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许口小学王道往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与学生对课文的自学得不到落实,教师提问的内容只能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
3、地位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对话中,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而引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整体性、启发性、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的梯度和效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不足,难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态。这样的状况人们称之为心问题情境。如何造成问题情景?教师的提问设计大有天地。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促进学生领悟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意识,促进转变观念,构建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随机在1-6年级中各选一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参加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宝贵经验。
2、研究思路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
(3)从课堂提问的类型、特点、提问的过程、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做好实验前测;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围绕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实验情况;整理课题实施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八、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论文、案例、教学设计。
王道往
2012年9月1日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模版)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不良现状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逐步趋向简洁、目标性强。但是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家常课”上又是怎样的呢?在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研讨活动中,我发现多数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老师们的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乏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在:
1、问题随意,指向性不明。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类似于口头禅,比如“是不是”“对不对”“在哪里呢”诸如此类。因为这些口头禅提问的存在,使得问题数量很多,但线索不清,课堂重点不能突显。有时候,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会一下子没了声音,即使是指定回答,也常常会答非所问。这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意图不明导致的。
2、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有些教师的提问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即使再“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这样,学生在接连答问失败后失去学习积极性,抑制了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焦虑、胆怯的心理。而有些提问学生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这些都是课堂提问难度控制不当的表现。这种现象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3.提问缺乏互动性。
很多语文课堂上教师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有的教师问题一出来就急忙让学生回答,打击了一些习惯思考成熟再举手回答的学生的积极性。
三、造成教师提问质量不高的原因。
1、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研究。
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对教材深入研究,没有对所要提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梳理,所以导致在课堂上或提问随意性大,或所提问题过难或过浅,或所提问题不知所云的想象,导致整个课堂呈现出无效的状态。
2、没有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提问。
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出去听名师上课,一些很精彩的提问拿到自己班里来用,却怎么也达不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不如我们平时的课堂精彩。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经验是不一样的,面对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来,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思考、完善,需要教师的反思、互相的交流。问题的有效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3、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观念淡薄。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观念淡薄,忙于抛出一个个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问根本无暇深思,时间久了,学生自然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建构愿望。
四、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出的问题要体现两个“符合”:要符合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儿童的思维活动大多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有关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他们记忆的特点是:有无意识记到随意识记由机械识记到抽象识记。教师熟悉这些特点,了解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学生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具体地说,设计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适宜性原则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太深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浅则无思维价值,不利于发展治理。一般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一位老师在试教《全神贯注》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问题提出后足足两分钟,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堂氛围顿显沉闷。见状,老师又说:“不如我们来做一道填空题吧,(谁)全神贯注地(做什么),结果()。”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尽管两个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第一种问法概括性强,没有一点提示,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显然超过了四年级学生的水平。而第二种问法则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读了课文,就不难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明确性原则即提问要明确。意义是否明确,与提问是否适时及措辞有关,主要是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提问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确有所得。疑而不问,思维没有起点和目标;问而无疑,难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驱动力;疑而过深,新旧知识无法建立适当联系,等于无疑而问。以下是两位上海老师在执教《爱因斯坦小时候》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因斯坦的话“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所设计的不同提问
教师甲:(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很长时间无人举手,反复启发后)
生:我知道了爱因斯坦很认真。
生:我知道爱因斯坦爱动脑筋。
其实,老师甲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爱因斯坦做了三个板凳,这三个板凳都不太好,但是一个比一个好,从而体会到爱因斯坦肯下功夫,不怕失败的精神,但是学生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教师已:(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同桌两人读一读,讨论一下:划线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读后交流。)
生:这里的它指第三个板凳。
