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特殊儿童教师的准备工作
学前特殊儿童教师的准备工作
学前特殊教育是一项与时间竞赛、必须掌握时效的希望工程,它与普通幼儿的学前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是为了促进特殊幼儿在所有重要领域的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的交往可以逐渐从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较多,由不能做到能做,逐渐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学前特殊教育的教育过程会存在很多的困难,但必须教师明确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采取良好的教学策略,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或奇迹。
一、根据全面性原则,要求教师处理好三个关系:(1)要处理好教学与康复的关系。学前特殊幼儿的教育必须将教学和康复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康复需要,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教育与训练。
(2)要处理好幼儿教育四育之间的关系,做到四育并举,五大课程领域并重,不能偏重知识而忽视特殊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教师要正确认识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一样,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更要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会与人交往,还要通过体育和美育,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3)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幼儿个性化的关系。教师要在让每一个特殊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每个幼儿按照自身的特点和可能性去实现与众不同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二、根据个别化原则,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特殊儿童,尊重个性差异。作为特殊幼儿的教育者,应该认识到特殊幼儿个体的差异,并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幼儿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
(2)针对差异给予特殊幼儿不同的指导。了解幼儿的差异后,教师要为特殊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层次的教学和活动安排。
特殊儿童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例如,可以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玩具、录音、小实验、录像等教学。选用的直观教育则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尽量兼顾语言直观。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直观的手段使幼儿尽可能有较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教师在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视力残疾幼儿的听觉、触觉、残存视力以及残疾幼儿的视觉和残余听力。教师以游戏为特殊幼儿的基本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积极为特殊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要为特殊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每区摆设属于某一领域的教材、教具、玩具等。
对于特殊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最自然的学习方式。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游戏,比如:串串珠游戏、喂喂喂你是谁游戏,受幼儿欢迎,幼儿有不理解或者不明白的时候,教师应理解对待,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个特殊幼儿。
对待特殊幼儿,教师是关键,我们应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加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特殊幼儿教师主要面对的是0~6岁的特殊幼儿,这一年龄段的特殊儿童好奇心强,好模仿,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对教师也是无限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通过自己的职业道德向特殊幼儿展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证明自己的真善美,从而成为特殊幼儿成长方向上的领路人。认真学习《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教师要注意学前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并时刻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情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教师应热爱这个事业,热爱特殊幼儿的良好风尚,使特殊幼儿教师在这样的土壤和环境里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个人素质在这样的环境里得到熏陶和造就。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应该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作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应适当的参加业务培训,了解特殊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的规律,掌握学前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他们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水平。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教育业务活动,提高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认识,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表教学科研成果。教师也应该对班级有个系统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要让特殊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特殊幼儿由于发展异常,家庭对特殊幼儿的要求比较宽松,许多家长溺爱特殊幼儿,包办一切事情,导致特殊幼儿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师更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特殊幼儿进行生活常规和教育常规的训练。例如,洗完手要擦自己的毛巾、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等生活常规意识;听到上课铃响,要安静就坐的习惯等。
