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万盛区实验学校
金长刚
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曾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到近、现代,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上已风光不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陶瓷艺术要发展,陶艺教育是关键。当今,把陶瓷艺术与现代意识、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及至我国的台湾,“陶艺”早就走进了大、中、小学课堂,而且开展得有声有色。实践证明,陶艺教育的价值很高,它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并且,陶艺创作和陶艺文化的普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经济、文化和人们精神素质的整体体现。因此,在小学开设陶艺课程,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最佳选题。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及相关文件的出台,营造了课程改革的大气候,更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校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学校将拥有更多主动发展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要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陶艺文化,把陶艺引进小学课堂,并把陶艺教育与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在市、区各级领导对我校开设陶艺课程的高度重视和鼓励鞭策下,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校陶艺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国家、地方的理论相一致,在课程总量的设置上,克服深、重、难的现状,在教材的内容方面,遵循新课程标准,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融合,与人文精神相融合,逐渐向综合方面发展,使陶艺校本课程富有时代感。教材的编写还体现了对学生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篇:浅谈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
浅谈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
刘建
摘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学习和借鉴各家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校本课程、陶艺、开发
Abstract: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school teachers, on the premise of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local curriculum, carry through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needs, make full use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of thought of diversity, students can choose courses.Based on learn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pottery curriculum in our school has mad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ottery,陶瓷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陶艺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陶艺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此,我们在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进行了探索。
一、陶艺课程的设计:
小学陶艺课是以陶土为制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的工艺课,是一种体现美术教学新理念,给学生提供休闲创造的艺术教学活动。以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休闲性等融为一体并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教学基础。因此陶艺课程的目标是:
课程的总目标:通过陶艺的学习欣赏,尝试陶艺的工具、材料与制作过程,塑造体验陶艺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了解人类文明的由来和发展,激发创造精神,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个子目标:
1、在陶艺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揉团、搓、捏、接等方法自由地改变形体,从而激发其探索陶土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这样,眼、脑、手等三者方面的协调使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实践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2、在陶艺课中,通过对原始陶艺、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思维与灵感,特别是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创作主题的设置,引导儿童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等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3、在陶艺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采集与整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等合作与独创相结合的学习体验,及对泥料粘合、色彩处理、焙烧温度、陶坯的保护等初步的认识与尝试活动,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萌发科学技术的精神。
4、在陶艺课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及同学之间作品的评价,对创作过程中的情节交流,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关爱,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
课程的编制:
课程教材中包括:
1、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2、陶艺造型、装饰技法示范步骤图—造型选择了:手捏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三种;装饰选择了:堆塑、刻印两种方法。3学生作品图片(本校学生作品),4、学法提示性文字,5、课内课外活动安排、要求提示性文字,6、漫画小插图,学生学习活动照片(本校学生)。
二、陶艺课程的实施
三大原则:
1、融艺于陶:
在我国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正在注重教育的人文色彩,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完善人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陶瓷古国”的中国,陶艺课有着继承民族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特征,以培养学生民族的价值观和自豪感,陶艺课中“壶”、“罐”、“人物”、“动物”等的创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之美,亲近生活之美,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在教学中注重把日常生活和学生真实的环境,作为陶艺学习的最初起点,把陶艺教学与情操的陶冶、文化的修养、科学技术的探究结合在一起,陶中有艺,艺中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科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因势利导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使他们站在人类陶艺审美情趣的制高点上更好地创造美。
2、注重个人体验: 陶艺是人们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所以小学陶艺课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陶土及创造对象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其质、掂其量、悟其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出蕴有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让学生抱一抱陶土有多重,打一拳陶土有多柔,使之形成对陶土的量感和质感,再让学生亲一亲、闻一闻,陶土有什么气息,让学生亲近陶土,感受泥土的芳香、大自然的亲切,尔后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滚圆或拉长,体验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因此,体验能够给学生带来对泥土的浓厚的情感,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3、引导创新 陶艺课教学中,如果只局限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摹仿,不利于扩大孩子的视野,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抺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应协调,使技法引导、思维点拨成为他们自主创新、个性化塑造激励“棒”。教学引导中采用迁移式、裂变式、独创式等等,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总结:
在陶艺课堂中,学生可以研究文学,探讨几何体,可以进入动物世界,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奇思妙想,可以用陶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一句话,学生可以用陶泥捏出自己整个的世界。教学证明,陶艺教学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它让学生捏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他们尽情地体会着创造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 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 ”。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做课程计划时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校本课程的优势及其开发的意义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的优势极其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它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1.教师的积极参与 ;
2.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 ;
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凸现学校自身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逐渐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但是在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问题,主要有:
一、教师的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长期以来实行中央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观念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仍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陷于陈旧的课程思想习惯性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对校本课程的涵义一知半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据调查,目前许多学校在校教师中知道校本课程含义的不超过 50%,他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那些有专长教师的事情。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这种传统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以及课程开发意识。但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而且长期以来我们推行的是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少有过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为此,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任务,教师没有充分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准备。加上校本课程在全国各地刚刚起步,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等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因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三、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四、忽视学生需求,盲目进行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然而学校往往为“开发”而“开发”,缺乏调查研究个体需求和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思想意识。这就导致了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不是按学生兴趣特长而开设,而是按教师“特长”来开设,教材编写往往是“师自为本”,谁有特长谁来开,学生围绕教师转,而为了修满学分,不少学生不得不被迫选修某一课程,按这种思路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也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有的学校还强行“摊派”,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承担一门任选课或活动课的教学任务,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量。
