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在当前学校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小学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小学。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生的长期效益而非一节小学课的快乐。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办法;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合理分解,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的高成效教师行为有哪些特征,在实践层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教学的策略。
2)通过重视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课题的界定“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针对教学任务特点,在科学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教学中应采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与锻炼。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得主要途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三、理论依据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动机理论 4)认知结构理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城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三)1)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
“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成果。如浏阳市官桥中学开展的《学法指导课题实验》,把“通过研究,寻找学生学习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和质量”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鞍山市龙潭中学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等。
2)国外: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展开了研究,如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做为五大教学原则之一;1976年 J·Flavell在其《认知发展》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范例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等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
联系:本课题所说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与“教学有效性”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
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区学校实际出发,探讨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有效性的途径。
四、基本理念
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
2)2)《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如施方良、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等
五、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如果探索出“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径,不但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终身体育的意识。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有效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六、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等方法。
文献法:教师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文献,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加工、比较、概括提取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上、案例分析、课题沙龙等活动。集体备课采取:个人构思(形成初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个人加工(形成学案)——课堂实践——交流反思。
七、研究内容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盲目崇尚标新立异,课堂教学中盲目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 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
4)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5)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6)教师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考虑不全面。
7)教师控制课堂能力差,当出现“生成性问题”时处理不当。
八、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年月――年月)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制订课题方案。
2)研究阶段(年月――年月)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边实施边小结,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3)总结验收(年月――年月)整理各类资料,完成实验结题报告,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
第二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佛山市“中小学有效教学研究”专项立项课题
《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 许贤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行为指的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教学行为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来指导,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老师来提高......所以只有增加课堂有效的教学行为,减少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行为及策略,促进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2、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通过探索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4、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相关的校本资源,更好的促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国内外研究探索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
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
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共十种)
1、教师语言:规范、简洁、幽默、有趣、生动,富有意境,体态语言美。
2、课堂气氛:和谐。
3、关注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与张扬学生的个性。
4、教师情绪:学会自我控制,不在课堂上发脾气,学会忍耐。
5、教学内容与目标:提炼备课内容,立足课文备课又能脱离课文执教,在大脑中形成清晰教学框架,能抓住目标与要点。
6、教学方法:有效、多变、新颖,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7、教学评价:讲究艺术,及时、适可、有针对性、有效刺激,能促进知识的生成。
8、教学机智:富有教学机智,及时捕捉教学资源,处理好课堂生成知识。
9、课堂调控:合理调控“听、读(看)、思、说、练(用)”过程,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自主建构。
10、课堂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要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精神,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生命溢彩的精神乐园,要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预设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就是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心中有学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创设条件。
3、动态生成的有效性。
如果说预设是枝,那么生成是叶,二者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生成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通过多
元的课堂评价,树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
