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英语阅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英语课堂中渗透有效教学策略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
崇仁二中
张志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能力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基础之上。在这五个方面中,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显然不适合直接通过纸笔学业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查,而应该通过形成性评价方式来考查。因此,英语学业考试应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学业考试应把阅读技能力作为主要考查内容之一,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书面材料的能力以及从各种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承载信息的媒介日益多样化,阅读技能已经不局限于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要以适当形式考查学生从图表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适当选用一些实用性的语言材料作为考题的载体,如广告、告示、说明书、指令,不要千篇一律地使用故事和短文作为试题的载体。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四化”问题:阅读材料选择单一化、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化、学生阅读技巧误区化、学生阅读习惯被动化。
我校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教师也是就题目论题目,以做阅读理解代替阅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缺乏系统而有效的策略。
因此,研究阅读理解课有着必要性和实用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的过程。读者对一系列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而这些语言符号是由作者选择来代表他们希望表达的思想的代码。阅读过程结束时,读者了解并吸收了作者要表达的意义。阅读有许多不同的目的,有些为娱乐,有些为获取信息,有些为消磨时间等。《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学英语阅读课程应当有意识地运用与阅读相关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模式,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并加强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
英语阅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在这种模式中,读者获取信息是从辨认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开始,即从字母到单词、短语,然后从短语到句子、段落,最后从段落到篇章,再到对作者意图的把握。
阅读的另一种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读者具有必要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对读者的预测机制、认知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随着对阅读心理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阅读的“相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这种阅读模式认为,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模式会交替或同时出现,它取决于文章的类型、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言能力等因素。
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对阅读理论的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图式理论”强调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该理论认为,读者对阅读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能否及时激活这些知识。相应的图式一旦被激活,读者就能加速理解过程。
在实际阅读中,学生无论采取哪种阅读模式都会用到阅读微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被分解成许多阅读微技能,英语语言学家John Munby在他的《交际法大纲》中就将英语阅读技能分解成100项阅读微技能。例如,猜词、略读、掠读、揣摩寓意和排序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利用阅读策略的传授为载体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②提高本组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阅读材料、学生和学生、班级和班级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精选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技巧、丰富阅读形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研究阅读理解题在考试中的比重、题材、题型等: 然后,研究阅读理解题有效的解题方式和方法。
1、不同题型的阅读理解解题策略。
2、不同题材的阅读理解解题策略。
3、激发兴趣的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阅读材料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反感,这时,需要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积极地去完成它。
4、营造氛围的策略。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心理变化的过程。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的心理氛围,对学习非常有利。哪怕学生回答错了,只要不是恶意扰乱课堂秩序,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学生只有觉得学习是快乐,自然会爱学习的。
5、学科渗透的策略。
在做阅读题时会遇到一些数学、文学、地理、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知识的学科渗透,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实验研究采取对比法(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进行。以高一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1)对比法:
① 横向对比:把被试对象分为条件相等的室验组和对照组,只对试验班改进教学模式,授予阅读策略,而对照班仍按原来的阅读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阅读。试验结束后,将两组的结果加以对比分析。
② 纵向对比:对比分析实验班在施加试验因子前后的结果。(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走访、观察等方式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掌握、对阅读内容理解的深刻性、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素质等进行定性分析。
(3)统计法:把观察、调查和测验中获得的数据资料,利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统计检验,对实验的效果作出评价,然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2009年1月--9月:准备阶段。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指导书等理论书籍,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收集有关阅读理解的材料,进行题材和题型分类,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确立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2、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实践阶段。根据材料分类以及制定好的方案进行验证,作好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记录,进行实验的比较。记录学生平时的测试成绩,对阅读理解题型得分率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课题研究就从精选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技巧、丰富阅读形式等方面开展研究。确定了一个实验班,一个控制班。
第一、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精选了学生较感兴趣文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多以幽默、故事类的文章为主,中间穿插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及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题。
第二、实验班都使用统一材料,立足于课堂,指导阅读技巧。课前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对材料如何处理,如何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传授阅读技巧。
1、帮助学生改掉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我们选择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难度适宜的读物,他们就不会因遇到生词或不太懂的短语、句子或段落而回过头来再看,并有意识的提高阅读速度,从而减少了出声阅读或指字阅读出现的几率。
2、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猜测词意、语意的能力。初次见到生词时,可根据它的构词形式,上下文关系和情景关系对它的可能含义作假设,如可以利用词的结构------词根、前缀、后缀进行推测,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 如:略读、跳读、细读等等。
4、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始终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5、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
第三、丰富阅读形式,使学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灵活使用各种阅读形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通过朗读,加深阅读理解深度。