在对待特殊儿童时心理辅导也是必要的。第一,每个学前特殊儿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潜力,超常儿童自不待言,即便是那些发展迟缓或有严重发展障碍的儿童,虽然在很多方面明显落后于普通儿童,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特长。在对他们心理辅导时,应从他们的长处着手,首先使他们对树立信心,然后纠正或补足其薄弱方面,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第二,帮助儿童增强自我意识,分析出特殊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给予负面影响的信息源后,就要在减少和改变负面影响的信息的同时,根据学前特殊儿童实际水平给他们以切实可行的帮助,以此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班上有情绪行为异常或弱智的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师来说,为这些特殊儿童所付出的辛劳远比为特殊儿童付出的多得多,但可能收效甚微。因此,某些教师容易对这些儿童另眼相看,往往会视这个儿童为负担,是班上的累赘,对他们很少有好的评价。从教师的语言、行为和表情上都传递着负面信息,这些信息渗透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会留下很多的负面烙印。而对超常儿童呢,教师可能会对孩子的突出表现加以赞赏,但又可能因对超常儿童的发展不均衡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而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过高的期待也会给超常儿童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会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待弱智儿童和超常儿童时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他是弱智儿童而忽视他,不应因他是超常儿童而特别照顾他,幼儿的心灵是脆弱的,而幼儿是最听老师的话的,所以老师在对待特殊儿童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耐心对待每一个特殊儿童,不偏不倚,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不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留下不好的痕迹。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同时又是十分脆弱的。特殊儿童是儿童中最脆弱的群体,需要教师倍加呵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抓住实际进行教育与引导,树立特殊幼儿的自信心,给他们温暖、爱护和希望,在长期的鼓励与肯定中,他们必能取得长久的进步。
第二篇:开学前准备工作
学校基本情况:
温宿县九年一贯制学校始建于1983年9月,2008年,我县施行“初高”分离,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核定编制126个,在编职工146人,中学部94名,小学部51名,在职党员35名,退休党员38名,共73名。(其中,在职研究生2名,大学本科87名,大学专科52名,中专5名,高级教师共13人,中级职称48人,初级职称76人,其他职称6,无职称2人)。
学校设有41个教学班,1948名学生。其中,中学 17 个教学班,868名学生,小学24个教学班,1080名学生。
学校面积为28102平方米,其中,中学面积为12359平方米,小学面积为15743平方米。
开学前准备工作:
一、根据学校工作安排, 我校在开学两周前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对新学期有关新生(一年级)报到进行了安排,每天由教师对新生进行登记。对人事、任课、人员分工等进行了安排,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我校于8月24日之前取回了学生教材,为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8月23日上午,我校全体教师备课,要求任课教师提前备出一周课教案,23日下午教务处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检查。
二、学习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的讲话精神。为深入贯彻学习6月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爱国宗教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校召开教职工动员大会,并召集全体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在开学前深入学习、谈感想、写心得,并以做“四好”老师为主题,进行讨论,举办了教职工围绕“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爱国宗教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知识竞赛,评选出一名“四好“老师”,一名“优秀班主任”,提高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去极端化”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党组织书记,校长队伍建设。严格强化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将爱国守法、政治立场坚定、反分裂反渗透作为师德风考核的第一要素,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加强退休教师的监管工作,定期组织退休教职工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对他们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摸排,坚决防止退休职工信教。
2、切实大力开展 “去极端化”专题活动。建立完善“一岗双责”“分片包干”制度,每周总结包干学生、家长、退休教师情况,每两周举行一次教职工大会,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上报。严格落实书记和校长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教职工,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3、每周一次由安全稳定负责副校长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年级组长、班主任参加的“去极端化”会议,确保做到各科室负责人、年级组长、班主任一定要上报不少于10%的查找出的问题。
4、两周一次由政教科主任主持召集各班班干部、团支部书记、中队长召开问题上报会议。并健全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各类社团组织等,广泛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发宣传单、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等。、开设专门培训班,规定专门教师和学习材料,重点家长每月学习一次不少于两课时的政治学习,此活动落实到重点家庭子女,“问题学生”和每一位学生。
6、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开学典礼等主题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活动,跟孩子一起接受去宗教极端化思想的专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家长对非法宗教活动及去宗教极端化思想的认识。学校还要通过大走访活动和平时的家访活动,积极发挥每个教职工的宣传员和信息员作用,对每一个学生及家庭成员情况做到“四清四掌握”。
