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痛感新闻-分析及例文
“痛感新闻”分析及例文
一、重读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解读内涵 思考以下问题:
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
“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
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 “痛感新闻”的真实性。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
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
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学会拟题
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痛定思痛
痛感新闻的价值
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痛感新闻反推社会进步 痛感促人反思 在痛感中自强
四、设计思路
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1、“痛”值得警醒。
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
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
2、“痛”促使反思。
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
3、“痛”鞭策奋进。
问题反推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
五、精彩片段
1、高压的工作逼死了富士康员工,疾病和歧视折磨死了刘伶俐,可憎的诈骗分子毁了徐玉玉的一生„„(学会压缩概括所给材料)
2、这类新闻就像一味药,味道虽苦却能治病。我们要正视它,虽然过程苦涩,但换来的是社会长久的健康。(比喻结尾,形象生动)
3、“痛感新闻”的出现本应是引起社会关注,给人们以警戒。但当人们面对这类新闻见怪不怪,对受害人的遭遇嗤之以鼻、漠不关心时,就已经背离了“痛感新闻”的初衷。
4、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绝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5、当他人的负面与不幸被大众以正确的方式消化、理解,成为普遍经验时,“痛感新闻”便有了他的教育意义,有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6、“痛感新闻”尽管让我们寒心,却也能让我们心存戒心。
7、面对“痛感新闻”,我们要秉持端正的态度,直视它,了解它,而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只有认清现实,才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表明观点态度)
六、例文展示
痛悟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 “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说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镜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痛感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第二篇:痛感新闻
体现审题高层级思维的三环节 1.审读材料的三环节:
首先要解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涉及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说明了什么?如材料①31岁的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说明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材料②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说明社会人文关怀不够或有关部门领导的冷漠;材料③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离世:说明有关部门对电信诈骗的重视程度不够,打击力度不够等。
其次要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从反面看:社会对不良现象的重视不够,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其不良影响:大量的负面新闻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从正面看效果:“痛感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最后还要想一想解决措施:如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对“痛感新闻”反映的问题有所思考,有所行动。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如加强教育;加强打击等。解读材料内涵是为了在分析时作为典型论据,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直接材料。2.综合立意的三个要点:
(1)首先关注材料涉及的视角角度——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痛感新闻”是写作阐述的立足点、出发点,本次作文的写作任务。如果脱离了“痛感新闻”这个话题,作文就偏题了。
(2)综合分析材料内涵,确立综合立意点:如可以从正反、部分与整体的角度体现思辨性思考。写作的逻辑思维是:列举“痛感新闻”的表现,强调“痛感新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思考“痛感新闻”产生的正面和反面的原因或影响——再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并初步列出题纲:①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只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的主流,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②对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③深刻认识社会,传播正能量。
(3)重点突出“痛感新闻”反思的三方面内容:
①“痛”产生的原因:①在社会层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对他人关爱不够,人道关怀不够,对诈骗等丑恶现象打击力度不够等;但这些不是社会的主流。②在个人层面:不能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足;对人生缺乏正确认识,缺乏批判性思考;缺乏必要的敏感和质疑等。③从发展的层面:痛感新闻促使人们更理性;促使这些现象的解决;促使人们重视、思考、警惕。
②“思”造成“痛”的背景:①社会制度不完善;②有关部门对社会不良现象重视不够,打击力度不够。
③解决“痛”措施:作为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看到社会阳光、良善、美好的主流面;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干预性、预防性教育;人人都为改变“痛感”而行动;对一些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3.最能体现审题高层级思维的三个方面:
(1)作文标题:高层级思维的作文标题让阅卷者一眼看清考生作文审题思维能力层级的高低,如《“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痛定思痛》、《因为痛,所以深刻》、《冷静思考,淡定面对》、《“痛感新闻”,谁之过?》等标题就突出了考生对材料内涵和写作重点的准确把握。(2)好的结构:高层级的思维结构能够将写作思路清晰的展现在阅卷者面前,获得青睐: 提纲一:“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正确认识“痛感新闻”,不能被负面所迷惑。
“痛感新闻”让人对社会的认识更理性。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责任。提纲二:忧患存心警钟长鸣。
“痛感新闻”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让人认识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足。社会的弊端,激发人们的思考。
关注世界,关注他人,行动起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3)语言表达:高层级思维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准确归纳材料中涉及的人和事等。如,对“痛感新闻”报道的负面新闻的归纳时指出: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
又如,在阐述“痛感新闻”的影响时指出: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再如,对“痛感新闻”思考时指出: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作者:宋沅君
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宋沅君)
痛悟
