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见习指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见习指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刘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培养从师技能,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超的教育技能,能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能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通过对教育见习指导策略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它的质量。
但是相对于教育实习来说,教育见习的时间短、学生所处年龄层次较低、心智水平还不够成熟;而且随着见习与就业的关系日益淡化,很多学生产生了无所谓的想法,忽视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此外,出于升学压力的考虑,一些小学校对见习生的到来对于他们正常教育教学将产生的影响持有顾虑……这些都加大了师范学校开展教育见习活动的难度。因此,加强对于教育见习的更深入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将更有利于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见习的实际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使他们真正从见习活动中受益。
在本课题中,课题责任人把视角放在了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在新课改形势下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律意识对于英师学生教育教学见习的指导策略的研究上。主要运用文献法和实验法,通过大量搜集整理相关材料,仔细研读归纳总结,结合现实情况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
课题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
就目前看来,确是有很多的专家对于师范生的教育见实习活动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但他们大多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应该从目的、内容、任务、组织和心理等多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提前教会学生如何上课,如何管理课堂及如何作出客观的评价及至得出合理的结论。当涉及到英语专业师范生这样一个群体时,一些人指出要遵循小学的课程大纲要求并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认真备课、讲究教法和精选练习上;另一些人则主要通过介绍常用教学方法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相应解决方案的形式阐述他们的观点。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所给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适用于几乎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1
尽管这些研究成果确实在教育见实习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还是迫切需要更为专业和有针对性的对高等师范学校还处于高中阶段的即将参加教育见习的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指导,因为毕竟他们独有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普遍的规则用在他们身上未必取得预期的效果。
首先,对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概念划分不够明确,致使人们大多把目光聚焦在了师范毕业生参加的更实用更迫在眉睫的为就业作准备的教育实习上,而对低年级教育见习的针对性指导较少。其次,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实践的问题并试图给出尽可能对全体师范师生来说都是完善的建议,这种求全的心态就造成了当我们想找些面向特定群体的有效信息时常常发现资源的有限而感到迷茫和无助的 状况。第三,尽管先前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实践指导中教学法方面已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是他们大多笼统地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并辅助个别案例加以简要说明,到头来,还是把最终如何具体选择和操作的问题抛回给了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得不在实际经历中一点一点地摸索,而且即使他们果真发现了合适的那种也极可能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而无法将真实情境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孙迎晖教授在她撰写的其中一篇论文中说道:“In the new era,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should be one who is ready to change him/herself, and who dares to challenge any authoritative way of teaching.A good language teacher should be a changing one, a creative one, and an ever-growing one in the ever-changing situation.”束定芳和庄智象老师也在他们编写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一书中提出了“理想的外语教师应该符合以下的要求:优秀的人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良好的研究能力,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的观点。不难看出现代社会对于教师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格更高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就必须对还处于低年级的可塑性较高的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活动多些了解和注意,以便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二、研究过程
2008年11-12月
搜集以往教育见习情况资料进行前期准备。
2009年1月-2009年9月
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寻找教育见习可行性指导策略,撰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及小节论文。
2009年10月-11月
总结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形成可行性报告
分析解剖:体验式学习对教育见习的重要意义
2008年11月23日上午8点半,成长心连心活动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风雨操场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回味良久,感触颇多……
(一)活动见闻
(1)动起来
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响起,所有的人都舞动起来,大家心手相连,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年龄,忘记了一切一切,只是尽情地挥洒激情。尽管外面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阴沉沉的,这里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们就是汪洋中的一滴滴水,笑着,跳着,用热情点燃了心中那团火,犹如沐浴着冬日暖阳的光辉。这一刻,我体验了久违的大快乐,真棒!
(2)你好,你好
采用心连心活动特有的问候方式,我们开始了短暂的一分钟问候,有了之前的放松,大家收起了一贯的含蓄,抛开了不好意思,都大声地打着招呼。就在这眨眼间的工夫,我认识了他和她。身处人潮之中,感受着周遭满是友好的氛围,体验着自己受到欢迎的感觉,真好!
