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教材,轻学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2、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即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本学期我校确立了“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课题实验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讲究策略,优化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的教育教学更和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人人学有所得。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以人格发展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为科学依据。
2、主体教育理论: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4、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5、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实验目标
总目标: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第一阶段(2006.9——2006.12)
本阶段为实验学习阶段,主要是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资料;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7.1——2007.8)本阶段为全面实施操作阶段,其目标为:
1、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课题研究;
2、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3、整理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随笔等。
第三阶段(2007.9——2008.5)本阶段为实践总结阶段,其目标为:
1、完善发展研究课题,把课题实验扩大到蓬莱各所小学进行实验。
2、进行课题研究的系统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随笔、论文等。
3、撰写结题报告。
四、实验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语文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教育法律法规、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教育信息和教学技术为主,实验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学习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思想理论精髓,引领和谐化的课堂教学。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设计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新颖独特,是否有创意)、教学过程的检查(课堂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否符合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及不同课型的特定要求,是否有序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充分体现大纲提示的教学方法,读、讲、议、练是否安排恰当;驾权课堂的能力是否达到优级标准)、组织教学评价(依据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五、实验的基本措施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伟大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别林斯基语),无疑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孙子兵法》有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欧文说得好:“可悲的教学法必然会使孩子们的头脑无法接受平易、朴实和合理的教育。”而皮亚杰则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如今,中小学教育效率不高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瞩目乃至“忧思”。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烦琐肤浅的提问应答占用了重要的本来应当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时间。学生被动应答,主体地位失落,只是在那里机械地配合着教师不折不扣完成答案的全程展示。因此,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已刻不容缓。那么,在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采用何等方略呢?
1、批判继承,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
我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一开始就是自觉地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它并不排斥传统方法中的精华,时代的进程已经显示,希冀抛弃传统,另找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是愚蠢的。我们应当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去认真地继承和发展,使它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放异彩。如:串讲法设计、提要法设计、回讲法设计。
2、多元吸收,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多元吸收,即广泛积极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
一般地说,不同学科常采用一些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构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科教学法体系,但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常有相通之处,在方法论上尤其如此。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沟通的走向,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科技联系,更日趋紧密,相互渗透。这无疑会开拓教学方法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如:直观法设计、实验法设计、演示法设计、尝试法设计、图示法设计、求证法设计、表演法设计、数序引导法设计。
3、相关引进,面向开放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教学界出现了积极审慎地点引进国外相关的额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势头。这种引进不仅使我们自然地产生对比,扩大了视野,也丰富了教学的方法。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的教学,既有自己的传统,又有共同的规律,可以而且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应当自觉地改造自己封闭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势。这种相关引进,不是照搬照抄,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有所变革和发展。如:发现法设计、谈话法设计、范例教学法设计、创造教学法设计、伙伴教学法设计。
4、整体审视,“取”与“舍”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中系统原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的整体思考上,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结构的关系;整体与功能的关系。即强调着眼整体,有取有舍,有轻有重,调整程序,重组结构,寻求认知教材的最短程,以达到教学整体效果的最优化。
六、实验的控制
1、组织保证:成立由分管的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年段备课组长及实验老师为成员的实验课题组,领导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相互听课,专题研讨及阶段总结等共同活动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案例反思或撰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不断调整实验进程。
2、理论保证: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老师学习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修订大纲和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努力通过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领,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3、过程调空:教导处要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并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实验沿着整体改革,综合提高,发展素质的目标顺利进行。
4、物质保证:实验班要求学校添置相关的教学设备。
5、积累实验资料:要求实验人员注意收集积累实验资料(做法、经验教训、案例、笔记、教案、实验数据等),做好实验资料的建档工作。
七、课题的管理 课题组领导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对象 小学全体师生
九、实验时间
实验总周期:2006.9——2008.5 实验阶段周期: 2006.9——2006.12 2007.1——2007.8 2007.9——2008.5
第二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
吉化第三小学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概念界定 : 1.和谐的含义:《吕氏春秋》里介绍了‚和‛的含义:‚和‛即‚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谐‛是形音字,从言,皆声。《尔雅》中说‚谐,和也‛。把‚和‛与‚谐‛连在一起构成的‚和谐‛,就是指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和谐的最初含义表明:首先,和谐以承认个体的差异为前提;其次,和谐的目标是各部分之间的协调。