生:强的意思是就是好。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第三个板凳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出示:第三个板凳虽然不好,但是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有些问题出来,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道你要他回答什么?就像这两个片断中,教师甲让学生读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讨论你知道了什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所以出现了冷场,即使经过启发,还是答非所问。教师已把要求改成: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难易,还要考虑是否能让学生听懂。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趣味性原则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
及这些心理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切不可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要借助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来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回答问题是光荣的、是快乐的、是享受的,这样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尤其要把握好这一原则。如《跳水》一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结合课文,认识联系的发生和发展,教学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船上的人是怎样逗猴子的?可爱的猴子又是怎样逗孩子的?人与猴子互相“逗”的结果怎样?提问紧扣一个“逗”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4启发性原则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多设计几个平台,即大问题后面有小问题做铺垫。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总结时,老师一般会问:你觉得鲁迅
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若有困难,老师可接着问:鲁迅先生对待劳苦大众是什么态度?对敌人对旧社会是什么态度?对孩子又是什么态度?科学性。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老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问题,还可以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程度,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如《将相和》的开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写与不写有什么两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讨论中,老师相机点拨,让学生思考:它与“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有什么关系?与“蔺相如机智勇敢”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后内容深入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在联系。
五、小结: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但在这其中,老师提问的有效性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毕竟,小学的语文课还是以老师的点拨、指引为主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有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有效课堂提问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殷切呼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有效提问的原则,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提问就像是简洁明了的指路语,能让学生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迅速明白目前的位置,找到下一步要走的方向,从而用较少的时间达到目的地。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来设计问题,必须对教材有深入地研究,必须对自己每一个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中期报告clz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行为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编号:JXXWYJ17A0030
主持人:大庆市林甸县花园镇中心小学
陈立志
研究目标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实践研究,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的观察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优化。(1)引起对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重视,树立有效提问观。(2)在对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明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揭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3)在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力求从实践出发,总结教师有效提问的经验,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效果优化策略。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观察提问的各个环节,如问题设计、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反馈等,并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度分析。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通过课堂提问观察量表,对一定数量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教”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与授课教师共同探讨提问的效果及可行的优化方案,深化对有效提问内涵的认识,总结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3、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策略研究 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提问理念的研究,主要研究教师对提问的目的及其功能的认识,关注教师提问理念的合理性;
(2)问题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的、类型和思维水平等,关注如何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
(3)提问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问题如何提出,如何叫答,如何使用提问语言、提问范围和频率的研究等,关注提问方式的合理性;(4)提问反馈的研究,即研究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如何回应,关注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式;
(5)提问反思的研究,关注教师课后对自己提问行为的反思。研究原则
1、“对话”原则。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中要牢牢把握“对话教学”理念,不能出于研究的关系而忽视本课题最根本的一个基础理论;另一方面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也要践行“对话”理念,要相互积极商讨求同存异,要与各类文献资料“对话”,充实理论知识,要反思研究的过程及时改进。
2、“差异性”原则。
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同年级而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包括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相同的教学行为在不同学生的身上取得的效果很可能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差异性”原则,探寻能让处于同一认知水平阶段的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且有效果的有效教学行为。
3、“个体反思”原则。
本课题研究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自己向学生所施加教学行为而产生的效果更有深刻的体验,这是旁人通过观察等方法是很难体验到的。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强调教师的个体反思,作为研究的主要资料。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了形式较为丰富的研讨活动。
① 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由李连合和段福金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五年级第九册的《莫高窟》一课。他们对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段老师抓住文章的写作特色,围绕读写结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李老师主要是围绕课文中的关键句设问,由此辐射全文。他们的课堂提问设计,彰显了教师教学的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也让其他课题组教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提问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② 展了学术沙龙。为了提升我们课题组成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素养,上学期和本学期我们都开展了学术沙龙。课题组成员学习笔记的摘抄,可以说学习的范围比较宽泛,但为了提升我们课题研究的水平,还必须要有中心、有重点。为了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拓展学术研究范围,我们开展了学术沙龙研讨活动,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构建了平台。