学外语的人必须有朗读的习惯,朗读对于学生改进语音语调、培养语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教授一篇课外阅读文章之后,结合文章特点,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或默读,这不仅可以使阅读真正活起来,使人印象深刻,还可以领略文中词汇、语句、修辞、文采,或篇章结构所带给读者的语言美感和语言内涵。
2、通过改写,培养整体理解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会有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辩认出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时,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然后用简短的语言改写整篇文章。3、2010年11月—2011年5月:完善阶段。对前期所作研究及实验进行完善并以论文形式展现。4、2011年5月—2011年9月:总结阶段。对所用的实施方案、记录、成绩分析表等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研究报告。汇编资料,总结研究成果,申请课题评审。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了,阅读体裁更加丰富,并减少了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学生对于阅读的自信心得到加强,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交流积极而有效。
2、学生的阅读练习得分率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加强。
阅读理解题的得分率尽管存在着试题难易以及生词量多少等偶然因素,但跟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直接关系。不难看出,学生通过两年的不断训练,到高三这一阶段已逐步培养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增长态势。跟实验实施阶段之前相比,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加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策略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是有价值的。应该说,这一结果正是我们在实验初期想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课题成员的科研意识,促进了课题成员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2.、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加速了教师个人的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英语教研组的老师多次参加学校及市里举行的各种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周颖、王瑞、戴宁茹等老师在全市或全校开了研究课。经过对本课题的探索、研究与实践,英语教师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很多老师撰写了科研论文,有些还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更有老师因为教学工作的突出表现,受到教育部门的嘉奖。展示如下:
3、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教案,可供教师学习借鉴。
(三)阅读策略方面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阅读是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技巧对学生来说似乎很实用,但仅仅传授阅读技巧,而没有实战演练,这些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学生掌握某种阅读技巧后,教师应辅以大量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巩固。如不同题材的文章,其脉络的体现方式不同,游记以地点为线索,人物传记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等等。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类似的文章后,才能下意识的运用所学技巧,尽快理清文章脉络,最大限度的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3、扩大学生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
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及时的教学反馈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是决定教学实验成败的关键。它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避免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多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到目前为止,对英语阅读感兴趣的同学已经大幅增加,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是排斥的。如何让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英语阅读中来,并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
3、课题成员的论文撰写及发表情况不尽如人意,应鼓励成员多进行思想总结,多撰写论文并投稿。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实施,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改进和探讨。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这一项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第二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又是课堂教学,所以研究改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一直是教育界的领导、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分数而轻体验,重教师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自评,互评等,同时忽略了评价的主体---学生,把评价当成了教师的“独台演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评价方式,对英语教学的效果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2..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研究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掌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同时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政策;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还可以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使学校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初中的课堂教学评价这一话题,古今中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一书中,关于“结构主义教育的课程观”提出课程评价是指导课程编制和教学的教育智慧;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布卢姆也指出:评价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论述.还有罗少茜的《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方敏明的《中外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比较研究》,还有《教育研究与实践》、《英语教学新方法研究》等书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原则、内容及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指通过研究及实际操作所总结出来的合理有效的 教学评价方法(包括时机的选择、效果的研究、学生心理的探究等等).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更新个人的教学评价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评价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策略,落实新课标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英语学习.2,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在实际教学中的误区;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探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 蔡店中学九(3)班学生 2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堂实践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12 年 7月-10月)、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 月)、结尾阶段(2013 年8 月- 11 月).七.课题研究的结论分析
在本课题的准备阶段,研究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是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再次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相关的文献,著作,如束定芳的《现代外语教学》、李森的《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解读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季明明的《中小学教育评估》、郑道俊的《英语教学新方法研究》等等,为课题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其次,通过对本校英语课的随堂听课,了解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弄清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发现80.7%的学生对英语老师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够满意,从而总结出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1、评价语言单一
