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合”活动计划

时间:2019-05-12 12:0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子课题”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合”活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子课题”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合”活动计划》。

第一篇:子课题”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合”活动计划

子课题”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合”活动计划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国著名教育 家陈鹤琴 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今天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获得幼儿教师及孩子们的喜爱。

随着我园区域活动的逐步开展,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探索如何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体现园本特色,使其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推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环境及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基础,是幼儿构建知识的依托,良好的环境还容易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实践意义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区域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其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鉴定

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源自于开放的教育理念,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

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三、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形成了共识:

一是区域活动应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教师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地、静止地去接受,而是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不少幼儿园将区域活动的创设作为班级环境布置的有效方式,通过整合原有的教育资源,创设了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活动的开放性的区域环境。

设置区域时,还要考虑到场地的安全性,区域之间不要相互干扰,保证光线、色彩、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

二是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做幼儿活动的真正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

三是在区域活动中,要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布置,应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此外,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 秦元东 博士 和王春燕 博士,一起合作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度的科研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一种生态学视角”,针对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生态式区域活动”的概念,触及“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区域活动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园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二)国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

1.蒙氏教育中,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认为:区域环境能传达一定的教育信息,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情绪、能力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及材料的选择,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蒙台梭利主张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自发的主动学习,得到发展。

2.日本各都、道、府、县的教育课程研究协议会就“物质的、空间的环境创设”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各种游戏活动,并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亲近身边的动植物,懂得珍重爱护生命。

三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通过音乐、绘画、制作等形式自由地表现出来。

四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掌握幼儿园的基本生活方式,并学会整理身边的物品。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在我园现有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发挥地域特色,探索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行为的内在联系。从活动区的空间布局、时间安排、材料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儿积极性行为产生的条件。

(二)研究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平等、尊重、和谐、温馨等)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社会参与性、合作性、创新性与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操作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活动区域,体现合理、开放、宽松的教育理念,使幼儿获得充分、和谐发展。

2.如何合理地投放材料,体现本土文化特色。3.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作为观察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其角色地位随不同情况而转换,怎样随机而变,处理好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使幼儿在尊重、信任、鼓励的愉悦环境下活动。

4.如何引导教师克服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在目标上的盲目性及对环境认识的片面性。

(1)对环境创设要实现什么目标,每个区角每种材料具有哪些教育价值,心中无数。

(2)较少考虑幼儿当前水平与兴趣,无法对孩子的学前需要在环境上做出有效的、相应的应答。

(3)把环境创设仅仅理解为“小小的物理环境”,而忽视人文环境的创设。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区域活动及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供研究参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2.调查法。通过观察、座谈、问卷等方法把握研究动态,收集事实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行动研究法。即通过对各班区域活动组织情况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结论。

4.总结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召开有关研讨会、观摩会等,积极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指导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 2007年3月------2009年3月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

2.明确分工,通过查阅资料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3.对课题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9年1月)课题实施阶段

1.并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研究的任务。

2.组织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了解国内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发展情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总结我园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4.组织讨论。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形成共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5.探讨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效地投放材料,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协调幼儿园相关资源,创设各种条件,保证课题顺利进行.7.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总结,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查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8.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总结。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总结阶段

1.收集活动案例、反思、论文等活动材料

2.做好课题实验工作总结。

七、子课题组成员:

组长:

第二篇: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美术角、生活自理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建筑角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又如在组织“好吃的食物”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很多好吃的食物的实物(如薯片、糖果、饼干)等;在一块墙上还贴上一些好吃的食物的图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棒棒糖;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星男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 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角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先天原因,动作发展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

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5、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第三篇:如何搞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

如何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与发展环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让我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和反思。这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如何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与发展环境,是我园一直在不断探讨,不断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积极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园所环境并有效地利用,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创设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性、参与性,结合幼儿的已有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将知识与情感融于一体,达到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我们以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幼儿为前提,关注他们的需要,积极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是农村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周围环境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往往最贴近生活的东西就最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同时也只有最生活的东西才是孩子们最容易感知和体会的。因此,我园根据区域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环境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它不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还能极大地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区域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收集各种资源。如何收集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源,我们组织教师共同研究,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了收集活动:

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收集品,并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扩展活动思路,明确收集范围与收集的多种途径。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我们根据当地农村特色,把乡土材料分成:植物类、沙石类、民间劳动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和其他废旧日用品类,为开展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拓展收集途径,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同时,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在亲子活动中,让家长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开展各类创作活动,也能大大激发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

资源的收集固然重要,但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很好的利用资源,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挑战。因此,我们的教师非常的注重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在2010年5月份,我园的陈芳芳老师在参加课题《为农村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与发展环境》实验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设计的学前班教学活动《飞呀飞》,就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活动中,陈芳芳老师首先针对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幼儿讨论哪些是会飞的,并让家长们一起收集了会飞的实物及图片摆放在活动室,在整个活动中,由于幼儿已经在各个区域对会飞的东西有所了解,学习起来气氛非常的活跃,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如:生菜、芥菜、西红柿等,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树叶、竹子、稻草、花生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区给种子贴上“五官”制成种子娃娃,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贴画;进行蔬菜瓜果创意制作,塑造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小动物、小玩具等;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表演区利用叶子、野草、野花编成头饰、服装,玩一玩“我的时装秀”。我们还把小动物带进了课堂,春天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并根据这一系列的记录还一起创编了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我们还在园内建了简单的鸡舍,幼儿惊喜的发现鸡妈妈在第二天竟产下了鸡蛋,中班的赵婵老师看到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致那么浓,就设计了教学活动《好吃的鸡蛋》,教小朋友们如何分辨生鸡蛋和熟的鸡蛋,还讨论着怎么帮鸡妈妈孵出鸡宝贝。在以后的每天,都到鸡舍前看看,小鸡是否孵出来,为小鸡的名字还争论了很久。也创设了“玩泥区”,让幼儿用泥巴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还带着幼儿去玩水,让幼儿在看、摸、抓的过程中了解水是具有流动性的,并开展了教学活动《乌鸦喝水》,在活动中,根据乌鸦反哺的小知识教育小朋友要爱自己的妈妈,爱身边的人。

我园还利用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使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被誉为“南珠之乡”的合浦县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特色产业、旅游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鉴于此,我们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区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活动,满足了他们参与成人劳作、市场交易活动的欲望,也挖掘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表现力,同时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与交往能力。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区域材料的投放更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媒介。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合浦县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果壳果核的利用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大量的果壳果核,让幼儿进行拼贴画。这些材料也可在计算区让幼儿进行分类、排序、数数等,又可在操作区中进行穿果核项链,夹果核比赛等活动。在区角中,我们还避免了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这使得各种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

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也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我们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首先挖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充分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其次是多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既有探索性又有操作性的材料才会吸引幼儿。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体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只有在新材料的不断刺激下,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可见,要使幼儿园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游戏的功效,要充分利用游戏的“自发“的机制,教师要不断创新、不断更新给幼儿提供游戏材料,其关键是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而不是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轻松和自由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从而使幼儿园游戏环境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与发展环境》

——廉州镇阳光艺术幼儿园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国著名教育 家陈鹤琴 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今天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获得幼儿教师及孩子们的喜爱。

我园从95年开始就进行了区域活动的初步尝试,随着区域活动的逐步开展,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探索如何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体现园本特色,使其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推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环境及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基础,是幼儿构建知识的依托,良好的环境还容易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实践意义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区域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其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鉴定

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源自于开放的教育理念,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三、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形成了共识:一是区域活动应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教师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地、静止地去接受,而是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不少幼儿园将区域活动的创设作为班级环境布置的有效方式,通过整合原有的教育资源,创设了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活动的开放性的区域环境。

设置区域时,还要考虑到场地的安全性,区域之间不要相互干扰,保证光线、色彩、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

二是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做幼儿活动的真正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

三是在区域活动中,要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布置,应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 秦元东 博士 和王春燕 博士,一起合作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2005的科研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一种生态学视角”,针对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生态式区域活动”的概念,触及“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区域活动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园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二)国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

1、蒙氏教育中,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认为:区域环境能传达一定的教育信息,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情绪、能力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及材料的选择,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蒙台梭利主张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自发的主动学习,得到发展。

