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土地流转大会战工作总结
ⅩⅩ县农村土地流转大会战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持续争强农业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在省、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取向,以推进规模经营为动力,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和规模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成效。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
ⅩⅩ是一个农业大县,总面积36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万亩,全县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多地少,田块小而散,不利于耕地的保护,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现状,制约着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针对这一状况,我县依托甘蔗大优势产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促进了土地资源与科技、人力、资本等资源优化配置和组合。2012年我县计划实施土地“小块并打块”总面积40500亩。现已登记造册5110户、共36384亩,已签订协议5149户、共42463亩,已丈量土地941户、共5766亩,已完成土地整理583户、共4910亩,已完成重新分配土地324户、共4091亩。土地流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二、土地流转采取形式和模式
(一)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1、互换。由于土地不集中,分散经营,不便管理,承包户根据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自愿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转让。承包方有稳定的职业或收入来源,经承包方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
3、转包。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土地承包义务仍由原承包户承担。
4、出租。承包方将部分或
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受让方履行土地租赁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5、入股。经济组织、村、组、承包方之间相互联合入股、投资投劳、投土地(将入股土地按面积折算成股金),共同参与管理,风险共担,收益按投资比例分配。
(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以特色农业为主导,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规模经营。
2、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结合区域优势,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形成规模效益。
3、合作组织带动型。即通过建立协会、组织,采取股份制经营或统一培训、统一产供销等方式,变分散经营为组织化、集约化经营。
4、集体经济带动型。即依托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经济合作联合社或股份合作联合社,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企业化形式,推动规模经营。
5、社会资本带动型。即积极引导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致富能人回乡创业,通过他们的资本和号召力带动当地农户进行土地流转,集并土地,创办农业公司,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操作、统一机耕机整、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销售”。流转土地的农民受雇于公司,并享受公司的福利待遇,也可在公司统一指导下分户经营。
6、城乡统筹发展型。即整村、整组农户将各自承包的土地,统一委托街镇及村流转服务组织集中进行流转,并对流转土地连片整理形成农业园区,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或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采取的措施
1、强化宣传引导,做好示范带动。召集各村干到示范片区现场观摩学习,让
村干深入了解和宣传整合的前景和好处,切实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示范片区的宣传带动作用。
2、发扬民主,抓住时机。坚持以“农民的土地由农民做主”成立包村领导小组下村入户指导村民讨论会的召开和协议签订的工作,确保工作扎实开展。
3、集思广益,完善方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了解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掌握情况,为项目合理规划、实施,提供确实有效的决策依据。规划编制在前,群众工作跟进。在项目实施前期工作过程中,积极鼓励群众代表参与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及项目区甘蔗砍运等方案,确保方案科学合理。
4、及早做好安排,落实目标任务。
5、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和鼓励农民土地整合、集中经营。
四、取得的成效
(一)农民思想观念守旧。农民将耕地视为保障生存的命根子,部分农民小农意识较强,小富即安,投资怕担风险,不敢投资不愿冒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在农村土地的投入不断加大,使农民对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看的越来越重,加之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了解不透,使很多农民宁可将土地委托亲属代耕,也不愿流转并块。农村土地流转顺应了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从调研情况看,我县土地流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通过发动宣传土地流转,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断提高。
2、全县各乡镇(农场)群众纷纷赞成土地整合及讨论如何成立合作社。
3、群众现在紧锣密鼓砍蔗入厂进行土地整合,土地流转面积大幅度的增长。
4、农村的建设,土地整合的相关配套设施也正在进行着。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民群众思想有顾虑。一是部分农民群众担忧流转出土地后的就业问题。由于自
身缺乏一技之长或是年龄偏大,担心无法经营其他副业或外出打工无功而返。二是拥有较少土地的农户承租公司支付给的租金较少,若农户无其他副业则难以维持一年的生活费用。
(二)部分农户法律观念比较淡薄。在土地小块并大块和土地流转过程中,很多农户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或签订的合同不规范,通常是用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流转。有的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合同主要条款约定不明确,权利义务表述不清。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由此引发土地流转纠纷。
(三)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土地并块工作由于牵涉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工作过程中难免有人抽中有石块或是地块不平的田块,甚至需要修建机耕等等,这些都要采取爆破、勾机勾平等措施进行处理,但群众筹资能力有限,无力承担土地平整及修建机耕路的费用,导致土地并块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土地小块并大块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后,屯与屯之间土地界限还没划清。由农业开发公司连片租用农户土地进行开发的往往把屯与屯之间的土地连成一片开发,没有标出屯与屯土地界,时间久了土地难免会混淆,造成以后退租回来屯与屯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五)服务机制有待健全。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街镇服务机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尤其是缺乏连接流转双方的中介服务组织,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小,信息传播渠道不畅,“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此外,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缺乏与市场挂钩的增长机制。
六、推动土地流转的建议和思考
加强领导建设,强化目标管理。全面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服务平台入手,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和深入实践的历史责任。基于以上认识,全县上下必须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农村土地流转及其平台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牛鼻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切入点”和促进农业信息化武装的“突破口”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并强化目标绩效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流转原则。
