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大药学导师
张 云,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99年10月-2002年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任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并兼任美国Armagen Technologies 公司药理部主任,高级科学家。2006年7月至今,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部药物及基因转运(brain drug and gene delivery)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已在著名国际刊物上发表40余篇论文, 其中37篇被SCI 收录,最高影响因子10.6,被国内外同行引用500余次。承担了美国NIH研究项目4项,资助金额100余万美元,2007年、2009和2012年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郭旻彤,教授,1968年出生,博士,1986年-1991年,北京大学药学院本科;1991年-1994年,北京大学药学院硕士;1997年-2002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药物化学家协会主席奥斯伯格教授实验室完成药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加入国际著名医药企业诺华公司(Novartis)担任缓控释制剂高级研究员。郭旻彤教授一直从事缓控释制剂和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渗透泵控释制剂、时辰动力学控释制剂、肠道零级靶向制剂和缓控释透皮制剂等拥有丰富的研究和产业化经验;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药学期刊上发表;申报多项美国及世界专利和中国专利;率先在世界上成功设计开发出人工智能药物制剂设计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设计产品制剂配方同时满足体外药物释放和体内生物利用度的要求,并且首次将该系统运用于产品开发中。2008年10月回国发展,致力于新型制剂、缓控制剂及靶向制剂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释药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承担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控释制剂的研究。2010年2月郭旻彤博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受聘为“国家特聘专家”;2010年3月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受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2011年1月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评为“2010年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
刘 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药学院院长助理,药剂系副主任。199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200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业。主要从事药剂学、药学文献检索和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新制剂与新型给药系统和药事管理方向。曾获河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主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先后主编《药学文献检索》郑州大学出版社和《药剂》中国人事出版社;副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药事管理》科学出版社、《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药工》中国人事出版社;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工业药剂学》高等教育版社 10万字及多本专著。
赵永星,博士,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硕士生导师,国家执业药师和河南省执业药师工作专家,Mol Pharm、Int J Pharm、J Nanopart Res、Int J Nanomedicine、J Photoch Photobio B等7种国际期刊审稿人,河南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在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瑞典医药纳米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课题及厅局级课题各3项;参与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河南省重大公益科研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另与国内多家医药研究院所及制药企业合作进行药物研发。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优秀科技论文6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7项)。在ACS Nano、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J Control Release、Polym Chem、Int J Pharm、J Pharm Biomed A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一区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的教学、研究和开发工作。
华海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医药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98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药学系,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兼任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河南省药理学会理事和肿瘤药理专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河南省免疫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会员、河南省卫生系统专家库专家等职。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新制剂及其药理学、毒理学评价研究工作以及有关创新药研发的应用性研究工作。主持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承担并完成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三项、主持完成省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四项;先后主持完成省普通科技攻关课题八项、主持完成省基础与前沿计划研究项目多项;主持完成省属科研院所专项基金及省教育厅资助课题五项;主持完成市科技局科技攻关课题四项。已分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分别为第一、三、七名)、三等奖一项(第二名),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分别为第二、三、七名);二等奖五项(分别为第一、一、一、四、五名)、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二名);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分别为第一、一、二名);先后以第一和通讯作者等在《J Pharm Biomed Anal》(SCI收录)、《Int J Pharm》(SCI收录)、《Pharmazie》(SCI收录)、Moder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中国药理学通报》、《中草药》、《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毒理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成药》、《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以及《中国药房》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编(药物辅料实用技术)等专著两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现在读研究生4人。在从事应用性研究工作中曾先后主持完成本省注册申请化学药品1类新药的有关试验研究两项,主持完成化学药品2类新药(盐酸氟桂利嗪注射液)完整的药理、毒理学研究工作一项。研究方向:抗肿瘤药物递药系统及其药理学研究。
张正全,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党员。曾先后工作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永信药品(昆山)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郑州大学药学院。长期从事药物新剂型新技术、药物新剂型的产业化科研及教学工作,负责和组织了多个药物新剂型的立项及研发(其中5类新药3个,3类新药3个),部分产品已经在市场销售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在郑州大学期间先后参与多个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重大医药专项的研究,已经申请并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研究论文及编写专著多篇。现研究方向为水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及产业化,药物缓控释制剂及产业化研究。
胡玉荣,1970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1992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制剂专业;2003年至2010年,先后获郑州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业进修;2006年至2007年,北京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2011年至2012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系,美国NSF 纳米科学和工程中心研究学者,参与一项NIH项目研究。1992年至1994年,郑州化学制药厂助理工程师,从事车间管理和新药研发,参加完成四类新药氧氟沙星的研制工作,完成黄连素及乙酰螺旋酶素包衣片的工艺研究;1994年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药剂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5年,组建药剂学、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理论课和实验课,1999年药剂学被评为校优秀课程;2004年至今,郑州大学药剂系副教授。现从事药物新剂型和靶向给药系统的分子药剂学研究。目前是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会员,中国药学会药理专业会员,Eur.J.Pharm.Sci.和Eur.J.Clin.Pharmacol.期刊审稿人。近年来在新药研究开发和新型药物制剂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多次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发表SCI论文6篇(平均IF为3.8,最高IF为7.2);核心期刊论文32篇;参编教材3部;完成6个新药的一期临床实验。已完成6名硕士生培养,所指导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篇,并获郑州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硕士生。
郭新红,药剂学专业博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1991-1995年在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精细化工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毕业时被推荐免试攻读物理化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毕业至今到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在职攻读博士并于2012年获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博士。主要讲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参编专著一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三项,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药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等。
王艳芝,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骨干教师。1994-200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先后获得中药学学士及药剂学硕士学位。2001-200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12月到郑州大学药学院药剂系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本专科《药剂学》、《现代给药系统专论》、《药剂学实验》,研究生《中药制剂专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其中参与项目有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a-glucosidase抑制活性的新型穿心莲内酯衍生物抗细胞黏附和血管生成作用及机理研究”、郑州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药新药创制与评价研究”等,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目前已在SCI收录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参编专业著作4部,包括《现代给药系统专论》、《中药药剂学实验教程》等。自2007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型给药系统(纳米粒、乳剂、脂质体等)的研制、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速释及缓控释制剂的研发等。
张壮丽,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制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于郑州大学医药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中药或天然药物药剂学和新药研发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过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工作。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作为副主编合著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
侯 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靶向递药系统”及“新型高分子材料设计”的研究。200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基础药学理科基地,免试攻读该校药剂学硕士,提前攻读该校药剂学博士,并于2011年获得药剂学博士学位。其毕业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6月至今,在郑州大学药学院药剂系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历年均被评为“网上教评优秀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河南省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多个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研究。在Biomaterials、Carbohydrate polymers、Pharm Res等国际权威药学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2项)。