经常听老师们上课,笔者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频繁地使用某个或某几个词或短语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老师们最常用的评价语言是“Good!”“Very good!”“Well done!”„„学生听多了也就对老师的评价失去了兴趣,得不到成功的快乐,不再希望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课堂教学自然缺乏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想些办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积极性.2、评价过于盲目
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常不加辨析,盲目鼓励。有一次听课,一位老师上的是八年级的一个单元《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在Pair work环节,有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S: I’m going to be a thief.T: Why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S: Because I want to be rich.T: Good!Sit down please.听完这段对话相信读者你也会忍不住笑起来。这位老师只是就英语语言的表达是否正确给予评价,却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做出了个盲目地表扬,这会让学生失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3、评价太具功利性
过于依赖物质奖励是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有时,学生过多地注重得到老师的物质奖励,却忽视了学习本身。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她的课堂总是生机勃勃,有一次去听她的课,这位老师课前准备了很多小礼品作为学生回答对问题的奖励,有棒棒糖,苹果,桔子,还有小玩具。可是一节英语课下来,还有部分小物品没发下去。没想到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还没有走出教室,这位老师竟把剩下的小礼品分发给那些没得到奖励的学生!那么请问,回答对问题的学生作何感想?这到底是奖励还是平均分配?
4、评价时纠错不当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的理解性、语言知识性、语法结构性错误的纠正听起来过于专断,不留余地。例如一位七年级的老师在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时,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段:
T: How do you spell “elephant”?
S: E-L-E-P-A-N-T.T: No!You are wrong!像这种专断的评价会让学生对英语课堂中所开展的活动产生恐惧心理,不愿再与老师互动,学生在英语的课堂上从此沉默,英语教学自然会枯燥,乏味。
5、评价形式有限
大部分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好像一直都是老师的任务,学生问题回答对不对由老师说了算,学生作业做得好不好由老师打等级,学生上课效率高不高由老师来鉴定,老师说你好,你就好,似乎没有学生什么事儿。这是传统的评价理念,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还有学生。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要参与到评价中来。
在本课题的研究阶段,研究者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一).课堂实践研究法.研究者按实验方案上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验课,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依据的支持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评价表格,评价档案等方式,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入手,制定合理的评价策略,并运用于英语教学中.然而,由于研究者课前没有加以强调,导致一次课题评价的失败.在一次英语课堂上,离下课只剩五分钟,研究者采用同伴互评法评价学生学习效率,等收取评价表,发现全班41名学生只有4名评价成绩为D,其余全部为A或者B,经分析发现:那4名学生是两组同桌,前段时间刚刚闹过矛盾,因此“公报私仇”,给对方打了D.而有几名学生基础一直差,学习态度也不好,竟然得了A,想必是同桌的“徇私枉法”.这让研究者深刻意识到:同伴互评要做到公正公平像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如实、准确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再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二).调查问卷法.在教学后作好问卷调查,以教师常用的评价方法为内容,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问答题等形式详细了解学生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对学生所使用的评价方法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有一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匪夷所思,41名学生中有36人认为老师的评价标准太高.经过琢磨,研究者把41名学生按照英语水平的高低分为6个不同的等级,分别设置6个高低有别的评价标准.没想到效果很好,96.4%的学生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由此研究者总结出: 学生自评时要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做到因人而异.(三).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并通过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以及课后的学习效果, 边实践边总结,收集相关研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进行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总结出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评价的注意事项:
1、学生自评时要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做到因人而异
教师课前设置好评价标准,可以以此标准设计一张自评表,可能包括听、说、读、写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一些评价,一节课下来,学生填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作为主体同时参与课堂评价,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会有更清晰的认识,知道这堂课学到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和不足,以便指导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但是这个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做到因人而异。最好设置几个不同层面的标准。对于优等生,评价的标准要高些,能体现优等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注重课外的语言积累的考察。对于中等生,在评价标准中要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出较全面的要求,包括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要他们扎实掌握每节课所学。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着重评价学习态度和少数基本知识。总之,要让评价标准像阿凡提的驴子前面的胡萝卜,有够得着的希望,让差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对英语学习有盼头。
2、同伴互评要做到公正公平
在教学过程中,以制定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对学习条件、过程及效果进行相互的评价。评价时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也可以口头或写书面的材料评价。同伴互评的最大优点是让学生充当评价的主导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在互评过程中不能做到公正公平的话,评价可能就不太准确。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绝不能在评价过程中“公报私仇”,或者“以权谋私”,从而影响评价结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3、教师评价方法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门学不完的艺术。总体上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口头语言评价、体态语评价、写周记评价、学生档案评价、课堂提问式评价等。在这里,笔者总结了一下平时课堂教学的经验,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以激励为主,把握分寸
针对学生课堂的表现,教师应以激励为主,多加引导。例如: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
S: I want to be a thief.T: Why?
S: I want to make more money.T: Perhaps you get a good idea, you can make more money.But, maybe you will be put into prison.I think you must have a better idea to make more money? Yes? Please have a try.S: I …
这样一来,既鼓励学生思考、交流,同时也给了他正确的引导,这就更符合教师的工作宗旨——教书育人。
2、评价语言要丰富,具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最常用采用的方法就是口头评价,它快捷、方便,信手拈来,评价语言越丰富,做到因人而异,学生越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让学生爱上英语课,爱上英语。
通常用到的积极的评价语言有:Good!Great!Pretty good!Well done!Wonderful!Clever boy/girl!Good memory!…
3、评价要客观、公正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们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一般,有的表现不错,有的表现相当好,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让学生能清楚地定位自己的表现,是很好、好还是可以,绝不能出现有的老师的方式,很好的用Good,较好的 用Pretty good或Wonderful。甚至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表现就脱口而出给学生一个评价,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评价不公正,或觉得老师是在敷衍他们。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再与老师发生教学上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学就不是完整的教学,更谈不上教学效果。
