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 年月日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内容摘要: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两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技能。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促使阅读的深入,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三、六年级学生的研究调查,在研究活动中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方法指导,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关键词:阅读 写作 有效结合 调查研究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一年来,我们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研组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三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背景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近年来基于此认识,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开展了以“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为指导思想的读书写作活动。每学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课余时间倡导并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并分年级作了不同要求,但是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读与写有效结合;课外阅读与习作有效的结合起来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效果,因此想就此专题进行专项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趋于成熟。另外,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时和本年级特点的阅读适合本年级特点的课外读物的基础上,辅之以“贴图写话”“仿写”等方式的训练,也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不断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新课标》又指出:“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新气象: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空间扩大了,文本的阅读量增加了,拓展阅读的途径拓宽了,社会阅读的阅历丰富了。照理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应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部分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作文能力提高较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吃不好”,作文语言贫乏,内容“假大空”,有的学生甚至因害怕作文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
(1)从语文教材看:课文数量成倍的增加,阅读要求明确,有一定的训练体系;作文只是提供了一些训练题目,供教师选择使用,相对阅读而言,教师要明确把握作文训练的体系不太容易。
(2)从语文教学看:还存在着读写脱节的现象。阅读和作文教学未能紧密结合。且教学课时中没有明确的作文课时,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教完数量颇多的课文,挤占了作文教学的时间。
(3)从语文教研活动的情况看:比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界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有吸收才有倾吐。阅读丰富了写作,写作促进了阅读。
二、研究目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能动地运用教材,使学生不仅能真正获得知识,而且能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真正做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概括起来说,面向全体学生,由学生怕读怕写转变为多读多写、能读会写、读写结合,从而要读要写,以至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课内外读写结合策略的运用中切实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创设班级阅读文化氛围,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定,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和氛围影响,所以我们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读书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着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中高年级课外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创我校特色语文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能动地运用教材,使学生不仅能真正获得知识,而且能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真正做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2、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叶老曾指出:教学为了用不着教。因此,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总量,是实现课外阅读目标的桥梁,也是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和标志。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四、研究内容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同自己的习作有效结合,提高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探索总结各年级教材读写结合的联结点;探索“在各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实施的基本教学步骤;在阅读中积累,以读悟写,以读促写,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并加强课外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按照学生读写的心理规律,根据儿童的“三性”――欲表性、模仿性、遗忘性,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这些理论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还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读写结合策略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第八小学三---六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上查阅或查找有关“阅读习作教学”的教研杂志报刊,学习了解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的做法或经验,反思自身教学。
(2)试验研究法:课题组教师以自己的班组为试验基地,不断探索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及时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习作、学生转化个案分析等,并经常在组内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效。
(3)案例研究法:教师要在自己班级里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并跟踪研究,写出“个案分报告”,通过个案分析,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效果。(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课题研究的原则。(1)实践性原则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验与研究的各种途径与方法,都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来体现。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读书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为主体的有效参与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2)开放性原则
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开放,应是本研究遵循的原则。如内容的开放,(民族与世界相结合,古典与时代性相结合)有利于教育综合信息的整合,更适应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形式的开放,有效地拓宽教育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法的开放,有利于激活思维,使策略运用准确到位,促进实践的深入实施;评价的开放,有利于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课题的实施。
七、课题实践操作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励教师勤学善教,引导孩子乐读好写(1)营造读书氛围
大张旗鼓地搞好宣传鼓劲工作,美化校园环境,宣传图画、喷绘写真等融入其中,努力营造一个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文化氛围。教研室,少先队联合组织开展各类读书写作活动,评选“小小书法家”、“书香班级”,号召全校师生投入读书热潮,营造书香校园。
(2)鼓励泛读活动
①学校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为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添置图书、订阅报刊、杂志,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
②鼓励教师订阅教育杂志和报刊,并给予经费补贴。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学生节约零用钱购买好书,收藏好书,认真阅读好书。③定期向全校师生推荐选读书目,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按照不同年级段,规定学生每学期读课外书的具体字数。低年级课外读书总量不少于8万字;中年级课外读书总量不少于62万字;高年级课外读书总量不少于130万字。学生课外读书总量比《语文课程标准》多50万字。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加快信息化步伐。(1)鼓励老师上网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与名师对话。在学校论坛上开辟读书专栏,推荐教师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介绍好书,交流读书心得。
(2)在学生频道上推荐“读书网站”,指导学生学会新书搜索、下载、阅读,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锻炼他们的信息收集、评价、加工和运用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保证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阅读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可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推荐好书,组织同学交流读书心得。