(3)Bingo
一张A4的白纸,一只普通的圆珠笔,搭起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用简洁的图画绘出兴趣爱好,再按图索骥,找到与你志趣相投的那个人,留下各自的姓名,你会发现与己相似的人好多,不由发出一声“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
(4)爸爸回来了
类似于围成一圈找板凳再去淘汰那个没抢到座位的人的小游戏,“爸爸回来了”设计了一系列爸爸回家后的家庭场景,如:给爸爸拿拖鞋,陪爸爸看电视,爸爸洗澡时充当莲蓬头和给爸爸搓背,一家人围坐桌旁吃饭和去电影院看电影。就这样,从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动作,到两人协作,再到三人、四人直至最后五人共同去完成规定动作,大家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并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5)You are my partner
身体的运动之后,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找一个搭档,一起感受最简单的沟通可能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最不容易做到做好的——倾吐与倾听。无论你内向或者外向,无论你更偏爱表达还是聆听,这一次你都只有一分钟,说一分钟,听一分钟,用一分钟复述听到的内容,再用一分钟交流彼此的感受。不擅言辞的人找到了自信,因为有搭档期待的眼神和无声的鼓励;精于讲演的人脱去了锋芒,真真正正地静心感悟。
(6)智力拼图
与其说这是智慧的较量,不如说是对取舍的考验。开始时拿到零散的图块就忙着试来试去,还在纳闷分发拼图的人是不是发错了,当看到有人穿梭于整个场地,寻找手中那部分的归宿时,才恍然大悟——放开紧紧攥于手心的它,它必将用一个完整的完美来回报你。
(7)我们的队名是:我们的口号是:
这是一个发挥集体聪明才智的时刻,这是一个展示团体个性魅力的舞台。我们的队名是;先锋队!我们的口号是:先锋,先锋,勇攀高峰!先锋,先锋,勇攀高峰!先锋,先锋,勇攀高峰!!相同的名字使我们紧紧相连,铿锵的口号喊出了我们的心声。在一次次的呐喊声中,彼此的距离更近了。
(8)风中劲草和奥运火炬
大声喊出:我叫***,我准备好了,团队准备好了吗?我要倒了!随着团队其他成员坚定沉稳的齐声回应:“准备好了,倒吧!”我闭着双眼向后倒去,那一刹那,信任得到了升级,沟通得到了升华。
(9)同一幅画
长长的一卷白布上,你、我、他手执画笔,犹如天真的孩子,专著地、郑重地留下心底的最美。
(10)蓝丝带
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那扇窗,在主持人轻轻的诉说中,在舒缓悠远的歌声里,我们拿起手中的蓝丝带,系在那最可敬、可亲、可爱、可佩的老师、家长、学生和志愿者们的腕间。这一刻,不需要任何的语言,我们心与心靠在了一起,手与手握在了胸前,泪水尽情挥洒,笑容灿烂绽放。
(二)三次流泪
当我的搭档——位学生家长哽咽着说出孩子是她心底的痛,时刻牵挂着急却又常常无奈伤心时,我哭了。
当他们手持蓝丝带一步步朝我走来,听到那一声声谢谢时,我哭了。
当看到女儿默默地为父亲系上那充满感恩的蓝丝带后,父亲眼中晶莹的泪光时,我哭了。长久积蓄的感情终于爆发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却荡涤了已有些疲惫的心。
(三)我的收获
回想起去年夏天那次体验式班主任培训,当时有一项背摔,旨在增进团队的协作和互相的信任,很惭愧,我偷偷地躲在了一边。但这次,我可以骄傲地说出:我战胜了自己,实现了心理上的突破,我信任我的队友们,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我的责任。倒下的瞬间,终于体会到完全的放松,明白为什么之前会听到说这是种享受。充分信任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美妙,轻飘飘的。鼓足力气支撑住倒下的队友时又是另一番感受:肩膀上承载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要全力以赴。
在活动中,我结识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学生,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在活动中第一次大胆地吐露出来;我结识了一些矛盾纠结的家长,活动中与孩子从不自然到亲密地交谈;我还
结识了许多把希望和关爱带到我们中间的义工们,他们倾情付出,实践着纪伯伦在诗中所写的“爱不据有,也不被据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的诗句。
简单的游戏,用心的感受,真诚的交流,真情的流露。在一整天的活动中,学生、老师和家长不断地去发现对方、了解对方,鼓励对方、支持对方,不知不觉中,结成了精诚团结的队友,共同鼓励的朋友。大家一同欢歌,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欢乐,也一同感受着温暖和幸福„„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带来宝贵的启迪:爱就在身边,沟通其实很简单。对真实情境的经历而得来的切身体会是最有说服力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亦然。而且对于仍 处于高中阶段的英语师范生来说,生动活泼真实具体的形式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并认同,自然所产生的效果也更好。Julie Tice在«分层次英语教学活动»一书中指出根据学习者学习和记忆时偏爱的感官可以把他们分为不同种类:喜欢视觉信号的视觉型学习者(visual learner),在听材料时学得较好也记得较好的听觉型学习者(auditory learner),喜欢在做中学或体验学习的动觉型学习者(kinesthetic learner),喜欢独自学习的个体型学习者(individual learner),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记得更多也更有效率的群体型学习者(group learner),喜欢直接、多样和活泼的视觉体验和口头体验的具体型学习者(concrete learner),喜欢独立解决问题并亲自得出答案的分析型学习者(analytical learner),喜欢通过社交的途径来学习的交际型学习者(communicative learner)以及在传统课堂里学得较好的权威导向型学习者(authority-oriented learner).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掌握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在见习过程中却感到所学非所用,已有知识和现实生活存在差距。所以,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加强对学生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不止学会更要会学,要掌握有效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自我,如利用课前一分钟演讲体验走上讲台的感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锻炼组织管理合作能力,利用学习成果汇报的机会从多角度收获评价反馈,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在一次英语课上我们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巩固所学文章内容和知识要点,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将他们的作品搬上“舞台”展示给大家。课后,小A说:“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相信每个同学对于此篇课文都理解得非常到位了,而且自己的胆量也大了,„„”。小B说:“„„,课前,大家反复练习,开动脑筋,还赋予课文许多新的元素。同学们都很期待可以在课上一展身手,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现象。„„”小C说:“„„,本来我担心这样上课会只顾玩而耽误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相反,班上的同学在一次次的场景中已经把课文内容熟记在心,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了。”„„无须更多的语言,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们的主动性空前高涨,记忆更深刻,也让教师看到了那
么多熠熠的闪光点浮现在学生们身上从而信心倍增。
结论与探索:
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之路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用掌握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在实践中丰富拓展理论。每一种方法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怎样通过恰当的使用而使其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且将其弱势降低到最小化,因此,首先就需要我们善于提炼组合,灵活操作,挑选一种作为基础,辅以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使之充分融合,找到支撑点并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
课题责任人对于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见习指导策略的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继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深入解析教育见习本身及其所涉及的人、事、物等,全方面多角度地去钻研,以期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师范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书目:
Gu, D.(Ed.), 2006.The Guidance on Teaching Practice(In Chinese).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顾敦沂等,«教育实习指导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Huang, Y.1984.A Handbook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Secondary Normal Schools(In Chinese).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黄永言,«中等师范教育实习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Julie Tice, 2008.1.«分层次英语教学活动», 南京:译林出版社
Nunan, D., Anderson, N., Bailey, K., Beatty, K., Benson, P., Brindley, G., Brinton, D., Christison, M.,Graves, K., Helgesen, M., MaCarthy, M., Murphy, J., Nation, I., Sokolic, M.& Walsh, S.2004.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Shu, D.& Zhuang, Z.2008.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Practice, and Methodology(In