7、高度重视重点人员子女、被打击人员子女、家庭宗教氛围浓厚子女、学困生、性格怪癖学生、孤儿这“六类学生”的教育监管工作,并把帮教工作落到实处。以传、帮、带、辅的帮教管理工作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8、做好“三排”清查工作。作为领导班子,首先要严格遵守学校所有制度。成立“三排”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头自我做起管好自己及家庭成员。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严格落实“周检查、周报告”制度。强化清理排查工作队伍,对班子成员和教师以及班级里用的电脑、班班通、优盘、手机进行清理排查,对学生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铅笔盒、书包、桌椅、佩戴等进行清查,如发现异常及时上报,情节轻的进行教育,并纳入重点对象,加强监督,严格做到深入排查梳理。并加强退休职工的监管工作。
9、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经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建立健全的由校长全面负责,教务处及教研室以及年级组、学科教研组分级管理,发挥教务处整体协调作用,做好教学计划、实施、指导、检查等工作,防止“三股势力”和宗教思想的渗透,创建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
10、大力推进双语教育,采取基层支教、上派下挂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教育竞赛活动,尽一切有效办法,给学生提供双语学习机会,使其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进而达到提高双语学习水品的目的。
11、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教职工的手机、电脑、多媒体卡进行突击检查。
12、开展千名教师、万名学生和家长“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签名仪式和发声亮剑活动,进一步表明政治立场,增强师生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的防御能力。
13、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营造浓厚的“去宗教极端化”宣传氛围。如:法制教育宣传讲座、红歌比赛、读红色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观看红色电影、组织“去宗教极端化”主题演讲、开展“去宗教极端化”征文大赛、举办绘画、手工制作比赛、联系第二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融情教育活动、举办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家长、学生、教师文艺活动。并依托“道德讲堂”平台组织师生开展“去宗教极端化”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积极邀请法制副校长每月到学校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通过讲述一些发生在我们境内和身边的鲜活案例增强师生的普法意识。“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思想理论教育。
二、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精神情况 为认真贯彻自治区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及张春贤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校老师自觉践行“四好”教师标准和“四强”干部要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和水平,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一)组织专题会议,确保人人知晓。6月3日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召开后,6月5日上午,县教育局以视频的方式传达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原文学习传达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教育教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确保每个教职工人手一册张春贤书记讲话材料,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个人,特别是根据地县教育局安排,开学前专门利用一周时间再次讲话精神,通过反反复复的会议进行学习,强化了知晓率。
(二)组织专题学习,确保人人参与。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周三政治学习日,将张春贤书记的讲话分成多个章节和小专题,系统地组织老师进行学习,并开展交流心得体会,校领导亲自为他们解读内容,每位教师紧紧围绕讲话精神,多角度、多侧面,谈做法、谈体会,通过学原文与领导解读、交流心得、反思会等形式和途径,提高每名老师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三)组织专题教育,确保人人提高。我们结合《温宿县教
第三篇:一年级开学前教师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一年级开学前教师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1、9月2号前三人包班组合打扫整理教室。
2、各班美化黑板,写上欢迎词等。
3、将本班学生名单贴在班级门口,方便家长查看。
4、家长填写签到表。(为了节约时间,打好小表格,每人一张,务必让家长把联系电话、家庭住址、路队方向写清楚,最后汇总到大签到表)
5、验收学生证件。
6、孩子和家长共同在教室,有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和家长介绍开学初本班的工作要求及安排。完事后需要把各班的工作要求及安排上交存档。
7、分发家长须知。
强调接送孩子的地点、时间,让家长给孩子说清楚接的地点,尽量不要随便换地点。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向家长公布其电话,保证有事情能及时和老师联系。
8、然后演练放学、上学路队2-3遍。(包班三人分好方向)
老师先组织家长分方向站好队,然后让其领着孩子站好原队形(为了方便,最好把各方向的学生在花名册上标注一下),三个方向各一位老师负责,并让家长嘱咐孩子站在哪个方向的路队,站好队形之后,让家长去接孩子地点,进行演练。接到孩子之后,家长把孩子送到上学地点(然后家长去接地点等待)。让孩子沿线入校演练一遍,进入教室,再次进行放学演练。
9、学生上厕所注意事项(不抢不挤、不拥)。在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排队,一定要注意学生安全,向家长介绍清楚,有问题及时沟通联系。10、2号下午3:00开家长会,让其父母带好纸、笔亲自到校开会。
