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方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1)创新教育的需要。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时代的需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要发挥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
(3)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4)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5)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研究意义(1)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的顺利实施。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教学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六点”上,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每个子课题组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的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的总课题,作为学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
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二)实施阶段(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底)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4.成果展示
①书面材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②随堂听课,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
③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七、成果呈现形式
1、建立 “实验档案”;
2、汇编教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案例集》;
3、课题专题观摩课;
4、汇编教师《小学数学有效数学研究论文集》。
八、具体实施措施:
1、第一阶段加强学习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讨论,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学生学情拟定实验方案。
2、建立实验机构,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为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顺利进行,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分工明确,强化责任,定期召开实验研究例会。
课题组负责人: 王大军 课题小组组长: 王 斌 课题小组副组长:王海松 课题组成员:杜爱斌 邓玉芳 向 琼 梅红梅 李玲莉 向玉华 梅冬诊 向恒姣 胡春菊
职责:
课题组负责人:领导、检查、督导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
课题小组组长: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组织课题组做好阶段小结及各阶段性评价;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编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案例集》、《小学数学有效数学研究论文集》;总结经验,撰写实验报告。
副组长: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研究,收集资料,协助课题组组长工作。实验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做好学情调查、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各阶段的实验小结,撰写案例、论文。
3、培训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强化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一是组织好本校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三是请专家、行家到校培训教师。
4、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即开学初写一份实验计划;学期中写一份课题实验调查报告;备一份优质的教学案例;上一节优质的实验研究课;期末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5、建立实验教师档案资料,做到管理规范化。
6、实验工作要及时总结,连续不断推广。每学期课题实验小组要认真总结情况,推动和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007年5月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一、实验项目与活动概述
我校先后进行了“小学全程动态式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等课题实验,对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仍有不少教师观念保守、方法落伍,致使教学效益不高,质量平平。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验》,是我们小学于2007年4月向诸暨教研室申报立项,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南,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活动。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培养一定数学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我校研究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使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等方法,主动学习,高效学习,从而在数学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更好的收获与发展,即通过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
为做好本项研究与实验,我校组成了由一把手唐善民亲自挂帅的课题组,制定了细致科学的实验方案、具体完善的实施计划、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保障机制。历时三年多,先后召开行政工作会议5次,举行讲座9场次,组织教学活动20多次,有70多名教师执教研讨课121节,教师撰写论文(案例)60篇以上,制作课件32个,外出参训34人次,编辑内部教研教改刊物4期,还举行“课堂教学开放周”、“有效教学研讨月”活动5次,召开家长座谈会 2次,校领导听评课共100多节次。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行动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步骤
1.论证准备阶段:2007年2月至4月,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2.实施调整阶段: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制定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实验和研究。
3.总结整理阶段:2009 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三、已进行的主体工作
我校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至今为止,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对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分析
探究性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自然成为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宠儿”。自己教学、组内研讨、外出学习,常常会亲历许多不同探究场景,我们对探究教学中许多低效乃至无效现象思考良多:
1.探究中过多帮、扶,缺乏应有的自主性。2.探究中问题的设置缺乏探究性。3.探究中组织的方法缺乏科学性。4.过于依赖“预设”,缺乏“生成”艺术。5.探究内容选择不当。6.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对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界定的再思考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数学的学习更多是借助于思维,而不是直观操作,数学的结果的验证也更多要求严谨,而不仅仅限于观察操作.那么对数学教学中的探究设计,就应该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那就是在我们的课堂里,探究可以更广泛地指向任何一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发点,能让学生经历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之后,获得思维能力上的新增长。因此,数学课堂的探究教学有着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值得我们关注。
(三)认真实践,积极改进,提高探究教学设计有有效性
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正是提醒我们,实施新课程,不能单靠有热情,更需要有理性。选择探究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正是为了在对教学环境中探究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与合理规划,包括如何选择适宜的探究材料、对探究时间怎样进行精心地预估与分配、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准备条件及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来设计有利于个体学习的探究教学方案等。在实践中对探究教学的设计加以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验证和更新自己的理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改进,相信可以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实验取得的成效
(一)三年多来,我校组织各年级18个班级进行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课题实验。通过研究探索,我们有了以下主要收获:
