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获得幼儿教师及孩子们的喜爱。幼儿的主体性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探索如何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体现幼儿园特色,使其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环境及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基础,是幼儿构建知识的依托,良好的环境还容易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其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活动区域,体现合理、开放、宽松的教育理念,使幼儿获得充分、和谐发展。
2、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3、引导教师克服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在目标上的盲目性及对环境认识的片面性。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区域活动及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供研究参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2、调查法。通过观察、座谈、问卷等方法把握研究动态,收集事实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行动研究法。即通过对各班区域活动组织情况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结论。
4、总结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召开有关研讨会、观摩会等,积极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指导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五、相关概念
1、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2、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
六、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2、明确分工,通过查阅资料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对课题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实施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研究的任务。
2、组织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了解国内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发展情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总结我园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4、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5、探讨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效地投放材料,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协调幼儿园相关资源,创设各种条件,保证课题顺利进行.7、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撰写终端性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论文、案例等。
第二篇:主题活动中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
主题活动中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
课题论证报告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张婷婷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 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 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对现 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 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 问题。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 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理论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 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 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如何将 《纲要》中、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有关环境创设的新理念渗透在 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是大多数幼儿教师所缺乏的,因为理念的滞后,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的过程中,导致一些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 特点的教育行为。
(二)实践价值 我国传统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是墙面装饰和区角布臵,存在 着追求美观而忽视教育功能的形式主义;有些幼儿园半年或一年搞一 次环境布臵,设臵高出幼儿视线,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普遍存在着 一劳永逸现象,失去了环境育人的教育功效;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的问题,缺少环 境与幼儿的互动;我园在环境创设中进行了前期的摸索实践,但是,由于教师的新老交替,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上不同程度的问 题。由于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成人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幼 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失去了环境影响和促进幼儿发 展的教育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幼儿教育在环境创设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大,注重幼 儿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还十分强调将环境视 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并把环境创设 作为一切方案活动的基础,突出环境创设教育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 环境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从幼儿美术作品可以看出孩子们用他们的 表现方式表达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绪的再现。他们更尊重幼 儿,相信幼儿的能力。纵观我国,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近年来幼 儿教育虽然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但是从观念到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 上,尚存在着不足:如目前,在教育环境创设中,特别是在班级墙饰 的创设上,教师全包全揽的现象虽然减少了,注意了幼儿的参与,但 却存在着为了环境创设而创设的现象,使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不能充 分显现,还有不少教师因为嫌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不美观,因此把 精力放在“我怎样布臵、我怎样创设环境”上,而不是放在“我怎样 启发、引导幼儿怎样参与”上面。这样创设出的环境虽然美观、完整,但却导致幼儿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在环境创设中 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课题立项后小组成员经过一番查阅,发现全国很多园 所对幼儿园乃至班级环境创设方面的研究非常之多,但他们的研究相 对单