1、必须充分认识推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础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没有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民的长期增收。
2、要清醒地看到,土地流转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要素,而且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土地;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高。这些因素决定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蹴。如果不顾客观条件,过快地推进土地流转,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培育市场主体,引导流转走向。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效益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向龙头企业流转,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培育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以特色农业板块建设为依托,通过村级组织协调、散户资源协商相结合的办法,将散户经营的地块互换集中,发展规模特色农业。鼓励干部向农民租地搞示范、农村经纪人典型引路等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引导普通农民向规模化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种养大户。三是大
产业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技人员和供销社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既发展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的松散型专业协会,又鼓励发展经济利益紧密联结的专业合作社;既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又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型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
(四)出台支持政策,激发流转活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当前可以考虑以下几条政策措施:一是出台补贴政策激励土地流转,可以从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中增加对土地流转的补贴项目,也可以单设一项土地流转补贴。二是从银行贷款、财政支持、项目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登记等方面支持土地流转。银信部门要启动对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的贷款业务,满足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发展需求;财政部门要增加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的转移支付;农业和发改委等部门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做得好的地方,要从项目上给予必要支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城市和外来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五)完善保障机制,消除流转隐忧。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土地流转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休系不建立不健全,农民对流转土地就会始终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提心吊胆。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二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稳定转移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二、三产业项目,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转移,为土地流转拓展新的空间。以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既要培训转移出去的农民,又要培训留守后方建设家乡的农民,特别要为土地
规模经营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人才;既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又要引导在省内市内就近就业,满足本地企业和土地规模经营用工需要,还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三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制定土地流转风险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建立灾害风险补偿基金、农作物病虫害保险组织基金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流转带来的风险。
(六)加强平台建设,规范土地运作。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政策。严格坚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流转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切实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一切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为主线,流转收益归原承包农户所有,不得擅自截留、扣缴,采取有效措施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二是规范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土地评定、评估、登记等工作,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土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流转土地信息库,为土地流转搭建畅通的交易平台。同时,组建土地流转调解处理机构,妥善化解土地流转纠纷,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明确流转土地的面积、期限、用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和违约责任等。四是加强土地流转档案的监管。建立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办理申请、登记、备案等相关手续,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流转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对每块土地进行“身份”管理,防止土地在流转过程中遗漏、流失,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发展。同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业务范围、流转形式、操作程序等进行监察,对违规失范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第二篇: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A0812班 吴敦旭
内容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中土地流转存在着急迫性,特别是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客观与主观的影响因素使的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度较慢,针对诸多问题我们也要想出一些相关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急迫性;突出问题;解决办法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巨轮从农村开始破冰,从此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 三十年后的2008年,金秋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决定,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让、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达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是中华大地尤其是农民朋友一次难得的创造历史、创造奇迹的又一重大机遇。将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启中国农村发展又一个崭新的时代。”①
在2008年12月31日发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
那么为什么我国要反复强调土地流转,其急迫性又体现在哪里?
