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朱小丹
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省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新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着力开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历史性新台阶。出台实施扩内需稳外需、帮扶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2%,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4000元,约合8550美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实现翻番,分别达1.47万亿元和6228亿元。实体经济进一步壮大,金融运行平稳。
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内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80.4%提高到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工业品内销比重达68.8%,提高8.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万亿元,是上五年的2.1倍,工业技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3.5%,年均增长23.8%。外经贸平稳健康发展,进出口总额9838亿美元,年均增长9.2%。
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加强价格调控监管,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平价商店三项建设,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率先推动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和专利条例。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3%提高到2.1%,技术自给率从53.9%上升到68%。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受理量稳居全国第一。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共实施合作项目2万多项,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万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组、干细胞等方面创新成果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37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37件。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功引进三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57个和领军人才49名。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制定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500强项目扎实推进,三次产业比重由5.3∶50.4∶44.3调整为5.0∶48.8∶46.2。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7%,提高1.8个百分点。旅游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居全国第一。重化产业战略布局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9%,提高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12年增加值达26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1%,形成新型显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通信和LED等6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启动建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建设不断加强,建成现代标准农田53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191家增加到3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1727家发展到14657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增铁路营运里程8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278公里、高速公路1986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7个。新增民航旅客年吞吐能力约2800万人次。揭阳潮汕机场建成投入使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源总装机容量新增3100万千瓦、达8200万千瓦。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广州西江引水等重点工程。
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强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居全国第二低位,预计累计下降19.06%。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火电脱硫脱硝机组容量大幅提高,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国家低碳省试点和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三旧”改造项目2681个,节约土地约6.5万亩。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和推动“双转移”作为战略抓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珠三角“四年大发展”任务顺利完成。制定实施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交通对接、能源保障、信息共享、环境共治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珠三角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产总值、投资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7.4和3.5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1%。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由0.721缩小为0.632。
“双转移”成效突出。珠三角“腾笼换鸟”、“扩笼壮鸟”步伐加快,累计转出企业超过7000家,淘汰关停企业7万多家;新引进企业近3万家,平均投资规模是淘汰关停企业的108倍。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增至36个,工业增加值占东西北地区比重由不足1%升至近20%。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76万人,转移就业603万人,东西北就近就业比例逐年上升。
生态环境和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环境质量总体趋稳,地级以上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全部建成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进城围城工程稳步推进,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72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350万亩,森林覆盖率57.7%。建成珠三角省立绿道2372公里、城市绿道4978公里。创建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和宜居示范点。城镇化率预计达67.4%,提高4.3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工作成绩显著。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三年任务,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9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028元。首创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解决农村1645.5万居民和109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对口支援汶川、甘肃地震灾区任务,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深入推进。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力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深入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共取消、下放、转移和调整审批事项1235项。省以下财政体制、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等改革成效明显。地方性金融风险妥善化解,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入。政府投资管理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资源能源价格等改革取得实效。
外经贸加快转型发展。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8.4%上升到33.2%,对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年均增幅在两位数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势头,先进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强劲。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10.3个百分点,“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内销与出口的比例调整为0.7∶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043亿美元,为上五年的1.5倍,世界500强累计在粤设立企业909家。“走出去”步伐加快,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和中方协议投资额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总数的58%和69.2%。
粤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形成新局面。签署实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划纲要。粤港澳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跨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口岸通关更加便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点合作区开发建设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务实推进。成功举办“台湾•广东周”、“广东国际交流合作周”等活动。与东盟等地区的合作交流水平提升。国际友好省州达32对。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普惠共享长效机制相结合,有力推动幸福广东建设。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编制实施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率先制定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全省财政共投入民生支出17020亿元,占支出总额的比重从53.1%升至65.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和13.4%,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城镇就业90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五大险种参保人数显著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明显提高。率先实行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44.4万人实现积分入户,93.1万高技能人才全部入户城镇。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6.3万套、基本建成30.8万套。社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孤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在省、市、县三级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机构体系。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8.2%。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完成,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开展,中医药强省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世界大运会,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灾害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军政军民更加团结。统计、侨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创建“平安广东”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法讲法守法用法局面加快形成。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海防及打击走私工作深入开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作为努力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78件,政协提案3074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81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54项、废止及宣布失效规章100项。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意见,有序开展网络问政。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有效展开。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500多宗。政务公开、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稳步开展。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开放、动态、创新的惩防体系,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严厉惩处。“三公”经费和会议经费、办公经费支出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集政务公开、网上审批、网上办事、网络问政、效能监察于一体的省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
201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是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狠抓稳定投资这个关键,扎实推进铁路、城际轨道、机场、钢铁、石化、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出两批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重大项目共182项。积极开展“广货全国行”和“广货网上行”等活动,促进消费持续畅旺。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力度,多渠道支持企业抢抓订单,促进外贸出口稳步回升。二是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金融、现代流通、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提升“三大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开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三是力促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中山翠亨新区、茂名滨海新区、肇庆新区等重点区域,引领带动全省提升开放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多渠道帮扶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减免缓征65项。实施创新帮扶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加快转型、稳定发展。五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抓手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启动新一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获国务院批准,出台实施三批省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取消、下放、转移审批事项占全部清理事项总数的近一半。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三打两建”工作。制定实施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善创新环境、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创建幸福村居等六大行动计划。六是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越是困难时候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扶贫帮困,省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得到解决。经过努力,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新时期政府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于率先冲破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利益藩篱,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难题,不断形成发展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二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停滞、不僵化、不折腾,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三是必须坚持调结构、促转变。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强化以人为本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爱民动真情,为民办实事,惠民重实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自主创新仍是突出短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调结构与稳增长平衡协调和国内区域竞争的挑战更加严峻;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更显紧迫;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仍有明显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有待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领域社会矛盾突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十分迫切,反腐倡廉任务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阶段。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书记去年底视察广东时殷切寄语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努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区域协调,促进绿色发展,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较快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力争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宜居宜业环境更加优化,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按照上述目标要求,必须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调整需求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城镇化为抓手扩大内需,支持广州、深圳更好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广东,努力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重点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四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通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坚持依法行政,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坚定不移反腐倡廉,努力构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三、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省政府工作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活力和动力,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计划。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实行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多渠道扩大消费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家电、小排量汽车和高效电机等产品消费政策。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品市场化应用。推广信贷、租赁等新型消费模式。培育健康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深入推进“广货网上行”、“广货全国行”。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标杆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强中心城市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打造珠三角高档品牌消费圈。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便利消费进社区。加快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道旅游等。
