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垫江县汪家小学校
《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经重庆市教育科学院规划办公室审批,于2015年11月被列为市“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今天特邀请县教科所的领导和专家为我们进行课题论证。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理论意义:在全面研究国内外安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理论。
2、现实、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校是一所比较边远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安全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跟不上形势,安全教育载体十分贫乏;我们所处的社区河流、沟渠遍布,村社公路十分多且等级极低,农村家庭经济比较贫困,3/4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安全教育的压力很大。
尽管现在每所学校都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对学生安全的弦都绷得很紧,但由于“三过”和“一重一轻”现象十分突出,对学校督导考核的方案不尽合理甚至有失偏颇,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多是说教型的、口号式的,其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以应付各种检查为主,做各种迎检资料为主,排除校园硬件安全隐患为主,甚至是以讲运气的心态来对待安全教育。故此各种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有的农村学校还比较严重。
尽管《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安全教育指南》已经出台很久了,但对于千差万别的农村小学还是比较盲然,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于我们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倡使用三级教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边远的农村小学校,如何确保安全和稳定,如何提高所有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把安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进到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促进安全教育在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开发一套有针对性的、操作性较强的适合农村小学的分年段的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校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3、开展系列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大型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研究,使师生获得共同成长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
4.以我校校园网为基础,开发我校的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搭建安全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并不断更新和改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流程的研究。
在小学开展安全教育要针对小学生安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安全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的人本论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元基点----生命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加强安全教育的流程的研究,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
以学校和家庭、社会这纵横两大方向为参照,将散落在学科课程教学和日常德育活动中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点”挖掘出来、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安全教育的主题,并把这些主题一一列举出来,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筛选,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安全教育系列主题;以此分册分章节主题,整体设计安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把安全教育具体化,确保校本教材体系建设的针对性。这是我校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和构建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3、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活动策略的研究。
一方面要重视个人、小组或班级具体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即德育点的切实落实,确保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要借助各种场合、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促进德育场的形成,确保安全教育的影响力。
4、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在安全教育流程中,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资源、教育点,是一些“常量”,而不同班级年级、不同学生、新动态、新形势、新资源等变化则是一些“变量”。所谓流程的整合就是把这些“常量”和“变量”整合起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地进行相关教育,通过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构建,通过学科渗透和德育渗透实践活动,通过小型专题实践和大型主题活动等等多种形式,达到安全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儿童有关的某件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和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标准、方法及操作步骤。
4.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核心组、校本教材项目开发组。
2、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小学安全教育开展的现状,明确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3、组织教师学习,从一两个点入手,初步进行安全教育主题课程实践的尝试。
(二)实施阶段(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
1、召开课题开题现场会,聘请专家点评,做好课题相关计划策划和宣传发动工作。
2、调查学生认识情况,制定校本教材编写计划,落实校本教材的目录和内容,完成校本教材的初稿规划。
3、对课题校本教材的初稿进行修改、打磨和润色,聘请专家审稿。
4、以校本教材为依据构建和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并纳入到学期教学计划和管理中,进行相关课程的课题研究。
5、以安全教育为主题进行学科渗透研究和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包括主题班会的研讨和家校互动的尝试。
6、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多种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国庆、元旦、春节、六一等传统节日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大型主题教育现场活动。
7、以学校校园网为平台制作学校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构建安全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
8、对教材和课程、主题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整理,召开课题中期评估会,并做好评估后课题研究的调整工作。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2月)
1、借助“六一”庆祝时间完成课题结题前一次大型安全教育主题教育现场汇报活动。
2、对课题研究的学生典型成果、课题组成员成果和课题目标与效果进行全面总结。
3、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实验的结题报告,申报结题工作。
4、课题成果的推广和深入实践使用与改进。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2、开发出一套比较适合农村小学的分年段的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3、探索出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的基本流程和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周伦锋,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李龙光、汪伦波,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邬智云、夏鹏、汪兴俊,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龚德权,负责音视频资料的录制,课题资料的整理归档。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校长,他对教育科研十分重视,大力支持,研究经费由学校主动、全部承担,本课题已经纳入预算10万元。
学校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并承诺课题研究所需材料,学校将尽可能全部解决。
学校已经与5所边远农村小学签订了协议,为课题研究找到了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德育处――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
学校编制基本齐,人员较丰富,学校将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学校还将请市教科院、县教科所、片区教研组的领导和专家到校专题指导。
第二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
第三篇: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及应用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及应用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来源
2019年9月我校校长去宜昌学习,参观了桃花小学的阅读系列活动,发现他们非常重视阅读,那里的孩子语文素养很高。这让他不禁想起了我校的孩子,一个处于偏远乡镇的学校,老师们对阅读的重视不够,孩子们的语文阅读又能怎样呢?又将如何适应语文新教材的教学需要呢?于是,他就着手组建课题小组,致力于阅读课程的开发。
2020年8月,校长到任后,愈加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性,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课题组人数,明确研究目的,扩大研究范围。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在区专家的指导下最终商定此课题题目。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全面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二)研究意义
@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周边地区的农村孩子。由于农村孩子家中藏书有限,周边地区也没有适合阅读的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再加上学生作业繁重,阅读时间难以保证。由于受到个人、家庭、教师及学校四个层面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量难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数量。而像我校这样的学校整个襄阳市区共有200多所,总人数超过2万余人。