4、各种评价方法相结合
单一的评价方法过于枯燥无味,缺乏启发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给予学生公正、客观,有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本课题的结尾阶段,研究者通过整理课题研究中罗列出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形成研究论文《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并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采用上示范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成为共享的资源,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八.相关问题的反思及下一步研究的思考(一).反思
1.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的具体方向曾经出现过偏差.在最初的课题计划中,本人想探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但是,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却发现其实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课堂表现及英语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而个人课题由于研究人员只有一人,难以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查研究,顺利开展教师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存在困难,所以只好调整课题的研究计划,从而调整研究方向,只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研究者深刻体会到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正是这一点,导致课题研究时间有所延长.在课题研究,尤其是整理资料总结阶段,研究者深感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很难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给课题一些较合理,较全面的理论支持.为了更好地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工作,本人只好暂停手头的工作,花了一段时间再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待感觉对课题有一个较为宏观的认识之后,才停止充电,继续课题的研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者将通过不断学习反复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教学评价不能流于空泛,要聚焦于教师的微观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分析行为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寻求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替代性策略,以切实促进教师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外语教学
束定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李森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4、解读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辛继湘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5、英语教学新方法研究
郑道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Robert L.Linn﹠Norman E.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 中国轻工业出版
第三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反映出全县中考数学成绩低分率都在30%左右,有些农村中学甚至更高。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的数量有增无减,他们表现为或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或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或在心理上对学习数学有较严重的厌恶感、恐惧感,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或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状态,有的甚至很难跟上班级整体的正常教学。
本课题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调研、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课堂内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课外的恰当的“因材施教”的辅导等,努力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大面积提高全班整体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1)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包括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困生、适应学困生,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转变学困生。(4)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2.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采取跟踪调查法、量化分析法等通过制定计划、方案实施、反思总结等阶段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根据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统计情况确定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作为摸派对象
2、深入具体班级进行调查摸底 具体形式:(1)观察学困生的课堂表现(2)查看学生作业情况(3)走访学困生的家长
(4)与有典型代表性的部分学困生座谈
(二)汇总、反馈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主要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总结学困生形成的:①智力因素②非智力因素
(三)研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边学习、边思考,做读书笔记,写案例分析
(四)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通过自我反思和平时听课调研时与同行之间的商讨与交流,提出具体措施,博采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再通过网络进行反馈,用之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以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合本地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五)形成具体系统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方法.2、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困生”实施帮扶、转化,产生的比较好的效果:
(1)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正逐步增强。
(2)促进了“学困生”的主动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3)通过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看,数学平均成绩在稳步提高,特别是低分率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学困生”转化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实施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研究内容比较肤浅,特别是受调查范围的限制,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判断可能不太全面。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压力重,研究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3.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未形成具体的研究成果。
4.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有更新的举措去卓有成效地转化“学困生”。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做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再继续努力针对本课题的后续、深入研究,积极迅速促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篇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儿童,他们不愿意学习,且学习成绩不良,另一类是道德修养上有问题的儿童,这是一个“学坏了的孩子,令人讨厌的孩子,不讲道德误人歧途的孩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的研究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情感排障、教学渗透等方法。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12月)申报课题.1、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2、开展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1月)开题报告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