2、日本各都、道、府、县的教育课程研究协议会就“物质的、空间的环境创设”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各种游戏活动,并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亲近身边的动植物,懂得珍重爱护生命。

三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通过音乐、绘画、制作等形式自由地表现出来。

四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掌握幼儿园的基本生活方式,并学会整理身边的物品。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在我园现有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发挥地域特色,探索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行为的内在联系。从活动区的空间布局、时间安排、材料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儿积极性行为产生的条件。

(二)研究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平等、尊重、和谐、温馨等)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社会参与性、合作性、创新性与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操作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活动区域,体现合理、开放、宽松的教育理念,使幼儿获得充分、和谐发展。

2、如何合理地投放材料,体现地域文化(包括蒙族文化及蒙汉文化的大融合)及园本特色。

3、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作为观察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其角色地位随不同情况而转换,怎样随机而变,处理好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使幼儿在尊重、信任、鼓励的愉悦环境下活动。

4、如何引导教师克服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在目标上的盲目性及对环境认识的片面性。

(1)对环境创设要实现什么目标,每个区角每种材料具有哪些教育价值,心中无数。

(2)较少考虑幼儿当前水平与兴趣,无法对孩子的学前需要在环境上做出有效的、相应的应答。

(3)把环境创设仅仅理解为“小小的物理环境”,而忽视人文环境的创设。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课题在实施和研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区域活动中环境的创设要围绕教育目标及幼儿各年龄段发展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季节特征及班级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2、参与性原则

区域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其内容、形式应为幼儿所接受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3、安全性原则

区域环境首先要保障幼儿安全,环境布局应注意物品、材料的摆放位置,质地无毒、可靠。

4、开放性原则

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园内的区域环境,还应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如家庭、社区等,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5、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应。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区域活动及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供研究参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2、调查法。通过观察、座谈、问卷等方法把握研究动态,收集事实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行动研究法。即通过对各班区域活动组织情况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结论。

4、总结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召开有关研讨会、观摩会等,积极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指导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 2007年3月------2009年3月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2、明确分工,通过查阅资料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对课题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9年1月)课题实施阶段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实施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研究的任务。

2、组织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了解国内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发展情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总结我园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4、组织讨论。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形成共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5、探讨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效地投放材料,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协调幼儿园相关资源,创设各种条件,保证课题顺利进行.7、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总结,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查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8、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总结。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总结阶段

1、撰写终端性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论文、案例等。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老高川二幼

邬彩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一、在说如何创设区角活动之前先说说区角环境的创设的要求,包括三点:

1.心中有孩子:我们创设的区角环境应该是孩子喜欢的,他们愿意参与的,更是其能够表现的。

2.心中有课程: 通俗的讲,在创设区角环境时,是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也就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因为主题是有目标的,我们以目标为引领,体现主题过程的动态。

3.心中有美感: 这里强调两个“和谐”,色彩的和谐和材料的和谐。在创设区角环境时,应该非常注重色彩的和谐美,因为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往往色彩多并不就是美,要讲究和谐与统一。那材料如何讲究和谐?首先我们准备的材料必须是多样的,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归类。其次要考虑整体与布局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如高矮的比例。

二、区角环境创设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和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楼梯的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桃树、柳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展示墙上帖出小朋友们画的树;在自然角摆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盆景;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星星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区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几位幼儿由于年龄小,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们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域的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

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五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5、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活动,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提出新的目标,而且针对性。

2014年4月23日

下载子课题”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合”活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子课题”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合”活动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区域活动与环境创设(推荐阅读)

    大班区角环境创设——益智棋系列 一、区域创设背景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就成了幼儿园整个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区角活......

    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5篇

    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2010-10-30-1-55-893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

    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区域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时间里,让幼儿在设置的各活动区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展开活动,例如角色活动区(娃娃家)、 建构活动区(建筑角......

    2幼儿园区域设置与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方案

    区域设置与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及《指南》精神, 促进幼儿园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开展区域活动,兼而提升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使幼儿园的......

    幼儿园环境创设、区域创设[5篇范文]

    一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1、目标一致性原则2、师生共创性原则。3、因地制宜性原则。二幼儿园各年龄班墙面环境创设的特点与内容小班墙面环境创设特点: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好动,......

    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5篇)

    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