近年来,受到高考和中考改革的影响,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我校师生也意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于是学校全面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随着阅读活动不断深入,学生的阅读活动该怎么指导、如何提高阅读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逐渐成为我校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校专门成立课程开发团队,致力于课外阅读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策略研究。
四、省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
(一)省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省,农村人口达到了2349.05万人,接近全省总人口的一半。这些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过分拘泥于国家统一的教材,学习局限在课内,以课堂为中心,其他一概不予重视,不少农村小学从未真正进行过语文课外阅读活动,除了上课以外,就是在教室自习或做作业,学生不知道课外阅读可以读什么,怎么读?有时老师想搞好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因为无纲可循,不知从何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
调查显示,鄂西地区的大多数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设备不健全,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的需求,多数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甚至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老人看管,无法在课外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指导,导致农村小学生除课本知识外,课外阅读和实践能力非常有限,视野十分狭窄,作文水平低下,口语交际能力不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省外虽然有不少类似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并不多。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省致力于农村地区课外阅读课程开发的学校极其有限,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薄弱,值得借鉴的内容很少,因此我们的课外阅读课程开发亟须进行。这不仅是学校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需要,更是广大农村地区学生的需要。
(二)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
学校专门成立课程开发团队,通过调查我校孩子语文素养的现状,分析其当前所具备语文素养现状的原因,依据现状提出改善的建议,开展课外阅读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策略研究。
五、要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2019年9月,我校就有了“组建研究团队开发阅读课程”的想法。10月,我校就从各年级语文教师中抽调骨干,组建了“@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阅读课程研发小组”。该小组成立后,着力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1、编印《古典诗词储蓄卡》和《阅读智慧树》
我们所借鉴的宜昌市桃花岭小学的两本册子——《古典诗词银行储蓄卡》和《阅读小脚丫》印刷精美,看上去小巧精致。但经过细细琢磨之后我们发现,该储蓄卡只有诗题,没有诗文内容;只有诗,没有词。而阅读智慧树中推荐的书目大都是外国作品。起初,我们想照着做,但经过调查、商讨,我们在制作时还是做了较大的改动:第一,对应诗词题目,增添诗词内容,这样便于学生背诵。第二,从四年级开始增添词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初步感受中国古典词文化的魅力。第三,推荐阅读书目减少外国作品量,增添中国作家作品。现今语文教材改版,统观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我们的教材选用的古典诗词增多、中国作家作品增多,这和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推荐的书目中国作品必须接近或者达到三分之二。于是,经过十月份几乎每周一次的商讨、筛选和查重,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本诗词小册子——古典诗词储蓄卡,阅读推荐书目大册子——阅读智慧树。
2、开发阅读课程,构建课程体系。
除了编制古典诗词储蓄卡和阅读智慧树,我们的团队还有另外一项任务:开发阅读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在@镇小的课程建设历史中,阅读课程的开发常常是浅尝辄止,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们的团队克服畏难思想,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果:
(1)确定了阅读课程的四种课型,分别为:阅读指导课,阅读推进课、阅读分享课和阅读延伸课。我们分别简称为导读课、推读课、享读课和延读课。
(2)明确课程体系研究时间和目标。我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课程体系的建构,每一种课型用半年时间完成,除了团队成员能轻松执教这四种课型,我们还提出了全校每位语文老师都能上这四种课型的目标。
(3)导读课模式已基本成型。截止今天,我们已有两位老师上过导读课,分别是五年级的武凯丽老师和六年级的邓俊老师。武老师指导阅读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邓老师指导阅读的是《青铜葵花》。两位老师均是按照“激趣导入——整本书导读——精彩片段分享——阅读方法介绍——总结全课”的模式进行,也都达成了“激发整本书阅读兴趣和介绍整本书阅读方法”两大目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课题研究初期,主要组织课题组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从中了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
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实验,对每一项、每一个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
4.案例研究法。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三)技术路线:
理论指引、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六、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技术指标
(一)研究准备阶段(2020年10月——2020年12月):
1、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及理论文献。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3、制定实施计划,明确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及过程。
(二)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
1、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课题研究记录,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2、按时上传课题研究资料,交流分享研究心得。
3、边实验,边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研究情况,寻求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
4、按时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记录笔记,取得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三)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9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反复修改完善,直至定稿。
2、完成课题研究资料收集,装订课题研究档案袋。
3、汲取他人优秀研究成果,完善自我,以备今后的教学研究。
七、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区教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导下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附:文献
【1】《每天进步一点点:答小学语文青年教师100问》徐承芸
2012年
【2】《小学语文阅读课外指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4】《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浅论》教育学院
胡丹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学记》
第四篇: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请的课题《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校领导、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确立的。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此课题的意义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目前我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经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备课走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抄来的教案虽然工工整整,但是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教案只能应付教案检查;有些教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域决定了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千篇一律照抄,照讲,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抢时间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从形式上看,似乎环节紧凑,内容完整,可实际上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流于了形式;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匆匆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保证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从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一层面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有效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评价、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3、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关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感受、认知,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5、“最近发展区”原理。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2、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3、有效教学策略:在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探究、互动、生成、提高、发展的过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走出从前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厌学的沼泽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内容:
(1)有效创设情境。(2)有效提问。(3)有效组织教学。(4)有效课堂评价。(5)有效练习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找准实验的有效切入点,使课题研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合学生的发展。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进行归纳,肯定实验成果,撰写相关的论文。
(4)检测对比法:通过检测,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存在的差异,归纳出实验取得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探求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研究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研究对象:峻德一校1---6年级学生 课题负责人:崔才 课题组组长:吕殿波
课题组成员:佟利昱、冯长民、刘龙起、苗雪梅、许伟燕、秦晓丽、常冠荣、梁迎梅、史学兰、魏红媛、高凡江、李梅、徐晓燕、杨香华、徐子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选择课题。第二阶段(2012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国内教师在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2)学习有关理论,理解课题的意义,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方案,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4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弊端。(3)寻找“对策”。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提出有关“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
(4)“对策”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过程”的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运转,验证其可行性。
(5)充实,调整,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经验,推行不同层次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总结。(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九、完成此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申报本课题,并在研究时间、硬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线中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人力条件。
4、制度保障
学校有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和机制,无论在提供实验班级和实验经费上,都会对本课题组给予足够的保证。学校上下已经形成了浓烈的教研气氛,有利于本课题组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这是完成该项课题的保障条件。
5、物力保障
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十、预期成果:
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教学理论来指导实施。只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本质上清淅地把握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使得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本课题侧重于教师“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
第五篇:农村初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在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课题,是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课题(课题批准编号:教教科—JKGH—148)。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初中古诗词教学包括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及适当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价值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共收录古诗词百余首,在语文中招考试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意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1、农村教师课业负担重,无暇或疏于学习,文化素养先天不足;
2、因循守旧,以讲代读在,繁琐讲解,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下降;
4、急功近利,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功利心太强;
5、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课堂缺乏学生参与。教师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主体地位缺失。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探索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破解古诗词的教学困难,力求为我校语文教师创造古诗词教学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我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发掘一批教学新秀,以点带面,浓厚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氛围,推动我校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积累、丰富古诗词知识。
四、研究内容
1、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剖析,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实施的途径,使每位教师课堂教学都具有独特的方法和亮点,构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搜集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通过研究、比对,发现古诗词命题趋向,考察与教学的关系影响,探讨古诗词考查的合理有效形式。
3、研究有利于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各种活动形式。
4、逐步建立诵读——品悟——鉴赏,可操作的指导性阅读体系。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学习,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他人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设计并发放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查找原因,寻找该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3、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最佳途径,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为语文课程实施提供古诗词教学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4、活动激趣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营造更加宽阔的学习古诗词天地。通过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爱好。
5、经验总结法。在探究中反思,在实践中创新,要真行动,真思考,从研究过程中发现最原始的个性化材料,从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切近处进行教学设计,努力使自己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真实、鲜活、可行、有效。
六、课题研究步骤和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2年2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初步掌握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填写课题申报表。课题立项后,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具体研究计划,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校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研究阶段(201年3月——2017年7月)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课题课题研究工作。立足课堂,开展古诗词教学优质课赛讲,通过听评课活动积极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探讨,向课外延伸;开展经典诵读,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积累;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同时要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
3、结题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召开结题总结会,总结研究过程,梳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结题材料并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申请鉴定。
七、预期成果
1、构建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
2、构建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并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3、通过行动研究,交流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课件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最终形成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开展本课题研究条件: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基础班级安装有班班通电子白板,集体备课室都配备有电脑,教师网络学习热情高涨。我们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学校每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主题及中心发言人,而且要有详细的材料,并在教导处存档,这也便于我们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查阅借鉴,逐步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年富力强均在一线教学,都参加过教科研培训,为我们完成本课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课题的参与成员都是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课题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倪娟都是中学一级教师,分别担任七、八、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平时的教学工作认真踏实,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探讨教学疑难问题,撰写论文。安家敏教师主持的古诗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正在全校推广,为本次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撰写的《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都参与过省市级类似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经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