一.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一)中国农村土地结构不完备,体制不完善,导致土地的浪费。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农村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农用土地结构,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①
② 参考《中国农地》,2009-3。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①。但是这些农用土地的比例在各地都存在着差异,很大一部分地方都存在着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的农村用地使用模式下,有很多的土地没有办法充分利用甚至没有办法使。
其次,政府对于具体问题没有很好的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协调,管理体制出现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农村都选择将那些比较难以种植的土地不种或者随便种一些作物。我国的农用地本来就很少,在加上这样的不充分利用土地,大量的浪费土地资源,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局势。
再次,随着形势的改变,农村劳力不断向大城市输出,农村出现田地荒芜现象严重。本来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却闲置在那里,没有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2001年江西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为5534.7千公顷,2002年为5355.1千公顷,2003年为4997.4千公顷,到2007年稍有回升为5215.0千公顷②。总的来看,波动不是很大,尽管有些地区出台罚款措施,但是这一因素的影响还在逐步加大,这将会导致土地的大量浪费,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的形势。
(二)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农民增收的需要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收是关键,增收包括增加经济收入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首先,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卖给国家,丛中来获得一定的收入。那么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作物的价格受到市场的影响很大,尽管国家大力保障粮食的收购价格的稳定,但是有很多地方主要不是生产水稻,比如2007年江西省的棉花总种植面积为68334千公顷,而九江地区的种植面积就达48573千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1.08%,③是棉花主产区,然而近五年来,市场收购价波动很大,质量较好的棉花最高达3.3元/斤,最底时只有0.9元/斤(都昌地区),特别是在2008年,农民在增收的路上跌了一个大跟头,2007年的棉花价格很好,2008年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受到9月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纺织企业破产,而此时正是棉花的收获期,很多厂家不需要大量棉花,供过于求,结果只有低价卖出。从而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最新数据表明,自2004年开始,江西省的水稻产量从1803.40万吨上升至2007年的1904.21万吨,期间的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增幅不大,加上江西水稻的种植面积不稳定,很难推动产量继续上升。如果说实行土地流转,第一,就能够建立很好的农作物的销售通道,《土地管理法》。
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
③参考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经过计算而得。①②
也就能够更好的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增收。第二,能够达到一体化管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上稳定的种植面积,我们的粮食产量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会受益。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农村人口为7.37亿,占全国人口的56%左右,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首先我们知道农村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如果继续像以前一样的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那若干年后,势必会有人分不到土地,所以进行土地流转体现了对未来问题的预见和解决办法。流转后,大部分农民将从角色上开始转变,逐渐的向城镇化转变。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加,库存量持续下降。2007年到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快速上涨,30多个国家粮荒引发社
①会动荡。
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状况不佳,自1998-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下滑,2004年开始稍有回升,但总产量暂时不及1998年。
通过土地流转,能够稳定生产规模,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也就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二.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一)农民总体收入不高,难以应对流转后的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单一,一般情况下没办法将仅有的土地流转出去。流转之后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主要是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很底,没有技术作为生计保障。
第二,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在今天贫富差距较大的时刻,农民需要土地作为保证,以应对物价不断上涨及消费所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就更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使用权。
第三,自古以来,农民都将读书作为出头和光宗耀祖的的唯一道路,现在也一样,农村家庭大多都指望能够通过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来摆脱贫穷的生活,而相关费用却很高,只有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来提高收入,供养大学生。
(二)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引发一些问题
首先,在土地流转中,政府错位行为严重,一些乡村组织直截充当了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土地的承包关系,强制土地进行流转②。这使得农民产生了反抗心理,土地流转受①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阻。
其次是基层政权在以往管理过程中的失信和失职。“绝大数村民对干部的意见很大,不指望干部能够为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89.7%
①的村民认为干部都是用国家资源谋私利的”明显的表明村民对干部的不信任态度。这使得农民不能够抗拒心里的恐惧,自然土地流转受阻。
再次,农村社会转型不彻底,引发信任危机。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开始在推动村庄合并,基层政府正着力推行乡村合并,大大减少了行政村乃至乡镇的数量。“目前,中国农村有3.75万个乡镇,②村级组织有64.5万个。”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很多农民带来
了情感上的伤害,几个村虽然合并,但没有在情感上合并,当处理一些事关农民利益的事时,那些领导原来属于哪个村的就会尽可能的让那个部分得到最大的利益。像那些没有人在村委会的那个部分的利益连连受到损害,从而导致村民对上面传达下来的安排产生置疑。
(三)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
首先,农民不能摆脱情感上的依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不甘心让“外人”来使用他们的土地。
③“农民更易受地缘和血缘关系的支配。”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给他人