1.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很大程度上改变探究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并以此推动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三年里,李静、苏燕、李虹、高爱娥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验中成长起来,26人次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近两年,赵华、刘洁、黄斌、郭柳等老师在国家、省专业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7篇,朱跃琼、李明玲等11人获得市、县课堂教学竞赛奖。
3.通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积累第一手研究素材和成果,为我校的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学案例,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经验。2007年,我校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今年又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
4、我校把数学有效教学经验向全县10多所乡镇学校进行推广,带动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全县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第一名,去年数学单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一,网市、白螺等我校对口援教学校也取得了教育教学的优异成绩。
(二)通过实验,我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在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五点”和“五重”。
11.从“兴趣点”出发。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数学课上就是公式,定理,数字。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有的学生一旦碰到数学问题就非常头痛,毫无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我校的高爱娥老师,在设计《数学广角》这一课的教学时,她考虑到学生爱看动画片,就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2.从“重难点”入手。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如果经常遇到困难,就很难引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如李静老师的《可能性》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一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13.从“障碍点”突破。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拦路虎,解决不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谓障碍点就是产生思维定势或认知错觉,认知方面走入死角,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走出认知的死角。如我校王君辉老师在设计《平均数》时,她在导入新课时,从计算不同人数的平均身高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14.从“衔接点”拓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习者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能所在。”因此要善于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以旧引新,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如我校费梅梅老师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她抓住了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
15.从“深化点”创新。
首先是纵向提问,向学生渗透用运动的观点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由特殊向一般转化(或由一般向特殊转化),启发学生探索,猜想,尝试与创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发生和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其次是横向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或变式探索,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了解。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深化,创新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还包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五重视”。21.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我校胡亚琼老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 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我校张轶闽老师第一次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分三次让学生观察,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
23.重视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年级数学课题组“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三步运行程序:创设情景,激发活动——乐于探索,激活主体——寓教于玩,激励发展。四年级数学课题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课堂全动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活动在课堂始末。六年级数学教师陈爱喜,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多角度挖掘学生活动要素的方法,其课题研究论文见诸报端。
24.重视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
二年级黄斌老师认为: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25.重视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
如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同学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
原本说一次8 的分与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设计活动程序,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教师把这个练习的形式过分强调和美化了,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但它毕竟只是巩固8的分与合的一种手段而已。
(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质量、学习效益。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问题,且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既有课内小组的合作,又课外小组的合作,课内课外联动了;学生自由思索起来,所学知识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同时通过游戏、比赛、辩论、表演、实践、实验等,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学生从过去追求“标准答案”转化为追求“一题多解”,从过去追求“统一认识”转化为追求“多种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
五、本项实验的总结和推广
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继续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验,对构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下去,都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广泛学习外地老师的教研教改经验,花大气力总结和推广本实验的成果,以“新教育”实验为推动力,再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全面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体系,大力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湟源县申中卡路学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符合《心理学》中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的完善和科学,将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①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②有效地研读文本
③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④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⑥有效地设计练习
⑦科学的分配时间
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制定计划 及时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双周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 高 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 李文娟老师在执教《辨认方向》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辨认方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景,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李文娟老师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的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李文娟老师开课以学生熟悉的步行街喷泉为中心位置,找出喷泉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标志性建筑,从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有效的达成。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课题组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就有效地选择了教学方式。