力促投资合理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80项,投资4200亿元。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探索推进按主体功能区规划安排和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方式。实施省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和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和技改投入。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政策,健全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长效机制。
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和转型升级的主体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经营规模超100亿、500亿、1000亿的大型骨干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快制定支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广泛开展暖企助企服务活动。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帮扶50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办好第十届中博会。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完善经济分析手段和机制,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力度,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商店三项建设。加强重要商品储备管理,提高煤电油气运调节和保障能力。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强化财税运行分析,严格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建立完善财政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旅游、健康服务等,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现代经营业态,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金融功能区,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民生金融和农村金融。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中委炼油、中海油二期、江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石油化工、钢铁、海洋装备、飞机维修制造等重大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联合开展集聚发展试点工作,加强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新能源汽车、金太阳等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发展健康卫生、智慧生活、绿色环保、休闲旅游等幸福导向型产业。运用现代经营业态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和知识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全面推进信息化。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拓展光纤网络,继续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珠三角无线城市群。实施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物联网,实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抓好广州、佛山、云浮、东莞等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建设深圳、汕头、中山等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深入实施“两化融合牵手工程”,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
建设转型升级重大平台。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重大平台。坚持差异化发展,优化功能布局,着力引进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
建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全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培育壮大钢铁、石化、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高端临海产业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黄金海岸”。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进海洋资源、海上能源和海岛开发。推动海洋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施“深蓝渔业”工程,发展远洋渔业。坚持集中集约用海,加快形成广州南沙龙穴岛、湛江东海岛等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港湾。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自主创新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根本动力。要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强省、知识产权强省和名牌带动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
改善创新环境。围绕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专利条例等的配套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协同创新。组建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科技服务等主体科研机构,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承担各级重大科技项目和建设研发机构。积极组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点,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及后期跟踪服务工作,启动实施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推进“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以侨引才引智工作。
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973、863计划等科技项目,加大基础科技投入。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新药创制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抓好高端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在半导体照明产品、建筑节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等方面实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完善省部院会商机制,建设产学研合作重大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建立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加快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二期)、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科学工程和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进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东莞中以产业园、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建设。加强粤港澳台科技产业合作。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专业镇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创新科技服务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一批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省科技服务业研究院和广东现代服务交易中心。积极创建知识产权服务业示范省。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设粮食、生猪和“菜篮子”重点基地,推进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系列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做强做大现代农作物种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农业,加快灯塔盆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三大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流通市场和农业专业镇村三大发展载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示范,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民生水利,推进农田水利万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和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加快现代标准化鱼塘改造和标准渔港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推进建设幸福村居。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整县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创建第二批名镇名村示范村。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加快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完善农村文体设施。构建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网络。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珠三角地区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进梅州、云浮等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集体“三资”监管等平台建设。发展政策性涉农保险。推进森林保险和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和华侨农场改革。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财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扩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范围。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建立和完善税费一体化管理机制。做好省财政经营性领域资金实施股权投资工作。加快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组建省属金融控股集团,深化农信社和地方商业银行改革,鼓励和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集约化进程,推进国有企业内部重组和企业间重组,推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稳妥推进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价格、污水与垃圾处理费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价格激励机制。完善土地、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市县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左右。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新设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大部门制改革。深化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实现县镇权责关系法定化。进一步探索省直管县(市)改革。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扩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体制。
深入推进“三打两建”工作。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及省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方案,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推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快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省统一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推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重点扶持工商经济类、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枢纽功能。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质评判标准化。发展社工队伍和志愿服务。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社会协同善治。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引导城市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完善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六)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我省发展的突出特色和优势。必须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发展,深化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落实和完善各项稳定出口政策,加大出口信用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积极打造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境内外展示中心等新平台。深入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深度开拓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中亚、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完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推进进口公共服务平台、大宗商品进口专用码头、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紧缺资源能源以及优质消费品进口。开展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扩大“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
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政策服务促进体系,扩大运输、旅游、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和文化创意、信息技术、设计咨询、中医药等新兴服务出口。以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龙头,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建设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新型优势产品出口集群。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东莞试点城市。加强示范企业培育,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营销渠道,延长国内增值链条。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和企业“四方联网”。鼓励企业依托“加博会”等平台扩大内销。促进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和服务多元化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行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差别化招商政策,切实解决重大优质项目落地难问题。强化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东西北地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建立“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办好东南亚、俄罗斯、南美、非洲等系列海外经贸活动,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和对外展览品牌建设,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出口。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商品销售批发中心、研发设计平台、资源供应基地。
深化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化CEPA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粤港澳率先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粤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联手推进招商选资、扩大进口、拓展内销和“走出去”。加快编制实施《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深化社会民生领域合作,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进一步加强粤台交流合作,推动粤东北四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参与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办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东周”活动。
(七)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我省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要加强对东西北地区的扶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提高“双转移”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推动“双转移”创新提质。强化规划引导,推动珠三角产业成链条转移。推动优质园区提质扩容,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向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转变。扩大园区管理权限,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合作体制,强化共建责任,健全利益共享长效机制。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推进乡贤回归反哺。实施校企双制和订单式培训计划,加强园校对接,加快技能人才培训,推动劳动力培训转移由量向质转变。
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制订实施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全力推进珠三角地区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重点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山翠亨新区、肇庆新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统筹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推进交通、能源、信息化等一体化,以制度机制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区域间联合招商模式,建设重大产业合作载体。建立全防全控的产业环境调控体系、齐防共治的跨界水体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协同联动的环境监管体系。全面推进特大型城市新型城市化,促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
