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两个共同”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xx镇“两个共同”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xx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自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镇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按照“顾大局、讲团结、创特色、促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着力提高全镇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推动全镇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现将我镇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为保证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的顺利启动,我镇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惠民政策落实等工作深入开展了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社情民意,广泛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建议,组织成立了由镇主要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镇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我镇召开了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市委关于创建工作的各类文件精神,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了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并开展了各类宣传活动。制作了两个共同创建大型宣传版面6块,主题宣传牌坊门1座,悬挂横幅20余条,举办黑板报16期。深入开展了“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表率”活动;组织全镇宗教界人士开展了以宗教法律法规、宗教政策为主的2期培训班;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20多种教职人员信息表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对宗教场所进行拍照存档,使宗教场所管理更趋规范;组织骨干力量深入宗教活动场所,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宣传,为两个共同创建工作营造了的浓厚氛围。
(三)创新载体,切实开展创建工作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向市委、市政府争取到了投资超过千万元的xx镇整镇推进和xx村整村推进项目,结合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筛选上报了村社道路硬化、干支渠道衬砌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力度,狠抓了劳务输转、家政服务和农家休闲园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夯实了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的硬件基础。二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我镇始终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工作方式,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凝聚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目前,我镇及时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85起,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夯实了
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引用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特色产业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全力打造“一园区两基地”,即:xx镇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千亩拱棚蔬菜基地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基地。逐步把工业化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组织形成和生产方式渗透到培育特色产业的全过程,使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规范化、标准化。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从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向精细蔬菜种植转变,增加农民在土地经营上的收入。镇村及各联系单位干部充分发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工作作风,带头学习拱棚蔬菜种植技术并大力推广,帮助群众搭建了蔬菜拱棚520亩;组织开展了2期以拱棚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为主的科技培训,参训270人次。
(二)整镇推进和整村推进进展情况
今年,我镇被确定为整镇推进镇,xx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村。我镇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重点实施村社道路硬化、渠道衬砌、抗旱机井、提水灌站、农村危旧房改造、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我镇整镇推进和xx村整村推进实施方案正在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逐步修订完善。通过多方调研、实地查看,在充分考察、学习的基础上,联系甘肃省设计院设计了“xx村东乡族民俗文化村寨”整体规划图、鸟瞰图和文化村寨居民建筑设计图。向市相关单位上报了4.8公里的渠道衬砌、2.8公里的村社道路硬化等项目。向市住建局上报了400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目前,住建局与我镇干部正在实地调查登记、建档造册。
中,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州、市党代会精神,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把两个共同创建工作贯穿全镇工作始终,继续加大力度实施整镇推进和整村推进项目,继续开展好各类综合治理行动,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在各名族团结奋斗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打造民族文化村寨,全面促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全力破解影响和制约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难题,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最后向市上提三点建议:一是我镇xx村已被市上列为整村推进村,我们将以两个共同市创建为标准,全力打造xx东乡族民俗文化村,希望市上能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助推整村推进工作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二是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市上能将文化方面的投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满足我镇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我镇只有苟家村拥有一所功能完善的标准化卫生室,希望市上能在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给予资金保障,方便我镇群众就医,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第二篇:xx镇“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典型材料