药学(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简介
刘宏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教育部药物关键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河南省药物及其关键制备技术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211工程” 二期重点建设项目——“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项目负责人。1987年至1993年,先后获日本金泽大学药学部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5年至今,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其间分别任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和郑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2001年至2005年,任郑州大学化学系主任; 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Drug Discoveries & Therapeutics》编委,《河南化工》、《化学研究》副主任编委,《药物化学》教材编委。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等职。
近年来主要开展新药开发研究,特别是在国家级新药研究开发方面作出了重要成果,其中国家一类抗癌新药OGP46、JD27等已取得重要进展,开发了盐酸倍他洛尔、都可喜、西替利嗪等国家级新药。研究开发盐酸罗格列酮、克林霉素磷酸酯、环丙沙星、沙拉沙星等10多项药物合成新工艺,在企业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主持有国家“86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一类新药研究等10余项研究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发现了高碳糖、羰基转化法合成分枝糖以及碳苷的合成新方法。其中100多篇发表在《Chem.Commun.》、《Eur.J.Org.Chem.》、《Bioorg.Med.Chem.Lett》、《Steroids》、《Org.Biomol.Chem.》、《Carbohydr.Re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4项,已获发明专利证书23项,获国家新药证书3个,有2种新药获国家临床批文。主讲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硕士生120余人。
鲁照明,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曾担任郑州大学新药物研究所所长、管理过原河南医科大学制药厂。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作用机理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现主持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另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有关论文10余篇,包括SCI收录论文4篇。
张振中,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河南分会药分专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药物分析重点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J Asian Pharmaceutics 和 J Pharmaceutical Analysis等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① 纳米药物转运载体材料的研究;② 长循环药物转运载体和肿瘤靶向纳米药物制剂研究③ 体内药物(纳米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
近年来,先后承担 “多机制治疗肿瘤光热控释长循环转运系统的研究”等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在“Biomaterials”、“Cancer Biolo Ther”、“ Current Nanoscience ”、“Clin Chim Acta”、“Oncol Rep”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核心期刊100余篇;申请“复溶性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其制备方法及用途”等国家发明专利27项,其中授权13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厅局级4项;出版5部专著或教材。2012年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庆端,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药学系。郑州大学医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药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肝病药理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常务编委,郑州大学学报(医学板)编委等工作。在药理学、毒理学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人自1975年大学毕业后至今30余年一直从事药理学(肿瘤药理、肝病药理、免疫药理、生化药理等)、毒理学(动物急、慢性毒性;特殊毒性,即致畸、致突变及致癌试验)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八五”期间完成一项国家二类保肝新药——硫普罗宁系列产品(原料、片剂及注射剂)的研究开发,参与了对冬凌草系列产品(糖浆、片剂、冲剂及含化片等)的研制,作为主要研制者,研发成功了“清热解毒”系列产品(口服液、颗粒剂)及“章光牌101毛发再生精”系列产品,主持国家新药基金项目一项—— 一类抗癌药物钛类化合物的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国家“863”课题一项—— 一类抗癌新药OGP46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与开发。主持省级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课题一项 —— 盐酸千金藤碱防治肿瘤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已获得国家临床试验批件,现均按计划进行研究中,该项目属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安全有效的药物。
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副主编及参编撰写了“中药与肿瘤免疫研究”、“基础肿瘤学”二部著作;联合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3项;作为第一作者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厅级一等奖一项;联合申报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叁等奖以上(含二等奖)成果4项。获得国家新药生产证书6个,临床研究批件2个。
张雁冰,女,195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郑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多年从事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活性成分的结构改造、结构修饰及有效成分的合成和半合成。现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有关论文30余篇。
毕跃峰,女,1969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国归国博士后,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审评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新药研究开发工作。2002年7月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专业,2003年8月至2005年7月于“法国应用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分子仿生学研究),现于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天然药物化学与新药研究开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SCI、EI收载4篇;出版学术论著1部(《实用有机光谱解析》);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课题10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专利1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1项。
杜 斌,1968年2月出生,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新型药物制剂研究团队主要成员,郑州市药物新制剂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药物分析》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资源共享课程主讲教师,药物分析系副主任,2012年,获郑州大学教学名师称号。国际权威刊物“Luminscence”、“AFR J BIOTECHNOL”、“Journal of luminscence”审稿专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光谱分析和肿瘤靶向纳米药物制剂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7项,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及《Chromatographia》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甲氧基雌二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及其制备方法;2-甲氧基雌二醇脂质体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发明专利1项;出版《药物分析》、《现代色谱技术》等各类统编规划教材8部;获得科研奖励5项。
贾 陆,男,1965年出生。现为郑州大学药学院中药系副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受聘为河南省新药审评专家,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科研方向:①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②天然药物化学活性成分研究等。最近几年曾先后对锦葵科植物地桃花、黄秋葵,壳斗科植物板栗壳,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等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47个化学成分,发现新化合物11个,基本阐明了这些中草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河南省基础研究课题“宁心胶囊的研制”、河南省攻关课题“土槿皮泡腾片的研制”,河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课题“板栗深加工及药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作为课题第二负责人参加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区域特色中药指纹图谱与肝、肾毒性相关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GABA转运蛋白(GAT-1)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等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HELVETICA CHIMICA ACTA等SCI收录学科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主编出版《实用有机光谱解析》、《波谱解析》、《药学文献检索》等教材和专著。2004年开始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2名(其中3人获郑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目前在读硕士生7名。
刘丰五,1963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年7月-2002年9月在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有机合成、药物中间体合成和高分子材料等科研开发工作。1997年11月被评为副研究员。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14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获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奖。1999年3月-2001年6月在郑州大学材料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6月于郑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在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药物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05年11月转评为副教授。主要讲授《药物合成》、《高等有机化学》等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化学和糖化学。2006年3月-2007年8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Rega研究所药物化学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世界知名核苷酸专家P.Herdewijn教授指导下进行新型核苷的合成研究。近几年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先后在国际国内著名刊物《Tetrahedron: Asymmetry》、《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Steroids》、《Carbohydrate Research》、《Journal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和《波谱学杂志》等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徐 霞,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本人长期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明确的研究方向,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及时跟踪和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动态。近年来药物(毒物)分析和药物非临床药物安全评价部分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9项科研课题,经专家审评均达国内领先水平,并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其中三项分别为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3篇。
张建革,1968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药物化学系副主任,1991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原河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药剂科工作,1993年调入原河南医科大学药学系担任药物化学专业教师,1996年被评为讲师。2000.09-2005.06在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2005.10-2006.10在韩国化学研究院生命有机研究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03年被郑州大学评为副教授。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过程中,本人共发表论文多篇,如被SCI收录的论文及在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院药房杂志、郑州大学学报等多个国家级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编写的专著有:(1)Drug Discovery Research in the Post Genomics Era.John Wiley & Sons,New York.(2)药物分析方法的进展与应用及(3)药物化学辅导教科书。并参加申请国家级专利两个:噻加宾及其消旋体和S-构型的新合成方法及其无定形粉末的制法及新型吲哚噁唑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参与的课题有:2003.01-2005.12 上海市科委课题(03DZ19201):几个重要的手性药物的合成研究。2007.0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72103):新型GABA转运蛋白(GAT-1)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研究。1998年获河南医科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及2006年河南科技厅应用成果奖:一等奖(药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