促进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推动东西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推进汕头海湾新区、韶关芙蓉新城、湛江海东新区、茂名滨海新区等建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加快发展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和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深茂铁路、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等铁路以及县县通高速公路、陆路出省通道建设。打造粤东、粤西沿海重化产业带,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支持粤北发挥资源优势,走生态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崛起。办好第五届粤东侨博会和首届中国(广东)—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
积极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中小城镇,提升发展大中城市,增强特大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协调和衔接,携手港澳加快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功能培育。加快珠三角城际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公交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抓好城市新区建设和县级城市中心镇规划,提升人口经济聚集功能。推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与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发展。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问题。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推进宜居社区、滨水空间、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群。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宜农宜林地区差异化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集体土地管理、集体经济转型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八)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广东未来。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广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定居,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
促进资源节约。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进能效测试和节能标识工作。加快工业、交通运输、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扩大合同能源管理覆盖范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推进“三旧”改造,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做好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严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滚动实施第二阶段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重金属污染分区防控,继续推动重点行业和矿山污染整治。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珠三角地区、东西北地级市城区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逐步在珠三角城市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扎实抓好农业源和机动车污染减排。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实施珠江清洁水系、重点水源地保护、沿海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地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和全省绿道网建设,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强化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健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和动态调节机制。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构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创业带就业、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产业园区就业拓展三项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推进社保扩面征缴。研究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发展企业年金。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多向联网即时结算和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引入市场机制。编制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常规。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推进东西北地区“教育创强”和珠三角地区教育现代化。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积极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推动全民修身等活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和科普活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进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壮大文化产业,抓好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做好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提升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调整省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快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快医药卫生信息化,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利用。加强传染病、地方病、精神疾病等防治,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推进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展老龄服务。加强社会养老、孤儿保障工作,完善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制定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继续实行对口帮扶干部驻村,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扩大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抓好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
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逐步打破地域、户籍等限制,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参与社会管理等制度,加强对新生代异地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异地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异地务工人员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探索实施技能劳动力社保补贴办法。
深入创建平安广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创建与平安工程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严重暴力、涉黑涉恶、“两抢一盗”、黄赌毒等多发性犯罪,走私贩私、金融诈骗、电信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经济犯罪,以及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综合治理。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前移社会矛盾化解关口,扎实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做好监狱和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大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基层安全监管。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和灾害治理。做好国防动员与教育、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和海、空防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今年省财政将投入592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57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提升就业社保水平。促进创业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从55元提高到6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0%左右。新增发社会保障卡3000万张。二是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在东西北地区创建100个教育强镇(乡、街道)、10个教育强县(市、区)。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含县镇)户籍全日制在校生。实施山区、边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津补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由550元提高到750元、初中由750元提高到1150元。三是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县级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比例达40%以上。所有三级医院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1家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资源达5%以上,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平价药包。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四是优化基层文体服务。扶持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或完善设施设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0个。建设15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全省有线网络未通达地区40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完成25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全面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五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解决150.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10万户、“两不具备”贫困村移民搬迁700个村1.5万户。扶持相对贫困村2571个以及相对贫困人口50.4万户224.4万人。推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化基地40个、渔民专业合作社41个。推进79宗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12宗。六是开展助困扶残。全省各县(市、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平均补贴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242元、109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为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实施居家无障碍环境改造。七是加强住房保障。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8388套、新增租赁补贴5028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15931套,建设渔民保障性安居房533套。八是改善异地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对60万异地务工人员实行减免费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九是推进稳价惠民。继续给低收入群体及困难群众276万人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新建1000家平价商店和300家以上平价药店。推进300个“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十是加强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PM2.5等实时监测数据和灰霾等空气质量预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左右。完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3000个。各县(市)全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厂,各建制镇建成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各自然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建设生态景观林带3000公里、碳汇工程林300万亩。
(十)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各级政府及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记宗旨,勤勉尽职,真正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坚持民主法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严格依法行政,开展依法行政考核试点。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完善法规规章,最大限度减少体制和制度漏洞。推进“阳光复议工程”,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优化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
密切联系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动网络问政和网上建言献策,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优化政务服务。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建设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省网上办事大厅年内连通到县(市、区),全面实行“一网式”和“一站式”服务。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化,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切实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努力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
加强廉政建设。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规范权力运行、防止利益冲突等制度,坚持党政正职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等重要部门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和一般性开支,严格限制楼堂馆所建设,坚决控制各类检查评比。改进领导干部公务活动安排,切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减少陪同。各位代表!实现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要靠实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辱使命,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广东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名 词 解 释
1.“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对全省提出的定位目标,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PCT国际专利: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简称PCT,按照PCT提出的申请称为PCT国际专利申请。PCT如工业产权领域的其他国际公约一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
3.“三公”经费: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和运行费、公务接待费。4.“新网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简称,旨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网络。
5.“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合理共享,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6.“两化融合牵手工程”: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组织省内优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传统产业开展对接合作和信息服务活动,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牵手共进。
7.“千人计划”:国家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8.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由于这个计划是在1997年3月提出,而被命名为973计划。
9.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由于这个计划是在1986年3月提出,而被命名为863计划。
10.“三资”监管:农村集体经济中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11.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有条件的城乡社区建有一个公共服务站、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健康计生服务中心、一个家庭服务中心、一个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一个小广场或公园,以此提升全省城乡社区服务水平。
12.“三个一”通关模式: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是海关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推进信息共享、执法互助、简化通关手续、共铸和谐国门的重大举措,2012年5月首先在广州南沙开展试点。
13.中医“治未病”:指采取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14.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指党政领导干部既要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第二篇:广东2010《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广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
政府工作报告