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就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三、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目标指向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
目标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制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
(2)目标确定根据学情而定。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情况各异,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较低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视自己的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群体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人而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提出教学目标,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是进行充分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肯定不会是一堂优秀的课。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预设。
(1)钻研教材透彻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与水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2)了解学生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性地遇到被学生中涌现的意外问题而牵制教学进程,一时老师会可能很尴尬,究其原因,除了老师教学机智不够丰富
外,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基础的过高或过低要求,都可能导致课堂意外的发生。所以预设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
生活经验与实际认识水平,然后在这基础上预设教学板块与流程。如果教师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开放性的预设中就要多考虑几套预案。只有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预案,才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学生才会反复地品味、琢磨和交流,才会产生出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才会有创造思维的闪现,才会实现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3)教学设计板块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民主,所以板块化的教学流程比较适宜这样的教学。这里的板块化是指教学结构板块。一堂课总是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教学结构,这些结构大多由几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组成,这就构成了教学板块。然后就在板块的牵动下,由教师、学生共同商讨,以交往互动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学思路,生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整合优势,将培养目标整体推进。
3、坚持适度有意义的教师讲授。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授的优点是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还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但要使讲授有意义,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准确、简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逻辑性强,讲授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适度的讲授中其实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有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习是否有意义,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只要教师正确、适度地运用讲授,它也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
4、构建生态、平等的教学过程。
(1)教学环境和谐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基决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
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
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2)教学过程生态化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管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料,我们教师要利用并开发好这些资源,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生态化。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胸有预期目标外,还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更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可从“学生的开口说话”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也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由此及彼,趁热打铁,还可从“学生的提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乘胜追思,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上,我们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培育了足够的自信。要突破课堂中心的局限模式,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
(3)教学地位平等化。
我们的教师就是心肠太软,而对一篇篇意蕴丰富,情感灵动的课文,恨不得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感受一古脑儿地传递、输送给学生,殊不知,教师头脑中的东西只不过是他从教参那里学来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们的诉说,拼命地追求在他们认为无疑是标准的答案。然后居高临下地评价。但是在追求这正确的背后,教师却忽视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儿童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这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做法,禁锢了多少鲜活的思想,泯灭了多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放在思想主宰、知识权威的神圣地位,试问,这样的课堂“对话”会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吗?会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吗?真正的对话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蹲下身子细心地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
心与心的对话又必然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在蹲下身子的倾听中,我们将听到学生思想的“抽穗”,思维的“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5、实施多元、有个性的评价。
(1)教学评价个性化。
课堂评价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征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老师对他们方方面面的赞扬与肯定。
(2)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同时评价要注意适时、适度。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教师语言也要又幽默风趣,评在关键处,评在动情点,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升温,有利于更好的学习知识,增强实效性。
6、实施“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研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我校采取“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多元研训方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骨干示范、课例反思、校际联动、经验交流、教学沙龙、专题研讨、师徒结对、成果分享等系列研究活动,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提升,人人成长”的培训目标,有效促进教师群体共同进步。
