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础性人格素质_职教论文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浓郁的教育亲和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三个方面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起码应确立的人格素质。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素质,才能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人格素质高等学校的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对本科生的教育培养尤为根本,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有开阔的视野、交流的能力以及聪慧的头脑,最后综合成人格魅力,而这些正是通过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用言身教,润物无声地传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应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那里饱餐的不仅仅是一堂堂教学盛宴,更应汲取着一个个教师的人格感召。所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可靠保障之一,在于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所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础性人格素质,是指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相对稳定的最起码的比较重要的情感意志、智能结构、道德意思和行为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具体包括个人的理想、信念、责任感、使命感、理论功底、知识储备、亲和力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倾向性。本文从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基础性人格素质三个方面提出若干见解,以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魅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都已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要搞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般地讲,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有了好教材之后,教育教学效果怎么样,最终能不能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关键是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确有其职业性,但高校思政课教师绝不是“雇佣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把思政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教给学生的、让学生相信的,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坚信。理想和信念是可以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的。邓小平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信念始终如一,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凡人,同样会以其高尚的人格而令他人产生敬重之情。所以,只有真学、真懂马列,真信、坚信马列,有理想、有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感染学生。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坚定,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不具有真正地去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材及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责任感,不具有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命运着想的使命感,又怎么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呢?[!--empirenews.page--]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感的要求还表现在上课和下课上:课上旁征博引、抛砖引玉,课后巩固,课下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如组织讨论、辩论赛,组织参观等,这也是课内外互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由于历史的、国际的复杂原因和种种条件的制约,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现象往往成为一些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看不清历史发展的真正趋势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就担负着剖析现象、深入内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偏离正确航向的神圣使命。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高校里有这样的反映,即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思政课,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是思政课,这说明了思政课教师人格素质的关键作用。讲好思政课不容易,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格素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自己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没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在对社会一些现象进行讨论时不明确自己的态度,对一些坏现象敢怒而不敢言,摸棱两可,没有嫉恶如仇的正义感,没有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勇气和信心,没有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的责任感,没有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角度来培养祖国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想让今天的大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是不可能的,又如何能教育出真正的爱国者、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呢?,又如何能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呢?。因此,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基础性人格素质。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说到底就是要讲理。任何真正的理论都形成于三个基本向度的统一:一是理论的历史兼容性,即认识史的总结;二是理论的时代容涵性,即当代实践的总结;三是理论的逻辑展开性,即概念发展的逻辑系统。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感,构成了理论自身的魅力。讲授思政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讲出它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力量。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用理论说服教育大学生,首先是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的研究程度,如果教师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纹、现成的结果和空洞的说教,大学生怎么能不兴味索然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反感呢?如果教师能够以坚实的理论功底讲出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大学生又怎么能不全神贯注甚至进入忘我的理论境界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跟上时代的脉搏,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决定其内容更新快,需要教师抽出大量的时间认真研究新理论和新问题,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很难面对这些新东西。特别是当今大学生渴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渴望在理论层面上解释他们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渴望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交往方式的现代人,怎么不渴望理论的引导和陶冶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站在历史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又要站在当代理论学术的前沿,更要有异常活跃的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思维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思政课特有的理论魅力去说服和教育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使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empirenews.page--]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还表现在:第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兴趣是同他们的理论视野成正比的,理论视野越宽,越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就会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引导大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征服力也是需要丰富生动的知识来体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就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大学生和论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在哲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领域,应当有一定的修养,对数理化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应略知一二,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等方面的问题,还应做到运用基本原理加以潜心研究。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师生的互动交流还应该以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各个学科、各种专业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使学生们能主动有效地加入到交流中来,而不是单纯地讲理论套路,使学生们丧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思政课教师只有努力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以广博的知识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更成功、更有效地向大学生阐明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并进而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更深层次。以深厚的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提高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用强有力的理论的力量去征服大学生的过程,也正是思政课教师充分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过程。