广州铁一中学 高三6班丁嘉楠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报导负面的“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称播报负面的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而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睛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痛感新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
l“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l“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
l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 l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l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 “痛感新闻”的真实性。l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l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l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l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l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l
l学着拟题:
l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l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l痛定思痛 l痛感新闻的价值 l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l痛感新闻倒逼社会进步 l痛感促人反思 l在痛感中自强
l设计作文思路:
l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l“痛”值得警醒。
l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l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l“痛”促使反思。
l*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l
l*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l“痛”鞭策奋进。
L 问题倒逼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l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l
痛悟
l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报导负面的“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l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l l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称播报负面的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而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l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
l 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睛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l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l
第三篇:痛感新闻作文立意分析及
“痛感新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主要问题一:作文没思想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
l“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l“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
l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主要问题一:作文没思想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 l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l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 “痛感新闻”的真实性。l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l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l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l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l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l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主要问题二:拟题太离谱 l请评价一下几个题目: l社会弊端 l色彩斑斓的社会 l淡定面对人生 l淡定面对社会 l立身处世,淡定从容 l一颗平常心 l其不善者而改之 l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l鼓起勇气,做出选择 l学着拟题:
l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l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l痛定思痛 l痛感新闻的价值 l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l痛感新闻倒逼社会进步 l痛感促人反思 l在痛感中自强
主要问题三:作文没思路 l设计作文思路:
l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l“痛”值得警醒。
l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l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l“痛”促使反思。
l*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主要问题三:作文没思路
l*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l“痛”鞭策奋进。
l问题倒逼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l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
21、作文立意分析:
1、审读材料的三环节:
首先要解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涉及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说明了什么?如材料①31岁的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说明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材料②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说明社会人文关怀不够或有关部门领导的冷漠;材料③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离世:说明有关部门对电信诈骗的重视程度不够,打击力度不够等。
其次要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从反面看:社会对不良现象的重视不够,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其不良影响:大量的负面新闻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从正面看效果:“痛感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最后还要想一想解决措施:如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对“痛感新闻”反映的问题有所思考,有所行动。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如加强教育;加强打击等。#免费搜题cooCo.net.cn*
解读材料内涵是为了在分析时作为典型论据,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直接材料。
2、综合立意的三个要点:
(1)首先关注材料涉及的视角角度——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痛感新闻”是写作阐述的立足点、出发点,本次作文的写作任务。如果脱离了“痛感新闻”这个话题,作文就偏题了。