一、独立。因此,我们认为《主题活动中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且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弥补当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的空缺。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实 现幼儿园环境整体中见统一,统一中见和谐,和谐中见独立,独立中 见合作,合作中见创新的愿景,从根本上让幼儿在环境创设的互动中 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热情,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 的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环境总的来说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幼儿园环境”则 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部分。其中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园舍、各类设施设备、教室、寝室、区角、墙面的装饰及美化,而精神环境 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园关系等和谐的温馨的精神 氛围。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 1.通过主题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 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 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通过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 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 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利用家访、家长讲座、日常沟通等形式指导、鼓励家长参与主 题环境的创设活动,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可 以互动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 能力,达到家园同步教育的目的。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从幼儿园主题活动下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出发,提出三个 具体需要研究的子课题问题: 一是如何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主题墙 二是如何开展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三是幼儿园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中,如何发挥家长的教育资 课题组将围绕这三个问题,有效探索主题活动下环境创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解决教师在环境创设中的理念问题和实践问题。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发放小班、大班家长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幼 儿对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的认识及理解。2.行动研究法。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创新的行动研究 过程,以实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形成学习共 同体,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创造性地 开展研究。3.文献法。搜集整理有关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教育理论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1)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环境创设研究状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关人员的分工,搜集与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2)做好课题实施的相关物质准备。(3)采取自学与专业引领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不同形 式,对教职员工、家长进行培训,学习、领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提升保教人员对环境创设方面的理 论素养及技能,提高家长对环境育人理念的认识和理解。(4)在先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具体情况,形成幼儿园主 题教育活动下的环境创设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2、初步探索阶段(2013(1)根据幼儿园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研究实施方案,遵循全面性原则、效用性原则、主体性的原则、安全卫生性原则,结合幼 儿年龄特点,教师预设各年龄段班级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研究 实施方案。(2)开展主题下的环境创设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引导幼儿 共同生成或预成主题教育,形成主题墙涉及到的几个版面内容或 主题网络图;从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内容中创设与之相应的活动 区;在温馨提示栏中贴出主题教育邀请书,邀请幼儿、家长共同 收集主题墙图片、资料,创设主题墙。(3)研究人员对实施过程做详细记录(包括文字记录、摄影记录),积累资料。
3、深入研究阶段(2013 月——2013年10(1)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课题组教师培训班、实地观摩环境、论文和案例评比、主题下的环境创设评比和其它研究交流活(2)定期进行课题的阶段性小结、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4、总结阶段(2013 年11-12(1)整理本课题相关的文字、照片、录相等各种资料。(2)在课题开展中,整理与主题相关的文字、照片、录相等各种资(3)整理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幼儿园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照片集
2、幼儿园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论文、反思集
3、部分课题实施中形成的论文、案例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领导重视: 园长高度重视,亲自参与重点实施部分的研究与指导,并能切实 保证研究经费及时到位,研究时间的合理、充分。
2、准备充分: 本园教师积极主动参加课题研究,对平时的主题教育工作中 发现的有关环境布臵的问题能及时反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课题 研究。