(2)拓展书源:每个学生每学期购书不少于2本,鼓励学生和同学们定期交换阅读。(3)指导方法:
各年级语文老师应在考虑学生年龄、实际水平、学校图书条件和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图书。内容尽可能广泛,类型尽可能多样。
阅读指导中,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注意做好积累,以写促读。建立个人读书日志,记录所读书籍书目、内容简介、摘抄书中的名言警句或精彩句段、心得体会等内容。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在此基础上写一些读后感及对文章进行评论。
4、开展活动、展示效果:
(1)征集优秀读书笔记。每个学生每天做好读书日志的记录,每月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各班每月班级装订成册。在此基础上,语文老师一些优秀的文章向学校推荐,教导处每学期出好一期优秀读书笔记集。
(2)利用班队课,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如文学知识猜谜会、故事会、朗诵会等。各班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活动,内容、形式自定,并作好记载,上交活动记录。
(3)每学期定期开展相关的读书展示活动,举办学生阅读成果展。(4)开展读书手抄报、故事演讲会、阅读知识竞赛、心得体会竞赛等活动。
(5)学生在课外自组“庭院读书小组”。小组成员自愿组合、自定计划、自主活动、定期汇报。
5、引入激励机制:
(1)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读书和写作活动中,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要注意给予表扬、奖励。
(2)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向全国各报刊、杂志推荐,争取发表,以激发学生兴趣。
6、成效检查
(1)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某一班级,了解学生一学期读书数量和作品的评选。
(2)举行学生座谈会,每班抽2—3名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一学期来读书和写作情况。
八、课题研究方案
具体来说,研究工作大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组建课题组,(2013年9月-2013年10月)
我校于2013年9月15日召开了课题研究开题会议。在会议上,学校领导及语文组全体老师为我们的课题出谋划策。印发学习有关资料,领会研究精神,确立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第二阶段:尝试运行。运用读写结合策略进行实验。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观摩,进行反馈总结,及时调整方案。(2013年11月-2014年4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验人员考察,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开展现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开展的现状、效果,师生的愿望等;积极投入课题实验,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和措施,开展说课、上课、评课活动,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理论和教学方法。每学期收集和整理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的学生作文集
研究中要做到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多读、多观察、多评改的方法,初步掌握读写的几种对应关系,如从课文命题的形式学习作文中如何拟题,从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学习作文中如何立意,从阅读中的分段训练学习作文中如何拟写作提纲,从品评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作文时如何布局谋篇,从赏析文章的词句中学习表达时如何更准确、简练、生动„„
另一方面,要探索归纳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阅读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教学模式。从读到写,从写到读,这中间有个过渡的过程,抓读写结合,就得十分重视对这个过程的研究,努力使教学模式符合读写训练的规律,以加强读写之间过渡的过程,更有效地提高读写的水平。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各实验教师总结各自的实验经验,形成论文,汇总写出总体实验报告。(2014年5月-2014年6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科研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整理学生形成性材料,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筹备、召开结题会,接受中心校评估,做出课题研究结论。
九、研究结果与成效
天道酬勤,瓜熟蒂落。经过这段时间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1.学生收获:
学生能主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描述丰富多彩的生活。养成了积累语言,读中学写,乐于表达的习惯。同时,作文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从而提高了习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2·教师收获:
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改变,一是教师能使习作教学成为学生表现自我,表述自身丰富多彩生活的平台;二是教师能注重文道结合,让“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三是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四是教师能努力做好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五是教师能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不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达到善于表达,主动作文之效。
3、文本成果
(1)进行了《阅读与作文调查表》学生调查问卷。(2)教师专题论文集
(3)撰写教育案例,反思及评析。(4)学生的写作集。十.总结反思
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坚持阅读教育论著、教学杂志,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方法、并努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经验;我们坚持利用各种资源学习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打开思路,完善方法。
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教师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教研无关紧要,只要让学生背范文,能应付考试即可,至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学做人就免谈了。当然,任何事都是不可能能一帆风顺的,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经历了一些困难和坎坷,但蹒跚走来,还是取得了任人满意的效果。我们相信,有一批有志于小学阅读习作教学改革的有识之士不畏劳苦,不畏艰险,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沿着陡峭的山路不断攀登,必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扶沟县韭园镇二十里店小学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如今的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几年的实践过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的改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词语句子,为什么说话、作文还是词汇贫乏,错字错话连篇?要么就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话,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的不足。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小学生只有13%的学生爱写作文,21%的学生有点喜欢作文,24%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36%的学生怕写作文,6%的学生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无处着手”。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们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教“阅读课”,但阅读课对语言的品味、训练、表达方法的体会和指导落实的也不够深入,读写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阅读是习作的基 1 础。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作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流派纷呈。“随文练笔”就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随文练笔的研究现状大致如下: 1.日本的随文练笔研究强调的是,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练笔的范例,充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立足课文特点,及时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从而达到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2.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把“随文练笔”看作是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反对将学生作文变成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他还把读书笔记列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实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三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3.陶行知、叶圣陶等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作文教学理论的研究。陶行知先生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4、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丁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纵观目前的习作教学,可谓套话空话多,真情流露少;写作框框多,个性展示少。在学习前人研究经验,反思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理念不到位,致使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还存在时机不准、形式呆板、缺乏指导、切入不准等问题。本课题针对随文练笔的作用和现状,从“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切入,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做到读写全程结合。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它没有繁琐的习作要求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往往5—10分 3 钟内即可完成,把对教材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倾泻于纸上,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读”得透。