黄华华: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长,抓住时机扩内需,着眼未来促转型,扎扎实实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又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宏伟进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珠三角地区部分市首次出现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的好势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调整为5.1:49.3:45.6。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贡献率达49.1%。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7.7%,省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全年增长8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6万亿元,增长15%。汽车、船舶、核能、风电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增加值增长4.9%。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8%和5.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粤东、粤西和山区五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实际增长12%和10.7%。城镇新增就业17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社保参保人数和社保基金总量稳居全国第一,365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对口支援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援建项目已开工721个、竣工423个,累计到位资金75.9亿元,开工率、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97.3%、57.1%和69%。灾区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移交16所中小学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和珠三角9市现场会,制定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和方案,研究细化并分步推进《规划纲要》提出的试验区、示范区、重要基地、重点项目,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轮“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热潮。与国家6部委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实施《规划纲要》。出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导意见,编制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 1 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开工建设莞惠、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加快广深沿江、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并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善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有效扩大投资需求。省市政府与各大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2万亿元。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53亿元,增长19.5%。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中海石化(惠州)1200万吨炼油等33个项目建成投产,广州西江引水、揭阳潮汕机场、台山核电一期工程等7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中航通用飞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华润海丰电厂“上大压小”工程等7个项目获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
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带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家电、汽车、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保持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2亿元,增长16.3%。大力推动“广货北上西进”,到国内重点城市举办130多场促销活动,成交额达5800多亿元。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调控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2.3%。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省财政新增安排22亿元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预计民营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4%。
加大对外经贸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内外销并举,重点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扩大出口。组织和参与300多场经贸洽谈活动,创设广东易发网、粤港国际商贸通等平台,千方百计抢抓订单、拓展市场。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111.2亿美元,其中出口3589.6亿美元,分别由1月下降31.1%和23.6%转变为12月增长32.3%和23.5%,全年下降10.8%和11.5%,呈现降幅持续收窄、总体好于全国的态势,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整体规模赶上香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编制实施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比亚迪电动汽车、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汽车产量达113万辆,居全国前列。龙穴造船基地30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出坞。广州中低速柴油机、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2000万吨/年超重油加工项目获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另选址湛江东海岛。
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批,68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74.8亿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我省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1039万吨,关停小火电553万千瓦。
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围海造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53.7万亩,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比上一轮规划减少耕地保有量523万亩,增加建设用地规模635万亩。组织实施新十项节能工程,单位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装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地级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超千万吨。
(四)狠抓自主创新,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跃居全国第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 性跨越,新增两院院士5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位。全面推进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新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创新联盟9个,组织引导全国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入驻3000多家企业,辐射带动1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省部产学研合作4年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利税1000多亿元。省院合作转移转化中科院4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值130多亿元。
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华南新药研发大平台跻身国家生物医药重大创制平台行列。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节能减排、数字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增加值达3100亿元,增长23.4%。质量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新成绩,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带动战略,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增长14.8%和49.3%,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稳居全国首位。
(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优质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及家禽、肉猪等生产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有97个县(市、区)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油茶、珍贵树种等发展迅猛。畜牧业持续增长,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繁荣。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得到加强。3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珠三角提升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加快振兴。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分片区召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省财政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园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产值924.4亿元、创税48.2亿元,分别增长19.3%和21.7%。
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总量、在校生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增长超过三成,转移欠发达地区生源17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共培训82.4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8%。人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东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上升4.8%,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3.7万人、增长23.6%;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21.4%,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
(七)全面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出台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决定,成功举办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对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港澳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同城支行”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与港澳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开拓海内外市场力度加大,帮助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开工。《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澳门大学迁址横琴进展顺利。深港河套地区和深圳前后海地区开发积极推进。加快外经贸发展的战略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东盟、印度等出口逆势增长。
全力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设品牌、扩大内销。利用国际市场调整时机扩大进口,资源能源、重要技术设备等进口较快增长。借助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发展空间。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大会、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国际旅游文化节、粤东侨博会和首届外博会。
省主要领导带队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日韩、澳大利亚和东盟有关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金额188亿美元。狠抓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95.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38.8%,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及增资项目共83个。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导企业稳步推进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协议投资15亿美元。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会机制或经贸对话协调机制,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顺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保税港等特殊监管区建设取得突破。粤台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
(八)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深圳、珠海、佛山顺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改革,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中心镇建设。
着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下放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启动对全省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7.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组建统一法人工作,广州、东莞、顺德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创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业上市。稳妥推进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污水处理费等环境价格改革。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达111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7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组织“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千方百计帮扶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转移。全面解决早期离开国企人员养老保障问题。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妥善处理劳动纠纷,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残疾人事业有新发展。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9%,提高7.9个百分点。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职教育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模式改革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27.5%。继续推进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扎实推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扩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有序,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潜伏》、《喜羊羊与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广播影视精品力作。积极配合做好国庆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意见,实施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加快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及设备装备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全面覆盖。
中医药强省建设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将所有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以及280万名就读大学生和中职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
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开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点河流污染整治,全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林业生态县9个,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56.7%。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防汛防旱防风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一届全运会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国第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家下达人口控制任务,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关系保持和谐。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等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妇女、儿童、老龄、人防、气象、地震、地质、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优化科学发展环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24件、全国政协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议617件、省政协提案633件;省人大议案8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9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3项。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联系,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广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
开展网络问政,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取得新进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启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廉政建设,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快,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紧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恐怖活动。持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和打传、打假、打私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在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比预期要好的成绩及其不易,在南粤大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谱写了崭新篇章。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并发表重要讲话。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明确要求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温家宝总理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这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省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力以赴保增长,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我们结合实际全面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始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两手抓”,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需三管齐下,采取外需不足内需补、工业不足服务业补、外资不足内资补等有效措施,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措施迅速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势头。