(2)综合分析材料内涵,确立综合立意点:如可以从正反、部分与整体的角度体现思辨性思考。写作的逻辑思维是:列举“痛感新闻”的表现,强调“痛感新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思考“痛感新闻”产生的正面和反面的原因或影响——再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并初步列出题纲:①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只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的主流,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②对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③深刻认识社会,传播正能量。
(3)重点突出“痛感新闻”反思的三方面内容:
①“痛”产生的原因:①在社会层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对他人关爱不够,人道关怀不够,对诈骗等丑恶现象打击力度不够等;但这些不是社会的主流。②在个人层面:不能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足;对人生缺乏正确认识,缺乏批判性思考;缺乏必要的敏感和质疑等。③从发展的层面:痛感新闻促使人们更理性;促使这些现象的解决;促使人们重视、思考、警惕。
②“思”造成“痛”的背景:①社会制度不完善;②有关部门对社会不良现象重视不够,打击力度不够。
③解决“痛”措施:作为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看到社会阳光、良善、美好的主流面;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干预性、预防性教育;人人都为改变“痛感”而行动;对一些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
3、最能体现审题高层级思维的三个方面:
(1)作文标题:高层级思维的作文标题让阅卷者一眼看清考生作文审题思维能力层级的高低,如《“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痛定思痛》、《因为痛,所以深刻》、《冷静思考,淡定面对》、《“痛感新闻”,谁之过?》等标题就突出了考生对材料内涵和写作重点的准确把握。
(2)好的结构:高层级的思维结构能够将写作思路清晰的展现在阅卷者面前,获得青睐:
提纲一:“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正确认识“痛感新闻”,不能被负面所迷惑。
“痛感新闻”让人对社会的认识更理性。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责任。
提纲二:忧患存心警钟长鸣。
“痛感新闻”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让人认识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足。
社会的弊端,激发人们的思考。
关注世界,关注他人,行动起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3)语言表达:高层级思维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准确归纳材料中涉及的人和事等。如,对“痛感新闻”报道的负面新闻的归纳时指出: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
又如,在阐述“痛感新闻”的影响时指出: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再如,对“痛感新闻”思考时指出: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作者:宋沅君
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宋沅君)痛悟
广州铁一中学 高三6班丁嘉楠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报导负面的“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称播报负面的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而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睛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痛感新闻”,深感社会
普宁市城东中学高三(13)班古锦旗
在各种信息网站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闻都为人所知,正如没有不透风的墙。在看到各种令人悲痛惋惜的新闻后,引起了许多人的热议,莫衷一是。在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新闻才更加让我们警醒,要敢于与这种行为做斗争,坚决打击这类事件。
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痛感新闻”扑面而来,在令人感到悲痛惋惜的同时,也引起许多人的热议。是负能量?还是淡定面对?在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新闻才让我们更加地深刻地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学会时刻地警醒。
“痛感新闻”的确很令人很令人伤感,但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告诉我们社会存在这些现象,我们不能逃避也是必须面对的事情,这些新闻中血淋淋的例子不正告诉我们要理智,别让别有用心之人钻了空子,多留点心眼吗?这并不是负能量,而是给我们警钟。
“痛感新闻”的确很令人很令人伤感,但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正是因为“痛感新闻”的存在,才让我们明白社会存在这些现象,我们不能逃避而是必须面对的事情。而这些新闻中血淋淋的例子不正是告诉我们要遇事要冷静淡定,多三思而后行吗?这并不是负能量,而是给予我们警钟。
正确认识新闻,反思社会现象,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的措施。黑夜无论多么深沉,光明迟早会来临。社会中存在这类事情很多,但我们要相信未来社会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生活中受骗上当的人很多,在我们唏嘘不已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为什么此类事件屡屡发生?这折射出的不正是人们的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低下吗?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的本领。“痛感新闻”虽令人深恶痛绝,但它不也是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陷阱,小心行事,理智做事,别被骗子感情牌冲昏头。
正确认识新闻,反思社会现象,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的措施。黑夜无论多么深沉,光明迟早会来临。生活中受骗上当的人很多,在我们唏嘘不已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为什么此类事件屡屡发生?这折射出的不正是人们的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低下吗?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教师患病被辞退事件等等,不也正告诉我们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维权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手段吗?所以,“痛感新闻”,虽让人悲痛万分,有些社会现象让人触目惊心,但正有是它的存在,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并从中找到更好保护自己的铠甲。
凡事多留个心眼,小心点总是好的。社会本身包罗万象,复杂万分。我们在面对这些的时候也更应该长点心眼,也许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犯罪分子违法乱纪的牺牲品。社会虽然也消极的负面新闻,我们也不能忽视积极向上的新闻,大雨中护士跪着救人,小伙登上高处援救失足女童,老人用尽一生的积蓄资助贫困学生……这些新闻无不令我们动容,并深受感动。素昧平生却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帮助他人,大爱无私。社会各种新闻,消极的我们要学习反思,积极的要学会弘扬。
“痛感新闻”无处不在,但不能因为它的“痛”,而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而忽视正能量的新闻,找不到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大雨中护士跪着救人,小伙登上高处援救失足女童,老人用尽一生的积蓄资助贫困学生……这些新闻无不令我们动容,并深受感动。正能量的新闻,需要的是我们学会弘扬高尚的品德。而“痛感新闻”,却能让我们学会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痛感新闻”,不会让我们对社会失去信任,相反,让我们在正能量的新闻的吸取力量时,也学会如何与社会好好相处的能力与向前的勇气。
社会新闻让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透彻,让我们对社会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也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发生着什么样的事情,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梁文道曾言,“我们总在新闻里头看见故事的回光,在最热闹的事件里头听见陈年旧文留下的惨响。”而“痛感新闻”正因为它的“痛”,才让我们对社会有更深刻地认识,让我们对社会多一份了解与认知,多一份反省与警惕。
对于“痛感新闻”要正确地认识它带给我们意义,深感社会。
正确认识“痛感新闻”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才能深感社会,阳光前行!