(四)概念的界定
“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体现在练笔要寻找到适时的落脚点,可以从学习的文章重点内容落脚,从可以模仿的语言片段落脚,从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形象描述落脚,从留下空白的重点段落补白落脚。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找准落点,以期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要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策略”,即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训练内容、训练组织形式、训练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训练方案。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2、研究设计出“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3、研究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小练笔具有可操作性。
4、研究对学生课堂随即生成的小练笔进行评价的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5、.改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更新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二)内容
根据课题制定的目标,我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内容:
1、深入挖掘,掌握随文练笔的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在文本的空白处、学生与文本的“思维撞击点”,采用补写、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对练笔的时机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的随文练笔打下基础,“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2、读写结合,探索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A、在实验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B、在实验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C、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3、研究策略,构建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随文练笔因为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让文本成为习作的典范和习作的法宝,使学生发展语言积累,学习写作方法,让随文练笔真正收到实效。
4、研究对学生课堂小练笔的评价环节,总结出以肯定和鼓励为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突破了习作教学难的瓶颈问题。扎实练好平日小练笔的“基本功”,写好个性化大作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同时组织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了解目前国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程度等材料,进行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搜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经验,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理论假说,开展实践验证。
案例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享、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控制和对比的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方案中及时间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与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经验,指导课题改革的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①成立课题组。
②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现状,确定课题。
③落实组织人员并分工,组织实验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
④讨论、制定课题方案,做好问卷调查。
⑤申报课题。
2、尝试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①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理论的相关文章。
②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地展开研究,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中期汇报,在此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3、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①聘请专家对课题组进行指导,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②课题组教师研讨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和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小练笔的评价,积累经验。
③以“教师沙龙”等形式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
④每学期推出专题研究课6节,整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⑤实验老师撰写论文、教育随笔。
4、结题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1)分析整理资料。
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录像课。
②学生作品集。
③教师论文、学习心得、教学随笔。
④问卷调查、实验数据。
⑤课题组编写的系列读物。
(2)撰写结题报告。
(3)课题成果汇编。
(4)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在学习中提升随文练笔的研究水平。
确定好了研究课题后,为制订研究方案,我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要使课题得以正常开展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首先,我有计划地安排读好各种专业理论书籍,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好读书笔记。其次,平时抓紧自学,坚持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了解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尤其是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最新进展情况的资料,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避免研究走弯路。再次,走进名师博客,学习名师有关课题实验的经验,实录,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有效地反思。深入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质的保障。
2、在实践中探索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策略。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精心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提高课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从而提 9 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补写,发挥合理想像。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设计练笔时;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抓准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①补白:即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在学生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②详化。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
③延伸。即对余意未尽的文章进行续写,进一步深化主题。如学完《大拇指汤姆》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大拇指汤姆的惊险离奇的经历。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其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10(3)改写,积累优美词句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但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教师指导学生对此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其主要目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学产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续写:重在情感体验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随机生成的小练笔
①巧借阅读课中的“小结”小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小结的内容往往是一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或者受到的启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情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②巧借阅读课中的“争论”小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议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中,学生就福勃应不应该射门展开争论。我没有作过多讲解,而是紧抓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想、一念时间;佳作产生:《我眼中的福勒》《放弃更是一种美》《该不该射门》《放弃等于成功吗》《给福勒的一封信》„„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3、随文练笔教学模式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建构起来的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框架,根据不同的阅读课型,不同的阅读课文并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学力水平,而建构起来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理论联系实践,对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探索:
教学模式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找准重点,品味语言→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相互引导,交流反馈→点评欣赏。