五、缺乏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资源,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课程开发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能够用于支持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不多,有的学校的现有设施、经费投入上还是比较紧张的,对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等存在一定的制约,造成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捉襟见肘,苦不堪言。
六、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即课程原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然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了了解学校的各位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成效,学校就罗列一大堆评价指标,教师和学生们在这些指标上打打勾,进行量化排名。正因为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仅仅停留于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与互评这样的经验水平上。这些评价往往忽视了本来最需要关注的每个学生个体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忽视了本来最应体现的学生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忽视了本来最应进行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往往简单了事,教师与学生们都只是为了应付,因此存在着评价过程不严密、评价结果真实性差等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顾及到它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要确保它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这就需要学校设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否则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盘散沙,造成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七、升学压力引发的异化
因考试、升学的压力,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只存在于课表上,校本课程的课时被占用,在校本课程的时间里进行高考科目补习,使高考辅导的课外“加餐”堂而皇之地变成了课内“加餐”。校本课程在考试的冲击下被淡化、异化成高考科目补充和强化,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八、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减少国家课程比例,给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使教师得到发展,办出学校特色。但是,新课改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把要求和内容降下来,编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各学科专家,存在“科本位”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做足了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充实,还增加了许多课外信息查找的任务,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本减不下来,教师也普遍感受到课时太少,课外占用时间太多。这样,国家课程负担减不下来,而校本课程又处于起步阶段,其开发的滞后与开发条件的不成熟,也就注定它抵挡不住国家课程的“冲击”,每周的校本课程出现被挤占挪用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措施
(一)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会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应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并非“闭门造车”,搞自给自足,应当考虑学校、地区和社会的需求,考察学校、地区及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学校、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需求分析的方法可用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网络信息分析法、地区发展报告分析法等;开发的主题可以是环境保护、地方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消费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策略,以及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发展等。
(二)借助课程专家,进行联合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应是学校自主开发,但是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搞联合开发,然后以“类”推出(这里的以“类”应注重学校的办学实力之间的差异),供区域学校选择使用。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再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的决策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课程决策和课程编制都要全部由学校来完成。校本课程要体现自主性、多样性,同时也需要课程开发的相互引进和相互交流,在借鉴中完善和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个性特色。而不应是“校自为本”的自我封闭。因此,校际之间的联合开发试验更符合实际,也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生命力,在充分开发各校的校本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研讨,能够较好地推进校本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大教师包括学校行政人员,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同时学校不能期望等到教师素质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以及一般教师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放心”地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而是要积极创设条件,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对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集中或个别辅导、引导阅读课程理论书籍、开设教师好书介绍会和校本课程沙龙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所属地区师范院校教育系及教育机构课程专家的力量,让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远见卓识帮助教师实现对自身教育哲学的概括和提升,从而和课程开发主要参与者的一线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四)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在表面上似乎是国家赋予学校权力的结果,而实质上更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的产物。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以营造一种教师分担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革新、勇于追求成功的氛围。自然,这个教育环境必须是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而非强权政治。这就对学校校长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有与上级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又有与教职工不断对话和鼓励合作创新的能力,必须能够对课程开发行动研究所有成员赋予尊重与理解。从此意义上讲,能够进行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必然要有能够有效开发学校相关人力资源的校长,没有这样的校长,校本课程开发将非常艰难。
(五)尽快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
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围绕校情——目标——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方面,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在评价上,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它着重对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应着重对其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促进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学生方面,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也应是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之一。
在学生评价上,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知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进行考查。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方法,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既要有表层的作业,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使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便更清晰、更准确反映学生的发展事实。值得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学校可以和编制课程的专家探讨,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便获得第一手评价资料来调整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同时,学校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和综合化,从而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四篇:当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与推进,许多先行一步的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随着新课改娜嫫炭谂┐逍⊙1究纬痰目⑷创嬖诓簧傥侍狻?/SPAN>针对如此状况,笔者就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得个人实际利益的敲门砖,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读书、学习、考大学,除了读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书本知识,其它一切都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价值观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因此分数也就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或唯一)指标。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恰恰是与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由“科举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但就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推行校本课程,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巨,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考试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教师角色都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与飞跃。但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却不容乐观。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为民转公教师,且学历参差不齐,年龄偏高,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他们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只是对教科书内容,尤其是对可能要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其次,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理论与技能。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执行指令,是课程的消费者或者说是使用者,因而缺乏相应的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即使部分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也不过是聘请有关专家或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攻关”而成,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因此绝大多数教师的课程素养是相当匮乏的。最后,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普遍负担过重,部分地区仍存在包班、复式教学的现状,学校也很难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更难以让教师比较连续地参与课程开发。如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新课程,一味地硬性派给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或参与本职工作之外的决策活动,弄不好会使教师的工作过分紧张,反而使原来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三)、缺乏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和条件。