(1)严金芳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课一开始,严老师就设置了一个玩“猜年龄”的游戏,当学生用a a+23分别表示学生 和 老师的年龄后,李 老师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是任何数吗?为什么呢?如果用a表示老师的年龄,a又可以表示哪些数呢?为什么呢?”在一连串的求异提问中,挖掘了学生在掌握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还全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2)杨小青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安排了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杨老师准备了三个测量物品(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硬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活动。首先李老师就以优生带学困生的标准分组,在活动中李老师又亲自到每一个组分层指导,学生找出了5种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3种测量硬币的方法,3种测量五角星的方法,最后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演示测量方法,在这样一面向中间,照顾两头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轻松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得到淋漓尽致的表发挥。
(3)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和深入的课题研究,所有课题组老师的评价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上鼓励的语言多了,简单粗暴的批评语言少了,老师们都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王生良老师在执教的《什么是面积》一课中,充分选择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首先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含义。然后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大量实践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如曹国玺老师在执教《商不变性质》时,首先出示[150 ○()]÷[50○()]=15÷5=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商不变性质。或者编一些相似的题目,由于几个文字的变化,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就出几个数据:3、12、15、4、9、1,要求学生用数的整除里的知识说一句话,从说中练习,让学生体会,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数的概念。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四)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撰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认真落实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四个环节,全员参与公开课研究,展开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常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备课: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提供研究课的老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题要求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这里的说课是课前说课。是提高教研可得老师在上课之前向参加听课的老师进行说课,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每个环节,每句话的分析,修改后方可上课。
(3)上课:上课时,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听课,并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
(4)评课:首先由提供教研课的老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然后由课题组参与评课,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深刻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课题的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
每次活动我校的小学高级教师王生良老师亲临参与指导,为我们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作了正确积极地引领。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执课教师与课题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七、研究成果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共收集了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60份,案例分析及反思25份,教学论文20篇.在这两年中,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质公开课。
我们课题组成员上了校级示范课10节,他们分别是
严金芳 老师执教的《左右》、韦花 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杨小青 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李玺邦 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李文娟 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王生良 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李桂秀 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赵惠文 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谈吉 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曹国玺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雷永连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9年9月—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地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春季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中,成绩全县第一,在2011年冬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成绩全县第二。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杨小青;2009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两学期都是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王生良;2010年四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严金芳;2009年,二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二名,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李桂秀。
3、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仅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创新上的意义是无发展潜力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的。而全面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向单一的过程性教学目标也是盲目的、过激的。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反思: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课件的收集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在本学期的开学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验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大的教育教学环境来看,现行高考体制和用人原则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目标就是名牌大学,造成了教学质量成为了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分数,教师和学生只好埋头苦干,结果是两败俱伤。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书包越来越重,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教师也感到身心疲惫。据调查,教师患咽喉炎的比例占80%,患胃肠道疾病的比例占30%,患颈肓椎类疾病的比例为22%。正如一则短信对教师的描述:起得比公鸡早,睡得比猫头鹰迟,吃得比营房士兵快,催作业比黄世仁狠,搞辅导比待骨肉还亲。这样低效繁重的教学真是耗子穿风箱,两头受气。从我校的小环境角度来看,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迫切的愿望。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教学效果反馈速度快,当堂课就能看学生的情况,在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上更突出的研究价值。同时,这几年来,我校数学教学质量有滑坡迹象。希望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数学教学质量的不利局面。在这样的大小背景下,事半功倍的有效教学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科研课题的核心是“有效教学策略”,是从教学的策略作为切入点。所谓“有效”就是高效能。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言之,就是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
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而“小学数学”则限定了该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科目。“课堂”则是明确了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综合起来,课题的界定为:在小学数学的学段和科目范围内,教师优选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内容
