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研究开题报告
天津市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好奇与探究心理的激发下,从所感兴趣的各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阅历、解决问题、成熟人格、学会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为“研究性学习”的得以施行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归属权属于学生的学习机会。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下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验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体制的课程行政政策,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一体制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利益,力图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体制一方面造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课程体制走向划一和封闭;另一方面忽视教师在课程体制中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师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规定。研究性课程的产生首先是以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为出发点而现身当前基础教育的,其显著特点就是在于: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属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它所认定的课程计划主体为学校,确切地说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研究性课程是课程编制权限部分下放的产物。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能适应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是以往集中体制下的课程体系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我们以为,这样的课程设置的认识基础与施行手段,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学习的“初级阶段早期”,研究性学习,及由此引带而出的课程应该完全属于学习者本身,而决非在教师,甚至是学校行政控制之下;学校与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只是提供环境、保障时间、给予所需的指导与相应的评价——这样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则像研究大致包括:环境创设研究;组织方式研究;管理评价研究。
从教育历史、教育现实、教育未来的角度,分析、阐明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和意义,探讨新的课程观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发展阶段,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形式,以及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般规律等。从教育评价理论的角度,确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式等,构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需要的评价体系。
研究的难点大致包括:创设具有天津一中自身特点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校现有必修课和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师生作用和角色定位。
本课题的研究是社会对教育的强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改革研究,会推动改变传统的课程观,建立多元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亲身设计、参与、体验,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他主走向自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
社会呼唤真正教育的环境、天津一中三年总体规划的校内发展政策导向、学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良好的生源质量及大批优秀师资是完成本课题的条件保证
研究阶段分布:
1、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7月):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第三篇: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垫江县汪家小学校
《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经重庆市教育科学院规划办公室审批,于2015年11月被列为市“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今天特邀请县教科所的领导和专家为我们进行课题论证。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理论意义:在全面研究国内外安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理论。
2、现实、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校是一所比较边远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安全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跟不上形势,安全教育载体十分贫乏;我们所处的社区河流、沟渠遍布,村社公路十分多且等级极低,农村家庭经济比较贫困,3/4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安全教育的压力很大。
尽管现在每所学校都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对学生安全的弦都绷得很紧,但由于“三过”和“一重一轻”现象十分突出,对学校督导考核的方案不尽合理甚至有失偏颇,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多是说教型的、口号式的,其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以应付各种检查为主,做各种迎检资料为主,排除校园硬件安全隐患为主,甚至是以讲运气的心态来对待安全教育。故此各种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有的农村学校还比较严重。
尽管《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安全教育指南》已经出台很久了,但对于千差万别的农村小学还是比较盲然,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于我们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倡使用三级教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边远的农村小学校,如何确保安全和稳定,如何提高所有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把安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进到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促进安全教育在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开发一套有针对性的、操作性较强的适合农村小学的分年段的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校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3、开展系列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大型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研究,使师生获得共同成长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
4.以我校校园网为基础,开发我校的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搭建安全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并不断更新和改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流程的研究。
在小学开展安全教育要针对小学生安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安全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的人本论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元基点----生命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加强安全教育的流程的研究,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
以学校和家庭、社会这纵横两大方向为参照,将散落在学科课程教学和日常德育活动中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点”挖掘出来、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安全教育的主题,并把这些主题一一列举出来,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筛选,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安全教育系列主题;以此分册分章节主题,整体设计安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把安全教育具体化,确保校本教材体系建设的针对性。这是我校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和构建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3、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活动策略的研究。
一方面要重视个人、小组或班级具体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即德育点的切实落实,确保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要借助各种场合、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促进德育场的形成,确保安全教育的影响力。
4、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在安全教育流程中,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资源、教育点,是一些“常量”,而不同班级年级、不同学生、新动态、新形势、新资源等变化则是一些“变量”。所谓流程的整合就是把这些“常量”和“变量”整合起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地进行相关教育,通过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构建,通过学科渗透和德育渗透实践活动,通过小型专题实践和大型主题活动等等多种形式,达到安全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儿童有关的某件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和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标准、方法及操作步骤。