在一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认为学生去调查访问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怀疑。学校方面,我们总是极力从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正确认是各种社会现象。但是,从课程开发来说,它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没有学校以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将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部向外延伸到教育系统外部的领域,它要求把支持教育改革视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再一次提出了教育的改革必须得到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经费有限,各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数量极少,图书设备有限,加上有的还要创收经营,学生更无法免费进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课程设计的再好,也总是空中楼阁。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氛围,改进机制。
要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营造一种大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学校应广泛征求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尊重家长、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考虑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特别是社会、家长的广泛参与等。同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学校还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教学系统也要和课程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还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国家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方式或手段来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除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的评价外,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激励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转变角色,积极参与。
首先是校长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校长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第一责任人。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人物的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应该扮演哪些角色呢?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校长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不仅应扮演传统的校长角色(如行政管理者、教学管理者等),而且还应该扮演和课程开发与管理相关的角色。具体地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扮演好以下角色: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外部世界的联络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指导者、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
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学校及其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他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从观念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
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之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又怎样转变呢?根据课程改革专家傅建明博士的研究成果,教师只有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进行。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实施者”到“指导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等方面角色的转换。
最后是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支持与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学校在课程决策中要尽可能地注意学生对于不同专题的兴趣,注意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定期跟踪学生兴趣的变化,作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决策依据。家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情形下,绝大多数人从未设想过对学校课程的参与。校本课程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可以对学校课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自己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我国校本课程改革的关键。社会更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大力支持。各地有限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应向学生免费开放,要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服务于学生,这样校本课程开发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篇:当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与推进,许多先行一步的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并不容乐观。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得个人实际利益的敲门砖,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读书、学习、考大学,除了读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书本知识,其它一切都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价值观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因此分数也就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或唯一)指标。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恰恰是与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由“科举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但就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推行校本课程,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巨,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考试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教师角色都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与飞跃。但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却不容乐观。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为民转公教师,且学历参差不齐,年龄偏高,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他们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只是对教科书内容,尤其是对可能要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其次,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理论与技能。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执行指令,是课程的消费者或者说是使用者,因而缺乏相应的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即使部分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也不过是聘请有关专家或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攻关”而成,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因此绝大多数教师的课程素养是相当匮乏的。最后,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普遍负担过重,部分地区仍存在包班、复式教学的现状,学校也很难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更难以让教师比较连续地参与课程开发。如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新课程,一味地硬性派给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或参与本职工作之外的决策活动,弄不好会使教师的工作过分紧张,反而使原来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三)、缺乏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和条件。
在一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认为学生去调查访问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怀疑。学校方面,我们总是极力从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正确认是各种社会现象。但是,从课程开发来说,它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没有学校以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将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部向外延伸到教育系统外部的领域,它要求把支持教育改革视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再一次提出了教育的改革必须得到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经费有限,各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数量极少,图书设备有限,加上有的还要创收经营,学生更无法免费进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课程设计的再好,也总是空中楼阁。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氛围,改进机制。
要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营造一种大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学校应广泛征求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尊重家长、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考虑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特别是社会、家长的广泛参与等。同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学校还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教学系统也要和课程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还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国家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方式或手段来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除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的评价外,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激励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转变角色,积极参与。
首先是校长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校长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第一责任人。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人物的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应该扮演哪些角色呢?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校长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不仅应扮演传统的校长角色(如行政管理者、教学管理者等),而且还应该扮演和课程开发与管理相关的角色。具体地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扮演好以下角色: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外部世界的联络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指导者、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
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学校及其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他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从观念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