从教学的流程看,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具体表现为:(1)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应该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角度制订出评价标准。(2)有效教学准备策略,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作业设计等。(3)课前3分钟和课堂有效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4)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具体表现为小学数学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教学流程和模式。(5)学生学习评价反馈策略(6)学校管理层对教师教学“六认真”的监督和激励,即教师教学评价反馈策略。(7)教学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对于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来说,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学习主体性认识不够,通过课题研究让研究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克服原来的教学思维定势,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第二,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所谓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
第三,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由“控制者”向“主导者”的转变。一味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学生唯命是从、言听计从,是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而主导包括发动、组织、指导、调控、点拨5项。其中的指导集中体现了主导的特性。指导就是引领。这样,如何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去替代教师发号施令,成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传统的教师角色以“能讲”为主要特征,新理念的教师角色以“善导”为主要特征。
第四,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改变教学的无效和低效,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大多数课堂存在着无效和低效现象。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一个最佳途径。在课题研究中,虽然我们很难打造出公认的最好课堂来,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努力打造出相对有效的课堂来。
四、课题的论证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合理分析每个学生的语言、逻辑、运觉、节奏、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充分备课,形成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其次应在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基调,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应围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事实上有效教学就是学生多元智能得到有效发展的教学。
3、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政策依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改革的具体目标中第5条: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纲要》旨在积极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3、国务院二○○七年五月十八日颁布执行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中的第2点中指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中“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第二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第二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有效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为我们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
(三)现实依据
1、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意在有效参与,保证质量,其中有效参与即指:诱发兴趣、激励参与、自主学习;保证质量即指:通过导思、导疑、导练、提高教学效果
2、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部分教师乐于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学生心力憔悴,有的教师上课满堂灌,板书整块黑板,学生听力疲劳,目不暇接,教师上课上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根据课题组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开展有效教学更的极强的现实性。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对学生主动性重视不够。原因是这样的课堂便于教师调控,有利于教师的发挥,但教学是双边活动,如果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就会出现“船上人不使力,岸上人挣断腰”悲剧,这样的教学当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另外,教师对合作学习使用较少,对学生评价也不科学,导致教学的效果较差。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五、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建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成果形式是:《自强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二是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一套学校教学六认真评价激励机制。三是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及至各科课前3分钟有效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
四是小学数学四类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
五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力求培养一批校、镇、县骨干老师。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七、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0年1月到20014年6月共四年,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2010、1――2010、12)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组织研究人员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制定课堂有效教学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和部分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为课题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规范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成立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组。制订了自强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完善了自强学校教师德能勤绩中关于教育科研的条例。课题组由校长唐承德带头任课题主研工作。
2、课题组成员参加有关教育科研培训,并培训本校教师,加强对科研的认识,提高教育科研素养。教科室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丰富知识,掌握科研方法。由教科室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科研培训。
3、制定课题的学生和家长调查问卷,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汇总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按两个小组进行分工,低段数学组由巫仁秀负责,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师问卷,并进行统计汇总,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论证提供一手资料。高段数学组由胡树林负责,开展有效教学的学生问卷,并进行统计汇总,写出调查报告。
4、请教研室的专家指导,帮助修订课题的实验方案。对初步完成的实
验方案,要请教研室的熊维平主任等专家进行修订完善。
5、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向泸县教育局教研室进行立项申请,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第二阶段(2011、1――2011、12)布点试验阶段,主要是选定好实验班级,分析当前课堂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负效教学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出农村中小学有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农村中小学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建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组织学校教师学习本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有关要求,安排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计划。并确定为每月开一次科研工作会,组织所有主研协研人员参加。
2、选定3个布点试验的班级,向相关教师说明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使他们心中有数。具体是小2012级1班、小2010级2班和初2011级2班,确定的实验教师为胡树林、余仁英、陈言平
3、构建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将取得有成果以自强学校科研专刊的形式向学校教师宣传推广。教科室明文规定,每学期至少办两期课题专刊。