Chines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Sun, Y.2006.Being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in the new era.In Wang, Q.(Ed.), English Teacher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BNU Centen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 Collection of Papers.pp.129-137.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读书笔记:
读《走进心灵》有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后的启示
教师的角色
新课改形势下对英语教学的反思
以上八篇文章自己认为质量较好。个案分析: 教育随笔 英语专业师范生的特点有哪些? 英语词汇记忆小窍门 培训会感受
第二篇:师范生教育见习报告
见习报告
见习学校:河北省定兴县实甫中学
见习班级: 七年级(1)班、八年级(2)班、八年级(3)班 见习时间:7月16日—7月26日 指导老师:杨红卫主任、唐俊卿老师
见习内容:语文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学生辅导
见习目的:为了加深对基层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了解,提高自身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以及自身师范技能,我参加了本支部在我的母校定兴实甫中学的三下乡活动。此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师范技能锻炼的舞台。学校有关领导和老师的指导让我们深刻地洞察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前言
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已修完三学年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实际课堂的教学,我依旧没有太大把握。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主要准备的工作是七年级(1)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八年级(2)班的语文培优教学以及八年级(3)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提高自己工作的科学性,我查找了许多资料,例如教案、论文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要是为了在教育见习的过程中探索、检验一些相关的变式教学理论。
见习基本情况
一、数学课堂教学
在教育见习的前几天里,我主要是听了杨红卫老师、唐俊卿老师的语文课和历史课。杨老师的课主要是有关古代文言文的讲解上。在他的课堂上,我关注最多的是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特别是杨老师的提问技巧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通过观察和事后的交流,我发现杨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运用两种提问方式。对于基础比较扎实,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黄老师主要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然而,在提问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性格比较内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时,杨老师主要运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学生比较容易答出正确答案。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容易让这部分的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喜悦,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信心。从杨黄老师的课堂上,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些提问技巧在实际教学中的威力。同
时,我也对杨老师在设计问题上所花费的心思所折服。试问,为了兼顾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又有多少个老师能花心思在这上面呢?我想,课堂上的分层次教学可能更加需要我们从提问这样的细节入手才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在唐俊卿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应该是比较大的。唐俊卿老师的讲课风格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层层递进的帮助学生建立高水平的认知结构。在他们的课堂上,这两位老师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同时,他们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相关联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在他们的课堂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课堂的探究活动。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有方向、高效地在老师设计的问题脚手架下逐步向问题的解决方法逼近。然而,我觉得最精彩的是问题探究中的交流环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见解。这个时候,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说明他的见解,致力于说服别人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正真的探究式教学。
结合此次三下乡活动中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体会以及同学们的一些经验,我觉得一名语文老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可以多考虑以下建议:
(1)语文教师要先复习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从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探究新的语文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数学教师的板书要合理。一般情况下,黑板左边三分之一用来写这节课的新知识点,不要擦掉。另外三分之二用来写其他教学内容。
(3)数学老师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特别是巡堂的时候,教师不仅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还可以让那些比较调皮的学生收敛一点。
(4)数学教师总结每节课所学的知识时,可以想让学生阐述课堂的收获以及对数学新知的认识,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最重要的工作是强化语文知识中蕴含的思想。
(5)数学教师上课的速度要适中,至于适不适中就要看学生的反应。(6)老师一定不能偏心。在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最讨厌偏心的老师。当然我们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满意,但我们要尽力让大部分学生满意,这才是一名成功的教师。
(7)数学老师上完课之后不要立刻回办公室,可以和学生聊聊天,及时得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减轻压力。我觉得这一点不可忽略,特别是对于要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学生。
(8)对于那些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语文教师要先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然后才是思想教育。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班主任工作
在此次教育见习活动过程中,我主要留意班主任工作中的“主题班会”这方面的工作。
此次实践活动中,我参加了七年级(1)班的两次班会课。七年级的第一次主题班会课的主题为“给自己一个起点,给自己一个目标”。此次活动主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而组织开展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不发表意见。接着是班主任和我们下乡队员的感言。当然了,队员的感言都是“一不小心”就谈到学生所涉及的问题。我们觉得通过这样的以讲述亲身经历,以名人故事为辅助手段的方法更能使得学生理解与认识现实生活的问题,更能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关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由于避免了单纯的说教,此次主题班会课的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活动中,我们还介绍了一些有关大学的事情。例如向学生介绍了世界的一些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主要是鼓励他们茁壮成长、成才。第二次班会的主题为“学会感恩”。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比较特殊,他们的监护人为他们爷爷奶奶。可能出于爱护,也可能处于无奈,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管理状态”。自然对于他人的一些呵护与帮助采取漠然的态度。所以我们此次活动主要通过“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诗歌朗诵”“感谢有你——谢谢、我最亲爱的朋友”等环节,借助背景音乐营造气氛,让同学们会议平时帮助过自己、照顾过自己的人,并把所发生的感人的事写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彼此的感动。此次活动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同学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的乐趣以及对他人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自身能力,应用自身能力并为集体建设做出奉献,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活动过程中,感人的场
面也让我想起来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人,已成年的我心里也顿时酸溜溜的。此次活动给同学们带来的震撼感自然无法用言语表达。
此次见习活动让我对班主任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教学艺术。总而言之,作为一位班主任,我觉得如果想组织好班级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作为班主任,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关心与爱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受到重视,他才会打开心扉和你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2)注重培养、发挥班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