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证明,凡是理论功底深厚、知识储备广博的教师,往往也是大学生公认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是教育教学效果比较上乘的教师。反之,其教育教学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真正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成为本学科的专家学者。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浓郁的亲和力和强烈的人格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以其在课内外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使大学生感到可亲。亲和力也是一种人格魅力。比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仔细认真地听,要和蔼可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学使大学生理解并认同其所要讲授的内容;以平等的、中肯的说理解释、回答大学生提出的疑难和问题;积极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辩论,并适时加以正确的引导,等等,也就是要有亲和力。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础性人格素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尊重大学生、深入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把握大学生,做受大学生信赖的导师和引路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尊重大学生的需要、深入大学生心理、体会大学生的情感、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把握大学生的脉搏,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引发情感的共鸣,产生心理的共振。也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实现了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才能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在这里,一方面大学生受思维定势的限制较少,表现敏锐、深刻;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理论水平不高、知识面窄、社会阅历浅,其敏感之中往往含有一定的极端,深刻也可能是片面的深刻。针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可塑性强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尊重大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的“极端”、“片面”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不仅要体现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人格,更要体现在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体现在尊重教育对象中的强者,更要体现在尊重教育对象中的弱者。这一切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必须拉近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走进大学生的心理,善于与大学生交朋友,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浓郁的亲和力。[!--empirenews.page--]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来不是一种冰冷冷的理论教条和逻辑方式,而是熔铸着思想家和理论家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操,并表现为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它“涉及很多情感性因素,包括对国家、他人、自己的态度。”[2]思想政治理论熔铸着思想家、理论家及其创始人和后继者们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深厚教养,因而具有一种气势恢弘、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灵活的教学艺术等基础性人格素质,而且还要求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格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其在各方面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自己在无形中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们对教师的钦佩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了这种力量,思政课教学才能精神饱满、神采飞扬,挥洒自如,富有魅力,大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入思想政治的理论境界。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人才”,而且还要培养“人品”;培养人才,主要是指培养“专门人才”,即掌握特殊才能和专门技能的人。培养“人品”,则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人才和人品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大学生培养成“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证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的人格力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力量成为其基础性人格素质之一,其原因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这一点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是很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以这种高尚的人格力量来熏陶和教育大学生,并将他们带入思想政治的理论境界。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他的人格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后天的努力,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都可能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人格魅力。
第二篇: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还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完善学识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钻研。实践经验证明,在解决了思政课“为谁教”和“教什么”这两大问题后,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怎样教”就成为决定课程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篇:思政课论文
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题
目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正文:暑假是学生放松的好时候,虽然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做暑假工以锻炼自己或补贴家用,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在家里好好地享受难得的清闲,于是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对身边的大学生朋友们做了一项题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题目不难看出我们这次调查是希望通过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关于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在结果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与结论,再把这些结果反馈给学校或者企业,使学校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使企业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从网上,电视媒体上到处充斥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新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而大学生无疑正是最关注这种现象的群体,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调查结果会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了,或者从另个角度看问题也可以说官二代富二代的存在还是占少数滴······但是即使现实这么残酷,但是我们依然有梦想,有抱负,所以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在毕业后会选择考研,希望通过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能有更好的前程;抑或是会选择自主创业或直接就业,以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相反的,只有少数会选择考取铁饭碗公务员,不能否认,当前社会上掀起的公务员热潮所导致的问题是我们选择避开这一选择的原因之一,另外更大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公务员晋升空间有限且发展潜力一般,这是一腔热血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未来。究其原因,还是与我们对于未来工作的期许有关,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二十出头的年纪,刚出大学校门的心情,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应该可以想象得到在择业的时候,我们最看重的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潜力,毕竟路还长,如果没有空间,何谈让我们进步,或许会被人批评说是年轻冲动,好高骛远,但我们依然执拗的不远改变初衷,谁让我们这么年轻?再说到发展,最理想的就业区选择当然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有风险,同样也有机遇。做问卷的的过程中,我们很惊喜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表示在毕业后愿意去西部偏远地区支教,锻炼自己也好,是发扬精神也罢,最终不得不承认,大学生依然是最单纯的一群人,永远在传递着正能量!当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就业的时候就不得不把父母也考虑在内,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在自己家乡或者家乡附近就业,以便于将来更好的照顾父母亲。
有趣的是,当被问到对于将来薪资的期望值时大家普遍很乐观,期待月薪在五千块以上的受访者超过半数,这与之前对于就业前景的忧心忡忡的态度刚好相反,又或许这就是所谓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毕竟薪资对于我们的影响太大了,有期望,总是好的。调查就显示,当被问到择业时会主要考虑的因素时,几乎是全部的受访者都把薪资待遇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次则是工作地点,相较之下,父母的期望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看起来对于就业问题,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自主了。再说说关于对于以后就业企业的选择,九成的受访大学生期望在国企工作,一成选择在外企,而机关和民营以及学校之类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至于在是否在否在乎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上,7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这个真的无所谓了,或许是被残酷的现实逼的实在无奈,对口不对口的真的不是我们说了就算的。