3、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水平: 课题负责人张婷婷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一线,本科学历,平时 团结好学、开拓、创新,又多次参与课题实践研究的经验,具有一定 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4、骨干教师专研好学: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研究力量、实践能力很强,都具有良好的 专业素养及团队研究实力,课题研究中青年教师挑重担,骨干教师肯 钻好学,有完成实验研究的经验,能承担了课题研究的任务。
5、专家上门指导: 我园多次邀请市、区各特级教师、教科研专家来园进行课题研究 指导;送骨干教师到上海、南京、苏州等地进行考察培训,并及时传 达培训内容,以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进步与成长。
九、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长:张婷婷副组长:朱晓青 专项负责人:张婷婷、朱晓青负责课题立项申请、开题与结题报告、调研与理论学习;陈小梅、季月红负责年级组方案制定、活动小 结及组内资料收集;陈莹、周艳负责资料收集与制作指导。本课题的预计完成时间为2013 年12 月,一年的时间相对较为充 足,此外,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相关资金、设备也已配备,鉴于以上这 些条件,能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展开和完成。
第三篇:幼儿园环境创设、区域创设
一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2、师生共创性原则。
3、因地制宜性原则。
二幼儿园各年龄班墙面环境创设的特点与内容
小班墙面环境创设
特点: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好动,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差的特点,可为幼儿创设形象活泼、造型简单、内容明确的墙饰,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内容:认识植物、日常活动用品介绍、卫生习惯、四季特征、集体游戏活动、儿童美术等。
中班墙面环境创设
特点: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水平相应提高,思维有了进一步发展,可设置一定的情节,为幼儿增加一些局部表现和与同伴合作的空间,创设互动墙饰。
内容:健康教育、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体育活动、品德教育、自然风光、童话、神话、工艺美术、儿童美术、民间艺术、节日、职业级人物介绍、交通工具、植物花卉、生活环境介绍、爱亲人等。
大班墙面环境创设
特点:思维更为活跃,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喜欢探究一些事物与问题,应面对更多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不断激发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内容:品德教育、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环境知识、科幻内容、民俗民风、中外美术名作、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名胜古迹、特产、节日、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等。
公用活动墙面环境创设
特点:功能多,要遵循幼儿教育原则、遵循一般装饰原则,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并满足幼儿身心需求,注重整体风格。
内容:科幻内容、抽象艺术、童话、神话、幼儿游戏活动,体育运动等。
三区域活动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多种区域的设置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区域要根据教育功能的不同、教师结构、幼儿活动的需要进行分割设置,在内容上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层次性和自主选择性。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在设置过程中因注意以下几点:
一、区域设置的流畅性
1、注意动静分开,避免区与区之间的干扰,如角色区、音乐区要和图书区、益智区分开,这样角色中的往来与音乐中唱唱跳跳就不会影响到幼儿安静读书和精心操作。
2、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如阅读区安放在光线明亮处;构建区和娃娃家放置在地毯上(如泡沫塑
料拼板或用玉米皮编织成的草垫),减少构建区的噪音,方便幼儿活动,娃娃家更加温馨。
3、各区用橱柜分隔开,便于幼儿自由选择和教师观察。
4、教室整体布局赏心悦目,视觉上不能混乱,同时有效的利用地面、桌面、墙面,幼儿可以在地毯上趴一趴、椅子上坐一坐,都是幼儿真实心理需求的写照。
二、区域设置的开放性
为了便于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内玩具橱、桌椅和材料的摆放都要具有开放性,区域之间要自由开放,可以全敞开,也可以办敞开,为幼儿自由出入、自由交流和取放材料留有较大空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根据活动目标可有内在联系,如开设娃娃家、洗衣房、小超市、医院等,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爸爸妈妈角色,带着“孩子”到超市购买日常用品,到医院看病,餐厅吃饭,将娃娃的衣服送到洗衣房中清洗,在整个幼儿活动中,形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引导幼儿主动交往,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四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注意的几点
1、围绕教育目标与内容投放活动材料。
2、活动材料的趣味性。
3、活动材料的丰富性。
4、活动材料的层次性。
5、活动材料的动态性。
6、活动材料的自然性。
7、投放的常规材料。
8、鼓励幼儿、家长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
9、材料摆放有序。
五玩教具自制
一、音乐区角色游戏类玩具
玩角色游戏时,教师以监控为主,幼儿可以选择活动的材料、方式、方法、内容以及伙伴。角色游戏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
1、头饰头饰比较直观,材料易得,做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非常实用。可以用硬纸、卡纸、布等材料制作。首先设计的时候可以是动物的头部,也可以是动物的整体形象能突出动物的主要特点就行。
2、手偶a手偶通常用布料来做。选择颜色、图案适宜的布料,剪裁成不同风格的小服装、开口留在地下,大小以手能伸进去并能自由活动为宜,然后再做头,也是用布料来做,中间填充物可用海绵、棉花、晴纶绵等,外部加上不同动物或是卡通人物形象。B可以用木雕或是泡沫做头地下掏一个食指粗细的小洞,衣服和头饰分开的。用时先把手伸进衣服里再把偶头套在食指上,这样就可以使用。C用旧手套、旧帽子、旧袜子等也可以做成玩偶。
3、服装用布料、报纸,塑料袋剪裁成不同特色的衣服。
4、感官训练沙锤,可用废旧塑料瓶装沙、小石子、各种豆类,让幼儿听声音辨别物品。小鼓,可用小铁桶、纸制小鼓、透明塑料板制作。
5、各种乐器小鼓、三角铁、木鱼、响铃、沙锤等。
二户外体育游戏类玩具
自制的体育游戏玩具主要有:沙包、高跷、大鞋、拱形门、绳子、纸球、投掷篮、毽子、轮胎秋千、轮胎攀墙等
1、大鞋用纸箱剪成鞋底的形状(长方形、椭圆形等),把旧布做成宽5厘米,长15—20厘米的带子,分别把两根带子缀在鞋底内外两侧,第一根缀前面,第二根缀在中后方,玩时,两人一前一后穿上就可以了,两人要保持步调一致才能顺利行走。
2、高跷把一对铁质易拉罐靠近低端对称地打两个孔,拴上绳子就成了高跷,脚踩在上面用手拉着绳子,就能行走。也可木制。
3、拱形门用竹条、铁丝、塑料管完成拱形,两边分别插入两个装满土的花盆里,用彩纸装饰一下就做成了。
4、纸球抛物街球,用桶装方便面盒或小纸杯装上小纸球,中间用线连上,让幼儿玩抛接游戏,可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也可玩投篮,也可一幼儿扔球,一幼儿用矿泉水瓶子打球;也可用一根细木棍插在一饮料盒(易拉罐)中间固定住,推动球前行。
5、钓鱼用一根木棍一头绑上绳子,绳子地下绑上一个小勾,去钓地上的“小鱼”(易拉罐)。