(3)班主任应该多组织、参加多种形式的班集体活动。与学生共同参加活动有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理解学生,发现隐藏的问题。
(5)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注重培优补差。特别是对于后进生,要从思想上和学习成绩上进行转化。
三、学生辅导
此次见习过程中,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我注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第一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文课本。许多初中生对语文课本不感兴趣,不善于挖掘课本中蕴含的思想和解题方法,对于一些语文基础知识也仅限于死记硬背。但是,学生是否能正确对待语文课本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某种程度上也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是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发现式教学方法来辅导学生。
总结
通过见习,我觉得自己对基层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更为恰当的理解,对教师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真实、深刻的体验。我认为此次见习的收获将帮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在此次见习活动中,课堂为我提供了一个实战的舞台,使我的师范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应该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最后,对于课堂的实际教学使我更加理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篇:《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东海县安峰玉良小学 姚以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看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了阅读量,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三是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操作性阅读”。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现阶段还无法要达到这个目标,为农村小学生未来着想,我想通过本人的研究给我校学生阅读活动找到有效地方法,给孩子们的童年烙上文化的印迹,增添书香的色彩。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有效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2.有效阅读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课内和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形成学校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并以本课题为载体,形成学校创新教育新特色。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听课、座谈、观察等方式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找出学生对阅读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对现状进行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 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完成调查报告《我校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和初探计划《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从何做起》。
(3)以《课标》为依据,根据各年级的不同制定研究方案。(4)更新观念。组织老师深入学习讨论,通过理论研究,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转变家长的观念,以取得家长对研究的大力支持。
(5)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华魂”读书活动,设立班级图书角等,营造阅读的教室氛围。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条件。观察学生是否进入了阅读学习的情景。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阅读实践活动,感知阅读学习带来的不同变化,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坚持终身学习的人。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六、研究过程
(一)调查分析,掌握情况。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制作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本校五年级的 1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学生课外书籍少;课外阅读的时间短;阅读方法不正确;家长的指导性不强;缺乏课外阅读氛围。另外,在升学压力面前,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从而冷漠了
阅读。此项调查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二)学习交流,提高认识。
1.为了便于研究,我学习了有关课外阅读指导与研究等方面的书籍,如:《小学生阅读指导艺术初探》、《小学生阅读的有效研究》等,先进的阅读指导方法和理念为我们开展阅读指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讨论交流,畅谈教学经验,评论他人做法,实现共同进步。
(三)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针对学生年龄段特点,积极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在班里老师还亲自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籍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还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平日里,我们总会挤时间阅读教育专著,阅读文学名品,有时还和学生们一起在室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努力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
3.积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热情。良好的氛围是行动的催化剂。在学习园地里,张贴“书香校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热爱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宣传标语;在班级中,创办图书角、读书乐园等,这些带着书香气息的氛围再次点燃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四)重视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固定读书时间。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帮助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安排。把每天中午到学校后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虽然只20 多分钟,但是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读书的内容结合实际而定,有时是自己选定的文学作品,有时是老师们选定的阅读材料。每次学生读书时我们都会和学生在一起,共享阅读的快乐。另外,合理安排家庭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每天的必做作业,每次规定至少半小时,每次阅读的内容还要求做简单记录。
2.交给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仔细看,口里出声念,大脑反复想,手里不停记。这种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教学生会制作读书卡,写读书笔记。告诫学生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读书时要及时记录下自己阅读体验。
(五)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有效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阅读能力。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阅读内容,如童话故事、经典著作、科普知识等,师生相互交流读书收获,共享读书乐趣。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这项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学生们就同一本书畅谈自己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受,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有小小征文比赛、口语交际比赛、小小班级辩论会、读书交流会、我是小诗人等阅读实践活动。
(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阅读指导策略。
自开题研究开始,我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精心设计课外课教案,上课外阅读指导研讨课、课外阅读汇报交流课、读书笔记写法指
导课。课后听课老师们的评课,及时进行研讨交流,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改进。
七、研究结果与成效
课题研究近两年,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归类如下:
1.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获得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相关方法和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逐渐形成了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和数据。
2.通过研究,创设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营造了书香校园,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理解。
3.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发言、口语交际、习作、语文成绩诸方面。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4.学生掌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大声朗读、摘要法、浏览法、精读法。同时还教会孩子们摘录、剪贴、做卡片等积累的方法。