4、课题主研人员聘请进修校专家到我校对课题进行指导。计划每年请课题联系人对课题进行指导,形式包括课题组出去学习和把专家请到学校讲学的形式。
5、总结第二阶段布点试验成果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阶段成果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研究,为课题全面铺开垫定基础。
第三阶段(2012、1――2013、12)全面实验阶段 主要工作是将第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出经验,使之更具操作性,并将前阶段的成果进行运用。
1.将教研组、备课组与课题组有结合,在常规教研中渗透和应用课题
组中取得的成果。
2.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的平时活动中检验成果的有效性。具体是将这两年的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题确定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平时的活动就围绕这个主题开展。
3.每期进行一次课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收集评选论文,并向上级推荐发表,最终形成论文集。
第四阶段(2014、1――2014、6)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是搜集汇编课题研究资料,撰写实验工作报告、研究工作报告、成果报告,申请验收结题,并将研究成果正式社会推广。
1、进行自我检测,汇总各项研究资料,包括教师、学生的文章、文集、学生个案,音像图片资料。
2、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终结实验报告。
3、完善课题实验的档案体系。
4、申请验收结题。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物质保证
为了课题顺利实施,课题组预计用于外出考察学习、进修费1000元,科研资料费2000元,培训费1000元,其它开支1000元,共需投入经费5000元。学校将给予充分保证。从本学期开始,学校还专门为每个课题每学期划拨500元作为科研专项经费,足见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便于查找各种资料和打印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学校还专门为教科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每学期都订阅了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各种刊物来装备教科室。
2、制度保证
(1)为了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完善了教育科研的有关工作职责和制度。制订了《泸州市自强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办法》,为课题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保证。为了使几位主要研究人员有充裕的研究时间,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都有所考虑,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要把课题研究放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同备课,课堂教学,本教研
活动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养成时时有科研,处处有科研,事事有科研的良好科研意识,杜绝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剥离的现象。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研究汇报课、自荐课、研讨课活动,在教学中要突出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教学案例的编制和教学反思活动。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每位老师所研究的项目和子课题是各不相同的,但就重点课题而言,其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步骤是一致的。
3、人员保证 顾问组:
吕操
泸县教育局副局长 杜作文
泸县福集镇党委书记
郑光明
泸县福集镇分管教育副镇长
指导组:
胡运清
泸县教师进修校副校长
课题联系人
李万富
泸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主任 熊维平
泸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副主任 李宗德
福集镇教育助理
领导组:
唐承德
福集镇自强学校校长
余仁英
福集镇自强学校副校长
研究组:
唐承德
福集镇自强学校校长
本科
余仁英
福集镇自强学校副校长
专科 莫德平
福集镇自强学校教科处主任
本科 胡
林
福集镇自强学校教科处主任
专科 张才刚
福集镇自强学校办公室主任
专科
胡树林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专科
陈言平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专科
巫仁秀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专科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实验方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二、课题组成员:
实验总指挥:朱** 实验组组长:罗** 实验组副组长:*** 理论研究人员: 实验教师:
三、实验时间:2013年7月——2016年7月
四、课题研究和实验的目的、意义
1、课题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2、研究的意义 A、理论意义
(1)本课题努力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规律,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2)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探讨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B、实践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小学数学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小学数学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数学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教师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4)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入有效学习的环境。
(6)创造有效学习条件,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让学生学会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学习。
(7)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效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学得有效的,首先需要教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要创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能激起强烈求知欲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智力才会活跃,思维才会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旋律”产生共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确保教学有效进行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也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与否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我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巧设悬念。(2)媒体演示。(3)联系生活。(4)故事激趣。
(四)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展现自己的机会。
(五)巧妙突破难点,赢得教学真正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六)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诸多方面。本课题从影响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和自身的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关注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学生的课前预习力求提高课前准备工作的有效性。重点从课堂教学环境、师生沟通、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有效性的策略,并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方法。
七、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7月至13年9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课题,作为我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
(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6年5月)
(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总结阶段(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研究的初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法主要在该课题研究之初,针对本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总结出影响本校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因素。
3、实验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主题、不同角度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究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炼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实验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4、观察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方式。
6、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规律。通过对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进行及时总结、调整和完善,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