xx镇“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典型材料
自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镇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按照“顾大局、讲团结、创特色、促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着力提高全镇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推动全镇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为保证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的顺利启动,我镇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惠民政策落实等工作深入开展了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社情民意,广泛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建议,组织成立了由镇主要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镇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我镇召开了两个共同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市委关于创建工作的各类文件精神,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了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并开展了各类宣传活动。制作了两个共同创建大型宣传版面6块,主题宣传牌坊门1座,悬挂横幅20余条,举办黑板报16期,编发简报18期。深入
开展了“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表率”活动;组织全镇宗教界人士开展了以宗教法律法规、宗教政策为主的2期培训班。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20多种教职人员信息表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对宗教场所进行拍照存档,使宗教场所管理更趋规范;组织骨干力量深入宗教活动场所,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宣传,为两个共同创建工作营造了的浓厚氛围。
三、创新载体,切实开展创建工作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向市委、市政府争取到了投资超过千万元的xx镇整镇推进和xx村整村推进项目,结合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筛选上报了村社道路硬化、干支渠道衬砌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力度,狠抓了劳务输转、家政服务和农家休闲园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夯实了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的硬件基础。二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我镇始终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工作方式,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凝聚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目前,我镇及时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85起,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夯实了两个共同创建工作的社会基础。三是着重解决群众困难上下工夫。坚持把财力物力向贫困群众倾斜,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我镇协调xx清真大寺帮扶李家社困难户金洒力海15万元,新建房屋11间;帮扶楼子社困难户马如清6万元,
第三篇:两个共同实施方案
**镇“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
实 施 方 案
根据*„2011‟321号《关于确定“两个共同”示范县(市、区)示范点的通知》和市、县相关文件精神,经党委、政府会议研究,确定民族工作基础扎实、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关镇**村为我镇“两个共同”建设示范点。以发挥点带面、辐射全镇、促进全镇“两个共同”建设工作扎实开展,特制定**镇“两个共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镇“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项目
(二)建设性质:新建
(三)建设年限:2012—2015年
(四)主管单位: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
(五)实施单位:县交通局、县环保局、县林业局、县科技局、县民政局、县文体局、县农牧局、县卫生局、县民族宗教局。
(六)配合单位:*镇
二、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抓住国家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把我县建
设成甘肃东部具有较高水平名县的目标,以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生态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城关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推动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努力把城关镇建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乡镇。
(二)建设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从村情、社情、民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进行统一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和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分项目实施方案,经过科学论证,审批后分步实施。
2、坚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在抓特色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统筹兼顾,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水、电、光、热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4、坚持部门实施,乡镇、村社共同参与的原则。各部门在积极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乡镇、村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和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形成项目建设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5、坚持国家投资和帮扶单位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在争取国家加大对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和帮扶力度的同时,要加大
工作力度,积极联系争取省直帮扶单位的资金投入,并引导农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工投劳,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建设目标
1.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实现**村通村公路和村社道路水泥硬化,少数民族小康村功能日趋完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