6、平衡木可用长方形木板制作,也可把圆木桩固定在地上,也可把四个易拉罐装上沙或土后用胶带或用绳子绑住放在地上让幼儿踩在上面走,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7、飞盘可用布、塑料板、硬纸片做。选择不同颜色的布料,做成直径20厘米的飞盘,飞盘的一面上钉上数量不同的扣子,另一面用布做成相应的数字贴在上面,可以让孩子使用这些飞盘认识数字、数数,也可以联系抛接游戏,自抛自接,互抛互接。
8、小推车可木制,也可用小铁桶制作
9、跳袋可用布缝制,也可用大点儿的塑料袋(幼儿能站进去的大小),上面可作装饰。
三、益智区玩具(数学区)
1、数字卡片标有数字的卡片若干,装筐排放放 ;数字涂卡若干,让幼儿在练习涂字的同时又认识了数字(小班);分解组成卡片若干;各种颜色的图形卡片若干。
2、按某种特征分类的卡片a同属性分类。如按蔬菜、瓜果等形状分类。B按形状、大小分类(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梯形、长方形、椭圆形等)。C按颜色分类。
3、用各种图形的卡片随意拼摆如可让小班的幼儿用图形拼物,等腰梯形跟正方形拼在一起可变成一栋小房子等。中大班就可以给幼儿增加难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拼摆,如两个同等大小的直角三角形拼在一块就变成等腰三角形,四个同等大小的拼在一块就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4、纸棒、套筒、套盒 用旧报纸卷成粗细、长短不同的纸棒,用胶水粘牢,表面上涂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孩子们可以用这些纸棒比较长短、粗细;进行排序、按物取数等操作活动。套筒的做法、用法与
纸棒一样;套盒则是用彩色纸板做成大小不同的盒子,让幼儿比较大小。也可用高粱秆、小木棍等制作。
5、数物结合可用旧的台历或挂历制作,从中间分开,一边是物(可画水果、花朵等),相对应一边是数字。同种做法也可用在大班语言区的看图找拼音。
6、钟表制作可制作一些小钟表圆形的方形的,让幼儿认识时间的同时也认识数字。
7、走迷宫可用鞋盒盖儿、衬衣盒盖儿做底盘,中间用纸片做隔断,然后在放上玻璃球或自制纸球,让幼儿端着进行摆动把小球从一端滚动到另一端。
8、感官训练穿鞋带、喂娃娃、用筷子夹豆子或夹玻璃球等来训练幼儿的小手的准确度。(小班)
四、美工区材料
1、基本材料投放:油画棒、水彩笔、图画纸、铅笔、橡皮、胶棒(胶水)、剪刀、橡皮泥、搓泥板、小擀杖等。
2、各种小纸盒、纸杯、易拉罐、核桃皮、花生皮、米、各种豆子、棉花、海绵等可粘贴作画,也可用海绵剪成小动物的形状。
3、各种蔬菜、水果制作,可用萝卜雕刻各种动物,活用红萝卜断开后用牙签连接做成小鹿、小狗
4、泥工制作:可用橡皮泥、胶泥、面泥制作水果、蔬菜、一些面食饺子、面条等,做好的成品均可放到超市进行游戏买卖。
五、构建区
1、可购买一些益智塑料积木。
2、收集一些废旧小纸盒、易拉罐等,搭盖小房子,也可在纸盒上粘贴一些小草、小树做装饰物。
六、种植区
1、可用透明小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装上植物的种子,并在瓶上贴上标签。
2、可根据季节选种植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夏季一天一记录,冬季一周一记录)
3、种植时可做多种选择,如水种、土种、经常受阳照射或不受阳光照射的种植,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看看那个长得快,那个长得慢。
4、种植容器可选择油壶、饮料瓶、小花盆、吸水石、吸水的海绵、萝卜做的容器等。
七、沙水区玩具
沙和水都是幼儿喜欢的东西,在玩的过程中幼儿逐步认识了沙、水的特征、性质、用途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了认识事物的直接经验,更是获得了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这比别人直接告诉他结果的间接经验更有意义。可用可乐瓶、矿泉水瓶等塑料瓶,洗干净剪开,剪开边处打磨平整,瓶口处倒过来可做漏斗,底部剪成一个带把的小抽提,也可以剪成小杯子,用来舀水;也可把洗涤灵瓶子剪成小铲子,可把底部建成一个小桶形状用钉子在边上钉两个对称的小孔用铁丝穿起来就做成小桶;也可把瓶子烫一些小眼儿当筛子,也可用就窗纱做筛子。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国著名教育 家陈鹤琴 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今天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获得幼儿教师及孩子们的喜爱。
我园从95年开始就进行了区域活动的初步尝试,随着区域活动的逐步开展,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探索如何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体现园本特色,使其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推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环境及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基础,是幼儿构建知识的依托,良好的环境还容易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实践意义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区域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其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鉴定
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源自于开放的教育理念,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三、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形成了共识:一是区域活动应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教师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地、静止地去接受,而是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不少幼儿园将区域活动的创设作为班级环境布置的有效方式,通过整合原有的教育资源,创设了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活动的开放性的区域环境。
设置区域时,还要考虑到场地的安全性,区域之间不要相互干扰,保证光线、色彩、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
二是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做幼儿活动的真正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
三是在区域活动中,要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布置,应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 秦元东 博士 和王春燕 博士,一起合作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2005的科研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一种生态学视角”,针对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生态式区域活动”的概念,触及“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区域活动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园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二)国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
1、蒙氏教育中,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认为:区域环境能传达一定的教育信息,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情绪、能力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及材料的选择,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蒙台梭利主张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自发的主动学习,得到发展。