遇到更大的阻力。
还有,广大农民对政治政策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对上面传达的精神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四)政策上的问题
第一,流转程序的繁琐性与流转限制的不合理性。“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
④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土地流转中的互换、转包、转让的范围,限定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这种“书面协议”、“发包方同意”、“发包方备案”及“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等限制性规定,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交易方式和交易目的,交易成本过大,交易程序繁琐,自然不利于交易,不利于土地的流转,特别是 “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限制性条件,使得跨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泡影。⑤《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40,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证券之星网,http://news.stockstar.com。
③ 《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04,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④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
⑤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①②
第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当土地流转之后,大批农民将涌入城市,进入了二三产业,但是土地仍然是大部分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和生产保障,也是我国农村稳定的基础。“由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很多农民都不敢放开手去的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①”。
三. 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考虑实际情况,逐步流转。
在实际情况下,有的农民的确是没有能力承担流转之后所带来的影响,那就得根据实际状况来决定流转速度。
针对农民缺乏技术,很难在土地流转之后找到工作,那么我觉得可以先在土地流转之前对有意愿将来去城市找工作的农民进行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在他们有技能之后再开始逐步的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
对于那些在农村生活已经很困难的村民可以采取相关的扶助,比如说建立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可靠的制度,对于那些人实行预先补助,既将本来国家准备每年补助一些资金改为一次性补助,本来分十年下发的改为五年发一次,数目不变,但解决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空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最后就是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对基层政府部门的管理
首先基层政府在进展工作时要作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②”政府部门监督和服务部门,应该是去搞好服务工作的、监控总体的动态平衡,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进行干预。
加强要加强反腐败的力度,尽量避免由于政策上的漏洞给农民带来权益的受损,保障我们农民的根本利益。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树立良好形象的意识,在思想的开放程度上,干部首先要带好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作到公正全面,这样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也更有利于开展相关的工作。
(三)针对传统心理文化的建议
要尽量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要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带来的好处。
由于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排外的思想,在短期内可能也很难发生巨大的转变。但是又要尽快流转,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亲血缘的特点,鼓励本村的成员个人或集体进行承包,这相对来说阻力就小了许多。
①
②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四)针对政策上的不足的建议
第一,尽量降低流转的烦琐性,将强可靠性。“应该大力培育土
①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纽带,完善中介组织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关键。中介的职责是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划,收集相关信息,办理相关手续。通过中介,农民就避免了那些烦琐的步骤,并且效率也很高。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像前面提到的关于农民的补助问题等也是完善的过程。“要建立起面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多层次保障制度,以促进土地的自由高效流转。②”
总之,农村土地流转意义重大,但是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只有协调好诸多矛盾,把握好农民利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才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地》,2009-3。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3.《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
4.《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法》。
5.江西统计年鉴2008。
6.证券之星网。
7.《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农村土地承包法》
9.《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①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57。《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第三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邢台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而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
2.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在具体执行中仍有漏洞,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也没有统一,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纠纷事件仍有发生。
3.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加之,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4.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
5.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导是帮助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角色定位不准,认识错位,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对有利的流转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没有科学制定流转后农民出路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提供服务,化解矛盾。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基层行政组织,违背农民的意愿而强行流转,这将为社会埋下许多隐患,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搞好规划、提高服务,在集体土地流转中做好服务员、裁判员的角色。
