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在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课题,是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年度课题(课题批准编号:教教科—JKGH—148)。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初中古诗词教学包括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及适当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价值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共收录古诗词百余首,在语文中招考试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意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1、农村教师课业负担重,无暇或疏于学习,文化素养先天不足;
2、因循守旧,以讲代读在,繁琐讲解,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下降;
4、急功近利,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功利心太强;
5、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课堂缺乏学生参与。教师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主体地位缺失。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探索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破解古诗词的教学困难,力求为我校语文教师创造古诗词教学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我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发掘一批教学新秀,以点带面,浓厚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氛围,推动我校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积累、丰富古诗词知识。
四、研究内容
1、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剖析,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实施的途径,使每位教师课堂教学都具有独特的方法和亮点,构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搜集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通过研究、比对,发现古诗词命题趋向,考察与教学的关系影响,探讨古诗词考查的合理有效形式。
3、研究有利于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各种活动形式。
4、逐步建立诵读——品悟——鉴赏,可操作的指导性阅读体系。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学习,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他人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设计并发放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查找原因,寻找该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3、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最佳途径,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为语文课程实施提供古诗词教学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4、活动激趣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营造更加宽阔的学习古诗词天地。通过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爱好。
5、经验总结法。在探究中反思,在实践中创新,要真行动,真思考,从研究过程中发现最原始的个性化材料,从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切近处进行教学设计,努力使自己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真实、鲜活、可行、有效。
六、课题研究步骤和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2年2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初步掌握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填写课题申报表。课题立项后,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具体研究计划,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校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研究阶段(201年3月——2017年7月)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课题课题研究工作。立足课堂,开展古诗词教学优质课赛讲,通过听评课活动积极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探讨,向课外延伸;开展经典诵读,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积累;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同时要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
3、结题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召开结题总结会,总结研究过程,梳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结题材料并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申请鉴定。
七、预期成果
1、构建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
2、构建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并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3、通过行动研究,交流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课件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最终形成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开展本课题研究条件: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基础班级安装有班班通电子白板,集体备课室都配备有电脑,教师网络学习热情高涨。我们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学校每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主题及中心发言人,而且要有详细的材料,并在教导处存档,这也便于我们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查阅借鉴,逐步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年富力强均在一线教学,都参加过教科研培训,为我们完成本课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课题的参与成员都是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课题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倪娟都是中学一级教师,分别担任七、八、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平时的教学工作认真踏实,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探讨教学疑难问题,撰写论文。安家敏教师主持的古诗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正在全校推广,为本次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撰写的《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都参与过省市级类似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经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第二篇: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请的课题《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校领导、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确立的。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此课题的意义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目前我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经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备课走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抄来的教案虽然工工整整,但是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教案只能应付教案检查;有些教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域决定了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千篇一律照抄,照讲,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抢时间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从形式上看,似乎环节紧凑,内容完整,可实际上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流于了形式;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匆匆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保证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从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一层面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有效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评价、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3、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关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感受、认知,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5、“最近发展区”原理。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2、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3、有效教学策略:在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探究、互动、生成、提高、发展的过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走出从前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厌学的沼泽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内容:
(1)有效创设情境。(2)有效提问。(3)有效组织教学。(4)有效课堂评价。(5)有效练习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找准实验的有效切入点,使课题研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合学生的发展。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进行归纳,肯定实验成果,撰写相关的论文。
(4)检测对比法:通过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存在的差异,归纳出实验取得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探求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研究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研究对象:峻德一校1---6年级学生 课题负责人:崔才 课题组组长:吕殿波
