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反思、评价自己的课堂实录,写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做法,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积累总结、完善,形成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9月
(1)、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和模式。
(2)、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
(3)、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进行总结,完成课题报告请专家鉴定课题研究成果及结题报告。
(4)、举行结题论证会,邀请主管部门及专家鉴定。
四、课题研究的启示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促使数学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巧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向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在课题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始终进行着“教的有效性”、“学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的有效性。
(一)“教”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堂高中数学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讲解例题多变化、分析思路常规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在本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必须体现:
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教学设计重过程体验,积极开展研究式自主学习,要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4、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行为。高中数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它们的呈现形式是隐蔽的,我们要在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升华。
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发展者,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注重“五导”,即:导向、导趣、导疑、导法、导馈。导向:教师根据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全面设计教学目标。目标预先给学生整体感知并被认同,善于对目标实施科学的揭示和分解,导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引导学生个性的张扬,为自己的学习活动定向。
导趣: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而适度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课堂开头新颖,有吸引力,中间有高潮,使学生心境不衰,结尾有余味,富有悬念,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疑:教师要善于激起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学生发现的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和学生发现的问题的讨论,引发思维,要尽量做到延迟评价,使学生拥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并努力引导学生求新、求异。
导法: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深刻反思,对所学知识形成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形成立体型知识网络。通过总结反思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导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高质量的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通过练习,借助同学们或老师的帮助,反馈学习状况,正确评判自己,及时矫正,及时补救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要适时、得法,贵在点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优化组合,使学生的“学”少走弯路,更具效益。
(二)“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起作用,只有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开展的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研究才能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这个目标。我们对“学”的研究的侧重点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涉及到学生自身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的主客观两大方面的诸多因素,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1、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专题讲座。什么是有效学习?开展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师、学生担当怎样的角色?对学习者有哪些新的要求?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其掌握基本要领。当然,学法指导单靠举办几个讲座是不够的,学法指导应融入课堂,贯穿在整个教学工作中。
2、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在“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必须先于“教”,因此,我们必须突出“学”,使“学”更具“主体性、自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我们课题组
成员把指导学生科学地“学”放在首要位子,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主动“学”的重要性,同时具备“学”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和环境的同时,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实践,学生的“学”的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平凡,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况。
3、发挥教法对学法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科水平、教学风格等对学生有很大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必须科学、灵活,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要尽可能展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初始的、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来体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在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活动过程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操纵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指导学生逐步达到“五学”,即: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愿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毅力和较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
乐学:视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得轻松愉悦。
会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新知的学习,有较强的领会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善学:善于选择合理的方法来学习,善于自主、自控、自励,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巧学:学习技能和方法灵活、娴熟,学习省时省力效果好、效率高,能创造性地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的有效性
基于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提高课时效率为抓手,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预设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实践,确定了“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巩固延伸性训练的有效性→课后辅导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按照“五导”和“五学”的要求,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操作,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以“学习导引”为开端,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去预习新知、回忆旧知;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围绕新知和具体问题积极思维、自觉训练,在训练中掌握新知、学会方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理念。
进行“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估计能力、应变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导”至关重要,简明扼要的点评和总结至关重要,要真正实现设计的意图。
五、研究成果
1:)课题组开设研究课共50多节。大多数能自觉地结合课题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公开课教学观摩课。教师们在平时能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备课,积极探索,在教学中
2.)围绕课题研究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案例、调查分析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 成员撰写了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个案分析、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共篇,这些论文案例均能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有的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虽然够不上经典,但许多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其中杨宽的《关于课堂提问技巧》在09年获“师陶杯”三等奖,徐丽锋老师的《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获师陶杯二等奖,宗冬娣老师《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获市二等奖、《给学生一个真实,有效地空间---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获师陶杯三等奖,吕红范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获蓝天杯三等奖等,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撰写了的心得、研究案例和调查报告,大多都有值得推广交流的价值。并有课题组成员宗冬娣老师为新北区名教师培育室开设“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讲座,聘请专家为数学组作“中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讲座,我校有两名数学教师获得常州市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同时我校也被评为组织奖,这也为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2009年李玉凤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
2.2008年李玉凤的《数列》被评为常州市精品课
3.2007年李玉凤获新北区“骏马杯”二等奖
4.2008年徐丽锋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
5.2008年吕红范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
4)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内容及方式上,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有机结合和促进,既不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让“教”围绕“学”转。教师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与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讨论、点拨问题,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中,教师眼观六路,顾全大局,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引导者,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5.)以上这些都是显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隐性的成果,这些并不是能以简单的数据或成绩来体现出来的。自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数学组的教师积极探索,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学生的各种类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例如在概念课中,我组的数学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为了教学任务,也不再是仅仅为了高考,而是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案,为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今年我校高考再创辉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值得再研究的问题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获得的收获是大的。但反思整个过程,我们在如何更好的帮助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高中学生的基础已经经过了九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基础很弱的高中生,要求他们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面对的困难比老师“手把手”地教要大的多。我们作了努力,但效果不明显,需要再研究。
我们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好,教师的综合素养会越来越好,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会越来越高。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我们要培养学生使之终身受益,锻炼教师使之成为研究者。
七、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李玉凤负责课题设计及主要研究工作。副组长:蒋伟红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协助组长工作,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潘清: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肖钢: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陈婧: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朱小青: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殷爱萍 :负责课题中期评估报告的草拟工作及经验总结文本
宗冬娣基本信息收集整合秘书
程燕、徐利峰:协助组长工作,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等工作。
鹿文文、吕红范:协助组长工作,监督课题实施,负责课堂录像、编辑、刻制光盘等工作。
文章录入:蒋伟红恽菊香责任编辑:蒋伟红杨宽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海则庙中心小学 刘树成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作为从事20几年语文教学的我,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课题研究调查
课题开始,我先对本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 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四、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实验后的困惑与思考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总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一)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二)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