教学模式二:
(1)有效积累,定向交流。
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学习资源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积极积累。要领导学生进行主题式、辐射式、探究式等有效积累,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使积累的内涵不断得到提升。要注意课堂有效积累的内容要与本课的读写结合点匹配。
(2)学习课文,梳理方法。
①运用批注,加深阅读感悟。
进入中年级,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要求学生用不用符号和文字在文本上圈点批注,简练地写上自己的理解感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是读写结合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凡是重要的阅读感悟,具有写作指导意义的关键词,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用圈点批注等形式加以巩固,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个重要形式。②研究语言形式,指导运用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文本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具体形象地体会这种形式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加以学习和运用。
(3)进入情境,运用形式。
①找准“练点”。对文本典型句式、段式和结构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②选择“时机”。要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训练点重叠在一起,读写结合就是最优化的。
13(4)课外拓展,深化结构。
教学模式三:简单的说明文,可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4、对学生随文练笔评价的研究:
随文练笔的评价是学生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一定的评价体系参照学生的小练笔,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小练笔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小练笔中的个性,并在点评中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给他们开辟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天空。
(1)捕捉闪光点,激发练笔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小练笔的点评是教师借助语言通过评价向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激发学生练笔兴趣的重要一环。
(2)温情点拨,让个性张扬。
(3)自由评改,促使主体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这种随文小练笔在促进学生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写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上,起到了相当大得作用。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率提升显著,自主参加各类作文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为实验班的学生设计了“拓展阅读记录册”,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我还设计了“批注式阅读卡片”,指导学生从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下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痕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随文小练笔,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即使是程度稍差的学生也能写得像模像样。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3、大量积累,以练促写,硕果累累。
我们学校规定背诵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背诵经典的诗词歌赋,背诵《论语》《笠翁对韵》等古典文学,不但增加了知识的储备,而且为写作奠定了基础。阅读课堂上的每课一练笔,每课一得,则成为学生习作的练兵场。我们见证了学生的成长:积累的多了,背诵量大了,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而且学生在习作中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写作能力确确实实提高了。平时考试作文得满分的学生在全学年遥遥领先。在县里举办的经典写作文征文比赛中张翔宇、姚婷婷、李静圆、田旭柯等人获得一等奖。在学校举办的作文竞赛、读书知识竞赛和记忆王大赛中,多人获得年组一等奖。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的过程。经过对本课题一年时间的研究,使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实验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读写的切入点,让随文练笔焕发无限魅力。
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在文本的空白处、学生与文本的“思维撞击点”,采用补写、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写”出语文课的精彩。实验教师又在实践中探索出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大大提高了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尤其是实验教师专题讨论了对学生课堂小练笔的评价环节,总结出以肯定和鼓励为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16 极大地突破了习作教学难的瓶颈问题。如果说大作文是正式的“舞台演出”,那么小练笔就是每日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扎实了,上台时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总之,教师能时时树立运用“随文练笔”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2、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3、教师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课题的带动下,每位实验教师都能够做到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认真积累各种资料,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教师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她们脱颖而出,成为县、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五、问题与讨论
1、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
课堂随文练笔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参与到课堂练笔活动中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2、课堂随文练笔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怎样科学有效对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方法。而且语文学科的课后评价特点,也需要老师的奉献精神。课题的实施对老师有着极大的考验。
3、由于实验时间和地点有限,常有坐井观天之感,需要专家的有效指导和借鉴相关课题实验的经验。期望在今后的科研实践中多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阅读教学“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阅读课堂教学不应排斥书写,没有书写的阅读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写,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写,也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回想起自己的阅读课堂教学,我深感这些论述的独到精辟;当孩子们静心体味文本、提笔记录时;当我们利用课文的空白,加深学生的理解时;当我们让学生们摘抄字词句段,引导他们自觉积累时„„学生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提高了,18 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飞跃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向理论学习,向他人的经验学习,把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引向深入,为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而上下求索。我坚信,“随文练笔”这朵小花一定会在新课程改革的花园里绽放她多姿多彩的奇葩。
第三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提高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文教学改革显然跟不上新课改十几年如火如荼的步伐。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抄袭、杜撰等现象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编辑温雪莲
第四篇:浅析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
浅析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
姜
霞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更好的体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的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
结合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语文既要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成为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和工具,又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就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文来源于生活