5.研究中开展了许多阅读实践活动,有征文比赛、口语交际比赛、小小辩论会、读书交流会、我是小诗人。这些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孩子语文素养,在学组织的双语阅读竞赛中前三名全是本班选手。在这中间我也尝到课外阅读给我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喜悦。通过活动孩子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模式。带动了我校所有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研究的热情。
6.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撰写论文。我的《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论文相继发表、获奖。另有《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设计》、《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两篇论文在县乡两级双语阅
读推广活动中交流。将孩子的作品结集成册,并在全校推广。学生的小学生阅读手抄报、作文集、小诗集也成为我校推广双语阅读的亮点受到教研室相关领导好评。
八、不足与反思。
存在问题:
1.由于首次独立进行课题研究,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缺少理论框架的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有些力不从心。
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些不足,有闭门造车的感觉。
3.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够及时,很多有指导意义的图片、文字资料没有作好记录。
4.在探索阅读指导课、交流课方面力度不够,学生掌握自主、有效的读书能力还不够强。改进意见: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
2.善于寻找机会,多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提升自己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第四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反映出全县中考数学成绩低分率都在30%左右,有些农村中学甚至更高。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的数量有增无减,他们表现为或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或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或在心理上对学习数学有较严重的厌恶感、恐惧感,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或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状态,有的甚至很难跟上班级整体的正常教学。
本课题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调研、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课堂内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课外的恰当的“因材施教”的辅导等,努力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大面积提高全班整体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1)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包括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困生、适应学困生,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转变学困生。(4)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2.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采取跟踪调查法、量化分析法等通过制定计划、方案实施、反思总结等阶段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根据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统计情况确定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作为摸派对象
2、深入具体班级进行调查摸底 具体形式:(1)观察学困生的课堂表现(2)查看学生作业情况(3)走访学困生的家长
(4)与有典型代表性的部分学困生座谈
(二)汇总、反馈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主要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总结学困生形成的:①智力因素②非智力因素
(三)研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边学习、边思考,做读书笔记,写案例分析
(四)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通过自我反思和平时听课调研时与同行之间的商讨与交流,提出具体措施,博采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再通过网络进行反馈,用之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以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合本地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五)形成具体系统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方法.2、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困生”实施帮扶、转化,产生的比较好的效果:
(1)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正逐步增强。
(2)促进了“学困生”的主动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3)通过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看,数学平均成绩在稳步提高,特别是低分率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学困生”转化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实施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研究内容比较肤浅,特别是受调查范围的限制,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判断可能不太全面。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压力重,研究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3.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未形成具体的研究成果。
4.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有更新的举措去卓有成效地转化“学困生”。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做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再继续努力针对本课题的后续、深入研究,积极迅速促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篇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儿童,他们不愿意学习,且学习成绩不良,另一类是道德修养上有问题的儿童,这是一个“学坏了的孩子,令人讨厌的孩子,不讲道德误人歧途的孩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的研究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情感排障、教学渗透等方法。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12月)申报课题.1、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2、开展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1月)开题报告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
四、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例如,有的儿童在音乐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在语言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等等。入学时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可想而知,有的儿童就显落后。所以,常听见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什么都行,就学习不行。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其实家长的这两种态度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作业完成了不行,还要另加作业,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根本不给他时间玩。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不知家长想过没有,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讲,玩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不是无益的。适度的玩、适度的看书、学习,相得益彰,如果小孩子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势必影响他今后的终身学习。还有儿童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一种结果。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3、学校的分数歧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就算合格。可是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为了争名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殊不知: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臵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臵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崇拜老师,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往往老师一个欣赏的语言和延伸能够让他们振奋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推出了赏识教育,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4、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城市、县城、学校周边,电脑网吧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长驱直入,虽然国家明文禁止16以下少儿不得随便进入网吧,可又有几家网吧照章执行?那种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阶段是个很优秀的学生,篇三: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坛市薛埠中学物理课题组课题执笔人:吴晓丹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困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和引导,使学困生也参与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探究过程的思维乐趣,并形成学困生独立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困生个性的发展。