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之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又怎样转变呢?根据课程改革专家傅建明博士的研究成果,教师只有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进行。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实施者”到“指导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等方面角色的转换。
最后是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支持与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学校在课程决策中要尽可能地注意学生对于不同专题的兴趣,注意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定期跟踪学生兴趣的变化,作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决策依据。家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情形下,绝大多数人从未设想过对学校课程的参与。校本课程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可以对学校课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自己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我国校本课程改革的关键。社会更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大力支持。各地有限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应向学生免费开放,要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服务于学生,这样校本课程开发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现状与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课时总数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二。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然而,我们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停留在“计划有,实际无。课表有,课堂无。”这样的状况。各个学校在课程编排上每个班级都安排了校本课程,而实际上很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好这一课。有些学校虽然也投入了人力、物力印制了教材,编写了教案,但是还是没有真正的开设起来。关键词:校本课程 现状 对策
一、现状:
(一)校长应付上级检查开设了校本科但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
1、在我们农村小学不少校长,习惯于国家统一的课程设计,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满足于现状,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动力。
2、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是需要全体同志参与、潜心研究、探索、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目前我们有些校长每天疲于应付上级检查,有些学校面临布局调整,校长也不知道自己的任期有多长,不可能静下心来研究校本课程。
3、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考核评价一时难以确定,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也不明白,甚至不知道学校还有校本课程。这样使我们的校长对课程开发失去了外部压力,既无内在动力又无外部压力。所以,校本课程开发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二)农村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的欠缺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依据教育方针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提出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构想。这里强调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不具备也不可能有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信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
(三)校本课程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缺乏特色
(四)校本课程实施有名无实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校长对课程开发的领导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存在的不足而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是建立在有效利用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各方人员积极参与的能动过程。主体应当是学校,校长应首先担当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责,把校本课程的开发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课程开发的领导能力。根据本校的实际,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校长具有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善于把先进的理念贯穿于校本开发过程的始终。建立科学合理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形成校本课程的集体决策程序。
(二)以人为本,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激情。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是建立在面向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产物。任何课程要能够发挥其效能都必须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使校本课程开发始终充满生机。但是,校本课程是作为一个全新事物进入教育工作者领域的,其开发活动在一定程序上超越了教师的日常生活范畴。因此,教师对这一活动要经过一个逐渐认识和适应过程。要积极引导他们,使教师由课程改革的“阻力”向“动力”转变,并使之最终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校本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性问题,而且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问题,从理论上看它要求教师具备必要的课程理论编制技术。
1、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增强课程意识。教师必须了解多层次的课程知识,但与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相比,更重要的是具备课程意识。因此,在教师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其课程意识。只有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去理解课程方案,要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理解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所蕴含的对课程要素一致的内在含义;同时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作适当调整,以弥补设计本身适应性不足的缺陷,才能自觉地站在课程编制者的角度去组织和实施教学。
2、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由于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校本课程理论与技能训练,缺乏应有的理论与技能,以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感到茫然失措,从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真正实现角色转换,在掌握课程理论的同时,还应该掌握基本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编制即为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在编制的每个阶段,教师都必须掌握基本的技术:(1)设计阶段,对国家课程计划、标准在审定教材进行微观化和具体化处理;(2)实施阶段,在班级层次上组织教学活动,将备课方案付诸运行;(3)评价阶段,确定课程课程计划是否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讲述的材料、信息方式的选择进行考察,对完成的课程产品,诸如学习指导书、补充教材、乡土教材等进行检验。
(三)创办特色学校,构建特色课程。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走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道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积淀。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当然,学校的特色不是几个人议论议论,或者是校长的主观想象就能形成的。特色需要细心的观察、长期的探索、多方面的互动以及用心的栽培。在开发中,学校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根据师生自己的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志趣,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构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要从当地社区,学校资源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能力与需求确定备选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进行实施。最后对校本课程的科学性、需求性进行及时评估研究,切实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都相对滞后的农村小学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开发能力和水平,扎扎实实地工作,有意识地去开发,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一定能实现的。
[作者简介]李光辉,1981年10月出生,2002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永年县西河庄乡高寨小学校长。电话:6976077 邮箱:gaozhaixiaoxue@126.com [参考文献]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支持者》张万波 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张新海 《农村小学乡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研究报告
2013-10-23 20:45:5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农村小学乡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研究报告
昌图县平安中心小学《农村小学乡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 冯艳明执笔 内 容 摘 要
《农村小学乡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是我校十二五期间重点教育科研项目,乡土体育运动项目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乡土气息较重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游戏的吸引,许多孩子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孩子们的身体由于缺乏锻炼,已经越来越差。以前我们儿时的许多体育锻炼游戏已经忘却,而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都能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农村学校专业的体育人才缺少、器材不足、场地受限制、资金短缺,一些教材规定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本不能进行,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乡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研究,精心筛选,确立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花样跳绳、踢毽球、跳皮筋、打背子等乡土体育运动项目编入体育校本课程,我们通过走访、请教练、参观学习等形式进行学习和研讨开发,掀起了我校花样跳绳、踢毽子等体育锻炼高潮,现在我校已经形成“律动阳光,绳舞飞扬”的特色体育文化。
一、前言
由昌图县平安中心小学于云浦、冯艳明主持的铁岭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乡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研究周期三年(从2011年到2013年),现研究工作已结束,申请结题验收。
二、问题的提出
1、课题的研究背景 第一、教育大背景的需要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都能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和阳光体育行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将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和谐校园紧密结合,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而农村小学因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无法享受“阳光体育”带来的快乐,为此,如何让“阳光体育”运动在基层农村小学里推广普及并落地生根,如何使阳光体育项目更能符合基层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是一个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组基于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基层落实不到位,而有了一些对农村基层小学阳光体育开发的新思路,确立了通过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实践,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普及和落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现在国内的一些地区对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是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学校。