再来看看大学生如何看待毕业生违约的现象,70%的受访者认为这既事关学校毕业生的形象又有损个人的诚心度,应该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最后是对于学校关于就业指导方向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给出尽可能详细的就业市场需求分析方面的指导,还有一部分则倾向于得到就业政策与程序方面的指导,而对于受访中的大四学生,他们则表示更希望得到关于面试技巧的一些指导。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现代大学毕业生的职业 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 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 我们要知道,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高校,政府,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例如来自于社会把工作分作三六九等的世俗眼光,或者是有 人单位不合适的岗位分配,或者是学校不够详细系统的就业指导,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空有一身本领而得不到展示,从而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到毕业生眼下的择 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当然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修养还是在就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对于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现象,我们对现代大学生有以下建议: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 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 和才华。
五、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
教学对象:思政课教师;
教学目的: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在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的获得感;
教学形式:讲解+讨论。
党课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作用,拓宽学习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有虚有实,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真”起来
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视野要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旗帜鲜明、育人效果显著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上的呈现要站位高、理论深、视野宽,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会精神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而是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引导学生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个基本问题。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用宽广的国内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关键性问题讲清楚、讲明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领学生。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教学增强全会精神的亲近感、真实感、时代感,既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与此同时,对于西方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思想,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帮学生把好政治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教学中凡涉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松动。
有棱有角,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活”起来
让全会精神“活”起来,需要思政课教师帮学生把把脉、通通经络,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政策文件看到背后的实践来源与理论基础。
对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出的新步伐、“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定的信仰、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用好用活“中国元素”“中国案例”,予以准确、形象的阐释,让全会精神更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真正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结果。
有棱有角的思政课,“棱”和“角”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学生理解和内化全会精神的关键抓手。有棱有角、棱角相连,进而才能有点有面。思政课教师要着力打造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棱”与“角”、“点”与“面”,构筑全会精神的“四梁八柱”,让学生通过历史成就、历史变革、历史发展领悟到有棱有角、有点有面、层次清晰、系统全面的全会精神,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才干,培养奋斗精神、勇于担当作为。
有情有义,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燃”起来
我们常讲,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在骨子里铭刻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针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历史方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环境与所处新阶段等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用扎实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深厚的情怀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切实增强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全会精神是有理有据、有根有魂的,同样也是有情有义、有张力有温度的,全会精神中的学理性、科学性需要思政课教师去阐释清楚,这种张力和温度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去培育和点燃。全会擘画的“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关系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需要亿万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巨轮上贡献智慧和力量。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一点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全会精神“润”进学生心里,点燃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之中。
有滋有味,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新”起来
思政课教师既要敢于啃“硬骨头”,又要善于创新方式方法,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上变得有滋有味。
让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堂“新”起来,既要做到授课内容“因时而进”,讲清楚新阶段、新任务、新发展、新目标,又要做到授课方式“因势而新”,用好新头脑、新方法、新媒体、新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抓手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创新思政教育资源,倡导启发式、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不搞“一刀切”“大网捞鱼”,善于用“厨师精神”抓住每一个学生的“胃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地理解全会精神。
坚持灌输式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和内化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使宣传教育“水到渠成”。在思政课堂上,有滋有味的全会精神不再是难啃的理论“硬骨头”,而是让学生充满希望、点燃激情的思想力量,引导他们铭记使命担当,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炙热相融,争做新时代奋进好青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五篇: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网友:我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好不容易苦读到了今天,却缺少成就感。跟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职称比谁都难解决,说搞科研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哎,激情都快燃光了,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了。
专家:你讲的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很简单,“只需上上课,不用做科研”,似乎这是思政课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思政课教师也常常会感到缺乏发展机会。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政策的重视以及学校管理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己要积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我的建议有下面几条: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可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自己更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做一名教学能手。如果不能通过课堂来吸引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影响大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既要多联系当前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学生困惑有的放矢的讲解,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真实需要,灵活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学生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缺乏科研能力,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无论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还是更好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都需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提高理论修养,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学术研究,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同时,推动学科建设与完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最终实现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