和谐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象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和谐教育。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3.和谐课堂。根据‚和谐‛的概念,我们对‚和谐课堂‛做如下的界定。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它使学生厌学,心理负担过重,也使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这又严重危及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尽管复杂,但课堂的不和谐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不和谐的课堂里,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教学,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因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就必然会把课堂教学的任务留至课后;教师一般很难做到清楚、透彻地传授新知识、讲解新问题,这又往往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在课余花大量的时间去弄懂本该在课堂内弄懂的问题,去完成本该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和谐课堂里,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高效率的学习:不仅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课专心;教师能够恰当点拨和积极引导,学生往往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师生配合默契。可以说,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顽症的有效途径。
2.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之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之知识、技艺、能力、智慧、德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不和谐的课堂里,受教育者很难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会因为课堂的不和谐而产生心理的过度紧张和情绪的焦虑或人格的分裂,也会因为课堂的散漫而变得对人、对事漫不经心,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由此可见,和谐课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赖于和谐课堂的构建。
3.构建和谐课堂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需要强调的是,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在短时期内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完成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部门、行业、地区做起,需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团体、和谐企业、和谐机关、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城市做起。这些都取决于人的发展状态,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就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就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谐课堂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课堂的构建,同时也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而和谐课堂的构建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4.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对学校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课堂。这不仅因为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且因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孵化器、助推器、稳定器和调节器。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可以使校园安定有序,而且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从根本上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1.我们通过图书馆查阅及互联网搜索发现,同类课题在江苏、福建开始有研究了,但数量不是很多,他们的课题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和谐育人环境。和该类课题比较,我们的选题更侧重于微观,我们将着眼点落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生、品社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上,追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共长。《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有利于探讨实践课堂的新型性,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和学习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1)《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作者宋玲,发表于《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6期。
(2)《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作者许咏丹,发表于《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年06期。
(3)《构建师生和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作者周新忠,发表于2《新课程(教育学术版)》009年第10期。
(4)《论和谐课堂的构建》,作者:明庆华,程斯辉。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02期。
(5)《和谐课堂之我见》,作者张学茹发表于《成才之路》2007年第26期。
(6)《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作者赵湘,发表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04期。
(7)《构建高校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张伯泉发表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S1期。
(8)《和谐课堂 学校教学的必然取向》,作者徐刚,发表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
(9)《论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作者王成义,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10)《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课堂》,作者王彩莲,发表于《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06期。(11)《浅议构建和谐课堂》,作者赵新国、陈拯发表于《才智》2008年第08期。(12)《试论和谐课堂》,作者冯小立,发表于《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07期。
(13)《构建和谐课堂的有效途径》,作者郑玲发表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01期。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进一步诠释了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核心的问题,研究富有实效性。和谐课堂的建构促使学校的整体发展更稳、更快,由课堂延伸出的健康、积极的因素渗透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从而为构建具有整体性、人文性的学校教育新体系打下基础。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让我们的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改革中创造学生发展的未来。
2.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全面发展,教育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等到不同渠道,促使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第二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把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发展,‚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里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地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强调‚个性的充分而和谐地发展‛,这不仅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有助于纠正和扭转当前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中在目标导向上的偏差。‛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认为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有可观的心理潜能和 成才的可能。只要教育措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激活其心理状态,可以发挥其潜能。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师生和环境产生愉悦的‚心理磁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4.教育学理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于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达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需求。