2、日本各都、道、府、县的教育课程研究协议会就“物质的、空间的环境创设”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各种游戏活动,并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亲近身边的动植物,懂得珍重爱护生命。
三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通过音乐、绘画、制作等形式自由地表现出来。
四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掌握幼儿园的基本生活方式,并学会整理身边的物品。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在我园现有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发挥地域特色,探索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行为的内在联系。从活动区的空间布局、时间安排、材料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儿积极性行为产生的条件。
(二)研究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平等、尊重、和谐、温馨等)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社会参与性、合作性、创新性与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操作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活动区域,体现合理、开放、宽松的教育理念,使幼儿获得充分、和谐发展。
2、如何合理地投放材料,体现地域文化(包括蒙族文化及蒙汉文化的大融合)及园本特色。
3、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作为观察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其角色地位随不同情况而转换,怎样随机而变,处理好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使幼儿在尊重、信任、鼓励的愉悦环境下活动。
4、如何引导教师克服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在目标上的盲目性及对环境认识的片面性。
(1)对环境创设要实现什么目标,每个区角每种材料具有哪些教育价值,心中无数。
(2)较少考虑幼儿当前水平与兴趣,无法对孩子的学前需要在环境上做出有效的、相应的应答。
(3)把环境创设仅仅理解为“小小的物理环境”,而忽视人文环境的创设。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课题在实施和研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区域活动中环境的创设要围绕教育目标及幼儿各年龄段发展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季节特征及班级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2、参与性原则
区域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其内容、形式应为幼儿所接受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3、安全性原则
区域环境首先要保障幼儿安全,环境布局应注意物品、材料的摆放位置,质地无毒、可靠。
4、开放性原则
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园内的区域环境,还应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如家庭、社区等,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5、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应。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区域活动及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供研究参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2、调查法。通过观察、座谈、问卷等方法把握研究动态,收集事实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行动研究法。即通过对各班区域活动组织情况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结论。
4、总结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召开有关研讨会、观摩会等,积极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指导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 2007年3月------2009年3月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课题准备阶段
1、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2、明确分工,通过查阅资料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对课题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9年1月)课题实施阶段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实施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研究的任务。
2、组织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了解国内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发展情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总结我园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4、组织讨论。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形成共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5、探讨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效地投放材料,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协调幼儿园相关资源,创设各种条件,保证课题顺利进行.7、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总结,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查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8、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总结。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总结阶段
1、撰写终端性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论文、案例等。
第五篇: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活动方案