我们深深体会到,坚定不移调结构,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贯穿始终的主线。我们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紧紧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契机,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等“五大关系”,以“三促进一保持”为总要求,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狠抓节能减排节地,努力使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长远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我们深体会到,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财政收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对社会民生的投入,着力推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市场供应和维持物价稳定,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办而未办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实事,并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将危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坚持“干”字当先,强化责任落实,狠抓督促检查,分片逐市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掌声)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省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被先进省市赶超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而且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影响,又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业增长恢复不快,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粮食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现有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初见端倪但规模不大、发展不快。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政统筹使用空间缩小,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多方面的支出仍需进一步科学调整和压缩。
四是保障民生任务艰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有待加强。
五是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省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还要确保广州亚运会顺利举办。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
综观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将明显好于去年,但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已经触底,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充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家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明显,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加,但市场自我修复尚待时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面临考验。
我省经济运行虽企稳向好但未根本好转,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既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信心;又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 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制订得更周密一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牢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扩大内需,着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排实现“十一五”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6%;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五个重点。一个核心,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推进“三促进一保持”,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个重点:一是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制度设计和改善环境,推动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我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突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不断完善和落实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是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托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生态发展,优化经济、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管理一体化。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增进全省人民福祉。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实行扩内需拓市场促外需并举,加快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300项,投资3900亿元、增长28.7%。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等省部合作项目,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际轨道项目,广东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项目,合山核电、阳江核电、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等能源项目,以及中委炼油等重化项目。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积极引导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跟踪管理,坚决防止出现“烂尾”工程。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
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发展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深入推进万巷千街、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加强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进 7 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抓好“广货全国行”等活动,构建稳定的内销平台,深度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大城镇化规划引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大城市经济。推动新兴城市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卫星城”、县城和中心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讨论,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有计划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村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安居、信息兴农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
结合“三旧”改造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规范有序开展拆旧建新。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建设一批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完善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继续推进万村绿大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力促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北非等新兴市场。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物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推行新型通关模式,优化通关环境。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强“三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建设优质型、生态型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南亚热带农业、优质禽兽、珍贵树种、油茶等特色效益农林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珠三角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标准农田、标准鱼塘和标准渔港。积极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渔业,推进深水网箱养殖,实施南珠振兴工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对农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区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健全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贷款,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办好第七届中博会。
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突出重点产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促产业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总部经济等八大高端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和谋划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信息服务高端产业集聚,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全国旅游综合就要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办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文娱等传统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广东服务”国际品牌。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珠海通用飞机和航空产业基地、广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南沙 核电产业园、大型铸锻件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绿色装备制造示范等项目。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提升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术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务实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产业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在数字家庭、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风能、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加快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争取与国家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中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以质取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部分优势传统产业注册集体商标,推广实施企业联盟标准,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全面开展省院战略合作,加快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编制实施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对接工程”。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设现代产业先进标准体系。
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扎实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重组,组建若干创新主体科研机构。推进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国际性生物岛等建设,在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新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华南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推动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点。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研发核心技术。
狠抓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坚决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善和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制定不同生态功能区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提高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力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推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继续推进小火电关停和火电厂脱硫脱销设施建设。
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珠三角地区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积极应对气侯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推进林分改造,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业和粤北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执行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计划管理和土地审批。加强耕地保护,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三、积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和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双提升”、“双转移”为抓手,大力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研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组织推动各市县按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主体功能进行定位,修改完善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试点。
加快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广佛同城化为引领,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环境再造,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公路、水电油气管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年票互通、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和电信同城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优质产业集聚地、裂变发展地,建立现代产业示范区。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与港澳协调城市规划,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区域统一的就业、社保、卫生服务等体系,率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扶持发展北部。建立支持山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山区5市生态发展、绿色崛起。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粤北各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建设我省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引进外资并举,建设特色产业群和专业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东部。推动粤东4市产业错位发展、一体推进。培育发展石化、能源、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纺织服装、玩具、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临海临港工业、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业。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集聚融合发展,建设汕潮揭城市群。支持粤东各市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办好第三届粤东侨博会。