张 旗,男,博士,教授。1976年7月生,199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同年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专业,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学专业攻读博士,2003年博士毕业。2004-2006年辛辛那提大学攻读博士后。2006-2007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行第二站博士后研究。2007年9月回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发表SCI论文6篇。
张秋荣,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药物化学系副主任,河南省药品审评专家,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河南省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员。1986年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焦作医学院从事药学教学工作;1989年考入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所,导师张致平先生为我国著名抗生素研究专家,从事β-内酰胺类药物的合成和半合成研究;1992年进入制药企业,负责药物生产质量控制和工艺研究工作,1996年被评为药品管理高级工程师,1997年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曾经讲过《药剂学》和《生物制品》课程,近年来给药学和药剂专业本科生主讲《药物化学》和《制药工艺学》,给研究生讲《药物研究专论》课程,曾获得网上教评“学生最满意教师”的称号,多次参加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2005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组织的全国统编高等教材《药物化学》及2006年郑州大学出版社组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药学实验与指导》的编写工作,2007年主编并出版了《制药工艺学》,2004年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主持的教改项目于2006年度获得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药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一等奖。现在从事新药、新剂型的设计及糖化学、抗菌药和抗肿瘤药的全合成和半合成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其中主持的维生素C工艺研究的项目,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L-抗坏血酸钠或钾的制备方法”,“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改进的研究”获得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聚维酮碘泡腾片消毒剂的研制”获得河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SCI、E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的书籍有《常用药物暨别名速查手册》和《儿童与微量元素》。
张 云,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99年10月-2002年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任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并兼任美国Armagen Technologies 公司药理部主任,高级科学家。2006年7月至今,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部药物及基因转运(brain drug and gene delivery)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已在著名国际刊物上发表40余篇论文, 其中37篇被SCI 收录,最高影响因子10.6,被国内外同行引用500余次。承担了美国NIH研究项目4项,资助金额100余万美元,2007年、2009和2012年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郭新红,药剂学专业博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1991-1995年在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精细化工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毕业时被推荐免试攻读物理化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毕业至今到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在职攻读博士并于2012年获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博士。主要讲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参编专著一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三项,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药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等。
付 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3年1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和现代生化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心血管药物和抗肿瘤等药物生化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FODA和PBDA对各血管床多巴胺受体影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一氧化氮和抗氧化酶活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分别获得1999年和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承担河南省医药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并参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生物化学》及普通高等教育药学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编写工作。研究方向:药物生化机理研究。
可 钰,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及药物合成化学研究。1993年6月,在武汉大学化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6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郑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历年均被评为郑州大学学生最满意教师,郑州大学药学院优秀教师,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骨干成员。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在郑州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正在研究的方向主要有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及相关研究,抗癌新药OGP46的临床前研究,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和制订等。参加过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区域特色中药指纹图谱与肝、肾毒性相关性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癌新药OGP46的研究开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一类抗癌新药OGP46的临床前研究(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国家三类新药盐酸倍他洛尔,六类药盐酸倍他洛尔片的研究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的开发研究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胡玉荣,1970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1992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制剂专业;2003年至2010年,先后获郑州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业进修;2006年至2007年,北京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2011年至2012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系,美国NSF 纳米科学和工程中心研究学者,参与一项NIH项目研究。1992年至1994年,郑州化学制药厂助理工程师,从事车间管理和新药研发,参加完成四类新药氧氟沙星的研制工作,完成黄连素及乙酰螺旋酶素包衣片的工艺研究;1994年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药剂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5年,组建药剂学、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理论课和实验课,1999年药剂学被评为校优秀课程;2004年至今,郑州大学药剂系副教授。现从事药物新剂型和靶向给药系统的分子药剂学研究。目前是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会员,中国药学会药理专业会员,Eur.J.Pharm.Sci.和Eur.J.Clin.Pharmacol.期刊审稿人。近年来在新药研究开发和新型药物制剂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多次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发表SCI论文6篇(平均IF为3.8,最高IF为7.2);核心期刊论文32篇;参编教材3部;完成6个新药的一期临床实验。已完成6名硕士生培养,所指导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篇,并获郑州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硕士生。
侯桂琴,女,1977年6月生,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作用机理及肿瘤分子生物学。2007年获得郑州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被评为河南省及郑州大学2007届优秀毕业研究生。曾连续两次获得郑州大学 “沈琼食管癌研究奖励基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曾获得河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子项目: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食管鳞癌中的激活及被雷帕霉素和mTOR siRNA的抑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食管鳞癌中p70S6K的磷酸化水平与细胞对雷帕霉素敏感性关系的研究”(编号:30901778),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包括SCI收录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Cancer Lett、Dig Dis Sci、中华肿瘤杂志、肿瘤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包括SCI收录论文3篇。
李晓天,男,1965年出生,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河南大学毕业,2005年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06年~2007年作为外聘专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副主任,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会员等职。
长期从事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药药物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以及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工作,研究开发三类新药盐酸马尼地平片并获得新药证书、发明专利一项。已研究及正在开展的工作有: I类创新药物盐酸关附甲素研究以(国家863项目);肾小管膜转运蛋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抗癌新药OGP46的研究开发(国家863项目);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主持完成了盐酸马尼地平片、复方二甲双胍片、奥美拉唑胶囊、氧化苦参碱缓释胶囊、利培酮分散片、多潘立酮胶囊、盐酸拉贝洛尔缓释片等数十个新药的药物动力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工作。主编及参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执业药师培训教材》、《基础医学英语术语速记》教材及参考书等7部。近几年来先后在《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Pharmazie》、《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of Asia》、《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李寅超,男,副教授,1969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2004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分配到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现任临床药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理事会理事,河南省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现从事药理学、毒理学和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参与筹建了郑州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和药学院动物实验室。先后参编《中药解表方药研究》、《药理实验动物操作指南》、《大食代》等专著。在《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中药药理与临床》、《现代预防医学》、《时珍国医国药》、《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主持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泡桐花总黄酮抗支气管哮喘作用及机理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口腔溃疡贴剂药效学及皮肤毒理学动物实验研究”;参与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及特色产品研究开发”,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组分反应研究——合成三尖杉碱骨架分子等。《中医药学概论》网络课件,获得河南省信息教育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 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药学院院长助理,药剂系副主任。199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200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业。主要从事药剂学、药学文献检索和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新制剂与新型给药系统和药事管理方向。曾获河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主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先后主编《药学文献检索》郑州大学出版社和《药剂》中国人事出版社;副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药事管理》科学出版社、《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药工》中国人事出版社;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工业药剂学》高等教育版社 10万字及多本专著。潘成学,男,1971年出生。现为药学院办公室主任,标本馆副馆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学会委员,主要从事植物资源鉴定、生药品质评价及标本制作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豫产香茶菜属新种资源调查及相关研究”。近年来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副主编)、《药学文献检索》等教材和著作教材5本。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获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