教育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5.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要对其加以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各异,因此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因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因而,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6.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就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因而,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还应该留意学生多种智力(如言语—语言、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交往—交流等智力的和谐发展。因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及学业的评价,应纠正‚以学科为中心‛的狭隘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而应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7.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认为,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据他的解释,人的主动性的涵义,落实在人生观上,就是人要秉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现世的一切抱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自己来探求奋斗和行动的合理理由。因此,我们追求的和谐课堂,说到底就是要师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和谐课堂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教师、文本及环境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使课堂内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1.和谐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信息能够交换,经验能够整合。
2.和谐课堂是一个‚自主‛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都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3.和谐课堂是一个‚共享‛的课堂。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4.和谐课堂是一个‚生命‛的课堂。
叶澜教授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对教师而言,课堂不只是知识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不只是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更是展示自我的场所。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综合性课改实验。
5.和谐课堂是一个‚文化‛的课堂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而我们追求的和谐课堂既能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又能着力营造优化的课堂文化。主要表现为下列三种文化: A‚质疑文化‛,是一种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求知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对老师、对课本提出质疑。
B‚团队文化‛,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C‚生态文化‛,是创建一种符合人文精神的和谐生态课堂,使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和谐课堂气氛中得到提升的常态课堂教学。
五、本课堂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研究内容 :
1.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了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物化的环境,包括班级的布臵,物品的的摆设,周围自然因素的影响等。软环境指的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学习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等。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育者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硬环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建良好的学习软环境。
2.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内在机制。
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构建和谐教学的一般模式。
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如果僵硬地用一种模式去套用所有的课型,是不科学也是不实际的,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和谐课堂的一般特点,从而构建和谐教学的一般模式。
4.实施和谐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实施和谐教学,构建和谐课堂的中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形式等,会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产生多大的影响,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和总结。
5.教师和谐教学策略探索
和谐教学是运用恰当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和谐气氛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而要达到和谐教学的境界,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掌握和谐教学的艺术。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本土性的课堂教学问题,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积极吸收有关的教学教研人员参与研究实验工作,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从而达成构想与实际运作。主要有:
1、问卷调查法;
2、个案研究法;
3、参与观察法;
4、实验研讨法;
5、经验总结法。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过程设计:本课题研究期为一年多,大致分为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
(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写好开题报告,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负责人:陈宇松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汇编‚理论学习体会文章集‛,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负责人:陈宇松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负责人:陈宇松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分工:
语文负责人: 成员: 数学负责人: 成员: 英语负责人: 成员:
(5)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总结得失,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负责人:陈宇松
2.实践探索阶段:(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
(1)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对‚和谐课堂‛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汇编论文集。负责人:陈宇松
(2)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汇编‚教学反思集‛和‚教学设计集‛、‚说课评课集‛等,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负责人:陈宇松
(3)组织论文评选活动,将老师优秀论文和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相关报刊发表。负责人:陈宇松
(4)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汇编案例集。负责人:陈宇松
(5)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总结得失,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负责人:陈宇松
3.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负责人:陈宇松
(2)搜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报告。负责人:陈宇松
(3)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汇编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优秀论文集‛‚教学反思集‛、‚教学叙事集‛等,形成系列成果。总负责人:陈宇松
具体负责人:各年段主任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举行课题结题会议。
负责人:陈宇松
七、主要措施:
1.对课题组每个成员进行强化充电,为了帮助和促进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高,我们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同时聘请教科研专家作专门的指导。
2.建立严格、规范课题研究及管理的网络化体系,使研究卓有成效地开展。根据总课题的研究需要,构建各子课题的研究组织,使整个研究围绕一个中心(总课题)展开,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3.注重对研究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