济阳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长(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二、特殊教育大体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众多的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正常儿童普遍接受学前教育相比,大约85%的残疾儿童未接受过学前教育,使得他们的发展受到影响。当代儿童发展和特殊教育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特殊儿童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在早期为特殊儿童提供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将有利于改变这些儿童原有的不利条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还不可能普遍设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全面开展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因此,切实可行的是在普通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特殊儿童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安置形态和课程组织方案,向学前特殊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中从事学习和获得发展。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
三、社区教育是现实出路
从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向和前景看,必然要走向一体化教育。近年提出的全纳教育理念,其政治主张是所有的儿童都有权利共同学习,体现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其对教育的意义是提供整合的环境,从而不仅使社区内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同时受益,还能更有效地运用教育资源,提高园所效率和整个教育系统的成本效用。
全纳教育对我国一些地区正在推行的社区教育有所启示。社区教育可实现教育的目的、效果与条件途径的统一,对于突破幼教管理条块分割状况,促进教育与社会社区的互动,普教与特教一体化有着积极意义。社区教育的实施还有益于将社区内各部门如文教、民政、妇联、保健等协调联系起来,整合多方面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可以认为,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是现实出路。当然,这方面的改革道路仍很艰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是要建立起面向每个儿童及家庭的早期教育与养护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服务网络,在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从而融合保教,使每个儿童的发展权益得到保障。
教育部在全国“九五”幼教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城市幼儿教育社会化社区化的要求。2000年12月,中办、国办又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认真执行《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这两份文件与前面提到的九部委关于“发展特教事业的意见”的精神是一致的。社区教育有了国家政策的依据和指导,加之多方努力与协作配合,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使社区内包括残障儿童与特殊需要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受益。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 ,只有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学前有机会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受到教育 ,绝大多数的学前特殊儿童只能呆在家中。本研究对北京市 6 8名特殊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 22名儿童的家长做了深入的访谈。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 :特殊儿童的问题发现较晚;特殊儿童接受学前专业机构教育人数少;获得社会的支持较少;特殊儿童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四、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育策略可以使学前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得到最大的补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一)环境渗透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重营造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为这些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潜在因素,开发这些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参与活动的兴趣。譬如,创设多种形式的角色游戏的场所,让这些儿童在娃娃家活动中能主动地走进生活,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多重感官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充分运用这些儿童的多重感官活动来进行学习,让这些儿童通过视觉——味觉—触摸感觉等多重感官来接受信息,学习知识,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譬如,生活活动——认识西瓜,就是在“找找西瓜”的游戏中,让这些儿童运用视觉,触摸觉来认识西瓜,知道西瓜的形状和颜色。在“吃吃西瓜”的游戏中,让这些儿童运用味觉来尝尝西瓜,知道西瓜里有红瓤和黑籽,籽不能吃。最后在“画画西瓜”的游戏中,让这些儿童动动手,画一画。通过找一一吃——画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西瓜的认识。
(三)师生融合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意发挥这些儿童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融洽协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激发这些儿童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能力,增进师生情感。譬如,美工活动——大红花,就是师生一起参与在游戏“撕纸块”,“贴纸块”的活动中,共同贴大红花。这些儿童在与教师的共同学习中,动手能力增强了。最后在“送红花”的活动中,这些儿童分别把大红花送给与自己共同制作大红花的教师,增强了师生的情感。
(四)亲子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重发挥家长的参与作用,创设机会,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这些儿童看到父母与自己一起活动,十分高兴,学习能力增强,父母与自己孩子的感情增进,学习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譬如,音乐活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表演中,我们请家长参与活动,在学生找妈妈跳舞的过程中,一个平时感情比较冷漠的脑瘫腿残儿童居然在音乐声中,在情感的呼唤下,与其他儿童一样拖着残疾的双腿一颠一颠扑向自己的妈妈,母子相抱的情景使在场的教师、家长拍手称好激动不已。