任雪玲,女,1975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进入郑州大学,先后获得“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等称号。主要从事基因传递纳米载体,以及中药指纹谱图的相关研究工作;主持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在Plasmid、ARKIVOC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2篇论文被SCI收录,8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施秀芳,1967生,副教授,任职以来曾主讲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及相关的实验课,2007年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荣获三等奖,参与“药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荣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药学实验与指导》,2006,郑州大学出版社;主编《制药工艺学》,2007,郑州大学出版社。目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不对称合成及配位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四篇论文被SCI收录。参与并完成了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和2项教改项目,并先后通过省科技厅鉴定。
王艳芝,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200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先后获得中药学学士及药剂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12月到郑州大学药学院药剂系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本专科《药剂学》、《现代给药系统专论》、《药剂学实验》,研究生《中药制剂专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其中参与项目有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a-glucosidase抑制活性的新型穿心莲内酯衍生物抗细胞黏附和血管生成作用及机理研究”、郑州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药新药创制与评价研究”等,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目前已在SCI收录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参编专业著作四部,包括《现代给药系统专论》、《中药药剂学实验教程》等。自2007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型给药系统(纳米粒、乳剂、脂质体等)的研制、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中药新制剂的研发等。
王振基,男,副教授,1964年1月23日出生,河南省内乡县人。河南医科大学学士和硕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长期从事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生化药理。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及多项新药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两部。
吴春丽,女,1970年生于河南睢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河南省药学会会员,药物化学系学科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化学及有机合成、制药工艺研究。目前开展的研究方向有药物合成新工艺研究、药物的生产工艺转化、喹诺酮类药物的合成研究、抗生素类药物的合成研究、手性药物的合成等。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得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得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9月~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药学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喹诺酮类药物的创新药物研究,含氟手性活性分子的设计与合成。1997年主持开发了国家二类新药盐酸环丙沙星的合成及制剂的研究,并获新药证书;1999年主持开发了国家二类新药甲磺酸达氟沙星的合成及制剂的研究,并获新药证书。1996年获得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1年获得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2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3年毕业后分配到郑州亚卫实业总公司工作,一直从事原料药的生产技术开发管理工作,并且有从事制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1998年被评为工程师,2004年调入郑州大学药学院担任药物化学专业教师,2005年转评为讲师,是郑州大学新药研发中心主要研究人员,并在教学期间指导多家药厂的GMP验收及技术的横向结合。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过程中,本人共发表论文多篇,在中国药物化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郑州大学学报等多个国家级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编写的专著有:(1)制药工艺学.(2)实用有机光谱解析。
徐海伟,徐海伟,男,河南伊川人,博士(后),副教授,药物化学硕士生导师,主要开展药物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和药物合成工艺研究。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二七区科技攻关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在《Org Biomol Che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被引用50多次,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医药卫生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各1项。参编《实用有机光谱解析》1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首次发现了穿心莲内酯类衍生物的选择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出了2个抗病毒活性显著的候选化合物,其中AND-3具有抗HBV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拉米夫定,目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相关研究内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获得200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医药成果一等奖。该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列入了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抗HBV及保肝双功能乙型肝炎I类候选药物研究,2012zx09103101-005)。
另外,主持完成了注射用炎琥宁原料药生产新工艺,于2009年在辅仁药业集团——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年产炎琥宁原料药10余吨,产值3000万元。
杨 华,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1993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在贾忠建教授指导下从事天然有机化学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应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从药用植物千里光中发现4个新型的倍半萜类化合物,从中筛选出一个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卵巢癌细胞HO-8910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2000-2004年在李卫东教授指导下从事合成有机化学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在首次发现异喹啉合环新反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三尖杉碱、海南粗榧新碱、小蘖碱的新合成新路线。并对单枝夹竹桃碱、海洋生物碱(Lennoxamine和Chileine)的合成进行了探索。2004年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2005年晋升副教授,担任药物合成的教学工作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组分反应研究—合成三尖杉碱骨架分子”。
姚寒春,1979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考入西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于2007年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化学发光及相关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简单、快速、高灵敏的测定药物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先后参与了多项陕西省科技厅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SCI收录。2007年9月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光学特性及其在化学发光方面的应用研究。指导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作为副主编之一的《实用现代色谱技术》教材获得2011年度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张正全,理学博士(药剂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党员。曾先后工作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永信药品(昆山)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郑州大学药学院。长期从事药物新剂型新技术、药物新剂型的产业化科研及教学工作,负责和组织了多个药物新剂型的立项及研发(其中5类新药3个,3类新药3个),部分产品已经在市场销售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在郑州大学期间先后参与多个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重大医药专项的研究,已经申请并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研究论文及编写专著多篇。现研究方向为水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及产业化,药物缓控释制剂及产业化研究。
赵永星,1971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药剂系副主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Mol Pharm、Int J Pharm、Acta Pharmacol Sin和Chinese Medicine等期刊审稿人,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在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瑞典医药纳米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物理药剂学和新型给药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控制释放和靶向递药系统。现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课题及厅局级课题各2项;参与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河南省重大公益科研项目各1项。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优秀科技论文6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3项)。在Int J Pharm、J Pharm Biomed Anal、J Pharm Pharm Sci、J Pharm Pharmaco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主编和参编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等8部教材。
周 婕,女,博士(后),讲师,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系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担任了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所教授的课程有药物分析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及药物分离工程等。长期来从事于手性固定相的研制及手性物质的拆分、吸附分离工程和色谱分析等科研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明确的研究方向,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及时跟踪和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并以第一作者在SCI、E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药物分析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标本馆
标本馆 详情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详情
第二篇:郑大教育经济与管理导师