第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全国都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但是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专业的体育人才缺少、器材不足、场地受限制、资金短缺,一些教材规定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本不能进行。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受竞技运动体系的影响,其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场地器材要求高,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难以掌握,课余和校外不易开展锻炼等因素所制约,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在体育教育课改发展的今天,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趣味性与个性的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制约着体育教学与改革的进程。
这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全员上下都想做好这项工作。而乡土体育运动项目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乡土气息较重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不但符合孩子们的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也能促进学生基本动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它包括: “跳房子”“滚铁环” “跳绳” “踢毽子”“抽陀螺”等很多项目内容。它也具有多样性、科学性、传统性、游戏性、简便易行、有群众基础等鲜明的特点。比如说踢毽子,也叫踢毽球,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历史悠久。踢毽子技巧起源于汉代,在考古发现的汉砖上就有踢毽子的画。到了唐宋时期,踢毽子非常盛行,踢的花样也很多,还有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清代民间艺人绘制的《踢毽图》上的任务动作姿态和现代踢毽子相似。踢毽子,主要是用下肢做接、落、跳、绕、踢等动作来完成的,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同时也使腰部得到锻炼。而跳踢时,则不但要跳,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有时颈部也要运动。连续跳踢数十次,心跳每分钟增加到一百五、六十次。由此可见,踢毽子是一项全身运动,有时还很激烈。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可使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起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踢毽子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它同武术一样,应该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1963年,踢毽子同跳绳等,被列入国家提倡开展的体育活动,踢毽子运动还被编入了小学体育教材。
2、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为学生提高身心素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将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校园文化,乃至学校的整体工作起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民间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初期就把它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家长常把自己的生活与劳动经验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同时,孩子们也自发地对周围环境和成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做各种简单的、象征性的游戏。孩子们在结伴游戏中,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受到团结、友爱、合群等教育。
第三、我们围绕课改理念和阳光体育精神的落实,提出了“小学乡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旨在以“民间体育活动”为背景构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在实践上,本课题研究可以直接为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为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教育部的“2+1”工程等重要工作提供实践方面的贡献。具体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第一、针对目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解决学生运动参与的问题,阳光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团队性体育运动和趣味化运动的特点,因此它是对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教育非常理想的教育手段的群体,对这类运动的充分研究必定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有趣的和有效的新教学内容,也必将成为吸引学生走到户外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第二、阳光体育运动项目来源于学生的意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不拘于运动的形式化、表象化,让学生自己做主,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项目的制定和改进,让每个农村基层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第三、趣味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的融合。把趣味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相融合,以学校运动会的形式引入学校,可以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宜阶段尽可能早的让各个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相关的竞技运动,了解更多的竞技体育知识,还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感悟到体育的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丰富多彩的体育成为广大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活动形式。乡土体育项目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乡土气息较重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不但符合孩子们的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也能促进学生基本动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它包括: “跳房子”“滚铁环” “跳绳” “踢毽子”“抽陀螺”等很多项目内容。它也具有多样性、科学性、传统性、游戏性、简便易行、有群众基础等鲜明的特点。
3、界定
乡土体育是整个农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色彩。以真正参与的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将农村的体育活动放在其社会生活背景中加以考察,扩展乡土体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力求深刻把握乡土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服务于农村学校的体育事业。对于乡土体育,因它与地方文化的不可分离性、及其现代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共存性,因此,应更着重于把握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特点,以乡土体育为基础,以现代体育为指向,应该是乡土体育研究的重点。乡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在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学校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框架内“做自己的事情”通过自行设计,量身裁衣所设计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应该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体育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正在“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的过程;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课程”地方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体育教师为主体创编的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过程。
研究实施是把选折、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的乡土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小本体育教材,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原则与目标
1、理论依据
基于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思想为理论依据作为研究方向。
2、研究原则
第一、自主性原则。校本课程就是要充分体现学校、教师、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允许教师、学生的对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和实施。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关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设计、开发、实践、体验和创造等,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开放。它不限于某一方面的乡土体育资源。二是活动范围的开放。活动范围不限于学校、教室,可将“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生活场所,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活动方式的开放。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主实践;教师的活动方式表现为创设情境、参与合作、指导帮助。具体的活动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走访、调查、表演、训练以及搜集信息等等。第三、灵活性原则。各个班级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不尽相同,教师的状况发展也不均衡,加之各班学生的个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利用乡土体育资源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科教师和班级学生的差异,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力争使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出班级和学校的特色,力求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3、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
(1)掌握一些简便易学的民间体育活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和热情。
(2)通过开展民间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更好地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层面:(1)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2)编写符合儿童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教材。学校层面:
形成较为完善的乡土校本体育课程,注入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之中。开展以乡土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太阳比赛活动。
四、研究假说
如果采用农村乡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大课间活动,走向课堂,编成校本教材,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更好的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研究对象
1、学校2011年5月在校的1——6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2、凡是适合农村小学生运动锻炼的乡土体育项目。
六、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定的学生问卷或教师问卷,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让课题研究切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4)经验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对行为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保证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2、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自2011年5月起,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含延期时间),实验研究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2年3月)
(1)启动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组,进行了宣传发动,明确分工。(2)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调查分析乡土体育资源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4)确立研究对象,拟订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申报课题。