振兴发展西部。推进粤西区域功能整合,推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一体发展。加快钢铁、石化、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临港重化产业集群。推进广钢环保搬迁湛江项目和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程。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物流等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支持湛江、茂名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深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上水平及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支持珠三角企业向东西北转移。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县”等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继续做好对口援建工作。加快对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灾后援建项目进度,力争9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口援建任务。积极加强与灾区经贸、旅游、劳务等合作。继续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广西、三峡库区等工作。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级政府部门职责关系。全面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切实精简机构、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升效能。继续支持深圳、阳江和顺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支持深圳、佛山、中山、江门等市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在省直部门开展优化审批流程、实行网上审批试点。加快政府与中介组织分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一级。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下放给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或特大镇,转变县镇政府职能,强化县镇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责。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财政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开展农田集约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注重培植财源,坚持依法征收、应征尽收,提高征管效能,挖掘增收潜力。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财力主要用于解决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和省级财政竞争性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横向转移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规则和程序,实施项目立项、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规划许可等事项的并联审批。加快组建地方金融机构,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推进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城市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设置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加价等节水价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疗服务分级定价等改革试点。完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农资价格。推进路桥、电信收费改革,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重组,鼓励优势国有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或困难企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进董事会试点,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
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技。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外资项目,争取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企业、大型民企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引导外资投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引进海内外顶尖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广州、深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和商务服务外包。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自主生产、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转型,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生产、营销网络构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及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拓展粤港澳台和泛珠合作。签署和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基础设施、产业、环保、文化、旅游、教育等重点领域合作。落实CEPA和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与合作。完善粤港、粤澳高层会晤机制,加强粤港澳民间交流。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深圳前后海地区和深港河套地区开发。落实《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联合港澳推进横琴开发建设。积极扩大对台贸易,组织对台专项招商引才引技。加强与泛珠兄弟省区交通、经贸、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设,与合作各方共同办好第六届泛珠论坛和洽谈会。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扩大和提升广东形象。
全面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加强与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和实行零关税政策的机遇,完善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重大活动与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到东盟投资发展,加快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等建设。
五、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集中力量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点带面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就业125万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探索“积分制”方式建立农民工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一 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及“百校千企”行动计划,开展全省职工技能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开展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试点。启动构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地税部门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模式,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探索完善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加快解决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稳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和珠三角地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推进全民医保。加快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快国家级工伤康复基地建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维护中小学校舍安全。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加快建设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推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双零”培养模式。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资源,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做好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教活动,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省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加快全省有线广电网络重组、出版发行及新华书店重组。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实施电影放映工程,逐步构建全省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经典板块,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培育文艺名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出版、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办好第九届全国(广州)艺术节。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逐步施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建立省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储备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办医,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
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落实帮扶责任,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竞争机制。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综合扶贫措施,集中力量落实对全省3409个贫困村、70万户贫困户的定点帮扶工作。建立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开展村级农民互助金试点。设立全省“扶贫济困日”。积极推进智力扶贫、旅游扶贫、劳务扶贫,增加贫困家庭非农收入。
做好人口计生、民政、双拥等工作。落实人口计生管理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两无”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流入流出两地协同管理新模式。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惠州第十三届省运会,抓紧推进2011年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全面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加强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 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深圳、珠海等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完善社会管理和突发事件预知预警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推进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在粤外国人的服务管理。
加强信访工作,巩固完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健全矛盾排查调处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妥善处理群众关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涉黑、“两抢一盗”、绑架拐卖儿童妇女、“黄赌毒”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传销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密防范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强化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六、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加大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提案的工作力度。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理性表达诉求。
推进政务、务、村(居)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更加注重立法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全面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健全行政问责制,重点问责不作为和乱作为,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问责必严。
加强政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人、车、会”、楼堂馆所、公务接待等支出。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达标、表彰庆典等活动。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注重协调发展、民生优先、继承发展,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二五”规划。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将隆重举办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这是我全省、全国和全亚洲人民的一大盛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举全省之力做好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各项筹备组织工作,坚持科学办会、安全办会、节俭办会,努力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团结、祥和、文明、精彩”的体育文化盛会,推动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我们要高水平做好筹备工作,加强与亚奥理事会、亚残奥理事会及各国各地区奥委会的沟通联系,强化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亚运场馆及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一流设施的目标。我们要高效率科学组织赛事,开展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做好赛时运行工作,精心组织火炬传递和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全力做好参会人员出入境、住宿餐饮、医疗保障等服务,按照“平安亚运”要求加强安保工作,实现一流组织的目标。
我们要高标准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积极开展珠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实现一流环境的目标。我们要营造热情友好的迎亚运氛围,深入开展“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主题活动,掀起全民迎 亚运、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高潮,推广亚运文化,广泛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亚运的氛围,确保亚运会、亚残运会办得精彩成功。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肩负着更加艰巨、繁重而光荣的任务。我们坚信,任何困难阻挡不了我们科学发展的步伐,任何挑战动摇不了我们先行先试的决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共创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谐新广东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欧广源:本次全体会议第二项议程广东省人民政府作广东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第三项议程是审查省人民政府作关于广东省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报告。这两项议程报告以书面发给各位代表,不在大会作现场报告,请代表们注意。本次全体会议议程已正式完成,现在休会!(本文来源:南方网)
第三篇: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工作回顾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共广东省委的决策,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按照“十五”计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开拓市场,扩大开放,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给我省带来的困难,实现稳中求进,有效增长,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开启了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按快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我省把扩大有效需求放在突出位置,积极鼓励消费,促进投资。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经贸合作,开展各类经贸活动。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有所优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15亿元,增长10.9%;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548亿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1765亿美元,增长 3.8%,其中出口额954亿美元,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157亿美元,增长8.1%;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7亿元,增长27.6%;金融运行平稳,工作报告《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流通业稳步发展,旅游业快速增 长,房地产销售大幅上升,教育、文化、体育等消费以及广告、咨询、社区服务业都发展较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246亿元,增长10.3%%。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为代表的九大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占全部工业投资近五成。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工业增加值4717亿元,增长11.1%。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 131,比上年上升4.5点;利润总额583.53亿元,增长10.9%。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质稻和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发展较快。农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2.7%。三大产业比重从2000的10.3:50.4:39.3变化为2001年的9.6:50.2:40.2,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加快提升。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实现三年两大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重点抓好全省50家工业龙头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初见成效,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加快。国有中小企业转制率达85%。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实行按申报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税项作为缴费基数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提高了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实施改革方案。改革电力体制,实现“厂网分开”。积极推进 市县镇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编制总体精简20%,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等改革。
——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预计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5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2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9%。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带。稳步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广东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化工作开始起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市场发展较快。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施“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专利申请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创造了一批名牌产品。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有新发展。改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办学体制,组建了新的中山大学。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改