第四篇:痛感和性感美文
记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在谈到“焦点访谈”这一档节目常常有些带刺而引起人们关注的意义时,曾经这样说:它可以让我们和社会保持一种“痛感”。
我非常赞成她的这一观点,所谓“痛感”,其实就是对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那些违法的、肮脏的、龌龊的、卑鄙的事物,我们自身首先要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进而才能够谈得上批判它们,乃至改变它们。“痛感”,显示着对社会一切丑恶和不公正的态度和立场,是起码良知的一道敏感的神经,是进行行动富有感情的前奏。
我想,敬一丹之所以特别指出“痛感”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目前已经越来越显示出麻木的一方面来。在整个社会道德失衡、操守更易、信仰坍塌的情况下,对于那些丑恶和不公正的事物,我们或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或赶紧逃之夭夭,或惟恐躲之不及,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对“痛感”越来越反应得那么迟钝,那么隔膜,起码不那么明显,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叫做“三锥子扎不出一滴血”。
孔子所言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那种世人世事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亲密感觉,自然就难以找到了。古人所说的“守正为心,疾恶不惧”,那种面对丑恶和不公正的凛然正气,自然也就难以找到。当然,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碧血精神,就更是少见了。
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在我们的社会肌体中,“痛感”的肌肤正在普遍老化和麻木,“痛感”的神经确实越来越冷漠与缺失,与此同时,我们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却越来越崇尚、风靡着“性感”,仿佛有意在和“痛感”进行着对称式的对比与抗衡,这真是老天对我们有意的嘲讽。当然,“性感”并没有什么不好,对“性感”的赞赏与追求,也是世界对美的精神的一种体现与创造,是人自身对美的能量的一种释放和绽放。让我们痛心的,是我们对“性感”无尽的泛滥,“性感”无节制地蔓延和异化,很容易与我们传统中所崇尚的性情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与色情只有一步之遥,迅速抵达性“快感”的港湾,去尽情地在情色中自娱自乐。而前些日子泛滥的香港艺人的“艳照”,应该是这种所谓性感疯狂泛滥的极致。
如今的“性感”,可比“痛感”学着方便,普及得神速,水银泻地一般,侵占了“痛感”的地盘,便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如果说“痛感”是一种精神,“性感”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以自我为中心、感官享受至上的一种物质,成为小资们的服饰内衣与调情的变奏和前戏、中产阶级的一道开胃酒和饭后甜点。甚至从“性感”路线走到“美女经济”,更是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产业。
当我们看到将原本美好的“性感”,演变为如此不堪入目的商业行为,仿佛那本来一个好端端的良家妇女变成了烟花女子一样无可奈何,我们还能够再说什么呢?我们对我们自己“痛感”的丧失,也就会见多不怪了。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价值系统就是这样被颠覆着,在“痛感”和“性感”的天平两端,我们就是这样如同在儿童乐园里坐滑梯一般,无师自通、轻而易举地滑向了“性感”一端。
不过,我总不由自主地想起17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斯宾诺莎,因为宣传无神论,先是面对教会的重金收买,后是遭到教会的无耻暗杀,一柄飞刀冲他而去,他切身切肤地感到了“痛感”,才让他哪怕是背井离乡,哪怕是打磨光学镜片谋生艰难度日,虽然仅仅活了45岁,也不放弃他对黑暗教会的批判,将他思想的光芒一直照耀到了今天。
我也想起宫廷画家马蒂斯,这位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在勃兰登堡为宫廷为教皇画着粉饰太平的金碧辉煌的壁画,可以一辈子拿着俸禄和奖金,过着一种那时和现在许多艺术家所向往的生活。仅仅因为有一天一对受伤的农民父女意外地闯进他的画室里,他们的贫穷,他们的正义,他们来自底层的呼喊和血淋淋的伤口,深深地刺激了马蒂斯,激活了他一腔沸腾的血液,让他涌出触目惊心的“痛感”。正是这种“痛感”的驱使,让他毅然决然地走出他为人附庸的画室,离开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跟随这一对父女加入到农民起义的队伍之中。