③ 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讨课。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生命灵动起来,做教师的除了自己学习、反思、磨练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外,更主要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教学设计、研究课程标准,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为了提高研讨质量,我们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一定要认真上好一堂研讨课。每节课要提前两周备课,并在年级组里集体备课,在修改教案后才能上课。课后利用一节课时间紧紧围绕课题进行研讨,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更着重讨论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逐渐探索总结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策略。每次研讨都能调动集体的力量,不但让上课教师在课堂有效提问的操作上有所提高,更促进了全体课题组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
我们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1、课堂提问的误区:“以师为主”的自我问、“复杂深刻”的艰涩问、“越俎代庖”的独角问、“漫无目的”的满堂问、“简单肤浅“的是非问。
2、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策略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寻找有效提问的“支点”;策略三: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策略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策略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部分教师的研究热情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利用学习研究得来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存在一定的应付倾向;
2、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不高,探究创新精神还不够;
3、在所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中,省级以上获奖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较少,紧紧围绕课题的作品不多;
4、不能妥善处理课题研究与其他工作的时间冲突;
5、虽然平时按计划开展了很多研究活动,但是材料的积累和存在滞后现象。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研究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进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一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看教师设置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我们知道问题通常有两种,一种就是开放式问题,另一种就是封闭式问题。顾名思义,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闭式问题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需要的是我们读者一个个性化的阅读,需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那么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一个“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个阐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有效,就应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3、逻辑性的设问
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语言思维的训练。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思维就体现在他的逻辑性上。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就必须要设置具有逻辑性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是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否则的话,那你提出来的问题,学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够连成一条线。我们都知道,要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要让学生的思考能够进一步老师的问题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够统领全局,能不能把问题串联起来,以及把一个个的知识点串成一个珠链,提问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问有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构建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提问并不仅仅是教师抛出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1、鼓励学生提问
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维的训练,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只能完成老师所要教给学生的任务,然而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讲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老师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时如果学生自己不说我们教师就很难知道了。所以,在构建有效提问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把学习的主人这一主要因素考虑进去,那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时间耐心等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费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尺都给忽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衡量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维,学生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思考的时间就要久一点。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
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就是在质疑。如“是这样的吗?”“这样恰当吗?”“你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等等。其实学生这样说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说不定他的理由还是有理有据的,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老师发出质疑的语气之后,学生就心中没底了,就觉得自己真的回答错误了。老师此时何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错误的回答。我想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证明之后一定会发现问题在哪里,一定会进一步再进行思考的,而这将成为他学习的一大财富。
4、尊重个性化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和我们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关的。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浅一些。但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对文本的一个思考和感受。教师没有理由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体会。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1、由点及面的提问
提问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以来就给学生一个笼统的提问,这样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就像无头苍蝇找不着出路。而是应该从一个点散发开去,最后形成一个面。当然这个点不能太过细碎。
2、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行提问
小学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逻辑思维学生感觉要容易一点,老师也要轻松一点。
3、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为何说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让学生先找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才是为何说它是“野”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是慢慢来的。否则以来就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说索溪峪的“野”的话就无形中把问题给拔高了。
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停的摸索、总结。