四、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例如,有的儿童在音乐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在语言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等等。入学时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可想而知,有的儿童就显落后。所以,常听见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什么都行,就学习不行。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其实家长的这两种态度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作业完成了不行,还要另加作业,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根本不给他时间玩。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不知家长想过没有,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讲,玩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不是无益的。适度的玩、适度的看书、学习,相得益彰,如果小孩子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势必影响他今后的终身学习。还有儿童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一种结果。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3、学校的分数歧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就算合格。可是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为了争名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殊不知: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臵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臵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崇拜老师,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往往老师一个欣赏的语言和延伸能够让他们振奋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推出了赏识教育,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4、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城市、县城、学校周边,电脑网吧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长驱直入,虽然国家明文禁止16以下少儿不得随便进入网吧,可又有几家网吧照章执行?那种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阶段是个很优秀的学生,篇三: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坛市薛埠中学物理课题组课题执笔人:吴晓丹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困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和引导,使学困生也参与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探究过程的思维乐趣,并形成学困生独立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困生个性的发展。
3、让教师在培养学困生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上好研讨课等途径加强科研氛围,提高自身的观念、业务素质、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认知的“探索”需要,学困生也绝对不例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重视体现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教与学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这一切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起体现师生交往互动、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的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准备、立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7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阶段实施,对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月,理论联系实际,对初中物理学
困生转化进行过程教学的具体的研究。
第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情况调查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情况统计表见网页)
2、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
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物理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3、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
物理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物理研究的最基本方法。结合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 创境设疑 实验探索 巩固拓展
4、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
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克服教学中轻视学困生教育的弊端,大胆探索指导学困生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有效策略,从而达到纠正学困生的心理偏差、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5、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和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6、注重日常课堂教学研究行为,提炼研究模式
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研活动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科研的形式与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课题《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物化性成果
1、学习材料《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专题讲座》编订成功
通过一位教师做讲座,其他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
得、有反思、有效果,让教师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理论依据,避免了教育学困生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及案例。课题组老师论文获奖情况统计表
课题组各成员认真上好研究课,在公开课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先由执教老师认真备好课,课题组成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研究,执教教师认真修改教学设计,力求精益求精,在公开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积累经验。课题研究期间,教师取得的荣誉也是丰硕的。
课题组老师综合荣誉情况统计表
3、课题研究过程中,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的愿望;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成功举办了“薛埠中学物理创新大赛”。比赛中,学生相互合作,学困生积极参与,材料来源于生活中,设计的作品有一定价值,更重要的是:学困生通过本次大赛,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学习物理的动力。学生荣誉情况统计表
(二)经验性成果
1、形成了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大胆想象,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困生敢于思想,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主见,逐渐养成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并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功能,让学困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获得初级的、丰富的、创新的新体验,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2)学困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要积极引导学困生相互交流。教师、学困生共同探讨甚至争论,活跃学困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教师引导学困生整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强化学困生的认知过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也使学困生竞争合作的情感和意识得到升华。
(3)要引导学困生评价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与方法,并于同学们对比,让学困生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学会根据同一观察材料提出不同的解释,通过交流并逐步习惯这一种学习方式,使自己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要引导学困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之中,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究。
2、建立了新的学困生评价方式
(1)充分让学困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新异见解,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评价,让学困生充满成功感来保持其学习热情
(2)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探究学习新问题,通过及时激励表扬哪怕是取得一点点成就的学困生,让他们在“成就感”的环境中切实得到“物理感觉”,通过学生不断地科学探究,将逐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
第四篇:《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校长:康云龙
一、标题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课堂自主学习的研究》
二、署名
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康云龙
三、摘要与关键词
多元智能、课堂、自主学习