课题组成员:佟利昱、冯长民、刘龙起、苗雪梅、许伟燕、秦晓丽、常冠荣、梁迎梅、史学兰、魏红媛、高凡江、李梅、徐晓燕、杨香华、徐子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选择课题。第二阶段(2012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国内教师在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方案,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4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弊端。(3)寻找“对策”。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提出有关“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
(4)“对策”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运转,验证其可行性。
(5)充实,调整,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经验,推行不同层次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总结。(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九、完成此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申报本课题,并在研究时间、硬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中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人力条件。
4、制度保障
学校有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和机制,无论在提供实验班级和实验经费上,都会对本课题组给予足够的保证。学校上下已经形成了浓烈的教研气氛,有利于本课题组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保障条件。
5、物力保障
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十、预期成果:
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教学理论来指导实施。只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本质上清淅地把握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使得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本课题侧重于教师“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
第三篇: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本课题于2014年04月申报。2014年5月被汉滨区教研室批准立项。本课题2014年6月开题。预计2015年6月结束。为期1年。
一、课题的提出
古诗词是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优美词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在这方面更加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小学生文化积淀不够,觉得古诗词含义深刻、字词生涩,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传统教法,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深刻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应当让学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二、研究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从数量中我们也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踏实钻研,刻苦探索,尽快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就目前情况分析,迫在眉睫。
三、课题界定:
小学古诗词教学资源包括适合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小学古诗词教材及相关内容的适当拓展和有利于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陶冶情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言简意丰,表达准确,意境深远。通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通过《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能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2011级1班、小学2010级1班、小学2009级1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语文教学研究能力。(3)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古诗词的积淀,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文化素养。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方面的不重视,面临着教学困境。此课题研究意在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积极利用农村的丰富地理资源,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征,发掘与古诗词的审美内涵相平衡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下,能很快的进入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领略古诗词的审美魅力,提升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古诗词中的入选小学课文的很多名篇也农村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完全可以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场景还原,让学生农村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体会诗歌表现的审美情趣,设身处地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模式,也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古诗词教学策略。
(三)研究原则及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学校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和现状等,进行学习。
2、问卷调查法:就学生和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掌握情况,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状况,对“古典诗词”编成歌曲的了解情况和喜爱状况,你知晓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方法等进行问卷调查,并科学分析和综合调查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策略、内容等。
3、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定期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意识,提升古典文学素养,践行古诗词教学研究行为。
4、观察分析法:观察教师、学生在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高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5、个案研究法:及时发现、收集、整理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典型的个案,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探索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优秀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6、经验总结法:及时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并加以科学分析,总结出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有益经验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研究实施步骤及措施研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
此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工作,明确责任,并撰写研究方案。是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加强学习,广泛搜集,充实有关资料,并建立档案。
第二阶段:发现问题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主要以与学生交流、调查研究问卷等形式,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古诗词的特点与分类,掌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掌握学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成员根据调查情况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
第三阶段:逐步研究课题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研究《新课标小学古诗词教学大纲》,找准教学要求。调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习惯、学习困惑及学情掌握。通过听课、评课授课多种形式,分析各种教法的利于弊。总结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与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此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105年3月至2015年6月
对前期和中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力求做到研究现象具有普遍性,理论依据具有科学性,实施对策具有可行性。在此期间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整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七、预期研究的效果及成果形式
预期的主要效果,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成果形式课题经验总结、课题有关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教师日志、课件展示、成果图片展示、学生活动方案、教师论文集等。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本课题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都是从事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具有较高的各科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经验,有效地保证该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本课题组参与的语文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课题吸收了学科骨干教师力量的积极参与,对于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人员同在一所学校工作,人手配备一台电脑,工作信息化。并建立讨论群,交流方便,随时随地均可交流。资料的查询方便;组内成员年轻有朝力,工作积极,团结协作,奋进创新,精益求精。