3、让教师在培养学困生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上好研讨课等途径加强科研氛围,提高自身的观念、业务素质、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认知的“探索”需要,学困生也绝对不例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重视体现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教与学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这一切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起体现师生交往互动、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的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准备、立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7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阶段实施,对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月,理论联系实际,对初中物理学
困生转化进行过程教学的具体的研究。
第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情况调查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情况统计表见网页)
2、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
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物理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3、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
物理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物理研究的最基本方法。结合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 创境设疑 实验探索 巩固拓展
4、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
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克服教学中轻视学困生教育的弊端,大胆探索指导学困生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有效策略,从而达到纠正学困生的心理偏差、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5、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和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6、注重日常课堂教学研究行为,提炼研究模式
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研活动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科研的形式与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课题《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物化性成果
1、学习材料《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专题讲座》编订成功
通过一位教师做讲座,其他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
得、有反思、有效果,让教师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理论依据,避免了教育学困生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及案例。课题组老师论文获奖情况统计表
课题组各成员认真上好研究课,在公开课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先由执教老师认真备好课,课题组成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研究,执教教师认真修改教学设计,力求精益求精,在公开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积累经验。课题研究期间,教师取得的荣誉也是丰硕的。
课题组老师综合荣誉情况统计表
3、课题研究过程中,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的愿望;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成功举办了“薛埠中学物理创新大赛”。比赛中,学生相互合作,学困生积极参与,材料来源于生活中,设计的作品有一定价值,更重要的是:学困生通过本次大赛,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学习物理的动力。学生荣誉情况统计表
(二)经验性成果
1、形成了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大胆想象,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困生敢于思想,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主见,逐渐养成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并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功能,让学困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获得初级的、丰富的、创新的新体验,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2)学困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要积极引导学困生相互交流。教师、学困生共同探讨甚至争论,活跃学困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教师引导学困生整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强化学困生的认知过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也使学困生竞争合作的情感和意识得到升华。
(3)要引导学困生评价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与方法,并于同学们对比,让学困生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学会根据同一观察材料提出不同的解释,通过交流并逐步习惯这一种学习方式,使自己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要引导学困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之中,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究。
2、建立了新的学困生评价方式
(1)充分让学困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新异见解,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评价,让学困生充满成功感来保持其学习热情
(2)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探究学习新问题,通过及时激励表扬哪怕是取得一点点成就的学困生,让他们在“成就感”的环境中切实得到“物理感觉”,通过学生不断地科学探究,将逐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
第五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题目:《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论文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美国在1985年就提出了有关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日本也在他们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将 “自然”领域的内容扩展为“环境”,01年9月中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提出,使我国工作在幼教前线的老师们进一步明白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价值趋向,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也越发的注重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指导策略。毋庸置疑,教师的有效指导,对科学教育核心价值深化到幼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以此为重点,从“指导策略”入手,重点结合幼儿素质教育及纲要精神探索互动式探究环境和活动,使之真正为教育目标服务。
关键词:趣味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问题的提出:
?
1、社会日渐关注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中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社会的支持也让我看到此领域的前景,同时,由于相对其他领域比较起来可能发展较晚,因此,也给我更大的空间,可以去开 ?
2、本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具体策略不详
正如之上所说,科学领域的愈加受重视致使学术界也有了相关的研究,并且此类的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愈来愈多,因此,也让我在查找资料中有了一定的积累,站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之上去研究,能让我减少一些无谓的时间浪费,能更多的去研究教师的指导策略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前景,因此,更加适宜我的比较初期的研究活动。?