第五篇: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更是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许多教育家也认为,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
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过多过细,启发性不强;或者问题太难,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还有的问题设计指向性、目的性不强,课堂教学难以达成预定的目标。教师是引疑的主导者。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经过实践探索,认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应做到:关注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文本:提问紧扣文章要点,提问注重学法指导。
一、提问关注学生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着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关注学生,设计的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1.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精彩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一种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哪吒闹海》一课时,我先课件出示动画片“哪吒传奇”的主题曲,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画面,听着熟悉的旋律。一曲未完戛然而止,我说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小朋友都喜欢看,从这部动画片中我们认识了性格鲜明的哪吒。今天这个小哪吒走进了我们的课文,看看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哪吒?神话故事学生本就喜欢,经过教师这么一问,学生都想知道文中的小故事,都想了解故事中的小哪吒。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课文的劲头十足,很快地就投入文章的朗读中。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抓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较轻松地掌握知识。2.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文章重难点处设疑,改变提问形式,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碰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告诉小朋友要时时处处都应该严格自律,遵守社会公约的道理。如果读了小故事就把这个道理强塞给学生,他们对这个大道理理得清,说得顺吗?我想那也只是囫囵吞枣,不解其味。那么怎么办?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汤姆,第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会放掉吗?联系课文谈谈你的观点并且说出理由来。
生1:我的观点是不放掉,因为这是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以前没有钓到,可能以后也不会钓到。
生2:我反驳,我觉得应该放掉,因为现在不是钓鲈鱼的时间。
生3:我不同意,我觉得可以不放,文中说: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说明这周围没有人看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时间不对也是可以留着不放掉。
生4:我补充:从“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汤姆还是不愿意放掉的。作为父亲要支持孩子的意见。
生5:反对!父亲根本就不支持汤姆的做法。因为爸爸用低沉的声音对他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还有爸爸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可见爸爸在教育汤姆要遵守社会公约。
生6:可是当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的时候,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爸爸对汤姆的赞赏,也是对汤姆的肯定。
生7:不对!那个时候爸爸还不知道汤姆钓到的是鲈鱼。爸爸赞赏的是汤姆钓鱼的技术,而不是同意他把这条鲈鱼留下。
生8:这条大鲈鱼是汤姆钓到的,决定的权利应该是汤姆爸爸的话可以不做参考。
同学们联系生活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意思的是班级里大部分的同学都舍不得把鲈鱼放走,文中的汤姆还是很遗憾地把大鲈鱼放生了,汤姆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社会公约制约着我们大家,一条鲈鱼是小,遵守道德品质才是大。
思维是人发展的内核,是情感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心理基础;思维也是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课堂上通过提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普通话,向我们介绍水上飞机的种类、作用,有水上运输机、水上灭火机、水上战斗机等。同学们,现在科技非常发达,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你是设计者,你会设计什么功能的水上飞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我要让它来清理海里的垃圾。有的说我要让它去海底探险 有的说我要让它在海里捕鱼
还有的说我想让他能在水中隐形,如果有敌人过来我们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
同学们的想法还真多啊。,联系平时生活,想出一个个奇妙的点子,创造许多个性化的水上飞机来。《窗边的小豆豆》里小林校长说放飞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的想象远比成人来得好。
活力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应该发散的、活跃的,敏捷的。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孩子拓展思维,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达到学生个性地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关注文本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学生实践语言文字的媒介。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学会学习方法,培养语言实践能力。1.提问紧扣文章要点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钻研后,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对文本内容教学梳理后,精心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在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因为狼的凶残,鹿的温顺,大家比较喜欢后者。而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却告诉我们狼是功臣,鹿是祸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狼对谁有功?鹿又祸害了谁呢?在文章的主要内容处提问,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原因,理解课文。
又如《花瓣飘香》一文中作者夸赞这个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懂事”是课文的中心,理解小女孩的懂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这里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同学们纷纷举手交流画出相关的语句: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这是爱护花草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这是照顾生病的妈妈懂事的好孩子;“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又是孝敬父母懂事的好孩子。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从课文的相关语句竟总结出不同层次的“懂事”来。2.提问注重学法指导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样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之前如果已经具备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应注重学法指导,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课文《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这样的课文我们在以前也有接触过。上课伊始,我们从文章体裁入手,说说文包诗的特点,“文包诗”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学生迅速回想着,有《游子吟》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以前我们怎样来学习这样的文章呢?学生沉思片刻有的说诗句的意思文章中都能找到,有的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来理解古诗的含义,有的说文章学完了还要朗诵古诗。学生说的可真多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板书,经过稍加整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即借文学诗。有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学生显得非常从容。按照大家说的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一堂课就这样在大家自主学习合作分享中结束了,下课了有的同学还说这节课的时间怎么这么短呀?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好提问的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