王献玲教授:1963年生,河南省南阳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民办教师始末》一部;主编《伟人的探索——毛泽东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中国教育史》、副主编《河南发展全书》著作4部。
穆伟山教授:男,1953年生,河南鲁山人,现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转硕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发表各种论文30余篇,独著、合著等学术著作近十部,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数十年的高校从教生涯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方面颇有造诣。
周倩副教授,男,教育学博士,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学术论文: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5篇,10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教文摘》等全文转载、索引或篇目辑览。科研项目: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5项,已结题10项,出版著作2部,待出版著作4部,获得省部级、厅局级奖励10项。
谷振清副教授:男,1961年7月生,郑州大学财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发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高校合并后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等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财政厅项目:高校财务风险研究、教育厅项目: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数项。
赵江涛副教授,男,留美博士。先后在洛阳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学位。97-9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东门诺大学进修英语和计算机。01?03年在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留学,获教育专家学位。03-05年在美国阿肯色大学攻读教育学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93-01在河南科技大学负责外事工作并担任英语教学。05年任教于郑州大学。在美留学期间,连续近3年为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学生(本科及硕士生)讲授了《教育技术学(Educational Technology)》及《基于计算机的教与学(Computer-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课程。他的讲课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践,深受该校师生的好评。赵江涛博士两次留学美国,共在3所美国高校学习和工作过,对美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有很深的造诣。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
庞振超副教授:女,河南正阳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与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发表各种学术论述10余篇。
张凤珍副教授:女,硕士,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两课”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发表有《土地承包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公民经济素质研究》等著作,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厅级课题的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崔来廷副教授:男,博士,河南沈丘人,现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周口师专、河南省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与厦门大学,发表各种论文10余篇,独著、合著学术著作4部,其专著《海国孤生——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初版于2006年,2007年再版,为国家“十五”重点图书,现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第三篇:药学专用名词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药学专用名词
药学专业名词
1-NEP
N-乙基吡咯酮 1-NMP
N-甲基吡咯酮
2G-β-CYD
二葡糖基- -环糊精 2-HP-β-CYD
2-羟丙基- -环糊精 5-NCP
5-羧基吡咯酮 5-NMP
5-甲基吡咯酮 Accelerated testing
加速试验 Acrylic acid resin
丙烯酸树酯
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主动靶向制剂 Adersive dispersion-type TTS
粘胶分散型TTS Adhersive strength
粘附力 Adhesion
粘附性 Adhesives
粘合剂 Aerosil
微粉硅胶 Aerosol
气雾剂
Aerosol of micropowders for inspiration
吸入粉雾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ethylis oleas
油酸乙酯 Agglomerate
聚结物 Aggregation
聚集 Air suspension
空气悬浮法 Alarm clock
闹钟 Alcohol
乙醇 All-trans
全反式
Alterntae addition method
两相交替加入法 Amebocyte lysate
变形细胞溶解物 Amorphous forms
无定型 Angle of repose
休止角 Antiadherent
抗粘剂 Antioxidants
抗氧剂 Antisepesis
防腐
Apparent solubility
表现溶解度 Aprotinin
抑酞酶
Aquacoat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 Aromatic waters
芳香水剂 Arrhenius 方程
阿仑尼乌斯方程 Ascabin
苯甲酸 酯
Aseptic technique
无菌操作法 Azone
氮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zone
氮酮 Ball mill
球磨机
Base adsorption
基质吸附率 Bases
基质 Beeswax
蜂蜡 Bending
弯曲力
BHA
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 BHT
二叔丁基对甲酚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 Biochemical approach
生物学方法Biopharmaceutics
生物药剂学 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 Bond学说
中等粉碎(粒径)Bound water
结合水分 Breakage(Bk)
脆碎度 Brij
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Brij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Buccal tablets
颊额片 Bulk density
松密度 Bulk density
松密度、堆密度 Burst effect
突释效应 CA
醋酸纤维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AB
醋酸纤维素丁酸酯 Cabomer
羟基乙烯共聚物 Caking
结饼
CAP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CAP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CAP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CAP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CAP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Capillary state
毛细管状 Capsules
胶囊剂
Carbomer
卡波姆、羧基乙烯共聚物 Carbopol
卡波普 Carbopol 934
卡波普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dium
羟甲基纤维素钠 Carboxymethyl starch sodium
CMS-Na羧甲基淀粉纳 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
CMC-Na羧甲基纤维素纳 CAT
醋酸纤维素苯三酸酯 CD
圆二色谱法
Cellulose acetate(CA)
醋酸纤维素
Cellulose acetate phthalate(CAP)
醋酸纤维素酞酸醋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
星点设计 Cera aseptical pro osse bone wax
骨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eramide
神经酰胺
Cetomacrogol
聚乙二醇与十六醇缩合 Chemical approach
化学方法 Chewable tablets
咀嚼片 Chitin
壳多糖 Chitosan
壳聚糖
Chronopathology
时辰病理学 Chronopharmacology
时辰药理学
Clausius-Clapeyron方程
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 Clinical pharmaceutics
临床药剂学
Cloud point
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纳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纳 CMC-Na
羟甲基纤维素 CMEC
羧甲乙纤维素 CMS
羧甲基淀粉 CMS-Na
羧甲基淀粉钠
Coadminiatration of skin Meta Inh
皮肤代谢抑制剂的合用 Coadministraition of chem.P Enh
化学吸收促进剂的合用 Coagulation
聚沉 Coated tablets
包衣片 Coating material
表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ocoa butter
可可豆脂 Cohesion
凝聚性、粘着性 Cohesive strength
内聚力 Cold compression method
汽压法 Cold-homogenization
冷却一匀化法 Colon-targeted capsules
结肠靶向胶囊剂 Compactibility
成形性
Complex coacervation
复凝聚法 Compliance
顺应性 Compliance
顺应性 Compressed tablets
普通片 Compressibility
压缩度 Compressibility
压缩性 Compression
压缩力 Compressive work
压缩功
Cone and plate viscometer
圆椎平板粘度计 Consistency curve
稠度曲线 Controllability
可控性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控释片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
控释制剂 Convective mixing
对流混合 Convective transport
传递透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oordination number
配位数
Copoly(latic/glycolic)acid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Core material
表心物 Cosolvency
潜溶 Cosolvency
潜溶 Cosolvent
潜溶剂 Cosolvent
潜溶剂
Coulter counter method
库尔特计数法 Count basis
个数基准 CP
聚羧乙烯
CPVP
交联聚乙烯比咯烷酮 CRacemization
外消旋作用 Creams
乳青剂 Creep
蠕变性
Cremolphore EL
聚氧乙烯蓖麻油甘油醚 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
临界相对湿度 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
临界相对湿度 Critical velocity
临界速度
Critr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CMC临界胶束浓度 Croscarmellose sodium
CCNa交联羧甲基纤维素纳 Croscarmellose sodium(CCNa)
交联甲基纤维素钠 Crospovidone
交联聚维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ross-liked polyvinyl pyrrolidone
PVPP交联聚维酮 Crushing
粉碎 Crystal form
晶型
Crystal habit
晶态、晶癖、结晶习性 CTS
普通栓剂
Cumulative size distribution
累积分布 Cutting
剪切力
Cyclodextrin(CYD)
环糊精 Cylinder model
圆栓体模型 Cytotoxicity
细胞素 DDS
药物传递系统 Decoction
汤剂
Degree of circularity
圆形度 Degree of sphericility
球形度 Delipidization
角质层去脂质化 Dextrin
糊精
Dialysis cell method
渗析池法 Dicetyl phosphate
磷酸二鲸蜡脂 Dielectric constant
介电常数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差示扫描显热法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差示热分析法 Diffusive mixing
扩散混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ilatant flow
胀性流动 Diluents
稀释剂、填充剂
Dimethicone(silicones)
二甲基硅油、硅油、硅酮 Dimethyl sulfoxide(DMSO)
二甲基亚砜 Dimethylacetamide(DMA)
二甲基乙酰胺 Disinfection
消毒 Disintegrants
崩解剂 Disk assemble method
圆盘法 Disperse medium
分散介质 Disperse phase
分散相 Disperse system
分散体系
Dispersed phase
分散相、内相、非连续相 Dispersible tablets
分散片 Displacement value(DV)
置换价 Distilled water
蒸馏水
DL-phenylalanine ethyl acetoacetate
DL苯基苯胺乙醚乙酸乙酯
DLVO理论
引力势能与斥力势能 DME
二甲醚 DMSO
二甲基亚矾
DM-β-CYD
二甲基- -环糊精 Donor cell
供给宝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OPE
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DOPE
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Dosage form
药物剂型 DPPC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 DPPC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 Drop dentifrices
滴牙剂 Drug carrier
药物载体 Drug-loading rate
载药量 Dry bulb temperature
干球温度 DSPC
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 DSPE
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Dumping effect
突释效应 EA
乙基纤维素 Ear drops
滴耳剂 EC
乙基纤维素 EC
毛细管电泳 EC
乙基纤维素 EC
乙基纤维素 EC
乙基纤维素 EC
乙基纤维素
Effect diameter
Dsk,有效径 Effectiveness
有效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Effervescent disintegrants
泡腾崩解剂 Effervescent tablets
泡腾片 Elastic deformation
弹性变形 Elastic recovery(ER)
弹性复原率 Elastic work
弹性功 Elasticity
弹性 Electro phoresis
电泳 Electroporesis
电致孔法 Electuary
煎膏剂 EMA
甲丙烯酸乙酯
Emolphor
聚氧乙烯蓖麻油化合物
