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总结3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权力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我国的权力机关。组成(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
(2)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最高)注意区分!(4)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民代表
(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产生方式:民主选举(直接+间接)(3)任期:5年
(4)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5)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注意区分!)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3)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具体体现:①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
②从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
③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看(5)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6)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为什么):
(1)根本原因: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2)优越性
(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4)是实现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么办)
(1)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5)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为什么?
(1)必要性: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根本上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2)重要性:(意义)
①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3、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治国的基本方略
4、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执政的基本方式
5、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相互坚持、依靠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1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2、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邓小平理论:
①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内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问题: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
②第一要义:推动经济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5、为什么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国家性质决定
②党的地位 党的性质、宗旨决定。
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措施:(怎么办)
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坚持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民主党派性质:政治联盟
地位:参政党
关系:和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
(1)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领导)
(2)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注意:互相监督!)(3)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4)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① 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是国家机关!!)
②主题: 团结和民主
③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基本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①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各族人民都有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③要求: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①含义: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共同奋斗的关系。
②作用: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①基本含义: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②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三原则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怎么办?
国家: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制度保障;
②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活动。
公民: 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珍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
3、自治机关:
(1)含义: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双重地位: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3)双重职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
4、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核心内容
(1)含义: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的权力。
(2)内容: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 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 现实特点:社会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所以,是我国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内涵:既保护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目的:保护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境外势力渗透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事务属于我国内政,不容干涉)
(1)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2)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要求,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6、对待宗教的态度: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深入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国家
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2)中学生
“两项”素质、“三个”观念、“四有”公民
第二篇:政治总结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篇:政治总结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党中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9年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念(注意198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用明晰的语言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类容概括为9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的指导思想(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1999年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载入宪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总结为(三个面向、三个特点)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篇:政治总结
一、单选1-4.CABB 5.(1)A(2)B 6.(B/C/D/)7.(1)B/C(2)D 8.D/ B/C 9.C 10.(1)
B(2)B 11.C 12.(1)D(2)B13.D 14.A15.(1)B(2)B 16.(1)A(2)A
二、多选17.ABC 18.AD 19.CD20(1)ACD(2)ABCD21(1)ABC(2)ABD22.(1)BCD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AC23.AB24.(1)AB(2)ABCD25.(1)ABCD(2)ABCD26.(1)ABD(2)ABC27.ACD 28.BCD29.BCD 解析:A选项应该是《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即可。
30.ABC31.(1)ABCD(2)ABCD32.(1)C D(2)ABD33.(1)ABC(2)ABCD
三、分析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以上材料所包含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结合材料1、2、3并联系现实分析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答案参阅《五套题》3套34题。
★特别提示:《马原》具体题目很难预测,我这里从《绝对考场五套题》截取了一个唯物史观的题目。《马原》的分析题命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章。除了我给的例题,大家要特别关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人与自然关系”和“认识论”。
35.请回答:
(1)结合材料3,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以建设“双型”社会为着力点?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有哪些?
参考答案:《冲刺考点必背》102---108页相关知识点。具体略。
★特别提示:《毛特》第八章“经济”+“生态”是今年命题大热点。尤其第四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知识点每一个内容都必须认真看。切记„„。另外一个命题热点就是第七章“改革论”。选择题多关注今年“新大纲增加考
点”。以我冲刺课程授课时讲的为准。具体题目大家可参阅《绝对考场五套题》和《真题预测百分百》相关内容。
.
36—1(1)材料1中习总书记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结合史实,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哪些成就?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是我们今天进行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两代领导人,是如何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这一学说,并形成和发展这一学说的?
提示:此两问来自《绝对考场五套题》,参考答案见第一套36题
(3)如何理解材料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答题思路提醒:同学们要应用我总结的 “时间轴”总结的1956—1978年历史,和第一问相比,可以略去1949—1956,重点从1956开始答。
36—2请回答:(1)以毛泽东为核心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是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答案参见《绝对考场五套题》36题)
(2)联系材料1,为什么60多年过去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参考答案:(六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在建国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随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仍是“赶考”。与此同时,党领导人民实现这些目标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展开论述。因此“赶考”未结束等)
(3)联系材料2,谈谈十八大报告中就解决 “”提出了哪些具体举措?
参考答案应该回答两个方面:
1、我们应该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2、十八大报告关于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答案参见《绝对考场五套题》第4套36题)★特别提示:《史纲》一定会结合《毛特》命题。请同学一定要关注:
1、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2、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一一毛的三大作风,延安整风,七二中二务必,三反,毛特的"先进性纯洁性"。
3、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一一《五套题》1套36可参阅!!《史纲》喜欢考查线索,该课程的分析题一定要注意我上课给大家理得线索。如时间轴、主要矛盾变化、土地政策、思想、人物等。
37---1.(1)为什么说“网络空间不是‘独立王国’,凡是现实社会中不能僭越的法律和伦理底线,网络世界同样也不应逾越”?结合实际,谈谈维护网络秩序的意义和举措?(注意从道德和法律双重角度回答)
(2)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冲刺考点必背>>188页—189页相关内容,必须记忆.请同学注意一些概括的话:如“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社会,但不是独立王国,不能随心所欲,每个人行使自由时候不能侵犯他人自由。、、、网络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社会,维护网络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良好的秩序是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维护网络秩序的基本手段就是道德和法律。从道德角度、、、、;从法律角度、、、(用我上课的行为问题的模板回答即可)”
★特别提示:今年 “关于网络问题”很重要,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彻底弄懂,记忆下来.37----2.请回答:(1)“扶不起”的中国为什么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谈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改善社会风尚的关系?
(3)“扶不起”的中国为何既呼唤道德,又需要法律?
特别提示:这两道题目答案参阅《绝对考场五套题》和《冲刺考点必备》相关知识点。
★《思修与法基》分析题最后重点看看我冲刺课给同学们准备的那些必备重点,一定要记住。一共六个方面。《法律》部分重点看第七章的“四个观念、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权威”;第八章“宪法”。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1中,日本安倍政权借“东海防空识别区”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实质意图是什么?结合材料4,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将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参考答案: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使国内民众认识到,日本受到了安全威胁,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安倍晋三修改和平宪法,为自己发展军力、摆脱战后国际秩序的束缚制造借口,这才真正需要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东海航行安全和秩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愿意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家必霸的老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中国不谋求地区霸权和势力范围,不排挤任何国家,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永做亚洲其他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2)结合材料2和3。谈谈我国外交工作布局,及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3)材料1234,体现中国对外工作哪些新思想,新论断?
答案见《真题预测百分百》和《绝对考场五套题》相关试题答案。
★特别提示:和平崛起与 “中国威胁论”考点群(大国关系)。今年考的概率很大。相关考点群内容我在QQ空间和五套题,时政课已经总结,大家一定要关注。一定要注意《当代》+《毛特》课程“中国的外交”。
《毛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工作布局等知识点。
《当代》---大国关系、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
第五篇:政治总结
2011年
第一章 党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少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多了)
第八章 识记1.社会保障体系;(少了)
2.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少了)
3.生态文明(少了)
理解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少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了)
统筹区域发展(少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少了)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多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多了)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途径和要求(多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了)
应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少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多了)“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的思路(多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原则、要求、重
要途径(多了)
----考了材料分析题
十一章 应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少了)
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少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多了)
加速推进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了)
---考了论述题
十三章 应用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少了)
中国和平崛起的机遇与挑战(少了)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必然性(多了)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多了)
十四章应用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地位(少了)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多了)
十五章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少了)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多了)
应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少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