(五)组合游戏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根据学前特殊儿童在学习中的主要障碍和接受知识的特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要在组合游戏中,由浅人深地进行,这样能充分调动这些儿童学习的兴趣与参与能力。譬如,学习体育的基本动作——双脚并拢行进跳。教师把“双脚并拢行进跳”的动作分解在组合游戏中进行教学,在游戏“大皮球”中,学习双脚并拢向上跳,在游戏“过小河”中,学习双脚并拢向前跳,最后在游戏“小青蛙捉害虫”中,练习双脚井拢行进跳。即练习了体育的基本动作——双脚并拢行进跳,又对这些儿童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教育,青蛙是益虫,我们不能吃青蛙。通过组合游戏老师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了双脚并拢行进跳的动作技能,学生对这些技能的学习也就掌握得非常牢固。
(六)模拟情境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重创设与教学知识点相符合的情境,在模拟的实作环境中,这些儿童学习兴趣增强,更容易接受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的含义,更容易模仿教师的动作,学习本领。譬如,在礼貌教学“客人来了”的活动中,教师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娃娃家角落里进行,施教老师与一位学生学做主人,助教老师和另一位学生学做客人。客人来了施教老师示范“请进”,“请坐”,“倒茶”,“送水”等动作,让做主人的学生跟着教师模仿动作,这些儿童学得很像样,兴趣十足,居然像个小主人。通过模拟情境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五、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坚持“以生活为本”的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智力水平低下,动作不协调,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学前特殊教育是以“适应性教育”为主的早期干预,因此教材内容应来源于生活,让这些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熟悉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自然环境,从而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校学前特殊教育注重学前特殊儿童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的研究,探索这些儿童纵向发展轨迹,从而形成了一套个案研究的体系,建立了这些儿童的个人档案。家庭情况调查表:了解这些儿童家庭结构,家族史,以及个体成长发育的情况,包括生理缺陷和行为问题。学生现状初测表:一开学就对这些儿童进行“社会成熟度量表”测量,“儿童发展性量表”测试,了解这些儿童的缺陷和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和程度。学生发展情况随笔记录:在一日生活中及时地、真实地记下学生发展的点点滴滴,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找准“最近发展区”,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师与家长一起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共同训练,及时进行阶段评估、反思、调整。
(三)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应与康复训练紧密相连,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考虑到补偿这些儿童的缺陷,对这些儿童进行分类、分组、分层教育与训练,以达到教育与康复的统一性,协调性。譬如,对脑瘫腿残儿童进行走路的训练,单一的走路训练是枯糙无味的,在游戏“走小路”,“找圆形”的活动中,这些儿童参与训练兴趣高,训练效果相应也比较好。
(四)坚持“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特殊教育在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中,应采用综合游戏的方法实施教育,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能力;增强教学效果。譬如,常识活动,认识皮球的教学就是在综合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游戏“奇妙的口袋”,让学生在找玩具的过程中整体认识皮球。美工游戏“我喜欢的皮球”,让学生在画皮球的过程中认识皮球的形状。
(五)坚持“学前一体化教育”的原则
学前特殊教育要坚持普特相融合的教育方法,让这些儿童有计划地定期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参与角色游戏,在伙伴教育的作用下,改善智力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譬如,让两名学前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儿童的娃娃家活动,他们模仿正常儿童烧饭、做菜的样子,比老师一对一教学,学得好,学得像样。又譬如,让两名学前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儿童的结构游戏活动,他们模仿正常儿童搭汽车、扫“手枪的本领,也比老师一对一教学,学得好,学得像样,在活动中这些儿童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六、总结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我国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殊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我国在1989—2000年的11年时间里下达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款仅为2亿人民币。为此,应当尽可能增加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致力于为障碍者和天才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提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让他们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1.王培峰等:“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三期
2.黄志成等:“全纳教育的理据:三个维度的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十一期
第五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对该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 小萌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2003年10月
健康状况: 良好
智障程度: 中度智障
自身发展状况:自理能力较强,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饭,独立上厕所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发展良好;语言能力也较强,可以陈述简单的事情,可以重复复杂的口令;认知理解能力一般,喜欢模仿别人的对话,对人称转换不能理解。例如:个案在打了另一个小朋友小雨之后,老师对小雨说:“小萌不乖,小雨不要跟她玩。”个案小萌则拉过老师,阻止老师跟小雨玩,并说:“小萌不乖,小雨不要跟她玩。”
家庭及教养情况:父亲对其较溺爱,母亲对其要求较严格。个案与父亲关系较好,与母亲经常吵架、打架。
受教育情况:特教学校接受康复训练,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从未进过正常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
个案的情绪很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攻击性较强,会攻击同伴,也会攻击教师