(1)开展“四课”研究,包括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反思课、新教师汇报课、课题实验教师研究课。(2)开展“主题合作式二次备课”,规范备课行为,提高备课的实效性。(3)实施“一课多反思”、“多课多反思”研究活动。(4)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实现师徒共赢。(5)课题组开展“三个一”、“五个一”活动,提升科研能力。“三个一”是指每周一研究(课题组成员自行研究),每月一研讨(课题组内集体研讨),每期一汇报(各课题组全面汇报和展示研究成果);“五个一”是指课题研究成果的积累与提升,主要包含有: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课例与录像、优秀课件与网站、优秀研究论文与报告、优秀学生作品集等;每学年整理研究成果,科研处进行检查,并评选优秀“专题研究”成果。(6)“内提外引”,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并邀请各级专家引领。(7)校际联动,开展专
题研讨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发现问题,2009年9月--2009年12月):(1)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针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2)列举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行为。(3)拟订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是建立机构(2010年1月--2010年2月)。
学校研究人员根据学校的教师情况,组织一批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为课题组成员。
3、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2010年3月--2010年7月)。
主要学习和了解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发展的形势等。
4、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2010年9月--2011年12月)。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有效教学行为,具体研究如何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
5、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2012年1月--2012年7月)。
在总结反思阶段主要是认定成果价值,制定推介方案,及时在校内外推广,并做好课题反思总结、提升和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分工。
许贤苏:课题行政负责人,对课题进行全面的理论指导。
李佩球:课题常务负责人,对本课题进行理论和经验上的指导工作,并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
冯庆桂:课题常务负责人,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提供艺术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原始素材,参与课题的实验,撰写实验报告与总结等。
邹淑梅:方案实施者,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提供英语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原始素材。
谢伟洪:方案实验者,负责实验数据分析、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曾晓莉:方案实验者,提供音乐学科原始素材与实验成果。
许倩华:方案实验者,提供语文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原始素材,收集
整理课题资料。
陈志坚:方案实验者,提供数学学科原始素材与实验成果。
卢少芬:方案实验者,提供英语学科原始素材与实验成果。
刘少君:方案实验者,提供科学科原始素材与成果,协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七、课题研究的经费分
配。
本课题学校拟准备6万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在课题研究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约2万元,主要用于相关资料的购置及课题团队构建费用等。第四阶段课题设计与实施约2万元,主要用于课题组会议及课题研究时的相关费用。第五阶段课题总结反思与推广约2万元,主要用于课题的结题及对外推广费用。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集。
2、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课件。
3、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集。
4、学生作品集。
5、形成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模式。
6、形成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方式与策略。
7、课题组活动图片集。?? ?? ?? ?? 1
第三篇: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教学案例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教学案例
课堂上的“糖果雨”
——赏识激励在提高课堂有效性中的尝试与运用
【设计理念】:
“赏识教育”的理论渊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教育心理学也认为,渴望被别人信任,被重视,被看得起是学龄儿童或青少年最大心理需求。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灵活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引导、锻炼、鼓舞、激励,促使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阶梯,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激发学生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这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就赏识激励在提高课堂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希望通过课堂上的赏识教育行为,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鄂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糖果雨》一课中的教学片断及描述。
【教学片断】:
片断一:
老师笑盈盈地出现在教室门口,随口说了声:“今天教室里拖得好干净啊!”话音顿时吸引住了教室里的所有同学,连几个还没有做好上课准备的孩子也立即坐好了。再瞧那些今早做清洁的孩子的脸上,个个都洋溢着得意、自豪的神情。随着班长洪亮的一声“起立”,同学们“唰”的一声,整齐地站直了身体。
看来,同学们今天的精神面貌不错,是刚才那句表扬所起的作用吗?我不禁惊叹赏识的作用力真的不能小视,它就像一颗香气扑鼻的糖果一样,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片断二:
师:同学们喜欢吃糖果吗?
生:喜欢!
师:今天张老师想让我们教室里下一场糖果雨,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教室里孩子们兴奋极了,纷纷睁圆了眼睛紧瞅着我。我故作神秘地说:“想看到糖果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边说边变魔术般地拿出几张设计成糖果状的字卡,孩子们顿时心领神会,踊跃地举起手来。前面几个同学都读得很顺,看着平时不爱举手的小宇同学也跃跃欲试了,我想他一定也能读好,便毫不犹豫地点了他。可偏偏碰到了一个他不认识的“盼”字,为了化解孩子此时的尴尬,我连忙说了声:“对不起,老师不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小宇默默地坐下去了,但我分明看到他学得更认真了。
师:皮昂比诺小镇上下了一场真正的糖果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在分节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我特别安排小宇读一个自然段,因为在教师范读与学生自由读的过程中,他一直都读得很认真,我想这次准没错。
果然,小宇读得又专注又准确,不仅得到了大家的掌声,而且还获得了我特别准备的一颗真正的糖果。他仿佛从中获得了自信,整节课,他都显得很兴奋、很活跃。
片断三:
品读课文时,我借助“这场雨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问题,启发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糖果雨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依次进行了板书。围绕描写雨急、雨美、雨大、雨香的关键词句,启发同学们产生联想,指导反复品读。
小颖同学是我们班胆子最小的女生,平时上课从不主动举手,读课文的声音也特别小。为了鼓励她大声地读出雨的美,我抱着她的肩膀,和她共看一本书,与她一齐朗读,读着读着我的声音慢慢变小,而她的声音则清晰地显现出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大拇指,而她也在大家的关注下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糖果。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甜到了我的心里。
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积极。也正因为有了真正的“糖果”作铺垫,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到当街上铺满糖果时人们惊喜的表情、欢乐的样子,所以读起课文来,个个声情并茂。获得“糖果”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里仿佛真的下了一场糖果雨似的,充满了兴奋与喜悦。
片断四:
师:如果真的有这样奇妙的雨,你们最想下什么雨呢?
小华同学率先回答说:“我希望能下超人雨。因为,我的弟弟最喜欢超人了,如果真的能下超人雨,我一伸手就能抓到几个超人送给弟弟,他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听着小华同学真实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像受到什么启发似的,接下来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
生1:我希望能下裙子雨,这样我就可以随意挑选最漂亮的裙子送给我的好朋友佳琪了。
生2:我希望灾区能下水果雨,让灾区的小朋友也能吃上香甜可口的水果。生3:要是天上能下牛奶雨那该多好哇!我一定多接几桶,送到灾区去。生4:下面包雨,让吃不上饭的人们能吃个饱!