2、课题时间保障。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科学分配时间,按计划完成指定研究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网络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临淄区实验小学 赵秀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终身收益。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有些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和研究,但是很多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敢恭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这样学生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投入,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缺少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零起点教学,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是读读课文,或从身边辅助资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3、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首先是教师的要求太笼统,仅仅是一句“晚上回家预习第()课”,没有针对性,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不知所措,再者是对预习缺少相应的评价,对预习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没有检查和落实的措施,导致部分自觉性差的孩子不预习或预习效果差,更加导致了两极分化现象。最后,很多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一刀切”,没有照顾到年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以及课文类型的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正在实施的“一还五环节”课堂模式构建中第一环节确定为“预习反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疑惑走进课堂。我们认为指导学生做好预习非常重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就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研究目标:
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不同年级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2、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文体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语文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内容:
1、指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课文读通顺、认过生字、能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注、能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一至五年级每级部选择两个实验班,分年级、分文体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3、设计检查预习反馈表格,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项目,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认、或读、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2月)。
认真学习和领会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对课题的论证与构建;撰写论证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策略。召开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各年级设计反馈表格,建立其它研究档案并正式开题研究实验。
第二阶段:深入实验与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按照研究与实验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本阶段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分年级、分文体建立预习指导的模式。(本阶段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请专家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积累过程性研究材料。课题组规范课题管理,不断总结升华,潜心深化出新,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如期结题。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在实验与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创立的模式,对课题研究与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研究与实验总报告,进行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四、研究方法:
本实验实践性较强,所以我们打算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资料检索法:从相关书籍或网络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不断为自己的实验注入新鲜的能量。
2、实验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反思调整。
3、个案研究法:观察优秀生成功的经验做法,论证后加以推广;观察后进生在实验中的转变。教师要积累相关的课例材料,并要对所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撰写教育随笔,积累相关资料。
4、实验总结法:对实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查找问题,逐步完善所创建的模式,最后形成小学语文预习培养模式和此实验的结题报告。
五、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设计比较适用的各年级预习反馈表格、教师指导预习方面的成功课例及经验随笔。
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预习指导模式、小学语文各学段的预习指导模式,撰写出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六、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课题指导:
王景涛(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2、成员分工:
赵秀峰: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
郭爱华: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汇总教师案例及随笔。
徐德梅:设计相关实验表格、汇总相关实验经验。
高江波、邢红伟、刘玉芳、许金花、谢丽、王芙蓉、郭树珍、徐爱学: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机制保障:
1、研究基础:
我校于2007年开始进行“一还五环节”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自主预习”,而且在各学科都有所渗透,语文学科还特别开展了以“如何指导学生预习”为主题的校本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积极争取机会让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实验注入鲜活的信息和灵感。这些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物质保障:
学校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网络畅通,实现网络化平台管理,便于实验材料的整理和交流。
学校课题实验经费充足,能及时按需拨发。
3、实验教师素质:
我们课题的研究人员均为区级教学能手或学校骨干教师,既有年轻人的活力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们有些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些多次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随笔,还多次辅导学生发表习作。这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
我们课题组中的多人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些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并多次获得各级实验先进集体,有些还在实验研究之中,对课题研究我们不仅有热情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
第五篇: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 YBJK2014—29,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取得较有价值的成果,今天特请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进行开题指导。现在,我作为本课题负责人代表课题组作如下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意义
1.客观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学校学生也随之出现城镇大班额,农村小班化。就我校所在的龙兴地区而言,两江新区大开发,征地工作的开展,这样致使大量的家庭迁到龙兴镇上居住,本校学生生源也大量外流。以上原因综合导致本校近两年产生小班化现象。
2.主观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深入的实践之中,新课改要求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科教学更精彩。但我们通过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小班化虽然学生少,但同样存在层次差异及个体差异。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
(1)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研究符合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因此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2)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研究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抓两头带中间,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小班化人数少,有利于单独指导的特点,教师更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心理学理论基础。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生的潜在学习的动机激发出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生的潜在学习的动机激发出来。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他认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7种潜在的基本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1996年秋开始,上海市选择了12所学校40个班级进行了小班化试点,分别对小班教育的教室环境、授课形式、教学策略、师生交往、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南京2001年秋季正式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为了了解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迄今为止,在对小班化教学这块领域,很多专家及教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登录中国知网搜索,共检索到414条相关结果。如叶靖的《小班化的课堂教学策略》、陈杏生的《小班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等。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有以下特点 :
1.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具体而言是指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都能较快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倡导小班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改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3.现研究领域中对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有一定高度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用以指导下《农村小班化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小班化教学
