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版)
《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 课题名称: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 课题类别:市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HKB10-02 课题主持人:马玉秋 课题所在单位:阿城区回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新。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和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重,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急需进行实验研究。陶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历史悠久、扬名天下,并以物载道,蕴涵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我校于2016年3月成立了阿城区第一家专业陶艺教室,并配备了先进的陶艺设备:拉坯机、电窑、转台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泥土的芬芳中尽情体验陶艺创作的乐趣,制作美丽的记忆。经过两年来的区级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实验研究,由美术教师开发的“陶艺”课,成果显著,倍受青睐。由此想把课题做大、做强。申报了哈市规划重点课题《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意义和价值。具体问题 以陶艺为载体,培育人文精神,创办特色学校。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开发陶艺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有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校本课程的界定及遵循的原则 陶艺校本课程是我校根据办特色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美术教师的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及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实验的校本课程。陶艺校本课程编排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特点,坚持严格的编排原则,除了一般课程必须遵循的基础性、实践性和整体性外,还特别重视:
1、主体性原则: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原则,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目标,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学生学习后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校本课程。
2、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着眼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
3、实践性原则: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实践技能和习惯,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开放性原则:要站在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高度,使学生在过程的参与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5、趣味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利用兴趣的驱动作用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6、教育性原则:要坚持对学生的教育,以育人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律。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预期成果 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陶育德、以陶育能、以陶启智、以陶育人;创办特色学校。
2、具体目标 学习和了解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学会一些陶艺的知识、技法,会用泥塑的形式表现不同的物件、场景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能力;办特色学校。研究内容
1、探索陶艺课程教学策略
2、编写陶艺校本课程教材
3、探索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研究思路:
1、与相结合,融艺于陶;
2、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扮靓校园;
3、与 “美德”教育相结合,奠基生命;
4、与语文写作相结合,拓展教育资源。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行动研究法: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为立足点,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步骤,形成一个不断深化的螺旋型进程,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师的陶艺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陶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形成结题报告、论文集。实施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6年1月——7月 实验任务:
1、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撰写。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制订研究计划。进行科研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树立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
2、召开课题会,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陶艺制作技法培训,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做好师资准备,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1)第一阶段:2016年7月——12月 实验任务:
1、通过谈话、调查等形式进行数据采集,了解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学习状态。
2、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做一节陶艺校本课公开课,及时全面地对课后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所有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探讨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验方法:理论学习、上实践课、调查对比。请教科所曹所长到我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成果:撰写实践课研究反思报告。(2)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 实验任务:
1、实验教师不断依据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并进行教后分析。
2、通过反复实践,完善的课后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逐渐探索出陶艺校本课程结构。实验方法:理论学习、上实践课、调查对比、写实验报告。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形成初步模式,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3)第三阶段:2016年6月——12月 实验任务:
1、课题组召开阶段性研讨会。旨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在课题组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编写陶艺校本教材。
2、验证合理性。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6年1月——6月 实验任务: 课题组将实验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对本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得出实验结论,经过讨论后形成研究报告。预期成果:
1、建立陶艺课程教学模式
2、完成陶艺校本课程教材
3、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4、完成研究报告 完成时间:2016年6月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及保障措施
1、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校的美术教师科研意识浓,专业水平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就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
2、负责人马玉秋是哈市级科研骨干,哈市“九五”科研先进个人。本研究小组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都是骨干教师和校学科带头人。
3、学校将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各位教师的个人业务进修、集体研讨活动、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4、课题组结构合理,有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还有区教科所的鼎力支持。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2、强化科研工作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首先要抓好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重点抓好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克服科研中重立项,轻过程,有计划,无成果的空头实验的情况。为此要执行当月汇报、学期评估、年末总结制度,力保工作到位,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推出教研成果。其次要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3、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科研工作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学校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划拔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科研,同时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阿城区回民小学 《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课题研究组 2016年4月
第二篇:《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
课题类别:市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HKB10-02 课题主持人:马玉秋
课题所在单位:阿城区回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新。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和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重,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急需进行实验研究。
陶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历史悠久、扬名天下,并以物载道,蕴涵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我校于2008年3月成立了阿城区第一家专业陶艺教室,并配备了先进的陶艺设备:拉坯机、电窑、转台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泥土的芬芳中尽情体验陶艺创作的乐趣,制作美丽的记忆。经过两年来的区级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实验研究,由美术教师开发的“陶艺”课,成果显著,倍受青睐。由此想把课题做大、做强。申报了哈市规划重点课题《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创办特色小学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意义和价值。