„„
孩子们的想法层出不穷,新奇而又富有爱心,使老师仿佛也尝到了一颗颗美丽的糖果。
【我的反思】:
赏识教育的方法体现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和提醒。这些方法的贯穿能给课堂带来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就本节课而言,本人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激活课堂,提高课堂的凝聚力。
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但他们也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好奇心重,好胜心强。教师只要很好地把握与利用这些特点,就能使低段课堂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基于以上了解,我发现低段教师每人都有一套引人入胜的法宝——带给学生各种惊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增强凝聚力。而开课前,我只是用了一句话而已。一句真情的赏识,可以说给全体学生注入了一针强心针,它强有力地影响着孩子们接下去的学习。让学生
在老师的赞许和认可中增强自信心,增强成就动机,满意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赏识教育在课堂上所起的有效激励作用。
二、激发兴趣,增强课堂的表现力。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设计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永远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动耳及动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了增强课堂的表现力,课上教师通过由衷的赞美、真情的鼓励、实物的启发,引导学生自然地贴近文章,关注孩子们读书时的表情,让学生体验到文章语言的美,通过体会语言文字再现出生动的情景,才能使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三、激起情感,提高课堂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教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上进行一定的投资。
对于一个发言不太完整但声音还比较大的的孩子说声“你的声音很响亮,老师听得很清楚,请把它再说完整些,好吗?”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说得不仅完整了,而且声音更洪亮。为了给正在努力的孩子一个机会,一句“对不起,老师不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既能化解孩子此时的尴尬,又能给孩子发言之前要准备好的亲切提示。一句善意的提醒,一个亲切的拥抱,都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安慰与鼓励。当听到学生的发言中用上了一个好词、或者一个好句子时,不管他是否答对了,说完整了,首先要肯定他,接着,你会听到更多、更新鲜的好词佳句在课堂上蹦出来„„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就这样在赏识中激发出来,而充满着表现力与创造力的课堂不正是高效课堂的目标吗?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教学案例
课堂上的“糖果雨”
——赏识激励在提高课堂有效性中的尝试与运用
武汉市汉阳区十里铺小学张玲芳
2008年6月
第四篇:《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2013年,我拜读了韩立福博士的著作《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本书分六个单元、28个章节来阐明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若干问题。共阐述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理念,第二个知识点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新课程有效课堂行动策略,分别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方面20个行动步骤进行的阐述。第三个知识点是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行动策略。第四个知识点介绍了保障行动效果的策略。下面我谈谈看书后的体会。
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为止。”
传统备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过分强调解题技巧与重复训练,忽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堂整合与资源开发。
新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二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的理念;三是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四是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五是要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多维度备课主要是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创建新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过程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清理,即上课前的最后一次准备,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备好课,“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教师备学生要遵循以下原则: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怎样备好学生,首先,备全体;其次,备问题;再次,备知识基础;第四,备能力;最后,备情绪。
备课程,就是整合课程资源,这是我们新课程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一是备教学目标,即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清楚学习目标;二是备教学内容,即创新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三是备意义,即深刻挖掘内涵,生成自己的独
到见解与意义;四是备教具准备,即丰富内涵,拓宽外延,提高效率;五是备教材,即深刻挖掘,引导思考。
备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事先作好规划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
备自己。我们新课程教师要在实施“备自己”的行动之前,首先充分相信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我意识。虽然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但是并不意味着放松自己,而是要强化主体意识、主导意识。其次,敢于面对现实,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分析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面对本次教学活动,反省自己有哪些方面还不能满足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等。再次,敢于超越自己、创新自己。教师在充分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要大胆设想、大胆实践,敢于否定自己,质疑自己,不断提出“为什么”,经常换个想法或换位思考,使自己原有的设想和模式有新的意义。
备弱点。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我认为,新课程教师在每一次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从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以及反思与计划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在认真而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对教师个体而言,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是弱点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特征等准备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一般而言,教师要关注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和教育学推理能力等。
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一般而言,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论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严格来讲,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不应该强调模式化的实施步骤,而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体现新课
程理念,体现五要素内涵。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五个步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