四、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了教育的“少、慢、差、费”,久而久之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怎样“多、快、好、省”地提高教育效益呢?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传统的课堂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它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教学信息,能以多种形式沟通学生大脑中的感觉区、语言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速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借鉴了专家们的理论、观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自身实际,结合现代教育要求,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向新理念靠拢,使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上来。我们将探索一条更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途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更新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为实现有效教学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通过研究,也可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教学效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支撑性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加德纳指出,所有正常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和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缺少开发智能的机会,不管其具有多大的生理潜能,都不可能发展出相应的智能。基于这一观点,我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机会,会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智商理论(Intelligence Quotient)认为人的智商高低天生注定无法改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发展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单纯依靠用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出来成绩,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多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四)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目标: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2)认识学生的多元智能,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在愉快、自然的环境中,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习得知识。
(3)探索“多元智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确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机会。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该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制定多元化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制定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对发现教学优势和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帮助。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多元智能一视同仁,把多种智能领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以智能强项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研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学习的兴趣、方法、习惯的评价。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学习的档案袋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注重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不断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六)研究的主要对象:
针对我校的2012----2015在校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探究。
五、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1月)
1、拟定课题名称,查找相关资料,制定课题申报工作;
2、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制定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组内分工。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评价,反思、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案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成果,整理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资料;
2、把相关有推广价值的课题资料和专题研究论文整理编册。撰写“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与结题报告;
3、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申请课题结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广泛收集、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和借鉴关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习方法的现状,通过分析,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能针对性地开展研究。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多元评价学生,不断反思、修正,以取得最佳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研究个案,分析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分析与研讨,撰写总结和经验报告,使研究更具系统化、理论化。
6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个案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六、结果与结论
本课题研究所达成的成果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依据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编写了一套针对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有效性的学案。
作为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方向,我们结合现有的各地、各校已有的学案,努力分析其所包含的教学理念,探究这些学案所展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侧重点,引领我们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我们在对于已有学案的基础之上,又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下课堂有效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各种课型的学案,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不断予以修正,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改变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定教,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我们不断转变高中课堂地教学方式,得出了一个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分组教学”。这个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课前预习——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探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课前提前一至两天发放预习案。
2.课堂检查——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课上针对课前预习案的检查情况进行解疑。
3.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当堂训练——在知识内容已能较好解决之后,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训练,以强化知识的应用。
我们以“以学定教”的预习案的设计为载体;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通过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2.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信息存储的物质化等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许多美好愿望能够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也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机会寻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变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3.“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得到改进,学习方法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以学定教、小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初步提高。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讨论与建议
该课题的提出是为了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觉改变自我教学定位还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乏自觉的思考,被动接受较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八、参考资料和附录
1、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灵活多多样的学生评价观》