Emulsifer in water method
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 Emulsifier in oil method
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 Emulsion
普通乳 Emulsions
乳剂 Enamine
烯胺 Endocytosis
内呑 Endotoxin
内毒素
Enteric capsules
肠溶胶囊剂 Enteric coated tablets
肠溶衣片 Entrapment rate
包封率 Epidermis
表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Epimerization
差向异构作用 EPR效应
促渗滞留作用 Equilibrium solubility
平衡溶解度 Equilibrium water
平衡水分
Equivalent specific surface
DSV
Equivalent volume diameter
Dv,体积等价径,球相当径 Ethanol
乙醇
Ethical(prescription)drug
处方药 Ethycellulose(EC)
乙基纤维素 Ethylcellulose
EC乙基纤维素
Ethylene vilnylacetate copolymer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thylene vinylacetate copolymer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u L, Eu S
聚甲基丙烯酸 Eu RL, Eu RS
聚甲基丙烯酸酯
Eu RL100, Eu RS100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不溶)Eu RL100, Eu SL100
聚丙烯酸树脂系列 Eu S100, Eu L100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肠溶)Eudragit(E, RL, RS)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Eudragit L100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Eudragit RS100, RL100, NE30D
甲基丙烯酸酸共聚物-Eudragit S100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poration
蒸发 Excipients(adjuvants)
辅料
External phase
分散介质、外相、连续相 Extracts
浸膏剂 Eye drop
滴眼剂 Eye ointments
眼膏剂 Factorial design
析因设计 Fatty oils
脂肪油
Feret diameter
定方向接线径 Ficks第一扩散公式
药材提取 Fillers
填充剂
Film coated tablets
薄膜衣片 Film dispersion method
薄分散法 Films
膜剂
First-pass effect
首过效应 Fliud extracts
流浸膏剂 Flocculation
絮凝 Flocculation
絮凝 Flocculation value
絮凝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Flow curve
流动曲线 Flow velocity
流出速度 Flowability
流动性
Fluid-energy mills
流能磨、气流式粉碎机 Fluidity buffer
流动性缓冲剂 Fluidized bed coating
流化床包衣法 Free water
自由水分
Freely movable liquid
自由流动液体 Freon
氟氯烷烓类、氟里昂 Frequency size distribution
频率分布 Funicular state
索带状 Fusion
融合
Fusion method
热烙法 Garles
含潄剂 GAS
气体反溶剂技术
Gas adsorption method
气体吸附法 Gas antisolution
GAS Gas permeability method
气体透过法 GCP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elatin
胫胶 Gelatin
明胶
Gelatin glycerin
甘油胫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Gelatinization
糊化
General acid-base catalysis
广义酸碱催化 Geometric diameter
几何学粒子径 Geometric isomerization
几何异构 Ghost cell
影细胞 Glidants
助流剂
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Glycerin
甘油 Glycerins
甘油剂
Glyceryl monostearate
硬脂酸、甘油酯 Glycolic acid
羟基乙酸 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ranule density
颗粒密度 Granules
颗粒剂
Graton-Fraser模型
颗粒的排列模型 Group number
HLB基团数 Guest molecules
客分子 G-β-CYD
葡糖- -环糊精 Half life
半衰期
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
解离状态、pkc、ph的关系 Hard capsules
硬胶囊剂 Hardness
硬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HCO
氢仪蓖麻油 HEC
羟乙基纤维素 HEMA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HES
羟乙基淀粉
Heywood diameter
Dh,投影面积圆相当径 Higuchi方程
希古契方程 Host molecules
主分子 HPC
羟丙纤维素 HPC
羟丙纤维素 HPMA
羟丙甲丙烯酸甲酯 HPMC
羟丙甲基纤维素 HPMC
羟丙甲基纤维素 HPMC
羟丙甲纤维素 HPMC
羟丙甲基纤维素 HPMC
羟丙甲纤维素
HPMCAS
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 HPMCAS
醋酸羟丙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 HPMCAS
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 HPMCP
羟丙甲基纤维素酞酸酯 HPMCP
羟丙甲纤维素 酸酯 HPMCP
羟甲基纤维素酞酸酯
HPMCP(HP-50, HP-55)
羟丙甲纤维 酸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Humidity
湿度
Hydration of stratum corneum
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Hydrogel
水性凝胶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亲水亲油平衡值 Hydrotropy
助溶 Hydrotropy agent
助溶剂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羟丙甲纤维素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acetate succinate
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phthalate
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醋 Hydroxypropylcellulose(HPC)
羟丙基纤维素 Hydroxypropylcellulose(HPC)
羟丙纤维素
Hydroxypropylmethyl cellulose
HPMC羟丙甲基纤维素 Hygroscopicity
吸湿性
Hypodermic tablets
皮下注射用片 ICH
国际协调会议 ICH
国际协调会议 IDDS
植入给药系统 IEC
离子交换色谱法 IEF
等电点聚焦
Immobile liquid
不可流动液体 Impact
冲击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Impact mill
冲击式粉碎机 Implant tablets
植入片 Inclusion compound
包含物 Industrial pharmaceutics
工业药剂学 Infusion solution
输液 Injection
注射液
In-liquid drying
液中干燥法(乳化-溶剂挥发法)Interface polycondensation
界面缩聚法 intra-arterial route
动脉内注射 Intradermal(ID)route
皮内注射 Intramuscular(IM)route
肌肉注射 Intravenous(IV)route
静脉注射 Intrinsic dissolution rate
特性溶出速率 Intrinsic solubility
特性溶解度 Inverse targeting
反向靶向 Iontophoresis
离子渗透法 IR
红外
Isoclectric focusing
IEF等电点聚焦 Isoosmotic solution
等渗溶液 Isopropylpalmitate
异丙酸棕榈酯 Isostearylisostearate
异硬脂酸异硬酯 Isotonic solution
等张溶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Isotonic solution
等张溶液
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
药物靶向杂志 Kick学说
粗粉碎(体积)
Krafft point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言 Krummbein diameter
定方向最大径 Lactic acid
乳酸 Lactose
乳糖 Lag time
滞留时间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s
大单室脂质体 Laurocapam
月桂氮草酮 Length basis
长度基准 L-HPC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L-HPC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Limulus lysate test
鲎试验法 Liniments
搽剂 Liposomes
脂质体
Liquid immersion method
液浸法 Liquid injection
无针液体注射器 Liquid paraffin
液体石蜡 Liquid paraffin
液体石碏
Long-circulating liposome
长循环脂质体 Long-circulating liposomes
长循环脂质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Long-term testing
长期试验
Loo-Rigelman方程
双宝血药浓度-吸收率换算 Lotions
洗剂 Lubricants
润滑剂 Lubricants
润滑剂 LUVs
大单宝脂质体
Martin diameter
定方向等分径 Mass basis
质量基准 Matrix type
骨架型
Matrix-diffusion type TTS
胃架扩散型TTS Maximum additive concentration
MAC最大增溶浓度 MC
甲基纤维素 MC
甲基纤维素 MC
甲基纤维素 MCC
微晶纤维素
Mechanical interlocking bonds
粒子间机械镶嵌 Medicinal liquor
酒剂
Melt-homogenization
熔融-匀化法 Membrane wall
表膜壁壳
Membrane-moderated type TTS
膜控释型TTS Methyl acrylate-methacrylate co
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药学职业道德
药学职业道德
药剂科 陈红燕
一、药学职业道德的涵义
(一)药学职业道德的概念及特点
药学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药事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医务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称为医德,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对药师和药品从业人员提出一些特殊的行为规范更可称为药德。
药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药学领域中的特殊体现,是调整和维护药品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药品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药德是社会公共道德在药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药德意识和药德行为:
药德意识是药德的主体。它包括观念、态度、情感、信念和原则等。
药德行为是在药德意识支配下行为人的客观表现,是药德评价的依据。
药学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很强的专属性
2.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既是反映药学人员与服务对象关系的行为调节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是反映药学职业道德关系和本质的最基本概念,是药学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基础。
药德的基本范畴---义务
所谓义务,广义上讲是指作为社会成员对他人、对社会应该履行的法律、道德上的职责。道德义务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以享受某种权利为前提的,而是以或多或少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道德义务是人们在道义上应尽的责任,即在人们内心信念的驱使下,自觉地履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因此,药学人员对病人服务不是对病人的恩赐和施舍,而完全是应尽的道德义务,更不能要求病员给药剂人员什么回报。
我国药学前辈从来就有着为民尽义务的崇高药德:“施行业仁术以尽慈善之义务,依照药典以重病民生命”,他们一贯用善、恶、义、利的训戒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非义之利勿取,养成规矩的态度,非礼之心勿存,养成正当的行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前辈的这些崇高药德,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医院药学人员的根本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要求我们在药学工作中,对病患者要视若亲人,极端负责,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要仔细审查和调配处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①义务感加强,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自己的根本责任; ②把为防病治病做的一切工作视为无条件的,自觉地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③促进药学人员正确处理个人专业志趣、愿望、经济利益与病人、
与集体、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药德的基本范畴---良心
良心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在职业道德的范畴中,良心即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感情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是隐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潜意识的活动。
(1)药德良心是药德信念和盛情的深化,是药学人员在履行药德义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即药德良心外部的药德良心是外部的药义务要求转化为药学人员内心药德要求和个人品德的结果,它比药德义务具有更深一层的内心要求,是药学工作者内心深处的药德“立法”。药学人员凭借这种药德良心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监督和社会舆论的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履行药德的义务。
(2)药德良心是药学人员根据药德要求,对自已的药德行为作出应该怎样做与不应该怎样做的自我道德评价。这是药德良心的重要特点。我们的药学前辈们对此亦有着严格的要求:“弗配害人之处方本良心而尽天职,弗售毒杀之药品恃药律以保民生”。这就是要求药学人员忠于病人的健康,在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高度负责,确保药品的质量,决不做有损药品质量和患者健康的事,这是药品经营人员十分宝贵的良心,也是一个评价自己药德行为的重要标志。
药德的基本范畴---荣誉
所谓荣誉就是药深人员从药德良心出发,自觉地履行了药德义务,而得到的社会赞扬与肯定,并且从自我意识中产生个人道德情感
的满足与欣慰;与此相反的就是耻辱。
社会主义药德荣誉观是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础,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为保护人民的身心健康努力工作,为发展药学事业作出贡献是最大的荣誉。其具体表现为:
(1)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药德荣誉观,是医院药学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钻研业务,作好本职工作的强大源泉和动力。缺乏荣辱观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上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病人冷冷淡淡,也是缺乏药德的一种表现。
(2)社会主义的药德荣淮观也是与药学人员的敬业精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凡是有着崇高敬业精神的人,都把个人以及自己所处的集体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荣誉看得比什反都重要,制剂调配确实以增药业之声誉,清洁整齐弗怠以释外人之疑虑。
(3)具有荣誉感的人工作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从不懈怠马虎,这是他们崇高职业道德在工作上的反映。
(4)具有社会主义荣誉感总是以做贡献、争取荣誉来勉励自己,而一旦获得荣誉,却又先人所已,将荣誉让给别人。而有个人主义虚荣心的人总是寸誉必争,高傲自大、诋毁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药德的基本范畴---价值
人的职业价值取决于其肩负责任大小,在整体环境影响下,有些人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责任,使得行业和社会对药品行业的职业价值缺乏正确的定位。可喜的是由于药品经营行业的不懈努力,药品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正在逐步提高。未来的药品从业人员应该成为药物治疗
师、用药咨询师、药物合理使用的专家和顾问,人们健康的使者。实现未来职业价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经营药品质量
2、提升工作自身价值,调动人员内在潜力
3、改善整体职业声望,提升行业社会评价
4、激励不断自我学习,提高人员专业素养 药德的基本范畴---责任
责任热爱人民这一社会主公德表现在药德中就是对病人的极端负责任,这种现任体现了医院药学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法规对病者严肃负责的道义感。
医院药学人员和医生、护士一样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对本职工作是认真负责还是敷衍搪塞,关系着病人生命安危,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悲离合,所以工作要严肃认真、细微周到、严格操作规程办事,每调配一张处方,每配制一种制剂、都要认真做到“四查十对”,确保药物准确、剂量准确、投料准确、制剂质量符合法定要求。
医院药学人员要正直诚实,恪恪尽职守,遇事不敷衍、不推诿,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差错和事故,要如实报告,坚决及时纠正,不能隐瞒,一定做到办老实事,当老实人。
药德的基本范畴---情感
情感这是由职业特点发出对医院药学人员提出的特殊和重要的药德要求。对人民满腔热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崇高道德的最高表现也是药德各项规范的宗旨。它要求我们真正把病人的利益放
在首位,待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争,痛病人之所痛,对病人充满同情、爱护之心,百问不厌,细致入微,满腔热忱地为病人服务。这种情感不是虚情假意,或为某种个人和利益所驱使做出一时的表现。有着高尚社会主义药德的人应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该在药德教育中努国宣扬和提倡这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以提高对我们医院药学人员的素质,提高我们的服条水平。
药德的基本范畴---保密
保密这是医务人员在病治病时所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它属于医德的特有范畴之一。
保密一是指对病保密,即对那些可能会对病人心理产生恶性剌激的病情采取保护性的医疗措施;二是指对病隐私保守秘密,否则影响病人诊治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但保密不仅是医生护士的事,药学人员同样应具有保密观念,它亦是药德范畴的内容之一。因为可能医生护士千方百计进行保密,可能会被药学人员一句不慎之言使之化为乌有,这样的教训应当汲取。保密是药学人员应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包括不泄露研制、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职业秘密,不透露病人的信息等。
(三)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以病人利益为最高标准。药学职业道德是社会高尚道德在药学工作中的特殊表现,必须以社会最高道德原则和病人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是区别于其它任何一切道德的根本特征。
2.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和药学服务,以全心全意保障公众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
3.以人道主义为主要药学职业道德原则。要求每个药学人员尽可能地去关心、尊敬、爱护、同情和帮助那些身受疾病痛苦、生命垂危的病人。
4.对个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药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对自己所服务对象的个人承担道德责任,还要重视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重视治疗,而且还要重视预防药学职业道德适用范畴
(四)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
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药品监督管理人员。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是指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的政府工作人员,是保证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坚强卫士。
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是调整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人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加强对药品监督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既有利于专业队伍的建设,同时也能更好地协调其与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者的关系,并促进其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药学职业道德适用范畴
药品监督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包括:
1.忠于职守,献身事业
2.钻研业务,文明服务
3.作风严谨,健全体系
4.清正廉洁,坚持原则
5.耐心教育,团结协作
(五)医疗机构药学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
1.药品调剂道德规范
调剂工作是医疗机构药学技术人员的常规工作,也是责任重大的工作。对药品调剂人员有如下道德要求:
(1)审方仔细认真,调配准确无误。
(2)认真核对签字。
(3)发药耐心,交待清楚。2.医疗机构制剂道德规范
(1)坚持社会公益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服务临床,确保供应。
3.药品采购道德规范
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要坚持质量
(二)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形式 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意识教育法
2.情感教育法
3.信念教育法
4.意志教育法
5.行为习惯教育法
二、药学职业道德养成
(一)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它涵括了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的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情感和达到的思想境界。
当今,药学人员需要依照药学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反省,养成崇高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把正确的认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新的道德修养。
(二)药学职业道德养成
药学职业道德修养是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通过自我锻炼、改造在思想道德方面达到的药学职业道德水平、能力和思想品质。为使我国的药学人员在药学职业道德养成上真正做到方法恰当、收效显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贵在自觉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持之以恒
(三)药学职业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做出的一种是非、善恶等的判断。道德评价通过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等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药学职业道德评价是任何一个药学人员,不论其意愿如何,都要受到的自己和他人道德的审评。
进行药学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药学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药学职业道德情感和药学职业道德行为
2.调节药学人员的工作关系
3.促进药学科学的发展
三、药学职业道德规范
(一)药学职业道德规范的概念
规范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部门制定了不同的规范,如法律规范、语言规范、技术规范、政治规范、道德规范等,要求特定的群体遵守执行。
药学职业道德规范,是调整和处理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最普遍规律的反映。是药学人员在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处理个人与患者之间、药学人员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药学部门与整个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药学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尊重病人
2.认真负责
3.刻苦钻研医药技术
4.廉洁正直
5.诚实
6.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药学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药学实践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必须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医药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药学工作人员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患者,在二者关系中,一般而言药学工作人员处于主动地位,患者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需要药学工作人员时刻以患者、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
2.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药品的生产、储运、销售和使用都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因此,药学工作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尤为重要。药学工作人员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利益为重,不可因个人或小集体利益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3.正确处理德与术的关系
药学工作人员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防病治病、健康服务,既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二者缺一不可。
无伤原则
如何对待服务对象,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有利原则,但这一要求还
存在另一方面,就是无伤原则。无伤原则也是古老的医学伦理原则,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药学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 1.不成文的道德规范
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是指没有被文字固定下来的规范。表现为一种相对固定、约定俗成的道德行为倾向,采取前行后效、上行下效、相习成风的习惯形式。
2.成文的道德规范
成文的道德规范是指用文字将道德的要求固定下来并形成书面形式的规范。其文字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药学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往往是与医学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的,散见在古代医学经典中,或历代医家的医学著述之中,以论述形式出现的规范有:隋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属于戒条式规范的有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五戒十要》、陈施工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清代张石顽的《医家十戒》等;属于信条式的规范有近代的《药师信条》;属于教材式的规范有当代的《药业职业道德教程》、《医药职业道德概论》。
我国颁发的一些药品管理法规、办法、规则和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一些公约、守则、章程,诸如药物研究单位的《攻关誓词》、药品生产单位的《职工条例》,药品经营单位的《柜台守则》、药科大学的《办学宗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廉政要求》等,虽然与严格意义上的药学职业道德规范是有区别的,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药学人员应当遵循的一些药学职业道德规范。
国外药学职业道德
三、国外药学职业道德的发展
一、国外近代药学职业道德思想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帕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1493~1541年,医生兼化学家),指出人体代谢过程是一种化学过程。他重视实践,用其自己的话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书不是引论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藉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在医疗实践中,他为普通人着想,用药简单,药价便宜;在研究工作中,孜孜不倦,一心只想寻找和研制新药。
此外,这一时期对职业性疾病的研究,扩展了药学职业道德的研究范畴。
当代国外药学职业道德研究发展概况
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大量新药涌现,并应用于临床。随之,也带来了不安全用药的隐患,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医药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20世纪发生的几起全球性药害事件,固然与医药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然而无须质疑的是,它与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法西斯对战俘和平民施行的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以触目惊心的事实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医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人们开始以国际性的条例、公约、宣言等形式,加强药学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设。