(1)建立课题管理、评估制度,督促课题研究按计划开展。
(2)定期召开课题组研究工作例会,做到有重点、有措施、有效果。
(3)注重研究过程的资料搜集、建档、保管;保证资料的准确,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4)加强研究过程的检查,做好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5)做好阶段性汇报,适时组织研讨会,各子课题定期向总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听取总课题组的指导意见。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课题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课题组核心成员也大多为市、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大部分参加过课题研究,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各种研究的方法,为课题研究的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前期准备比较充分。
本课题组所有成员在课题确定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立项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本课题研究的信息,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两年时间内本课题可以顺利结题。
3.科研条件保障有力。
2011年是吉林市教育局规定的‚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要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是推进有效教学必由之路。为此学校领导深刻体会到只有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每学年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该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在家校教学过程中进行,课题组成员都来自教学一线或教学研究部门,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开展研究工作,并且能调动本单位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研究并组织研讨交流,丰富研究内容,为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环境支撑。
第三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话策略研究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话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大观中学:肖 丽
一、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理论方面弄清楚什么是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2.让所有教师都知道应该如何创设和谐发展型的课堂
和谐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各项教学目标,这一点对于非知识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至关重要。那种粗放的、机械的、硬邦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是无法让学生实现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目标的。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和谐是最基本的准则,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情境等三个方面。
二、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9年3—7月)
2.实验的实施和总结(2009年9月——2010年7月)
(1)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到2010年暑假,各实验小组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
(2)2010年9—12月,各实验小组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小组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将当前的的班级情况及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做个调查并存档,将构建和谐课堂后的班级情况及学生意见做个调查,做对比,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验”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过程;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它的基本特征——趣味性、主体性、互动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沿河四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刚刚走过12年的历史。现有教职工172人,在校学生近3200人。是沿河县初级中学的一所龙头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在30—45岁之间,他们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对工作充满激情;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三分之一来自县城,三分之二来自乡镇农村,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显然,学生的基础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十几年来,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先后进行了国家级立项
课题“古诗词导读研究与实验”和省级课题“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效,多年来我校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榜首。2010年,我们又承担了县级课题“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该课题已于2013年8月结题。我校教师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新一轮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课堂教学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形式上呈现出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经常化、探究活动丰富化、教学评价激励化等令人欣喜的景象。可以说,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危机和困惑: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向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表面热闹的课堂背后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受到摧残。教师队伍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今天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我们还没有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还没有形成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理论。面对这样的困境,寻求改革和突破,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脱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实施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与实验”的校本课题,各课题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都选择一个相应的子课题展开了各学科课堂有效性的试验研究,力争全体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习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有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有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
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C、从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教师抱着学生走,到有效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四、课题的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实验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初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都有章法可循,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3、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4、解决好“两率”。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有效学习率。
5、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和教师的解放。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其次,要研究有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
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从课程研究到学科课堂教学进行试验,课题研究要在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进行和实践,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来不断地进行总结。因此,根据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鉴于前人已有此类模式成功的经验,我们主要采取先继承再生成的方法,还包括实验法、测试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来开展课题的研究。