个案的身高在班里是最高的,力气也最大,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往往靠“武力”解决,所以攻击同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时候教师在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时,个案也会因为不满而出手攻击教师。
(二)不服从命令,抗拒行为
个案可以说是全园最调皮的孩子了。每次去玩大型玩具“淘气宝”,就从来没有乖乖出来过,每次都是被教师强制领出来的。并且教师让个案去做的某件事情,有时她会拒绝去做。例如,在一次上精细课时,教师让其帮忙拿玩具,她拒绝去做,对教师的话也不理睬。
(三)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
个案在未满足需要时,就会流眼泪。流眼泪可以作为一种情绪疏导方式,但个案流眼泪的频率太多,且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先兆。经过观察发现,个案是在不良情绪发生之前,以及挨批评之后,就会有这样的反应,本以为她是因为内心委屈,但事实是如果对其干预,她的不良情绪会即刻发生。二。,接受治疗,帮助的内容(一)坚持正面引导与制度相结合
由于智障儿童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较差,他们很难理解和形成道德信念,不易自觉地用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必须按道德准则标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时,可利用语文课与班会课及思品课,通过直观生动的办法,训练他们会用常用礼貌用语。
智障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在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反复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课堂常规,卫生清扫,生活自理,检查评比等,通过加强管理,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具体表现在衣服穿不好,扣子扣不好,穿鞋左右不分;要他们扫地,就东扫一下,西扫一下,灰尘满天飞,越扫越脏;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削铅笔,一支铅笔用不了两三天就用完了。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小对智障儿童进行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利用自理课,教师不仅要具体指导智障儿童的自理知识,同时还要定期举行一些自理能力方面的比赛。如:穿衣比赛、系鞋带比赛、洗脸比赛等,并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奖励,经过反复强化练习,他们形成了自理习惯。再如,卫生清扫的习惯是以量化管理,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强化。他们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每日一次卫生清扫,班主任做到每日都对他们评比,表现好的同学贴一朵小红花鼓励,班主任每周一次总结表彰,发放奖品(食物或具体物品),经过一年的反复强化练习,班内十名智障儿童不但养成了卫生清扫的习惯,而且也掌握了卫生清扫的劳动技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针对智障儿童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功能的发育缺陷,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养成了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不良习惯。因此,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应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法。
三. 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内容及程度
1、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刚到一个新环境里面,孩子对环境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改变,都要重新的来适应,还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前几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强迫孩子做什么,让孩子做什么,就让孩子在教室里面自己自由的活动,让孩子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喜欢新环境的变化。同时让孩子多接触接触身边的人,能够让孩子尽快的适应这样的环境,尽快的进入到状态之中。
2、配合意识的建立
孩子慢慢的适应新环境之后,就要做孩子的配合意识了。孩子只有配合了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下面的知识。也只要孩子的配合意识建立起来了,才有下面的内容。若是孩子连最基本的配合意识都没有,那么一切就等于是空谈。就如良友来说吧!良友现在的重点就在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内容上面建立孩子的配合意识。让良友仍垃圾的时候,良友也知道是让他干什么的,也明白老师所说的意思是什么,可是就是不去执行,不主动去做,这个时候我们要做是什么?是替孩子把垃圾给扔了,还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感到无奈,而不知道怎么样的来做呢?其实这个时候就是锻炼孩子的配合意识的时候,给孩子发出指令后,要在孩子第二次5秒中之后没有执行时,及时的去辅助孩子完成相应的内容。(即便是手把手的辅助也要让孩子来做)这是停止令做事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配合意识就能够慢慢的建立起来了。
3、注意力的要求要、常规意识贯穿始终
在学习每一项内容之前,我们要想一想孩子在学习这一项内容时我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我要做到的是什么?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顾此失彼,这一点对孩子的要求做到了,那一点缺没有做好。总是感觉孩子各个方面进步都挺大的,可是总觉得孩子又缺少了是似的。这少了的什么就是孩子的常规,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虽然都提高了,可是我们要注意了。若是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不看你,孩子没有秩序,没有常规那么我们缺少的这一点可就太大了啊!四. 教育教学的方式
充分理解
为其正确定位
新课程要求我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关注每一个学生落到实处,从而 “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黑格尔的评语竟是:“此学生学力中等,不擅长哲学。”这些例子深深地警示我们:“学校的学生如同庭院里的小树,即使是无大希望者也可能在某时某地开花结果。”重要的我们教师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上“你不行”的标签,哪怕是对这些智力低下的学生。
尊重学生
放大其优点
“尊人者,人尊之”,智障儿童被人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学习上的困难。可是过分追求学生的分数,使得多数教师觉得智障儿童一无是处,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让他们找到“我是好孩子”或“我是好人”的感觉,智障儿童也不例外。
隐藏责备
培养习惯