3、青年教师发展需求及园本资源利用
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师队伍年轻化也日趋严重。年轻老师的愈来愈多,在对于80末甚至90初的青年教师的指导上,相应的策略研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确实是一种十分必要且宝贵的经验,能够更好的帮助其梳理与掌握,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活动指导水平。
我园一直注重科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在十一五期间,以《幼儿的趣味科技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培养的研究》为课题,注重趣味科技活动的开展,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认可,因此,在此领域,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园内资源的丰富,对我开展课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综合以上观点,我对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利用观察和实践相结合,总结和归纳出适合大班教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中适宜使用的指导策略。从而提高教师在此领域中的组织能力,创设幼儿趣味科学活动适宜环境,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活动。研究方法: 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研究对象:大班幼儿
研究时段:2010、10——2011、6.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科学探索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探索能力的影响;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适宜的投放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何种身份介入;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利用评价提升幼儿能力。课题的开展
结合研究课题《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设定研究计划,并不断寻找探究重点,从“指导策略”一词入手,研究其广义概念,重点结合幼儿素质教育及纲要精神科学探索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探索能力的影响;教师如何适宜的投放材料;教师何时介入,何种身份介入;以及如何利用评价提升幼儿能力,使之真正为教育目标服务,使幼儿与产生相互影响、有效互动。我们将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感知和兴趣 第二阶段:
提供有层次有目标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积极参与“做中学”活动。第三阶段:
教师定位好身份,介入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科学的欲望。第四阶段:
教师有价值评价促幼儿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分析提炼以及再认识能力。
下面,我就这四个阶段重点阐述并举例说明:
(一)、创设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感知和兴趣
1、环境是幼儿重要的老师,创设良好的,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是我园一直以来以科学主题活动为切入点探索各年龄班互动环境创设的原则。使环境创设的目的性、连续性、系统性突出。
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有制作环境的意识,但是教师之前创设环境中教师容易出现的这样几个误区: a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环境 b环境创设目的性不强
c环境创设忽视环境的产生方式和创设后的动态互动性。
结合以上问题,通过反复研究,将环境进行拍照和跟踪记录,教师间相互提问、相互研讨。例如小班结合“五官宝宝”这一科学活动中,在环境中一部分贴上了各种五官的照片,另一部分贴上了幼儿在运用五官宝宝进行各项活动的照片,通过幼儿看照片再现活动中的过程。这种贴照片的形势更加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他们还组织幼儿进行了一些“闻味看表情”等活动。活动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认知。
我们认识到,孩子易被有趣的、好玩的现象所吸引,从而能够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意识。
(二)、提供有层次有目标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积极参与“做中学”活动。
在操作材料中,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和主要研究重点,进行材料的研讨和挖掘,我们时常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班的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们制作什么样的材料是富有操作性的?什么样的材料孩子是感兴趣的?什么样的材料能够吸引孩子的目光和注意力?让其乐于参与、想操作???面对着一个一个的问题,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在材料的投放中,针对于教育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投放、活动区材料投放等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中不断找问题,找疑惑,然后研讨,继续学习。比如,教师在引导让幼儿做“磁铁能吸引什么”的小实验中,进行了“用磁铁拉火柴盒”的小实验,首先老师先将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就被拉动了,孩子们快活极了。老师们及时引导幼儿认识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接着我们又做了让大头针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游戏,孩子们在边学边玩、边发现问题边玩、边做边玩,边思考边玩的过程当中,了解了有趣的科学现象,认识到好玩的科学游戏,长此以往,孩子在这样有趣的活动设计中,用孩子的发现来引出活动重点,再也不是老师牵着孩子鼻子走,而是中进行思考
(三)、教师定位好身份,介入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科学的欲望。为了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感知和学习,我园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和完善教育观念,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如何定位好教师的身份,将活动的主体还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安排。
在进行大班科学探究观摩活动《小小灭火器》中,主要目标是幼儿通过探索和实验,发现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反应会产生泡沫,形成简易的灭火器。在这一活动中,因为要用到火,会使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之前,当发现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中,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孩子就替代孩子完成一些事情,这样虽然降低了危险性,但是,同时,也会让一些有能力达到的幼儿失去了一次尝试和挑战的机会。因此,在各方面研究之后,大部分教师认为,可以在能够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尝试自己动手的机会,于是,在本次活动中,就有了孩子自己动手点燃蜡烛的兴奋表情。针对点燃火柴这一环节,我们也充分利用了看课老师的资源,因为这一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之前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准备,能够正确掌握点燃火柴的方法,但是,因为牵扯用火,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也邀请其他教师协助,关注幼儿。但同时,也提出,给与孩子实验的机会,教师的关注不等于干涉或者替代。也不要使幼儿产生依赖成人的想法,因此,这一过程都是默默进行的。即,教师有此意识,但不直接干预幼儿行动,只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和方法。例:看课的老师以准备材料的身份关注幼儿的行动,孩子专心致志的在进行独立的实验。使教师的介入不会成为一种不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干扰。
(四)、教师有价值评价促幼儿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分析提炼以及再认识能力。
在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少不了的就是教师的评价。有些年轻的老师一开始总是认为评价没有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个对比,就是同一教育活动,唯一的区别就是其中一个教师小结中总结并提升幼儿经验,另一个不进行而自然结束。结果,同样年龄班的幼儿对此活动的目标理解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意识到评价提升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再次研讨,如何更有价值的评价,从而提升幼儿能力水平?什么时候适宜进行评价?谁来评价?怎样评价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以及跟踪式听课等多种方法。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评价应该是以幼儿的发展为最终落脚点,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根据不同环境进行评价,适时适度的评价,将有利于幼儿的能力发展。阶段性成绩:
(一)教育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在这种反馈、调整中,提高相关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及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教师的观念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对教师角色的定位、环境创设的主体有了新的认识。避免了包庇代替,适宜的师生互动中,需要特别强调三点,即关注、参与、和情感的支持。这三方面是促使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和取得良好互动效果的重要保证。将“伙伴关系”“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身份在实践当中有了很明确认识,认识并不等于能够做到,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够找准位置。
(二)课题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幼儿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研究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需要,使幼儿得到了恰当、充分的引导与教育。在丰富的游戏、教育互动环境中,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孩子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活动前的参与、活动中的互动、活动后的目标渗透都体现了环境在活动中、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满足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孩子们学会了有计划、有主见,提高了自我服务的意识,萌发孩子乐于探索、愿意参与、敢于表达、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和意识。
(三)课题研究成果得到肯定。
1、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撰写的文献综述及结题报告在区骨干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认可和肯定。且,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承担我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观摩指导活动,进行此课题的经验交流和活动展示,获得指导教师的肯定和指导。
结合课题的开展撰写的多篇科学论文获得市区级肯定。
2、资料整理册
结合课题研究,成果积累,形成一部分资料整理集。对课题的研究及经验积累有较大作用。收集成册的内容有: 1)音像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留存的有价值的专家指导意见、教育观摩活动、教育研讨活动的 视频、音频资料、2)文献综述 3)照片故事集 4)观察记录集
5)教育活动检查记录分析
6)科学活动环境布置图册篇二: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长春市文化系统幼儿园 徐冬妮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形式单一,教学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狭隘课程观的影响,致使许多幼儿园至今仍只重视上课,忽视其他教育形式,有些教师看见孩子在活动中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就急不可耐地去讲、去说明,把教学活动当成自己“教”的舞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讲的道具。这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有效的指导,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下面我就此谈些做法和体会。1幼儿亲历探究,激发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然而,幼儿的科学的探究活动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适时和实效的引导,把握幼儿探究的方向,使幼儿有所收获。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多动眼看一看,多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
建立在幼儿兴趣点与关注点上的引导,才能将科学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幼儿问:“为什么凋谢的花瓣是枯的?”那么我们应立刻引导幼儿观察盛开的花朵,并用榨汁机现场操作,让幼儿发现鲜花含有水分,凋谢的花水分没了,所以是枯的。慢慢的,我们发现班上的幼儿好奇心强了,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兴趣,能较长时间地、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索。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敢于动手,想不敢想的问题,不断进行操作,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兴趣。2制定合理的探究内容与方式
没有探究内容就谈不上探究,探究内容太多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幼儿各方面都较弱,一次活动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探究清楚。教师在设定探究内容时要切合实际,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要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容易探究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发现和学习。
如今,很多教师已较清楚的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但是在具体运用时生硬机械,主要表现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表面现象,忽视深入探究;重视演练,忽视幼儿演练中的疑惑。因此,活动常常流于形式,幼儿获得的只是教师刻意传授的结论。事实上,教师未必要把每次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的完成,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可以是完成全过程,也可以是完成一个环节。教师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探究,一味地让幼儿提出问题,当幼儿不能提出问题,启而不发,或者幼儿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是,就埋怨幼儿不配合。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提供有结构性的探究材料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先要精心钻研,根据探究的难度和深度,预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将要用到什么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幼儿参与材料的准备。如有关沉浮的探索活动,第一次探究时可以提供大小、颜色、不同性质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其目标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第二次探究可以提供组合的材料,如把鸡蛋放在小床上是它浮起来,也可以提供可匹配的材料,如提供水、盐、糖使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还可以提供可变化的材料,如把橡皮泥做成碗状,使它浮起来等等,其目标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组织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明确为什么要准备材料、应准备哪些材料以及如何准备材料等。这样做既解决了教师准备材料时精力、时间有限的问题,又有助于幼儿设计出独特的观察、实验、制作的方法。4把握好介入的时机
1)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导
实践中我们发现,提问引导过早,则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那么,何时介入最合适呢?我们认为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或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因为自己悟出的东西总比别人“倾注式”告诉的记得清、记得牢。2)注重学习后的交流
对幼儿探索过程进行评价。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一般可通过组织幼儿交流(结合图画记录):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发现?有时幼儿往往集中于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时则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5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幼儿的探究活动是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而且失败的几率比科学家大得多。所以,教师不要怕幼儿出现错误,不要怕幼儿走弯路,不能因为幼儿暂时没有成功,而直接告诉结果或立刻示范给幼儿看。而应该引导幼儿思考,鼓励他们寻找原因,分析问题,促使他们从失败中总结,从成功中体验快乐,幼儿才会不断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时间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验,有时间沉思,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随着对创造教育的深入研究,让我们越来越清楚的发现,创新能力是幼儿所具有的内在潜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需要我们去挖掘,作为教师将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我们的双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篇三: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