1946年,纽伦堡国际法庭制定了《纽伦堡法典》。
1948年,世界医学会全体大会制定了
第五篇:药学论文
药学论文范文两篇
药学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
论文摘要:根据我校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对我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实验内容、授课形式与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几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具有初步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药学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它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各个学科,对医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前沿学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许多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认识,极大推动了药学的发展。但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没有今天生物化学领域丰硕的理论成果,因此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药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是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理论;二是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能;三是培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药学专业在我校是一个新专业,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专业需要,为此本教研室从2006级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并取得学生和药学院教师好评。本文就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实验内容、授课形式与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与评价体改革进行探讨如下。
1.存在问题
药学专业是我校一个新专业,生物化学教材由临床专业更新为药学专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及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要,我校现行药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主要表现在:
1)缺乏适应药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盲目无积极性,甚至到了工作岗位上基本实验技能还需从头学起。
2)忽视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知识、培养临床生化实验技能为主。
3)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导致学生上完实验课影象不深。4)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以教师讲授为主。
5)缺乏完善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无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为了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改革内容
2.1实验教程
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教材更新后及时更改教学大纲,根据药学专业生物化教学大纲并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具体情况,首先组织年轻优秀的教师完成了实验教程编写,实验教程主要包括常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原理、学生实验内容、常用试剂配制三部分。实验内容以药学生化四大基本技术(电泳、层析、分光光度法和离心)为主心,选择与药学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把生物化学实验分成容划分为“基础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研究和综合性实验”三大模块,用实验方法将三大模块联系起来。基础实验主要有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酶学实验;提高性实验主要有血清SDS-PAGE电泳、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苹果Vc含量、转氨基作用、血清淀粉酶的测定测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主要有细胞色素C的制备及测定、血液DNA提取及HbβPCR扩增、大蒜SOD提取及活性测定、血浆γ球蛋白分离纯化。实验教程更新使实验内容更加贴近药学专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从三大模块选择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教学;又增强学生了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实验课的自觉性和实验操作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化学是药学重要的基础课,从心里重视生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
2.2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上的实验课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遵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依照实验步骤去完成实验教学。教学手段改进不仅让学生自己获取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等操作技能的多练习,而且通过提供或要求查阅方法,进行试验细节的论证和讨论,请准备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培养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与思维能力,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如设计实--验血浆γ球蛋白分离纯化,首先提前将实验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不同的实验方法,并理解实验原理,试验所需器材;其次实验课上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比较不同实验方法有缺点,最终确定两种实验方案,小组分工配制所需试剂;第三如实验课时不足则以开放实验室的方式满足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同时尽可能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学生观看药学方面的实验技术最新进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3实验考核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及评分标准的探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真实记录,要求学生形成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习惯,改变仅靠试验报告一稿和教师试验观察定成绩的传统模式;而是细化量化实验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意识、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还要体现分组试验中学生个体在试验中的贡献差异、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等。考核指标也要适宜统计分析,能够克服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便于准确判定学生在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且成为未来改进教学和实验设置的重要科学资料。
为了给学生一个客观的实验分数,我们采用20人一个实验室,两人以小组,从进实验室到完成整个实验学生的每个细节都在考核之内,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熟悉程度、试剂摆放、仪器使用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准确程度、值日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加上实验课结束时实验课教师组织同学民主评定每个同学实验课综合成绩,为该生最终成绩。
总之,针对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中三方面的改进,一方面使实验内容更加符合药学专业需求,提高学生对生化实验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将实验与理论专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为其他药学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俊杰 贾长虹 张会宜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 J ]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2): 114-116 王晓春 李文凯 周毅刚 生物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研制与体会[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4(2):85~86 王桂苏 张淑兰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及评分标准的探讨 [ J ] 1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2): 114 – 115
篇二
摘要:分析当前医院中药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矛质的主要途径。
关健词:医院发展 中药人才 队伍建设
我国加人WTO,对中医药发展是一个严重挑战和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如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传统医药精华如何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大家都十分关注。我国的中药事业发展缓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药人才缺乏,中药队伍人员素质低下。笔者认为,要实现中药现代化,要使我国传统医药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药队伍是当务之急。
1医院中药队伍的现状 多年来,在我国医疗单位中存在着重医轻药、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在中药人才培养、中药专业技术建设、中药加工炮制、中药质量管理等方面一直未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医院的中药队伍中,从正规中药大专院校毕业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非中药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在从事中药工作,中药人才的严重短缺和断层现象、后继乏人现象是严峻的。
2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2.1各级部门缺乏对培养中药人才的重视
目前国家教育系统开办的中药大学很少,连专门的中药学校也不多,中药技术人才无源补充。从事中药管理的各级机构和组织存在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没有把中药的技术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在中药人才的使用上,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只满足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少举办学习班、函授班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中药从业人员得不到正规的训练和教育,这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药的发展极不相适应。
2.2医院中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改善
中药和西药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生部门的干部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正常的中药专业职称晋升制度,致使从事中药工作的技术人员得不到正常的职称晋升,他们的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他们的待遇得不到提高,中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甚至部分从事中药的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改行、调离的现象较普遍,中药队伍无法保持稳定。
3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措施
3.1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21世纪建立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体系要根据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既要培养能从事中药科研工作和担当中药学术带头人的高层次的中药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从事中药加工、炮制、制剂生产所必须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制订长期规划和招生计划,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际竞争需要不断调整招生结构。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要适应中药现代化需要,培养中药材加工、药剂、制药工艺、药理、检验分析、临床药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教育形式上,既要发展中药的中高等教育,又要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电大、函大等多层次发展,形成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保证各种中药技术人才都有源源不断的输送渠道,以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需要。各医疗单位也要根据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在职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在职中药人员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素质。
3.2改善中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为了稳定中药技术队伍,充分调动中药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卫生部门的干部部门应建立正常的中药专业职称考核晋升制度,并根据医院编制确立高、中、初级职称的人才结构比例,使中药专业人员的职称能得到正常晋升,工作待遇得到妥善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建立正常的执业药师培训制度。各级医疗机关要关心中药的技术建设,不断改善中药的技术设备条件和工作环境,同时利用各地中药的学术组织,把中药专业学术活动摆在应有的位置,发展中药的科研、咨询和学术交流,繁荣中药学术,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中药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