2.经济较快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4.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增幅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5.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得到认真贯彻,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影响社会全局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项目背景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1、城关镇基本情况。**镇位于县城中心,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交通中心。全镇现辖8个社区居委会,24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632人,共有回、汉两个民族共2310户8931人,其中回族人口980户403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54%,回族主要集中在**村和*村,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57.57%和52.8%。劳动力资源总数4635人,耕地面积20170.2亩,人均2.25亩,退耕还林面积7281.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
2、**村基本情况。**村位于*县城北郊,距镇政府所在地 2.5 公里,辖区共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856户3251人,劳动力1168人。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1个。全村总面积4236.5 亩,现有耕地面积 2076.5亩,川坝地面积922亩,坡耕地1095.4亩,人均占有耕地 0.64 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村属川坝河谷交叉浅山丘陵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群众因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带来的生产生活不便的现状特别突出,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家乡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问题需及时解决,不少民族村群众因种植养殖发展滞后,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欠缺,交通闭塞等问题造成返贫人口大量增加,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抢抓“两个共同”历史机遇,可以有力改善该村基础设施面貌,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全面提升民族村生产生活水平,从根本
上进一步促进民族工作团结稳步开展。“两个共同”建设项目在**村实施,对加强**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加快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村传统种植业以玉米、小麦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该村逐渐发展为以核桃林果和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的格局。通过2009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整修拓宽镇村道路路基3公里,完成了三个社的人饮项目工程,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现有清真寺3处。该村各项经济事业的稳步发展为“两个共同”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文地理环境优越。**村属浅山丘陵区,自然条件较好,光、热、水、土资源比较丰富,是种植粮食、发展特色产业的适宜区。**村少数民族占全村总户数的57.57%,有特有的人文精神,村内回、汉民族相处融洽,团结稳定,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高,为“两个共同”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村级班子组织健全。**村现任村干部4人,支委成员5人,村委成员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在2010年村级两委班子换届工作中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选出的,一年来,他们以过硬的政治素养、扎实业务能力、优良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和合力,为“两个共同”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4、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本项目是结合**村现状,严格按照“两个共同”项目建设的要求编制的,项目旨在改变**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优化特色产业科学发展结构,积极稳妥地改善群众生活与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四、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
①改造**村入户巷道46条22000平方米,配套建设排污沟46条,总长765米,断面0.4米×0.4米。(2012)
②新建**镇**村--*社四级公路4公里,水泥路面。(2012)
③新建***至*四级公路5.1公里,水泥路面。(2013)④在**村内*附近新建少数民族集贸市场1处,占地5亩。(2013)
⑤硬化*至*社6000米,宽5米的乡村道路。(2014)⑥砂化*社4000米,宽4米的村社道路。(2014)⑦修建*机耕路,整修**等自然村机耕路4条2480米。(2015)
⑧新建*四级公路5公里,*四级公路3公里,*四级公路2公里。(2014)
⑨新建*社四级公路9.8公里。(2013)
⑩新建*四级公路5公里的道路,水泥路面。(2013)
2、农网改造:
①改造*社农电线路10公里。(2013)
②改造*村农电线路12公里。(2013)
(二)生态安全
1、在**村新建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处。(2013)、在**少数民族乡村实施“一池三改”180户。(2013)
3、在*少数民族村实施“一池三改”120户。(2013)
4、在*村实施“一池三改”100户。(2013)
(三)特色优势产业
1、在**村建500亩高接换优丰产示范园。(2012)2、在**村新建日加工200吨面粉厂一处。(2013)3、在*村新建花卉温室、蔬菜大棚5000平方米,引进种植各类果树花卉及风景树种,建设完善相关旅游观赏基础设施。(2013)
4、在*村新建**中药材、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厂,购臵药材及农副土特产品加工设备,及人员培训等。(2013)、在**、幸福、*村新建2000亩高接换优丰产示范园。(2013)
6、在**村发展养兔大户30户;鸡鸭养殖大户20户;牛羊养殖大户30户。(2014)、在*村发展獭兔大户20户,户均1000只以上。(2013)
8、在*村新建年加工土鸡50000只的土鸡加工厂一处。(2013)
9、在**村发展塑料大棚20亩。(2014)
10、依托*旅游景点开发,在**、*村扶持开发12家农乐园,打造回族饮食特设文化。(2014)
11、在*村新建民族风情标志大门一座,修建环形游乐步道80米,风情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修民族风情
型休闲亭廊六处,新修民族茶楼4处,购臵部分民族健身器材5套,培训风情园服务人员30人。新修民族餐厅一座,新建民族风味小吃点5处。(2014)
(四)民生工程、完成*3000米道路路灯建设,共改造、新建路灯70盏。(2013)
2、新建*镇**村600户自来水入户建设。(2014)3、修建幸福村大口井1眼,20m2泵房1座,50m3高位蓄水池1座,埋设输配水管网22km,修建闸阀井12座,供水点280个,安装二氧化氯发生器1套,潜水泵1台。(2013)4、修建*村大口井1眼,20m2泵房1座,100m3高位蓄水池1座,埋设输配水管网26km,修建闸阀井18座,供水点523个,安装二氧化氯发生器1套,潜水泵1台。(2013)
5、实施*少数民族村技能培训项目400人,实施**少数民族乡村技能培训项目400人,实施枣沟少数民族乡村技能培训项目250人。(2013)
(五)社会事业
1、每年在**村开展法律法规培训800人次,科技培训400人次。(2012)、每年在*村开展法律法规培训420人次,科技培训380人次。(2012)
3、新建**村、*村卫生室各60平方米。(2014)
4、在**村、*村附近新建文化广场各一处,面积在200平方米,配套各项健身器材。(2013)
5、在**村、*村新建(农家)书屋各一处,配套2000册藏书,配齐电教设施。(2013)