(二)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
分析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有些农民即使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由于失业的风险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他们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宁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意转移出让”。其次,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土地流转的速度应该与工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与城市基础设施容纳的程度相适应”,当前,城镇化速度慢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导致农民转移就业不畅,不愿放弃土地。第三,部分土地转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致使流转意愿不强烈。
(三)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
土地流转后,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进行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经营者开发资金匮乏,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一些经营者大面积承包土地后从事高效农业开发,后续发展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由于融资渠道少,致使部分经营者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从科技层面讲,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而一些承包大户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只能搞粗放的规模化,不仅无法提 2 高效益,而且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一种浪费。所有这些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经营主体不断观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本来意义。
(四)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仅土地分户经营,而且农户在这种严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几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土地成片集中流转。而且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没有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产,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村委会应结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规,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土地有偿流转后走上致富之路的典型事例,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地对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本村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宗旨,优化土地流转的环境,把优惠政策支持作为动力,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使土地流转进入市场,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管理,规范流转秩序。加强土地转出方的管理。首先,加强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管理。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流转,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村委会备案。其次,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挠农户自愿合理地流转其土地经营承包权。第三,农户也 3 可以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委托流转要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并报本村委会备案。
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其次,指导监督工商企业选择适当方式开发农业。但工商企业进入农业要注意不得侵害农民利益,要有利于保护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府应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2012级物流一班
付遂霞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自查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自查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自查报告
根据《*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查自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土地流转站、以及有关农业,农经、民政、司法等部门对各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自查。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人口*人,*户,***
二、检查结果
1、我镇土地流转期限一般为1-2年,没有超过二轮土地延包期限的情况。我镇土地都是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都是流转前经村委会统一规划的,不存在受让方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的情况。
2、我镇土地流转由于期限很短,村民之间一般都是口头协议,给流转合同签署、备案造成了一定困难,但是通过镇流转站和村委会精心摸查,督促村民签订流转合同,近年来,各村都能够按照统一要求,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指导流转双方规范合同书,并备案装订,安排专人保管。
3、经过详细检查,我镇各村在流转过程中不存在强迫、阻碍、承包方意愿等违法违规行为,都是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的流转。杨渔姚渔两村村委会和全体村民也都签署了土地流转委托书。集体发包也都是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不存在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合同
农村土地流转合同
甲方:地址:
乙方:地址:
为了规划农村土地流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自愿互利,公正,平等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订立如下农村土地转包合同。
一.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甲方采用转包方式将其承包村集体的(大写)亩土地转包给乙方经营。
二.转包土地用途:
乙方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合同双方约定该土地只能用于农作物种植。
三.农村土地转包期限为(大写)年。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每亩土地转包费(大写)元,每年土地转包费(大写)元转包费总计(大写)元,每年土地转包费(大写)元,转包费总计(大写)元,乙方必须将转包费万元,交清后方可种地。
四.流转期限一般为3-5年。对发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的流转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二轮土地的剩余年限)。流转期限超过5年以上的,可以分时段商定流转价格。
五.转包土地位置:
甲方将承包的土地亩转包给乙方,土地位于:开发区,四至:东至条田路,北到耕地西至自然沟,南至严金多承包地。
六.甲方的权利 和义务
监督乙方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制止其损害土地资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