5、《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课堂教学的研究》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 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 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内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
2、农村留守儿童孤僻症、社会交际、行为矫正
3、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调查、早恋产生的心理困扰。
4、焦虑、脆弱、逆反、猜疑、恐惧、任性心理状态
5、自卑懦弱、自信心偏低或丧失、行为孤僻的状况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利用校园网络联系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陷。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4月)
建立课题组:论证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制定研究的总体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目标、步骤、方法。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11月)制定心里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开展课题研究;编写心里健康教育论文,作为教材;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活动,提取案例;总结经验,逐步把心里健康教育引向深入。
3、总结阶段(2012年11月—12月)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发放问卷,调查研究:首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受监护状况进行两类问卷摸底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找出“留守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二)、搜集材料、汲取理论。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成果资料),随时随地准备收集过程资料,购买阅读留守儿童研究资料,网上了解当前课题研究的动态、定期举办课题研究沙龙活动并积极听取专家讲座。(三)、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建立亲情联系站。
指定教师建立校园亲情联系站,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孩温馨的新家。
2、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等良好行为。
3、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
通过结对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等,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与亲情。
4、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即使沟通也是依靠电话(农村现在还根本没有普及网络),但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且通电话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监护人在场,学生难以敞开心扉诉说。也许正是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孩子无法充分感到人间最为珍贵的亲情滋味。为此,我们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将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学生给父母写的信,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鼓励家长、长辈对学生的书信要进行回复。我们要求全校的留守学生,每个月要向父母写一封信,并安排一定的老师对信的内容加以指导。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5、“亲情导师制”活动
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 亲情导师制 活动,将那些在品行或学习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分组安排老师进行重点辅导,导师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①亲情谈心。每周要选择一到二名 留守孩子 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 期待 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亲情谈话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可以是交流师生的内心感受,分享学生的快乐与痛楚,化解学困生的内心矛盾等等。谈话要有耐性,它不是经过一次谈话,就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②模拟承担父母角色。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学校是家庭。③指导好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在留守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导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使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更顺畅,更有针对性,收到最好的效果。如亲情书信怎么写,写哪些内容等等,都是导师的工作。
6、亲情诵读活动。
阅读,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优秀经典的美文,不仅文字隽永,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更可使人感动,陶冶人们的情操。我们精心挑选以亲情为主题而又适合小学、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好文章20篇,编印成册,组织指导留守孩子阅读,并写好读后感。让这些文章中汹涌如海的母爱,沉默如山的父爱,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情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作者对亲情的独特体验深深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达到品读--感悟--共鸣--践行的效果。
7、开展班队活动。
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 读懂母亲、我知道你的生日 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多渠道引导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理论总结,申请结题。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邀请有关专家对子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经过近二年的努力,在教研科研活动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试和其他渠道,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2.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课与讲座。
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开设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课,由负责心理教育或者德育教育的教师在活动课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启发和引导,使留守儿童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早、及时解决。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引导留守儿童抛弃自卑,鼓励留守儿童树立 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 的 五自 精神。
3.设立 知心话信箱 与心理咨询。
留守儿童出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班级设立的 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到他们。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 心理咨询室,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4.建立与家长沟通的 绿色通道。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离开他,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 留守儿童方面:
1、调动农村中小学 留守儿童 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5、对平时学习情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收集,做到随机应变,及时采集、灵活运用。
6、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理论方面:
1、《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获县级 二等奖)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对策思考》。(树人网)
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一》(全镇交流)
4、《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二》;(全镇交流)
5、《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全镇交流)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留守学生思想复杂且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学校老师发现; 留守学生 问题没有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宣传力度不足,社会配合不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影响教育合力等;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性不足;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经济上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2、今后的设想
开设留守学生实验班;建设流生学生活动中心;建设留守学生服务站(用于节假日留守学生集中活动);深入留守学生课题研究;编著留守学生工作手册等。然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