4.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核心组、校本教材项目开发组。
2、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小学安全教育开展的现状,明确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3、组织教师学习,从一两个点入手,初步进行安全教育主题课程实践的尝试。
(二)实施阶段(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
1、召开课题开题现场会,聘请专家点评,做好课题相关计划策划和宣传发动工作。
2、调查学生认识情况,制定校本教材编写计划,落实校本教材的目录和内容,完成校本教材的初稿规划。
3、对课题校本教材的初稿进行修改、打磨和润色,聘请专家审稿。
4、以校本教材为依据构建和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并纳入到学期教学计划和管理中,进行相关课程的课题研究。
5、以安全教育为主题进行学科渗透研究和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包括主题班会的研讨和家校互动的尝试。
6、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多种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国庆、元旦、春节、六一等传统节日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大型主题教育现场活动。
7、以学校校园网为平台制作学校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构建安全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
8、对教材和课程、主题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整理,召开课题中期评估会,并做好评估后课题研究的调整工作。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2月)
1、借助“六一”庆祝时间完成课题结题前一次大型安全教育主题教育现场汇报活动。
2、对课题研究的学生典型成果、课题组成员成果和课题目标与效果进行全面总结。
3、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实验的结题报告,申报结题工作。
4、课题成果的推广和深入实践使用与改进。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2、开发出一套比较适合农村小学的分年段的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3、探索出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的基本流程和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周伦锋,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李龙光、汪伦波,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邬智云、夏鹏、汪兴俊,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龚德权,负责音视频资料的录制,课题资料的整理归档。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校长,他对教育科研十分重视,大力支持,研究经费由学校主动、全部承担,本课题已经纳入预算10万元。
学校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并承诺课题研究所需材料,学校将尽可能全部解决。
学校已经与5所边远农村小学签订了协议,为课题研究找到了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德育处――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
学校编制基本齐,人员较丰富,学校将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学校还将请市教科院、县教科所、片区教研组的领导和专家到校专题指导。
第四篇:《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项目开题报告
《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开题报告
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王治平
《构建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字确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字,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为伴,能使人终身受益,因而抓好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意义重大。目前写字教学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
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写字教学在课程安排中只占了一节课,从来没有单独的检测,给教师造成误解:写字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中出现了写字与育人,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以及习惯培养相脱离的现象。
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教师对学生写字质量的要求只局限于是否正确、整齐,忽视了汉字形体美和基本的书写规律。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项目组开展研究,旨在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潜移默化,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根基。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这番话道出了写字的真谛。本项目结合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四类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并对研究结论进行大胆实践,提高研究的有效性与实践性。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进而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毅力,知难而进的学习意志,细致缜密的观察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其终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二)项目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本项目所指“硬笔书法”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机械的写字训练,是建立在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基础上,从渗透写字方法、培养写字兴趣和习惯入手,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坚强品格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硬笔书法是指以硬质书写工具创作,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并符合其书写规则,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很高欣赏价值的汉字造型艺术,简要的说就是以硬笔为书写工具的写字艺术。小学硬笔书法教学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小学生进行以钢笔、铅笔和圆珠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的点画用笔、单字结构和书法作品的章法、神韵及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为教学内容,在价值取向上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悟硬笔书法的美,了解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究硬笔书法的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学校教学。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从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个维度努力构建一套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厚校园人文内涵的硬笔书法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生校园生活,精心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使硬笔书法艺术与校园人文内涵紧密交融,强化其育人功能。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硬笔书法表现力,培养众多的硬笔书法爱好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赋予硬笔书法的经典性与现代感。
(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挖掘硬笔书法与育人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硬笔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书法创作、鉴赏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项目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育德功能的开发; 2.启智功能的开发; 3.健体功能的开发; 4.审美功能的开发。
(二)本项目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小学生目前写字习惯及其养成原因;
2.汉字的笔画特征、间架结构的表述与学生的理解掌握; 3.如何通过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规范,达到感受汉字形态美,进 而在书写中流露出书法味的目的;
4.创造新型的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的规范汉字书写的新方法、步骤和措施。
难点:
1.学生的年龄与写字能力的辨析; 2.项目研究受学生个性差异影响大。
四、项目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方法: 本项目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这是一种实用取向的研究,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导向,以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观察法、个案法等方法也综合运用。
(二)研究途径:
1.开设硬笔书法课程,进行写字训练(要求学生固定练习本,固定时间,固定练字,不断强化写字习惯)。
2.积极开展各种书法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或参与硬笔书法比赛和展览,让师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进行环境的有效熏陶。4.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五、项目研究的步骤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 1.确立研究项目
2.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有关硬笔书法教学的资料和成功经验。3.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