“习惯成自然”,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习者终身收益。智障儿童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懒散,时常出现与教师对抗的情绪,导致学习颓废。然而,坏毛病并非一日养成,其改正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巧妙的引导。否则,老生常谈式的说教非但不会真正触动学生,反而会使其厌烦。
智障儿童和其他的孩子是平等的,关键是教师对待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苛求,用爱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使智障儿童在醒悟、感动中自觉要求进步,最终走上自信、成功的道路。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在学习任何的内容时都要严格的要求孩子与他人能够对视,要与他人有眼神的交流。不仅要有对视,有交流。还能够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的啊!这个环境里面,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是规矩,这些也都是常规。这些都是必须贯穿始终来要求孩子的啊!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慢慢的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的训练,学习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细节是要我们把握的。我们的脑子里面要有一条清晰的“线”,让这一条“线”引领这我们前进。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摩挲着前进,前进中改善。让我们的学习思路更加的宽广。
五. 发展目标
(一)两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有关联
在同一节课中完成不同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应相互关联,即两类儿童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大致相同,只是在目标要求的层次上体现不同。一般来说,尽管教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教学环境却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同一教学环节中分别落实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设计了“集体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正常儿童要求通过“朗读”环节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朗读”之后完成教师的提问。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朗读”环节实现“加深对课文中某一细节的理解”,或干脆就是单纯的“朗读操练”。由于在同一环节中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所以儿童都可以利用该环节完成各自的任务。如果教师为两类儿童设计的目标毫无关联,教师就有可能设计更多的环节来落实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会增加教学成本,也不利于两类儿童的融合学习。
(二)抓重点知识和主要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有限,有些教学内容需作出处理后才能使用。另外,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往往较正常儿童简单且数量少,长此以往,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识点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跳跃。那么怎样选择教学目标才能保证科学性而不跳跃?一般来说,教师应为智力障碍儿童设计一条学科发展的主线,并确定不同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每次设计教学目标时,都应参照这根发展主线,选择重点知识和主要内容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因为这样设计会将看似零散的、相互间关联不大的知识和技能用一条线串起来。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进程,也有利于儿童对知识的记忆和整合。
(三)教学目标与课程总目标一致
教师无论是为正常儿童设计教学目标,还是为智力障碍儿童设计教学目标都应与课程总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相一致。即课堂教学目标要以教学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在一个具体活动中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才能帮助学生实现适应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四)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发展
教师为智力障碍儿童制定的目标应有层次性,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设计成功的目标台阶。但从教师为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看,大多难度偏低且缺乏操作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课程目标本来就不太清楚;另一方面,普通教育系统的知识点多、各知识点间的难度跨度大,因而无法照顾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的接受能力。教师们为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教学目标常常不能反映其教育基础和教育需要。现在很多教师为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知识目标大多停留在“知道”层面上,例如,要求学生“知道„„”“了解„„”“感受„„”“认识„„”而偶有“埋解”层面的目标,也大多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不需要太多思维就能获得解答的“假目标”,而几乎没有“运用”、“分析”和“评价”等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这种缺乏思维含量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能会限定部分有一定思维发展空间的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适时、适度地为智力障碍儿童制定更有价值的真目标,提出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真要求,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六,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王**在语言方面,从刚开始只能发单音,到现在已经能较好的说一些双音节的叠音词了,个别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也能大胆的说出来,这是个不小的进步。他的构音器官较之以前灵活了许多,并且认知能力大有提高了。在与人沟通方面,能较积极的参与训练,配合意识增强了。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差别,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