语文学科所教授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语言更是我们平日里所使用的语言——汉语。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对于教学结果,更要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中所学到的内容大多是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从与小学生相关的事例和故事中,进行提升和升华,总结出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和老师、热爱生活、关心家人、帮助同学等适合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理念,帮助小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成长为健康的青少年。只用通过这样的浅显易懂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课文,才能够让学生学习起来有熟悉感和亲切感,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提高语文学习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提前进行备课,不仅要熟悉课本内容和知识点,更要结合自身的切实生活经验,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同时,教师要多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把语文教学与时代特点联系起来,在时代背景中将与时俱进的内容教给学生,让小学生从小就有一种时代意识,从小思维就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同时,语文教师应将课堂情景化,根据教科书的内容,随时变换当堂课程所需要的不同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更好的了解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二、语文要面向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教学的最好结果就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语文必须要面向生活,回归生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等实用性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所帮助,更要能够面向生活,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帮助,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服务,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长远发展的必须。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促使学生提高文学和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新时代下追求进步和上进的好学生。
以课本中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基本的字词句文化知识以外,要注重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启发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应结合课文中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局势,为学生讲解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战争情况,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特点,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那个时代里生活的人们的痛苦和悲伤,感受到人们面对灾难时的无助和害怕,增强学生的和平意识,让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反对战争。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搜集世界大战期间的图片、视频和相关的电影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无法弥补的痛苦,并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在灾难面前,能够先帮助他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的方面点到即可。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期间占了很大比重,学校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身体健康、品德高尚、思想健全的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语文教学由于具有语言优势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势,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要将语文教学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在生活中培养了品德和节操,提升了责任感。
例如,在革命教材《王二小》中,向学生讲述了放牛娃王二小为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而保护人民的故事。课文中的主人公,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去保全革命的力量,是中国人民保卫祖国的典型代表,值得人们向他学习。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当今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但不提倡在当今社会牺牲自己,要教育学生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再去奉献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设置多个情境,让学生在贴合自己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生活,获得生活经验。
四、结语
语文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面向生活,回归生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教会小学生基本的字词句知识,更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在日后更高年级的学习中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的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的结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又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令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能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同学能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你瞧,那条银鲤浑身缟素,唯嘴唇上一点腥红,像是爱美的姑娘抹上了鲜红的口红。”“鸟儿小巧玲珑的脑袋上像包着橄榄色的头巾,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犹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娇羞状。”“整个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纸与塑料袋也在狂风中肆无忌惮地狂舞。风更肆虐了,夹着雨点猛扑过来,似乎不把我手中伞撕破,绝不罢休„„。”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二)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荷花》第四段写了“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没有继续说什么梦,但学生们自己可以展开想象,当然也会引起他们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教学中抓住这一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提高了兴趣。
(三)典型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荷花》第一自然段。这段共八句话,第一句总写荷花给自己的感受,再从远处看见荷花开了,再近看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南湖风景区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中心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四)、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荷花》一课文章的结尾,可让学生根据前面作者描写的情景,那你假如是作者,你会写怎么样的一首诗呢?你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好好想想有关荷花的诗。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五)、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荷花》课终老师总结谈话: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请以“美丽的大自然”为主题写篇作文,大自然不仅仅只有荷花那么美丽,其实生活中的好多事物都是像荷花那样的美。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模仿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来描写其他大自然的事物,不仅仅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还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上文选课时,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报杂志,并作好摘录或写体会、读后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通过半年的尝试、摸索,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激发了学习兴趣。四年级末,我对任教的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校课程表中开设的科目中,把课外阅读列为第一兴趣的占56%,把上语文课列为第一兴趣的占35%,两项相加91%,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
(二)提高了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速度、理解和记忆三项指标。四年级未的最后一次文选课上,我对阅读能力进行了测试:出示范文《森林音乐会》(2500字左右),要求:默读1分钟后,写出童话故事的大意,越接近原文越好,在不改变原意、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佳词妙句更棒。结果,56名学生,有6名学生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写了3000字左右,有27人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2000~1500,有一点自己的好词好句,17人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1000~500,6人在阅读能力方面还欠缺,没有完成要求,没有故事结尾。
(三)提高了写作能力。我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了作文。他们一致认为:“这是课堂上找准读写结合点,以读悟写,读写结合后的好处,是多次进行小练笔的成果。同时也得益于课外阅读。”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课外阅读又使学生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是命题作文的“奠基工程”。两者相结合,使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文水平大大提高了。
(四)开发了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坚信读写结合尝试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陶冶了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学生一旦选中自己爱读的书,就如饥似渴、爱不释手,易于接受感染和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
(六)能够延伸到课外。这样有一次我带学生去山上寻找春天的踪迹,学生们都自觉的带上笔和纸,对于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都记下来,甚至有些同学还能现场对自己看到的事物像大家精彩的介绍,还能引用一些著名的诗句,这样的效果也只有在充分挖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好地掌握了课内的知识,才会运用到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