具体问题
以陶艺为载体,培育人文精神,创办特色学校。
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开发陶艺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有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校本课程的界定及遵循的原则
陶艺校本课程是我校根据办特色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美术教师的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及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实验的校本课程。
陶艺校本课程编排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特点,坚持严格的编排原则,除了一般课程必须遵循的基础性、实践性和整体性外,还特别重视:
1、主体性原则: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原则,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目标,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学生学习后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校本课程。
2、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着眼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
3、实践性原则: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实践技能和习惯,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开放性原则:要站在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高度,使学生在过程的参与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5、趣味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利用兴趣的驱动作用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6、教育性原则:要坚持对学生的教育,以育人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律。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预期成果
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陶育德、以陶育能、以陶启智、以陶育人;创办特色学校。
2、具体目标
学习和了解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学会一些陶艺的知识、技法,会用泥塑的形式表现不同的物件、场景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能力;办特色学校。
研究内容
1、探索陶艺课程教学策略
2、编写陶艺校本课程教材
3、探索校本课程评价
方式
研究思路:
1、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艺于陶;
2、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扮靓校园;
3、与 “美德”教育相结合,奠基生命;
4、与语文写作相结合,拓展教育资源。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行动研究法: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为立足点,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步骤,形成一个不断深化的螺旋型进程,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师的陶艺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陶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形成结题报告、论文集。
实施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1月——7月
实验任务:
1、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制订研究计划。
进行科研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树立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
2、召开课题会,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陶艺制作技法培训,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做好师资准备,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12月
(1)第一阶段:2010年7月——12月
实验任务:
1、通过谈话、调查等形式进行数据采集,了解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学习状态。
2、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做一节陶艺校本课公开课,及时全面地对课后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所有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探讨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实验方法:理论学习、上实践课、调查对比。
请教科所曹所长到我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成果:撰写实践课研究反思报告。
(2)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实验任务:
1、实验教师不断依据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并进行教后分析。
2、通过反复实践,完善的课后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逐渐探索出陶艺校本课程结构。
实验方法:理论学习、上实践课、调查对比、写实验报告。
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形成初步模式,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3)第三阶段:2011年6月——12月
实验任务:
1、课题组召开阶段性研讨会。旨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在课题组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编写陶艺校本教材。
2、验证合理性。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1月——6月
实验任务:
课题组将实验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对本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得出实验结论,经过讨论后形成研究报告。预期成果:
1、建立陶艺课程教学模式
2、完成陶艺校本课程教材
3、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4、完成研究报告
完成时间:2012年6月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及保障措施
1、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校的美术教师科研意识浓,专业水平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就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
2、负责人马玉秋是哈市级科研骨干,哈市“九五”科研先进个人。本研究小组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都是骨干教师和校学科带头人。
3、学校将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各位教师的个人业务进修、集体研讨活动、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4、课题组结构合理,有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还有区教科所的鼎力支持。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2、强化科研工作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首先要抓好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重点抓好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克服科研中重立项,轻过程,有计划,无成果的空头实验的情况。为此要执行当月汇报、学期评估、年末总结制度,力保工作到位,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推出教研成果。其次要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3、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科研工作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学校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划拔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科研,同时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
第三篇:浅谈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
浅谈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
刘建
摘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学习和借鉴各家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校本课程、陶艺、开发
Abstract: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school teachers, on the premise of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local curriculum, carry through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needs, make full use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of thought of diversity, students can choose courses.Based on learn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pottery curriculum in our school has mad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ottery,陶瓷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陶艺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陶艺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此,我们在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进行了探索。
一、陶艺课程的设计:
小学陶艺课是以陶土为制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的工艺课,是一种体现美术教学新理念,给学生提供休闲创造的艺术教学活动。以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休闲性等融为一体并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教学基础。因此陶艺课程的目标是:
课程的总目标:通过陶艺的学习欣赏,尝试陶艺的工具、材料与制作过程,塑造体验陶艺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了解人类文明的由来和发展,激发创造精神,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个子目标:
1、在陶艺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揉团、搓、捏、接等方法自由地改变形体,从而激发其探索陶土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这样,眼、脑、手等三者方面的协调使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实践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2、在陶艺课中,通过对原始陶艺、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思维与灵感,特别是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创作主题的设置,引导儿童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等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3、在陶艺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采集与整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等合作与独创相结合的学习体验,及对泥料粘合、色彩处理、焙烧温度、陶坯的保护等初步的认识与尝试活动,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萌发科学技术的精神。
4、在陶艺课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及同学之间作品的评价,对创作过程中的情节交流,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关爱,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
课程的编制:
课程教材中包括:
1、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2、陶艺造型、装饰技法示范步骤图—造型选择了:手捏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三种;装饰选择了:堆塑、刻印两种方法。3学生作品图片(本校学生作品),4、学法提示性文字,5、课内课外活动安排、要求提示性文字,6、漫画小插图,学生学习活动照片(本校学生)。
二、陶艺课程的实施
三大原则:
1、融艺于陶:
在我国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正在注重教育的人文色彩,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完善人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陶瓷古国”的中国,陶艺课有着继承民族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特征,以培养学生民族的价值观和自豪感,陶艺课中“壶”、“罐”、“人物”、“动物”等的创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之美,亲近生活之美,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在教学中注重把日常生活和学生真实的环境,作为陶艺学习的最初起点,把陶艺教学与情操的陶冶、文化的修养、科学技术的探究结合在一起,陶中有艺,艺中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科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因势利导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使他们站在人类陶艺审美情趣的制高点上更好地创造美。
2、注重个人体验: 陶艺是人们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所以小学陶艺课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陶土及创造对象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其质、掂其量、悟其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出蕴有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让学生抱一抱陶土有多重,打一拳陶土有多柔,使之形成对陶土的量感和质感,再让学生亲一亲、闻一闻,陶土有什么气息,让学生亲近陶土,感受泥土的芳香、大自然的亲切,尔后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滚圆或拉长,体验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因此,体验能够给学生带来对泥土的浓厚的情感,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3、引导创新 陶艺课教学中,如果只局限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摹仿,不利于扩大孩子的视野,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抺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应协调,使技法引导、思维点拨成为他们自主创新、个性化塑造激励“棒”。教学引导中采用迁移式、裂变式、独创式等等,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总结:
在陶艺课堂中,学生可以研究文学,探讨几何体,可以进入动物世界,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奇思妙想,可以用陶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一句话,学生可以用陶泥捏出自己整个的世界。教学证明,陶艺教学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它让学生捏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他们尽情地体会着创造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第四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田林三小崔莹
一、课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小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要;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等等。国外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扎实,而国外先进的教育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是离开了老师也能够学习、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科技教育还不能完全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要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地学习。
所谓“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创造性的知识人才,要让学生习惯自主地研究、解决问题,只有从小学开始抓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校总结了几年来开展科技普及活动的经验,认为依托小学科技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很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方案的积累,形成一套富有本校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进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一)现有的研究基础与外部条件
1、本校已有的科技教育成果:被授予徐汇区科技教育实验校、科技特色学校、绿色学校、上海市“生物和环境”先进校;科研课题“推广《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荣获徐汇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二等奖;《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认识》被列为区重点研究课题,即将结题;进行了“田林三小节水大行动”、“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竞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全国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区级一等奖14项。
2、本校开展“生物和环保”科技活动的特点初具规模:我们定期开展的“生物和环保”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并且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实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动手动脑。其中,“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荣获上海市“生物和环境”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荣获上海市“壳牌”美境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2项一等奖以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
3、“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为学校开发科技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社会实践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广阔的活动领域。我校与社区14家单位和居委结为联谊单位;我们聘请社区科学家余家璜、俞渊、张映璜教授为常年科技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使我校的科技教育颇具特色并取得成效。
(二)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抓住学校以科技特色活动的开展带动科技教育为主线,从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抓手,通过教师有步骤、有重点、可持续地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环保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实践探索,强化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并坚持可持续开发,形成田三科技特色活动的系列化,提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展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1、组织教师撰写以“生物与环保”为主的科技活动方案,并指导实践部分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整理完成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四)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我校科技活动方案的编写、整理和实施,整合已实践的科技活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设计新的科技活动方案,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对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提炼经验,形成我校以科技活动带动科技教育的特色。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分三大阶段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阶段:
成立“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组,收集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情报资料;学习撰写科技活动方案,形成本课题实施的计划。
第二阶段:
1.编写、完成田林三小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2.实施校本课程,开展各项“生物和环保”的系列专题研究活动
3.通过活动的开展,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三阶段:
总结编写和实施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经验,完成田三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科技教育的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择时进行学校校本课程的观摩与展示活动,全面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最终完成时间及成果形式
本课题拟于2010年12月完成,成果主要形式有:
1.“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主报告。
2.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3.学生科技活动中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
4.教师探索和研究“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文章。
第五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