五、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建设总投资10430万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619万元。其中:(1)乡村道路硬化项目投资360万元;(2)村社道路硬化项目投资2214万元;(3)农网改造项目投资45万元。
(二)生态安全:总投资205万元。其中:(1)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资100万元;(2)“一池三改”项目投资105万元。
(三)特色优势产业:总投资6894万元。其中:(1)核桃产业开发项目投资370万元;(2)**清真民合面业建设项目投资3200万元;(3)***生态旅游园林基地建设项目投资2130万元;(4)在*村新建**中药材、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厂项目投资360万元;
(5)养殖产业开发项目投资814万元;(6)蔬菜产业开发项目投资20万元。
(四)民生工程:总投资642万元。其中:(1)**村路灯建设项目投资80万元;(2)**村供排水建设项目投资260万元;(3)村人饮工程项目投资268万元;(4)科技培训项目投资34万元。
(五)社会事业:总投资70万元。其中:(1)村级卫生室项目投资10万元;(2)村级文化广场项目投资30万元;
(3)科技(农家)书屋项目投资10万元;(4)教育培训项目投资20万元。
六、项目组织管理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两个共同”示范点项目建设,体现了省、市、县对少数民族镇的支持和关心,镇党委、政府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示范镇建设,以服务好、建设好示范点项目为己任,切实做好项目建设工作,为做好全镇“两个共同”项目的总体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镇上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副组长,党政办、财政所、林业站、民政办、**、*村干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两个共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具体办公,负责指导、协调各项工作的科学顺利开展。
3、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基本程序。镇政府及各涉及村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坚持先设计后实施,先竣工后验收的原则,坚持项目建设“四制”要求,落实项目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合同制。同时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和审计,强化资金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八、社会评价
通过“两个共同”示范点项目实施,一是镇村及村社道
路拓宽硬化,将解决**村及其他3个少数民族村280户1135人的行路难问题,破解发展瓶颈。二是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三是清真寺加固维修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将改善少数民族宗教场所环境,促进宗教和顺。四是社会事业项目实施,促进村级文化、卫生建设进一步提高,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填补人民群众文化卫生需求空缺。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广大农民从心理上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民族团结和睦,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四篇:双江镇两个督导工作汇报
双江镇“两项督导”工作汇报材料
双江镇地处县城,是江口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瑞高速、铜遵公路、江梵公路交叉穿境而过,距铜仁飞机场65公里,江口火车站30公里,国土总面积176.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89公顷。全镇辖13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0937人(农业人口占66%,少数民族占49%)。我镇民风淳厚,环境幽雅,群众重教意识强,兴学意识浓。
一、教育基本情况
双江镇共有学校00所,其中初级中学 所,小学 所,初级中学有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人,小学有 个教学班,学校现有教职工 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51人,取得中级职称的27人。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35岁,有市级教学能手两人,县级学科带头人五人,2008有两人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七人受到县教育局表彰,是一支富有朝气、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学校占地面积10410平方米,建筑面积5472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公寓和食堂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主教学楼是溆浦县教育系统第一栋投资过百万的建筑。我校是溆浦县第二批建设省级合格学校的单位,相关配套设施一律按省合格学校配备。
学校建有教师、学生电脑室,电脑均开通光纤网络。我校还建有多媒体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性教室,图书室藏书36996册(含电子图书),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共有各类期刊80余种。学校有专用的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和仪器室,理化生仪器配臵水平达到县级一类标准,仪器总价值29万元。此外,我校还建有远程教育系统和电子阅览室,初步具备了实施现代化教育的相关条件。
二、劝学控流措施及成效
我镇虽属县城所在地,但仍有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外出务工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近几年来,因为留守学生比例增加、学生及家长的重教意识下滑等众多的社会原因,致使保证让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我镇的头等大事。几年来,双江镇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管齐下、包干负责的措施,结合劝学、保学、乐学三项原则,确保了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三率”达标。
一是在《质量奖惩方案》中突出巩固率的奖惩力度,方案规定:内每流失学生一人,罚班主任200元,任课教师50元。凡因教师教学态度、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流失的,罚当事人500元。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学期开学都组织全校教师普访,班主任每月家访学生数不得少于5人,任课教师3人。学校行政人员还分片带领教师进行主题家访,如“学生在家学习习惯”、“学生家庭条件”等。三是推行多层次的保学帮困活动。对于贫困学生,他们既能享受国家对寄宿学生的补助金,每期开学还能享受学校给予的生活费的减免。还多方联系帮扶人员,开展多形式的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四是行政人员包班联系制,对班级“三率”包干负责。五是丰富教育形式,开展各种层次的学校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快乐的学习,减少了因厌学而导致学生流失的现象。
通过努力,我镇2011年注册人数 人中,只有 人流失,辍学率为 %,巩固率为 %。
三、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一)常规管理
1、狠抓留守学生管理。我镇留守学生比例高达 %,这些学生因为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思想品质、学习品质、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而厌学、逃学乃至弃学的人很多,他们成为各校教师最头痛的学生。我镇自2008年开始,针对留守学生开展了课题研究,重点研究讨论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并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对学生监护人进行教育责任心、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培训,强化家庭教育力度。学校班主任和学生外出务工家长定期进行电话联系,家长每月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解决留守学生感情缺失、内心焦躁的问题。