第四篇:2012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汪洋说,过去的五年是广东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五年。
过去五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班子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上,十届广东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与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同心协力,紧紧依靠全省人民,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开创了广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五年来,广东始终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行先试,开拓进取,扎实履行排头兵的使命。
着力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的思想共识,推出一系列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为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着力打好加快转型升级这场硬仗。依靠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扩内需稳外贸、“双转移”、“腾笼换鸟”、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环保倒逼等战略措施,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着力推进行政和社会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以大部门体制、行政审批、富县强镇、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等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我省相关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珠三角改革发展和粤港澳紧密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创了改革开放新优势。
着力推进行政和社会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以大部门体制、行政审批、富县强镇、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等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我省相关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珠三角改革发展和粤港澳紧密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创了改革开放新优势。
创新改善民生幸福的制度措施。编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和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突出加强文化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问题,大力推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新模式,建成珠三角绿道网等一批惠民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平安广东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新的提高。
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有效形式。颁布实施省委政治协商规程,同步批准实施广东“十二五”规划与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制定广东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条例等一批保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地方性法规,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积极开展网络问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得到加强。着力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的制度,编制实施建设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机制,逐步用制度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此同时,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市县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本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反腐倡廉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还举全省之力,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大运会,圆满完成对口支援汶川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开展新一轮对口援藏援疆工作。
第五篇: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1月28日在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1年工作回顾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xx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共广东省委的决策,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按照“十五”计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开拓市场,扩大开放,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给我省带来的困难,实现稳中求进,有效增长,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开启了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按快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我省把扩大有效需求放在突出位置,积极鼓励消费,促进投资。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经贸合作,开展各类经贸活动。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有所优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5亿元,增长10.9%;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548亿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1765亿美元,增长3.8%,其中出口额954亿美元,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157亿美元,增长8.1%;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7亿元,增长27.6%;金融运行平稳。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流通业稳步发展,旅游业快速增长,房地产销售大幅上升,教育、文化、体育等消费以及广告、咨询、社区服务业都发展较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246亿元,增长10.3%%。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为代表的九大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占全部工业投资近五成。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工业增加值4717亿元,增长11.1%。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31,比上年上升4.5点;利润总额583.53亿元,增长10.9%。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质稻和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发展较快。农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2.7%。三大产业比重从2000的10.3:50.4:39.3变化为2001年的9.6:50.2:40.2,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加快提升。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实现三年两大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重点抓好全省50家工业龙头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初见成效,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加快。国有中小企业转制率达85%。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实行按申报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税项作为缴费基数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提高了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实施改革方案。改革电力体制,实现“厂网分开”。积极推进市县镇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编制总体精简20%,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等改革。
——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预计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5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2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9%。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带。稳步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广东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化工作开始起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市场发展较快。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施“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专利申请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创造了一批名牌产品。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有新发展。改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办学体制,组建了新的中山大学。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改
造薄弱学校取得新进展。从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3亿多元,建立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制度,去年已有60万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享受了全免费教育。省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试点。
——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按照回务院的统一部署,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和土地市场;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逃汇骗汇等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主体;依法清收地方金融资产,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整治部门和行业垄断性经营行为,反对地方保护,打破市场分割;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等八大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尤其在打击走私贩私违法犯罪活动、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专项斗争、打击骗逃套汇、依法追债和加强安全生产等方面成效明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以‘市黑除恶”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集中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对“xx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继续发展,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巩“两大会战”成果,山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生活
水平有新的提高。省财政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财政回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整工资专项补助总额为叫43.2亿元,其中补助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2.l亿元;全省从去年10月起实行对行政单位和教师等人员工资集中支付制度,保证工资按时发放。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7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15元,实际增长7.3%。就业状况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2.9%。耕地继续实现占补平衡,生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到56.9%。以综合治理污水、保护水资源为重点的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全省深入开展了学习贯彻江泽民问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七一”重要讲话、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活动。继续深入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告别陋习,倡导文明行为”等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有10个城市成为省级文明城市,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秩序优良”的文明窗口、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民主法制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关于建设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等一批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村民自治进一步巩固完善,村务公开、乡镇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继续推进,实施涉农收费公示,初步推行县级政权机关政务公开。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有所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开展对特殊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以及查处大要案等工作取得成效。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民政、参事、文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开始实施2OO1——2O10年广东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83‰。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有64个市(县)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县)。全~防教育广泛开展,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
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实现了“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成绩”和“精彩、~并具特色”的目标。我省在“九运会”上取得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的好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各赛区城市以“九运会”为契机,大力整治“脏、乱、差”,市容市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广州市集中力量抓好市政、交通、体育、文化设施以及绿化、环保等建设项目,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全省已有2个国际花园城市、4个国家园林城市、4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4个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6个国家卫生城市和1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各位代表,2001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省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来之不易。这是在中共中央、xx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齐心协力,沉着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开拓进取的结果;是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发展,以整治促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的结果;是依靠全省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结构调整较慢,农民增收的任务还很艰巨;外贸出口增长放缓;教育和科技发展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地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作风建设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努力克服和解决。
2002年工作安排
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以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根据“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思路,紧紧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沉着应对各项挑战,努力趋利避害。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新水平。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今年全省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力争有所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8%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
一、把培育和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改善消费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清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保护和培育消费需求,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拓展消费领域,特别是促进住宅、汽车、旅游和各种服务方面的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确保年底农村住宅到户电价降到每千瓦时0.79元以下,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改善农村消费条件。
努力开拓国内市常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开拓市场与经贸合作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外省开展投资合作、品牌合作、科技合作、商贸合作,提高层次,利用当地资源合作生产、加工、销售,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继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对公益性、社会性、基础性领域投资,重点加强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争取国家国债资金支持,落实配套资金。加快“十五”计划重点项目的开工和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约束机制、风险承担责任制。改革现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打破行业垄断,除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和控股的项目外,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努力扩大社会民间投资。实行基础设施项目法人招标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加强建设工程特别是财政性投资项围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强化工程监理,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