区域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时间里,让幼儿在设置的各活动区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展开活动,例如角色活动区(娃娃家)、建构活动区(建筑角)、科学活动区(数学角)。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具有年龄段特点,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是为5—6周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需要而创设的。与中小班幼儿相比,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水平、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表现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不同,游戏经验也更丰富,幼儿间的互动交流也更频繁有效了。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应该针对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性、合作性游戏需要,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发展幼儿创造、探索、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各区域活动的地理位置以及互补关系如何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一般以动静原则为主来划分场地。较为吵闹的、幼儿互动较为频繁的活动区域通常集中在相邻不远的场所。例如角色区的“新鲜水果店”“电脑形象设计中心”“飘影发型设计中心”集中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形成了热闹的“商业一条街”。较为安静的、幼儿单独或二、三人共同活动的区域可以集中设置在教室的一端,或
分散于教室僻静角落。如进行美工创作的“艺术工作坊”和进行科学探索的“走进科学”集中设置在教室北边较为宽阔的地带,便于幼儿运用各种材料自由操作;“乐乐书吧”设置在远离其他区域采光条件好的大窗户下,两个硕大的蘑菇形书架就像两堵墙使书吧自成一个温馨舒适的小天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具有开放、自主的特点,能更多的体现幼儿的自主愿望和行为。但是怎样做才能既让幼儿遵守必要的活动规则,又不影响区域活动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呢?怎样让幼儿在秩序井然的活动中体验与材料、同伴的协调互动?答案在于建立“具有规则提示”的环境。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理解活动规则的运用和意义,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学习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客观上也能保障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般规则提示包括活动区域人数的提示、活动时间的提示、操作过程以及评价的提示,不同的活动区域可以利用墙饰、图文标志、操作材料、家具、建筑物等形成不同的规则提示。
由于活动空间、活动区域的自身特点等因素的限制,各活动区域只能容纳数量有限的部分幼儿,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幼儿和活动区域数量确定各个活动区域的人数;从另一方面来说,大班幼儿活动目的性和计划性已经进一步增强,能够根据自己的游戏愿望和游戏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项目。各区域活动标志用图文两种形式表示,对应各
区域名称有一排小插袋,插袋总数大于幼儿人数,以放宽幼儿的选择范围,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一般说来,大班区域活动时间为四十分钟左右,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幼儿的活动、活动后的收拾整理及评价三个部分,大部分活动时间完全由幼儿自己掌握。在游戏的某个阶段或合作游戏中,时间提示既能帮助幼儿安排自己的游戏进程,与同伴约定游戏次数,又可锻炼幼儿的时间概念,增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
区域活动材料时幼儿操作,探索的学具和物质基础,教师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不同区域的活动,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
角色区是幼儿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通过模拟、想象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游戏,需要在游戏中运用各种逼真的玩具以及玩具代替品和半成品材料支撑游戏的进行。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玩具物品不仅要坚固耐用、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而且要数量适宜,仿真度高。
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意识和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能够有意或无意地将生活经验自然地运用到游戏活动中。仿真度高的玩具物品或是真实材料的运用,更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和活动兴趣。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景象却是,角色活动区里一排排、一堆堆已经破旧的塑料仿真小玩具充斥孩子们的游
戏空间,数量并不少,足够幼儿把玩一段时间,可是其中却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操作程度低,使用功能有限,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的使用物品的兴趣和探索热情。玩具的数量应该与幼儿的人数相匹配。适宜的玩具数量不仅可以减少因争抢玩具物品而导致的人际纠纷,而且可以引发幼儿间的合作、轮流使用、等待的意识。如果说角色区需要的材料主要是逼真的玩具或替代品,这些高结构性材料,那么美工区就绝对需要纸、布、线等低结构性材料,以及笔、剪刀、胶水等工具。美工区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丰富的操作材料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无论最终作品“好看”还是“不好看”,“像”还是“不像”,对于幼儿来说,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在尝试中摸索出符合自己内在建构需要的材料的使用方法,体验自由创造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也许不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做一件作品的收获小。就是所提供的材料不仅应从市场上购买,而且还应鼓励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进行美工创作,这不仅是为了提倡“美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用美的心灵巧的手创造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关键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大班幼儿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在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
趣。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意识,使它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此外,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个体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差异。科学探索区与数学活动区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活动材料更具有探究性。探究是幼儿在动手动闹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一艘轮船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认识轮船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作用,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轮船模型中的门、窗,让幼儿自己拼装出一艘轮船,就是一种探究活动。
总之我们的环境创设适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突出了本园的特色,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促进了幼儿想象,让幼儿在其中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