(5)制定有关研究制度,组织教师进行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培训。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
(2)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乡土体育资源,编写校本教材(知识包)。
(3)依据校本教材,开展一系列活动研究。(4)形成阶段性成果—“乡土体育校本教材”。(5)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总结阶段(2013.8――2013.12)
(1)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2)审请专家鉴定,完成评估验收工作。(3)推广课题实验成果。
七、研究的结果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特点
(1)体育课程开发的特色化
我校2012年成为花样跳绳特色学校,跳绳在我校教师和学生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了特有的乡土体育资源,开展了跳绳校本课程的研究,创建了跳绳校本活动课程。制定了总体目标——95%以上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学会五种花样跳绳。
开展5分钟特色课堂教学,跳绳不仅能提高心肺功能,起到健身作用,而且还是一项体育技能。为了提高学生对跳绳的认识,增加学习兴趣,在课前5分钟我们增加了绳舞的练习,即不让学生感到枯燥,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跳绳的兴趣。
课外延伸加强技能教学,有了跳绳理论知识的渗透,加上兴趣的初步培养,我们延伸了课堂教学,在课外组织跳绳培训班及跳绳校队。学校组织校队经常去乡村大舞台进行花样跳绳表演,带动了群众健身的兴趣。把传统的跳绳运动继承和发扬,最后又回归民间。
(2)体育课程开发的人性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课程价值观将进一步受到冲击。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例如:组内一位老师把教材中“过障碍”这一活动内容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教学中设立了小组长由他们自主安排、设计动作、铺设障碍。改变了教师统一的场地布置,学生练习的固定模式,这时学生个性化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深深吸引了大家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人性化的课程无疑更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初步实现了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
(3)体育课程开发的民族化
民间的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的基础。我们实验教师牢牢抓住民间体育活动精髓,深入研究确定适合学生身心条件,易于推广的民间活动项目。如:踢踺子、武术操、跳绳、丢沙包、跳皮筋,跳单双圈、“老鹰捉小鸡”等运动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让来自乡土的体育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活动方式有新突破
(1)丰富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除了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外,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的特点,组建了花样跳绳队、毽球对、乒乓球队、绳操队。定期开展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所排练的绳操屡次在镇、校活动中进行了展示。
(2)丰富了体育活动的方式
课间、午休活动充分,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自上而下,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课间的体育活动起着放松学生精神,缓解学生大脑疲劳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实验教师,我们并不放过这短短的十分钟。通过考查、研究,确定既安全又能达到锻炼目的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玩呼拉圈、跳皮筋、踢毽子、跳短绳、搬手腕等,学生的课间活动有了正确的指导,课间生活“活而不乱”,秩序井然。
(3)体育比赛丰富多彩
每学年我们都举办校体育节,定期召开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并把跳绳、踢毽子、拔河等这些民间体育健身活动也纳入到比赛中,为学生的全面、主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
3、汇编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八、问题与讨论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主要有:
1、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实用性的体育校本课程,并形成系列,形成自己的体育乡土教材。
3、如何形成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机制,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起点,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校本课程研究中,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校的“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九、参考文献
1、《中小学小本研究简明读本》,漓江出版社,作者:赵德远。2013年4月。
2、《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杨润勇、王颖,2011年11月出版。
3、《守望教育---一位普通教师的教育随笔》,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
4、《校本教育科研研究综述》,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
5、《校本研究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6、《行动研究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7、《校本教研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五期
浅谈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我国农村,学校是国民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某些历史或者现实的原因,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师师资问题
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心态,既不能达到健身的作用,也不能为终身体育服务。教学内容上的滞后,体现在农村学校受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远远大于城市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新生力量补充不足,师资培训机会较少,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因此,致使在教学上,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
2、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和教学条件的问题
现有的农村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体育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农村偏远学校尤为突出,管理方式缺乏科学目标和现代先进管理意识。
3、学生体育学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以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练习步骤都由教师设计,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角色。
二、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情景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
2、分组形式的教学模式
利用自编的教学项目培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可以采用自由组合或分层次的分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下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在球类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力进行分组竞
赛教学,男生和女生分不同的小组练习、比赛借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学习中即完成教学目标,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一举两得。
3、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全面体育教学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和基础。现有的农村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单一;由于场地、器材限制大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体育教学,难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学内容的主体多元化:体育教师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年的体育教学计划,农村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学生自学、学生互学结合教师传授的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各个比例构成,并考虑学生不同的水平特点,这种模式则更能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2、实施课堂常规,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常规制订后,作为师生的共同准则,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同时必须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尤其对新入学的班级更加重要。
3、根据体育课各部分的任务、要求及场地布置情况,合理使用队列队形,使各部分紧密衔接,这是体育教学中的组织工作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技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加强队列队形的训练,增加练习形式,使枯燥的队列队形训练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兴趣。
4、注重分层教学,采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主要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学生人数、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场地器材、性别差异等具体情况而确定,不能模式化、形式化。
5、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发挥体育小组的作用,开展互助教学,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价值,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一些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了介绍,研究了当前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村学校可以通过现 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因地制宜,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定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适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这对现今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相当的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编辑:励志天下 www.lizhi123.net类别: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如下:每月定一个主题,每个级部围绕这个主题分别制定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九月份: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
1、指导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关于佳节思亲的文章。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的思亲方面的诗歌,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课后收集描写秋景的古诗,在班级内召开诗歌朗诵会。
(四年级)
1、关于思乡的诗歌朗诵会。
2、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故事会。
3、诗歌赏析《但愿人长久》、《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年级)
1、带领学生到电脑室上网收集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文章等。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的资料汇编成册。
4、举行资料展览会。
(六年级)
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收集有关“思念”的诗句,开展赛诗会。
3、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
十月份:谁不说咱家乡好
(三年级)
1、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章。
2、收集关于思乡的古诗。]
3、唱一唱自己的家乡。
4、写一写你心目中家乡的样子。
(四年级)
1、收集常州名胜古迹资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介绍常州名人。
4、制作小报。(五年级)
1、介绍家乡著名景点。
2、说说家乡的历史名人。
3、夸夸家乡的土特产。
4、展望家乡的未来。
(六年级)
1、了解常州的历史和风土民情。