学校针对留守学生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和他们一起共度周末的活动,帮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找到家的温暖。我镇在学校设立留守学生心理咨询室,组织专人给他们解疑答难,帮助他们确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2、狠抓寄宿学生管理。我校自2008年9月开始,所有远距离的学生按自愿原则到学校寄宿。目前,我校寄宿学生总数250+00 人。这些学生一周在校时间五天,除了白天上课,早晚还得参加自习。如何提高对寄宿学生的管理成效,让他们在学校学习好、生活好,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我们在学生进校寄宿的第一天,就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寄宿学生管理制度》,选举寝室长,并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熟悉环境,了解生活设施。
在学校配备了两名专职的寝室管理人员,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管理计划,从学生就餐、就寝、洗浴、活动等全方位进行指导,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寄宿学生的安全。
3、狠抓德育和安全工作。在学校成立了党支部、政教处、团委会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教育网络和安全管理网络。对学生的仪表、着装、出勤、守纪、学习、两操等方面进行检查打分,评选“优秀班级”。学校近几年来,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学校也未发生一起学生安全事故,上级对我镇快速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多次予以肯定。
4、狠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年来,我镇对在校教职员工中两次开展“教师职责”讨论会,学校每学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拓展班主任工作的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及荣誉感和责任心。要求教师转变习惯、转变观念、转变思想,从改掉不符合要求课堂的用语着手,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同时,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开展各种优秀教师评比。创设制高点,激励教师“道德攀登”和创造性地工作。
5、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学校制定了符合上级要求和各科大纲的教学常规制度。课表、作息时间等符合要求。教导处定期对教师的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考核、教学总结等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和当月绩效工资挂钩。理科教学的实验按要求开设,教导处每月实验教学进行检查,每学期末进行大检查。开展教师听课促教学活动。严格执行招生、升留级、转退学、休复学手续,健全档案、花名册等学生基本情况资料齐全,年巩固率达标。
6、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镇各校组建有篮球队、田径队、书法美术等兴趣活动小组。狠抓艺体教学,每学期开展“书画节”、“红歌会”、“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坚持开展“两课”、“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每年举办校运会,培养体育特长生。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学校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搞好环境卫生,学生身体素质好,体育成绩达标率90%以上。
6、认真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举办了“如何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会。近年还要求每个教研组推举
一、两个代表上好示范课,认真开展评课,然后就个案进行分析总结。教研教改是我镇各学校本取得教学成功的法宝。我们学校狠抓教改课题落实。教师受省级表彰7人,地县级26人。全面的教研计划和健全的教研组织,开展的活动有记载,发现的问题有总结。
(二)质量管理
我镇继续推行“以教学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目标,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奖惩方案》和《教师考核评价方案》。
1、在学校管理中贯彻“人性化”的管理思想。在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心系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与教师同工同酬。为了保障教师的主人公地位,镇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收集教师议案,倾听教师心声,讨论学校重大决策。学校每一项制度的制订,都先交由全体教师讨论,下发意见征集稿,再修改推行。
在尊重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同时,人性化的管理思路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对岗位的认同感。
2、加强对学生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教育。在教育中贯彻“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育人原则。我们改变过去教育忽视学生精神世界建设和纪律观念内化不足的做法,少说规定,少讲制度,积极引导,重视对学生内心的建设。近两年来,我们将儒家思想引入教育工作,实施了《用儒学思想建设学校文化》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育人观、育人手段,让全体教师以课程为媒介,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为人准则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感恩演讲”、“校园服务班”、“走进社区”、“爱心募捐”、“班级周报”等活动,让学生认知儒学思想的美妙,感悟儒家思想倡导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爱忠恕”做人原则,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不断努力,我镇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当然,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既有硬件上的缺陷,也有意识形态上的软肋: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尢其是艺体类专业教师急待充实;管理上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培养教师对自身职业、对学校的认同感;教师的教育思想也需要提升,尤其是要改变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第五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镇江一中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总结