1.进行项目开题论证。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项目研究。
(1)进一步培植校园硬笔书法人文内涵,构建校园硬笔书法教育的人文环境。
(2)从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个维度初步构建一套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厚校园人文内涵的硬笔书法的课程体系。
(3)总结分析构建校本课程时硬笔书法教学的经验,结合硬笔书法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大功能进一步深入硬笔书法教学研究,在挖掘硬笔书法与育人的关系的同时,继承并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赋予硬笔书法的经典性与现代感。
(4)根据所临字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继承到创新,从模仿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的独有的硬笔书法风格,在继承与宏扬艺术的同时,实现创新性人格的形成。
(5)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总结评价阶段:
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进行论证和评定。
六、项目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欲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
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
(二)创新点欲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2.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3.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意识; 4.提高学生欣赏评价的水平。
七、项目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积淀的民族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而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硬笔书法更是以其便洁的实用性、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所使用的都是硬笔,因而,硬笔书法是学生常见的、最为多运用的一项技能,而对小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本项目较好地把握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建立在我县贯彻执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方案的基础之上,这有利于本项目的深入研究。
(三)目前,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县级、市级的奖项,也培养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书法艺术修养深厚的师资队伍。这一切,无疑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参加研究人员都是第一线的硬笔书法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大部分研究人员多次参与省、市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
(五)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对本项目的研究高度重视,不仅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本项目的研究与管理,这都为本项目研究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八、项目研究的参考文献
[1]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第103、109、110、142、154期; [2] 《好字是怎样练成的》,裘成源著,宁波出版社; [3] 《汉字硬笔书法教程》,叶绍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田林三小崔莹
一、课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小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要;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等等。国外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扎实,而国外先进的教育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是离开了老师也能够学习、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科技教育还不能完全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要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地学习。
所谓“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创造性的知识人才,要让学生习惯自主地研究、解决问题,只有从小学开始抓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校总结了几年来开展科技普及活动的经验,认为依托小学科技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很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方案的积累,形成一套富有本校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进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一)现有的研究基础与外部条件
1、本校已有的科技教育成果:被授予徐汇区科技教育实验校、科技特色学校、绿色学校、上海市“生物和环境”先进校;科研课题“推广《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荣获徐汇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二等奖;《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认识》被列为区重点研究课题,即将结题;进行了“田林三小节水大行动”、“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竞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全国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区级一等奖14项。
2、本校开展“生物和环保”科技活动的特点初具规模:我们定期开展的“生物和环保”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并且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实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动手动脑。其中,“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荣获上海市“生物和环境”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荣获上海市“壳牌”美境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2项一等奖以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
3、“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为学校开发科技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社会实践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广阔的活动领域。我校与社区14家单位和居委结为联谊单位;我们聘请社区科学家余家璜、俞渊、张映璜教授为常年科技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使我校的科技教育颇具特色并取得成效。
(二)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抓住学校以科技特色活动的开展带动科技教育为主线,从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抓手,通过教师有步骤、有重点、可持续地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环保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实践探索,强化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并坚持可持续开发,形成田三科技特色活动的系列化,提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展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1、组织教师撰写以“生物与环保”为主的科技活动方案,并指导实践部分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整理完成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四)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我校科技活动方案的编写、整理和实施,整合已实践的科技活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设计新的科技活动方案,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对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提炼经验,形成我校以科技活动带动科技教育的特色。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分三大阶段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阶段:
成立“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组,收集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情报资料;学习撰写科技活动方案,形成本课题实施的计划。
第二阶段:
1.编写、完成田林三小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2.实施校本课程,开展各项“生物和环保”的系列专题研究活动
3.通过活动的开展,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三阶段:
总结编写和实施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经验,完成田三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科技教育的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择时进行学校校本课程的观摩与展示活动,全面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最终完成时间及成果形式
本课题拟于2010年12月完成,成果主要形式有:
1.“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主报告。
2.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3.学生科技活动中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
4.教师探索和研究“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