2、开展实践活动,游览常州名胜古迹。
3、小练笔或当小记者介绍家乡著名的景点。
十一月份:感恩
(三年级)
1、收集关于感恩节的知识,包括来源、风俗等。
2、制作感恩节贺卡,说说最想感激谁,为什么?
3、课后收集感恩节的诗歌,开展诗歌交流会。
4、根据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排演小品。
(四年级)
1、名文诵读。
2、收集父母对你爱的点滴进行交流。
3、照片里的故事。
4、制作感恩卡。
(五年级)
1、(照片展)回忆长大的点滴,感恩父母。
2、(出示奖状或作业本)回想成长的足迹,感恩老师。
3、感恩生活中给过你帮助的陌生人。
4、欣赏绚丽的大自然,感恩自然。
(六年级)
1、为父母做一件事。
2、唱一首歌献给父母。
3、给父母写一封信。
4、开展一次与父母同乐的活动。
十二月份:北小骄傲
(三年级)
1、说北小——说一说我们的学校。
2、写北小——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北小。
3、画北小——挑一处最美的地方画下来。
4、为北小设计一张名片。
(四年级)
1、收集班级中为北小添彩的人事,作采访。
2、班级中评选“北小骄傲”候选人。
3、演讲:我是光荣的北小人。
(五年级)
1、网上浏览中央电视台的相关“骄傲”评选,确立评选方向。
2、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骄傲人物,并准备采访他。
3、为“骄傲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
4、评选出班级里的十大骄傲人物。
(六年级)
1、收集身边“感动”的故事。
2、开展一次“感动”的故事会。
3、写一篇专访:令你骄傲的北小人。
4、为北小做一件感动的事。
一月份:展望XX年(迎新春)
(三年级)
1、为“展望XX年”为主题制作迎新年贺卡。
2、开展“珍惜时光,好好读书”演讲会。
3、上网浏览“孙中山先生”图片与故事。
4、收集并讲英雄故事。
(四年级)
1、收集春联,背春联(网络)。
2、交流春联,学写春联。
3、了解天南地北的过春节的习俗(网络)。
4、介绍一种春节习俗,作一次图片展览。
(五年级)
1、小结自己XX最骄傲和最失落的一件事。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新春寄语
3、仿写一段新春寄语,制作新春贺卡。
4、许下新春愿望,然后发到班级网页上,学生之间相互留言祝福。
(六年级)
1、新春寄语(班级主页)
2、我的XX故事会。
3、制作新春贺卡。
三、关于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评价应有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教师、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鉴定。
(二)学生评价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习态度。学生对活动的投入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能否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作好每次的记录并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设想等。
2、能力和方法。在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表达等基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在活动中,有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和一些研究的方法。如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调查的运用、材料的整理、数据处理等。
3、品质发展。在研究中,学生是否培养了合作精神及虚心听取意见,乐于助人、自觉主动等品质。
4、研究成果。学生在研究一个阶段后,有没有如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活动等展示型的研究成果。
(三)教师评价要求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测评:
1、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2、组织、管理协调与应变的能力;
3、探索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4、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评价的方式
评价形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主要有教学实录、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展示、评比等。
在每个学期末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标兵”评选,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任洁(校长)
副组长:刘参、金淑文、成员:余华琴、黄春梅、汤路、王玉华、秦燕、董瑞倩、李燕萍
2、管理网络
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各班级
3、各部门实施计划(在学校总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自行制定具有年级特色 的活动方案)
4、课时安排
我们按教育局规定,合理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二课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每周一课时,一学期研究性学习20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并可与少先队,班组活动有机结合,充分保证基本教学时间的落实,发挥该课程的效益。
(励志天下 www.lizhi123.net)
5、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
6、尽可能多的组织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本文出处:励志天下 Http://WwW.lizhi123.NeT 分享励志人生经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零食对小学生的影响 方案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膳食模式和饮食行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吃零食的现象也变得十分普遍。健康的零食行为可以在正餐之余为儿童少年提供一定的营养补充;不健康的零食行为则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导致肥胖、龋齿和营养缺乏,还可能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了解明学龄儿童的零食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零食行为。:为什么小学生特别喜欢吃零食? 因为这是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正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我们准备这样来引导学生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播放很多学生喜欢的零食广告给学生吃,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 你们还喜欢那些食品,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食品,经常吃吗? 为什么 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思考.然后建议:我们以《我与零食》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 探究零食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如何选择健康的零食、如何健康食用、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次主题的选择,完全是学生喜欢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去展现,自己去发现,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性别不同,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多方位的展现自己的风采.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原则展开,如一开始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和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向和方法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进了学生与探究主题的距离.3.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辨别是非的能力,合作进取的能力,社会交际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等等;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三,活动的目标
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课题小组的集体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能力目标
1.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搜集信息,培养查找,搜集并简单处理资料的能力.2.通过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知识目标 1.知道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零食
2.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为什么零食会如此受小学生欢迎 3.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对小学生的影响 三,活动的对象及课时 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课时:15课时左右
课时采取弹性课时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每周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口语交际课,品生课等)打通使用.四.注意事项
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2.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4.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5.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五,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六,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题生成 制定计划(2课时)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分组活动 观吃零食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调查(4课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小组汇报 分享成果(4课时)第四阶段:汇报展示阶段(1课时)第五阶段:评价阶段(1课时)八,活动实施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自由组合 制定计划
具体目标:确定子课题,建立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准备实施.活动时间:课内2课时 1, 讨论定探究方向和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喜欢吃零食 喜欢吃零食好不好 吃零食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 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这里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遇到问题时除了问老师,家长外怎样自己找答案,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然后老师总结学生说的方法.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内容,归纳如下: 1)小学生喜欢吃什么样的零食 2)一天要吃多少零食
3)一般是在什么时候会想吃零食 4)为什么小学生喜欢零食 5什么样的零食才算健康 6)要怎么才算科学食用零食
3,建立子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1),在老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根据途径的不同,分成三大组:采访组,考察组,网络组.)(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子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指导,但以学生意愿为主,不必过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师生共同评议,完善方案.注意事项: 一般收集资料的方法有上网,图书馆或书店看书,采访(同学,家长,路人,专家等)可能学生还会想到其它的方法,这时老师要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老师预期审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学生在收集资料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上网搜索的技巧问题,采访时有要注意的事项(如采访前准备好本次采访的问题,衣着整洁,有礼貌),采访专家要在老师的带领下等.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研究探究方法和具体措施.这里由学生自己活动,老师已经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前给学生提出.但是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老师还是要审视学生的方法是否可行.1)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搜集信息等方式收集信息 2)采访同学,家长,行人(老师),专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分组活动 吃零食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调查 一.具体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吃零食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数据并分析的能力.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等能力,引导学生作好记录等工作.二.研究形式1, 调查,访谈2, 统计,资料汇编 活动时间:课外1——2周 三.活动过程: 分组搜集,确定搜集的内容.各“研究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调查,访问他人,明白吃零食对他们成长的影响,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家长,老师一起探讨,研究.采访组:小学生喜欢吃什么样的零食 考察组:吃零食对我们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 网络组:为什么小学生喜欢零食