想起斯宾诺莎和马蒂斯,我们应该羞愧,因为我们的“痛感”已经日渐被“性感”所替代,我们的正义日渐被灯红酒绿所淹没,我们的一腔热血日渐被商业的功利所吞噬。我们的皮肤可以涂抹上好的润肤霜和滋润液,但已经无可奈何地粗糙老化锈蚀迟钝,缺少了敏感的触觉。
18世纪的哲学家休谟曾经将心灵和情绪做过这样的对比:“心灵并不如管乐似的,在依次吹出各个音调时,吹气一停,响声就停顿了;心灵倒像一具弦乐器,在每次弹过之后,弦的震动仍然保留着某种声音。”如果我们借用这个比喻,将“痛感”和“性感”做同样的对比的话,可以这样说:“痛感”并不如管乐,吹气一停,响声就停顿了;“痛感”更应该像一具弦乐器,在每次弹过之后,弦的震动仍然保留着声音,并将声音一直保留在自己的心中,让我们随着这样的声音的刺激,警醒地抬起头,正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并不只有“性感”才和自己发生着关系,那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和我们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第五篇:新闻分析:国际风险基金缘何漠视中国
新闻分析:国际风险基金缘何漠视中国
投资为何相对下降
ZeroZipo清科公司总裁倪正东告诉记者,据清科公司创业投资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创业投资调研结果,在中国进行投资的外资创投机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管理可投资大陆资本量总计为59.67亿美元。其中来自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最多,为15家。就可投资大陆的资本量而言,美国风险投资投向内地的资本量达34亿美元,超过了总投资量的一半。他透露,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总量2001年为2.6亿美元、2002年为2.1亿美元。
活跃在中国的外资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有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华平创投、汉鼎亚太公司、华登国际投资集团等。
美国全球风险投资网络主席韩宗民称,目前在美国排名前十位的风险投资机构,尚无一家进入中国,而这些机构募集的资金额度超过了450亿美元,但是其中一半没有投出去。
频频“相亲”却总不来电
一边是有好的项目苦于没有资金不能发展,一边是手握资金的风险投资家还在斟酌徘徊,两边的牵手无疑是我们最希望看到。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大多数的“相亲”并不成功。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相亲不很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缺乏退出渠道以及中国法律对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成思危也不讳言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存在不利因素,这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社会主义法制尚待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需加快步伐、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韩宗民在分析原因时表示,创业投资中一个成功的公式是:好的公司加上好的宏观环境;或者一般的公司加上好的宏观环境。就宏观环境而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被看好的国家。但就公司方面而言,中国还缺少一些能推介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国概念”的优秀公司。
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国际风险基金投向变化的原因,他认为经济活跃的程度并不代表经济实力本身,风险投资主要投向还是经济发达国家。对风险投资家本身来说,他们更看中的是当地的投资环境。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确实有很大改善,但缺乏退出机制一直是制约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另一个原因就是机会损失问题,资金投向哪里很有讲究,外商投资最看中的是1—2年后有高回报的领域。据他透露,中国创投有限公司在中国已参与投资项目56个,金额达到3亿美元,一般投资的起点是200万—300万美元。谈到投资方和融资方的“相亲”,赵军认为,投资方是“女方”,融资方是“男方”,他笑称“女方”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很复杂,比如经济实力、发展潜力等等,所以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才有被抛绣球的可能。