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小班化教育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通过控制班级人数,使得教育教学空间加大、密度加强、节奏加快的条件下,采用适合小班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与技术等,运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为支撑,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在这个动态的转化过程中,实践教师个性的“教”,学生个性的“学”,形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凸显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层面的教学过程细节,实现区域均衡教育、特色教育、精品教育。2.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高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3.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本课题中指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而进行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管理等。
五、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1.预期创新点:高效率课堂在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
2.研究假设:小班化教学,学生相对较少,教师有精力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在实施中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中得以形成并发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让我校的课堂变成高效率课堂。
六、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从教学过程角度: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2.从教学结果角度:以“高效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寻一条促进学生不同层次发展的小学语文、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从学生发展角度: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4.从学校发展角度:经过参与及实践改变或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研究内容 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属于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归因研究。2.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管理研究。3.小学语文、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模式研究。4.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全校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训练。
2.行动研究法。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验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构建“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操作活动学习”等策略,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为辅。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将结合进行文献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将较多地进行案例研究,从中不断总结,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二)研究思路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细致地对小班化教学的理念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采取推门听课形式,随时掌握每位教师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情况,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同时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
2.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一是备课:精心备课、依托教材、立足学生、注重基础、适当拓展。要求教师的备课落实“四备”:备课材料、备学生个案、备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备补充的教材与学材(教学媒体)二是上课:精心上课、精讲多动、鼓励参与,合作探究、关注差异。上课要有厚度和宽度。以小组分层、合作学习及个别化教学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不留盲点或盲区,时间上的灵活把握、教学角色的多向转换、活用教学资源。三是作业:作业实施弹性制。设计弹性作业,避免“吃不饱”、“完不成”的状况。分层化、选择性、实行作业“自批、互批、面批”相结合的方式。四是辅导:抓反复、勤辅导。为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五是考核:教学中,采取多种考核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3.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分层教学法:无论在备课,教材设计处理,教法选择,评价模式上,作业的布置,应分层设计,最大可能地满足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角色扮演法:角色的设定应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长。角色的扮演一方面改变了师生的传统关系,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三是合作互动法:在小组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四是自主探究法:首先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其次,探究过程中应设置一定的阶梯和难度,否则将会使学生畏缩不前或索然无味。再次,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五是活动教学法:指在教师的组织下指导下使学生在自主的交互性活动中进行认知、改组、统合、充实、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智慧、能力、个性等素质。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一是注重激励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教师的激励方法有语言的、体态的、动作的,甚至有时候组织一个简单的仪式,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二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进程。三是注重多元的评价。建立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爱好特长等,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四是注重个体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小班教学中合作学习是经常用的,因而,在小组学习时,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学生群体的,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小组的成功成为小组成员共同的目标。
九、研究计划和安排
第一阶段(2014-9):研究准备阶段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第二阶段(2014-10):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第三阶段(2014-11至2016-2):研究实施阶段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等。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汇报集。
第四阶段总(2016-3):总结阶段
总结二年来的在小班化高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把“小班化高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理念进一步固化,深入人心,进而形成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特色,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研究成果集,含论文集、案例集、教学设计精选、课题研究报告等。
(二)实践类成果 1.试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2.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十一、保证措施
1.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学校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2.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为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学校拨出资经让老师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这样订阅的面更为广泛,老师们从书上可以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不仅如此,现有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老师们也可以从信息网上获得更多的资料。
3.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好,有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4.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能顺利地展开,取得好的成果,学校将投入必要的经费,用于举办各种培训,开展各项活动,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等。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陈衍忠,河南大学,2010-05-01 [2]农村小班化教学的思考,李志福,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1-21 [3]打造小班化教学的高效课堂,周晓伟,科学中国人,2015-04-15 [4]小班化高效课堂主题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李红,辽宁师范大学 2011-05-01 [5]农村小班化教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胡善山 新课程学习(上)2011-10-08 [6] 《农村小学小班化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谢俊刚,http://www.yxedu.net/show.aspx?id=74130&cid=106 [7]农村小班化教学语文“高效课堂”激情导入的点滴体会,赵金秀;武桂香,新课程(上),2014-05-08 [8]小学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初探,阳红;陈淑英,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15 [9]注重小班化教学的分层教学,构建因材施教高效课堂,杜金虎,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8-25 [10]实践小班化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韩百川,化学教与学,2010-12-10 [11]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武桂香;赵金秀,新课程(上)2014-03-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