二、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职能。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善于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深化投融资、贸易、产权、分配、人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做到依法、公开、规范。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加政府制定和发布政策的透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办好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
建立与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体系。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的承诺,加快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清理、修订和政策调整,制定和完善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规则。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的宣传和研究,提高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有的权利,大力开拓国际市常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发展一批机电、轻纺等出口名牌产品,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积极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发展服务和技术贸易。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欧美、日本和港澳地区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抓住时机拓展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常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战略性重组和公司制改造,发展技工贸一体化外贸公司和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培育一批国有、民营、股份制、外资等多种出口龙头企业。加强对进口商品的跟踪调控。加强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外汇、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改善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做好外事和侨务工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生产性企业积极“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重点推动轻纺、机电等行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拓展我省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境外建立加工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业务。
扩大利用外资。抓住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国际资本寻求投资新出路的有利时机,更积极有效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重点吸引国际大财团、大跨国公司到我省投资合作,设立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引导外资投向,把引进外资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出口结合起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三高”农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
拓展粤港澳台合作领域。进一步完善粤港澳三地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三地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的衔接,推动产业密切合作,逐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重点加强与港澳在大型基础设施、物流、旅游、环境、商贸、金融、信息产业、法律咨询和其它中介服务的合作。继续加强粤台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农业效益。在确保3000万亩基本农田和175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具有广东特色和效益高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积极扩大出口和内销。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快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大力发展海洋和水产业,抓好海洋综合开发管理。加强渔港、码头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港湾综合治理。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推进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订单农业,扶持办好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基地。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扶持。加快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稳定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构筑合理的农业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竞价上网”。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继续深化城镇职工住宅货币化改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六、以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进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加快流通业的改革和调整,促使现代流通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尽快培育一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重点扶持15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发展。努力提高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大宗原材料和工业品等高中级批发市常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以广州、深圳为轴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打破服务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引入竞争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盘活二级市常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国民旅游计划,打造广东旅游精品,推进粤港澳大旅游区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区服务业。进一步促进企业、机关单位服务社会化。
七、标本兼治,进一步整治市场经济秩序
继续以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骗逃汇违法犯罪活动。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重点整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音像市尝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坚持不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在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农资等商品生产流通中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整顿价格收费秩序。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尝有形土地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工作。坚决制止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惩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抓好事故隐患的治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防止群死群伤等恶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会计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机制建设,采取法律、制度和~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抓好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市场法规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管市场秩序,促进对市场秩序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社会监督。
八、加大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的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群,发挥整体功能,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全省加快现代化建设。支持顺德市开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工作。
增加省财政对山区、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落实《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中的各项政策。省财政以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为基数,五年内对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按10%、三年内对其余享受转移支付的困难县(市)及地级市本级按8%的固定年递增比例转移支付。提高对困难地区调整工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根据财力增长适当增加安排扶贫专项资金,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扶贫投入机制。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山区贷款贴息及支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改善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重点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连接中心城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确保~年清远、韶关、河源、梅州4个山区市高速公路连通珠江三角洲。继续按现行政策支持山区开发水力发电。
加快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开放。研究制定促进山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配套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生产力水平的经济项目,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同时防止污染向山区转移。继续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巩固扶贫“两大会战”成果。全面开展科技、教育、文比。卫生扶贫。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社会扶贫。
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降低初中辍学率。基本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改善革命老区、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校舍等办学条件。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扩大各类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力促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大学。加快省属重点高校的建设。规划、筹建具有现代水平的广州大学城。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的教育机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深化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考招生制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和教师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乡镇办学的积极性。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力支持高校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聘任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高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省财政增加省属普通高校基建专项资金安排。采取措施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做好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工作,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严格学校收费管理。加大对贫困学生贷款助学的力度。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专心创业的氛围。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懂经营、懂法律、懂外语、懂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出国留学人员来粤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十、强化财税管理,积极推进公共财政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减少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财政对农业、教育、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支出。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工资发放,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透明度。坚持依法理财,强化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对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实行财政预算综合管理。严格执行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规定,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管理,严格税收执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完善“金税工程”,建立以信息化加管理专业化为主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和机制。加强xx。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管理。积极推进费改税试点工作。
继续清收金融资产,整顿和规范地方金融秩序。进一步加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资产的保全和清收力度,加强对追回资产的管理,做好资产盘活、变现和债务清偿工作。加强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整顿和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以及其它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金融信用水平。
十一、抓好计划生育与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推动全省进入低生育水平。严格执行生育计划,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计划生育规范管理水平。
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把加强水质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实施碧水工程计划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各流域水质保护规划、重点区域水污染整治计划,继续加强水质保护相关法规建设,保护珠江流域等水环境。加快实施珠江三角洲城市分质供水工程,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研究制订合理的自来水与污水处理价格政策,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逐步协调解决跨区域水和空气污染问题。积极推进蓝天工程计划,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突出防治酸雨污染和城镇机动车尾气污染。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清洁生产。对现有燃煤燃油电厂限期配套脱硫设施。加强污染源达标管理,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抓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步伐,实现城镇绿化、净化、美化。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一。
抓好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继续抓好东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京九铁路、深汕、京珠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红树林保护工程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西江、北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强化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实行耕地、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推进补充耕地易地开发和基本农田有偿易地保护工作,确保我省耕地占补平衡。加强造林绿化,消灭宜林荒山。在重点海域实行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注重地质保护,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气象预测预报。
十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间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发展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富有时代特征的岭南文化,创建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模范走廊。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深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改革,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建立和完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支持和鼓励慈善机构办医院,多渠道解决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推广省中医院经验,切实加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继续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对政府举办的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遏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负担。抓好药房从医院问诊分离出来的试点。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不断巩固农村初级卫生保剑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扎实开展爱国卫生和城乡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加强药品市场和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运动员、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