创建教育强镇是巩固发展“两基”成果,落实“科教兴镇”战略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教育强镇目标,真抓实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形成了“务实进取,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和合力,使我校的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创强工作在9月份顺利完成,为我镇创建教育强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顾近年来我校的创强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对照标准,制订规划,落实措施,扎实地开展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创建教育强镇,我校成立了以校长张华俊同志为组长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有关工作会议,认真学习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明确了创建教育强镇的目的意义和开展自查自评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工作程序,并根据标准分解指标,明确分工,落实措施,制定了《镇江一中创建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对照标准,找出差距,逐条加以落实。学校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不但听取各部门汇报,而且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二、全面发动,统一思想,营造发展教育的氛围。
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认识,营造发展教育的氛围是创建教育强镇的前提。我们十分重视抓住各种机会,运用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创建教育强镇的目的意义、义务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及时召开教师学生会议组织宣传发动,使大家充分认识教育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理解“科教兴国,科教兴镇”的战略思想,从而消除了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了教育教育强镇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创建教育强镇,学校从创造外部条件到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全校形成了创建教育强镇的浓厚氛围。
三、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舒适的育人环境。
在创强工作开展前,我校规划落后,校舍残旧,门窗破烂,饭堂楼烂尾,教室设施落后,功能室不齐全,实验设备设施配备不足,学校校道旁挡土墙零落不堪,有泥石流隐患,围墙破残裂,学校绿化率低,晴天像黄土高原。为了改变以上破旧的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我校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一)多方筹措资金,师生义务献工,合力齐创强
为改变以上落后的教育条件,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镇委政府的领导下,对整个校园重新规划,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动校友、企业家捐资,其中93届校友捐款13万元建起一个高标准的水磨篮球场,全校师生共捐款12万多元。创强至今学校共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含教学仪器设备114.6万元,上级拨款400多万元,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等。
学校师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创强工作。除捐资外,还牺牲休息时间,利用节假日回校工作。近一年多时间里,教师献工200多天,学生献工100多天,维修校舍近5000平方米,种树130株,种草达5000平方米······
(二)加快基础建设,积极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搞好校舍维修建设。我校投入创强资金130多万元续建饭堂楼,建成准A级食堂,共三层,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就餐。投入创强资金80万元用于教学楼维修。投入40多万元新建挡土墙500多平方米。其它新教师宿舍修缮费用约40万元、校道硬底化15万元等。共计投入300多万元,使校舍焕然一新,再无破旧、烂建筑。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教室和功能场室设置。
1、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其中用于400米环跑运动场改造、新建设四个水泥篮球场,一个水磨篮球场,三个排球场,三个羽毛球场,一个网球场。共计投入78.66 万元。生活后勤设备设施如课桌椅、饮水机、监控摄像等投入资金达66.6万元。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强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在教学设备购置方面按照标准化学校标准,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4.6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467元。购买教学用计算机数125台,教师专用计算机40台等教学学实验仪器一大批。
3、现在教学楼内设教学班19个,普通教室23间,全部使用电教平台,教师办公8间,多功能教室、科学教室、体育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各1间。实验楼内设置物理实验室2间,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书法、计机教室、图书室各1间,全部都按标准化学校布置。为丰富同学文化生活,增长见识,学校投入资金10万元新增图书8164册,学校图书室藏书达2.5万册。
校园文化完善。为营造文化校园,绿色校园,为使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优美环境里接受熏陶,学校投入创强资金15万元,用于学校文化和绿化等。现在学校各功能场室到处可见文明标语,显眼处可见国学文化精粹,校园绿化面积达到9000平方米,校园里已是花草遍地,绿树成荫的优雅育人环境。
(三)创强改旧貌,学校换新姿。
通过教育创强改造,学校一改旧貌,展现新姿。现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草如茵。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文化广场读书公园相对独立,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饭堂和教工宿舍错落有致,校道全部硬底化,创强期间栽花40000株,校园绿化率达到45%以上。新续建成的饭堂大楼,是准A级 食堂,配有标准化师生食堂操作间和餐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吃饭难的问题。为改善教师安居而改建的新教师宿舍楼也已完工。现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完善,400米环跑,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一应俱全。校内闭路电视监控和自动化办公系统齐备,功能场室全按标准化学校配置,学校图书室藏书2.5万多册,现代化教学设备完善,已实现班班有平台,办公全电脑化。学校已实现了校园园林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优化育人环境,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彻底改变了学校面貌。
四、存在问题
我校虽在2015年教育创强工作中顺利通过,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创强资金缺口大,筹措资金压力大,现学校负债达200多万元,且个别项目仍然需要继续投入完善;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有待全面提高;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未能形成特色。
五、下一步工作部署
(一)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多渠道、多方位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对教育事业的支持,通过捐资捐物助学等方式,使全社会都能继续参与到“创强”工作中来,营造全民助学的氛围。
(二)强化提升教育工作内涵。通过实施创强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我校将继续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教育发展,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强镇为契机,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