1、先继承。按照传统课堂模式,我校将用四个月时间进行传统课堂的有效内容的总结,将传统课堂中一些有用的经验总结出来,这个阶段叫继承。
2、再生成。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前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堂。最终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七、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2、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查阅相关资料,考察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3、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 4 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根据学科共分为21个课题组。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继承阶段(2014年3月----2014年8月)
1、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定期请专家指导,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生成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在继承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有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 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1、汇集各课题组测试、收集的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准备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3、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存档。
4、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人员。
组
长: 兰显亮
副组长: 朱文艺
黄庭龙 杨承波 陈 智
成员: 郝晋黔 陈小兵 崔 云 肖明文 崔 毅 何海华 张荣 安华
赵茂伦 崔德洪 肖兴红 崔小红 罗 勇 张 玲 赵芬 康晏军
九、实施机构及成员。
教导处、教科室→学校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名单附后)
十、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系列论文、教学案例、科研总结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智力保障。邀请课改专家作讲座,邀请优秀教师来我校上示范课,配置课 5
题研究所需的学习资料,组织部分课题组教师到外地观摩学习等。
2、制度保障。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定教研激励制度。
3、物质保障。设置专项研究经费,及时配备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学校计划每一个子课题经费在3000元左右,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增加和减少。全校共21个子课题,预计经费63000元。
沿河县第四中学课题组
第五篇: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评课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长期以来,在我们很多人心目中,学校只是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师的发展受到忽略。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要求:“教师应从传统的角色成为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因此,我们认识到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应当促进教师发展,应当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
2、目前存在的现象:(1)评课方面:重听轻评;敷衍了事;平淡肤浅;面面俱到;参评面窄;以偏盖全;评新弃旧。(2)教师本身方面:教学中缺少反思,因而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停滞不前,教学水平出现“一潭死水”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想通过课题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采用有效的评课方式,透过集体的听评意见,结合授课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的目标
(一)、科研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迫使教师必须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自身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二)、育人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个性得到发展,为培养更多富有特色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工作目标
以本课题为突破口,培养一支“科研兴趣浓,业余素质强,教育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普遍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
三、研究的对象、方法、手段
(一)、研究的对象
实验期间的城关小学中青年教师
(二)、研究的方法
1、自然法:面向延川各小学中青年教师,在常态上自然实验。
2、调查法: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调查实验效果。
3、个案研究法:针对特色教学的教师分类立案研究。
4、交流分析法:详细具体地分析结果,总结出适合小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三)、研究手段
将教师个体的学习,有组织的培训和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本着从教师备课、听课、议课、评课的平常处入手,以此为教、研、训的切入点,从细微处出发,从细节做起,“小题大做”,把“听课、议课、评课”做细,做足功夫,做出实效。
四、研究原则
1、根据本县,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坚持边实践边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研究的内容及其措施
(一)研究内容:
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听课后互相讨论、反思、评价,就课堂生成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切磋、辩论,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措施
准备形成五个层面的听、议、评课的教研活动。
1、指导性的听课、议课、评课。
2、试验性的听课、议课、评课。
3、示范观摩性的听课、议课、评课。
4、业务学习性的听课、议课、评课。
5、竞赛评比性的听课、议课、评课。
(三)研究的控制: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
2、结合教师实际,避免大而空。
3、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变消极完成任务为主动参与活动。
4、处理好公开课与家常课的关系。
5、即有会员参与,又有所侧重,对中青年教师多提供研究机会。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选定课题
2、建立领导小组及课题组
3、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实施细则
4、撰写研究方案、向县、市科研部门申请立项
(二)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5月)
1、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新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法,结合县教研室活动的要求,每学期都开展“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年教师公开课”,“校级领导示范课”等校级公开课活动,做到课前授课教师预约,教研组长指导,课上无课教师全员听课,课后本教研组议课,评课,包组领导参加。学期末领导小组评出校级优秀课,颁发奖状或证书,考核加分。
2、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科研室主任组织全校教师或以教研组为单位,或课题组成员,开展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及时归档。
3、科研室主任组织中青年教师收听收看名校名师等讲课、议课、评课的录音、视频,之后谈感受,写体会,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4、课题组撰写“评课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5月)
1、收集整理试验期间的所有资料。
2、对所有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3、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写出论文。
4、请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评估验收。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教研室能给予提供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保障,有管理经验丰富、科研意识浓的吕主任,有工作认真负责,科研能力强的小教处教研员承担课题主持人,有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实验人员,有完善的科研制度,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形式
(一)准备阶段——研究方案
(二)实验阶段——
1、阶段实验总结
2、撰写阶段成果论文
(三)总结阶段——论文
九、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负责人:冯慧
全面主持课题申请、开题、实施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条件,具体负责: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2)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及课题结题报告。课题主要成员:梁云 刘祥 具体分工:梁云:收集资料、协调关系、发放调查报告,提交论文。
刘祥:收集资料、过程记录、提交论文。
课题实验小组
二零一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