问题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应从问题设计着手,设计以复习为目的的问题、以引发兴趣为目的的问题、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为目的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具体如何呈现。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问题呈现”具体分为学生问题呈现、教师问题呈现、问题支架呈现、问题纵横呈现、问题开放呈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追求课堂的生命力。课堂上,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师争论,随时向教师质疑,甚至可以不同意教师的观点。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是更需要教师恰当、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一般疑问,可以“接球不回球”,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中解决;关键性问题,可以发动学生精读、思考、讲座、争辩,这样就能使教师之心、学生之心、作者之心心心相印。疑中求思,思中探索,才能更好地焕发出生命活力。新课程关注的生长,是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育璀璨的七色花上,助学生的知识成长,助学生生命的成长。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流溢生命动感的课堂一般不会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但肯定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选择和高超把握的过程。教者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持课堂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与孩子们交往、碰撞中生成课程,生成智慧。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存在,面对课堂实际展现的不同场景,教者见机行事,临场应变,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激活智慧,与孩子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使学生畅所欲言,情绪高涨。这样的课堂才会展现无穷的魅力。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着尊重,充满着激励,充满着赏识,充满着期待。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与老师和
同学的思想碰撞中明晰、深化理解,这是知识教学成功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的关键所在大,也是学生民主思想萌芽的真实的历程。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教者持一种宽容、欣赏和鼓励的态度,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作出“对”、“好”、“是”等评价,而是巧妙地因势利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被尊重的满足和生命成长的快乐。
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好课呢?我认为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理想的课堂教学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它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命的经历。
总之,读完了这本书,我基本上掌握了建构新课程课堂教学行动的理念,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清楚地掌握课前行动策略,学会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多维度备课;成功掌握新课程课堂行动策略,能够初步建构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全面掌握课后行动策略主,保障高质量教育的持续发展;熟练掌握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和现代方法技术;能够组织和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请的课题《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校领导、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确立的。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此课题的意义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目前我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经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备课走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抄来的教案虽然工工整整,但是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教案只能应付教案检查;有些教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域决定了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千篇一律照抄,照讲,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抢时间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从形式上看,似乎环节紧凑,内容完整,可实际上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流于了形式;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匆匆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保证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从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一层面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有效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评价、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3、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关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感受、认知,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5、“最近发展区”原理。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2、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3、有效教学策略:在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探究、互动、生成、提高、发展的过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走出从前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厌学的沼泽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内容:
(1)有效创设情境。(2)有效提问。(3)有效组织教学。(4)有效课堂评价。(5)有效练习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找准实验的有效切入点,使课题研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合学生的发展。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进行归纳,肯定实验成果,撰写相关的论文。
(4)检测对比法:通过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存在的差异,归纳出实验取得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探求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研究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研究对象:峻德一校1---6年级学生 课题负责人:崔才 课题组组长:吕殿波
课题组成员:佟利昱、冯长民、刘龙起、苗雪梅、许伟燕、秦晓丽、常冠荣、梁迎梅、史学兰、魏红媛、高凡江、李梅、徐晓燕、杨香华、徐子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选择课题。第二阶段(2012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国内教师在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方案,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4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弊端。(3)寻找“对策”。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提出有关“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
(4)“对策”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运转,验证其可行性。
(5)充实,调整,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经验,推行不同层次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总结。(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九、完成此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申报本课题,并在研究时间、硬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中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人力条件。
4、制度保障
学校有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和机制,无论在提供实验班级和实验经费上,都会对本课题组给予足够的保证。学校上下已经形成了浓烈的教研气氛,有利于本课题组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保障条件。
5、物力保障
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十、预期成果:
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教学理论来指导实施。只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本质上清淅地把握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使得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本课题侧重于教师“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