2,作好活动记录和研究工作.设计表格如下,发给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参加人员 活动经过 备注
整理.各“研究小组”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及过程进行整理,并填写“走访记录”, 各小组分工协作在收集信息之后各组将收集到的信息汇总,整理 四,活动指导:(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要运用上网,访问,调查,观察等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要客观真实,不能弄虚作假,提高研究的真实性.(4),指导学生注意活动安全问题.课外外出活动,必须先征得教师和家长的同意,告知具体的活动地点.(5),引导学生克服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和技能障碍,提高学生交际,口语等能力.(6),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过程的碰到的困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灵活应对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小组汇报 分享成果 具体目标:(1),整理资料,提炼认识,撰写结题报告.(2),交流活动,反思汲取经验,体验成功.活动时间:课内1课时,课外一周 活动过程:(1),各小组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归类,汇总,筛选,整理,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教师作相关指导(如资料有效性分析,剔除无关材料,表述语言的斟酌,还需要补充调查的材料收集等).(2),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交流,反思.(3),撰写结题报告和体会文章,教师重点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主要内容框架: 《零食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活动结题报告(4)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以一起讨论各种表现的手段和形式,如展示小报,表演小品,朗诵,图片课件展示等,鼓励创新展示.预期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体会文章,成果课件等.展示交流:(5),学生自行设计《零食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辩论会方案.各研究小组分工准备主题会展示节目.第四阶段:展示阶段:1, 全班交流
各小组将自己收集整理好的信息,在全班展示,交流.全班交流后可能有个生成性问题,有的学生听到,吃到别人收集的资料之后可能会改变自己观点,立场,感兴趣的问题,这时让学生再次分组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组里活动,是活动能够继续开展的前提.2,分组
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的信息,看了别人的展示之后,对吃零食这个可能会有新的认识,学生按自愿的原则分成 正方:零食对我们有好处,可以吃多吃零食 反方:我们应该少吃零食 3,准备辩论会
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念,组成新的小组,各组选出组长,组织组员,制定本组任务,准备辩论会.学生准备文字资料,图片,影视资料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搞过辩论,可以给学生吃其他学生的辩论录象,给学生提出辩论注意的地方,以便学生下一步活动顺利开展 4.唇枪舌战辩论会
布置会场,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会,辩论会又是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会.请家长和领导参加,提出宝贵意见.零食对孩子不利的影响.(1)零食的情节,动作和现实生活差距太大.有些是人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比如在天上飞等.孩子吃多了去模仿,造成严重的后果.(2)很多零食里面都充斥着暴力行为,孩子吃完了,光记住打打杀杀,老是模仿动根据辩论话题(零食对我们的影响),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自行准备.要求从言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考虑.1.小小辩论台: 1)辩论话题:零食对我们的影响 正方:吃电视有好处 反方:吃电视有坏
2)辩论规则:A理由要充分B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反驳对方时要注意文明,要有礼貌.3)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开辩论.2.采访成人眼中的零食:(分组进行采访,父母组,老师组,专家组)1)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从中受到不良影响,不同意孩子总吃零食,应好好读书,节假日休息是再吃.2)老师:建议孩子吃吃新闻,时事,平时多多吃课外书,适时吃零食.3)专家:吃零食是孩子们一个业余的途径,也是一个成长的途径,更是一个收藏快乐的途径.零食与孩子天生就没有距离,也可以说零食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一,孩子在吃零食有利的方面:(1)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2)零食能扩展孩子的知识面.零食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就如《蓝猫》这个节目涉及到宇宙,地球,土地,河流到科技,军事,再到人伦,艺术,无不干涉,各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都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走入幼儿的心里.(3)零食能扩展孩子的思维.在孩子观吃零食时可以孩子的发挥想象,孩子吃完零食之后,可以让孩子对故事情节的改编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经常会与同学发生冲突.如:《奥特曼》,多数孩子吃了这部零食都学会了打人,男男女女都在学奥特曼打怪兽,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都会把同伴当作怪兽.(3)孩子很喜欢吃零食,经常会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吃一两个小时,作业,预习等等全部抛在脑后.(4)对孩子来说,比吃电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孩子如果习惯于吃轻松愉快的动画画面,就可能对需要费点力气的阅读不感兴趣.(5)除了经常提到的凶杀暴力的渲染,另外一个因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沉溺于零食的世界.即使再优秀的零食,青少年一旦成瘾,就会在其成长过程中留下伤害,比如产生孤僻症,出现人际障碍.三,父母要筛选零食,给孩子提供健康,积极的零食,勿让孩子停留于消极被动的欣赏浏览者的角色,应随机引导孩子谈论,比较,评价零食中的人物,情节,让孩子讲述其中优美的文学语言,真正体验其精神实质.5.小结
老师对本次辩论会进行小结,辩论不要求有结果,只要让学生认识到吃待任何事要全面,不能片面的认为它好或是不好.第五阶段: 评价阶段
具体目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等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培养学生进一步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兴趣.活动时间:1课时 1.说我的心里话
学生通过填写“说说我的心里话”一表,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并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说说我的心里话”评价表 评价项目 学生的话
你对本次的研究活动是否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请说出理由 你想对指导老师说什么 你认为自己做的结果如何
在做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通过这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的小组合作是否愉快
这样的活动,你愿意继续参加吗 如果不愿意,谈谈你的吃法 2.心得体会
学生对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写写心得体会,分析自己的得与失,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你对如何健康吃零食有什么新的吃法.3.评价,表彰各先进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评价是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本次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表彰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评出最佳小组,最佳表演奖,最佳辩论手奖等,奖项涉及面广一些,关注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备注:这个课题本来就贴近学生生活, 以播放有关各类零食的广告,吸引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的形式来提出这个课题,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备注:课时的操作方式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施指南为依据,课时与其他学科打通既可以缩短整个活动延续时间还可以实现学科间整和.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走向学生实际选题,易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我们知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并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它往往没有现成的主题,因此需要教师善于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主题。那么活动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
教学实践中,我和学生共同商量讨论,确定的活动主题为“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国家推行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同学们“每天锻炼一小时”,可是绝大多数学生每天很难保证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那么造成同学们锻炼难的原因是什么?校园里有那么多小胖墩,他们为什么会发胖,他们的运动习惯是怎样的?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每节课后该玩什么?因此,这一主题既迫切需要研究,又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通过调查问卷、组织开展体育竞赛等活动进行主动探究,再次感受、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快乐,进一步了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崇尚运动、注重健康,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指导实践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在课题的展开阶段,我采取了多种有效的组织方式,比如,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鼓励个人独立探究;引导小组之间沟通交流。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3个小组选择研究“体重超标的同学运动习惯是怎样的?”,后来,这3个小组一起商量,组与组之间分工合作,分头对低、中、高年级的小胖墩展开问卷调查。同时,我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学生亲身体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持续、深入的探究。我认为,综合实践课程重视的不是问题将就的结果,而是学生完整、有序的体验学习活动过程,感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程中,还要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我参与整个实践过程,从分好每个小组的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到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再到学生的调查,采访学生或家长,拟定倡议书等,正是有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这次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三、成果汇报形式多样,展现了实践的点点滴滴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再受书本和课堂的局限,他们以小组的名义共同开展活动,到校园生活和他人中间去实事求是地调查、访谈,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虽然我没有伴随学生们亲历实践的全过程,亲眼目睹学生如何调查、如何实践的,但是在成果展示课上,透过那形式多样的展示,厚实的汇报以及组员之间的互相质疑与补充,我感受到了学生们一个月来,通过合作、实践获取的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课堂上,同学们的成果展示形式有调查报告、照片、幻灯片、手抄报、减肥方案、体育竞赛方案和录像、体质记录卡、我的运动计划、研究日记、调查情况记录表等10多种方式。这体现学生们信息技术、口语交际、写作、阅读、美术、体育等多方面能力综合提高,综合实践课程与多学科整合的特点。学生们还养成了不怕困难,与人合作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拓展研究新问题,体现了实践活动的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研究目标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不断提出来,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成果汇报后,学生们还用“评价表”展示了自己在整合综合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并且提出了想继续探究的新问题。比如:“如何跑得更快?”,“体重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等,我鼓励学生们课后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将活动继续开展下去。有的学生还提出将手抄报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将减肥方案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将倡议书用毛笔书写一遍然后贴在校门口等,从而引起更多的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